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金門 »

金門宗族與聚落形成的關係

作者:  來源: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更新時間:2012年03月01日

金門宗族與聚落形成的關係

金門五個鄉鎮的行政區域劃分,都是由自然村所構成。這些自然村明顯以姓氏宗族聚落為主,一個至多個姓氏族群居住形成聚落。從最早移居的祖先開始,族群不斷的拓展生存空間,經過複雜的經濟、文化現象和發展演變,形成同姓群集的聚落。通常宗族是一個姓氏,而許多家族成員形成一個氏族團體,人類開始聚集居住的動機,共同守衛防禦是主要成因。他們擁有自己的土地及共同祭祀祖先的祠堂,同時存在記錄宗族血緣歷史的族譜,本節以聚落內的土地分配及宗祠分布來探討宗族與聚落的關係。

英國學者弗里德曼( Freedman﹒M)考察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的關係,強調說:「幾乎在中國的每一個地方,幾個緊密相連的村落構成鄉村社會的基本單位。氏族(clan)(書面語一般為世系群或宗族{ lineage})通常只是村落的一部分。但是在福建或廣東兩省,宗族和村落明顯地重疊在一起,以致許多村落只有單個宗族,繼嗣( agnatic)和地方社區的重疊,在這個國家的其他地區也已經發現,特別在中部的省份,但在中國的東南地區,這種情況似乎特別明顯(參考《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劉曉春譯,頁 1)嚴格的區分,擁有明確的世系和制度維繫的宗姓繼嗣群體才可以稱為宗族( lineage),而世系不清及制度關係鬆散的宗姓繼嗣群體則稱為氏族(clan)。中國的宗族制度向來以祠堂、族長、族田、族譜、族學為標誌,具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時代屬性,共同享有與分擔族群的權利和義務,直到今日的社會型態變遷,宗族在地方依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宗族型態與社會的人文息息相關,族譜記錄資料往往呈現社會背景下的歷史原貌。宗族和地域聚落的人口消長平行發展,彼此互相影響牽動,在不同時代和地區,進行宗族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結合關係。土地往往是宗族勢力在聚落延伸發展的劃分,宗族聚落為」。

保持一直維持單姓氏族的存在,族人的房屋土地買賣,始終以自己的族人為優先典讓的對象,否則容易引起同姓村民的非議。

金門民間的土地繼承鬮書,分配的財產,大都採取牽制變賣祖產的機制,希望子孫代代相傳立為基業。清代汪士鐸曾說:「田產聚之則富,分之則貧,一祖二十孫,逐大戶而為中人,再傳則為貧寠。」蔡厝蔡廷憲於崇禎九年(1636年)撰寫〈侵公地記〉呼籲族人保有自己聚落的土地,其實也牽涉到宗族在地方勢力範圍的消長,文曰:「祖宗厝地相承傳今二十三世,並無絕賣他鄉,如有子孫不肖變賣異姓者,公族宜鳩銀贖回,勿滋他族,實逼處此,勿養螟蛉子以亂之,而使以奪我風水」。

明代中葉以後金門人口成長迅速,原本有限的土地資源,會造成族群間在聚落的發展空間。例如後浦原為陳氏族人所居,許氏人丁旺盛後,遂演變為易族而居,根據〈珠浦許氏族譜序略〉說明,云:「吾始祖五十郎公,實贅其家,始祖妣即邑庠生國梁公女。爾時旺許衰陳之運,陳已有畏其漸而露之筆墨。嗟乎!天道盛衰豈有常乎?假令陳氏之子若孫,念及於祖澤之不可替,相與敦讓,說詩書,安知傳之又久無誇其竈,而亢其宗者。與吾家生聚其間,何至逐避地去哉。嘉靖改元次年(1523年),陳之識機先者,移方車山者。今之埔後也。至四十二年(1563年),挈其全族以去,而浦遂為吾有」。

聚落土地的取得與否,通常會關係到族人的生計問題,明神宗時烈嶼上林因冒姓爭奪田產,導致官府判訟,事見於林氏族譜的二段記載,文曰:「公與我二世祖自馬坪遷居今烈嶼鄉上林,置田庄產業,迨至後王氏冒姓之滄桑,故而變易子孫別為下林,詳見族譜。」「甫玉公茂才之孫也,明神宗與王氏控空夜入其祖祠,竊其木主,到縣審究其真,乃勝訴產業入戶」。

明代土地資源的分配跟氏族科考鼎盛也有關係,不但流傳有「山海歸士大夫」之諺語,並且立下山海界的石碑,別族無權干涉。《金門縣志》〈山海歸士大夫〉條文曰:「明世士大夫幸博一第,則近地山海之饒,盡歸所有,擁為世業,雖賢者不免。如華亭董其昌,曾以簠簋激民抄,不獨金門然也。清時科第雖少,此風不改,故至今尚有山海歸士大夫之諺。然亦有不盡然者,如盧若騰及第後,或以為言,夷然不屑」。

從民間的訪談當中,少數移入單一姓氏村落的住民,起初被村內認定為「插居」意思為寄居戶,無宗族勢力的背景。金門的自然村,單一姓氏的宗族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與宗族的成長息息相關,往往可以形成一個自主性強的組織團體,共同排除抵禦外在的不利因素,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倭寇犯後浦時,許氏族人築土堡禦侮退敵是最好證例,數百年來過著自給自足的傳統聚落生活。

金門俗諺常說:無廟無宮,鄉里不興

青嶼祖厝,官澳宮

青岐祖厝,湖下宮

明代後期,宗族制度的組織化,宗族文化以祠堂、族產、牒譜為三大特徵,嘉靖年間開始放寬祭祖的規定,詔告天下臣民祭始祖,民間興起建祠堂祭祀祖先的風氣,族人將祠堂視為宗族長久立身地方的指標。許氏族譜記載許福於嘉靖十年(1531年)撰寫的《珠浦許氏建祠堂小引》文曰:「君子尊祖故敬宗,敬宗故睦族。祠堂者,三道之所立也,故君子將營宮室,以祠堂為先,重此三道也。吾家舊有祠堂,廢而遷於此,歲久不茸,大懼無以敦夫三道者。三道不立,家將無以為家,矧曰族之望乎?是用虔告我諸兄昆弟,凡有力而好義者,各由意願,量出貲費,多者勿辭,少者勿拒,無者勿絕,惟相與肯構,將來之堂室既成,歲時相聚,得以棲先靈而崇考敬孝,序少長而篤親,親吾族不亦有光乎」。

祠堂的興建關係到宗族在地方的名望勢力,聚落宗族更是以祠堂為中心,歷代的戰爭動亂之後,修建祠堂列為宗族的首議,陳姓為金門興建宗祠數量之冠,祠堂凝聚海外宗親的血緣關係,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族譜內載錄的〈議建宗祠小引〉為例,文曰:「陳氏祖祠失於兵燹,二十有八載,子孫星散四方者,莫知所之,遭避亂東土,十僅存一;雖去井離鄉,哀鴻未集,而蘋蘩沼沚之薦未嘗敢忘。」說明祠堂是聚落的重要根基,考察祠堂的分布研究,可以瞭解姓氏宗族與聚落的形成關係。祠堂的座落點與數量,顯示宗族的發展延伸解讀。金門縣各姓氏的祠堂分布如下:

金門縣各姓氏的祠堂分布表

行政

區域

姓氏

繼承

系統

所在

位置

 

姓氏

繼承

系統

所在

位置

金城鎮

王氏宗祠

大宗

東門里

 

陳氏宗祠

大宗

西門里

許氏宗祠

大宗

南門里

許氏高陽堂

別宗

南門里

許氏宗祠

小宗

北門里

林氏宗祠

 

北門里

陳氏宗祠

大宗

庵前

吳氏宗祠

小宗

吳厝

顏氏宗祠

大宗

賢厝

盧氏宗祠

大宗

賢厝

陳氏宗祠

大宗

古邱

洪氏宗祠

大宗

后豐港

黃氏宗祠

大宗

水頭

黃氏宗祠

小宗

水頭

李氏宗桐

大宗

水頭

辛氏宗祠

大宗

舊金城

董氏宗祠

大宗

古崗

王氏宗祠

大宗

東沙

薛氏宗祠

大宗

珠山

薛氏家廟

小宗

珠山

歐氏宗祠

大宗

歐厝

林氏宗祠

大宗

下后垵

金寧鄉

 

李氏家廟

大宗

南山

 

李氏宗祠

小宗

南山

李氏宗祠

小宗

南山

李氏宗祠

小宗

南山

張氏宗祠

大宗

南山

李氏宗祠

小宗

北山

李氏宗祠

小宗

北山

李氏宗祠

小宗

北山

李氏宗祠

小宗

北山

李氏宗祠

小宗

林厝

莊氏宗祠

大宗

西浦頭

莊氏宗祠

小宗

西浦頭

許氏宗祠

小宗

安岐

蔡氏宗祠

 

安岐(已圮)

周氏宗祠

 

安岐

吳氏宗祠

 

安岐(已圮)

林氏宗祠

 

安岐(已圮)

蔡氏宗祠

大宗

西堡(已圮)

楊氏宗祠

大宗

東堡

楊氏宗祠

大宗

湖下

楊氏宗祠

小宗

湖下

蔡氏宗祠

大宗

下埔下

陳氏宗祠

小宗

埔後

楊氏宗祠

小宗

榜林

翁氏宗祠

大宗

頂堡

翁氏宗祠

小宗

頂堡

翁氏宗祠

小宗

頂堡

翁氏宗祠

小宗

下堡

翁氏宗祠

小宗

下堡

王氏宗祠

大宗

後半山

王氏宗祠

小宗

後半山

許氏宗祠

小宗

後沙

金湖鎮

蔡氏家廟

大宗

瓊林

 

蔡氏宗祠

小宗

瓊林

蔡氏宗祠

小宗

瓊林

蔡氏宗祠

小宗

瓊林

蔡氏宗祠

小宗

瓊林

陳氏宗祠

大宗

陳坑

陳氏宗祠

小宗

陳坑

陳氏宗祠

大宗

下坑

陳氏宗祠

大宗

湖前

陳氏宗祠

大宗

新頭

呂氏宗祠

大宗

林兜

呂氏宗祠

大宗

庵邊

呂氏宗祠

大宗

西村

陳氏宗祠

大宗

山外

謝氏宗祠

大宗

料羅

     

金沙鎮

吳氏宗祠

大宗

大地

 

吳氏宗祠

大宗

東山

鄭氏宗祠

大宗

東溪

陳氏宗祠

大宗

后山

陳氏宗祠

小宗

后山

陳氏宗祠

小宗

后山

黃氏宗祠

小宗

東店

梁氏宗祠

大宗

山后

王氏宗祠

大宗

山后

王氏宗祠

大宗

中蘭 (新建)

李氏宗祠

大宗

西山前

李氏宗祠

大宗

山西

陳氏宗祠

小宗

陽宅

陳氏宗祠

小宗

陽宅

陳氏宗祠

小宗

陽宅

陳氏宗祠

小宗

陽宅

蕭氏宗祠

 

東蕭

蔡氏宗祠

小宗

蔡厝

蘇氏宗祠

小宗

蔡店

黃氏宗祠

大宗

後水頭

黃氏宗祠

大宗

後浦頭

張氏宗祠

大宗

沙美

張氏宗祠

小宗

沙美

葉氏宗祠

小宗

沙美

陳氏宗祠

小宗

沙美

張氏宗祠

大宗

青嶼

楊氏宗祠

大宗

官澳

楊氏宗祠

小宗

官澳

楊氏宗祠

大宗

塘頭

黃氏宗祠

大宗

西園

黃氏宗祠

小宗

西園

黃氏宗祠

小宗

西園

黃氏宗祠

小宗

西園

鄭氏宗祠

大宗

吳坑

陳氏宗祠

大宗

斗門

陳氏宗祠

小宗

斗門

陳氏宗祠

小宗

斗門

陳氏宗祠

小宗

高坑

卓氏宗祠

 

下塘頭

張氏宗祠

大宗

營山

王氏宗祠

大宗

營山

陳氏宗祠

大宗

營山

王氏宗祠

大宗

后宅

周氏宗祠

大宗

浦邊

烈嶼鄉

羅氏宗祠

大宗

羅厝

 

陳氏宗祠

大宗

湖下

林氏宗祠

大宗

東林

林氏宗祠

大宗

西宅

林氏宗祠

大宗

西路

方氏宗祠

大宗

後頭

吳氏宗祠

小宗

上庫

張氏宗祠

小宗

後宅

蔡氏宗祠

小宗

後宅

謝氏宗祠

小宗

庵頂

林氏宗祠

大宗

呂氏宗

大宗

東坑

六桂宗祠

大宗

東坑

林氏宗祠

大宗

上林

洪氏宗祠

大宗

青岐

     

大小嶝

張氏家廟

大宗

陽塘

 

張氏宗祠

小宗

陽塘

張氏宗祠

小宗

陽塘

曾氏宗祠

小宗

麥埕

張氏宗祠

別宗

陽塘

鄭氏宗祠

大宗

田墘

鄭氏宗祠

小宗

山頭

許氏宗祠

大宗

桑滬

謝氏宗祠

大宗

蟳窟

謝氏宗祠

小宗

頂紅甓

蔡氏宗祠

大宗

北門

蔡氏宗祠

大宗

東蔡

曾氏宗祠

大宗

麥埕

蔡氏宗祠

大宗

崎口下

宋氏宗祠

大宗

嶝頭

邱氏宗祠

大宗

小嶝前堡

洪氏宗祠

大宗

小嶝後堡

     

資料來源:本資料整理自《金門縣志》1968年出版。

 

《金門傳統聚落形成發展族譜資料彙編》

委託單位: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執行單位: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中華民國98年12月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