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金門 »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二》

作者: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2年03月01日

竹北東海潁川堂陳旺公族譜《二》

第二十一頁

潁川堂始祖陳實公傳

潁川始祖陳實公,字仲弓,諡文範,黃帝八十九代孫,舜帝八十一代孫,胡公滿四十八代孫,閔公二十九代孫;生於東漢和帝永元十六年甲辰公元一〇四年,逝於東漢靈帝中平四年丁卯,公元一八七年,享壽八十四歲,卒於家,夫人旬氏卒於陳家。

實公為潁川第一代祖,東漢靈帝時,公元一四七年至一六八年為太丘長,在閭里平心牽物,或有爭訟,輒求判正,曰寧為邢罰之有所加,不為陳君所短,嘗有盜伏於樑上,公覺之,呼其子曰﹕不善之人,未嘗本惡,習于性成,樑上君子是也。盜投地伏罪。

實公長子元芳紀公,四子季方諶公,俱以德稱,兄弟孝養,闔門肅睦,海內慕其風,四府並命,無所屆就。兄弟嘗遇同郡荀爽家,夜會宴飲,太史奏德星聚奎,豫州刺史,嘉元芳至行,表尚書,畫像百城,以勵風俗。

茲錄蔡中郎邕碑銘於譜,用資規箴,仁人孝子,可稱效法之思矣。生男六,紀,憂,洽,諶,信,光。

紀公,實公長子,字元芳,仕東漢官至太僕尚書,又官鴻臚寺卿。與弟季方,學相埒,元方子群公字長文,季公子忠公字孝先,爭論父功德,質之于族,太邱曰:元芳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元季與父共著高名。時號三君,君者言一世所宗也。

諶公,實公四子,字季方,東漢時官徵仕郎,東漢末為司空令蘆江陳是也。東漢末獻帝,公元一九〇年至二一九年諡文獻先生,才識博達,司空橡心,連徵不就。立言垂訓,居喪踰制,衷毀垂隕。刺史表於朝都,邑皆為激勸,客有問季方曰,君家太邱有何功勞,而荷重名。答曰﹕家君為桂樹,生泰山之河,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泉,上有甘露所霑,下為醴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深,不知功德與無也。

 

文範先生陳仲弓銘

君諱實字仲弓,潁川許人也。其先出自有虞氏中葉,當周之聖德,有嫣滿者,武王配以太姬兒封諸太昊之墟,是為陳胡公。春秋之末,失其爵土,遂以國氏焉,世篤懿德,令問不顯。君膺皇靈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憑先民之遐,秉玄妙之淑行,投足而襲其軌,施舍而合其量,夫其仁愛溫柔,組以孕育群生,廣大寬裕,足以包覆無方,剛毅疆固,足以威囊矯邪。正身體化癟陶冶世心。先生有四德者故言斯可象靜斯可效,是以邦之子弟,遐方後生,莫不同情瞻仰,由其模範,從其趣向,戾狼斯和,爭訟化讓,雖嚴威猛攻,迫以刑戳,未若先生潛導之速也,其立朝事上也,恭順貞厲,含章直方,無顯諫以彰直,不割高而引長,常幹州郡腹心之任,義則進之以達道,否則還之以光操,然後德立名宣,蓋于當世,辟司徒府,納規建謀,匡弼三事,人用昭明,台階允寧,遷聞喜長清風暢于所漸,儉節溢于監司,郡政有,爭之不從,即解綬去。復辟大尉府,遷太丘長,民之治情斂慾,反于端懿者,猶草木偃于翔風,百卉之挺于春陽也。以所執不協所屬,色斯舉矣,不俟終日。辟大將軍府,道之行廢有分于命,乃羅罹密罔,以就進錮,潛伏不試,十有八年,大忌蠲除,舉賢良方正,大將軍司徒,辟君曰﹕七十有懸車之禮,況我過錯,遂不應其命,容止法度,老而彌壯,凡所履行,事類博審,不可勝數,略舉首目具實錄之記。存乎其傳,春秋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子卒,大將軍三公使御屬往弔詞會葬,謀行告諡曰文範先生。刺史太守樹碑頌德,許令以下,至於國人,立廟舊邑,四時蒸嘗歡哀承祀其如祖禰先生存獲重稱,亡歆血食,脩行于己,得斯於人,故上世之所罕,有前哲之所不過也。孤嗣紀銜恤存疚,敢錄言行,終始所守。乃有二三友生,咨度禮則,咸曰君化道神速,行于有國,法施於民,祀典所宗,鄉人之祠,非此遺孤所得專也,昔者先生甚樂茲土,築室講誨,精靈所寧,紀順奉雅意,遂定兆域。宣有銘勒,表墳墓,俾後世之歌詠德音者,知丘封之存斯也,乃作銘曰﹕「於熙文考,天授弘造,淵玄其深,巍峨其高,剛而無虐,柔而不撓,誕鋪模憲,示世作教,君之誨矣,民胥效矣,道行斯進,廢乃斯止,鮮我顯泰,既多幽否,舍榮取辱,涅而不淄,德之修明,賤不為恥,超邈其猶,莫以方軌。」。

 

陳太丘碑  漢  蔡邕

先生諱實,字仲弓,潁川許昌人也,含元精之和,膺期運之數,兼之九德,總修百行,于鄉黨則恂恂焉,斌斌焉,善誘善導,仁而愛人,使夫少長咸安懷之,其為到也,用行舍藏,進退可度,不徼訐以干時,不遷怒以臨下,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屁三府,再辟大將軍,宰聞喜半歲,太丘一年,德務中庸,教敦不肅政以禮成,化行有謐,會遭黨事,禁錮二十年,樂天知命,澹然自逸,交不蹈上,愛不黷下,見機而作,不俟終日,及文書赦宥,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門備禮,悶心靜居,大將河公,司徒袁公,前後招辟,使人曉喻,云欲特表,便入可踐常伯,起捕喔事,紓佩金紫,光國垂勳,先生曰,絕望已久,飾巾待期而已,遂皆不至,弘農楊公,東海陳公,每在袞職,群僚賀之,皆舉首曰,潁川陳君,命世絕倫,大位未躋,š於文忠竊位之負,故時人高其德,重於公相之位也,年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子,遭疾而終,臨沒顧命,留葬所卒,時服素棺,楠則周襯,喪事唯約,用過乎簡,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叟知名,失聲混揮涕,大將軍弔詞,錫以嘉謚曰,徵士陳君,稟岳瀆之精,包靈揮之純,天不愍一老,俾屏我王,梁崩哲萎,于時靡憲,搢紳儒林,論德謀績,諡曰洪範先生曰,郁郁乎文哉,書曰,洪範九疇,彝倫攸敘,文為德表,範為士則,存誨沒號,不亦宜矣,三工遣令祭以中牢,刺史敬弔,太守南陽曹府君命官作誄曰,赫矣陳君,命世是生,令光醇德,為士作成,資始既正,守終有令,奉禮終沒,休矣清聲,遣官屬椽,吏前後赴會,刊石作銘,府丞與比縣會葬,荀慈明,韓元長等五百餘人,縲麻麻設位,哀以送之,遠近會葬,千人以上,河南尹種府君臨郡,追嘆功德,述錄高行,以為遠近,鮮能及之,重部大椽,以成時銘,斯可謂存榮沒哀,死而不朽者也,乃作銘曰。

峨峨崇岳,吐符降神,於皇先生,抱寶懷珍,如何昊穹,既喪斯文,微言已絕,來者曷聞,交交黃鳥,命不可贖,哀何可極。

 

陳太丘廟碑

維中平五年,春三月癸未,豫州刺史典以褒功,述德政之大經,是以作諡封墓,興于周禮,衛鼎晉銘,其昭有實,故太丘長潁川許陳實字仲弓,含聖哲之清和,盡人才之賞美,光明配于日月,廣大資乎天地,辟四府、宰三城、神化著于民物,行表圖于丹青。巍巍焉其不可尚也,洋洋乎其不可測也,儉約違時,懸車致仕,徵辟交至遂不屑就,春秋八十有三,寑疾而終。大將軍賜諡,群后建碑,國人立廟,先生有二子季方元方,咨命世希有,繼期特立,季方盛年早亡,亦圖容加諡,元方在喪毀瘁,消行嘔血。純孝過哀,率禮不越,于時嘉異畫像,郡國欽盛德之修明,懿鍾鼎之碩義,乃樹碑鐫石,垂世寵光。詞曰﹕於皇先生,冠耀八荒、闡德之宇,探道之綱,繼期立表,以訓四方,惟亮天工,高明允實,有馥其芳,載德奕世,休有烈光,欽慕在人,舊有憲章,過牧斯州,庶奉清塵,棄予兒邁,靡瞻靡聞嗟我懷矣,曷所咨詢,告哀金石,式昭其勤。

 

陳氏受姓源流考  轉載自香港陳氏宗親總會會刊媯汭年鑑第一輯

許慎說文:「姓,人所生也,從女從生。」,然則姓所以分血統之系也,因所生而得者也。

劉恕外紀云﹕「太昊始制嫁娶,正姓氏,以重人論之本,而民始不瀆」。氏姓之制,其所由來尚矣。書稱﹕「別生分類」。傳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祚之士而命之氏。」。周家小史,奠繫世,辨昭穆。蓋姓則表其所生,氏則記族所自出,其大略然也。至於或自所居,或以國號,或用官爵,或用事物,雖緣時不同,俱其義矣。

鄭樵通志稱﹕「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三代以後,氏姓和而為一。」究而言之,姓者統其祖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分,前賢述之鮮矣。

粵稽我陳氏受姓之始,據左傳,國語,史記陳杞世家,唐林寶元和姓纂,宋鄭樵通志,河南官民志,萬姓統譜,均云﹕「出自媯姓虞帝舜之後。」可無疑矣。

太史公五帝本紀曰﹕「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繫姓,儒者或不傳。」又曰﹕「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繫姓,章矣。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見於他說。」此史家所有闕疑之例歟?,故後之考帝繫姓者,益弗能舉。惟宋歐陽文忠公,夙精譜諜之學,所著唐宰相世系表,於巨族則推其本源,出於某帝某王,而以潁川陳氏,為帝舜之後,證諸新莽始建國元年詔曰﹕「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媯,在周曰陳,在齊曰田,在濟南曰王,皆黃虞苗裔,同族也。」斯益明矣。

古稱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氏者十四人,歷歲荒遠,莫之或詳;惟舜為黃帝八世孫,以大孝聞,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至今弗替,蓋舜帝之先出於虞,生於諸馮,或生於姚墟,堯妻以二女釐降媯,生子商均,嗣禹受舜禪,封舜子商均於虞城。三十二世孫遏父為周陶正,武王賴其器,妻以元女太姬,生子滿而封於陳。賜姓媯,以奉祀舜祀,滿號胡公,以頷胡之故,而得號焉。滿九世孫厲公他,生敬仲完,遘邦多難而奔齊,遂以國為姓。孫須無為卿,生子無宇,齊陳桓子也。既而食邑於田,又為田氏。至齊十五世孫齊王建,為秦所併,達生三子,曰昇,曰桓,曰軫,桓稱王氏,軫楚相,封潁川侯,因徒潁川稱陳氏,軫生嬰,秦東陽令。嬰生成安君餘,餘生軌,軌生安,安生恒,恒生願,願四子,清、察、齊、尚。齊生源,源三子,實、崩、邃(註﹕此段祖先名諱與台灣譜略有出入)。

實字仲弓,後漢潁川許人也,以太丘長,荷天下重名,與荀淑,韓韶,鍾浩,並稱潁川四長,其功德如泰山之高,淵泉之深,莫知所測。卒於中平四年八月,年大將軍何進遣使弔祭,海內赴者三萬餘人,共刊石立碑,諡為文範先生。實子六,曰紀、曰夔、曰洽、曰諶、曰休、曰光。

紀字元方,兄弟孝養,閭門雝合,後進之士,皆推慕其風,遭父憂,每哀至輒氣絕,刺史嘉其至行,表上尚書,圖象百城,以厲風俗,拜大鴻臚,子群字長文,為魏司空,在朝無適無莫,惟仗名義,不以非道假人。群子泰字玄伯,為并州刺史,懷柔夷民,甚有威惠。

諶字季方,與紀齊德同行,父子並著高名,時號三君,每宰府辟台,常同時旌命,羔雁成群,當世糜不榮之。卒諡獻文先生。子忠,青州刺史;忠子二,曰佐、曰和;佐二子,準、徽,準字道基,晉太尉。準生匡,匡生達,永嘉南遷,為丞相椽,歷太子洗馬,出為常城令,悅其山水,遂家於長城若里;達生康,復為丞相椽。康生於崳旴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讚,文讚三子,談先、霸先、休先。

霸先受梁禪踐祚,建國號陳,廟號高祖,其兄始興王道譚孫叔達,陳宣帝子也。唐武德初授黃門侍郎,判納言。對江國公。貞觀初擢禮部尚書,叔達明辨善為容,每占奏,縉紳屬目。卒諡曰忠。

自時厥後,本枝別派,綿綿延延。宋陳亮誌其先祖府君墓曰﹕「永康之陳,實號繁多」。又曰﹕「往嘗於百年屋壁間,得數紙書,言譜系甚詳。」。於此可見我陳氏之姚虞舜而祖太丘不誣矣。

慨自三古云遙。中原多故,文獻散佚,數典者或亡其祖。伏虙通音,則歧而為二,共叔段一人,則折而為三,士會之孥,處陳者為劉;伍員之子,在齊者為王孫。至乃馬服之馬,淆於司馬,雁門之郭,襲於汾陽。又或梁為運期,以束為疏,以敬為文,而改易其初姓,劉淵之冒漢裔,姚戈仲之託舜後,則又攀援貴冑矣。他若項伯,婁敬,徐世勣,李繼遷之輩,賜受國姓者,尚難枚舉,率之流傳失實,莫可究詰,求其一姓香承,自虞舜以迄於今,遙遙三千餘載,源遠而流長,支分派別,如我陳氏之盛者,乃益罕矣。

宋史稱江州陳競以十八世同居,被旌義門。而五世同居者,厥有陳侃,十四世同居者,復有陳芳。世稱陳氏之門多孝義之門,巍巍乎非舜盛德,敬克致此。又嘗考陳風之詩曰﹕「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婆其下。」又曰﹕「坎其繫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蓋陳氏特重祭祀,嫺舞籥,其諸舜之修禮,以召秩宗典樂,以和神人,流風遺澤之被於後世,而釀為淳俗者乎。

然我陳氏以神明之冑,和其宗族,夔夔齋粟,上繼重華孝悌之風,由來遠矣。將見由宗族而蔚成國族,庶有符中山先生所倡民族主義之旨歟!

乃者香港陳氏宗親總會,以得陳副總統辭修先生之贊助,組會以聯宗誼,於義甚韙。近復發刊潁川僑訊,徵辭其予,予維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若其合愛同敬,挽薄俗而返敦厚,則固今之闢異端拒邪說之有心世道者,所願亟為闡揚者也,爰不惴譾陋,特為推攷我陳氏受姓之源,粗發其凡,以明本族之所自出,并略次東漢三君之嘉行,亦使宗人有所矜式焉爾。意必有追美太丘之風兒勃然以興者乎!

 

本族姓氏淵源略考 轉載自香港陳氏宗親總會會刊媯汭年鑑第一輯

粵稽本族姓氏,肇自有虞重華聖帝。史記本紀,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窮蟬,傳敬康,而句望,橋牛,至瞽叟而生重華。重華公生姚墟,以姚為姓。性至孝,嘗從事耕、嫁、陶、漁。以養父母。年二十。孝行大著。堯聞其賢,妻以二女,居于媯汭。書云,釐降二女于媯汭。其後因為姓氏,故姓媯氏。

及紹唐而有天下,國號虞,在位四十八年,遜位於禹。長子商均公封於商曰虞賓,次子季釐封於緡。晜孫虞思公,少有賢德,襲封於虞,以棉棉虞祚,因以虞為姓。

周武王克殷,復求帝後,得虞閼父公,為周陶正,賴其利器用。於其神明之後。庸以元女太姬配公之子滿公,而封諸陳,備受三恪,以奉帝祀,遂以陳為姓。諡曰胡公,其後亦以胡為姓。

十一傳至宣公時,陳公子完奔齊,桓公公以其賢,拜為工正,賜食采於田。懿氏卜妻,占其曰吉,有五世其昌,位並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句。是以五世孫孫陳桓子果大於齊,八世孫陳成子而得齊政,十一世孫田太公和代齊國,改陳為田,號曰田齊,有五世稱王之盛。太史公曰﹕舜之德可謂至矣禪位于夏,而後代血食歷三代,建國苗裔茲茲,百世不絕焉。史冊流傳,彰彰可考。

本會(菲律濱媯汭五姓聯宗總會)因此由姚、虞、陳、胡、田五姓人士組織而成。其會名則號以本族發祥地媯。追維太祖之所自出,崇祀聖祖重華公,配以虞思公,陳胡公,以示篤親報本之義,而洽敦宗睦族誼。前年為成立二十週年紀念,擬出版一本富有歷史價值之特刊,藉以闡揚祖德,追述聖功,除刻意搜羅本族史料,及五姓源流外,更向吾海內外宗親,廣徵有關本族史實,鴻詞臣論,希冀集合宗人文獻,蔚成大觀。惜乎各地宗親,素乏聯繫,未克達到理想,祇得於去年慶祝本族聖祖重華公四千二百七十五週年誕辰,勉強出版。所幸該刊問世,各方反應良好。尤其是對聯宗之姓氏,曾引起本族熱心人士有所探討﹕遠如墨西哥至孝篤親公所陳公福宗親來文,舉出姚、媯、陳、胡、袁、天、王七姓,均有同宗關係。近如新嘉坡保赤宮陳氏祠所辦之月報,刊有姚、虞、陳、胡、袁、田、孫、陸八姓通宗。

本會對宣揚聖祖美德,發展宗族意志,輒深憧憬,時縈想念。因此研覈本族姓氏淵源,略得端倪。爰就所知,將現在姓氏中與本族同出一源,而有可考者,撮其大要,錄之如下:

司徒氏:聖祖帝舜為堯司徒,子孫以官為氏。

儀氏:聖祖帝舜後有儀氏,故禹臣有儀狄。

袁氏:陳胡公裔孫,宣公時陳大夫轅濤塗之後,以祖字為氏,按轅濤塗左傳作轅,穀梁,法言,釋文作袁,或作爰,是轅、袁、爰本一家也。

招氏:陳哀公屬弟司徒招放於越,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孫氏﹕陳桓子無宇,其子名曰子占,伐莒有功,齊景公賜姓孫,食采於樂安。子孫因亂奔吳,孫武吳將是其後裔,系稱樂安孫氏。

薛氏:齊威王孫公靖郭君田嬰,與其子孟嘗田君田文,俱封於薛其孫漢初徒竹邑,以薛為氏。

陸氏:齊宣王少子名通字季達封於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古地,因以為姓。

法氏:齊湣王太子,齊襄王法章之後,國為秦併,子孫不敢稱田姓,故以法為氏。

王氏:齊王建之孫,濟北田安公,稱謂王家,其後子孫因以為氏。稱北海陳留王氏。新莽時,以姚、媯、陳、田、王為宗室。

車氏:漢武帝時,丞相田千秋公以年老,得承車出入省中,時謂車丞相,因氏焉。

至若今之姓氏中已少見者,如舜、媯、滿、胡非、胡母、東郭、師偃、第二、第五、第八等。雖亦同屬一源,但以蕃衍較差,姑錄之,而不予詳為說明矣。

 

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會歌 恭錄自世界陳氏宗親總會成立週年紀念特刊

皇皇舜日。天下為公。德澤遠播。四海景從。浩浩潁川。枝葉永豐。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孝悌仁之本。後裔尤尊從。進德修業健。吾躬或耕或讀樂融融。互助合作。分工立言立德立功。宏揚倫理文化。繼承舜祖遺風。宗親親其親。國族日興隆。宗族會其通。世界進大同。

 

世界陳氏宗親總會宣言

偉哉中華,雄距東亞,垂五千年之歷史,方數千里土地,世有三大古國,惟我巍然獨存,推原溯始,故文化之優越之始然。而於同為炎黃之血緣,後人踵事前賢;崇功旨在報德,親親永存孝思。源遠流長,根固葉乃茂盛;登高行遠,雄圖均有起步。先哲睿智、明乎血統相因;萬世相傳,有姓乃知有祖。家族進而宗族,國族因而強固。此為趨勢。亦為大義。

陳姓宗親,系出黃帝,至乎大舜,再經殷商,胡公滿封陳,始為陳姓族祖,綿延愈三千年,子孫遍海內外,允為國之大族。惜至今日,遭逢變故,共匪竊國竟乃認賊作父,喪心病狂,更事滅倫廢族!斷我悠久之歷史,敗我優秀之文化,倒行逆施,至乎極至。此不僅為我國族之不幸,抑且違反人類進化之大序。炎黃子孫,彌不髮指。陳姓宗親,應立即興起。謹戮力為復我固有文化,鞏我民族國防,特籲請海內外宗親,率先團結一致,共組世界陳世宗親總會為抗暴即著先軀,謹列誌數事共勉之:

一、尊奉祖先,敦親睦族,互助合作。

二、效忠領袖,忠愛國家,遵行國家政策,支持政府光復大陸、拯救同胞。

三、籌建世界陳氏大宗祠,春秋祭祀,用崇祖德,永矢孝思。

四、協助海外僑胞,回國投資;鼓勵華裔學生回國就學。

五、出版宗譜、文獻及先賢事蹟,用彰典籍,策勵後昆。

 

南陳北薛典故  台灣第七代裔孫江石 謹識

薛文渥,其先令之,據福建通志,字珍君,長溪人,(陳姓族譜云福寧洲,一說福安)唐神龍二年公元七0六年第進士,八閩登第自令之始,開元中累遷左補闕兼太子侍讀,與賀知章並侍肅宗東宮時,李林甫不愜於太子,令之題壁詩以諷,皇帝不悅,令之因謝病徒步歸,宗聞其貧,令有司資其賦稅,令之量受而已;其孫薛沙龍溪縣尉居嘉禾,為同安人,與本譜第一〇四代邕公之子,宰相陳夷行子孫同里,號稱南陳、北薛;五世至薛文渥,為司農少卿莆田事;其裔曰穎仕,皇祐(北宋仁宗公元一0四九年至一0五三年)中貢士,有文名留有碑碣,多見於浮屠舍云。

唐玄宗時,百官稱職,刑賞無私,民康物富,政績媲美貞觀,天寶公元七四二年後,玄宗自以功成無後慮,誤用奸人,小人用事,艷后亂政,唐步衰之始。

第一〇三代陳忠公,其子邕公為唐玄宗李隆基的老師,因與李林甫不協,開元二十四年公元七三六年被謫隨父入閩,壽九十五歲,加諡忠順王,父忠公追封鄂國公;南陳陳姓族譜云,建中二年公元七八一年,邕公子夷則及弟舉家三百四十餘口遷入嘉禾島,薛令之來同里閈,鄉人至今猶有南陳北薛之稱。

 

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南朝、將軍、太傅三源流發刊辭

臺灣臺北陳氏宗祠陳德星堂重修落成,將發紀念刊,主編陳紹馨博士,囑為擬撰吾族在臺灣各系譜記梗概,并簡略紹介世系,紹馨博士并蒞臨敝寓,閱及先父上達公修編族譜原稿,視為珍貴資料,示意擬將全稿登載德星堂紀念特刊,筆者乃將稿件編輯補修付梓,惟以時間有限,掛一漏萬,尚望吾族先進,有以匡正,則幸甚矣。溯有虞衍派陳氏世系,源遠流長,自帝舜至今凡四千二百一十四年,支矲眾多,子孫繁衍,吾祖遷徒苔灣,屈指亦將近三百載矣。先父上達公承先人之志,用畢生心力,搜集臺灣各地方陳姓族譜有關資料,雖然畢陳,包羅宏富,編修「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南朝,將軍,太傅三源流」,分為君,親,師三部,君部為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南朝源流,親部為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將軍源流,師部為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太傅源流,完成於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一九0二年,日本明治三十五年)壬寅花月

君部所載,有虞氏,曾附南朝為一部,敘述陳氏之初,出自公孫少典,傳八世而至舜。帝舜有虞氏,因目有重瞳故名重華,為陳姓上代之始祖,因號有虞,故有有虞衍派之稱。帝舜重華公,其先世以及其子孫,因居於姚墟,其後裔故以姚為姓,封於虞而其後以虞為姓,封於虞而其後以虞為姓,居於媯水而其後以媯為姓。

周武王御極,詔求三王五帝之後,得舜三十四世孫滿,封陳國侯,諡胡公,賜姓媯氏,以奉舜祀,備三嚽恪(按武王克殷,封虞、夏、殷三代之後為三恪,恪即客之異文),國號陳,其子孫以國號為姓,始有陳姓,因有虞氏之系統,故譜記上稱為「有虞衍派」,而姚、虞、媯、陳此四姓者皆同帝舜之血統也。

陳胡公之後,有以國為姓者,極「陳國派」,亦有以諡胡為姓者。至胡公十一世孫公子完奔齊,其十一世孫太公和改姓田,稱為「齊國派」。至胡公二十世孫閔公,陳國為齊所併,其子衍避楚害,遷戶牖,稱「戶牖派」。至胡公三十七世孫考公,徒居山陽瑕丘,而稱「山陽派」。傳至胡公四十八世孫實公,為潁川之始祖,故稱﹕「潁川派」。而陳國派、戶牖派、山陽派、潁川派,皆陳姓而同一系統,惟齊國派,乃有分支,而改姓田,自周代以後至漢末,陳胡公之子孫,雖有陳、胡、田三姓,實乃同一血統也。

南朝陳紀,高祖武皇帝霸先公,乃胡公六十五世孫,受梁禪,國號陳,凡五主共三十三年為隋所滅。胡公六十六世孫猜公,爸始長子,乃世祖文皇帝,有子十二人,分封王爵於各地方。頊公霸始次子,乃高宗宣皇帝,有子三十一人,分封王爵於各地,故全國陳姓此等派系甚多。胡公六十七世孫叔明公,乃陳高完頊八子,傳至十一世伯宣公,其子孫十四世同居,計三百餘年,男女凡三千七百餘口,唐僖宗旌表義門,南唐又旌表義門,宋仁宗御賜對聯,宋太宗賜御詩,仁宗以義門聚族大盛,敕賜分析,使遷居各省州府縣地方,此派為「江州旌表義門派」。自九十二世至一百零一世之裔孫,在元明兩代間遷至福建各州縣及廣東沿海地方者甚眾,而此派下,於清康熙至乾隆間遷來台灣者亦不少。台灣陳氏族譜之一部係由此派帶來者,但其世系大部記載至胡公一百零一世,時代為明朝中葉,其後失傳。光復後苗栗陳景雲氏,由大陸攜來此系族譜,其前段亦至胡公八十九代止,宋朝末葉以後已無記載,其後段始自福嶺開基一世胡公,傳至景雲氏令尊為二十一世,但明公未知出自何支,與其上代缺聯繫,嗣後景雲氏再將其舊譜送來,經查閱,方悉明公為胡公八十九世峰公之裔孫也。

親部乃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將軍源流,載有龍湖行狀及漳南事蹟,乃述元光父子開發漳泉二州之功蹟及經過,另有北溪淳公事實,君用事實。此派在台灣稱為﹕「開漳聖王派」或聖王派。元光之父政,於唐高宗總章二年己巳(公元六六九年)入漳州,其子孫居住漳泉地方至清康熙末年,既有一千零五十三年之歷史,而此派在清康熙乾隆間遷居台灣者甚眾,台灣陳氏屬於此派者最多。而其譜記能連接到上代者亦不少。

師部乃有虞衍派陳氏世系太傅源流,述邕公入漳州建設南院經過,載朱子序及朱文公裨政書並詩,敘述陳昌晦公一生事蹟,洪進開發漳州,至宋朝獻漳泉二州事蹟、梅庵公政蹟實錄,及其聚足鑑湖、荔支譜、大坑五湖、鑑湖十六景詩等等開發地方建設事蹟。此派稱為「南院派」、「太傅派」、「陳忠公派」、「忠順王派」。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七三六年)遷入漳州至清康熙末年壬寅(公元一七二二年),共計有九百八十六年。其子孫蕃衍於漳泉二州各地方,此派子孫於清乾隆間來台灣甚眾,其族譜亦有能連接其上代者。

由此三部譜記冠之,在台灣陳氏,大多此三派中之一分支,保存族譜之家,經參閱本譜記,能由其發祥祖連接到數千年前之祖宗。以下試舉數例:

南朝派,如陳景雲氏之二十一世祖福嶺始祖明公,雖與其上代缺連繫,然由其新舊譜記,與本譜南朝世系互相對照,而能查出其出自胡公八十九世峰公之世系。開漳聖王派第五世訏公之九世孫夢周公,建居峨山傳至巖公。其派下遷來台灣水沙連堡社寮(竹山鎮內),街仔頭,故陳克巳先生即其苗裔。

夢周公派下又有一派在南投縣集集鎮林尾庄者。

聖王派第十九世景肅公傳十七代至鞍公,遷來台灣中部茄投,為茄投始祖,大肚陳瑞南先生即其第八世孫。

太傅派始祖文忠公二十二世孫文通公,其派下子孫,於清朝時期遷至台南府城文通公十四世孫高公,於康熙雍正間遷至台灣府嘉義縣鹽水街外公廟後,現改稱為新營,至十七世再遷至林圮埔街,今改稱為竹山,二十世孫即本譜記編者上達公也。

文忠公十二世孫光彖公,傳五世至均用公為登瀛始祖,又傳十三世至文瀾公,於清乾隆四十五年遷來台北地方,陳培雲先生即其後裔。又文忠公二十二世孫作鑄公派下,於乾隆間遷台者甚多;台北市陳春坡先生即其後裔。文忠公二十五代孫英評公派下,遷至台北及淡水及彰化嘉義虎尾地方者有十三家。又文忠公二十六世孫史脩公派下,遷至大肚茄投,陳啟明先生即其後裔。

台灣開拓自明末清初至日據時期,迄今三百餘年,居民大多為漳、泉、客三系,屬其他省份者甚少。台灣與大陸僅一衣帶水,與福建廣東沿海地區甚為接近,遷入者多由福州、廈門、汕頭,三港口渡來,其中以漳、泉人最多,客系次之。上述聖王派、太傅派,既於漳泉有千年以上之基礎,故其來者亦以陳姓為最多,台灣有陳林滿天下之稱,洵非虛構。又從南陳派譜記,可知陳氏宗族分佈在閩、粵,沿海各州縣者,為數甚多,其播遷台灣則大都來自廈門、汕頭。我國人民具有傳統向外發展之優良精神,而居於漳泉及廣東三系者尤甚,如東南亞各國之開發,此三系後裔,厥功至偉。台灣之開發以清康熙乾隆間為最盛時期,後至光緒年間劉銘傳平法,計劃置台灣省,建樹尤著,由上述地方陸續遷台者,更絡繹於途,據族譜所記,可想及當時漳泉客三系青年憑己力源源而來,從事各業之開發,造成今日康樂富庶之台灣,令人嚮往,令人敬佩。

族譜常被視為歷代祖宗之人名錄,無過記其生辰、忌辰以及墳墓之所在而已,似乏興趣。殊不知聚族之本意,乃紀念祖宗之恩德,教訓後輩,知其壽數之長短,以促進家庭生活之改善,視家勢之興替,以圖奮勉,由家族之融洽,進而為全國之團結,鼓勵宗族互相扶助,對外發展,尤為吾等之期盼者。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