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金門 »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三》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03月01日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三》

本族譜之修載及世系記載方法如次:

一、世系之記載,採用各代,以子與父並記,以防混淆,例如﹕忠公、範子、紀公、實長子,不採牽支系圖。以往之族譜記載方式不一,最完備者為世系與世系圖並用,世系即父子並記。大多數族譜只用世系圖,在圖下略記世代而已。兄弟排行記載法亦有不同,有將兄弟列記於一橫線下者,自右至左為長幼之序,並未注明各人之排行。另有以長子排在橫線之中,次子排右三子排左者。同一族譜之記載亦參差不同,一部份記載排行,一部份即不記載。世代增加人數增加,牽線多,即發生混雜,使後來抄拾族譜者,將父子作公孫,兄弟作父子。是以本譜不用此此法。

二、同世兄弟以長幼之序記載,分房時以長房兄弟為 先,次房兄弟為次,但不分房記載。

三、缺代不能聯繫者不修載。以往之族譜,多係一家或一族之譜記,只記其系,不記旁系。本譜將在台陳氏三源流並修,由此可使在在台陳世之任何派系,能知其出自何氏宗支,為本譜特點之一。

由本譜三源流之世代數與經歷年數,能算出各世之平均年數,而各派每世平均年數為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二十七年。例如:

南朝源流自胡公起,傳至一百二十世晉蘭公止,而晉蘭公為陳景雲氏至第三代,共記為一百二十三代,胡公薨於周成王九年(公元前一一〇七年)至民國四十六年(公元一九五七年)計為三千零六十四年,每代之平均為二十四.九年。

將軍源流自始祖政公,於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入漳州傳四十三世止,由陳瑞南氏之鞍公世系算至現在已四十四世,而總章二年至民國四十七年,計一千二百八十九年,每一代平均為二十九年,又剩十三年。

太傅源流自始祖忠公,於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入閩,傳至民國四十七年,已經一千二百二十二年,至本譜編者上達公為四十一世,但其子孫已傳至四十五代,平均年為二十七年,又剩十七年。

族譜本為私家文獻付梓者甚少,多以手抄傳遞,在抄寫時難免有各種訛誤遺漏,再因保管方法欠佳,破爛蟲蝕在所難免。本譜經參照各種譜記,得校正若干訛誤,譜記中常有公孫作父子,父子作兄弟,以致世代數不對者,例如君部中:

一、二十三世履公,二十四世輝公,有載履、輝公為同一代者。

二、二十七世伯成公,二十八世仲丕公,本為兩世,但有不載伯成公單載仲丕公一代者,又有以伯成公、仲丕公兄弟者,各遺漏一代。

三、四十世咸公,四十一世晟公,本為兩代,但以咸公、晟公為兄弟者。

四、有缺少四十六世宇公翔子及四十七世麟公宇子兩世,只載在四十五世翔公嗣子,宇子麟或仲麟者,又有載麟公翔宇子者,遺漏一世。譜中生卒年號甲子之記載,與年齡相對照,常不符,如兄弟中進士,兄比弟竟差八十九年者,或兩譜對照時同一人之生辰、忌辰不同者等等錯誤,現有部份已加更正,但仍有未覓到根據,不能擅改者。惟尚有兩端,仍未能儘如原意,甚希後賢者為之修補。茲分述于後:

一、帝舜之子商均以下,世序紛紜,有載帝舜傳至閼公為三十二世者,有載為三十三世者。本譜載至六十一世閼公止,五十有餘世無可考者,而今尚未得有力文獻而修補之,殊為遺憾。

二、太傅源流始祖忠公之九世祖虎公,原由失序,虎公十世孫邕公唐神龍進士,官太傅,入閩,居漳州府南驛南相山,建南院,為漳南開基祖。

南陳族譜中,有在其譜序載太傅乃實六子之孫岩之五世孫者,而其世系圖表示克耕生子長敏;次敬,生子忠,字中鄂,為南陳鼻祖;三政生子聖王工。而本譜記,胡公六十七世孫克耕公生子長敏,字一時,中郎將懷遠;次敷,字一心,右郎將雲麾將軍;三政,字一民,左郎將歸德將軍,奉令戌閩,屯漳雲霄,遂家焉,為彰泉二州開基祖。然參考有關陳忠公派下譜記,皆載忠範子並無記載敬子者,且上述虎公派系分明,而敷公與敬公,名不同而任職亦不同,難為有力之確據,請留心於譜記者,互相研究之。

上述兩條,為編者上達公最致意,最望賢者為其修補者。筆者自竹山遷居台北已二十年矣,因想完成先父上達公(逝世四十九年)之遺志,欲修補上述帝舜至閼公失序及太傅派忠公九世祖虎公與上代之聯繫,曾向各方徵求陳氏族譜,僅得八部。此等族譜,只能加添宗支或事蹟之記載而已,其範圍則未超出本譜所載三部以外,並未能用以補正上述兩大缺點,殊為遺憾,願俟全部稿件整理完竣,印送各方友好,共資研究,期能拋磚引玉。頃因紹馨博士之囑勉,撰吾族世系概要以應紀念特刊,惟所擬本譜與其他譜記,多有大同小異,願吾族先進賢達,有以徵信,謹將原三部,印供參考。倘荷熱心族譜之宗親人士,提供更完整之資料,並不吝賜教,以予以增刪,使族譜益臻完善,尤為盼幸。

醫學博士 紹禎誌於

中華民國四十六年(公元一九五七年)十月二十七日丁酉九月初九日

本譜係先父上達公編修,由紹禎補修,並加標點,再以()內之按溫,加載公元年代,其他參考事項以及校誤。

編修本譜之參考文獻,鋷撮其要者。列舉如次,其中自至乃編者上達公收藏文獻,至為紹禎在修補時參照之文獻。

01、崑山譜記崑山敘事計二十七節,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明治三十四年)三月得于世兄陳紹年先生。

02、崑山陳山陳氏重修族譜,乾隆十四年己巳臘月吉,崑山派徒居台灣三房十三代孫,日茂序。

03、陳氏族譜,光緒二十四年戊戌春月吉,分居大埔一百十二世孫,龍光重修譜序

04、永福派族譜,林圮埔街庄,陳寬淵先生藏。

05、澄峨山嶺鳳陳氏大宗八世族譜。

06、霞漳陳氏世系族譜。

07、唐開漳龍湖公宗譜。

08、史脩公陳氏族譜,台中大肚茄投,陳啟明先生藏,太傅派。

09、高坑陳氏族譜,台中大肚,陳瑞南先生藏,聖王派。

10、清溪芳亭陳氏家譜,台北市,陳春坡先生藏,太傅派。

11、登瀛文瀾渡台祖族譜,台北市大龍峒,陳浩然先生修,太傅派。

12、菲律濱媯汭五姓聯宗會紀念特刊,中華民國四十年,菲律濱媯汭五姓聯宗總會出版。

13、南陳族譜八冊,清光緒二年丙子荔月上浣訂,陳金木先生藏,太傅派。

14、雍睦堂陳氏族譜,苗栗鎮米市街三十號,陳景雲先生藏,南朝派。

15、陳氏宗譜,苗栗,陳懋年先生藏,南朝派。

 

入閩始祖忠順王太子太傅邕公簡史

入閩始太子太傅諱邕公,原籍京兆府萬年縣洪故鄉冑桂里,生於唐麟德二年(公元六六五年)乙丑,神龍一年(七0五年)乙巳進士,官太子太傅,與李林甫不協,開元二十四年,丙子(七三六年)被謫入閩,始居興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壇後,旋移漳州南驛路南廂山居焉。生四子,長夷則、次夷錫、三夷行、四夷實。加諡忠順王。

恭惟我祖,肇瑞光州;衍派南脈,德昭太邱;帝師王佐,黼黻皇猷;入閩締造,燕翼貽謀;荒山天作,世德厥修;雲礽接武,罔替箕裘。

 

太子太傅邕公致政表

臣之事君,生死惟命,此古今不易之大義也。臣年齡已邁,疾病已深,任重力綿,不能勉強,則情可憫,罪可寬也。伏念臣忠恪一心,綣綣體國,向年筋力不衰,萬里奔馳,才雖未逮,而力可往,況今久病喪心,施為顛倒,願陛下垂憐蟻之微,敢犯雷霆之威,伏望聖心垂臣衰殘,俾遂乞回致仕之願,以保其未路,則洪造曲成之恩大矣。臣稽首頓首,謹具表以 聞。

 

陳氏族譜序

上組陳忠,原籍京兆府萬年縣,洪故鄉冑桂里,厥子邕,唐神龍初進士,官至太子太傅。與李林甫不協,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被謫入閩,始居興化,移泉州惠安社稷壇後,旋移漳之南驛路,南廂山居焉。生四子,曰夷則、夷錫、夷行、夷實。德宗時,夷則為金紫光祿大夫,夷錫為諫議大夫。文宗時,夷行為累擢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竟事,跡載唐史。夷實為屯田員外郎,些厥子翿,任寺簿,衣冠填門,因築室備鐘鼓樓臺,宏其苑囿。州府參謗逆謀,時夷則、夷錫,官居在外,夷行、夷實尚幼,有女名金花,贈金花郡主,謂父曰:「今日之事無可奈何,幸唐奉佛,可將家宅變為寺宇,物業盡行施捨,庶可弭謗而免禍。」父曰:「可」。及即以上聞寺門,書「悠然」二字,係女髮筆,遂去三都後水頭居焉。卒年九十五,加諡忠順王,贈父鄂國公,葬此山,名曰罷夫墓。

夷則及第奔喪畢,睡夢隱於田禾,因與子著作郎名儔,於建中二年舉家三百餘口,遷入嘉禾島。始登岸,托足茅舍,今人號其處曰陳寮洗馬坑,與光州固始學士,薛令芝來同里閈,鄉人至今仍有南陳、北薛之稱。夷行復相,以足疾判河東,遂入籍焉。夷實子翿,任寺簿守故鄉,分族龍溪北溪等處,夷則八十生遐,葬蓮潯山,創覺性院。子儔,生三子,曰茹,曰聞,曰嘉;茹為拱奉學士,聞任陵州刺史,嘉任陵州別駕,祭業在宣梵院。聞子丞,任福塘縣令,生二子,曰喜,曰恭。喜為開封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公,建資福院,往漳祭祖,夜至中流,有赤光橫舟而來命取之,迺一異木,刻為廣德王,祀之院側遺像中堂,祭業在焉。恭為吏部侍郎,生二子,仲友任通直郎,仲親為四門助教,今不知分派何所。喜生三子,仲弼任從政郎,仲志任朝散大夫,仲寓為番隅縣令,生四元通任婺源縣令,元達任閩縣主簿,元道鄉貢士,生子祿,分族永福。

元遠任倉州推官,元通生二子,曰肇,曰黯。肇施普照寺,祭業在茲,子孫歲祀(編者註:以上斗門陳氏族譜因虫蛀遺缺。)黯號昌晦,十歲能文,長於詩賦,先隱於南山,後隱金榜山,嘗十八科不第,人呼之曰陳場老。後擢高科,任陝西帥,解印而歸,有釣魚磯於簣當港口,著裨政書四十九篇,凡三卷,朱紫陽署同邑簿時,為政書序譜贊二篇,詩一首,載在泉州府大同誌,入鄉賢,祠遺像白雲岩,祭業在白雲山。隆慶辛未年,泉郡同知丁一中,謁拜祠堂,贊詩一首,又題金榜山釣魚磯詩二首。黯生二子,長仁煦,次仁旰,於偽陽閩時與僧行岑卓庵,重建覺性院,蒸嘗田地畝數,報入佃甲歐汝圭戶內,供納備祭。仁煦生三子,光彖,光憲,光著,光彖任長泰主簿,族分梁齊陳巷。仁旰為司戶,子光舉,任莆田縣尉,生三子用祖、越祖、戣祖,越祖為少府,四世孫良顯,兄弟分族惠後坑。元達子徵,任虔化縣令,徵子蠲,為御史中丞,兼國子祭酒,祭業尚存焉。蠲生三子,俊乂、匡乂、洪乂任中軍校尉,俊乂任校書郎,匡乂任罷理寺評事,創正悟院,祭業在石井壟等處。匡乂生二子,曰弘銳、弘信。弘銳國子監生,生五子,曰鞏、寶、顒、喜、隆。隆,居店前,浦源、江頭、彰浦、大坑、浚美,是其苗裔也。弘信之子曰箍,分居官田。

自是之後,宗支繁衍難以枚舉,至後周時,光舉之孫洪進,字致先,號濟川,先分仙遊,有壯志,頗習詩書,同兵法,長以材勇聞,隸兵籍,從功汀州,先登補副兵馬使,與留後效誅黃紹有功,節鎮清漳,從效以女妻之。奪張漢忠節印,漳泉士庶,咸稱清漳郡主,贈渤海夫人為留後。百姓咸歡,歸替轂下,軍士無怨背之患,鶴禽有繞殿之異。太平興國二年,遣魏仁濟奉表納款獻漳泉二郡,宋太宗贈號順化功臣,授太子太師,入朝同平章事,封南康王,追祖太子太師,贈父為岐國公,創祭業法石崇福等等。有女陳璣烈,號二十小娘,置金敘庄,買民間田地,開灌溉

父祭田,子文顯,任橫州刺史,加檢校太保,子宗元、宗憲,宗元長子梓固守原基,分族府城晉江等處。次子增擢任考功郎,同弟遊於潮。宗憲子坦,任海陽縣令,生子曰銓、曰婷、曰鏜、曰鍆、曰鍹,入籍秋溪鶴塘,子孫散居粵東,文顥任杭州刺史,遷太子太傅,委鎮是邦,世襲前爵,於開寶三年,追尊上祖,施捨南院,奏請改額,為崇福添報劬二字。子宗綿,授武寧將軍節度使,文顗任徐州刺史,文頊官至都兵副使,子宗絳,孫曰南,俱登進士,太平天國三年舉家赴闕。至南宋時,匡乂六世孫仲武,任五府助教,子敦仁,任洪州教授。

七世孫俊卿,官任東宮侍講,棄職歸隱不仕。厥後,子孫隱居,求志山間林下,淪沒者多,碣斷碑荒,先人祀事不一。迨明太祖高皇帝登極,越祖公十世孫觀龍,字子仁,以進士任臨江府推官,永樂間,叔姪齊為進士。洪進公十四世孫玄,字源長,宣德九年任太常寺博士,敕命存焉。二十六世祖真泰,字乾通;陽泰,字乾亭,兄弟栖身畎畝,積穀千廂,遺金巨萬,人呼之曰二長者。真泰卒年九十,名登郡誌,生四子,曰璇、曰瑾、曰璞、曰璧。璧子溫,仔思厚,任孝豐縣教官;二房曾孫華玖,字廷輝,弘治戊午科鄉試進士;三房曾孫策,字廷獻,任南京漂水縣訓導。策弟祚,字廷祿,任江西戈陽教諭。陽泰因年饑饉,以穀賑給鄉黨,郡邑聞之,嘉獎其義,有五子,曰斌、曰廉、曰俊、曰熙、曰益。斌字拱翌,生四子,曰晃、曇、泉、昺。晃字純誠,創居塘邊,以恩例榮賜壽官,生皎,字榮廣,娶漳郡王氏,生岌,字朝嘉,三歲喪父,王氏以節終其身,郡邑高其節,兩表其門。

嘉靖乙巳,岌以先業不守,胥遷於潮,居未匝綦,遽爾云沒。其妻黃氏,刻身勵志,守節養成六週男繼芳,字子傳,紹述先志,存宗潮郡,長房三代單微,遷潮苗盛,此乃先人之深澤,而宗派之流長者,厥後子孫,綿綿登仕版者,油然而起,寓別州縣,未及盡記。茲者譜牒不續,源遠而流益兮,世系古蠹,木喬而枝有枯,蒼頭白髮,序次不知,舟車馬道,遇不相識,有儒冠廷謹者,樂善好義,一日群兄弟子,蔬園樹下聞杜鵑聲,謂然有江河之異碩謂曹輩曰,為子孫者,當思祖宗之勤勞,承先人之志事,祀事以時則孝,可以事親進形以義則忠,可以事君,天理人倫禮義廉恥勿至蔑塵,可學張公藝書忍自勗,勿效司馬氏骨肉相殘;人人有敦睦敘倫之行庥,可光照先人之念德,時聞斯言,同有餘悲因,曰吾族處於后浦馬壟,有以弘朝諱之派,其朴略之風,尚在淳厚,.俗未忘可.,家繹其舊譜,而史修之,以冀.世,為子孫者,恩其身之所由,進而知隆乎,追遠之禮。於是伯兄廷健、存勗、國章、希禹、體新、體仁、體孝、希成、希商等,僉曰:是良舉也,恩親以周人文,斯賁則仁盡親,關昭穆功列天秩攸齊,則盡長矣,由枝及幹,派流不紊,所以紹宗者在是矣。彥士貞女,悉紀行實,所以勸賢此在是矣,於是搜先人之舊典,閱世代之相繼,名為實錄乎。

嗚呼!昔人過河洛而思禹功,我一門世德相承,真是相愛以樂,即分處別州異縣者,與我祖宗同一血脈也,而浯之所以號為斗門,此蓋因我祖居漳時,堂名拱斗,遂承其斗曰斗門,即今之斗門,之所以復開一斗門者,丹心不忘之意,職是故耳,睹斯譜有不動親親之念乎,春雨潤禾,自葉流根,況一粒之粟,而傳之千倉萬廂,此無異味也。一莖之花,而流之千卉英者,無異馥哉。吾曹有志,其各尋紀苗裔以相親,庶幾澤不斬,而于前光也,慎無若郭子崇韜拜子儀之墓,能則族譜續,世系定,宗支明,序齒別,而我祖上自三代下至唐宋,以迄于今,忠君愛國之心昭昭,日月其慶衍無疆,簪纓代起,勿忘其所自矣,是為序。

三十九世廷樑誌

註:本篇陳氏族譜序,歷代名稱如左:

一、陳氏族譜序,知莆田縣事鄭茂頓首拜書,民國四十七年德星堂特刊。

二、南陳實錄,台灣侯亭五大派大宗譜,雍正十年公元一七三二年,雲頭派長房十一世孫聯公抄錄。

三、唐太傅忠順王陳邕公傳,民國七十二年世界陳氏宗親大族譜。

四、金門斗門陳氏源流,潁川衍派源流遠、拱斗分支世澤長,民國七十四年,金門陳氏宗祠奠安特刊。

五、金門斗山陳氏族譜前段至「祀,黯號昌晦,十歲能文」,古本因虫蛀遺缺二十二行,序末以三十九世孫廷樑誌。

 

南陳族譜序      賜進士出身國子監祭酒集齊丘養浩撰

舜相堯履帝位,泊武王克商,封虞公於陳;以陳為氏,其子孫適他國者多矣。陳忠原籍京兆府萬年縣,生子邕為太傅,與李林甫不協,被摘入閩,始居興化,馴入泉州,旋遺移漳之南遷入嘉禾。子夷則創南院,厥後子孫衣冠彬彬傳至十世黯公為名儒;十八科不第,後任陜西元帥,改印而歸,既居金榜山,人呼場老子,著有裨政書四十九篇。紫陽為之序。其詩載唐文。至十四世孫陳洪進乘五季之亂保守漳泉,知天運送款趙宋,世享富貴,子孫繁衍,至今詩禮不墜,世有衣冠,其福未艾,子孫何知其世之遠乎,故表而出之。

 

南陳族譜序 進賜士出身都茶院右僉都御史贈刑部尚書詹咫亭仰庇撰

南陳始祖於京兆府萬年縣洪故鄉冑桂里人也。初遷漳泉間,其先遞傳華榮袞冕,不啻瑰之三,錢之四,其序譜明公張天驥先焉,暨吾省縉紳令闡諸公之後焉,若史朝宜朴夫丘集齊、林坎涯、汪尊岩、劉南郭等,于文高、于住為其序,其世撰。其實以光於後,備逑先世聞人,暫揚世德,種種奪目,豈予能求其一工哉,適有數十代孫陳盟橋,能於詩,當予契,一日進譜于序予紀之,予見譜載昭朗創制寺院巖,捨施田產,及祖上墓所忌諱,具各誌明大明鐘箎不移,廟貌如新,誠數十世之奇觀也,信乎吾泉所傳五府諸家,其不迨甚遠,然未及記如壬癸,一經魁選辛卯科蘭經魁丑年及第,酉科台衡繼重。一經庚子沃心用宣讚美鄉科進士,甲科聯登,衣冠填門,其房分貴盛者。尤難於枚舉,其派分之近者。如鑑唐公一門四舉,雙柱仍入鄉賢配祭,其膾炙人口者。其傳盛矣,且綿瓜懋聲者如方川也。昔人所稱華皆為不耿磨,誠士君子望餘光而稱首云。

 

重修南陳族譜序

明奉直大夫,翰林院侍讀學士承旨兼絲綸房纂修實錄,召內殿教導,御姓歷部主客清史司員主事國子監五經博士奉欽差選婚較正書籍三復陽子鄧愉拜序。

蓋聞明德之後,其後必昌。陳氏舜後也,始周武王所封,以國為氏。至春秋末併於楚,避居陽城。又數傳至漢。有平者為漢相。又有湯者封關內侯,又數傳至武帝霸先,繼梁而有天下。又數傳諸子諸叔之封藩者,又蔚流而興,至天成十一年,太原伊張憲公序其譜曰﹕源源長流,視諸它族。大有不侔,信其然興。夫明德而顯爵,爵而昌宗。相傳至今,高位盛祿,備其貴,其苗裔枝分派別,遍盈郡國。諺云陳林大半天下是矣。諸不具論,跡亦南陳始祖為唐龍初進士陳邕公,官太傅,生四子一光祿大夫,一諫議大夫,三司空丞相,四屯田員外郎,有女號金花郡主,建中二年,夷則與子著作郎儔公舉家之百餘口遷嘉禾島,始登岸,築室未成,托茅而居,人號其處曰陳寮,其名至今存焉,遂為禾山殿前之祖焉,累傳皆父子祖孫兄弟榮顯;終唐至宋元繁衍偉盛,不可悉舉,明載譜牒可可接也。迨至大明衣冠接武,子侄傖然,或分宗或聚族,咸知紹光德而勵後,志在昔且然後其尤滋乎;試再接之,其最顯名,有著作郎為賢儒者。如十傳黯任陜西元帥,不就結蘆金榜山,著裨政書四十九篇,朱文公序其書而讚之,其最著有奇略者。如後周時節鎮清源,十四傳洪進公,宋太宗賜號順化功臣,封南康王,子文灝公封世襲其爵。其為大喜捨者,如邕之建南山,夷則公之創覺性院,嘉公創宣梵院,喜公創資福院,又公之創正悟院,文灝之重施崇福寺。皆遷奇闢,至今香火輝煌。其為女流之卓行者,如金花郡主之變宅為寺,家務盡捨,二十小娘之棄金釵,施重福寺為寺田,其為貞守如皎公之娶王氏,岌公之娶黃氏,皆以早喪失志著節。都邑旌之。嗚呼,明德之後,其後必昌。吾閱禾山南陳一譜,其不禁喟然矣。余十年寓禾,適鐘英陳公與余交。出斯譜囑余為序,如其志而樂為之序,噫嘻,如鐘翁斯學也者,其光照先人之令德,而大睦族孝親之誼也夫。

 

南陳族譜譜序一  宋淳熙無春紫陽朱元晦

猗歟陳宗!澗濬發自虞,協帝重華,順親底豫,克君克子,裕後有餘。胡公滿受封平揚湯,繼孚至太丘,節義尤敷,更考相業,名身不虛,深羨釣隱,高尚自如。爰及五代,配天耀祖,剖符錫袞,遍滿寰宇,更秉南越,有分開土。宋室納款,臣節弗渝,丕顯丕承,此其最著,子絲繩繩,別宗寡侶,源深源長。猗歟那歟!余守是漳,得安卿昆季,每在道原堂講易經史,意投合契,素問唐開漳祖及卿凡幾代矣。卿對曰﹕二十之裔孫矣。徵其譜,與余觀之,盍為序。

余以簿書鞅掌中,迴思當日素心幾人,樂數晨夕,斟酌全無偏執,牴啎以故得,晰理於毫芒,為當世明理之士所不庇而棄之也。所以引孤證今,彰彰考考,豈直俗人姑記而取虛名也哉。及盛衰賢愚不一,獨取先人之用心者,而誦傳之,以詔後世也。然盛德必然盛祀,而棣萼聯芳,以著昭穆之明法,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而內有以盡其節目之祥赭也。自是以來,卿之父元甫,立齊家之法,五世同居,並不分釁。宋紹興間旌表孝義坊,治教休名,伊可風也。而陳氏世系之傳,由於大宗正之派,譜書之詳,實過於史後之復明於世者,法先人修譜之心者,則未無小補云。

 

南陳族譜譜序二 賜進士出身戶部主事方齊史朝宜撰

按,實錄嘉禾陳宗,自太傅邕摘閩,自莆遷泉入漳,遂居同安,有子夷則、夷行,首擢科甲,為名宰相。十傳而得黯者,帥陜歸隱,著裨政書三卷,登郡誌。十四傳而有洪進,遂建大功於泉漳。歸宋,封郡王,其大彰明較著者也。餘學行位號,可書甚多,惜其記載淪沒,無可考證。自朱紫陽為邑簿,博訪境內先賢,因得其家所傳,裨政書四十九篇,校其世次而序之,當時已謂其守正不惑,操行之雅,而姓名不概見,以為足悲。今數百年矣,幸其得刻於大同集者,猶得大賢以自顯,而其餘不傳豈少哉?然豈特伊陳,孔子嘗嘆杞宋之莫徵矣。以今觀之,譜牒之學,信不可不講,而陳之後,有能修其譜,明其世系不使隱沒,而無傳者,固可深嘉,而博詢親賢,恢示同志;近稽接壤遠尋異方,上參國史,下索碑碣。此有行事道藝可錄者,悉表出以垂世美,而示激勸焉。

 

朱文公裨政書序並詩  宋朱熹

複政書,四十九篇,凡三卷,唐陳昌晦撰,熹所校定也。初,熹從府檄訪境內先賢碑碣、事跡,最後得此書,及墓表文於其家,表文猥近不足觀,然述世次之詳。書襟晚唐偶儷之禮,而時奇澀,殆難以句讀也。相傳遠久,詞多偽謬,無善本可參訂,特以私書定其一二,而其不知蓋闕焉。觀其潔身江海上,不汙世之垢紛,次輯舊聞以著,此書雖非有險奇放僻之行,瑰怪偉麗之文,然其微文感動,亦有發明義理之致,而切於世教者,真可謂守正循理不惑之士矣,而其姓名不少概見於世,亦足悲矣。詩之序曰﹕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若昌晦者,可謂近之。熹因校正其書,而為之序,其意如此,後之君子得以覽之。

 

朱子讚詩

  陳場老子讀書處 金榜山前石屋中 人去名存猶昨日 鳥啼花落幾春風

  藏修洞口雲空集 舒笑堂幽草自茸 應喜斯文今不泯 紫陽秉筆記前功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