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縮影-金門碧山陳氏小宗宗祠
2011-08-21
「金門有三多,樹多、路多、宗祠多。」這是某本書裡的一段話。前兩者或許見仁見智,但金門宗祠之多,是真的讓每個曾經漫步在金門傳統聚落中的旅遊觀光客印象深刻。根據《安定的家園-金門民居宗祠寺廟》一書的統計,截至2009年為止,金門共有
167座宗祠,分布在98個聚落之內,金門總面積大約一百五十平方公里,也就是說,金門是平均每平方公里都有宗祠的地方。
一般來說,宗祠是中國民間社會的禮制建築,它的存在代表了中國人慎宗追遠的傳統,被稱為閩南文化基因庫的金門,宗祠建築照理應該都是依照傳統形制來建造。姑且不論近代新建或重修的金門宗祠,在1930年代,金門竟出現了兩座充滿西方風味的洋樓式宗祠,這其中之一就是位於碧山的「陳氏小宗宗祠」。
從建築形式來看,碧山陳氏小宗宗祠的建築形式為前後兩落的建築。
前落為一層樓的閩南式平頂建築,中央部分略高為兩側。
後落則為兩層樓洋樓式建築,迥異於中國傳統的建築型式,讓這棟房子在金門宗祠建築中有著獨樹一格的特殊風貌。
現在所看到的這座陳氏小宗宗祠其實並不是它原來的面貌,而是經過幾次整建的結果。
它的前落為三開間,中間向內凹入成凹壽,凹壽牆(鏡面牆)上開兩個圓窗,窗中各有三根造型特殊的綠釉欄杆,四個角則分別畫上一隻蝙蝠,寓意「賜福」(四蝠)。左邊窗戶上方有「繩其祖武」四個字,意思是「遵守祖先的規範」。右邊窗戶上方有「貽厥孫謀」,可以解釋作「為子孫的將來作好安排」。前者是先人對於子孫的要求,後者是先人給子孫的福利,剛柔之間,祖先對於子孫的無限關懷滿溢。
前落水車堵上鮮豔的日本磁磚告訴人們碧山陳氏小宗宗祠曾在僑匯時期整建的過往,但更明顯的是後落二樓屋頂上的西洋式山牆,充滿異國風情的中央立面與裝飾更駐記那個時期的金門社會狀況,一個處處受到迥異於中國傳統的外來事物所影響的多元社會。
與金門同時其建造的洋樓建築相比,碧山陳氏小宗宗祠的建築的裝飾算是比較簡單的,但它在金門建築史上卻有一個很重要的地位,那就是它是金門地區將當時最時興的洋樓應用在宗祠建築上的第一砲。在此之前,雖然金門已經有不少洋樓建築了,但幾乎都是民居建築,沒有人敢把這種來自番邦的建築拿來建造代表傳統體制的宗祠。
究竟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讓注重宗族傳統的金門人感於開風氣之先,以洋樓的形式來修建宗祠呢?
這就要從碧山陳氏小宗宗祠重建的背景說起了。
說起來,這座金門第一座洋樓氏宗祠的出現,與建造金門洋樓代表作之ㄧ「陳清吉洋樓」的起造有密切的關係。
原來,當年陳清吉想要蓋洋樓前,曾經想要向碧山陳氏同宗不同房的鄉親買了一塊在聚落裡的土地,但那塊地距離陳清吉的祖屋太遠,而且他也嫌那塊地太小,於是購地的計劃暫停。後來遇到另一房的宗親沒有後嗣,最後一世往生後,屋倒地空無人繼承。因為同屬庶出,而且離原居地也近,宗親們討論後決定那塊地給陳清吉蓋洋樓,但有附帶條件,那就是陳清吉要出資重修宗祠。於是在陳清吉洋樓修建的同時,屬於西間長房的小宗宗祠也同時整建,原本閩南式二落建築的小宗宗祠就這樣變成了洋樓模樣。
既然是陳氏的宗祠,蓋了這麼顯眼的洋樓後,自然要讓大家知道這是屬於陳家的產業,所以在後落二樓山牆最顯眼的位置上被放上陳姓的郡望「穎川堂」,以發源地代表陳氏一族的發達。
走進陳氏小宗宗祠中,自有一種與金門其他宗祠墨黑色彩不同的灰白基調,如果不是深處的木雕神龕與樑上掛的兩塊匾額,或許不會有人發現這裡住的不是活在現世的先人。
不變的是幽深的進身,永遠帶著一絲屬於宗祠的跨越時空氛圍,讓人看了心中自有一種莊嚴,喧囂聲嘎然而止。
最裡面的一根橫樑上,靛藍的「平章事」三個字旁隱約可以看出寫著「元賜進士出身陳德宗立」及「民國十九年眾裔孫重建」兩行字。這些字,點出了碧山陳氏的出身淵源。
碧山陳氏先祖陳德宗曾在元朝為官,官居一品平章事,因諍言在朝中致禍。致禍當時,人再家中的三個兒子趕緊搭船出海避禍,其中二子陳存仁飄到現在金門碧山的海邊,登陸後選擇了現在碧山這塊土地生養聚集,開枝散葉,子孫綿延。所以碧山陳氏以陳德宗為始祖。
與其他宗祠相比,碧山陳氏小宗宗祠中的匾額算少的,只有一樓中央橫樑上的兩塊。在沒有懸掛匾額的通樑上,分別以灰泥砌上了「氣象堂皇」與「規模宏敞」來彰顯這棟建築的規模。
至於祖龕旁的楹柱上,則是刻上了這樣的楹聯:
派衍滬江相國家聲昭云遠
支分潁水將軍世澤溯孔長
陳德宗祖籍福建晉江深滬後山鄉,因此楹聯中按了「滬江」二字。而在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父子奉敕入閩平叛,其子陳元光被譽為「開漳聖王」,此為「將軍派」,這是福建陳姓主要支派之一,楹聯中的「將軍」二字就是說明這段淵源。
一樓共有三對楹柱,最外面的一對沒有刻字,最裡面的那一對刻字朝門,中間那隊的刻字則是隔著廳堂相望,兩根柱子上面分別刻著:
將略溯淵源燕翼貽厥緒
碧山成寢廟鳩工闢維新
前者再次強調碧山陳氏屬於「將軍派」的淵源,後者依照《碧山陳氏宗祠重修誌》的記載:
先祖原係河南光州固始籍,支分福建泉州晉江縣深滬鄉,始祖德宗公,仕元官,居一品平章事,以剛直建言,於朝被禍,其三子在家聞訊,乘舟泛海而逃,中流遇風散,開基祖存仁居次,帶妻柳氏遇風飄至金門後山鄉海邊,登岸擇地,因世居焉。蓋深滬前臨海,背有後山與碧山峰,祖乃五房派下,因不忘本而沿用後山與碧山,其名之由來也。
也是再次強調碧山陳氏源出滬江。
對重視傳統的金門來說,祖龕是祖先神靈依附的所在,打開祖龕,裡面便是先人神主牌。也就是說,祖龕就是祖先神靈的家。因此,大部分的金門宗祠中,祖龕都製作的相當講究,絕大多數都看起來金碧輝煌。
像碧山陳氏小宗宗祠這樣以西式洋樓為外觀的建築,祖龕周圍卻是採用非常符合中國傳統的作法,除了在祖龕及鄰近的精緻木雕上塗滿金漆外,彩繪的技法也是傳統的水墨技法。
這兩幅分別以「飛來佳禽自語」及「隔□山寺聞鐘」為主題的彩繪,便是以墨筆勾勒外型後再填彩而成。
這兩幅畫的典故應該是出自蘇軾,他認為人間有十六件賞心樂事,分別為:
清溪淺水行舟,涼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流濯足,雨後登樓看山。
柳陰堤畔閒行,花塢尊前微笑。隔江山寺聞鐘,月下東鄰吹蕭。
晨與半炷名香,午倦一方藤枕。開甕急逢陶謝,接客不著衣冠。
乞得名花盛開,飛來佳禽自語。客至波泉煎茶,撫琴聽者知音。
只是不知為何,此處彩繪所寫不是「隔□山寺聞鐘」,缺字字跡不明,但看起來不像「江」字。
在中國傳統木製建築上,常常會畫上水族一類的圖像。有人說,木造建築怕火,畫上這些水中生物可以剋火,避免火災發生。
陳氏小宗宗祠裡也畫上了不少水中生物,有螃蟹、蝦子、金魚、章魚等等,宛如木板上的水族世界。
走上二樓,可以發現有一大塊地方被木門隔開,木門裡其實沒有任何東西。
設置這些木門的目的,其實是一種對於祖先的尊重,門內空間垂直投射而下就是祖龕,裡面都是祖先牌位。如果有人站在這裡,那不就代表站在祖先頭上嗎?重視傳統的金門人當然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把這個空間用木門隔開。
最裡面的樑上寫著「克昌厥後」四個字,這是出自《詩經‧周頌‧雝》的典故:
有來雝雝,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於薦廣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綏予孝子。
宣哲維人,文武維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後。
綏我眉壽,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這首是周武王祭周文王的詩,「克昌厥後」的意思是「子孫興旺發達」。
同樣的,左右兩根通樑上也有字,分別是「春秋匪懈」與「繼序不忘」。
「春秋匪懈」出自於《詩經.魯頌.閟宮》:「春秋匪解(懈),享祀不忒」。
「繼序不忘」出自於《詩經.周頌.閔予小子》:「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
兩句合用是很常見的祠堂用聯。
至於兩對楹聯則是:
族矢丹忱締造不復仍舊貫 宗萃乙室經營幸已奠丕基
及
碧山鍾閒氣家聲光浯島 祠宇啟新模德澤耀金門
碧山陳氏小宗宗祠的後落建築形式是五腳氣洋樓,正立面都有外廊。二樓外廊外側上方是山頭立面,內側門楣上則是「滬江衍派」四個字,同樣是在明顯的位置上讓人遠遠地可以看見主人的淵源。
站在二樓的長廊往外看,可以看見碧山聚落的局部景觀,左前方是高大的陳清吉洋樓,右前方則是磚紅溫潤的閩南傳統建築。在洗石子拱圈的框景下,似乎也成一幅圖畫。
正前方可以看見前落的屋頂,從使用的建材來看,自然也不是1930年時修建的原貌。
外廊的某個角度可以看見與宗祠隔著大埕相對的軍事標語,這個標語,其實駐記著這座宗祠的一頁滄桑。
1949年,軍隊進駐金門,陳氏小宗宗祠被軍隊佔用,剛開始是當作辦公室,後來又被當成訓練班的講堂。如今的宗祠內部許多地方都有被抹上水泥的痕跡,或許就是出自當時佔用部隊的手筆。
部隊直到1981年才撤出這棟建築,但佔用的二三十年間對於這座宗祠進行了很多破壞,許多地方壞掉了沒有維修,屋頂也腐壞。所以1989年,碧山陳氏宗親又籌資整建宗祠,每丁出資新台幣四千元。現在所見的碧山陳氏小宗宗祠樣貌,便是這次整建的結果。
走下樓梯,看著隨處可見的修補痕跡,讓人不得不對於這棟建築所經歷過的滄桑感到同情。
祖龕裡,供奉著碧山陳氏西間長房歷代之祖考妣神主牌,而東間二房由於已經斷嗣,所以在宗祠1930年整建完成後,也由族人陳文選以紅紙抄填二房祖考妣併入祭祀。
這裡之所以稱為「小宗宗祠」,其實代表奉祀的並不是所有碧山陳氏的先祖。碧山陳氏開基祖陳存仁舉家遷居來此地後,總共生了五個兒子,其中老大、老二及老五為庶出。嫡出者為老三、老四。這五房後來以居住的地方區分成:西間長房、東間二房、中央三房、門口四房及溪墘五房。西間房奪長,故尊稱謂大舍公,碧山陳氏小宗宗祠便是西間房裔孫所建。
雖然說西間房奪長,但從各房的分布關係中仍然可以看嫡出與庶出的關係,嫡出的三房、四房分別居住在各房的中心(中央房)及開基祖居之前(門口房),庶出者各以東、西為名,甚至有住在溪墘者(溪墘房),由此可以看出碧山陳氏整個宗族的脈絡規範。之後各房由鄰近拓展及向西南延伸而至現狀。
在部隊進駐的年代裡,碧山陳氏小宗宗祠前留下了「效忠領袖」的標語,如今已經完全看不見駐軍行跡的聚落中,這樣標語的存在見證了一段軍民一家的歲月。
閩南建築舊了,被整建成洋樓建築,然後部隊駐進了原本屬於常民的場域,原本莊嚴神聖的祠堂陸續成為了軍隊辦公室,訓練班講堂,部隊離開後,居民重返舊場域,以自己的力量回到過往生活。這樣的歷程,似乎正是金門這近代史的縮影。
未來的金門呢?是逐漸消逝在歲月之流裡?還是會有新的契機出現呢?這就不是活在當下的你我所能預知期待的。
文化資產基本資料:
名稱: 陳氏小宗宗祠
古蹟類別:歷史建築
種類: 祠堂
地址: 金門縣金沙鎮三山村碧山14號
經度: 118.427993
緯度: 24.481109
土地範圍:碧山段1342-0000地號
所有權屬:私有,土地所有人 陳金城 陳德順
管理人: 陳松濤
分區類別:非都市地區 特定專用 特定目的事業
創建年代:清光緒年間
外觀特徵:由於建築形式稀有,具有高度保存價值。
附近景觀:前有廟埕。
材料: 石塊、三合土、紅磚
歷史沿革:興建於清末,1930年改建,戰地政務解除後,因木門扇及屋內構件被拆除,於1989年依原貌重建。
建築平面:格局為五腳基洋樓加前迴向,本體牆身正面為抹三合土,側背面下緣石塊人字砌,上緣紅磚外層抹灰;屋身構造為抬樑式,周邊設壓簷欄杆,山頭開圓洞,內部鑲嵌時鐘,保存完整,由於建築形式稀有,具有高度保存價值。
評定基準:具歷史文化價值者,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登錄理由:1.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者
2.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法令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
公告日期:2003/03/31
公告文號:府教社字第092001570號
主管機關:金門縣政府
資料來源: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