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臺北 »

台北歷史剪影《五》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台北歷史剪影《五》

十一、國際化都會區的展望

台北市是台灣的門窗,也是結合台灣各種建設的集大成。今日台北市的公共建設和建築物已呈現出富庶繁榮的景觀。當外國人為台北市的這些成就所震懾時,卻往往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台北市,他們認為台北市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都市風格。只見複雜的建築,混亂的交通和髒亂的街景。這不免讓長期「生於斯、長於斯」的台北市民感到困惑。要檢討外人對台北缺失的批評,需要從幾個角度來認識。

一)台北市社會面面觀

台北市的建設是在複雜的歷史背景下建築而成的。光復前(一九四五年前),清末已有三市區的頂立與漢洋建築的區別。日治時期又有台日民族矛盾和日本建築形式的輸入。光復後,因國民政府撤退台灣,移入很多大陸各省的人士,也帶來了傳統中國建築的模式。近年來更因各種建築思想的傳入,促使台北接受各種先進的建築風格。

多種族群的聚集,是造成台北生活形態的差異;行政管理的不能連貫,也是台北市發展的致命傷;台北市急遽的工商化與都市北更是都市發展受挫的另一個問題;至於台北市民的不能自覺成為國際化都市的一員,則是台北市發達的最大隱憂。

台灣的政治,原本是一元化的體制,後來由於民主思潮的發達,在野勢力的抬頭,表現在政治措施上,產生諸多混亂的現象,無形中使台北市本身的發展受到限制。因此,在台灣首善之區的台北市,為了交通網路的推動、山林與水源的開發,以及廢物垃圾的清理等,有必要擴大台北市直轄區的行政區域,成為一個大都會,並使台北市內分成上下兩個行政的層級,才能建立良好的施政運作。

二)台北都會區的期待

台北市的面積,在省轄市時代,約為 66.99平方公里,一九六七年(民國五十六年)改制為直轄市後,合併原台北縣的大鄉鎮,現在台北市總面積約為272.16平方公里。末來如將台北縣金山等六個鄉鎮劃歸基隆市,擴大的大台北市總面積將達 2167.69平方公里。若把整個台北縣市合併,則新的大台北市所屬面積更廣,到時侯,台北都會區有水源、有出海口,大都會區的功能都將一一彰顯出來。不僅台北市舊市區可從事更新、擴大公園,享受林野之美,而附近併入的鄉鎮居民,也能享有都市公共設施便捷舒適的服務。

未來的大台北市,以今日台北市的領域為核心,同周圍擴及的都市體系,須藉由重大建設或有效發展社會和經濟功能,才能達成平衡資源,全面繁榮大都會區的使命。依據台北市研考會的規劃,大台北市可以以「三環」的空間結構來發展都會區。

所謂「三環」是包括都會核心區及其六個縣市的「居住環境內環」;市郊的「產業環境中環」以及郊區的「自然環境外環」。三環之中,「居住環境內環」是最具居住規模的地區;「產業環境中環」依其與都會區中心的距離遠近而有不同的發展重點,近郊著重密集型產業,遠離中心的地區則以勞力密集型產業為主;「自然環是外壕」則依其天然遊憩資源的特性,可分為親山系統和親水系統兩類。

為了達成大台北都會圈內市民休閒生活的充實,可將近郊遊憩系統分為七個遊憩帶:如市區遊憩帶、陽明山遊憩帶、北海岸遊憩帶、新店烏來遊憩帶、觀音山遊憩帶、三峽土城遊憩帶、十分遊憩帶。那麼大台北都會區開發遠景是指日可待了。

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今日的台北市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為了擴大國際間的交流據點與西太平洋的金融中心,發展交通建設,可促使台北市成為萬流匯集的通都大邑。

台北市的航空交通,依靠著市內的松山機場與遠在桃園的中正機場。為了結合國內與國際機場的航空交通,預計由民間主導力量修建從松山機場至中正機場的捷運系統,可縮短往來時間,便利行旅。

台灣地區鐵路,大部分都位於台灣省轄區內,但樞紐地位卻非台北市莫屬。新修的台北火車站,已計劃成為台北地區陸路交通運輸的樞紐,不僅台北都會區內的捷運以台北火車站為中心,而且南北縱貫鐵路與將來完成的南北高速鐵路都以台北火車站為其起點。

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分為高運量的鐵路捷運系統如淡水線,以及中運量的膠輪系統,如木柵線。整個台北市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可分為紅、藍、橘、棕、綠五線。南北高速鐵路,自台北至高雄,採用最新鋼輪式列車系統,在沿線設立的車站,尚可與當地的便捷的捷運或傳統鐵、公路系統相互銜接。

水運的發展是今日台北市最弱的一環,今後尚須投入鉅資去整治和浚渫。淡水河在台北市境內長20公里,河的面積1803公頃;基隆河長195公里,河的面積349公頃。河川行水區,均勻分佈全市各區,實為台北市最具開發潛力的戶外活動空間。台北市要發展河川「親水計劃」的實施,需結合都市設計、水域遊憩與防洪工程等三大課題。但是,為了淡水河道的再創新機,淡水河系的污水截流、污水處理、海洋放流等工程措施是今日台北縣市首要配合完成的工作。

四)具商業風情的街市

台北市既然是全台金融、商業活動的中心,平時商業雲集,人才薈萃。營利事業以一般買賣業務最多,其次為服務業、營造業、金融業、運輸倉儲業、通譯業、水電煤氣業以及土石採取業等,由於商業分布密集,商業區與住宅區的規劃不很清楚,所以都市的建築景觀也呈現出複雜多元的形態,缺少特殊的都市建築風格。

西門商業區與信義副都市中心是今日台北市的中心商業區,未來關渡平原也可能發展成第二副都市中心。近年來經過特別的規劃,西門商業區有行人徒步區的設置,成為西門町的一個特點。信義副都市中心,現已成立「台北世界中心」,包括國際貿易大樓、展覽大樓、國際活動中心以及國際觀光旅館四大建築物,可發揮整體貿易功能。

另外,台北市各地區,也因地理特徵,人口分佈和貨品性質,而形成各地區商業中心。主要的地區商業中心有小東門、南門、通化街、長春路、松山、雙園、大直、士林、北投、景美、木柵等,以及忠孝東路四段的頂好市場。

具有專業性的街道,最重要的有迪化街的南北貨專業街;長沙街、南昌街、北投中央里的傢俱專業街;涼州街、寧夏路木材專業街;後車站、重慶北路、南京西路等五金專業街。迪化街商業區的開發,除了要保護文化資產外,也要配合台北火車站特定區,淡水河遊憩資源的發展,是屬於專用性的特區。

士林、華西、饒河街又是一個特別的商區,這三個街白天為市場,夜晚成夜市,商品主要是飲食類和服飾類。華西街以各種補食、小吃、藥鋪、拍賣場聞名,饒河街有各式小吃、日用品、土產及民俗技藝表演。這三個夜市為忙碌的台北市增添了一個夜晚活動的最佳去處。

五)多元化的建築景觀

台北的建築景觀大約分為兩個階段,一九七〇年代(民國六十年代)以前,台灣被認為是過渡地,在建築上呈現過渡性發展,而且民間的守法性不足,於是建築物上有鐵窗、欄杆、廣告、招牌、違建等的產生,於是造成台北地區都市發展上的混亂。一九七〇年代以後,政府重視經營,經濟起飛,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但因建築以市場導向取勝,建築師與建商角色偶有顛倒情形,形成諸多不諧調的多樣化景象。台北的建築形成,由於受到戰後世界思潮的影響也引進了一些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或新古典主義的觀念,但大體仍是服膺著現代主義,標榜純粹化、簡單化、機能取向的大方向。在台北市的建築,比較值得提出的建築特色有接受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接受美援的美式建築以及歐美引進的現代建築。

宮殿式建築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面的「興亞式」建築,在台北市尚有中廣舊舍。及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先有科學館與陽明山中山樓的興建,近又有圓山大飯店與中正紀念堂成為都市的新地標。

台灣在建築現代化過程中,來自於美國方面的思潮與技術一直佔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戰後美國對台灣的軍經援助,從一九五一年(民國四十年)恢復,經美援建成的公共建築,有國際學舍、中國農村復興聯合會辦公大樓等。而曾參與美援建築人員,後來也加入一些建築公司,來傳播他們的新理念,位於台北中山北路的聖多福教堂以及台北的聯合新村、光復新村,都是這一時期新建築觀念下完成的。

台北市的現代建築受到美國建築思潮的影響下,各區都有新式建築的興建。在三十年前的七十年代(民國六十年代),因台灣經濟的急速起飛,更促成現代建築的發展,在此期間,成為台北市新興商業大街的代表街市有新生南路、敦化南北路和忠孝東路四段,以及陸續改建後的中山北路。台北地區的建築,要探討它們各個建築的藝術和建築的文化是學者專家的課題,而一般市民則只關心於「台灣建築的最」。其中堪稱「最」字號的建築,大部分都在台北地區。值得羅列的有:(一)台灣最高的大樓一一台北新光摩天大樓(51層)。(二)台灣最高的住宅大樓一一板橋擎天雙星(32層)。(三)台灣最早開發的大型社區一一花園新城(1960年代)。(四)台灣最長的辦公大樓一一大陸大樓(綿延 130餘公尺)。(五)台灣最有智慧的辦公大樓一一震旦國際大樓(擁有全自動化設備)。(六)台灣最有表情的建築物一一宏國大樓(造型前衛)。

六)有格調的市民風格

近年來台北市大量人口聚集、密度又高,與台北縣和基隆市結合起來已佔全台人口的四分之一。在這些地區,今日最普遍為人所批評的是犯罪率高、交通混亂和街道髒亂。以台灣受教育人數之多,教育品質之高,尚有如此的現象發生,是很難令人想像的事。

犯罪率高是社會問題。警察業務的加強只是解決問題之一。台北市民對公共事務的不夠關心以及社區守望相助的不夠落實也是主因。而台北市特種行業的到處林立,則是造成不能安寧的另一個根源,因此商業區的管制是勢在必行的目標。

交通混亂是台北市最受人批評的大事,在交通和道路硬體設施的改善是初步的工作;公私停車場地,道路、河道、機場、舟車及航空器材的持續投資建設也是施政的重點。但建築物地下停車場的違規使用,路邊道路的佔用,市民交通安全與守法習慣的欠缺,政府有關單位整頓交通秩序決心的不足,都是亟待加強的工作。

街道的髒亂是台北市最嚴重的問題,也是台北市國民生活品質受到懷疑的根源。隨著環境保護概念的提昇,不僅要維持公共地區的整潔,而且要重視整個社會生態的維護。市政府始終欠缺根本改善的方略,而市內各區公所與鄰里的放任髒亂也是更加惡化的主因。當然更重要的要屬每個市民的責任了。人人養成環保意識及習慣,政府又能嚴格貫徹法令,台北市才可能成為一個乾淨、無污染、無噪音的國際級城市。

歸納台北市的這些亂源和髒亂之所以比其他的城市來得嚴重,不僅表示國家教育方向出現了問題,而且也表示台北市民的不能自覺。國家的教育目標不能只限制在知識的領域內,更重要的是要表現在行為的真摯和坦率。台北的市民主要來源於整個台灣,但是一旦進入台北都會區居住,必要自覺進入一個集政治、經濟和社會均進步的國際性都市,並且時時要以一個有尊嚴的「台北人」自許,才能使台北市邁向一個人人稱羨的,有格調的國際化都市。

 

十二、文化的台北

站在巴黎、倫敦、羅馬和東京等都市街頭,從視覺映像裡,都能感受到法國、英國、義大利和日本的文化象徵。一棟棟穿越優美的建築物,訴說著她們國家的文化形跡。街道、公共空間、行走的人群構成的靜與動裡,進行著生活與文化的對話,再造一層,從與她們都市市民的接觸與了解,文化在生活裡的認知與實踐彷彿在告訴你,她們為什麼活著?以及怎麼活的文化氣息?

近年來,已有一些人對台北提出「文化台北」的構想。台北,作為台灣首善之地,在外國人觸目所見和接觸了解的印象裡,提供什麼樣的文化,讓人鑑照歷史形跡?台北的市民要有一個自覺,不分對象、階層能夠自由開放地接觸世界文明,共同創造出自己的藝術文化,為台灣形塑出一個讓其他國家人民也讚賞的都市風格。

以往的批評者,針對過去台北市的缺失,曾提出嚴厲的批判,認為台北市是個外觀醜陋,沒有任何建築可賞,內在也沒有精神風格可言的都市。不過,今日台北市經濟富裕,人才濟濟,教育程度高,是很有潛力在台灣,甚至整個中國社會歷史上開創一個新的都市文明。

政府行政部門的文化化是首要推展的觀念。要建立一個有品味的都市,必須在政府各個部門內,涵蓋文化藝術的組織。族群融合也是戮力的方針。台北市是個多族群的城市,原有的漳泉客,加上中南部與中國大陸移入的人士,需要互相諒解,重視語言溝通,並且以所有住民的福祉為共同理念。那麼將來所塑造的台北市民,便不會稱為「台中人」、「屏東人」或「湖南人」、「山東人」,而是道道地地的「台北人」了。

建立台北市的榮辱即是市民榮辱的想法,也是要追求的理想目標。以往均是以各級政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軸,今日民間也要有自主力量.並且要確認台北市政是由市民由下而上的形塑,以呈現出市民共同意志的成果。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解決都市的規劃,開發及管理問題。如都委會組織的加強,在成員中增加專業人士,讓民間社團參與,並透過公平、透明及彈性化的運用,才能使規劃落實。而且為了改變台北市的體質,要強調社區主義,讓每個社區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建設台北成為一個都市的新氣象。此外,為了能配合台北市民的自覺,要努力成為受國際人士注目的都市,還需要重視國民道德,以公義判斷,尊重生命和鄉土,以及公共事務的參與,如此想要發展出有文化氣息和景觀的台北新都會應是為期不遠了。

 

智慧城市 台北城國際入圍 2004.06.12.

美國智慧社區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ICF)鑑於台北市發展網路新都計畫績效卓越,提名台北市為本年度智慧社區城市,全世界共有七個城市社區入圍,主辦單位將於十一日中午宣布獲獎城市。

美國智慧社區論壇於六月十日至十一日在紐約Marriott Financial Center舉辦「二○○四年智慧社區會議暨頒獎典禮」,上百名各國高科技業界、學界人士和政府官員與會。台北市由副市長歐晉德代表出席,並以「創造知識型勞動力」為題發表演講。

本年入圍智慧社區的七大智慧城市社區(To p Seven Intelligent Community)除台北市外,其他六個城市為英國格拉斯哥市(Glasgow)、美國華盛頓州史波肯市(Spokane)、英國新特蘭市(Sunderland)、澳洲維多利亞(Victoria)、加拿大西谷市(Westiern Valley)及日本橫須賀市。台北市近年來發展網路新都計畫(CyberC ity Project)績效卓著,獲得ICF提名入圍。

ICF由世界電信協會(World Teleport Asso ciation)所成立,其評選智慧社區五項指標為寬頻基礎建設、知識型人力、創新、數位民主及市場全球化程度。在ICF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台灣是全球第三大電腦及相關設備供應地區,台北市更聚集了世界知名高科技廠商,發展出南港軟體園區及內湖科技園區,首度躋身「智慧社區」入圍城市之林。

ICF指出,七大入圍智慧城市不見得在每項指標上都名列前茅,在國際間的能見度或遠不如許多享有盛名的大城市,但這七座城市的各項指標平均分數均是表現居於中上的優質城市,是廿一世紀數位時代的先驅閃亮新星。

 

北市競爭力 全球城市第11 2004.11.04.

台北市城市競爭力評比,經「世界經濟論壇」評比名列全球第十一,亞洲國家則在新加坡、香港之後名列第三,台北市長馬英九昨日列席行政院會時,特別主動提出報告,希望行政院經建會要協助地方政府多多蒐集相關資訊,不要只看中央而忽略地方。

經建會曾在二周前就世界經濟論壇有關國家評比部分在行政院會提出報告,卻對城市競爭力評比部分未有任何著墨,原本只計畫用半個小時參加行政院會,為此全程參與院會。

馬英九返回市府後強調,他並不是砲打中央,而是呼籲中央要多為地方政府蒐集一些資料,像高雄市、台中市都很適合參加這項評比,事前也都可以做一些準備,參與城市競爭力的評比。

世界經濟論壇城市競爭力評比資料,目前並未正式對外公開,不過市府新聞處在得知相關國家競爭力評比結果出爐後即主動向該組織連絡,獲知城市競選力結果評比也已出爐,透過管道先拿到相關資料,由於該組織是第一次就城市競爭力進行評比,台北市名列全球第十一名,領先東京、巴黎、紐約等城市,馬英九非常振奮,因此決定到行政院會去公布這分成績。

馬英九接受媒體訪問說,世界經濟論壇已對國家競爭力進行十五年的評比,今年首度就世界城市競爭力進行評比,意義重大,因為先進國家一定有一個進步的城市,城市競爭力也代表國家競爭力,所以高市、中市也都要做好準備參與這項評比,讓台灣一起進步。

他強調,有些城市比較不注意這項評比,因此經建會應該幫忙蒐集這項評比資料,不要老是注意中央而忽略了地方。馬英九說,他發言後,游揆非常認同,要求經建會要注意城市評比問題。

 

學者專家與市長共繪台北願景 發展文化創投城市 2004.11.19.

台北市文化局昨日召開第三次文化產業委員會議,由台北市長馬英九主持,會中針對活絡城市文化產業機制進行研討。專家建議台北市有條件發展成為亞洲文化產業創投中心,吸引文化創意人與周邊產業在台北生根茁壯。政大商學院長吳思華也勾勒五大發展願景,打造台北成為華文文化產業的加值基地。

昨日的文化產業委員會議激盪出不少火花!首度出席的城邦出版詹宏志表示,他研究國際間的創投機制,發現很大來源居然是美國的地方政府,投資目的著眼於營業人口與就業的貢獻。他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前端風險高,但後端的回饋高,台北市可以考慮成為亞洲第一個文化創投的城市。詹宏志以他自己向外國銀行籌款十八點五億資金的經驗指出,創投本身就有風險,他的計畫向國內銀行要不到錢,但外國銀行卻能認知投資獲利的所在。

台北市財政局長李述德認為,創投本身高風險、高獲利、高智慧投入,大約只有百分之廿的案例可以成功,銀行目前考量風險,建議台北可以先成立文化發展基金,建立補貼機制,或創投基金,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可以來協調,目的是引進產業。

馬英九則認為,可以先建立橋樑,把創投、文化產業、銀行端銜接起來,現在生物和資訊業已有創投,可以邀請這些創投業者也參與這個計畫,先把前端的作業執行起來。

昨日會中,吳思華特別以「二○○八城市願見—台北市文化產業發展策略規畫研究」為題進行簡報,簡報中提到推動「旗艦計畫」,藉由舉行台北創意之星人才選拔比賽,促使人才培育與城市行銷互相整合;以及透過空間經營的方式,發展台北市文化產業。

吳思華指出,台北市要發展出自己的文化產業特質,提出「台北精神」,規畫台北市二○一○年文化產業願景,使台北市成為文化與科技共舞的競技場、華文文化產業的加值基地、創意人工作與居住的都會以及新鮮時髦的國際數位都會。

在整合大型旗艦計畫上,吳思華提議舉辦台北國際藝術巡迴博覽會、活力周末文化藝術季,提供時尚與民俗文化節慶的對話;人才養成上,可選拔台北的創意之星,打造台北藝術夢工場;空間經營方面,可用心開拓捷運網絡與故宮博物館周遭文化創意景點。他建議以空間經營打造台北市的文化產業,如型塑台北市捷運空間文化以及改造台北故宮區域,將故宮、士林和陽明山等區域置入文化空間,成為文化創意產業軸帶。

 

古城牆石塊 在遼寧公園活起來 2004.11.21.

位於車水馬龍鬧區的中山區遼寧公園,隱身於南京東路巷弄內,自成一處靜謐幽靜天地,中山區公所利用有百年歲月的台北古城牆石塊打造成「流星花園」,新舊融合,獨樹一格。遼寧公園面積二千零六十五平方公尺,屬中型鄰里公園,四周邊以城牆造型的石牆圈圍,風味古樸,和多數公園以樹籬或鐵欄杆與人行道相隔不同,特別的是,這道圍牆可是以歷史超過百年、貨真價實的台北古城牆石塊堆砌成的。

中山區打造鄰里流星花園

中山區公所經建課長梁太榮表示,遼寧公園所在地原是一汽車修車廠,這堆古城牆石塊堆放當地已有幾十年。一王姓居民說,不記得石頭在此堆放了多久,聽說,是古城牆拆除後遺留的石頭,算是古董。這些上千塊曾見證台北城歷史更迭的石塊,在物換星移中,始終默默地盤據公園一隅,既不顯眼,也不阻礙人與它親近。

除將台北城牆古蹟活化外,還以星象圖為意象,將公園改造成具自然、浪漫與夜景特色的天文星象公園,當地居民暱稱為「流星花園」。四個主要入口處分別規畫成「太陽廣場」、「星辰走廊」、「星星廣場」和「月亮廣場」,在月亮廣場中可見九大行星圖案鋪面,目光聚焦處是園區中央的「星光廣場」,星羅棋布,包括北極星、獵戶座、雙子座、先后宮、金牛座等圖案,到了夜晚,光束從鑲嵌於地面的崁燈中射出,將公園點綴得浪漫迷濛,與繁星相呼應。

遼寧公園斥資約三百五十萬元改建,去年底完工。梁太榮說,鄰里公園改造不再大興土木,逐漸走向利用現有素材再加強的趨勢,比如公園內原有的古城牆石塊,就地利用做為圍牆;公園內有十多株罕見台灣原生的九芎樹,樹齡至少百年以上,頗能代表本土的數種,也是園內特色之一。

為符合環保,許多鄰里公園都減少硬鋪面,改採透水性的鋪面,不過,部分居民為求活動方便,仍堅持多些硬舖面,經區公所與地方協調、折衝後,民眾觀念逐漸改變。遼寧公園的硬舖面面積不超過三分之一,花草扶梳,綠意盎然,是驕傲之處。當地復華里辦公室也在公園舉辦花卉展,將園內矮樹妝點成聖誕樹,熱鬧非凡。

興國公園生態池 全市最貴

與遼寧公園隔一街口相望,面積更小的興國公園人工斧鑿痕跡更少,園內一角是參天古樹,另一邊則是由四個方形小水池組成的生態池,宛若水泥叢林中的一方綠洲。生態池中,魚蝦悠遊,蘆葦隨風搖曳,曾看過鷺鷥飛到池中覓食呢。以南京東路寸土寸金的地價估算,這處約三百坪的公園價值至少逾億元,是全市最貴的生態池。

中山區公所表示,鄰里公園改造應符合地方特色,設定主題才能提升在地的認同,而非一窩蜂地添購遊具、建置硬舖面廣場等,如此,鄰里公園發展更多樣性,民眾也會將其視為自己家的後花園般來愛護。

 

台北城牆石「重裝上陣」 走過從前 2004.11.28.

「溫暖的陽光下,依然佇立的斑駁古城,好像告訴著我先人的血淚……」從小在大稻埕長大的文史研究者莊永明以一首歌謠,歌詠先人滴下血淚的建城故事。他說,身為大稻埕的子弟,對北門有拋不開的依戀與想像。台北建城一百廿年,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昨日舉辦「傳說中的城牆石─運石之旅擬古重現」活動,運石大隊循著古台北建城路途探尋建城緣起。

曾經擁有城牆及五座城門的台北是個古老的城市,昔日保護台北人民的城牆已經拆除,五座城門有中,西門已經拆除,南門、小南門、東門於民國五十四年重建過,如今只有北門維持其當年風貌,其使用的石材仍是建城之初自現今內湖區環山路一段底的金面山開鑿而來,具有特別的歷史意義,被列為一級古蹟。

清朝時期,劉銘傳來台建台北城,當年台北建城的重要過程,採石人在內湖金面山揮汗開鑿建城所需的卅多萬根石條,龐大的隊伍費盡心力,從陸路到水路,將一顆顆石頭自山上運至北門建城處。

都發局昨日舉辦「傳說中的城牆石─運石之旅擬古重現」活動,邀民眾一同體驗構築城牆的過程。

「咚、咚!」內湖金面山登山口處響起一陣擂鼓聲,儀式中搭配女媧採石補天的神話表演,象徵先民以同樣方式,胼手胝足搭建台北古城;採石工人楊川龍現場示範人力採石的步驟、方式,並剖裂一塊城牆石,他遵循古法,先在切割成磚型的城牆石上鑽出小孔,再以重槌敲下,石塊應聲而破,剖面整齊光滑,即將失傳的人工鑿石法,令現場觀看民眾的驚呼。採石工人也重現當年用來運石的滑石道,不比現代的運磚車,由人工刻鑿而成的滑石道成為當年運輸的唯一方式,顯出採石的艱辛。

緊接著,百人運石大隊開拔上路,由八家將開路,沿著古代運石路程,將石塊扛至美堤河濱公園,依循古河道,乘船將城牆石送至大稻埕五號碼頭,上岸後扛石走接至北門,藉由穿越城門的儀式,讓參與運石的民眾,緬懷當年建城的一步一腳印。「石頭真的很重!路真的很遠!」參加運石之旅的民眾經過一整天的長途跋涉,深深體會到先人建城的辛苦。

莊永明表示,當時北門為大稻埕、城內的分水嶺,日治時期,城內為行政、經濟中心,出了北門為台灣人居住的大稻埕,以商業為主。

 

北市獲國際「智慧城市」首獎 2006/06/11

台北市推動網路新都基礎建設昨日獲得國際「智慧城市」獎首獎,市長馬英九在聞訊後臨時召開記者會對外宣布這項好消息,並強調資訊建設已是北市的強項,未來要繼續努力,保持世界第一。

馬英九並藉此機會對外界指他接任國民黨主席後就荒廢市政表達抗議,他說,如果沒有專心市政,怎麼會得獎?

七月底 無線網路覆蓋90%人口

 

距今四千五百年 大龍峒「訊塘埔」文化遺址出土 2007/01/05 蔡依蒨

大龍峒文化園區挖到寶!中央研究院考古專家劉益昌在園區的六藝廣場地表下二公尺進行考古探坑試掘,意外挖到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的陶片文物,由堆疊形態,初步研判應為「訊塘埔」文化遺址,年代僅次於圓山與芝山岩遺址的「大坌坑」文化。

台北市府更新處在大龍峒文化園區進行規畫整建,去年九月進行六藝廣場的鋪面工程時,發現疑似「輦寶輪」清代遺跡,市府文化局因此請中研院考古學召集人劉益昌教授探勘,確認地表下是否仍有遺跡存在。

劉益昌表示,這次發現的遺址是炊煮器「陶罐」、石槌及清朝的青花瓷,經碳十四檢測,以陶片的形式及繩紋壓痕研判,文化層疑似「訊塘埔文化」,而探坑所在位置則可能是陸相沉積的史前文化層,年代則僅次於圓山與芝山岩五千年遺址,但同屬新石器時代文化層。

劉益昌指出,這次出土的文物不多,而陶片使用的則是大屯山出產的夾陶砂,以發現地和大屯山的距離,當時人類已經利用船隻來往兩地進行商業交易。

他表示,新石器時代文物在台北城出土,也代表六千年前大陸沿海人航海到淡水河口,定居台北湖岸的圓山、芝山岩等遺址,演化到四千五百年前為「訊塘埔」人,成為道地、本土的台灣人。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