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北港陳氏
稽其舊譜,乃唐武宗辛酉,任甌別駕任甌別駕昭文公,自長溪遷里安長橋,是為一世。六世拱公,自長橋居永嘉芙蓉。十一世彥琮公,自芙蓉居五十五都廈材。十五世峴公,自廈材住萬全仙口。二十四世朝雍公,自仙口住榆垟。洎三十世國梓公,偕弟國禎、國昌、暨從弟國俊、國英、國相、國宰諸公,于清初自榆垟避亂居北港。厥後國梓、國禎、國昌公居北港之窯前。其長子文聰公、孫士光公又自窯前居江南象岡。士鳳公亦自窯前居沙坡大山松樹崗,其三子文顯公丈自窯前住里安玩山。國俊公居北港之後山,其長子永珍公又自後山遷蒲潭尾,次子永珠公仍住後山。國英公立長房孫承紀介仍自榆垟居麻車,次房元孫宗旦公分水頭街,三房元孫宗文公分趙垟濟頭山。國相公遷東山,其長孫天培公又自東山遷窯前雙路底,後轉移埭頭。次孫天寶公又自埭頭遷曉坑。國宰公始遷窯前雙路底,今吳屋基是其故址。其子君擇公又自雙路底移沙灣,其孫子盛又自沙灣徙埭頭。此其支派悉從榆垟來者,正如淮、湘、澧、沅皆析派于天河者矣。
平陽北港水頭窯前(仕靜)陳氏
本支為陳宣帝十七子義陽王陳叔達派下。叔達字子聰,唐貞觀授光祿大夫,拜禮部尚書,為唐高祖丞相。卒貞觀九年乙未( 635)。
遷甌始祖昭文公,為叔達八代裔孫,于唐武宗會昌元年辛酉( 841)奉命任甌別駕,擇居里安長橋,為遷甌一世始祖。
二世居安公葬長橋上巷。
三世師訥公葬長橋西村。
四世崇誥公葬長橋父墓下壇。
九世子寧公葬平陽萬全仙口神山。
十五世祖陳峴字壽南(1145~1212),宋淳熙十四年(1172)中愽學宏詞科賜第,歷任太學博士、知全州、禮部侍郎秘書少監、中書舍人、知廣州兼勸農使充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因祖墓在仙口神山,移居平陽仙口為遷平始祖,改神山為仁山。
十七世祖陳均為南宋理宗定二年(1229)已醜科進士,授常德府判兼禮兵二部轉升浙西提刑。墓葬仙口仁山。
廿四世朝雍公置業萬全六都榆垟小西門居住。
廿五世廷美、廷敷、廷柱、廷棟、廷梁、廷楷六兄弟,均住榆垟小西門。廷棟公行四,急公好義,建養濟院,修廟捐銀七百兩,享壽九十有四。廷棟公以下,漸次蔓衍平陽各地,後裔奉為平陽總祖。
廿八世道生生子二,長子邦泰為窖前、白沙玩山祖;次子邦靜為蒲潭尾、後山、水頭、麻車、漈頭祖。道明生子二,長子邦暢為埭頭門台底、曉坑祖;次子邦爵為埭頭雙進屋祖。思南公生子應傑為章嶴、垟心祖。
廿九世經原生元龍、元鳳,明末避居青田。元鳳長子光榮于清初複歸平陽為龍涵上陳祖。
三十世國字行十房兄弟,因明末清初兵變,三兄弟遷遷居青田縣海西和大嶺後避難,七兄弟避居四十六都北港崇政鄉章嶴、窯前。安定以後,幫助青田支派遷歸北港,逐步分居龍涵、埭頭、麻車、河頭、水頭、朝陽、曉坑、玩山、蒲潭尾等地。
從昭文公以來,至今曆1160餘年,傳45世,本族人口近萬人。
廿四世朝雍公以下,廿五世至三十七世名行行輩:
廷、恒、有、道、邦、國、美、儀、壯、敬、言、純、體。
現行三十八至四十四世:
吉、祥、顯、親、滋、大、業。
後世名行:
綿緒久傳家 敦詩說孝悌 學尚勤中庸 歡逢盛世日 紫氣振榮芳。
陳峴
字壽南(1145-1212)。為遷甌始祖陳昭文十五世孫。祖父陳桷,政和二年(1112)探花。父汝賢,以朝請大夫知達州。淳熙十四年(1187)陳峴以博學宏詞科賜第,歷任太學博士、知全州、秘書少監、中書舍人、知廣州兼勸農使充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在全州二年,以“治最”被召。在廣州,裁減八縣送州錢六萬餘緡。著有《東齋集》、《南海志》、《清湘志》等。因祖墓在七都仙口神山遂移其下,改神山為仁山。為水頭窯前陳族遷平始祖。
陳昉
字叔方,號節齋。陳峴子。紹定中由閩縣丞遷浦城令。因真德秀之約召赴台省。與金華王野、仙游王邁及莆田劉克莊等並稱為“端平八士”(宋理宗端平年間1234-1236)。官至吏部尚書。在福建安撫使任內,建陽、邵武大水,發錢三十萬,又奏請百萬救濟災民。去任之日,倉庫元積,被閩人譽為“良牧之首”。在朝時,因受丁大全、賈似道等奸人掣肘,不得有所施為。善於知人,文天祥即為他所獎識。曾治園得藏金,捐修南塘70裏。著有《准齋學說》、《潁川小語》等。
陳均
字子公,號公齋。陳昉之侄。曆官東陽令,麗水、西安府遷大理寺丞,出為江東提刑改廣州。任廣東提刑時,攝安撫使某鎮壓瑤族,邀功縱殺,囚數十平民于獄。。均說:“治兵帥職,獄吾職也。”審核後盡予釋放。理宗景定四年(1263)知鎮江府,委淮海書院山長黃國用(平陽人)與淳安方逢辰纂修《鎮江志》。後因反對賈似道被免職。享年81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