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縣風獅爺
風獅爺又稱「風獅」、「石獅爺」、「石獅公」。《風俗通義‧嗣祀典篇》載:「風禮風師者,箕星也,箕主簸揚,能致風氣。」其造型推測是由廟宇門口的石獅形象演變而來,獅子為百獸之王,自漢朝中國引進獅子之後,在獅子的形象就被用作辟邪招福的辟邪物(又稱厭勝物)。
金門人立風獅爺的由來是在明末清初時,島上居民因苦於風患,邪祟叢生,並且使植物不易生長,於是各個村莊便開始在廟口、村莊路口樹立風獅爺,以期鎮風,演變而成為聚落的守護神。風獅爺已成為今日金門的象徵之一,庇佑百姓,驅魔鎮風,是金門特有的人文景觀與無價之文化資產。風獅爺多為石雕,造形則各有特色。
屋頂風獅爺是因為設立在居家的屋頂上而得名,其造型在獅背上有騎有一名武士,彎弓拉箭。在連橫《台灣通史.風俗志》曾有一段記載:「屋之上或立土偶,騎馬彎弓,狀甚威猛,是為蚩尤,謂可厭勝。」另外《新金門志》也有「人家屋上,每見有陶質瓦獸,作獅子張口狀,亦有作擐甲獎軍狀,名曰蚩尤。」這樣的一段話。又有人說是獅背上的武士是由封神榜中的申公豹或黃飛虎演變而來。
因為舊時屋頂多覆有瓦片,故屋頂風獅爺又稱瓦將軍,又有人稱之為鎮邪(煞)將軍。
屋頂風獅爺的材質有陶塑、石雕、泥製,位於屋頂、屋脊、甚至嵌入牆壁,位在屋頂的以放在正廳的中脊上最多,除了背上坐有武士型的之外,也有單獅型。
在台南安平亦可見屋頂風獅爺。
村落風獅爺多座落在村莊四周的風口,現存的約有六十八尊。
典型的村落風獅爺設立於村落四隅,例如金門陽宅村的村落風獅爺,村落風爺獅的設立位置是在村落的當風路口,故多面朝東北東至北方。金門大部分的村落僅有三座、兩座或一座風獅爺,是否因為年代久遠而傾圮已不可考。
村落風獅爺的材料有石製、水泥、黏土和磚石等。石材為多數,有花崗石、泉州白石,青草石。東珩風獅爺是水泥模型獅,也是最小的風獅爺。泥製風獅爺的做法是黏土塗灰泥,磚石則是外敷白灰。
鎮風煞:設立時間已不可考,相傳自清初金門居民就有設置辟邪物鎮風止煞的情形,後來演變出獅子的造型。
祭煞:金門自古的天災人禍不斷,常有傳出有妖魔鬼怪作祟,居民認為設風獅爺能鎮壓厲鬼,防止妖魔作祟。
剋制蟻害:白蟻可藉風力傳播,金門居民也靠著風獅爺的信仰來祈求蟻害的減少。
護風水與破解村落犯沖:
呂厝風獅爺:金門著名的陳禎墓自建立以來,面向的呂厝村即禍事不斷,呂厝村的居民於是設立了的風獅爺,面向陳禎墓,用來破解風水。
劉澳風獅爺:劉澳村設立風獅爺,是用來鎮水箭,防止水鬼作祟,保住錢財不被水帶走。
山後風獅爺:位於山後村,風獅爺面西方,破解地勢較高的中堡村住宅的燕脊的風水。
田墩風獅爺:田墩村設立風獅爺鎮吳坑的廟沖。
風獅爺的安置需要由法師舉行儀式,並利用白公雞開光,開光後的白公雞被放生,即使到田中食用作物,農民也不可將之驅離或傷害,但各村習俗不同,有些村莊會將開光後的白公雞活埋於風獅爺下。
倒立的風獅爺不能隨意立起,需擇日擇時,請法師依一定儀式安置,因此小古崗、東溪、頂蘭仍有倒立的風獅爺。
金門許多村莊在風獅爺生日或廟會要舉行祭祠,在風獅爺面前作醮演酬神戲。貢品有三牲、金帛、紅布、金花(春花),法師念咒,敬三獻酒,將紅布綁在獅身上,給風獅爺穿上披肩是謝恩的方式。
農曆二、三月,包菜粿拜家中祖先和神明,祭畢取一兩個站在中庭把菜粿由門牆上方拋到屋外讓貓狗撿食,再將拜過祖先的菜粿拜風獅爺,塞一個在獅口中,或留一兩個在地上不帶回,又稱塞虎口,顯示民眾對風獅爺有像對虎一般的敬畏之心。
由現代人民對風獅爺的祈語可看出,風獅爺已由鎮風止煞轉為無所不能的萬能神,金門人會向風獅爺祈求闔家平安、事業順遂、作物豐收。
風獅爺的造型主要有立姿、蹲踞兩種,立姿在比例上四肢顯得細小,高度有高達三百八十五公分(安岐村風獅爺),最小有東珩風獅爺二十二公分,刻工技巧粗糙細緻不一,主要在臉部表情,一般為圓眼凸出,獅鼻頭寬闊,呲咧大嘴,或露出牙齒。表情有凶悍、露齒含笑,也有猙獰像,或一臉稚氣。背部有的不作雕飾,有的在背部刻出中線,雕出整齊的鬃毛,尾巴上捲貼於背部,也有仰天咆嘯、欲撲向前、扭頭轉身等生動的動作。
風獅爺的照片引自金門部落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