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文物
古遺址
渡龍山遺址
商周時期。位於渡龍鄉渡龍山緩坡上,分佈面積約2000平方米。遺物有陶片、石器和燧石。陶片多為泥質灰陶,胎較薄,火候高,壁飾以方格紋、網紋居多,籃紋次之。石器有石錛、石斧、石鑿、刮削器等,質地多為礫石,打制和磨制痕跡在—件器物上共存。
烏岩山遺址
商周時期。位於埔坪鄉柯嶺腳村烏岩山東向坡度平緩處。分佈面積約1000平方米,表層已破壞,有商代遺物陶片、石器兩種。陶片系泥質灰陶、夾砂陶。有罐、豆、碗、缽等,壁飾回紋、弦紋、繩紋和雲雷紋;石器為石錛和穿孔石矛,石錛作長條形,弧背,橫斷面呈梯形,均屬磨製品。
盛陶窯址群
位於藻溪鎮盛陶下山虎、新榮等村,是晚唐至宋、元間生產青瓷的窯址。堆積層豐富,除碗、盤外,有罐、壺、盞等。產品多素面,胎質堅細,施以青釉、醬褐釉為主,釉色勻淨。窯具有深腹匣缽、凹底匣缽、束腰喇叭型墊座、墊圈等。是生產規模較大,延續時間較長,且又保存較完整的古窯址群。198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心垟瓷窯址
位於昌禪鄉大心垟村,系宋代瓷窯址,分佈範圍約1000平方米,堆積層厚
1米許。產品以碗、盤、盞、壺、罐為主,胎質細白,釉面勻淨。釉色有青白、青綠、褐黑三類,少數產品外施半釉,刻劃紋飾有弦紋、篦紋、蓮花瓣紋等。窯具有漏斗形匣缽、束腰喇叭型墊座,產品系坯件放置匣缽中疊燒而成,為研究本地宋代制瓷工藝提供重要實物資料。1988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心垟瓷窯址
位於藻溪鎮小心垟村後山東南坡,系宋代瓷窯址。窯址分佈範圍約800平方米,堆積層厚約2.5米,主要產品有碗、盤、壺、罐、瓶、缽等,釉色青黃,胎骨堅硬、細密,白中泛灰,釉面勻淨、光亮,紋飾有篦梳紋、剁,線紋等。窯具有凹底匣缽、墊餅。
古建築
蒲壯所城
位於蒲城鄉。明洪武二十年(1387)為抗倭而建蒲門,壯士兩所城,後廢壯士所,併入蒲門所,合稱蒲壯所,隸屬金鄉衛。城圍周長約
3公里,城牆兩壁以塊石壘砌,內填夯土,高約
5米,城趾闊6.5米,頂闊5米。東南西三向有威遠門、正陽門、挹仙門,各設城樓,並築有甕城;北面城牆依山而築。全城城堞611口,敵臺6座,窩鋪22座。是一座至今保存較完整的明代抗倭城堡。]98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鄉衛城
金鄉為浙南海防要地。明洪武二十年築成城池,並設金鄉衛。據舊志記載,衛城周圍
9裏30步,高 1丈 9尺,趾厚 2丈,堞1650口,窩鋪43座。城門 4,各設城樓;水門 2,濠深 3丈,闊 6尺。今僅存部分城基、北城門、豐樂亭和南、西兩水門及建於西水門之上的魁星閣,其餘
3門及城垣俱毀。198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嶴堡
位於大漁鄉漁嶴村,呈方形,依山面海,周長約千米,現殘存城牆和東城門。牆厚
4米,東門高3米,寬2.4米。堡內遺有明隆慶三年(1569)刻置的“王公建堡去思碑”一方,碑文漫漶莫辨。
大煙墩山煙墩
位於大漁鄉漁嶴村煙墩山巔,海拔約
250米,系明代浙南沿海抗倭的報警設施,隸屬金鄉衛。石砌,方形,高5米許,占地面積約100平方米,保存較完整。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護法寺塔及橋
皆位於望裏鎮護法寺村,單簷磚塔建于北宋,原數座,現僅存一座,塔頂已毀,殘高約
4米。基座呈六角形,下刻九山八海紋。上置
2層須彌座。上層束腰各面刻寶相花;下層雕飾蓮瓣、花草紋,束腰每面浮雕獅獸。塔身呈瓜楞形,正面辟壺門,寶蓋周飾垂幔,塔簷由菱角牙子疊澀挑出,簷下以斗拱承托,塔頂蓋筒瓦,磚塔建造精緻,造型、裝飾優美。塔側有一石橋,
3孔,為梁式橋,長約10米,寬約
2米,橋沿一側楷書橫刻“大宋元祜年建”字樣。磚塔與橋1989年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福寺雙塔
位於雲岩鄉三峰村山麓,建于宋代,系樓閣式實心磚塔,高約
7米。塔身六面五層均辟有壺門。塔簷用菱角牙子疊澀挑出,簷下以斗拱承托。塔頂作寶瓶式。198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
8月重修。
靈鷲寺單簷塔
位於項橋鄉桐橋村靈鷲寺前,始建於北宋重和年間(1118—1119),現存2座,殘高約3.5米。平面呈六角形,基座刻有九山八海紋。須彌座束腰,各面浮雕獅獸。塔身瓜楞形,正面開一壺門,下刻覆蓮,上置周飾流蘇圓寶蓋。塔簷以青磚砌成二層菱角牙子疊澀挑出,塔頂殘存雕飾水雲紋的覆體,造形獨特,雕刻精美,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198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法雲寺
位於海拔約
800米的玉蒼山巔。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三段祖師開基後,幾度重修。現存寺宇系清代中期建築,由山門、大殿、觀音閣等組成,占地4000多平方米。其中大殿于1986年重建,其前後石簷柱為宋代遺物,磉盤柱礎雕刻極為精緻。寺內立有清代“奉憲勒禁”碑,寺前後有明代摩崖、清康熙間僧墓普同塔。法雲寺系本縣聞名遐邇的古刹,198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基廟
位於莒溪鎮南山,系明弘治七年(1494)劉基六世孫劉啟憲由文成縣南田遷居於此後所建,清代重修。占地面積1700多平方米。廟坐北朝南,依山臨溪,系二進兩廂合院式木構建築,結構嚴密,保存較完整。198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重修。
碗窯古戲臺
位於碗窯鄉碗窯村,系清代木構建築。平面呈方形,面闊、進深各約3.5米,台基高約2米,頂歇山造,藻井有戲曲故事彩畫。具有歷史、藝術價值,引起南戲與古建築研究者的重視。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糕橋
位於蘆浦鎮,系三孔石樑橋,長16.6米,闊1.6米。橋面以3條石板並排直鋪,兩側橋墩以不規則塊石砌築。橋沿有“大宋嘉祜七年”題刻。1988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雁齒橋
位於平等鄉虹橋村。橋形似虹,俗稱虹橋。系三孔梁橋,南北走向。長12.8米,闊2米,中孔橋樑外側有“大宋淳熙丁酉”題刻。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步橋
又名英溪橋,位於赤溪鎮三步擂村,系單孔石拱橋。明代建造,清道光五年(1825)重建,橋面通長17.5米,寬3.5米,高約6.5米,條石聯券砌築,工藝水準較高。
蔚文橋
位於莒溪鎮西廳村,系單孔石拱木廊橋,橋長14.5米,寬4米,高約5米。橋拱以不規則塊石聯券疊砌。橋面建木構廊屋五間,中為通道。兩側置靠檻。橋樑外側有“大清乾隆己酉年孟秋月建”題刻。建築古樸,頗具浙南山區橋樑特色。198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重修。
險口洞橋
位於藻溪鎮險口村,系—單孔石拱橋。全長10米,闊
3.4米,高約30米,橋孔用條石聯券砌築。據橋畔“奉憲示禁”碑載,建成於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該橋淩駕於絕壁深澗之上,曆
200年猶完整無損。198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魁橋
位於錢庫鎮。建於清代早中期,系五孔梁式石橋,呈弓形,全長22.3米,闊
4.5米。橋墩以五根方石柱上橫帽梁石構成,橋身分段用長石條並排直鋪,兩側各設24根望柱的青石欄杆,柱頭雕飾形態各異的坐獅,欄板浮雕人物、鳥獸、花卉等。結構穩固,雕刻精美,保存較完整。1988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赤溪碇步
位於赤溪下游的赤溪鎮。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全長60余米,計97級踏步。每級由
6條方形石柱豎立並成,寬
1米多,分高低兩組排立,以便行人于溪水漲落時都能通過。
碗窯碇步
位於碗窯鄉碇步頭村莒溪上。清同治十一年(1872)建,長約70米,寬l米,高約0.8米。每級由兩塊豎石並成,可容兩人並行。現存88級,其餘被洪水沖失,改用石板銜接,碇步一側立有碑刻,記建造經過。
肥艚老陡門
位於肥艚鎮老陡門村,叫洪武二年(1369)建,天順元年(1457)、民國17年(1928)先後重修。青石結構,二墩、三間,全長15余米,寬約
6米,兩側設置青石欄杆,河水經此入海。
張家堡雙牌坊
位於平等鄉張東村,一是清咸豐五年(1855)為楊新銓立的“孝女坊”,一是咸豐三年為楊植存妻章氏立的“節孝坊”。各三間四柱,面闊7米,高6米。其梁、額雕飾花卉等圖案,柱頭蹲獅,建造精緻,雕飾華麗,保存完整。198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瓦窯頭節孝牌坊
位於龍江鄉瓦窯頭村,系青石仿木結構建築。清光緒五年(1879)立。坐南面北,四柱三間,高6米,面闊6.7米,柱頭蹲獅,其梁、額雕飾人物、麒麟、鹿、花卉等圖案。1988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鄉磚雕花牆
位於金鄉鎮潘家老屋第二進院內,左右二牆對稱,系清代中晚期建築。每面牆高
2.4米,長11.3米,各嵌有鏤雕人物、花鳥、山水的方形青磚,形式別致,有獨特的藝術風格。198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豐樂亭
位於金鄉鎮南門大街。建于明永樂元年(1403),原名消夏亭,後毀於兵火。清初重建,咸豐間重修,木構建築。底層三開間,通面寬
8米,高約10米,重簷攢尖頂,樓上四周有圍欄。
分水關遺址
位於分水山腰浙閩交界處。關南為福鼎縣貫嶺,關西為泰順縣月湖,關東、北為本縣五鳳鄉、大龍鄉。五代始建,現殘存關門兩側面牆,厚約
3米,東西各長 100余米,沿兩旁山坡上伸。分水關在歷史上為戰略要地。
鳳池關隘
位於鳳池鄉滬山鄉交界處嶺隔山上,清代建。以不規整青石壘砌,南北向長56米,牆基寬5.50米,頂寬
1.3米,中間留一拱門甬道,高 2.7米,寬
2.2米,拱券頂。門東西向頂上各鑲一方長方形石板橫額。東向刻“月牖”、西向刻“雲渡”。
古墓葬
南山古墓葬
位於藻溪鎮南山邊北坡。為南朝宋、齊時期(420—502)古墓。面積約1500平方米。1984年發掘清理出5座長方形券頂磚室墓。出土紀年磚有元嘉二十三年、二十八年兩種,磚面飾有銅錢紋或斜格紋。出土文物多為瓷器。有壺、罐、杯、缽和虎子(溺器)。其中有褐彩青瓷,均為甌窯產品。墓主朱姓。
九堡石翁仲
位於藻溪鎮九堡村,系宋墓前移置。石翁仲二尊,一文一武,各高1.74米。文者著圓領袍,戴無腳襆頭,雙手秉笏;武者披甲戴胄,兩手交疊於胸前之劍把上。石羊一對,各長0.95米,高0.70米,作跪伏狀。石獅一對,高均0.75米,作蹲坐狀。形制古樸嚴整。
狀元徐儼夫墓
位於觀美鄉桃湖村。宋景定元年(1260)徐儼夫歿後始建。原規模較大,殘存石柱、踏道和勾欄式基座。基座凸雕獅獸、蓮瓣與花卉。1983年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琴墓
位於馬站鎮山邊村積穀嶺腳,坐西面東。張琴(1785—1835),馬站南坪人,官至臺灣總兵,授振威將軍(從一品)。墓以青石砌造,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其石翁仲及石馬、石虎等至今都完整保存。墓前置欄杆、望柱,欄板上的花卉、瑞獸等浮雕,有較高藝術價值。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碑刻 摩崖
朱曼妻地前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冬在鯨頭(屬雲岩鄉)石埠下村出土,為晉代朱曼葬妻薛氏所刻的隨葬買地契約。石長30釐米,寬17.2釐米,厚
8.5釐米,篆書陰刻8行,每行14字,末行僅6字,共
104字,有格線,書法由篆入隸。莉文有較高的文字學、民俗學研究價值,也是古代書法演變的佐證,現藏於溫州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附:莉文:“晉咸康四年二月壬子朔四日乙卯,吳故令人立節都尉晉陵丹徒朱曼故妻薛,從天買地,從地買宅,東極甲乙,南極丙丁,西極庚辛,北極壬癸,中極戊己,上極天,下極泉。直錢四百萬,即日交畢。有志薛地,當詣天帝;有志薛宅,當詣土伯。任知者東王公西王母,如天帝律令。”
黃石壙志
橋墩鎮松山下出土,刻于宋淳熙二年(1l75)。壙志長0.80米,寬0.64米,厚約0.10米,文滿“行,滿行22字,周必大撰書,隸體陰刻,字跡蒼老遒勁。現列為館藏文物。
選真寺記碑
在括山鄉下湯村選真寺前。原為摩尼教寺,元至正間(1341~1368)重建,邑人孔克表撰碑記。碑長1.55米,寬0.76米,厚0.10米,文楷書陰刻,滿16行,行滿34字。現碑身上半部字漫漶難辨,下半部尚清晰。對研究摩尼教歷史具有很高價值。
奏複環綠觀碑
原在金鄉鎮東門,現立於鎮獅山公園內。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碑長1.44米,寬0.67米,青石質地,碑額上首直書“敕建”二字,左右刻龍紋,下首橫書“奏複環綠觀碑”六字。碑文由平陽知縣李伯遇撰,楷體陰刻。此為研究金鄉衛城抗倭鬥爭的實物資料。
重作陰均水門碑記
立於肥艚鎮老斗門村。明洪武二年(1369)正月立,天順元年(1457)10月重立,碑長
5米,寬
1米,青石質地。碑文楷書陰刻,滿17行,行滿42字。中書省諮議林誠祖撰文,溫州知府湯遜書並篆額。為研究當地古代水利建設的重要實物資料。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鐵場摩崖
位於城門鄉謝家垟村鐵場延壽寺北側山岩上,刻于宋開禧年間(1205~1207)。面積約
l平力米,文
4行,楷體直書陰刻,字徑約0.15米。文曰:“峙石臥松,蟠距西東。高隱於中,境寂心空。”左旁署刻“開禧前住持僧潛題記”
合掌岩摩崖
位於蒲城鄉合掌峰上,宋淳祜四年(1244)刻,文雲:“淳祜甲辰季秋上浣,朝奉郎陳均率弟良輔,命工汛掃茲石,並除蕪穢。越二日庚戌,侍叔載之、風之、鵬舉、周之,同弟簡友、成位,侄萊肅登兔岩,祗謁仙靈,修諸父故事,感今懷舊,徘徊瞻眺,僧普聞、善慧、若憩、若愚俱行。敬勒歲月于石。”文楷體直書,陰刻,每字徑
0.1米,刻工粗劣。(按:陳均為陳聽子,陳桷玄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