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鉛山 »

鉛山縣唐至民國大事記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鉛山縣唐至民國大事記

南唐

保大十一年(953),割弋陽的仁義、旌孝仁義,上饒的崇義、清流、布政三鄉,連同原鉛山場所轄之鵝湖、招善二鄉置鉛山縣。縣治所永平,隸屬信州。

 

開寶八年(975),鉛山縣直隸京師,不久還隸於信州。

景祐二年(1035),六月,洪水破城,淹沒官府民舍。

嘉祐四年(1059)春,沽溪劉輝會試中式已亥狀元。

元祐七年(1092),在葛仙山頂建“葛仙祠”,祀葛玄。

元祐、紹聖年間(1086~1098),朝廷募集10萬餘人在鉛山採礦煉銅。

徽宗時期(1101~1125),鉛山設鑄錢院。

宣和三年(1121)春,修分水關寨,以防範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紹興元年(1131),丞相李綱派兵1.5萬人駐永平暇樂園,以防範福建范汝為領導的農民起義軍。

紹興二十年(1154),永平進士趙不遷,建私人藏書樓,藏書萬卷,向社會開放。今樓不存。

乾道七年(1171),饑荒,人們以野果草根為食。

淳熙年間(1174~1189),_口鎮(今_口村)街北設駐泊巡檢司;車盤寨設巡檢司。

淳熙二年(1175)四月,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_在鵝湖寺聚會,討論理學,史稱“鵝湖之會”。後信州刺史楊當礪在寺西建“四賢祠”,以為紀念。

淳熙十五年(1188)冬,愛國詞人辛棄疾與傑出的愛國主義思想家陳亮會於鵝湖寺,縱談十日,“長歌相答,極論世事”。

慶元二年(1196),辛棄疾在上饒帶湖的住宅失火,全家移居鉛山瓢泉(今稼軒鄉境內)新居。

慶元四年(1198)秋,蟲災嚴重,水稻幾乎顆粒無收。

慶元五年(1199),縣尉吳紹古纂修《永平志》(今佚)。

開禧三年(1207)九月十日,愛國詞人辛棄疾在瓢泉寓所病逝,終年68歲。葬虎頭門彭家灣洋源山(今陳家寨鄉境內)。

淳祐十年(1250),宋理宗為鵝湖“四賢祠”改名“文宗書院”。

淳祐十二年(1252),大水漫永平,縣城東北一帶,房屋幾乎全被沖毀。

 

至元二十九年(1292),升縣為州,名鉛山州(一名永平州),隸屬浙江行中書省。

大德元年(1297)五月,連續大雨,河水暴漲,船行樹杪。

延祐二年(1315)夏,連降大雨,永平城民房被淹近半。

至治三年(1323),春,大水,夏大旱,冬螟食麥。

至正二十年(1360),土溪李謹斯庚子殿試第一。

 

洪武元年(1368),鉛山設立守禦千戶所於縣治西。

同年,千戶蔣奎在縣治所永平修築城池。

洪武二年(1369),鉛山州複降為縣,隸廣信府。

洪武三年(1370),撤銷車盤寨巡檢司。

洪武七年(1374),石佛寨設巡檢司。

洪武十三年(1380),撤銷_口鎮駐泊巡檢司。

永樂二年(1404),五月,暴風摧屋折木。

永樂三年(1405)春,大雨成澇,鬧饑荒。米價暴漲,斗米銀三錢。

正統七年(1442),浙江處州(今麗水)礦工葉宗留在福建聚眾起義,扼守武夷山之車盤嶺。正統十年,官軍進剿,義軍受挫。正統十一年,宗留東山再起,據車盤以禦官軍。正統十三年十一月,宗留戰死于黃柏鋪(今紫溪鄉黃柏畈),余部擁葉希八為帥,據十三都(今英將鄉),敗官軍于祝公橋。該部後與福建鄧茂七聯盟。正統十四年二月鄧茂七死,葉部亦被鎮壓。

景泰五年(1454)春,大雪四十餘日,平地雪深數尺,山谷被封,許多人凍餓而死。

成化初年(1465),陳_在火田畈(今汪二鄉轄)開渠築壩,興辦水利。

成化二十三(1487),烈橋費宏會試中式丁未狀元。

正德十年(1515),鉛山農民周、吳、李舉行起義被鎮壓。

嘉靖四年(1525),費_編纂《鉛山縣誌》十二卷。

嘉靖十四年(1535),費宏座卒于京都,終年68歲。靈柩運回鉛山,葬柴家埠(今神福惠鄉轄)。

萬曆年間(1573~1619),湖坊巡檢司移駐河口鎮。

萬曆十七年(1589)五至八月,大旱,瘟疫流行,居民病餓交迫。

萬曆十九年(1591)七月十九日夜,特大暴雨,山溪暴漲,傍羅及八、九都(今稼軒鄉地)受災慘重。

萬曆二十年(1592)七月初一,石壟山洪暴發,永平大義橋被沖倒。港東一帶水災也很嚴重,農田盡被淹沒。

萬曆二十九(1601),大雨十日,江河氾濫,河口九陽山(即九獅山)龍捲風大作,鰍鱔魚蝦從半空隕落。

萬曆四十六年(1618),笪繼良、柯仲編纂《鉛書》八卷。

崇禎十一年(1638),鉛山道人張普微立“無為教”,聚眾反官府。

 

清初,鉛山設守備(雍正十年改升都司簽書)。

康熙十年(1671)五月至七月,旱,蟲災嚴重,莊稼被毀殆盡,人民采蕨拾橡為食。

康熙二十二年(1683),潘士瑞、詹兆泰編纂《鉛山縣誌》八卷。

康熙二十五年(1686)閏四月二十六日,信江水漲三丈,氾濫成災,沿河居民漂沒無數。

康熙四十年(1701)七月二十七日申酉時,水自地湧,由分水關、烏石、桐木關齊發,縣城永平大義橋被沖毀。河道。

康熙四十九年(1710)七月十二日,山洪暴發,水由馬鈴關奔湧直下,沖毀楊村至河口道。迄二十二日,雨雹大如彈丸。

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皇帝為鵝湖書院書寫“窮理居敬”匾額和“章岩月朗中天鏡;石井波分太極泉”楹聯。

雍正十年(1732),縣城永平設經制把總。

乾隆六年(1741)四月十三日寅時,大義木橋毀於火。知縣鄭之僑倡捐募工,改建石橋。

乾隆八年(1743),鄭之僑、蔣垣等纂修《鉛山縣誌》十五卷。

乾隆十八年(1753),經制反總移駐河口鎮,以河口外委把總移駐縣城。

乾隆四十年(1775),河口鎮設廣信府河口分防府(駐一堡官山沿)。

乾隆四十九年(1784),陽浩然、臘連柱纂修《鉛山縣誌》十三卷。

乾隆五十年(1785)二月二十四日,著名劇作家、詩人蔣士銓卒於南昌,享年61歲,移_回梓,葬于陳家寨董家塢。

嘉慶十九年(1814),陶延_纂修《鉛山縣誌》十七卷。

道光四年(1824),王之道纂修《鉛山縣誌》十七卷。

道光十年(1830)三月二十五日丑時,石塘火災,延燒店屋518家。

道光二十五年(1845)正月初五日辰刻,河口天后宮火災,延燒吉安、贛州二會館及店鋪數百家。

咸豐三年(1853)三月,大水,縣城東洋石橋被沖毀,是年歉收。

咸豐六年八月初七日(1856年9月5日),太平軍楊柳清部攻佔河口鎮,次日擊斃都司吳廣生,縣城官兵聞訊四處奔逃。初十日,太平軍佔領縣城,隨即向廣信府進軍。

咸豐七年二月初一日(1857年2月24日),太平軍一部進佔縣城,數日後退據弋陽等地。三月初七日(4月1日),太平軍複占鉛山。

咸豐八一月二十六日(1858年3月11日),太平軍石達開部至河口鎮。二月初一日(3月15日),攻克縣城,敗西安將軍福興。八月初八日(9月14日),為鎮壓太平軍,曾國藩抵河口。

咸豐九年(1859)四月,港東蘇照倡立“連鄉會”,入會萬餘人,地方當局疑謀不軌,誘殺蘇照蘭。“連鄉會”瓦解。

咸豐十年十月十七日(1860年11月29日),太平軍進佔河口鎮。十月二十七日(12月9日)放棄。

咸豐十一年正月十二日(1861年2月21日),太平軍抵河口,十五日(24 日)扮作舞龍燈人至陳坊,十七日(26日)由太源經火燒關入福建。

五月,太平軍將領童容海、朱衣點率軍10萬駐紮湖坊、港東、楊村等地,設立軍師旅帥,建立政權。

九月,太平軍李秀成部經撫州安仁(今余江)、貴溪至鉛山,朱衣點童容海、汪海洋、黃添理等石達開舊部及部分廣東會黨與之會合,攻打廣信府。

同治元年(1862),河口 官鹽總局。

同治三年元月(1864年2月),大雪連降十餘日。三月十七日(4月22日)申刻,大風拔折樹木,吹倒祠宇房屋數百間。

同年八月二十八日(1864年9月28日),太平軍幹王洪_、佑王李遠繼等護“幼主”洪天貴福至湖坊,遭清軍提督黃少春襲擊,譽王李瑞生被俘。洪仁_等護“幼主”由陳坊過高崗至貴溪花橋。後分兩支去瀘溪(今紫溪)、光澤。

同治五年三月十五日(1866年4月29),閩中齋教陳順光、楊維忠聚眾,自岑陽關至十三都(今英將)攻石塘,火燒厘卡。

同年九月十八日(1866年10月26日),湖坊江心鏡率眾起義,殺巡司鄭承先,後被官兵鎮壓,江心鏡等60餘人死難。

同治十二年(1873),張廷珩、華祝三纂修《鉛山縣誌》三十卷。

光緒二十年(1894),汪二地區霍亂病蔓延,黃河塘一地僅方姓戶十亡三四。

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義和團反帝運動影響下,鉛山與弋陽的群眾千餘人反對教堂肆虐,焚毀了河口天主教堂。

光緒二十六年(1900),石塘一帶農民和造紙工人以黃得標為首密謀起義。事敗,黃得標等四人被捕犧牲。

光緒二十七年(1901),江西郵務管理局在河口設立三等郵務局,永平鎮設立郵務代辦所(次年升格為局)。

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永平創立鉛山縣官立小學堂。

光緒三十年(1904)四月,河口鎮商會成立。

光緒末年,河口設警察局。

光緒三十四年(1908)四月,鉛山縣商會成立。

同年,建河口浮橋,名“獅江利涉浮橋”。

宣統元年三月十五日(1909年5月4日),在縣城設立中區模範初等小學堂。

宣統三年(1911)十一月,江西省回應武昌起義,鉛山宣告光復。

 

民國

元年(1912)2月1日,新任廣信府知事王賡言赴任途中,經河口被河口被人暗殺。

年底,知縣改稱知事,縣衙門稱縣公署。

5年(1916),設鉛山縣公署河口行轅。

7年(1918),河口鎮設電報局。

14年(1925)6月,河口店員工人和知識界組成“五卅”慘案後援委員會。河口市民千余人在王家塘集會,舉行反帝示肆遊行。

15年(1926),改河口鎮為河口市。

春,趙醒農派徐先兆回鉛山,在石溪(今青溪)組建國民黨區党部,陳佳壁為負責人。區党部選送了葉步青、陳金水等一批青年參加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

12月3日,廢縣公署,成立縣政府,縣知事改稱縣長。

16年(1927)春,中國國民黨鉛山縣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第一屆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

7月,成立中國國民黨鉛山縣特別委員會,實行“清黨”。

同年,鵝湖職工學校成立。

9月,撤銷河品市,恢復鎮建制。

12月,成立中國國民黨鉛山縣黨務指導委員會。

11月,中國國民黨鉛山縣務指導委員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鉛山縣黨部,同時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產生第二屆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

19年(1930)2月15晶,共產黨領導的崇安西路民眾隊襲擊石塘鎮,燒毀石塘員警所。

3月14日,共產黨領導的崇安北鄉民眾出擊車盤,打敗任正茂保衛團和陳和尚保衛團,燒毀車盤“厘金卡”。

4月4日,中共上饒五區區委書記陳道馨率遊擊隊配合傍羅地區的農民,殲滅傍羅保衛團。

8月,中共南岸特別支部委員會在石壟成立。

12月底,召開鉛山縣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鉛橫邊境的大山頭劉家正式成立鉛山縣蘇維埃政,選舉黃懷仁為縣蘇維埃主席。中共鉛山縣委同時成立,魯子才為縣委書記。

20年(1931)元月23日,鉛山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高店召開,選舉林芳祥為縣蘇維埃主席。

2月17日,中共閩北分區委在上(饒)鉛(山)邊境建立中共上鉛特區委。

5月,鉛山縣獨立營成立。

10月,鉛山縣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石壟召開,劉忠洪當選縣蘇維埃主席。

同月中共鉛山縣委縣蘇維埃機關由石壟遷郭家。

同月,國民黨鉛山縣黨部和縣政府合併,成立鉛山縣黨政委員會,至12月黨政又分開。

4月,中共上鉛縣委、上鉛縣蘇維埃政府在英將大橫成立,邱貴而任書記,余發任主席。

6月,中共鉛山縣委和縣蘇維埃機關由郭家遷紫溪。

9月,中國國民黨鉛山縣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產生第三屆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

是年,河口霍亂流行,染病者很少得救。

22年(1933)2月,鉛山縣第五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紫溪召開,選舉江正洪為縣蘇維埃主席。

23年(1934)5月,國民黨佔領紫溪。中共鉛山縣委、縣蘇維埃政論移駐石壟。

10月,鉛山縣第七次式農兵代表大會在石壟召開,選舉林本熙為縣蘇維埃主席。在會決定組編縣遊擊大隊,開展保衛戰。

24年(1935)初,鉛山蘇區全部喪失。

3月21日,中共山縣委組織部長劉顯長和政治保衛局長張正清叛變,殺害縣委書記黃懷仁。

6月,久雨成災。洪水淹沒沿河兩岸作物達55100餘畝,沖塌房屋346棟,淹死43人。

26年(1937)8月,私立獅江中學在河口創立。

27年(1938)1月,江西省立九江中學遷河口。

32年(1943),創立鉛山縣立初級中學。

10月中旬,中國國民黨鉛山縣第四次代表在會召開,選舉第四屆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
33年(1944)秋,鉛山104名知識青年參加青年軍。

是年,修建永平至楊村支線公路。

34年(1945)9月6日,縣城舉行“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大會”。

12月21日,鉛山縣參議會正式成立。

35年(1946)4月,鉛山濟和煤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是年,中國國民黨鉛山縣第五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第五屆執行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

36年(1947)秋,河口天主教會創辦“私立開泰中學”。

37年(1948)6月3日,中國青年黨江西省鉛山縣黨部在永平成立。

同年8月,河口鎮發生火災,燒毀店鋪數百家。

38年(1949)5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四兵團第十五軍四十五師解放縣城(永平鎮)。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