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鄉土志」簡介 ── 鄉土的歷史、「本土」認識的開端
栔子:「追憶」本土
「本土熱」應該是台灣近十年來最現著的社會現象之一。有急著學台語客語,有人忙著聽南管北管,有人趕著看布袋戲和歌仔戲,有人爭著搶「台灣」的招牌。過去被遺忘、悔辱、禁錮和摧慘的本土文化,現在逐漸被記起、尊重、保護、和頌揚。於是乎,在著島上的多數人,無論是被迫的或是自願的,冷靜的或熱切的,都開始問自己對自身存活的這一片土地和社會究竟有多少認識。
深度的認識當然得從「歷史」著眼。於是,有人開始「收集」過去,有人開始「撰寫」過去。終於,我們似乎可以讀「歷史」,開始認識「本土」了。但是,對於一個學生或是一個尋常百姓而言,歷史實在長得可怕,台灣也實在大得驚人,而書本更是多得讓人不知從何看起。因此,急著要認識本土的人,面對浩浩蕩蕩的「過去」,惶恐總是難免的。不過,也不必過於心驚,咱們的各級政府利用納稅人的錢,其實早已迄咱們準備了一些基本讀物。省有省志、縣有縣志,有些鄉鎮甚至編有「鄉土志」。即以筆者寄寓多年的台北縣來說,再二十九個次級行政區中,自台灣光復之後(一九四五),更有十四各鄉、鎮、市編有鄉土志。這些出版品雖然內容品質優劣不一,但對於想了解自身鄉土的民眾而言,這種鄉土志其實就已「夠看」了。以下茲已台北縣為例,簡略介紹各個鄉土志的大致內容,讓民眾知道如何以這類書籍為出發點,慢慢去探索自身所存活的這一片土地的風土、人情和歷史。
一、中和
一九四五年之後,北縣轄內的第一本鄉土志應該是《中和鄉志》(中和鄉志編委員會,一九六〇)。本書由修《台北縣志》的盛清沂編,吳基瑞協。內分:
疆域沿革;地理;史前;開創;氏族;自治行政;行政職官名表;人口;禮俗宗教;社會行政;地政;財政;警衛兵役;衛生;營建工程與都市計畫;農田水利;農林水產;工商礦業;交通;教育;文物,共二十一章。本書主要以日據時代的《中和庄誌》(一九三二)為藍本,又倣《台北縣志》的體例,剪裁新舊史料而成。
《中和鄉志》問世之後,一九五八年,政府自中和鄉劃分八村,另立永和鎮,故期後又有《重修中和鄉志》(中和鄉公所,一九七七)之舉。編撰工作主要人由盛清沂編和吳基瑞(當時兩人分別當任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委員和台北縣文獻課長)負責。全書體例和前書大同小異,為刪去「氏族」和「行政職官名表」二章,分「警衛兵役」為「民防與戰爭」、「役政」二章(原有的「警察」一節刪掉),分「營建工程與都市計畫」為「工程建設」和「都市計畫與公共設施」二章,又分「自治行政」為「一般行政」和「地方自治」二章,合計有二十二章之多。
二、永和
永和鎮設立於一九五八年。首任鎮長林溪水於是聘盛清沂主纂鎮志,而由宋健華協纂,第一本《永和鎮志》(永和鎮志編纂委員會,一九六五)僅花了三個月左右便迅速付梓。全書共分:疆域沿革、地理概況、開闢、一般行政、地方自治、戶口、社會行政、財政與金融、地政、警察與嚴防、役易、衛生、營建工程與都市計劃、交通、水利、農林漁牧、工商礦業、教育、禮俗與宗教、文物等二十章。本書於一九七三年,又由盛清沂、宋健華二人負責高修,題為《重修永和鎮志》(一九七三)其體例不變只補充新的資料。
其後,永首於一九七九年改制為縣轄市,故又有《永和市誌》(永和市公所,一九八六)之修。本書由吳學明主編,體例仍沿舊《永和鎮志》,分二十章,唯內容有所增刪。
三、樹林
盛清沂除了中和、永和的鄉、鎮志之外,又和吳基瑞受聘纂修《樹林鎮志》(樹林鎮公所,一九七六),協纂為劉清標。本書共分二十章,體例和綱目保有盛清沂前修他志的一貫風格,只有一些細微的差異,故不詳述。
四、板橋
盛清沂和吳基瑞合作纂修的還有《板橋市志》(板橋市公所,一九八八年)。全書分二十一章,和前述的三志的綱目大同小異,不過,將「林本源園邸」別立一章,以凸顯板橋一地之特色,值得注意,而本書內容之豐富,考證之精詳,應是盛氏所修四種鄉土志中最好的一種。
五、鶯歌
一九八〇年以前台北縣鄉土志編纂工作,幾乎全由盛清沂和吳基瑞包辦,唯一例外的是《鶯歌鎮志》(鶯歌鎮公所,一九七九年)。本書由當時任鶯歌鎮公所民政課長的黃景發編纂。全書並無綱目,僅將各種資料編為:疆域沿革;地方自治;預算;交通;商業農牧;警察;教育;社會行政;役政;戶口;民防;都市計劃;歲時行政;各界首長名冊等十四大項。本書雖被方志專家評為「內容頗為簡漏、全志既無體例,編輯亦無章法」(見吳文星、高志彬主編,《台灣文獻書目解題》,第一種,方志類五,頁七一)。但以一基層公務員,以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收集資料、編寫、出版的工作,為鄉土的過往留下一份紀錄,其實也是相當可貴的。只盼將來能由專業人士重加編修。
六、新莊
在台北縣鄉土志的編修工作上,足以和盛清沂分庭抗禮的,要數尹章義。尹氏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班,為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或許是因地源的關係,於一九八〇年受託主修「新莊志」的工作,算是學院人事投入台北鄉土志寫作的第一人。據云,「新莊志」共有五卷,手卷題為《新莊志,卷首:新莊(台北)平原拓墾史,一六九七─一七七二》新莊市公所,一九八一),共分:
導論;鄭氏的北台策略與拓墾傳說;北台拓墾初期的方略與業績;新莊(台北)平原的拓墾(一);新莊(台北)平原的拓墾(二);新莊(台北)平原的拓墾(三);新莊(台北)平原的拓墾(四);結論等八章。
卷二題為《新莊發展史》(新莊市公所,一九八〇年),共有:最早的新莊人;大家來墾拓新莊;繁榮的新莊;新莊的衰微;鐵路的興廢與新莊的發展;現代新莊的凝鑄;大家來建設新莊等七章。另附有「新莊大事年表」、序、跋和圖版。本書雖比首卷早一年出版,但或因其內容所涵蓋的時間範圍較首卷為長,故被作者視為卷二之作。
卷三題為《新莊政治發展史:新莊志卷三》(新莊市公所,一九八九年)。全書分為:番政時代;新莊巡檢時代(一七三一~一七八九);新莊縣丞時代(一七八九~一八七九);清代新莊的自治機構及功能;日治時代新莊政治發展史;新莊鎮政治發展史(一九四五-一九八〇);新莊市政治發展史(一九八〇~一九八八)等七篇,其中,最後三篇由陳宗仁撰述。
據云,另有卷四「新莊社會經濟史」、卷五「文教、大事年表」尚待出版,可惜筆者至今尚未能一見。總之,就已出版的三卷來看,尹氏的「新莊志」以和舊有的方志體例相去甚遠,可視為現代歷史學衝擊下的產物。然而,全書雖然以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為其敘述的骨架,文體也頗能擺脫史料文書的限制,但卷首、卷二只重「聚落」的發展,卷三只敘「政治」發展,即使加上卷四、卷五,其所涵蓋的社會、文化事項,仍較傳統舊治來得偏狹。
七、新店
《新店市誌》(新店市誌編纂委員會,一九九四)也是由尹章義主編。全書共分五篇,依序是:疆域沿革和地理景觀;新店的開發;新店的近代化;新店的急遽發展與新店的未來;名錄。雖說作者一再強調編寫方志要「針對地方特色和時代需求來擬訂大綱」(即他所謂的「方志個性化」),但就本書來看,除增加了「山川景緻」的介紹之外,大體仍不出首、二卷「新莊志」以「聚落發展史」為骨架的發展體例,對於新店的生態、產業、政治社會結構、宗教、民俗、人物等方面,甚少觸及。
八、泰山
《新店市誌》之外,尹章義又接《泰山志》(泰山鄉公所,一九九四)的修撰工作。本書包含:自然環境;泰山地區的發展;泰山政治的發展;泰山的社會經濟發展;泰山的教育發展;泰山的宗教;家族與人物等七篇。全書由尹章義總纂,帶領一個「撰寫小組」(閻萬清主撰、陳宗仁協撰)集體寫作。尹氏雖仍強調這只是他「方志個性化」,理論的實踐之一,但相較於「新莊志」和《新店市誌》,這本《泰山志》應該算是比較成功的作品,其敘述涵蓋了自然、聚落、政治、社會、經濟、教育、宗教、家族、人物各方面,既含容了傳統方志的「全面性」,在體例上又符現代史學論注的精神,是新舊結合的號作品。雖有泰山一地的特色(如書院),但大體仍可作為未來其他方志編修時的基本架構。
九、淡水
另一由在地大學學者投入編修工作的鄉土志還有兩大冊《淡水鎮志》(淡水鎮公所,一九八九),負責纂修、撰文的是淡江大學歷史系、中文系的白仁、申慶壁、龔鵬程三位學者。全書共分:大事表;封域志;自治志;教育志;財經志;警衛志;社會志;觀光志;人物志;藝文志;文獻志;雜記等十二章。體例略倣傳統史志,然多有別出心裁之處。
十、烏來
一九九〇年之後,撰寫、出版鄉土志似乎漸成風潮,前述《新店市誌》、《泰山志》都再一九九四年出版。而烏來早在一九九〇年就委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的文崇一、蕭新煌二位研究員編修、出版了《烏來鄉志》(烏來鄉公所,一九九〇)。全書分成:總論;土地與物產;民族與人口;經濟與交通;地方自治與行政;國民教育與社會教育;人物、名勝古蹟;社會變遷等九章,另附有參考書目。本書作者為歷史、社會學家(文崇一)、一為社會學家,他們的特長也反映於本書的綱目上。然令人納悶的是,和《淡水鎮志》一樣,本書也將寺廟、教堂這類宗教建築納入「觀光」、「名勝古蹟」這種「非宗教」的條目之下。此外,作為一本「山地鄉」的鄉志,這本書顯然沒有凸顯此一特色,不知原住民的朋友閱後會有何感想。
十一、三芝
《三芝鄉志》(三芝鄉公所,一九九四)則由三芝當地的歷史學者戴寶村主撰,共分:地理志;開闢志;沿革;政事志;經濟志;交通志;人口志;教育志;宗教志;禮俗志;勝蹟藝文志;人物志等十二志。在體例上,本書相當值得參考,雖然精簡,但所含蓋的項目相當完備,敘述也頗扼要,可讀性高。
十二、雙溪
雙溪鄉的鄉志題名《源遠流長話雙溪》(雙溪:雙溪鄉公所,一九九二),由澳底國民小學校長游純澤編纂。全書共分:疆域沿革、自然環境、地名由來及其意義、宗教信仰、交通、教育文化、人口演變、戶政、礦業、農業、村里介紹、軼聞趣事、風景簡介等十三篇。本書作者為宜蘭員山人,然長期生活於澳底、雙溪一帶,熟習當地風土、人情、民俗、傳說,再加上搜羅甚勤,因此,雖非專業史家,但全書綱目清晰,敘述簡要,可列入佳作之林。
十三、三峽
《三峽鎮鎮志》(三峽鎮公所,一九九三),由地方耆老王明義任總編纂,編寫工作則由王志鴻、邱淑錦負責。全書共分:地理;開闢拓殖;住民;行政;地方自治;地政;財政、專賣、金融;社會;建設;交通;農業、畜產業;林業;工業;商業;礦業;衛生;警政;軍事;教育、文化;民俗;宗教;人物;勝蹟;附錄等二十四章,為所有北縣鄉土志分章最多者,其體例頗有「省文獻會」編寫方志時的一貫色彩(如盛清沂所編諸志),然論內容之詳備,本書罕見其匹,可供學術研究之用。
十四、土城
土城近年才由鄉升格八縣轄市,《土城市志》(土城市編纂委員會,一九九四)也跟著問世。本書無人領銜編纂,算是集體創作(每人負責專門之章節)。全書包括:疆域;政事;經濟;文教;宗教;名勝;人物等七篇,其下再細分章節,雖然內容不多,但綱目清晰、含蓋項目相當齊備,以一地方政府之力,不委託專家學者,而能成乙書,也算難得。
十五、結語
由以上介紹,我們大致可知,這些年來,有不少方志專家、學院的學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基層公務員,都曾投注心力於地方鄉土志的編寫工作,而主政者也大多能體會到鄉土志的編修對於其施政、對於本土意識的形成、對於鄉土之愛的培養所能提供的助力,也因此有不少官修之作問世。雖說,「官志」總免不了有些官方色彩,但因檔案資料豐富、取得便利,因此,仍是我們認識「地方」最重要的文獻憑藉,而主其事者及編寫者,也大多長期居住於該地,其對當地人情、風物的掌握,也不是他人所能比擬的。地方人寫地方史,地方人讀地方史,也許將慢慢形成台灣島上一九九○年代的一股風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