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金門 »

古代金門同安之移民互遷

作者:  來源:中華尋根網  更新時間:2018年01月18日

古代金門同安之移民互遷

2016-03-10

金門古稱浯洲、仙洲、西江,原為海中荒島。晉末“永嘉之亂”,中原六姓(蘇陳吳蔡呂顏)避居島上,始有人煙。唐貞元十九年( 803年)置為萬安牧馬監地,令陳淵率家族、部卒十二姓(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林洪蕭)上島開發,始立村聚。五代金門屬泉郡,宋太平興國三年( 978年)始征戶稅,熙豐間(1068--1085年)始立都圖,劃歸同安綏德鄉翔風裏17--20都(時大小嶝島為15、16都)。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設馬巷廳,金門屬之。民國元年(1912年)次年又與大小嶝島一起析離思明縣而建置金門縣。歷史上金門同安轄地長達 850餘年,島民與同安血緣相親、信仰相共、語言相同、習俗相近、地緣共同,故“無金不成同”之古諺流傳。明初因防倭而禁海,嘉靖間倭患而內遷,清初因防鄭而遷界墟島,形成明清時代,金門島民三次大規模內遷。而因入仕、婚姻、謀生而遷同安者從未間斷。這些島民在同安城鄉開基繁衍,往往把新居地冠以金門祖籍名,或在燈號及宗祠楹聯上點明金門祖籍,以示懷念,故《同安縣誌》有“同安有二陽翟、三東浦”之謂。僅據各姓族譜及宗祠楹聯記載,輯古代金門人內遷繁衍之同安村社如下:

西柯鎮:

陽翟村:

據該村《浯陽陳氏家譜》記載:金門浯陽始祖陳達(898--993)原籍河南光州固始陽翟村,入閩投王審知麾下為承事郎,朱梁幹化三年( 913年)奉命鎮管浯洲鹽場,卜居地仍曰陽翟,開基繁衍。其長子陳洪濟(五代末同安縣令)創“浯陽”堂號,其弟洪 分居後行創“浯江”堂號。至七世金門陳氏人口居浯之半,乃分立“仁義禮智信”五房,於宋乾道元年(1165年)建五恒堂。明正統間(1436--1450年)智房十四世陳大益(字承憲,呈謙齋)因教書攜眷卜居同安城南從順裏,仍號陽翟,至今已近六百年,子孫四千餘人。其孫陳鈞(字弘疇)再分居灌口,仍稱陽翟,故同安實有金門、城南、灌口三陽翟,血脈直溯中原固始陽翟。同是明正統間,金門浯陽禮房十六世陳廷魁、廷祚兄弟內遷同安城郊田洋松田村開基,信房前房十五世大珪(伯章)、武耀(伯烈)兄弟內遷蓮花,今已繁衍田洋、五顯、蓮花澳溪等十餘社,人口六幹餘。尚有明嘉靖間浯陽信房十九世陳滄江由金門遷同安田洋前宅,繼遷城內北街,開基浯陽輪北分堂。其兄陳偉遷翔風大宅,繁衍成村。萬曆間,信房二十世陳基虞遷居同安西門內街。此外,西柯泥山,蓮花內林、溪埔店、山前、大同後亭、埔地、下間,汀溪彎坑,新民霞美、杜橋,新店後宅等社,也均為金門浯陽陳氏分衍。

西埔:

村民陳姓,其先祖九郎世居金門十八都倉湖保下坑,明代分支同安西浦。其宗祠瑞蘭堂楹聯曰:“浯島世派千秋展銀邑,江漢毓秀代晉浦山”,冠頭“浯江”,系浯陽二世祖陳洪之後裔。據查譜,同安由金門浯江陳氏分衍的村社尚有蓮花溪埔、頂下田洋,河田下社、南珩、南溪坑仔(後移灌口坑山、坑洋),汀溪水路,大同嶽口,西柯漸前、番仔厝,新民赤坪,內厝鎮曾厝等。

卿樸:

據《呂氏族譜》載:五代河南人呂竟茂入閩居泉州相公巷,七世孫呂壽遷居南安朴兜,曾孫呂廷元於宋紹熙元年(1190年)遷金門西倉開基,五世呂朝興於元代移居同安從順裏卿朴,繁衍成族,再分珩大社、新厝、郭厝、溪頭、下厝五社。該村以武功著聞,清代有水師振威將軍呂武、武舉人呂興國、呂聯元。相傳卿朴古名“坑打”,因後世宗兄弟不睦,互相坑害打鬥而得此惡名,後言歸於好,改為今名。

呂厝:

金門西倉開浯一世呂廷元之九世孫呂長順(號潛德)於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由金門劉澳呂厝移居同安從順裏三都霞崎石井繁衍成大族,遂更以金門祖籍村名呂厝。宗祠楹聯日:“入閩而泉而南而金而同,開基唯忠唯孝唯儉為勤”。長順次子即明正統丁卯榜舉人呂大誼。今同安呂厝有1400餘人,與卿朴呂姓同宗共祖。

另:呂長順同宗兄弟呂潛溪於明洪武間也由金門內遷鳳南土樓、壩仔內村開基繁衍。

五顯鎮:

後燒:

元末彭姓先祖彭子安由興化投靠金門鹽司母舅馬氏,居金門十七都汶沙保沙尾村,生用幹、用吉、用斌兄弟。明初禁海遷民,其三子用斌舉家遷居後燒(古名後蕭),稱西彭,與李姓雜居至今。村西有明三府太守陳滄江墓。後燒彭姓後裔於明中後期再分遷新店湖丘沙尾,系以金門祖籍地命名。用幹之子孔道則開基新店彭厝,系冠姓地名,稱東彭。

後塘:

古名玉堂,村民顏姓。譜載:宋大中祥符(1008年)顏必和由永春達埔遷金門,開基顏厝(今賢聚村)。明永樂七年(1409年)有顏德泰、顏同元兩堂兄弟內遷同安,德泰居南門外前街,為大同鎮前街、嶽口、五顯軍村、鼇頭等社顏姓始祖。同先居從順裏,尋隨庶母林氏遷居長興裏後塘,再分衍垵爐、後壩、下寮諸村。宗祠聯日:“桃園世澤分浯水,魯國人文煥玉堂”,點明該宗顏姓系唐魯國公、大書法家顏真卿的後裔,由桃園(今永春)移金門再遷同安。

阪壟尾:

宋高宗時中丞辛炳後裔。宋末元軍入閩,福州辛姓舉族遷入金門西門內。其後裔又遷居同安同禾裏龍窟西。明中朝舉族由龍窟西再遷長興裏後塘。清康熙二房辛東駛、四房辛駕開基阪壟尾。金門辛氏宗親於90年代來同安認親並開辦陶瓷工藝美術廠。

新店鎮:

東園:

宋高宗時晉江張林社張鏡齊第七子張敬遷金門青嶼開基。其孫張吉月南宋末遷居同安西洪塘。七世孫張必宜攜子張樂所於明嘉靖間避倭內遷同安翔風李厝埔東畔,搭寮養鴨,繁衍成族,故名東園。其宗祠聯曰:“青嶼流香遠,東園世澤長”,可知其祖籍地為金門青嶼(《同安地名志》載為瓊山保東園村錯)。據譜載,清康熙間有張汝武(字勇省)偕堂兄弟偷渡至澎湖西鄉墾殖,娶妻生子,繁衍了東石村(其妻祖籍晉江東石)和“兩頭看”村(思念東園故籍而命名),晚年思鄉愈切,決定攜幼子回鄉省親。臨行前鐫刻了雄雌龜玉印一對、父母字玉印一對,以雌龜印、母字印歸妻,囑若自己回不來,後世以玉印為信物,回東園認親謁祖,自帶雄龜印與父字印歸鄉。後果因海禁難歸,雍正間汝武鄉逝於東園,其墓碑鐫“澎湖返祖”,兩封玉印至今為後裔珍藏,等待澎湖親持信物相認。此則三百多年骨肉相離的史事,實為兩岸同胞血緣相親的鐵證。

青嶼張姓還內遷分衍於東埔、馬巷同美及大同鎮朝元村張厝。

大宅:

古名大澤,系明嘉靖間為避倭患,金門浯陽信房十九世陳偉(名宦陳滄江胞兄)由十八都倉湖保大治村遷入繁衍,以祖籍大治命名,後方言諧為“大澤”,後再雅稱為“大宅”,今人口800 餘人。康熙五十九年舉人陳丹書即其裔孫,後裔分衍後宅村。

東浦:

古名東埔,系明初禁海移民時由金門汶沙保東埔村陳姓遷入繁衍,今有 200餘人。明清時習武成風,有“一村六武舉”之譽。另一支同時由金門遷入後溪,也稱東埔。清初戰亂時後溪東埔陳姓又有族人再遷居東孚開基,仍名東埔,故同安實有四東浦。

白頭:

明嘉靖間避倭患由陡門村陳姓內遷分衍,燈號“潁川”。

蔡厝:

尊金門蔡厝宋代中憲大夫蔡景仁為其始祖。景仁後裔于元末明初由瓊林遷入大陸沿海開基,仍稱蔡厝。宗祠聯曰:“濟水長流直駕龍舟奔下蔡,陽山永固遙驅天馬赴瓊林”,冠頭字為堂號“濟陽”,聯尾為祖籍地金門瓊林。其後裔再分衍新店後頭村和大嶝崎口下村。據查族譜,由金門瓊林蔡姓遷入繁衍的還有馬巷坪邊、大嶝北門、嶝崎坪兜角、五顯大溪、大同東山后亭、馬巷五甲尾山仔尾及小盈嶺下明代名宦蔡複一守墓宗親的後裔等。蔡厝及珩厝均有梁姓聚居的角落稱梁厝,均系金門後浦山后社梁姓遷入繁衍。其祖先為宋晉江狀元梁克家。梁克家五代孫梁立於元初避亂由晉江遷入金門後浦社開基,元末明初其長房孫遷居新店蔡厝,二房孫遷居珩厝及內厝蓮後社。

彭厝:

金門沙尾彭子安之長子彭用幹(後燒村西彭基祖彭用斌之兄)明初在廣東為官,其子彭孔道卜居同安翔風松山,開基彭厝,繁衍成族,稱東彭。後裔再分衍後墩、布厝、前埔某村。古代名人有清代黃岩遊擊將軍彭汝灝、水師參將彭奪超,現代名人則有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原交通部長彭德清。今彭厝族人有3000多人。同安東彭西彭同宗共祖,均為金門沙尾村彭子安後裔。

新店浦尾村陳姓也系金門分衍,燈號浯浦。始祖陳福壽系唐太子太傳陳邕後裔。明嘉靖後期避倭遷同安翔風裏,自創燈號,“浯浦”。據譜載,近代文化名人辜鴻銘之先祖陳敦源即為浦尾十二世,乾隆間因醉後失手殺人,舉家南逃馬來西亞吉打,因負疚而改姓辜。今臺灣辜振甫家族即為浦尾陳姓後裔,辜振甫是辜鴻銘之堂侄。

內厝鎮:

內厝:

古名陡門。明成間金門移民複業歸籍時,有龍溪穎川堂陳姓族人移入金門墾殖,開基劉浦保陡門村。明萬歷歷中,四世陳文雍遷同安內厝開基,仍名陡門,後諧為斗門,今有族人400余。譜載,新店白頭村陳姓也是由金門陡門陳氏分衍。

新庵:

明代由金門十八都倉湖保新頭村陳姓遷入繁衍,取“新頭遷入、安居樂業”之意,命名新安,寫作新垵,今有族人 500餘。燈號“南院”,系唐太子太傳陳邕後裔。由金門新頭分衍的還有內厝田中央社陳姓。

大同鎮:

上田村:

古名符生、松田。明正統間,金門陽翟浯陽禮房十九世陳連魁攜弟廷柞遷入開基,至今繁衍二十二代,明代宗祠至今尚存。清順冶八年(1651年),浯陽信房二十三世陳觀泰(明天啟舉人,清初河南儀封縣令,陳滄江元孫)由金門遷居松田,建世大夫第居住。此後,松田浯陽禮房、信房子孫分衍田洋上坊、石門、浮蓮、郊邊、雙筧、東洋、鼇峰埔、下寮、胡厝宅、社壇、北門外、五顯後溪、崎路、後燒及蓮花澳溪等社,成為同安望族。

直接由金門浯陽陳氏分衍的還有大同埔地、下間村。

桐嶼:

譜載:唐許天正隨陳元光入閩,鎮守南詔(今詔安)。宋末許治遠、許忠輔由南詔遷入金門,名新居地為“丹詔”,後訛為“山灶”。治遠八世孫許肇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避倭遷居于同安,入贅桐嶼,繁衍成族,今有子孫 200餘人,燈號“浯浦”。另有小嶝前保村許姓先祖也是直接由金門山灶社移入,與桐嶼許姓同宗共祖。

松柏林街浯江王姓:明初,金門浯江王弘治後裔內遷南門內及西湖塘。清康熙統一臺灣後(1684年),有王漢胤(字恢一)移居西門外松柏林街,子孫聚居八市樓及王大庭內,燈號“浯江”。金門蔡厝古名大廷,故松柏林浯江王姓祖籍地極可能是金門蔡厝。

鋪前、嶽口:

明永樂七年(1435--1340年)蔡君爵由金門瓊林大厝內遷馬巷坪邊社開基。明末清初,瓊林大厝內蔡志善為馬巷坪邊社塾師,遂定居於此。至今坪邊蔡氏族人有千餘。其宗祠聯曰:“宗功祖德分浯島,子孝孫賢衍坪邊”,燈號“瓊林”。

趙厝:

宋景炎二年(1277年),方元翁隨帝昰南逃,卜居金門烈嶼護頭村。元初其長子方福入贅馬巷趙厝,後裔又遷五顯布塘,繁衍成族,仍稱趙厝社。

新民鎮:

下柑嶺村:

宋時楊逸齋遷入金門湖下官澳村,後入贅彤庭吳姓。其四世孫楊宜賓中舉後複姓楊。宜賓後裔楊長青於明代內遷同安木柑嶺社開基,堂號“彤庭”,至今衍傳 400餘人。

蓮花鎮:

雲埔田洋村:

明嘉靖間金門浯江陳國薦避倭遷入霞阪山邊村開基。清乾隆初七世孫陳振維、振雲、振元兄弟再遷田洋村,經營油坊、當店,遂成富戶,至今傳十五世 300餘人,燈號浯江,系金門浯陽二世三房陳洪後裔。陳國薦十一世孫陳瓞臣系同安灌口同盟會領導人之一,同安辛亥光復元勳、民國首任同安縣長。

大嶝鎮:

北門村:

明嘉靖間因避逶由金門瓊林村蔡姓遷入開基,宗祠聯曰:“派本瓊林,源由固始;地名嶝嶼,定居北門”。後裔再分衍小北門村,今有族人 800余人,村中建有青龍寺,祀清幹龍臺灣總兵、金門瓊林人蔡攀龍為祖佛,與崎口下村、新店蔡厝同宗共祖,均為宋代中憲大夫、金門平林人蔡景仁的後裔。

小嶝前堡村:

明嘉靖間由金門山灶社許姓遷入開基,燈號“浯浦”,與大同鎮桐嶼村許姓同宗共祖。

洪塘鎮:

郭山劉厝:

明代金門奎胡山劉姓遷入繁衍,後裔再分衍新圩鎮村內社、新店鎮劉厝溪社。

上述30多個同安村社均系明清時代金門人內遷繁衍而成。而同安人因避亂、謀生等原因也有三四十個姓氏族人上島開基,僅據族譜所載羅列如下:

蔡姓:五代時由同安遷金門古岡,南宋末有同安蔡十一郎入贅金門瓊林陳姓,明中葉蔡三瑾由同安浦南遷金門湖下,清代蔡強由同安阪遷金門烈嶼後宅社。

邱姓:宋末元初同安理學名士邱葵隱居小嶝,其四子邱信後裔於元明問播遷於金門湖南、舊金城、後浦等社,清道光逝江提督邱良功即其後裔。

黃姓:元初有金柄黃姓避亂遷居金門前水頭社。明永樂間有黃佛信、佛宗兄弟舉家由金柄遷金門汶水頭為鹽戶。內厝鎮黃厝黃姓遷金門官澳、浦頭、西園、沙尾、水頭等社。

陳姓:明初陳良顯由嘉禾洗馬坑遷金門高坑,首開金門南院太傅派。明中葉店前陳姓遷金門烈嶼湖下村。清康熙二十年,陳滄江三子甫文之曾孫陳世盛(輪北23世)率堂侄複莘由同安朱紫市遷入金門庵前村開拓。清中葉同安阪橋陳氏遷金門後宅社。

張姓:明中葉張山峰由石潯遷金門庵前。

蔣姓:元代澳頭蔣篤祜的第三子蔣定美(號啟盛)避亂遷金門西山前,明萬曆十七年進士、吏部左侍郎蔣孟育其後裔。

王姓: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同安安仁裏苧溪鄉龍山社(今集美區珩山村)王渙三遷金門十八都開基珩厝社。明中葉同安路王道顯遷金門何厝,分珩尚義村。

朱姓:明初有朱熹後裔朱安國,避元末亦思法杭之亂,由泉州西街五塔巷遷居同安新圩,開基都山社(今廢),經營棉織作坊,富甲一方。後遭匪劫,其長子避遷。

徐姓:明初有鳥塗長房三世徐太常移居金門東坑上堡開基,後裔衍傳下堡,已成大族。

歐姓:明末有同安翔風裏歐厝社歐姓,因避瘟疫,舉族遷居金門十九都古賢保,新居地仍名歐厝,而同安歐厝祖籍地即為其婿王姓所居。

薛姓:元至正五年(1345年)薛貞固由嘉禾薛嶺遷金門珠山,為金門薛姓始祖,子孫分佈泗湖、安岐、後垵。

戴姓:明洪武間戴一材由同安小西門遷金門小西門,為金門戴姓始祖。

蘇姓:明萬曆四十七年進士蘇寅賓(字初仲,號日門,官至海南兵備道)由同安蔡店移居金門開基,仍名蔡店,後裔為其建宗祠。明末同安儒士蘇碧雲,好天文地理,習道學,不求仕進,避亂移居金門,精研金廈水道,常為船隻導航救險,死後被金廈漁民船戶尊為海神,建廟立祀曰“蘇王宮”。清同治間(1862--1874年)曾被迎請上官船同媽祖神像一起護旨出使,冊封琉球國王,事載清廷出使琉球國正使趟趙新所撰《續琉球國志略》一書。今小嶝有“英靈殿”專祀蘇王,金門臺灣蘇王廟更是多不勝舉,蘇王之祀可說是兩岸同胞血緣,神緣共同的有力史證。

洪姓:清中葉洪份由同安鐘宅遷烈嶼湖井頭。咸同間崗頭洪姓遷金門後埔。

紀姓:明中葉後麝紀姓遷金門湖下村。

孫姓:清初由嘉禾嶼遷金門後埔。康熙間孫清贊由嘉禾柳塘遷金門東坑。

楊姓:清初楊德宏由同安塔頭遷烈嶼前埔。

葉姓:清中葉葉福京由同安遷金門沙尾開基。清代蓮花葉姓多支遷金門後浦等社。

顏姓:清嘉慶間後塘顏棨、顏研兄弟遷居金門後埔,子孫分佈賢厝、後甫、舊金城。道光二十(1840年)後塘顏子照攜家返金門後埔創辦“存德藥鋪”。

童姓:明末同安城內童厝十一世童嚴樸(諱雀,字司政)避兵亂遷居金門,鬥遷葬其父于金門庵前山貓見雀。清嘉慶間童日興由城後德星樓遷居金門後埔南門。

餘姓:祖先為南靖客家,明洪熙元年(1425年)餘子玉由南靖瀝水遷居同安南山開基(今蓮花蔗內村)。至六世餘懷珍問卜改從妻姓陳姓。萬曆間二房五世余端好舉家遷翔風裏養鴨,開基新店溪宅社。清初有後裔溪尾遷金門昔果山、上庫社、烈嶼。

李姓:明初翔風東園李厝埔李良亨支派後裔遷金門前水頭社。永樂間同安浦園有李姓族人遷古甯頭社。

杜姓:明中葉同安馬鑾杜姓遷金門後埔東門。清初又有馬鑾杜姓遷烈嶼東坑。

周姓:明萬曆間周萬衷由同安城遷金門安岐。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李錦娘攜子周天柱由束林遷金門後埔。

林姓:康熙三十七年新店茂林元國元派有族人遷金門後浦。乾隆間有翔風林姓遷金門烈嶼雙口村,建有村廟祀同安明代理學名宦林希元為祖佛。

金門後埔之許,郭、汪、章、曾、鄭、魏等姓均為清代同安移民遷入繁衍。

以上各姓族譜史料,均雄辯地證實海峽兩岸同胞自古來,骨肉一家親,血濃於水。兩岸團圓,祖國統一,是每個炎黃子孫的共同願望。

 

本文參考資料:

  政協同安區文史委編《同安姓氏專輯》

  陽翟、松田、澳溪《浯陽陳氏族譜》

  南山《漳南陳餘家譜》

  蓮花雲埔田洋村《浯江陳氏家譜》

  臺灣楊天厚、林麗寬著《金門寺廟巡禮》

 

Copyright©2006 - 2020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電郵:cs@nanchens.com 微信:mouchun112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