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大安區陳氏芳蘭大厝
「芳蘭大厝」為清嘉慶時期,祖籍福建泉州安溪的陳振師(1754~1820),移墾落腳於台北盆地蟾蜍山下「下內埔」庄,發跡「芳蘭記船頭行」後之開基古厝,而鄰近的「義芳居」係同源於陳氏家族所建造之宅院,是台北盆地位於邊陲山區僅存少數清代拓墾時期常民之歷史建築。
「芳蘭大厝」為陳振師於清嘉慶11年(1806年)向人購買大厝再改建而成。屬於傳統正身帶護龍五開間之三合院格局,採用台灣石材、砂岩與大陸磚、木等建材混合興造而成。「芳蘭大厝」正身磚砌出挑墀頭「火庫起」屋身,與台北縣深坑黃氏之「開基厝」、「永安居」、「福安居」、「興順居」、「積善居」、「潤德居」,陳秋菊之「德鄰居」,龍安陂「濂讓居」等拓墾先民均來自福建泉州安溪,同為典型「安溪厝」形之宅第。
而從這些歷史古宅的分佈中,就約略可以看出昔時福建泉州安溪人在台北盆地以大安庄為中心,西沿著新店溪,下溯艋舺,上接深坑、石碇地區,掌控著極佳的農墾水源經濟優勢。日本時代之「大安庄」,係住民大多來自泉州安溪之墾民而得名。而臺北縣三峽鎮之「安溪國小」「安溪國中」,也是因為昔日三峽為安溪人移墾定居之聚落,建校時相繼以「安溪」定名;安溪人真可謂「瓜綿椒衍」。現任教於三峽安溪國中的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老師,或許可以印證此一事典。
「芳蘭大厝」入口門面採凹壽設計,門額與窗楣上均有泥塑裝飾字樣,雖經風化腐蝕但仍依稀可見風華。原為正身五開間正身,左右梢間亦已損毀,僅餘三開間形勢,左右護龍也完全塌毀,地面已只殘存牆基遺址,令人不勝唏噓。依照現存的格局規模而言,實在不能再稱為芳蘭「大」厝了!
「芳蘭厝」早因台大徵收而成為台大管理之國有土地,但1999年台北市政府核定「芳蘭厝」為宅第類市定古蹟,使得台大校方在規劃與使用愈顯棘手,現雖已用圍籬保護,惟仍尚未進行整修,只是不知道破窘的「芳蘭厝」,到底還能撐多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