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金門 »

斗門村景

作者:  來源:金門部落  更新時間:2012年03月01日

斗門村景

風獅、古樹、老宅、家廟合成斗門村景

斗門緊鄰何厝就一路之隔

據《南陳文賢家陳氏家譜》序文解釋「斗門」村名之由來稱:「蓋因我祖居漳(州)時,堂名拱斗,遂函承其斗,曰斗門,即今之斗門也,所以復開一斗門者,丹心不忘之意,職是故耳。」斗門之五世祖陳文雍分居內地,新居聚落也取名「斗門」,以示不背宗忘祖之意。

斗門有四間陳氏家廟,此為官路甲派三公祖厝,三公為南頭、北甲、五家。

官路學甲派居村之西勢,為古官道所經之地,因稱為官路學甲派,此派還有轎頭及官路頂。

新重修的陳氏家廟為東甲學考派,居村之東勢,燈號為『南陳文賢家』

斗門學考(按:甲頭名)八世祖陳廷樑是明萬曆十三年(一五八五年)舉人,他在族譜序中解釋斗門鄉名的由來為:

「而浯之所以號為斗門?此蓋因我祖居漳時堂名拱斗,遂承其斗曰「斗門」,即今斗門之所以復開一斗門者,丹心不忘之意。」

約明初,斗門學考四世祖陳文雍遷居到同安內厝鎮,亦命村名為斗門。海外的中國人習稱大陸為唐山或內地,故斗門村民稱在同安的斗門為「內斗門」。

金門傳統的宗祠祭祀中,較重視開基祖的崇拜,學考陳氏族譜中「祖先遠諱應祭日期」僅記四人,分別是開基金門斗門的陳二十五郎祖妣,一為開基同安斗門的陳文雍祖妣,並解釋原因為:「吾家歷代以來非特一祖,而遠祀諱日止以上考妣四人,蓋此四祖者一係開浯之祖,土宇本之而建置,一為四世分族本邑上都之祖,基業由之而創垂成,厥功大矣,世糸兩房分枝里居地,名號為內外斗門,皆從此起,則此四祀,祖有德,宗有功,誠不可祧也。」(《斗門學考陳氏族譜》)  (陳炳容)

位在轎頭角頭的陳氏家廟,原為轎頭後來因轎與橋音近,遂訛成橋頭。

在橋頭陳氏家廟旁有陳桂洲立下的旗桿石,已立桿祭天了,也就要建家廟,後因種種關係而沒建成。

陳桂洲,字文馥,號修堂,祖郢,金門斗門人;清乾隆六年辛酉公元一七四一年舉於鄉,次年壬戌成進士改庶常授檢討,桂洲素有志當世之務,十三年五月大考翰林,以陳時務一疏(疏文詳見福建通志卷二百二十八國朝列傳)留供識,未幾典雲南鄉試,擢左右,贊善八年督學廣東,擢翰林侍讀,地方官餽獻悉卻之,校藝詳慎,恆之夜分,嘗曰,試官屈人無異刑官可疏忽乎,故所拔皆一時知名而被黜者亦心服也,以內艱歸服,闋即家起用,督學廣西異數也,授左庶子,擢翰林侍講學士,刊布規條,整飾士習曰立志、曰存心、曰敦行、曰愛身、曰安命、曰通經,教誨既詳而體恤尤至,粵西士民皆德之,於去後,勒碑以誌不忘,旋丁外艱歸服,闋補授通政使司參議,擢順天府丞提督學政,乾隆二十八年,充順天鄉試提調校閱武闈騎射,未竣事而疾作,卒於京師,年六十五,桂洲秉性端方,行誼篤實,宗族之事獨任不辭,而於振拔孤寒,營護窮困尤力,嘗自言吾他及人,惟事求其無欺而已。

清程煜德政碑就是陳桂洲所撰

陳氏家廟官路頂

靖海堂主奉保生大帝也是斗門境主,民國八十年重建。

村落外的福德宮也是舊靖海堂,民國八十五年重建,廟兩側有水尾塔及風獅爺

斗門朝向太武山的騎馬嶺,前方是山麓下大片的沖積平原,後方緩坡上的最高處是腸腹裡所在的高地。

斗門溪

金沙溪乃是集光前溪、汶水溪、斗門溪(主支流)等匯合而成者,為東半島流域最長的溪流。

覺得斗門村內的古厝,不是有突歸就是有護龍的多。

斗門左、前方原係海濱,元代初期所設的浯洲場十處鹽埕中,斗門也是其中之一,後因沖積日盛,滄海變成水源豐厚的良田,為金門極少數的稻米產地之一。

初為鹽場,續有良田,斗門不但經濟富裕,科舉功名亦盛,除了官路甲派兩位進士,學考甲派有明正德癸酉科舉人陳回、貢生陳秉中、嘉靖壬辰科貢生陳倫、萬曆九年辛巳科貢生陳懋翔、萬曆十三年乙酉科舉人陳廷樑,明末還有陳良弼及陳良謨昆仲,一受封明威將軍,一欽賜進士,封扈駕大夫,都有不凡的成就。

古有「金門十八寶,山外、斗門好」

所謂「金門十八寶」所指何物?詢之耆老,皆無法說出所以然來,其用意乃藉十八寶來襯托出斗門和山外二村的物產豐富罷了。至於寶和好,也只是取其押韻字而已。

金門往昔靠務農為生,而農業受自然環境的牽制大,金門的耕地狹小,土壤多沙質性土,保水保肥力差,自從森林被毀後,飛沙走石,又乏河川可資灌溉,農民生活普遍困苦。

斗門和山外二村,分別在太武山的南北二側,土質多屬濕潤肥沃的田地,而非一般沙質的旱地,二村的水源也較多,山外村有山外溪,太武山上的水匯積於徑林(翠谷)一帶成湖泊,均可供灌溉,早期還設有水閘控制水流。斗門村有斗門溪,源自今高坑水壩蜿蜒而下,水源終年不絕,溪二側皆是重要的農業帶。

二村由於水源較足,可種稻米、芋頭、甘蔗,收成也較好,人們讚之以「金門十八寶,斗門山外好」。(山外陳詩泉先生報導)

斗門居民陳氏為大宗,為金門十三陳之一股,號曰斗門陳。族系有兩,陳大育為始祖,系宋咸淳四年,戊辰科進士,官金陵御史大夫,於帝昺間自永春蓬壺陳坂避亂入浯,原燈號為『太子太傅』。後十五世孫陳桂洲於清乾隆七年高中進士,點順天兩廣提督學政,族裔改以『三省提學』為燈號。

三蓋廊

一落左突歸起塔樓

村落中的電桿地下化不知有多好

斗門曾經也是鹽埕稱之為斗門埕:由金山灣南麓進入的海水,沿著今日的田墩養殖區、金沙水庫流過環島北路,再分兩股,一股由左進入沙美村前,就是沙美埕的地點,再經今日的榮湖,經後浦頭到後水頭間,是為浦頭埕;另一股向右流到斗門村前,就是斗門埕的地點,其位置就在斗門村與高陽路間的平地。

此宅門口牆面上有二個梆牛隻的石頭。

金門歷史建築陳景成洋樓

斗門古樹區

解說碑

斗門是一個充滿老樹的村莊,除了有一大片的黃連木群之外,又有三株魯花樹,另外尚有這九株的老榕樹,所以斗門可以說是金門的老樹之村 在斗門的九株老榕樹均分佈在村子的外圍,從太武渡假村旁的出入道旁與村內都有,也是典型的擋風定砂、保護村莊的風頭樹。

根據村民陳文編表示,在這些老樹的附近原是一片農地,但因農作物常受風害,才種了這些榕樹來擋風,後來這片農地經過整地後蓋了房舍成為住家,老樹又成為保護住家的老樹。

目前這些老榕樹均生長良好,但各株的大小差異偏大,其中第60號的樹幹胸徑最粗有178公分,最小的是61號的只55.3公分,而樹的高度以第66號的13公尺最高,第60號的8公尺最矮,樹冠幅的面積以第 59號的730.62平方公尺最為寬廣,而最小的是第60號的只有27.7平方公尺,每一株的形態、大小均不相同,因此雖然是一群老樹,但其實每一個體都有其獨具的風格。

根據村中的傳說,在斗門的這些房舍,落成,這些老樹的枝葉也特別茂盛,好像是有感應要保護家宅而種的,因此村民們與老樹之間,由於長久的生活相依而發展出特殊的情感,令人羨慕。(劉瑾瑜)

晃了半天只在村落中看見一個石敢當。燕尾交錯的巷弄

斗門登山古道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