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平陽 »

平陽順溪陳族第五章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平陽順溪陳族

第五章 順溪陳族的宗教

順溪陳族世代流傳下來的宗教是道教,佛教,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又傳進了基督教新教。但居民最普遍的信仰仍然是民間神祗,而且和佛、道不分。

 

第一節 開放和兼客的宗教特徵

平陽北港陳姓聯宗大譜有一篇《太師尚書左僕射正獻公遺訓》,作者是陳俊欽,興(福建莆田)人,此公為宋高宗時翰林修撰、東宮侍講,進太師尚書,卒賜正獻公.他雖不是順溪陳族的直系先祖,而是北港陳族其他宗枝的先祖,但他在這《遺訓》中對釋教道教的看法,卻可看作這裏陳族的一般宗教觀。文中說:

供養本為憎道,但謂其清靜學道,不營衣食,余則施及貧人,亦所以周急也。若供僧道,只於一一二二,緣不為寡,推而廣之,亦不取其多,但各量其家力,……人之處世,動一悔吝,雖知改過,而隨作隨有,故聖人許之以改過。而釋氏有懺悔之說是也。故慮死者未能自改,請僧道或自為親衰詞禮拜析所願免以自新也,但一言知悔,其誠已達,足也。慎不得效風俗作連宵道場,讀誦重複,是豈再三瀆哉,道釋經史皆聖人之微言,誦之其妙則達道德性命之本,其粗使人就善避惡,人子於親意,平日未能誦讀,故憎道讀之欲其聞聽而或有開悟也,如道人之靈寶、度人、玉樞、清淨,釋氏蓮花、華言、金剛、楞嚴、圓覺尊經,發其明秘旨足矣.慎不可效風俗廣召道釋,惟務數聲,況披一本閱月而已,實何補哉,我平日質之以聖賢之言,參之以人事之理,斷不誣也,汝等切宜遵守,不得效於愚俗,感於眾議,惟務奢侈以取風俗之譽。至於破落產業而無毫髮之益,又恐被譏。有識者,吾所以諄諄垂訓,汝等切不可違,諸婿之家亦宣遵行。

此公針對當時喪事中延請僧道,大操大辦的陋習,訓誡對待宗教的基本態度應是:寬容而不沉溺,把宗教作為一種教育手段。順溪陳氏族人的崇拜活動也基本上符合這個精神。他們進行宗教活動主要目的有:

把宗教活動作為一種教化手段;

祈佑平安,祈福進財;

為先人懺侮,超度亡靈。

凡是可以達到這樣目的的宗教,一般就允許族人接受。這種宗教寬容的態度正是順溪陳族大家風範的精神體現,因而開放和相容也就成為這個家族宗教活動的基本特徵。

所謂開放,有兩層含義:一是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耕讀傳家的順溪陳族也向佛教、道教,甚至向基督救開放;二是宗教活動對其他姓氏開放,甚至宗族聖地陳氏宗祠也可借用為眾姓的宗教活動場所。宗教開放的結果,就是宗教相容。宗教相容也有兩層含義:一是順溪陳族內部允許不同文化背景的宗教存在;二是佛教、道教及祠神崇拜相容.基督教信仰特點和祠神崇拜、道教以及已經漢化了的佛教的信仰均相差甚遠,但這兩類不同文化背景的宗教的信仰者在順溪陳族內都能和睦相處。佛教、道教及祠神崇拜相容是溫州農村的普遍特點,除了僧尼、道士和個別佛道居士者外,普通信仰者一般都是見神拜神,見佛拜佛。順溪陳族又把這些信仰者籠統地稱之為“禮佛人家”,以區別於基督教徒。

順溪陳族宗教寬容態度也有個原則,就是不信仰“邪教”。這主要是指一些民間秘密宗教。民間秘密宗教為歷代政府所不允許,但溫州地區各地不少,故陳族家範對此予以特別注意.《遺範十六條》最後一條便是:“禁異學。邪巫異教,律有明條,須先杜其往來,絕其交遊,以免後悔,各宜省之”。據調查,順溪陳族中沒有人信仰此類宗教。這裏雖有多種宗教並存,但其活動均能循規蹈矩,未見有越軌行為。

順溪陳族宗教崇拜的主要形式有家神崇拜、祠神崇拜兼及道教,佛教,基督教。

家神

過去順溪陳族每戶房屋中廳(中堂)放著一張神櫃桌,上擺四個香爐,奉祀土地神、地主神、陳十四娘娘、招財爺趙公明。每月初一、十五上香,祈佑平安,祈福進財。現在在一些老式民房的中廳仍然可以看到這種現象。

土地神。俗稱土地公公或土地爺。土地崇拜是原始宗教極普遍的現象。人類的祖先直接看到土地是萬物的負載者和滋養者,認為她大無邊,力無窮,人們要依賴她才能生存,從而要對土地進行禮拜和獻祭。我國古地神後來被人格化為土地神。把土地人格化是農業經濟對土地依賴的反晌,農民對土地無限眷戀和深厚情懷心理表現。其形象如古代田夫狀,白髮銀髯。順溪陳族在宗祠、農戶家庭都奉祀有土地神。

地主神,俗稱地主爺,是村社守護神。一地有一地的地主神。溫州農村的土地神可以是名宦鄉賢、家族祖先,也可以是天地百物之神,如龍神等。順溪地主神有葉探花、陸八太尉,陸九太尉,屬名宦鄉賢類,詳下。一個香爐供奉三位尊神。

陳十四娘娘,實即臨水陳夫人在溫州的俗稱。臨水陳夫人,或稱順懿夫人、大奶夫人,名靖姑,或進姑,掌除蛇妖及催生助產之事,為福建、臺灣、浙南明清以來所普遍事祀的女神。關於她的生活時代和身世,各書所載不甚相同。溫州鼓詞有個詞目叫《南遊傳》,也叫《靈經》,民間俗稱“娘娘詞”,講的就是陳十四娘娘故事。內容大致如下:北宋時蔡襄造洛陽橋,因橋身不正幾遭殺身之禍,觀音暗中彈指相助,指破血滴井中,為福建古田縣臨水村陳敬義之妻所食而生陳十四。觀音兩根白髮誤落人間化為白蛇殘害生靈,陳敬義家傳茅山法,鄉人央求陳敬義出山為民除害,陳因患背疽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法青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倖免逃歸。南極仙翁推薦陳十四至廬山學法,歸來時路過溫州、平陽等地,沿途收妖捉怪為民除害,最後幾經周折終斬白蛇得道成仙。這個故事雖然假託宋代,但其整個歷史背景卻顯得含糊不清,甚至出現明清才有的官制與地名,這當然是民間藝人不斷加工創造的結果。然而這個神話故事也並非純屬溫州藝人杜撰,《靈經》中陳十四娘娘的故事與《三敦源流搜神大全》的大奶夫人陳四夫人的傳說最為接近。後者說,福建古田縣臨水村,蛇母興妖吃人,時觀音菩薩赴會歸南海,忽見此地惡氣沖天,乃剪一指甲化作金光一道,投胎陳家,於某年正月十五出生,出生時金鼓聲若有群仙護送而進者,因諱進姑.進姑在二兄為蛇妖所困後匍往閭山學法,歸來打破蛇洞,斬妖為三,後又以法説明皇后催產。敕封順意大奶夫人,建廟於古田。以鎮蛇妖,專保童男童女。其中,陳夫人系觀音菩薩指甲或指血所化,二兄驅妖遇難,夫人學法除妖等情節均很相近。至於陳十四或陳四,恐為轉音之誤。關於陳夫人的籍貫,諸書有稱其為福州府羅源下渡人,也有稱其為古田縣臨水人。但除妖之地在臨水,則為一致,故稱臨水陳夫人。

財神趙公明,本為道教中神,魏晉至南北朝時,在道教中被視作冥神、瘟神一類,隋唐以後,被列為五瘟神之一。然而元明以來,道書每稱張天師張道陵初于龍虎山煉丹奏請守護神,玉皇遣之,授“正一玄壇元帥”。據說能驅雷役電,除疫禳災,買賣求財,使之宜利。其職本掌雷部星宿,為一道教執法天神。然而明小說《封神演義》稱其為峨帽山仙人,以助紂抗周而身亡,後封為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下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成為名副其實的財神爺。近現代奉趙公明為財神爺,實在是受小說《封神演又》影響。

溫州農村,有不少奉祀陳十四娘娘的“娘娘宮”和奉祀趙公明的“玄壇骰”,及奉祀名號不一的“地主神”的神廟。各個神廟配殷的神龕中一般也都奉祀“土地神”,有的也把他的神龕設在田野路旁橋頭等處奉祀。“地主神”一般還配以判官、符吏等僚佐。農戶在家中奉祀財神爺趙公明是有的,但奉拜地主神和陳十四娘娘一般只是到村社的公廟去。順溪陳姓把地主神和陳十四娘娘這兩位神明請到家中奉祀,也是很有特色的。

神廟兼及道教

道教雖是漢地傳統宗教,但順溪陳族住地過去沒有道觀,1996年年初才有當地俗稱“道人”的全真道道士準備在順溪後山地方擇地建觀,但只是墊好地基,一直沒建成。順溪陳族居住地原來只有屬道教正一派的火居道士,溫州該派道士作法時使用甌語,當地俗稱“道士”,以區別於當地俗稱“師公”的閩派道士。“師公”使用閩南話作法。現在平陽北港居民先祖大都是明代後期從閩南遷來,故以講閩南話為多數,“師公”也較“道士”為多。但順溪陳族先祖是從講甌語的敖江平原遷來的,所以在周邊基本上都使用閩南話的環境裏,仍然保持甌語,因而也用講甌語“道士”作法。這些火居道士是職業道士,並不住觀修持,主要是替死者舉行“施食”、“追薦”或“超度”等祭煉儀式。溫州一帶農村非基督徒如遇到上輩逝世辦理喪事時,有請僧尼的,也有請道士的,也有兩者都請的,而順溪陳族治喪習俗與其他地方稍有不同。過去一般只請道士,只有個別虔誠佛教徒才請僧尼。即使現在請僧尼治喪的還是少數,沒有僧尼道士兼請的。神廟舉行崇拜活動,也是請這些“道士”主持的。現在順溪陳族中有六位“道士”,全是男性,兩位老人,三位中年,一位青年.還有一位不是順溪陳族的徐姓老道士。這些道士分為兩班作法事:後山垟村一班,下順溪村和溪北村一班。宗祠做“功德”,一般請後山垟班,水口宮做法事一般請下順溪村班,因水口宮是在下順溪村地段。

順溪陳族最普遍的崇拜活動是祠神祟拜。順溪陳族聚居地主要有水口馬孝仙娘娘宮、地主宮(現廢)、關帝廟、楊府廟。奉信者在每月初一、十五早上,都要到各神廟點香燭禮拜,祈佑平安。

孝仙娘娘宮。位於下順溪村水口,俗稱水口宮,奉祀馬孝仙,因宮廟座落在順溪之水口,故名。順溪水口宮在附近一帶很為出名。馬孝仙俗稱馬仙娘娘或送子娘娘。傳說是唐時處州(今麗水)景寧人。或說衢州人,也有說是福建建安人的。夫亡家貧,靠紡織贍養婆婆,因而感動神仙得授仙術,深得鄉人敬仰,死後立廟祭祀,明朝開國元勳劉基曾為之作廟記。溫州各地規模較大的娘娘宮,多數是奉祀陳十四娘娘的,也有少數是奉祀天后的,而順溪水口娘娘宮卻為何要奉祀馬孝仙?其中有個緣故。根據乾隆順溪陳譜的記載,清初由於平陽北港一帶發生民亂,順溪陳族避居處州括蒼,九年而返.族內傳說;在處州時太公大婆失散,太婆身懷二百兩白銀,來到桃花嶺馬孝仙娘娘宮祈求神靈保佑,許願如能和丈夫重聚,返回順溪,將把娘娘香火帶回奉祀,並要隔年抬神出巡。他們夫婦重新相遇返回順溪後,便在順溪南岸擇地建宮奉祀馬孝仙,這個地方現在被稱作娘娘墩。稍後順溪陳姓族人認為馬孝仙既然如此靈驗,就應選擇風水最好的水口那地方建宮。

但當時水口屬李姓所有,李姓又不肯出賣此地。族內有人想出辦法,在下雪天時,背著馬孝仙神像,倒穿著鞋子從南岸的娘娘墩,走過順溪,把神像安置在水口那地方。因為鞋子是倒穿的,所以人們只看到從水口走向娘娘墩的腳印,而沒有看到從娘娘墩到水口的腳印。這樣,馬孝仙娘娘自己從娘娘墩飛到水口的傳言就轟動起來。既然是天意,李姓族人也無可奈何,只得讓出水口這地方建宮。

水口孝仙娘娘宮始建于清雍正年間,乾隆二十五年(1760)刊本《平陽縣誌》已有記載。因原宮廟宇太小,並且又被白蟻吃掉,有危險,又於西元一九九一年農曆正月動工重建,一九九三年農曆十二月落成。現在重建的水口宮是仿照溫州妙果大殿建築結構的,廟宇宏大壯觀,設計精緻。並重塑了馬孝仙娘娘的塑像,和陪祀的元三爺、黃九公、土地神等神像。元三爺在左,是武神,黃九公在右,是文神.當地民間傳說,元三爺是馬仙娘娘公爹,黃九公是馬仙娘娘舅父。廟宇落成時,舉行佛像開光醮事。現在的廟宇宏大壯觀,且建築設計精緻,造價耗費四十余萬元。根據宮宇右側入口處一九九四年夏月立的“重建水口宮樂助碑”。根據碑文分析整理,總共捐資333237元;其中捐資個人595人,金額315934元,占94.8%;捐資單位11個,金額17303元,占5.2%.捐資個人中陳姓人(戶)數占66.6%,金額占76.1%;李姓人(戶)數占7.7%,金額占4%;其餘各姓捐資比重甚輕。所謂單位也大都為陳姓族人獨資、集資所辦。此外有陳姓人又分別捐建青石、欄杆、大門木料和水泥路等實物,價值十多萬元。能捐巨額者,均是這幾年做生意賺了大錢的人,他們認為正因為有馬孝仙的保佑,才能賺大錢。甚至有人許願,賺了的錢一半奉獻神,一半留給自己。修建水口宮的經費是自願捐助,其他神廟修建時經費也是自願捐助的。

水口宮現在仍然香火興盛,每月初一、十五,燒香禮拜者絡繹不絕.買紙燭的錢入賬,奉獻現金的放在錢箱內,隔一段時間,當著眾首事的面開箱一次。每年香火錢收入上萬元.今雇有兩個老年人常住管理,按月給工資。

地主宮。順溪地主宮原為二進二廂,附演戲的戲臺,供奉葉探花、陸八太尉、陸九太尉等神明泥塑的神像。這三位神明均是鄉賢名宦演化而來。陸八太尉、陸九太尉是當地宋代的兩位武進士;陸良臣,嘉定十年(1217)丁醜榜:陸同甫,官至路鈐。他們是順溪當地人。葉探花名宗澤,是苔湖葉山(距順溪集鎮約五裏)人,宋開慶元年(1259)武進士,廷對第三(探花),柳州知府,寄籍臨安。現在順溪已無陸姓,葉姓也只有二產,但他們仍奉葉,陸的先賢為地方保護神,說明這個大族的寬敞心懷。抗日戰爭時期,地主宮和上首的關帝廟改作順溪鄉政府的辦公場所和職員宿舍。並在下首建築了碉堡,駐紮區或鄉的自衛隊。兩廟的泥塑佛像遷往後山垟的楊府殿安放。地主宮在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時拆除,改建順溪劇院。

楊府廟。楊府廟奉祀楊府侯王。楊府侯王俗稱楊府爺,楊老爺,是溫州立廟最多的本地神明,北至舟山、寧波,南至漳州、廈門,東至臺灣,海外至新加坡都有楊府廟,但主要是集中在溫州地區,崇拜中心現在是在蒼南縣的鯨頭。但對楊府爺其人其事,溫州民間曾有種種不同說法。普遍說法是楊府爺為唐元帥楊精義,是溫州屬地里安陶山人。他有十個兒子;三個兒子登仕,七個兒子修煉隱居。修煉的兒子們拔宅飛升了,登仕的三個兒子聞訊則掛冠歸尋,也得成仙。溫州民間關於楊老爺顯靈揚善除惡,護航助戰等神跡有許多傳聞,但這些傳聞主要是開始於清廷統治的後期,這與當時社會不穩定有關.順溪的楊府廟肇建正是楊府神崇拜的大發展時期。楊府爺的香火是由鯨頭分來的,因其建造時間應比水口宮遲,所以稱作“新宮”。相傳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間,當時老大份房子造好後,發現眉峰的倒影正好投在這房子上,酷信“風水”之說的當事人認為不吉利,就在後側後山垟地方建楊府廟遮煞。當時建廟的木料是大份造房後剩下的。光緒年間曾予擴建。

抗日戰爭時期,因地主宮、關帝廟移作他用,所以地主神和關老爺也在這裏奉祀。

1920年春集資九萬多元,拆建楊府廟,當年落成。出資的居住附近各姓和順溪陳族各房派均有。以後又籌資油漆及裝飾,並附建大型戲臺,舉行泥塑神身安位蘸事。近年又製作一尊楊老爺木雕神像。1995年正月舉行木雕神像安位醺事。這樣,在楊府廟內奉祀的祠神有:中間為兩尊楊老爺神像,左側為關老爺,右側為三尊地主爺。

關帝廟。關帝廟奉三國名將關羽,神號是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或關公,溫州俗稱關老爺。佛教,道教都曾將其奉為神。明清以來,對關帝的信仰己不屬限於某教範圍,既被列為國家祭祀要典,又是民間供奉的對象。有清一代,關羽儼然成為神人之首,與文聖孔子齊肩而成為武聖。民國以來,除孔廟、關廟外,其他州縣官司致祭的秩祀均予罷廢。所以關帝信仰也較其他祠神信仰正規些,莊重些。而且民間各行各業對其頂禮膜拜又甚於孔子。民間認為關老爺具有司命祿,佑選舉、招財進寶、庇護商賈、治病救災、驅邪避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等職能。溫州一帶流傳有許多關於關老爺為民解難的傳說,而關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所以關老爺也成為“義”的化身。順溪關帝廟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也是在1992年集資拆建。1993年秋落成,並舉行重塑關公、關平、周倉三尊泥塑神像開光釀事。溫州民間現在尚有些關廟,但多數是小廟,象順溪這樣有一定規模的關帝廟卻不多了。為了使後人不要忘記順溪關帝廟的來歷和變化,陳群先生寫了《重修關帝廟記》以存史。

重修關帝廟記

清咸豐同治年間,順溪陳氏族裔七份祖先嘉詢公玄孫中宰廷(太學生)、建廷(太學生)、祿廷(武庠生)等十位(以後增加至二十四人)文儒、武傑相聚於書院裏,組盟兄弟會,研讀經史。兼習武藝。為崇拜關公之忠義,于同治己巳年(1869)年,醵資在順溪中街尾興建一座四合院之關帝廟,塑關公、關平,周倉三尊神像,同時,籌集福酒眾田十餘畝,歲籍其收入,於每年五月十三日置辦牲醴祭祝,作為酒席聚宴之資。

抗戰時期,廟宇被鄉政府借用作為職員宿舍,遂將三尊坭神像移安幹後垟新宮(楊府廟)。同時,福酒眾田亦被移作順溪鄉小學作為校田,例年聚宴也隨之中輟。

舊廟宇經百餘年風雨侵蝕,年久失修。解放後,由五金廠借用作為廠房,因機器震動和污染影響,棟眉梁桷率多腐朽,有倒塌之堪虞!順溪鎮老協同仁等有鑒幹此,乃於1992年將其拆除,另建一座面積二百四十一平方米平頂磚鋼水坭混合房舍。前半廂面臨街道隔作四間可作營業之店屋;後半廂作為電視放映室,亦作為老人集會場所。翊年,應社會人士之要求,乃於後半廂平頂上建一座宏博壯觀之廟宇,重塑關公、關平、周倉三尊神像。

廟前面積115.2平方米之坪台,憑欄眺望對岸滿山青竹,俯視臨溪清澈流水,夏日涼風習習來自溪畔,晚間老人聚集納涼聊天,冬天老人在坪臺上曬日取暖。其建築格局,既能保存古跡之風貌,又可提供老人活動之場所,堪稱上乘。今重修峻工。爰書此以留念。

陳群撰寫幹西元1995年秋月

過去,楊府廟、關帝廟都是有廟產田產的。楊府廟有田產十八九畝,關帝廟有田產十四五畝。楊府廟的廟產是元三房所置,由元三房首事管理。關帝廟的廟產是當年結拜的盟兄弟從每年湊集的辦福酒的錢中余錢中積累起來逐年添置的,父死子繼,慢慢增多,由這些盟兄弟及其後裔管理。廟產的主要用處,各自輪值置辦福酒聚宴。1942年福酒眾田移作順溪鄉小學作為校田,此後便無廟產。

佛教

早在五代時期,天臺宗第十五代祖義寂門下三大弟子之一僧願齊,在吳越王錢弘俶支持下,在南雁蕩山及其周遭建了十八所寺庵,佛教開始傳入順溪一帶。現在順溪陳族聚居地唯一的佛寺是鐵障峰下的雲祥寺。鐵嶂峰在順溪鎮往西五裏許,赫然一峰,與畫眉峰對望,峭壁疊嶂,黝黑如鐵,故稱鐵障峰。雲祥寺其下圍繞梨園和李樹園,梨樹或李樹花開時,一片潔白,聽著山下潺潺水聲,恍如進入了世外桃源,宛入仙境。沿石階拾級而上,約百步,便到雲樣寺。這裏是南雁蕩山風景區一個景點比較集中的地方,著名的景點有“渡颸橋”、“燠館涼臺”、“木石緣”、“冰廊”、“側面觀音”、“二宜亭”、“七星連環洞”、“了了大師墓”等。真是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雲祥寺始建於元至正七年(1347)。傳說該寺曾經有一百多名僧人誦經的大寺院,故當地人稱他為“百僧堂”,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又一種講法是該寺只能容納一百名僧人,多一名則會圓寂一名,故名。後來由於地震的影響,岩塌山崩,這座偌大的寺院被亂石淹沒。這些傳說為百僧堂增加了神秘的色彩。清康熙時重建雲祥寺,光緒07年(1881年)僧英禪,順溪陳族四份陳少文又予重建,宣統02年(1910年)又行擴建,並曾作為辦學之所。現存的舊寺五間是其遺跡。1977年僧了了、達慧在冰廊前廢墟基礎上,依著山勢建築了新寺。經歷次擴建已接連舊寺並在一起,四周築起圍牆。共有五進三十三間房屋,建築面積達二千多平方米。有新、舊兩個大雄寶殿。該寺依山勢佈局於巨岩之間,石壁、石柱、石梯等都就地取材,別具一格,新建的大雄寶殿寬二十二米,高深均十八米。寺內比丘十多人。另有沙彌、護法,常住者共 二十多人.經常有十多位僧眾誦經禮佛,每逢各佛誕日,舉行佛七,遠近男女(多為老年婦人)信徒入寺禮佛,有祈安、保誕生、超度死亡者的。以二月十九的觀音誕的觀音佛七,參加誦經禮佛的人最多,要辦齋席 二余席,收入資金萬元以上。

基督救

基督救在平陽有天主教和新散。基督教新教在平陽一般都稱耶穌教,共有五派:自立會、內地會,循道公會、安息日會、聚會處。而順溪只有聚會處,天主教和新教的其他派別均沒傳入。聚會處約在一九三三年開始由順溪附近地方山門鎮李聚仁先生傳入順溪,當時順溪陳族的陳亦勸等人接收了信仰,皈依此教。開始信徒只有幾個人,以後逐漸發展,到建國前夕信徒也還只有幾十人,如今信徒已有五百多人,約占這裏人口的十分之一。1975年才置地建一座兩層四開間的禮拜堂,旁邊附建廚房,使信徒有了自己的聚會處。1988年把舊堂屋宇後段牆拆除,加建鋼筋水泥二層的堂宇,成了一處高大宏寬的聚會堂,並配置了可以靈活轉動的座背椅,有五百多座位。會堂前後尚留有空闊的餘地,臨時可再加坐椅,能供六、七百信徒聚會。順溪堂的建築資金全是靠信徒集資的。平時除星期日定期聚會做禮拜外,其他還有一些讀經會的日子。參加聚會的青年男女為多。現在教會的負責人是陳亦勸的兒子陳聖彬先生,他是退休的小學校長。

信耶穌的陳族族人不參加祭祀祖先之類活動,但為了使祖宗的傳承不致中斷,仍然入譜,不過在宗譜中只載出生年月日,不載逝世日子時辰。他們在信仰上雖有種種差別,但與族內非基督徒仍很友好地相處。

 

第二節主要宗教崇拜活動

順溪陳族居民除了日常的宗教崇拜活動外,其他比較重要的宗教活動有佛事普施道場、神廟福酒、地主宮演額子戲、明齋稞祀神、馬仙出巡、求籤示兆等。

佛事普施道場

因順溪陳族聚居地惟一佛寺百僧堂離順溪自然鎮較遠,所以往往在鎮內做佛事。1997年筆者在順溪調查時,恰遇陳氏宗祠內建普施道場,時間為農曆七月初九至十三日,歷時五天。家居信眾有100人參與其事。主行法事比丘為天臺宗釋安靜。普施佛事獻金首名1人,獻310元:第二名18人,每人獻275元,其他17人各獻210元,共計3845元;其餘還有159人,共獻8127元,所獻金額從170元至5元不等,其中在52元上下最為普遍,有90人:50元11人,51元10人,52元68人,53元一人。總計178人獻資11920元。獻金者除陳姓為多數外,當地其他姓氏也均有人參與。

神廟福酒

神廟福酒是各神廟自己的節日,時間一般應是主神誕辰。但順溪的神廟也不完全如此,楊府廟的福酒在農曆五月十八置辦,這是楊府爺的誕辰,但關廟和水口宮的福酒則與盟兄弟、盟姐妹的聚宴聯在一起。溫州民間過去少男少女普遍有結拜盟兄弟、盟姐妹的傳統。女子一般是七人一班,仿天上七姐妹星(俗稱七仙女),也有十人的。男子或八人,或十人,剛好一桌。主要活動是每年聚宴一次,平時有事相互幫忙,如有盟兄弟、盟姐妹結婚,則擔負迎親送親之責。這個傳統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逐漸消失。關廟自創建以後,每年農曆五月十三舉行祭祀並宴聚,即福酒,同時又是盟兄弟酒。水口宮在一九四九年前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日有盟姐妹酒。這天婦女們置辦三牲福禮到水口娘娘宮祭請拜神,然後七姐妹聚宴吃福酒。

地主宮額子戲

過去,地主宮每年春季有春分戲和丁戲兩次額子戲,春分戲的戲資由廟產支付,丁戲的戲資由地方人丁攤派集資。平時尚演戲聚賭,擺賭抽頭,俗稱賭戲。解放前演戲的戲班是平陽等地請來的,順溪本地沒有戲班。解放後順溪陳族族人、小學教師陳聖局棄教從藝,招些女孩子組織越劇團;流動到福建政和,被改編為政和越劇團。本地演戲仍然請外地戲班。演戲的戲目,除“斬陳世美”和“火燒陳友諒”不能演外,其他都可演。陳世美、陳友諒均姓陳,避嫌也。

明齋棵祀神

順溪陳族農曆七月半(中元節)前家家戶戶用大明齋棵到地主宮祀神是順溪陳族特殊風俗習慣。

大明齋棵的製作:

原料:上等粳米、糯米、灰水。

形狀:I.米齋裸:三棱錐體狀,形如順溪的眉峰山。

   Ⅱ.壽桃:桃狀,形如順溪的壽桃山。

製作過程:

浸米。農曆七月半(中元節)前幾天,家家產戶要選用上等粳米配以糯米浸以灰水搗粉。灰水是選用山上的“山棋柴”燒灰煮水,起防腐作用,過去只能由男的燒灰,現在還是女的燒多。

搗粉。把浸好的米搗成粉。過去用水碓搗粉,現在有碾粉機碾粉。

蒸炊。把米粉放在蒸籠裏炊熟。

成型。炊熟後,做成形似眉峰尖三棱錐體狀的米齋裸,每戶人家至少要做一個大的、一個小的,有的人家小的要多做幾個,二、三個,四、五個,甚至七、八個。大的明齋棵要用十五、六斤米搗粉做成,小的一個需要二、三斤米做。剩下的做壽桃,可大可小。做齋裸和壽桃需要二個內行人做,一般人也做不了。一要力氣,二要技術,冷了捏不成,要在很燙手的時候去捏。每村,都有十幾個青年專門挨家挨戶輪著去做,他們不拿報酬,完全是盡義務的,吃也沒得吃,因為齋棵是祭神後才可以給人吃的。

使用:大的明齋棵祭神,小的明齋裸和壽桃給自己用。七月十三上午各戶人家背大的明齋棵到地主宮祀神,請道士做祭請儀式,現在也有個別還去水口宮祭請娘娘。過去,還須到宗祠去祭祖。因為順溪的大明齋棵在附近一帶是很出名的,所以祭請後還要把齋裸分贈外村的親戚朋友。

馬仙出巡

神像出巡,原是民間信仰最隆重的活動,溫州民間俗稱抬佛,其實抬的不是佛,而是神。過去順溪因關老爺、楊老爺和地主爺的神像,均為泥塑(現在為木制神像),不便出巡。所以只有水口宮馬孝仙娘娘出巡。

過去馬仙出巡是水口宮,也是整個順溪陳族(基督教徒不參加)最重大崇拜活動。歷史傳統是每隔一年(三年兩頭迎)的秋季農曆九月要抬孝仙娘娘及陪祀的元三爺、黃九公三尊神像出巡。九月裏何日迎神,由首事在神前占卜擇吉日。廟會三天,每天上午抬神出巡,有高閣、男童扮演七星、四值功曹、金童玉女,各色花樣裝扮隊伍浩浩蕩蕩,排得很長。每到一定的地點設路祭,沿途家家戶戶燒香禮拜。有的婦人把自己幼孩抱到娘娘的涼傘下,祈保平安。夜間娘娘住在農家,第三日回宮。“廟會”期間,商賈雲集,遠近群眾前來購物。下午、晚上做戲。地主宮有戲臺演戲,上村溪灘搭台演戲,有時後山垟也搭台演戲,非常熱鬧。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停止抬神活動。九十年代又抬過兩次:1993年和1995年,並把廟會與物資交流相結合。1993年是在農曆九月十五日舉行,抬神一天。天發亮就動身,午後回宮。1995年原來也定在農曆九月十五,但族人認為這天不吉利,改在十六日進行。

抬神出巡的路線一般是:水口宮一下順溪村一順溪村一上順溪村一知音一後山垟一嶺麓一菜場一大橋一南新村一溪南一水口宮,成“○○”字形前進。在一般情況下,由溪南到水口宮是可以從溪上直接過去的,如遇多雨,溪上水流較大時,從碇步(大橋)返回。這樣除朱山村因在山上,溪北村因路不順沒經過外,其他有陳族聚居的村子都經過了。溪南村是奮族聚居村,過去沒有經過,現在佘族也成為水口宮馬仙娘娘祭戶,所以也經過溪南村。

1995農曆九月十六日馬仙娘娘出巡情況。

出巡的前幾天,要做好準備工作。準備工作包括:

人員組織;

道具落實,紗燈是敖江租來的,一直點燃到順溪;

大掃除,大清理,廁所全部用布遮掉。

九月十六日淩晨五時許,人員聚集完畢。樂隊20人,抬轎和香亭32人,拿高照(大紗燈籠)、旗、牌、傘等130多人,扮演者二十20來人,另加服務閒雜人員,近300百人。分糖糕(饃糍)作千糧,準備出巡。

開始擺上祭品,道士出場念“上馬咒”,遍告諸神,請其上馬。

抬出馬仙娘娘、黃九公、元三爺神像,五時多出宮。次序:

前面一對高照(燈籠),兩把八褂傘。

樂隊一:西樂,十二人演奏。

彩旗,七十~八十杆。

牌:肅靜、回避。

樂隊二:將軍令。吹管樂,簫、笛、笙等,打擊樂:磬、鑼、鼓等,共十二人演奏。

香亭兩頂。點燃香燭,每頂 四人抬。

彩旗,二十~三十杆。

扮演七星。

扮演四值功曹,掌印抱令。

扮演金童玉女。

扮演西遊記人物:唐憎、孫悟空、豬八戒、沙初尚。

元三爺坐轎,八人抬。

黃九公坐轎,八人抬。馬仙娘娘坐轎,八人抬,撐娘娘涼傘三人,後撐龍風扇三人。

樂隊三:十景:簫、笛、笙、二胡等,沒有鑼鼓,六人演奏。後送高照(大紗燈籠)。

中午十一時多時歸宮。道士念“下馬咒”,請諸神歸位。

下午和晚上南新村和楊府廟 (新宮)均有演戲。

求籤示兆

過去,順溪諸廟只是水口宮有求籤詩,1993年以後增加了楊府廟。楊府廟簽詩是從蒼南縣鯨頭楊府廟引進的。宮內設搖籤筒和簽詩解牌。求籤者點香拜神後,然後搖籤筒,得簽號,對照簽詩解牌內容,析解凶吉,明確行事進退取捨。求籤者要貢獻香火錢。水口宮感應靈簽是祖上流傳下來的,謄寫於1985年。每簽四句,多數是五言,個別是四言。水口宮靈簽有兩個特點:

第一、溫州其他地方的神廟靈簽一般是一百簽,也有廿四簽或三十六簽的,楊府廟廿八簽,而順溪水口宮感應靈簽為五十一簽。據當地老人解釋,因明清時代順溪屬原平陽縣的第五十一都,故靈簽採用此數。可見,順溪陳族先祖是很強調本地特色的。

第二、水口宮的靈簽淺近明白,求籤者自己一讀就懂,不同於其他神廟中的靈簽須專人解釋。

靈簽的作用當然是析解凶吉,指導行事進退取捨,但順溪水口宮的感應靈簽卻寓教化於預言之中,諭人謹慎容靜,去惡從善,夫妻和睦等,可見順溪陳族先人的用心良苦。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