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順溪陳族
第四章 順溪陳族的宗族活動
順溪陳族的主要宗族活動有編纂宗譜,修建宗嗣、祭祀先祖,尋根聯宗。修建宗嗣在《順溪古屋的文化內涵》中闡述。
第—節 《陳氏宗譜》:傳播家族文化的神聖藍本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視自己的過去和祖先的民族,在浩如煙海的歷代典藉中,記錄自己過去的“史”書多得難以數計。這類書中,又有一國之史(史)、一地之史(方志)、一家之史(譜)的區別。宗譜作為傳播宗族文化的神聖藍本,記錄著宗族來源,遷徙、生息、繁衍、世系、婚姻、文化,族規、家約和人物的事蹟等歷史文化的全過程。一部部宗譜,實際上就是一個個宗族的生命史的鮮活狀態,一幅幅生命史的歷史畫卷。宗譜導源於上古,延續於當代,是尋根追祖的神聖證物,傳播宗族文化的物質載體,聯繫宗親的血緣紐帶,維繫宗族命根的聖物。敬重譜系,則是各宗族的共同特點。一個宗族有如一個社會的縮影,一部憂秀的宗譜不僅能反映和表現其家族的興衰榮辱,而且能反映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絳裏、順溪陳族作為平陽的名門望族,和其他世系明確的大族一樣,是非常重視纂修族譜的"尊祖、敬宗、收族'的功能。正如鳳凰山陳族18世陳博在《重修家乘序》中所說:
聖人敘天倫,明原故,大宗小宗之法立焉,後世宗法廢而譜諜之學興,是以君子于族譜,猶可見聖人宗法之遺意也。士大夫之家,有志於有禮者,其能忍置而弗講乎?
然而由於代遠族繁,輾轉遷移,或者修譜時間間隔很長,或者已修的族譜沒能保存下來,或者雖有保存卻無由得見。現在所能知道的順溪陳族及在絳裏時修譜的情況如下,其中不乏很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順溪陳譜的犏纂歷史
鳳凰山陳族遷居絳裏以後曾經修過小譜,但有明確記載的是南宋淳祐十年(1250)陳宗亮纂修的《陳氏家乘》,陳宗亮是鳳凰山陳族始遷祖陳瓚的10世孫,順溪陳族的直系先祖。他先登寶祐元年(1253)武科進士.繼登鹹淳四年(1268)文科進士,官宗正寺丞。陳宗亮在(重修家乘序)中說:
本族自鳳凰山獻基,遷居綽裏以來……宗黨頗繁,基圖殊窄,我先君慮後此分析,居住散逸難考,已取蘇法作小譜,著幹世系本始,支派有自,昭穆以彰,俾孝子賢孫各知所出,用心亦仁矣.亮恒守不暇,今又得古本宗諜,再四披玩,愛其宗支一圖,錯綜錦續,且不失昭穆之次.可惜一皆以名而並書之,則于諸侯帝王有失尊卑貴賤之序,又且傳文太略,於貴顯勳烈之祖不集其登仕年月、功業,壽考,是以不避狂僭,重起凡例以整修之.先書行第以序少長也,次書爵位所以分貴賤也。
此譜己佚,但該譜的一些序贊詩文為乾隆順溪陳譜所留存,其中有:陳宗亮的《重修家乘序》、《世系本始》,族人潮陽主簿陳思道的《原始厚別》,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平陽水頭人武狀元朱熠(1192~1269)的[宜都陳氏家乘序]、《陳氏歷代歌》。從乾隆順溪陳譜收有元朝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曾堅《絳裏陳氏家譜序》一文來看,至正二十一年(1361)時也有一次修譜活動纂修者不詳。
另一次比較大的修譜活動是在明嘉靖年間,從乾隆順溪陳譜保存下來的序文來看,這次修譜的時間跨度至少是從嘉靖丁未年(1547)到庚戌年(1550)。主持者是陳瓚18世孫、順溪始祖陳育球的從祖父荊山先生陳博。荊山先生官銜是福建興化府儒學,一生的主要業跡是教書,他的學生說他“造就士不下幹令人”(高超《書香遺跡》),他遵循父命,訪求舊譜,補續成篇。不過,該譜現在同樣是看不到了。只能從乾隆順溪陳譜中讀到陳博的《重修家乘序》、《學宮領胙規》,以及他幾位福建莆田藉朋友,學生的文章,如嘉靖己醜科進士、浙扛按察副使莆田魏一革的《皇渥流光圖敘》,嘉靖丁未科進士、工部主事莆田高超的《書香遺跡》,正德辛巳科進士、河南按察司副使顧陽和的《書香遺跡說》等。
乾隆順溪陳譜直接參考的藍本是蔭庠生陳淑任在乾隆丁亥年(1767)主持編纂的繹裏陳譜。該譜收進順溪陳族的兩代人。
根據乾隆順溪陳譜記載,順溪陳族在雍正(1723—1735)初年曾建祠修譜,這離陳育球遷來顧溪已有
150多年。
現在保存下來的第一部順溪陳族宗譜則是乾隆乙未年(1775)纂修的。此時這個家族已在順溪生殖繁衍
200多年了。當時的纂修者是陳育球 6世孫嘉炯、嘉璉、嘉璜、嘉輅,
7世孫永千等,他們大都是族內知識份子。現在保留下來的諸譜之中,以此譜最為珍貴,她是手抄孤本。乾隆順溪陳譜有25篇序贊,22篇抄自絳裏舊譜。這些序贊大都出自歷代進士之手,其中包括著名理學家朱熹《跋彥才公詩》。該譜保存了大量的家族歷史文獻資料,不僅有絳裏陳族的資料,還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大長房陳朝後裔的宗枝繁衍遷徙情況,涉及閩北浙南各地許多陳族宗枝。
由乾隆年間至清末,按理說還有幾次修譜,但都缺乏記載。現在新譜中有一篇寫于道光十八年(1838)的《守豪公行略》,想來這一年應有修譜。民國年間修過二次。民國二年(1913)陳少文邀清副榜太順周恩琦(季蘭)先生纂修,民國十七年(1928)由族人陳卓觀主持纂修,並請民國《平陽縣誌》的總纂者劉紹寬校正,劉還為此譜撰寫了《順溪陳氏族譜序》。建國以後也修過兩次:1979年和1994年。這兩次均由族內首事主持,延請里安市修譜專職人員纂編。另外,1981年(辛酉年)順溪陳族曾參與平陽北港陳姓聯合修造《潁川郡陳氏大宗譜》。
乾隆順溪陳譜和1994年(甲戌年)順溪陳族新譜是順溪陳族最重要、最系統的宗譜。1994年新譜編修的具體過程如下:
1993年發起編纂新譜,修譜班子稱"理事會"。理事會的理事,也稱“首事”。內設總理
1人、副總理 2人、顧問 2人,助理
8人.總理是陳正學,元三房嘉詢派下,小學畢業,藥店學徒出身,現已去世。顧溪小學退休教師陳群先生和溫州市第二中學退休教師陳聖范先生(陳少文之孫)擔任顧問。這個班子各個房派都有首事參加,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統計本地上次修譜以來新增人口和籌集譜錢。陳仲治、陳聖駒和陳聖議等先生自動承擔考查根源和外調。他們一般是先查線索,再寫信聯繫,如果是重要人物,還要登門專訪。陳聖駒先生還寫了多篇族內名人傳記,又另撰《“三百年世系訛誤”考》糾正舊譜中始祖陳瓚為唐武后時人的不確提法。這些文章都放在“譜序”部分。他們在外調過程中與鳳凰山陳族其他宗枝加強了聯繫,因而也是鳳凰山陳族聯宗活動的活躍人士。
經費來源是男丁、作為譜主的女子和陳族媳婦每人出譜錢10元,其他女子不需要交錢,也沒有特別捐資。
費時一年半,譜成,共三部線裝本,每部13冊.1994年農曆十月初二日在陳氏宗祠舉行完譜儀式.十月初一日,陳繹殿陳祠宗祠送來橫匾《正本清源》,原天津市高級法院院長陳阜先生坐專車趕來祝賀。初二,北港陳氏紀念堂送來“敦宗睦族”橫匾,居住在山門的順溪陳族族人送來“源遠淹長”橫匾。
順溪陳譜的編輯體例與特點
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蘇洵倡修族譜家乘,最為積極得力。他們不僅親自動手編寫本家的族譜,而且提出了編寫族譜的體例與方法。歐陽修的“譜例”是;“圖譜之法,斷自可見之世,即為高祖,下至五世玄孫而別自為世”,原則是以遠近、親疏為別,“凡遠者,琉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蘇洵的“譜法”是;“凡嫡子而後得為譜,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其高祖之父”,他主張一般家庭修譜用“小宗之法”,即只記五世,而政治經濟地位比較穩定的皇室貴族等,則可以按照“百世不遷”的“大宗之法”來編寫族譜。在編寫方法上。他們一采敘述式,一采圖表式.他們雖然在體例方法上有別,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則同。宋仁宗以後,歐陽修、蘇詢的族譜成為宗譜的規範,影響至於深遠。陳宗亮之父陳遂編寫絳裏陳譜時用的是蘇法.嘉靖譜兼采歐蘇譜法,編纂者陳博在《重修家乘序》中說:“依舊本兼用歐蘇公史記之法。”此後編譜一直如此。直到一九九四年順溪陳氏宗譜的《凡例》第一條也說;體例仿于歐蘇,直為父子,橫為兄弟,五世一提,九世再提,取五服九族之義也。
順溪陳姓宗譜與其他家族的編修原則和方法大體相同。各宗支以紅線製表式文字直書,舊譜譜主均為男子,男子記名,且用大號字體,生卒年月日時、墓地、配偶子女情況,及有顯著經歷者用小號字體寫在譜主名字左側。但作為在歷史上曾是名門望族平陽絳裏陳族的分支順溪陳姓宗譜與北港其他陳姓宗譜相比,則顯得更為莊重,有自己的特點
第一,突出陳姓家族的門地赫奕。這個家族歷次造譜,均有被稱之為唐太宗的禦贊“以光譜首”。他們原先還珍藏有“皇渥流光圖”,現在已不可見,但從乾隆順溪陳譜所載《皇渥流光圖敘》(明進士浙江按察副使魏一恭撰)文中可知該圖繪有族內先祖功績。
第二,世系明確,遷傳清楚。平陽北港陳姓有74個宗祠,他們的先人大都是明中葉以後從福建遷來,其宗譜往往憑祖上的口碑追述遷閩始祖,但對在福建的傳承情況一般都屬空檔。乾隆順溪陳譜有《陳氏本始之圖》、《豫州穎川世系支派圖》、《吳興平江支派圖》、《老長房銓公支派圖》、《陳氏血支圖》,所載世系,上自舜帝,下迄當代,代代相續,一目了然.狀元朱熠的《陳氏歷代歌》還把胡公滿到平陽鳳凰山族10世陳宗亮的世系傳承編成七言詩歌,以便族人記憶,傳頌.陳宗亮本人著有《世系本始》對這個家族的世系詳加考證。姑且不論唐以前的傳承有否依託嫌疑,至少陳瓚遷溫至今1000多年的世系是非常的清楚的。乾隆順溪陳譜還為外地保留了有史料價值的資料。如記載了平陽鳳凰山派始遷祖陳瓚之兄陳銓的孫子陳朝隱語中有“引甪直為長,休將人作木”句,並說,“能解此詩,則知公之平生也,此蓋公之帶來”。甪直在蘇州吳縣,曾屬平江府。此隱語暗示這個家族有可能是從平江甪直遷出。陳朝的孫子陳基又遷往永嘉桶溪英蓉村,莢蓉又分居茗嶴、白泉等地,這支派在明成化、弘治中出了幾位官吏。現在甪直鎮和芙蓉村都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清單,這兩條史料也可為研究這兩地的居民遷移史提供參考線索。
第三,重視祭祀.順溪陳族宗譜和其他宗譜一樣對祖墳的墳址,朝向都盡可能記得詳盡,便於祭祀.溫州農村民間認為,生卒年月日時是死者靈魂的標誌,也盡可能記得正確.但歷經滄桑,乖誤難免.陳氏家族只要有條件,則設法予以補正.民國期間平陽耆宿劉紹寬先生在他所撰的《順溪陳氏族譜序》非常讚賞順溪陳族修譜的認真態度:“蓋有沿舊譜之誤未及改者,有仍調查之疏而未之察者,有繕稿及排印之舛錯而未知訂正者,生卒干支抵悟尤甚.悉心考訂,十糾二三。至墳墓兆域之方向、女子夫家之姓名,誤者正之,闕者補之。”
順溪陳譜重視祭祀還表現在:一是先祖容圖多。乾隆譜的“鳳山絳裏先宦容圖”從瓚公至陳育球共54幅,並都有讚語。另有大二房祖文達公遺像,大三房祖文爵公遺像。二是繪有十八世明山公、十九世寄弘公及順溪始祖陳育球、文達、文爵諸公的墳圖,其他人的墓地也都注明位置和方向,便於後世保護,祭祀.三是錄入宗祠四季祭文,包括祭神和祭祖的祭文。
第四,以祖訓家范作為育德的根據。順溪陳族和其他大族一樣,把育德放在首位,凝結歷代祖訓家范,形成傳統宗風,以保證家族的整體素質,使之興旺發達,並向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以“治國齊家平天下”為己任.順溪陳族的祖訓家范系統概括集中是在1981年北港陳姓新修聯宗大譜《潁川郡陳氏大宗譜》中,該譜整理了包括順溪陳族在內的平陽北港陳姓祖先歷代訓誠,作為北港陳姓子孫的言行規範。順溪陳族的歷代宗譜中的序贊傳銘乃至某些歷史文物則是祖訓家範的具體體現.《潁川郡陳氏大宗譜》闡述祖訓家範的文獻有:
(宗規十條)。內容包括:一、崇祀以敦忠孝:二、孝悌以肅家風;三、睦鄰以念同祖;四、耕讀以務本圖;五、賬濟以周貧困;六、婚配以選良家;七、勤儉以守家業;八、禮讓以絕爭端;九、養性毋嗜狂藥:十、謹言以慎樞機。
《陳氏家訓》內容包括:一、孝父母;二、和兄弟:三、別夫婦,四、序長幼;五、睦宗親;六、嚴內外;七、訓子孫;八、勤職業;九、明義利;十、慎官守。
此外,還有《祖訓八條》、《遺範十六條》、《家訓八則》等。這些祖訓家範把教育子女,禁毒和廉政勤政都寫進去,對今天我們宣導的精神文明建設,也不能說沒有積極意義。順溪陳族向以民風敦厚聞名,同族同宗,根少爭執,尊老愛幼,融合熙樂。應該說,這也是與這個家族的文化傳統有關。
第五,重視彰揚先人檀行,為後裔樹立楷模.乾隆順溪陳譜《凡例》稱;“行實傳文,前後共計百有餘幅”。“譜諜為家之信史,凡贊序歌詩所以記其實行,原不可飾。是譜所集者三:一淳祐,二嘉靖,三雍正。皆先人所留貽,傳不敢訛。茲所增入者,或有男女德行可述,不忍湮沒,相議請作贊叔,必以實告,不敢虛飾”。此後修譜,均陸續增加傳序贊銘,傳主一般都是對順溪陳姓家族或當地文化、經濟,社會發展有貢獻者,或德行可以作為後人表率者。1979年匆促成譜,省略侍序費銘,族人意見紛紛,1980年又重薪補刻侍序贊銘專輯。
第六,能適應時代發展,修訂內容,更新體例。如果把順溪陳族歷代譜牒認真研讀一番,可以發現她明顯的特色是不會墨守成規,故步自封,而能吸收時代精神,不斷更新.如1994年編的《譜序》指出:“每次修譜都把以前舊譜中漏或錯誤之處盡可能增補或更正。當然,還有一些未及考訂或遣缺的,有待以後修譜時逐漸增補糾正,能使漸臻完備”。順溪陳族在修乾隆譜,民國譜及1994年新譜都能認真訂正舊譜之訛誤。
順溪陳族新譜最有特色的是開女兒戶入譜的先河。各姓宗譜的譜主歷來是男子,即使招贅女婿,也要把女婿稱作婿子作為譜主,以前順溪陳譜也不例外。但1994年編的新譜卻一反歷史傳統,順溪陳族有19戶女子共27人入譜成為譜主,以自覺迎合計劃生育政策,適應女兒戶增多的事實。這或許是順溪陳族宗譜的活力所在.1994年修譜的中途,顧問陳群先生提議女子應該可以成為譜主,並把女兒戶入譜寫進凡例。規定女子是否入譜承嗣,均由各家自行決定。女子如要入譜承嗣,只要和男子一樣交10元錢修譜費用即可。如有兩個女兒,而沒有兒子,—般選擇一個入譜承嗣,但也有二個女兒乃至三個女兒均入譜的。如陳正某近年因做生意發財,已遷居蒼南縣城靈溪鎮居住,為使三個女兒都有財產繼承權,便全都讓她們入譜承嗣。女子成為譜主,一般是因為沒有胞兄或胞弟,但也有例外.如三房十份陳正某,生一兒子早逝,抱養一女招婿,婿子先生一女,造譜時剛好又生一男,陳正某孫兒孫女便都入譜承嗣了。也有不願入或暫時不願入譜女兒戶。如元三房陳正某,1963年生,譜內僅注明“生女二”,承嗣者尚空缺.或許他希望再有一個兒子,或許待女兒長大後,再決定由合適者招婿承嗣。
順溪陳族1994年新譜開女子為承嗣譜主之先河(據筆者所知,在溫州不但陳族,而且其他姓氏也無此先例),此風一開,北港其他陳族也為之仿效。平陽維新中學退休教師陳家謙先生來信談到由他主持編修的1995年北港俞思坑陳族宗譜時說,"原譜之譜例(凡例)、族訓有陳腐之處,不得一仍舊貫,宜取其精華,去其糟柏,按時代之需修正之.譜例第
7條專就女兒戶制訂如下內容:凡女兒戶根據繼承法之規定,男女平等均有繼承權,應採納戶主意願,一般由一女承嗣,以破除封建宗法之陋習"。這是使女子成為譜主的新族規。
家譜保存
北港陳姓聯宗大譜的《遺範十六條》之六是“重譜牒”,說:“譜之所載,皆先人之名諱,志士仁人,目可得觀,口不可名,宜收藏珍重,永保謹守,不致蝌蚪之傷”。順溪陳族對宗譜的保存也特加注意。早在絳裏時18世祖陳荊山在《重修家乘序》中就告誡子孫:
雖然田宅資財,子姓皆知守而寶之也,容或失之,尚可他求也。斯譜世載祖宗諱宇、娶葬,弗知守而寶之也,窖或失之,孰可他求哉。雖遭變故,必抱譜自隨密藏,慎勿失也。
順溪陳姓族人歷來視宗譜為神聖之物,在最艱難的時候,甚至冒險衛護宗譜。如“文革”初期,紅衛兵“破四舊”時,發動燒毀族譜,當時負責保管族譜的大二房30世陳承況叫兒子陳亦董把乾隆順溪陳譜放在草柴中,每天挑到市場去賣,而且又故意把價格開得很高,使那擔柴賣不出去,這樣終於使這部手抄孤本逃脫厄運,能繼續得以傳世。陳承況、陳亦董父子因此深受族人尊崇,現在雖均已逝世,但每當提及此事,族人便讚美不已。1994年新譜修成後,(凡例)最後一條特別講明宗譜保管辦法:“本譜裝訂三部,每部計十三冊,分存二,三房司事,應各留心保存”。族人如遇追薦等事需查閱先人生卒年月日時的話,便可到司事(首事)那裏借閱。現在順溪陳氏宗祠辟有宗譜儲藏室,保管歷代宗譜。乾隆順溪陳譜,手抄本已經塵封,另有複印本供研究者查閱。
第二節 祭祀祖先:敬宗收族的重要儀典
水有源,樹有根,宗族的本源在祖先,祭祀祖先,是“敬宗收族”的重要儀典。漢族傳統家族祭祖之禮有四種,即家祭、墓祭、祠祭和雜祭。就一般而言,家祭是在家裏祭祖,為一家一戶自己舉行:墓祭是在墓地舉行祭祖;祠祭是在宗祠祭祖,全族舉行;此外的祭祖活動便是雜祭了,如在佛寺做佛事或道觀做法事時追薦先人。順溪陳族的祠祭和家祭都有些自己的特色。
祠祭
在四種祭祀中,祠祭是最正規的一種,祠堂祠祭也是漢族祠堂禮制的核心。順溪陳族的祠祭尤為隆重。
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祠祭。從乾隆順溪陳譜《增修家乘序》有“乙末(1775)秋丁祭仍率弟侄等備禮物具衣冠恭登文廟助祭領胙祭祖,少伸迫遠之情”的語句來看,順溪陳族過去也有到鳳山或繹裏的宗祠去祭祖,但主要是在順溪本地宗祠祭祖。因陳氏戶口眾多,以前每個節日按大二房、元三房、三房十份,分
3天在順溪陳氏宗祠舉行祭祀。祭祖講究繁文縟節,甚至引經據典,以示隆重。各節祭神和祭祖均有特定的祭詞,現存乾隆順溪陳譜內就載有元旦、端午,中元、冬至,除夕五個節日的10篇祭神祭祖的祭詞。每節祭祀先祀神(土地神),再行拜祭祖先。清代由生員出身以上身份的人為贊禮和主祭人,民國時期由縣學和中等學校的畢業生為主祭人,參加者有各房的分支房首事。
據老人們回憶,民國時期農曆元旦節(春節)按大二房、元三房、三房十份分三次,分別于初二、初四、初六舉行祭祖。各房於祭祖之次日舉行聚宴。大二房是全家老幼均參加宴席,少女可去參加,已婚婦女就不去了。元三房是每屍1個男丁參宴,60歲以上的男丁邀請參加。三房十份人戶較少,每戶男丁全部參加聚宴。大二房要辦
120多席酒桌聚宴。端午、中元、冬至、除夕四節於每節節日前2天開祭,家家戶戶要辦有魚、肉類和香菇、木耳等十多個萊碗,於午後擔挑到祠堂祭請。按房份1戶或2戶、3戶合擺一桌,擺桌有傳統固定的位置,各行的橫直擺得報整齊,一絲不亂.房頭戶數多的,桌位要擺滿宗祠的三進四廂.桌席上,端午節必有米棕。中元節有大明齋粿,冬至有糯粉湯圓,除夕有年糕饃糍。每個節的主祭桌上的三牲福禮,由輪值頭家置辦。祭祀儀式完畢,各戶將金銀紙火化後,把桌上萊肴收集放置羹擔(竹制)挑回。當晚全家聚宴。
建國後的祠祭。建國初期,沿襲舊習。以後逐漸簡化,文革期間,一度停止祭祀活動。自1990年後,每年的元宵節,中秋節,在祠堂舉行春秋兩季的祭祖儀式。由宗祠首事主持,以現在的八個字行裔孫中,每個輩份推出1人為主祭人,另有樂師5人,勤雜幫忙的人若干。其儀式較解放前簡單些。首先擺好葷素菜和水果,點上紅蠟燭,上香,鳴鞭炮。主祭人跪在祖靈牌位前,並由文化程度較高者宣讀祭文,讀畢,三跪九叩。祭祀過程中,演奏吹管樂簫、笛和打擊樂小鼓,饒、磐等,並燒紙錢。祭畢,再鳴鞭炮。祭祀完畢,參與者參加宴席,吃得很簡單,葷菜、素菜都有;第一碗上來的燒萊必須是紅棗,第二碗是發萊,寓意"早發",其他則隨便.如有客人來,則吃得好一點.
家祭和墓祭。
家祭。過去平陽農村一般把祖先靈牌安置在房屋中廳的後堂上側,稱“祖宗閣”,逢年過節,請下祭祀。而現在新建的樓房,一般沒有“祖宗閣”了,所以有傳統信仰的農民只得把先人靈牌送到宗祠或寺廟中置放,這只是近年的事。而順溪陳族與平陽其他地方農村不同,他們至遲自清代開始,就把先人靈牌全部集中置放在祠堂,家中一律不得置放,所以一直沒有在家中舉行祭祀的習俗。以前.每逢重要節日,宗祠都要舉行全族的祭祀活動,祠祭、家祭,很難區分。現在,全族在宗祠裏只舉行春秋兩祭,其他節日,如端午、七月半、冬至、除夕,部分人家也辦羹食到祠堂祭請,但沒有舉行全族統一的祭祖儀式。只是擺上羹食,跪拜祖靈,燒了紙錢之後便回家了。筆者認為,這種祭祀雖在宗祠進行,但因為是屬於獨立家庭行為,不是整個宗族行為,所以只是順溪陳族具有特色的家祭。現在舉辦這種家庭祭請的人也越來越少,這與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有關。
墓祭。順溪陳族的習俗,清明節宗祠沒有舉行祭祀活動,各家自行到墳山祭祖掃墓,祭祀先靈。全族或房派的祖墳由各分支房輪值頭家
(首事)祭掃。
第三節 尋根聯宗:孜孜不倦的敦親睦族活動
一個家族,往往由於戰亂、謀生等原因使一些成員遷徙他處。若干世代後,就有失去聯繫的可能。於是便有所謂尋根聯宗的活動。順溪陳族參與的尋根聯宗活動,主要有兩次:一是乾隆年間,一是近年.也就是說,只有在社會安定之時才能有此盛舉。乾隆年間主要在鳳凰山派內部,近年的聯宗是在鳳凰山內部和北港陳姓各宗祠間兩方面進行的。
早年尋根聯宗活動
順溪陳姓始祖陳育球率族遷往順溪後,恰值明末清初時局混亂的歲月。順治18年(1661)為防止人民接濟鄭成功,清廷下令平陽等地沿海居民內移十裏,插木為界,界外房舍燒毀,數萬移民被迫背井離鄉,哭聲四境相聞,因而引起民亂.康熙47年(1708),平陽又發生民亂。從而使順溪陳族和絳裏陳族失去了聯繫。但他們依然情系舊族,不斷地進行的尋根溯源活動,到清乾隆年間,終於告一段落.這在乾隆順溪陳譜《增修家乘序》中有詳細的記載:
吾高祖明山公分居大嶴攀龍,逮三傳陳育球于隆慶間經營四方,客遊順溪,相土宜而覘物產,逐創山業田園,揭家室而居矣……但值世代變更,曷明而清,其間擾攘鼎革,物異人非,勢所必之。越康熙初,遷遣流離又遭散佚俱加,後此山寇猖獗,各攜家避,我族徑潛處州括蒼,九年而返.如是者滄桑變易,物換星移,幾經百載,雖故鄉繫念,問津得路,父老淪亡,熟悉無人,迨雍正初年於建宗祠後而立譜,曾有二三老成詣其地欲請譜諜一傳而人非謀面,陌路相觀,族且凋零,譜之存否亦未可知,乃返棹而旋,僅依祖宗口傳述敘:從鳳山獻基遷居絳裏及分大嶴之由,以明山公為分派之祖,而前之久遠宗枝皆缺焉而未詳,然而溯本窮源,每欲追求其譜,故曆歲議將一往而末果,會近年綽裏族叔淑任新其譜,見舊諜明山公之下載明遷居順溪字樣,亦不能無情,因于甲午年帥同大嶴族人迤遷至此,蓋一見如故,各敘累年欲訪之殷,餘亦旋偕弟侄而往,以抒桑梓恭敬之思。見老譜系大宋淳祐宗亮公所修,迄今四百餘年,至嘉靖丁末,荊山公續修一譜,亦二百多載,世系相續,原委分明,殆不禁水木情深而寤寐不忘,逐於乙末秋丁祭仍率弟侄等備禮物具衣冠恭登文廟助祭領胙祭祖,少伸遭遠之情,並將舊譜前後二籍及先宦容本,派費延師,悉行傳繪,續以順溪前譜,及後此未入者,詳為編次,匯成支圖一帙。
乾隆甲午年是1774年,這次經過陳育球的六世孫嘉炯等多次查核,順溪陳族終於弄清了自己源流。
從現存資料來看,這次鳳凰山陳氏聯宗活動不僅是在順溪陳氏和絳裏陳氏間進行,其他鳳凰山派也有參加,在蒼南前垟底陳氏(荊山先生陳博後裔)宗譜中也有記載。這次聯宗的範圍不只是陳瓚的後裔,也包括老長房陳銓的後裔,特別是陳銓孫子陳朝的後裔。乾隆順溪陳譜保存有陳朝在明代後人的資料,應該是在這次聯宗活動中搜集的。
近年鳳凰山派聯宗活動
鳳凰山派聯宗活動是同一家族不同宗支的跨地區聯宗。乾隆年間聯宗活動由於交通通訊等條件限制,不可能完全弄清鳳凰山派各宗枝的流衍,而且距今也有二百多年,代隔人疏,易地遷移,許多宗枝先祖的來龍去脈便不完全清楚。順溪陳族與絳裏(陳家殿)陳族在清乾隆年間已經聯繫上的線,後來又斷了。近年由於社會安定,溫飽有餘,特別是整個中華民族尋根大環境激發下,族內熱心分子(許多是退休閒暇人員)出於“緬懷先祖,聯誼宗親”的真摯情搏,重組了一次新的鳳凰山派聯宗活動。這次活動涉及居住平陽、蒼南一帶的瓚公、銓公、瑄公後裔的許多宗枝。
1990年陳家殿陳族到順溪尋找族人,但在當時未引起順溪陳族的重視。1994年在纂修順溪陳族新譜過程中,負責採訪的陳聖議、陳聖駒等人尋找十八世祖明山公陳蒙遷居地大嶴底時,由於陳少文玄孫陳仲治(正輝)先生是農業局退休幹部,對鄉村地名比較熱悉,帶領他們到大嶴底、岩前、章家源、鳳凰山尋找祖墳和祖居地。為此,與當地的鳳凰山派取得聯繫。1995年江南前垟底陳族(明山公之弟荊山公陳博支派)不知道荊山(陳家殿西南面的一座山)在哪里?便向柘園陳族(瑄公後裔)的陳欽壽請教。陳欽壽是一位造譜先生,他知道前垟底陳族根源在陳家殿,帶領前垟底族人到敖江、陳絳殷尋根。也在1995年江南宜山弄家底和象河頭陳族(銓公後裔)修譜時,發現周邊的甲第,陳家寺,上水門,八岱等陳族均是鳳凰山派瓚公後裔。這樣一來,一股新的聯宗熱潮開始形成。
近年該族聯宗活動的主要形式有歸宗認祖、修墓和排行修譜。
歸宗認祖
歸宗認祖最重要的工作是辨認宗枝。溫州一帶,陳姓較多,來源複雜.有的有明確記載,有的來源失考.為了便於就近活動,有的宗枝便依傍大族,列名于大族宗譜內,這枝便稱為插枝,有時甚至掛靠于某位後裔失考的族祖,這在溫州其他大姓也是常見的事。鳳凰山陳族,歷史上是平陽名門望族,他枝依傍本族也是會有的。如乾隆順溪陳譜記載有瓚公次子陳旻後裔居鶴溪(原稱樂溪)。另外,北宋中後期鶴溪出了陳經邦、陳經正兄弟,他們是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弟子,也是浙南洛學的始祖。平陽、蒼南一帶陳姓均以此為榮,蒼南下澇陳姓還認為本族就是他們的後裔,並在宗譜中予以明確記載。晚清太僕寺卿孫衣言也相信其記載。光緒12年(1886),順溪陳族元三房第七份陳蔭庭、第四份陳少文叔侄在龜山(現屬蒼南縣)重修了被認作是陳經邦、陳經正的墳墓,孫衣言為之撰《宋儒陳先生墓記》把陳蔭庭、陳少文叔侄說成是自認是陳經邦、陳經正後裔的江南下澇陳姓秀才陳鏡蓉的同族。即認為陳經邦、陳經正兄弟也是順溪陳氏同族。同時居住在平陽北港鶴溪(原稱樂溪)前街陳族,他們認為經邦、經正先人既然在樂溪,理所當然是本族的先祖,因此現在蒼南下澇、平陽鶴溪的陳族都在籌建陳經邦兄弟紀念堂,編寫紀念文集,爭奪名人作為自己的先祖。與此不同,順溪陳族卻沒有輕易地去爭奪名人作先祖。他們認為要解決這件名人族屬公案至少要先搞清三個問題:
陳瓚次子陳旻遷居鸛溪,後裔在哪里,祖籍曾在鶴溪的經邦兄弟,是否就是其後裔
?
明代後期才遷居鶴溪的現鶴溪前街陳族怎樣會同宋代就祖居鶴溪的經邦兄弟拉上族屬關係
?
下撈陳譜中陳經邦是陳瓚八世孫,蓮池絳裏陳譜中陳彥才是陳瓚七世孫,為什麼陳經邦的活動時間比陳彥才早?
鳳凰山陳族為了壯大陣勢,把始祖瓚公堂兄弟瑄公的後裔都包括進來,但瓚公的另外兩個兒子的後裔卻無從認定,不僅下澇陳族是否為旻公後人引出公案,而且遷居蒲門的旻公後裔也沒有找到。近來他們又根據乾隆順溪陳譜提供的線索,積極和永嘉楠溪一些陳族古村落聯繫,尋找老長房陳朝一些後裔的“去脈”。順溪陳族尋根熱心者並不滿足於弄清風凰山陳族的“去脈”,還要弄清其“來龍”。一九九五年,退休幹部陳聖駒先生自費跑到這個家族的遷出地——吳縣甪直鎮,訪問了當地地方誌編纂部門,以證實乾隆順溪陳譜地記載。他們的歸宗認祖活動恐怕將會不斷地延續下去。
修墓
具體地說,就是修建蓮池絳裏時期的七世祖陳彥才和陳彥常兄弟之墓。他們的業績都編入一九九四年順溪陳族新譜。
陳彥才重氣節,不肯依附秦檜的故事是近年平陽愛國愛鄉教育的重要題材,也是陳姓族人最津津樂道的先祖業跡。陳彥才在北宋宣和03年(1121)考中進士,南宋建炎年間擔任青田知縣。紹興年間,回鄉閒居,恰值秦檜作溫州知州,引用州人結為黨羽,為重新上臺作好準備。陳彥才痛惡秦檜為人,每次經過溫州,都拒絕跟秦檜會面。紹興08年(1138),秦栓重登相位,一時權傾天下,炙手可熱。這時陳彥才也應詔到臨安受職,有人把陳彥才推薦給秦檜,並提出他與秦檜出生的年,月和時辰恰好相同,勸他利用這一巧合,作為進身之階。陳彥才聽後,一笑置之,絲毫不為所動。他到吏部登記時,提出願意到福建偏僻小縣連江縣當知縣,還為此寫了一首諷刺秦檜的詩:
命賤安能比巨公,偶然年月與時同:
只因日上添些子,笑向連江作醉翁。
據說,秦桉得知後,非常惱怒,曾想打擊報復,但陳彥才平日克己奉公,做事謹慎,秦檜抓不住把柄,只好作罷。後來朱熹特地為他的詩怍跛,文中說;
大夫陳公廉靜自守,不肯屈童權門,寧俯首於下僚,終身而不悔.比其晚歲,僅以年勞得官其世,而所省身知足之意見於短章者,乃如此,其志念之所存,與庸人也遠矣。嗚呼,子孫之賢,其亦深念而敬守之也哉。
陳彥才因敢與秦檜作鬥爭而流名青史,他的直系後裔已經失考,但鳳凰山陳族各支對他都很尊祟。清雍正11年(1733),鳳凰山柘園陳族(镟公後裔)陳淑異等在柘園建陳公祠以祭祀。而墳址卻因年代久遠而失載。據陳家殿(繹裏)陳族老人回憶絳裏附近岩前村淡竹池井地方,有一座古墳,向為絳裏陳姓族人所祭拜,但不知為哪代先祖。1958年大躍進修造水庫時,週邊兩層石板被搬走,裏邊塊石沒動。1994年族人議起此事,決定重修古墳,於農曆十月初二起土,發現四壙墳中,有三壙視窗倒塌,裏面是亂石,有一壙全好,並有兩個罎子,一座石碑。石碑明確記載是陳彥才之墓。此碑的發現,大大鼓舞了陳姓族人的信心。工程用了一年時間造成。費用八萬多元。蒼南前垟底分支(彥常後裔)出資一萬,蒼南陳家寺水門分支出資三千元,蒼南南垟分支出資三千元。族內企業家各自分別出資五百元至二千元不等,絳裏陳姓族人每個男丁出十元.現在陳姓族人正在爭取政府文保部門把該墓列入文保單位。
陳彥常是順溪陳族的直系祖先。據順溪陳譜記載:靖康之變,徽、欽二帝被金兵所擄,宋室遷都河南商丘,陳彥常身居卑位,不顧自身安危上書朝廷彈劾張邦昌,請求誅殺六賊,迎還二帝。但在正史未見有這樣的記載。陳彥常的墳墓也在絳裏附近章家源地方。有意思的是,該墳與吉祥物“鳳”緊緊聯繫在一起.據說墳的對面山為五鳳,故墳山俗稱五風棱。寓意當年昆陽鳳凰山獻基是失鳳,找到這塊墓地又算得鳳了。清理墳壙時,發現一塊蛋形石頭,族人稱為“鳳凰卵”,推測是當年安葬陳彥常時的鎮壙之物。墳前有牌坊、樓房,俗稱樓墳。“文革”前石柱尚在。現在仍有一石刻有篆字,認不得。按事先約定,陳彥才之墓由絳裏陳族負責籌建,陳彥常之墓由順溪陳族負責籌建。1994年至1997午上半年陳彥常之墓修建資金共籌集三萬多元.這筆經費全部是順溪陳族一些人自願出的,多則一二千元,少則數十元,不是按人丁攤派。大部分是遷居靈溪(蒼南縣城)、鼇江、水頭這些城鎮的順溪陳族族人所捐,這些人大多是近年經商開工廠賺了錢,家庭比較富裕。一九九七年秋,第一期工程把主體部分修畢,順溪陳族勒碑以記其事。
重修五鳳樓祖墓碑記
嘗聞賢達系幹祖德。唐侍御史陳瓚公自平江(吳縣)宦官橫陽,居鳳凰山下,修文養武教化一方。至六世舜韶公義獻宅基,建孔廟,興教學,率族移居絳裏蓮池。斯後宗支蕃衍,人材輩出,逐成邑內望族,自宋至明登科甲者遍百人,其中不乏忠貞賢哲之士。彥常公字允中,又名昌齡,宋宣和入太學,長文才,性剛毅。靖康初偕陳東上書誅賊,請纓抗金。複同徐揆為請還二帝振臂于金鄰。討張逆,裂黃榜,錚錚鐵骨,臨危不畏。公先為南安令,後擢五品朝奉大夫。建炎中辭官歸裏。屢召不出,隱居蓮池,辦教學,勸農桑,造福桑梓。公一生忠義,風範長存。其愛國精神永恆不朽。章家源五鳳樓以五風祥瑞而得名。彥常公壽七十有九。靈寢於斯。原墓雕樓畫閣,建築宏觀,茂林修竹,通幽入勝,可謂鐘靈毓秀之地。風雨滄桑,八百餘年,吾族自明隆慶間從大嶴遷居北港順溪,四百年來疏於修葺,更經文革動亂毀於一旦,墓址依稀難辨。仲治君,順溪人,清末鄉賢陳少文公之玄孫,其秉承祖上遣風,樂善公益,尤重孝道。偕同亦進、聖議二君四方集資,主事修墓。自甲戌冬至丁醜秋.前期工程告峻,耗資三萬餘元(捐助者名單列於後),今祖墓煥然一新,蔚為壯觀。三君不負眾托,克守職責。其行可嘉,其功不可泯也。爰為記。
裔孫式志謹撰 亦勳敬書 丁醜秋
陳彥才墓在岩前山上,陳彥常墓在章家源山麓,兩地相距兩公里左右。
修譜
聯宗的主要工作是修譜,修譜的難點在排行。長期以來,鳳凰山陳族由於人口繁衍,陸續分居各地,自乾隆年間那次聯宗活動後,又未見有類似的大規模聯宗活動。由於有的宗枝先代宗譜散失,後來補修時,漏掉或衍增某一代先祖的情形都是有的,這樣一來原來某宗祠某個行輩的人到底屬於哪一世代就需考證了,也就是說,有些宗枝雖然知道是同族,但不知輩份如何確定。
現在族內的一些知識份子,特別是退休人員為了實現聯宗完譜的願望,不辭辛勞,東奔西走,調查核實,把各宗祠的行第整理出來,然後考證其世系。現在有些宗枝已經考證清楚,有些還正在考證。如下澇陳族與鳳凰山派其他陳族相比,同齡人普遍低了三、四輩。就是說,下澇陳族即使是鳳凰山派,他們的先世傳承也必須再予考核。他們原來準備在1996年或1997年能夠修造聯宗大譜,並委託柘園陳族牽頭。但一則族內熱心分子,包括退休人員,都去做生意了,二則排行工作難度很大,他們還須對行第對應表作些調整。所以編纂聯宗譜之事只得暫緩。
下麵是鳳凰山陳族近年印製的各宗祠行第對照表。鳳凰山派陳族無論是聚族而居或散居各地,均以宗祠所在地區分宗枝,故第一列為“宗祠”;現在鳳凰山派陳族包括銓公、瓚公,瑄公後裔,第二列是區分他們是哪個“始祖”後裔的;第三列開始是指各宗祠宗譜“原有行第”。各宗祠都有自己的宗譜,尚未聯宗之時,各宗譜都編有自己的行第,有的聯繫密切些的宗枝行第比較接近,甚至是一樣的,如同屬瑄公後裔的柘園、顯橋、章旦三個宗祠的行第就是一樣的,而這三枝與絳裏原來就有聯繫,故行第也相近。
祠堂 始祖 原有行第
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蒼南江南弄家底 銓公 正明繼傳萬世文學弘揚
蒼南江南象河頭 正明繼傳萬世文學弘揚
平陽小南絳裏 瓚公 廷昌克家志欽如崇榮益耀康作爾
平陽萬全榆垟 世系待查考
平陽萬全垟底 南樹慶明國益耀康作爾
蒼南江南甲第 顯達守正永乃明
蒼南江南上水門 經作 德可發祥希賢紹思孟萬世
蒼南江南陳家寺 經作 德可發祥希賢紹思孟萬世
蒼南江南洪橋 光明瑞可希傳家維孝友耀祖
蒼南江南八岱 世系待查考
里安陶山 正日德聖志錫恩鳴大邦華
蒼南南港南垟 朝廷開義禮榮
平陽北港順溪 昌希廷承朝亦鼎聖式正允志明良言尊道德
蒼南江南前垟底 邦步家欽如若榮耀宗恩光
蒼南江南柘園 瑄公 廷昌克家欽崇榮耀康作爾
平陽北港章旦 廷昌克家欽崇榮耀康作爾
平陽北港顯橋 廷昌克家欽崇榮耀康作爾
北港陳姓聯宗活動是同一地區的不同家族,不同宗祠的同姓聯宗。平陽北港陳姓有八萬多人,約占這個地區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共有74個宗祠,來源複雜。從地域上說,上表鳳凰山陳族各宗祠中只有顧溪、章旦、墾橋三個宗祠屬於北港地區。水頭是北港的經濟、文化中心,民國時期,周遭居民就不斷遷居這裏。改革開放以來,到水頭經商、開工廠、定居的居民更多,北港陳姓74個宗祠幾乎都有人居住在水頭。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北港陳姓聯宗活動,就是這些居住在水頭的陳姓宗親發起的。聯宗活動的主要工作有聯合修譜、興建總祠、源流研究。
聯合修譜一九八一年,當時由居住在水頭的各宗祠的一些頭面人物發起聯合修譜,譜名定為《潁川郡陳氏大宗譜》。發起的首創聯宗十位首事中沒有順溪陳族人,可見順溪陳族對聯宗活動的熱情並不高。但十位常務首事中有順溪陳族人列名,各派首事共二百四十一人,順溪陳族有二十人,這是由於順溪陳族是北港陳姓大族的緣故。
修譜的第一項工作是把各宗祠的譜諜的序贊彙集起來,並初步考證了各支遷移過程。宗譜是宗祠的神聖史籍,送到編纂者手中只能使用三天,便應歸還。抄寫的工作是非常緊張的.順溪陳族送去的是乾隆乙末年纂修的和民國17年纂修的兩部宗譜。
第二項工作是整理了各支宗譜中的祖訓家範,並予以統一編定。作為北港陳姓子孫的言行規範。因為時間緊促,篇幅限制和編纂者眼光的局限,也遺漏一些重要文獻,如乾隆順溪陳譜中的《原始厚別》(文見第七章),是論述擇婚時如何辨別宗親的很重要文章,卻沒有編入。
第三項工作是排定行第,頒佈一百世名行。這一百世名行連起來的內在含義仍然是儒家“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幹天下”倫理模式。北港陳姓來源複雜,多數世系不明,那麼如何統一到新行第上來呢?該譜《行第小引》短文指出其辦法是把各支派中現在最小的輩份統一到一個共同的輩份上,然後上溯。這樣一來,不同宗祠的陳姓族人輩份的大小,就由年齡的大小來決定了,從表面上看,似乎很合理,實際上是本末倒置,由下輩決定上輩的輩份。因此,實際上各宗祠也不採用新行第。
興建北港陳氏總祠
北港陳氏總祠建於1991年。依山建築,占地二千七百平方米,以園林格局佈置。並請族內名人原天津市高等法院院長陳阜先生為之題詞,陳阜先生為避嫌,建議題為“陳氏紀念堂”。此紀念堂雖為北港陳氏總祠,實際上是水頭鎮所在地陳姓所造。原因是水頭當地陳姓族人自認為有財力獨資建造,無需其他地方陳族出資。住在水頭的順溪陳族有一百多戶.陳氏總祠建成前,他們是有回順溪祭祖的,但不是經常性的。陳氏總祠建成後,平時祭祖可就近進行,但修譜時仍歸順溪陳族,有時也回順溪祭祖。
陳姓源流研究
聯宗工作最困難的排定世系,1981年聯譜是從最小輩份開始倒推上去,把現實的邏輯關係顛倒了,所以族人很有意見。為了準確排定世系,近年族內多次派人,攜帶宗譜到福建、江西、河南等地考察源流,但族人自己也感到這項工作太難。這就給聯宗留下了一個新的工作;源流研究。厚平陽技校校長、北港陳氏宗親會負責人之一陳基益先生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陳基益先生根據自己已經掌握的資料,認為北港地區的陳姓(實際上原平陽縣陳姓都一樣),按其來源來說。大體上有五支。
第一支:西晉末年,中華大地經歷“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士大夫和百姓紛紛南渡長江,以避戰亂。當時號稱“江左衣冠望族”的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遷入福建。陳基益先生根據北港有關陳姓宗祠記載分析,認為陳姓當時遷移路線是;河南一山東一江蘇一浙江一閩北一蒲田。這支在明嘉靖年間有分支遷移平陽。
第二支:唐高宗時,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南征入閩,落籍漳州。陳元光被尊為“開漳聖王”,這個家族及依託這個家族隨軍將士、被招引的流民,繁衍為閩南陳姓大族。
第三支:唐太傅公陳邕後裔。《新唐書》有陳邕其人,但無太博其稱,也沒說遷居福建。而據福建和溫州的一些陳譜記載,太傅公陳邕被李林甫所害,謫居福建,後裔繁衍成大族。
第四支:五代時王審知入閩,由河南光州固始帶一批人去,其中有陳姓。
以上四支,其始祖大都是在明中後期從福建遷移到平陽的。
第五支;陳朝皇族後裔。據《陳書.高祖本紀》記載:“高祖武皇帝諱霸先,……吳興長城下若裏人,漢太丘陳實之後也。實玄孫准,晉太尉。准生匡,匡生達,永嘉南遷,……出為長城令,悅其山水,逐家焉。……達生康,……康生籲眙太守英,英生尚書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騎侍郎高,高生懷安令詠,詠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皇考文贊”。陳朝開國皇帝陳霸先是陳贊之子。原平陽屬於這支的陳姓主要是陳後主陳叔寶之弟宜都王陳叔明後裔,稱宜都陳氏。
上述第一支、第四支是沒有明確傳承的.由於從源流看,第五支應是第一支傳到浙江時的分支,第一支可以被並到第五支一起研究。同時第四支和第二支一樣,都是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可以被並到第二支研究。這樣研究北港陳姓世系傳承主要就是研究開漳聖王、太傅公、宜都陳氏三支傳承。陳基益先生根據《中華姓氏通書.陳姓》和《漳浦與臺灣陳氏綜合族譜》等書,把三支傳承都歸到陳實裔孫陳准的名下。陳基益先生這個意見,被北港陳姓同宗所接受。理清族源以後,就可以分析北港陳姓74個宗祠與這三大支派掛鉤和認定世代序次、行第問題。有的宗祠宗譜有明確記載,如順溪陳族,容易認定.有的宗譜族源記載不清,那麼就從以下三個問題入手探討。
(1)從哪里遷來?認定遷出地以後,可以到遷出地考查所屬何支族源。現在初步認定:屑開漳聖王陳元光一支的有三十一個祠堂;屬太博公陳邕一支的有二十多個祠堂;屬宜都陳氏一支有七個宗祠,鳳凰山派的順溪、章且、顯橋陳姓即屬此支。其餘歸屬不清,這主要是遷自閩北長溪、閩清一帶的宗祠始遷祖到底屬於第一支還是第四支難以辨認。
(2)某一個有明確記載的祖公生活在什麼年代?搞清這個問題,可以參照族內同時代人的世代序次(輩份)大體認定該祖公的世代序次。
(3)始遷祖入遷年份?可以參照同時遷入的其他陳姓宗祠始遷祖世代序次大體認定本宗祠始遷祖的世代序次。
根據這些辦法,現在約有一半宗祠的世代序次已經認定。當然,這樣認定只是大體認定,避免了大錯;對來源如此複雜的北港陳姓來說,也只有使用這種辦法探索源流、認定世代序次比較接近事實。因此,一九八一年那種統一排定行第的做法也同時被否定了。至於以後聯合修譜的事怎麼辦?陳基益先生的意見是聯譜由源頭編修到各宗祠的始遷祖為止,以後的流衍由各宗祠自己編定。
需要提及的是,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種考證不能算是家族血緣關係的歷史考證,因為相當部分的家族只是掛靠在某位同姓名人名下。但如果不把這些研究當作單純的宗族活動來看,其意義也是相當實在的,至少可以搞清某些地區的居民遷移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