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臺北 »

回鄉見聞

作者:天津市臺灣研究所 陳亨  更新時間:2012年05月10日

回鄉見聞

去年底至今年二月,我夫妻二人首次回臺灣探親,先後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其間還趕上了元旦和春節。在台期間,我們住在板橋兒子家,興致很高的親戚帶領我們把台中、彰化、和美、清水、大甲、鹿港、三重、鶯歌、龍潭、大溪、復興、永和、土城、臺北、淡水、基隆、瑞芳、九份、日月潭、廬山溫泉、陽明山溫泉和石門水庫等地遊歷一番,倍感新鮮和親切。我出生在基隆,上學在臺北,臺灣有我少年時的印象,很想把這次赴台的見聞和感受拿出來與大家共用。

板橋市是臺北縣政府所在地,位於臺北縣西北端,交通相當便利;也是臺北縣所轄人口最多的城市,有53.9萬人,人口密度為2.3萬人/平方公里。因為地理環境關係,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大致在15度至35度之間,老百姓光腳的現象也就容易理解了。即使在元旦至春節期間,屋內不生火,室溫也能保持在20度上下。每年的九、十月份到轉年的四、五月間,都是候鳥雁、鴨聚集棲息的巔峰期,農村公園、名雕公園、林家花園等以農村造景為主題的休閒公園處處可以見到,均是綠色的休閒景觀園地。人喜歡,鳥也喜歡。在“接雲寺”對面,仍留有“枋橋”的位置,相傳至今,這就是板橋地名的由來。離住所百米多遠的南雅東路,是一個具有30多年歷史的老夜市,有琳琅滿目的各式小吃。旁邊的福德街和零售市場街,擺滿了各種夜宵、小產品、食品,隨時都能買到新鮮的蔬菜、水果、魚和肉,尤其是海魚品種齊全,又新鮮,價格還不貴,一般的生活衣食需求絕對可以滿足。

臺灣北部古稱“雞籠”或“淡水”,直到清光緒元年始設臺北府,因其位居臺灣北部而有“臺北”之名。至於臺北縣,則是在日據初期設置的,後來廢縣置廳,到了1920年又廢廳設州,直到光復後,才將“臺北州”改回“臺北縣”。

臺北縣圍繞在臺北市的四周,兩面臨海,北有大屯山和七星山,南有中央山脈,中部是寬闊的盆地,主要的河流則有基隆河、淡水河和與新店溪。總面積是 2.052平方公里,位居臺灣省各縣市的第七位,但人口卻有 350萬人,是僅次於臺北市在全省人口最多的縣。縣內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近年來為轉變農業機構,開發出許多新的觀光資源,像金山、野柳、淡水、八裏、九份和東北角等,均是島內聞名的、新的熱門景點。淡水市從1860年開港時起,就是商業和貿易往來頻繁的河口城市。便利的交通條件使淡水成為臺北地區最佳遊憩的好地方。著名的漁人碼頭位於淡水的第二小漁港內,為讓遊客能夠更好地觀賞海景,今年還增設了浮動碼頭,架設的300 多米長的木棧道蜿蜒入海,遠眺觀音山,近看“淡江夕照”,將漁人碼頭搖身一變成為多功能漁港。走在淡水街頭,賣魚丸的小吃店不下三、四十家,充分發揮出了淡水靠海、吃海的發展特色。聽親戚介紹“河口魚丸”已有40年的悠久歷史,所選材料為新鮮的鯊魚肉,口味鮮美最受歡迎。一碗魚丸湯要台幣25元,價格不算貴。現在遊客到淡水河口,可以很方便地到八裏,享受到乘風破浪的滋味。八裏正以一種新興的休閒風情,展現淡水河左岸的魅力。

北海岸是北臺灣著名的濱海風景區,從西邊的淡水河口兩側開始一直到基隆的縣界為止。三芝、石門、金山、萬裏等都是有名的美麗的海岸風景,尤其在夏季更成為水上活動的最佳樂園。淡水至金山公路上有座十八王公廟,是臺灣知名度最高的寺廟之一,但其供奉的卻是一隻雄狗。十八王肉粽的名聲也很大,七隻肉粽要 100元台幣。

我出生在基隆,對基隆至今仍有眷戀之情。小時候酷夏時節經常到東北角、金瓜石、九份一帶的海邊游泳,那裏有讓人百玩不厭的美麗海灘。還有從小就聽慣了停靠在碼頭上的郵輪的汽笛聲,盤旋在港口上空的老鷹的啼叫聲。這些兒時的記憶都讓我無法割捨自己對故鄉深深的眷戀。

基隆原名“雞籠”,據說因為地形三面環山、一邊臨海,狀如雞籠,所以才有此稱謂;另外一說,則是因為居住在當地的是“凱達格蘭族”, Ketagalan,取其首尾字母的音為“Ke-lan”,故名“雞籠”。但清光緒年間,由於覺得“雞籠”兩字不夠雅致,所以改做“基隆”,意指“基地昌隆”,臺灣人至今把基隆叫做“Ke-lan”,“雞籠”是閩南語。基隆居於島內最北部犄角的位置,港灣深入陸地,是當年福建漳州、泉州移民最早也是最多的地區。十六、十七世紀,西班牙、荷蘭人佔領基隆做為進軍亞洲的新據點。十九世紀中葉,一葡萄牙航海家乘船看到了臺灣這個綠色富饒、四周臨海的島嶼,情不自禁地喊出了 “Formosa”,即美麗的寶島之意。此後,外國人開始用 “Formosa”為臺灣的代名詞。

島內都知道基隆有廟口,能吃上美味小吃,如油飯、蚵仔(牡蠣)煎、炒米粉、魚丸湯、水煎包、泡泡冰、八寶面、紅燒鰻羹、螃蟹羹、鹹粥、芋頭煎等數不完的小吃。令人溫馨的是這裏還有賣“天津糖炒栗子”的,不僅基隆有,臺北、台中也都有。東西雖小,不起眼,但也說明天津跟臺灣還是有一定的聯繫。其實基隆廟口所指的廟是奠濟宮,而裏面供奉的神祉是開漳聖王陳元光,屬於漢人的地方神,早期漳州移民的守護神。廟齡已經超過 120年,歷史很久,不但是基隆的重要古跡之一,也是廟口小吃的根據地。傳說在清朝同治年間,從福建漳州地區來的移民邀集鄉親父老出錢出力,建了一座簡陋的小廟,後板橋林家出錢捐地,才在同治13年 9月於現址開始建大廟,直建到光緒元年才落成。所以基隆和板橋也是很有緣分的。

我從臺北堂弟提供的家譜中得知,始祖陳雲(五八公)埋葬在福建漳平縣永福鄉藍田內三溪口,我這一代排在第二十四代,祖先之墓設在基隆郊外八堵。在臺灣,我們還成立了回磘陳五八公祭祀公業。

當年,我在臺北工業學校念書時,親眼目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接管到二.二八起義、白色恐怖。對我來說這是一段一生永難忘懷的苦難又苦澀的回憶。從板橋到臺北的途中除看到熟悉的萬華、西門町、園山、松山、士林等地名外,還有很多是國民黨接管臺灣後,路名和區名起名或改名為民主、民生、民權、民族、光復、中山和中正等地方。另外,和天津相同,還有一些以大陸地名為路名的街道。聽說,當時的國民黨官兵中,四川人的勢力最強,因此路名採納了重慶、四川、成都之類。這些道路在臺北市的位置又與在大陸的方位暗合,比如重慶北路、重慶南路縱橫西部,成都路也位於城市西南。還有以南京、北平、松江、吉林等省市命名的路名。一次在國際飯店吃飯時,偶然聽說旁邊有一條小街叫“天津街”。

二.二八起義是臺灣重要的歷史事件。在紀念二.二八起義50周年(1997)年時,特意把原臺北“新公園”更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該公園位於臺北市中心的中正區,占地面積為2.36萬坪,建於清光緒25年(1899),它雖不是臺北最早的公園,但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的一座公園。公園裏至今仍保留著日據時期的電臺播音塔,是一個很有歷史意義的教材。同年設立“二.二八紀念館”。

據說全世界共有 6,809種語言,其中包括閩南語(4500萬人),客家語(3300萬人)等臺灣、香港、澳門、東南亞等華人使用的鄉土語在內。閩南語是來自中原的古語,蘊藏著老祖宗的智慧。我們在臺灣未遇到語言障礙。臺灣絕大多數人都能講標準的國語,報紙、電視沒有一點陌生的感覺。從語言、文章、人的面孔、姓名和生活習慣當中感覺不到有什麼區別。我們使用共同的語言文字,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是名副其實的自己人,都是絕對分不了手的骨肉同胞,血脈相通,任何勢力也阻擋不了、破壞不了我們之間的聯繫。

我看到了已經分別58年的家鄉,我為她的方方面面,有熟悉的、也有默然的。

我盼望著祖國的早日統一,我相信統一一定能夠實現。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