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縣建置沿革表
朝代 |
年代 |
隸 屬 |
說
明 |
縣 |
州郡 |
漢 |
西漢 |
昭帝始元二年
(前八五) |
回浦縣地 |
揚州會稽郡 |
|
東漢 |
章帝章和元年(八七) |
章安縣地 |
順帝永和三年(一三八) |
永寧縣地 |
三
國 |
吳 |
大帝赤烏二年(二三九) |
羅陽縣地 |
末帝寶鼎三年(二六八) |
安陽縣地 |
揚州臨海郡 |
晉 |
西晉 |
武帝太康元年(二八○) |
安固縣地 |
武帝太康四年(二八三) |
始陽縣
改名
橫陽縣 |
《宋書.州郡志》:“橫陽令,晉武帝太康四年,以橫嶼船屯為始陽,仍複更名。”《輿地廣記》、民國《平陽縣志》亦作太康四年。但《元和郡縣誌》、明弘治《溫州府志》、隆慶《平陽縣誌》、清康熙《平陽縣誌》、乾隆《平陽縣誌》等均作太康元年。 |
東晉 |
明帝太甯元年(三二三) |
揚州永嘉郡 |
|
南朝 |
宋 |
文帝元嘉三十年(四五三) |
會州永嘉郡 |
孝武帝孝建元年(四五四) |
東揚州永嘉郡 |
前廢帝永光元年(四六五) |
揚州永嘉郡 |
齊 |
高帝建元元年至
和帝中興元年(四七九~
五○一) |
梁 |
武帝普通五年(五二四) |
東揚州永嘉郡 |
敬帝太平元年(五五六) |
縉州 |
乾隆《平陽縣誌.輿地志》“陳永平三年”條下作揚州縉州橫陽”。民國《平陽縣誌.輿地志》考證:陳無永平年號,太平元年罷東揚州,設縉州,永嘉郡暫廢。今從之。 |
陳 |
文帝天嘉三年(五六二) |
東揚州永嘉郡 |
|
隋 |
文帝開皇九年(五八九) |
安固縣 |
吳州總管府處州 |
橫陽縣併入安固縣。 |
文帝開皇十二年(五九二) |
永嘉縣 |
吳州總管府括州 |
安固縣併入永嘉縣。萬曆《溫州府志》:開皇十三年改處州為括州。今據《隋書.地理志》和民國《平陽縣誌.輿地志》,十三年當為十二年之誤。 |
煬帝大業三年(六○七) |
越州永嘉郡 |
《元和郡縣誌》:大業三年複改為永嘉郡。《舊唐書.地理志》會稽下有“煬帝改為越州”。《隋書.地理志》會稽下有“大業初,府廢,置越州。”但民國《平陽縣誌》作“揚州永嘉郡。”存參。 |
唐 |
高祖武德五年(六二二) |
橫陽縣 |
括州總管府
東嘉州 |
《舊唐書.地理志》:橫陽,“武德五年分安固置”。 |
太宗貞觀元年(六二七) |
安固縣 |
江南道越州
都督府括州 |
《新唐書.地理志》:貞觀元年,東嘉州廢,省橫陽、永寧,以永嘉、安固隸括州。 |
高宗上元二年(六七五) |
江南道溫州 |
《舊唐書.地理志》:“上元二年分括州之永嘉、安固二縣置溫州”,民國《平陽縣誌》亦作二年,而《新唐書.地理志》作上元元年。存參。 |
武后大足元年(七○一) |
橫陽縣 |
《舊唐書.地理志》:大足元年又分安固置橫陽。 |
玄宗開元廿一年(七三三) |
江南東道溫州 |
|
玄宗天寶元年(七四二) |
江南東道
永嘉郡 |
肅宗乾元元年(七五八) |
浙江東道
溫州 |
代宗大曆十四年(七七九) |
浙江東西道
溫州 |
德宗建中元年(七八○) |
浙江東道
溫州 |
德宗建中二年(七八一) |
浙江東西道
溫州 |
德宗貞元三年(七八七) |
浙江東道
溫州 |
五代 |
後梁 |
太祖開平元年(九○七) |
吳越國溫州 |
後樑太祖開平元年五月,進封錢謬為吳越王,時錢氏已平盧佶,佔有溫州。次年隸東府。 |
太祖開平二年(九○八) |
吳越國
東府溫州 |
末帝乾化四年(九一四) |
平陽縣 |
《十國春秋.吳越世家》:天寶七年改橫陽縣為平陽。天寶七年為乾化四年,而民國《平陽縣誌.輿地志.沿革表》作乾化三年。據《讀史方輿紀要.溫州府》、《吳越錢氏志.地理表.溫州》當作乾化四年。又據南宋人洪邁《容齋四筆》卷五。“(吳越)自壬申(天寶五年,西元九一二年)以後,用梁紀元,至後唐革命(同光元年,西元九二三年)複自立正朔(寶大元年,西元九二四年)也。” |
宋 |
北宋 |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 |
兩浙道溫州 |
吳越納土歸宋。 |
南宋 |
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 |
兩浙東路溫州 |
|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 |
兩浙東路
裏安府 |
元 |
世祖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 |
江淮行省浙東道宣慰司溫州路 |
世祖至元廿二年(一二八五) |
江浙行省浙東道宣慰司溫州路 |
成宗元貞元年(一二九五) |
平陽州 |
江浙行省腳宣慰司溫州路 |
《元史.地理志》:元貞元年平陽升為州。 |
明 |
太祖洪武元年(一三六八) |
浙江行省溫州府 |
|
洪武二年
(一三六九) |
平陽縣 |
平陽州降為平陽縣。《明史.地理志》作洪武三年。此據《讀史方輿紀要.溫州府》、《大明一統志.溫州府》。 |
洪武九年
(一三七六) |
浙江布政使司溫州府 |
|
成祖永樂年間
(一四○三
~一四二四) |
浙江布政使司溫處道溫州府 |
析歸仁鄉三個都入泰順縣。 |
代宗景泰三年(一四五二) |
|
清 |
世祖順治三年(一六四六) |
浙江布政使司分巡溫處道溫州府 |
宣統三年
(一九一一) |
浙江軍政府溫州軍政分府 |
十一月,溫州光復,成立溫州軍政分府。 |
中
華
民
國 |
民國元年
(一九一二) |
浙江省 |
二月,廢軍政分府,直屬浙江省。 |
民國三年
(一九一四) |
浙江省甌海道 |
六月,置甌海道。 |
民國十六年
(一九二七) |
浙江省 |
道廢。 |
民國二十一年
(一九三二) |
浙江省第十
行政督察區 |
省建立行政督察區。五月,溫州為第十行政督察區。 |
浙江省第四
特區 |
九月,省改置七個特區。溫州為第四特區。 |
民國二十二年
(一九三三) |
浙江省第三
特區 |
四月,全省劃為六個特區,溫州為第三特區。 |
浙江省永嘉
行政督察區 |
八月,更名為永嘉行政督察區。 |
民國二十三年
(一九三四) |
浙江省第八
行政督察區 |
三月,改稱第八行政督察區。 |
民國三十七年
(一九四八) |
浙江省第五
行政督察區 |
四月,全省劃為6個行政督察區,溫州改稱第五行政督察區。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
一九四九年 |
浙江省
第五專區 |
五月七日,溫州解放,建立溫州軍事管制委員會。八月,成立第五專區。 |
浙江省
溫州專區 |
十一月,改為溫州專區。 |
一九六八年 |
浙江省
溫州地區 |
|
一九八一年 |
蒼南縣 |
六月十八日,國務院批准蒼南建縣,平陽縣析置平陽、蒼南兩縣。 |
浙江省溫州市 |
九月二十二日,將溫州地區和溫州市合併,成立溫州市。 |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北宋至清末
據樂史寫于太平興國中的《太平寰宇記》,平陽縣有11鄉。宋《元豐九域志》(神宗元豐八年刊行)載,平陽縣有十鄉,前倉、襹槽、泥山三鎮,兩書都未記載鄉名,但從北宋末至南宋金石文字等有關著述,已見宰清鄉、西鄉、萬全鄉、歸仁鄉、金舟鄉、親仁鄉、鳳棲鄉七個鄉。林景熙撰於元大德年間的《平陽縣治記》載:“(平陽)為鄉十,都五十四”,而鄉名不詳。據金石文字及有關著述,有金舟鄉、宰清鄉、鳳林鄉。
明景泰三年(一四五二)將三十八都、三十九都、四十都劃歸泰順縣。明弘治《溫州府志》載,平陽縣有萬全鄉、慕賢東鄉、慕賢西鄉、鳳林鄉、金舟鄉、親仁鄉、歸仁鄉、宰清鄉、崇政鄉、招順鄉共十鄉,五十一都(二十四都久廢)。在今蒼南境內有慕賢東鄉十都、十一都和九都一部分;慕賢西鄉十四都、十五都和十六都一部分;金舟鄉廿一都、廿二都、廿二都;親仁鄉廿五都、廿六都、廿七都、廿八都、廿九都、三十都、丗一都;歸仁鄉卅二都、卅四都、卅五都、卅六都、卅七都和丗三都一部分;崇政鄉五十一都一部分;招順鄉五十二都、五十三都、五十四都、五十五都。
明隆慶《平陽縣誌》載,全縣計七隅,十鄉,五十一都,二鎮。除二鎮和廿四都(“在海中山及竹嶼,避寇散入各都。嘉靖元年,知縣葉逢暢以平陽所軍餘編補五圖。四十一年,知縣文程又以金鄉沙園所軍餘編增”)、卅四都(因無戶,將其地分隸卅二、丗三、卅五等都)情況有變化外,其餘鄉、都及隸屬關係與弘治《溫州府志》所載同。二鎮為鳳林鄉前倉鎮、金舟鄉金鄉鎮。金鄉鎮在今蒼南境內。
清康熙《平陽縣誌》載,全縣計一隅,十鄉,五十一都,二鎮。除廿四都(“以避寇散入各都,今其地已墟”)外,鄉、都、鎮隸屬與隆慶《平陽縣誌》同。
乾隆《平陽縣誌》載,全縣計五隅(城隅、東隅、西隅、南隅、北隅),十鄉,五十一都,二鎮。鄉、都、鎮隸屬關係與康熙《平陽縣誌》同。此後至清末,行政區劃不變。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十二月,頒佈城鎮鄉自治章程,規定府、廳、州、縣衙門所在地的城廂地方為城,其他市鎮村落地方人口五萬以上為鎮,人口未滿五萬者為鄉。平陽縣於宣統二年(一九一○)成立自治研究所,於次年劃定自治區域:“城一,鎮四(萬全、北港、江南、南港),鄉三(小南、金鎮、蒲門),都五十一”。在今蒼南境內有江南鎮、南港鎮(絕大部分)、金鎮鄉、蒲門鄉和北港鎮五十一都的天井陽。
第二節 中華民國
民國成立後,仍沿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劃定的自治區域。
民國初年在今蒼南境內的鄉鎮、村莊
鄉鎮名 |
舊鄉鎮名 |
舊都 |
村 莊 |
江
南
鎮
|
慕
賢
東
鄉 |
九都 |
坊額下、河底高、新渡 |
十都 |
陳家宅、下澇、象岡、章梁、方梁、江口、邱步(江口下埠)、
劉店、河北廟、張家堡、儒家莊、第二河、繆家橋 |
十一都 |
東門楊、仙居、柘園、蘆浦、陳家堡、三石橋、下店橋、孫店、虹橋、黃梁、神功橋、十二岱、黃車堡、翁處、監後陽、石路、半河 |
慕
賢
西
鄉 |
十四都 |
殿后、山陽、新陡門、河邊、半浦、咸園、陳良、江宅、黃浦、麟頭、朱家站、陳大屋、直浹河、樓浦 |
十五都 |
新陡門、吳橋、河前、郭家宕、楊家宅、雙桂坊、洪宮、水門、東莊、李家陽、齋堂、九板橋、周家棲、薛家橋、西河邊、
直浹河、蔡樓橋、都口、鵬橋、香林寺、嚴處 |
十六都 |
浦邊、黃浦、對口、麟頭、長連屋、都口 |
金
舟
鄉 |
二十一都 |
鄭家樓、鹽亭、舥艚、彭家堡、河頭、方城底、港邊、山堂、崇家奧、水心、東田、洪嶺、棉奧、瀛裏張、夏澤、鄭家陽、東店包、林家莊、老城裏、瀛浦裏
半陽、下湯、 |
二十二都 |
鹽亭、戴家堡、黃家宅、珠明嶺、夏口、靈峰、項家轎、錢庫、坊下、二秀橋、宋家港、章均陽、馬鞍橋、黃判橋、陡門底、李家溪、張家莊 |
二十三都 |
將軍嶺、深奧、石砰、大奧(大奧心)、湖裏、梅嶺、彭家山、黃衙奧、荷廈湯、李家堡、童橋、尤家園、箭奧、阮家山下、西括、東括 |
親
仁
鄉 |
二十五都 |
烏石嶺、蓀湖、泥山、龜山、下灣、護法寺、徐家奧、南茶寮、宮西、陳鑒陽、山北、洋頭、鑒橋、玉龍口、東謝、芙蓉橋、陳家嶼、瑞岩、都口、北茶寮、浹底園 |
二十六都 |
棋磐、三峰、石崗下、山門頭、雲頭陽、鯨頭 |
金
鎮
鄉 |
金
鄉
鎮 |
|
|
南
港
鎮 |
鳳
林
鄉 |
十六都 |
浦邊、四岱、橫阬、中平橋、章家陽、江南蘇、餘家橋、山前、橫河 |
親
仁
鄉 |
二十六都 |
繁枝、樓石、下應 |
二十七都 |
藻溪、險口、矴步頭、魁橋、謝奧、西陽坡 |
二十八都 |
港邊、西陳、渡龍、盛陶、蕉浦嶺、宕頂、埭頭、嶼兜、葉家陽 |
二十九都 |
古港、大觀、樓石、秦奧、伏鷹、陡門頭、下匯周、湯家陽、郭家溪、河口葉、小峰、大門、大浹頭、六板橋、橫瀆浦 |
三十都 |
桃湖、古港、雙溪、觀美、茅竹、長寨嶺、馬家陽、粉坪 |
三十一都 |
蘭宋陽、虎笑亭、華陽、礬山、昌禪、金鬥陽 |
歸
仁
鄉 |
三十二都 |
塘下、八丈、靈峰、上林、版奧、對墓山、上官塘、下官塘、水門、扈山 |
三十三都 |
鳳奧、鳳池、台下、山北 |
三十五都 |
小亭、大亭、靈溪、羅溪、金奧、小玉蒼、狀元內、水頭、古磉 |
南
港
鎮 |
歸
仁
鄉 |
三十六都 |
莒溪、滕陽、橋墩、柯嶺、陽半嶺、棋盤嶺、大玉沙、洪嶺、金山頭、柳陽、相公亭 |
三十七都 |
分水關、矴步頭、下陽、焦灘、小玉沙、橋墩、焦阬、蔣陽、五代山、鳳村、梨尾、黃壇底、黃壇口、馬渡、陳羅陽、小沿、關帝廟 |
北
港
鎮 |
崇
政
鄉 |
五十一都 |
天井陽 |
五十二都 |
石塘、後隴、大漁、小漁、大、小、韓峰、鳳陽、尖礁、完潭、半陽、李家山、泗洲庵、塘頭、雙牌、七溪、中墩、沙坡 |
蒲
門
鄉 |
招
順
鄉 |
五十三都 |
城門、王孫、後艚、魁裏、大隴、觀音嶺、霧城、畢灣、蘭隴、大岡、大姑營、關頭、鐵場、車嶺腳、謝家陽、雲遮、三步擂、圓林、
烏岩、牛頭尖、朱家陽、湖井、圓嶼、望灣、汛地、白灣、南奧 |
五十四都 |
岑山、阬門、岱嶺、程西陽、甘溪、後峴、鳳尾山、馬站、中峰、霞峰、積穀嶺 |
五十五都 |
蒲門城、外奧、鎮下、窯洞、大垵、松柏林、南屏、蛟龍頭、李家井、三罾、珵溪、路尾、外陽、山崖、端美、沙珵嶺、雲亭、牛乾、木林、金家山、沿浦、大姑、小姑 |
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平陽縣遵照浙江省政府於六月間制定的區街村制(城市編組為街,鄉村編組為村)及其實施程式,著手組織街村。同年九月,中央頒佈縣組織法,規定縣以下編制為區村裏閭鄰,但因所定制度施行條例尚待另定,平陽縣仍照浙江省規定辦理。
十八年,中央公佈縣組織施行法、區自治施行法、鄉鎮自治施行法,平陽縣遂將街村改為村裏,並籌備劃區,組織區公所。
十九年,著手將村裏改編為鄉鎮。
二十一年,平陽縣有六區,一百九十二鄉,二十一鎮,五千六百六十六閭,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七鄰。
民國廿四年,廢閭鄰,編保甲,改行縣與鄉鎮二級制,撤銷區公所;按地方治安情況設置區署,代行縣政府職權。平陽縣設第一區(城廂、萬全)、第二區(小南)、第三區(南港)、第四區(江南)、第五區(北港)、第六區(蒲門),計二百二十三鄉鎮。在今蒼南境內有第三區、第四區、第六區和第五區吳井鄉一部分。
第三區轄靈溪、藻溪、橋墩、礬山、昌松、蘭陽六鎮,鳳池、浦源、扈山、龍浦、龍觀、雙亭、鳳台、橫江、浹浦、雲鷹、挺南、小江、龍善、玉蕉、美溪、溪南、四岱、禪陽、華陽、新雲、思鳳、莒溪、騰陽、王鼇、桃湖、岩頭、集美、岱山、蕭家渡、昌門、高林、大同、滄橋、澤善、淹江、平山三十六鄉。其中蕭家渡、昌門、高林、大同四鄉今屬平陽縣;滄橋、澤善、淹江、平山四鄉,屬蒼南或屬平陽不詳。
第四區轄儀山、金鄉二鎮,錢庫、祥寧、集秀、弘善、振西、河前、輔仁、新浦、石盧、尚秀、協和、莒林、象崗、石砰、震海、梅溪、篤信、鯉山、龍池、秀江、鳳江、湧泉、穎川、龍正、大東、汀西、永樂、雙桂、鯨山、鐵龍、芙蓉、新河、綠萍、蘭陵、慕賢、嶺南、蓀溪、富貴、舥艚、白河、北雁、都口四十二鄉。
第六區轄蒲城、鎮關二鎮,沿浦、南坪、澄溪、馬站、霞峰、南嶴、赤溪、中墩、玉沙、超華、石塘、岵峰、泗水、達華、大漁、鳳垟、福森、岱嶺、雲山、霧城、獅城、魁裏、信智、王孫、仙岩、蘭山、小沙二十七鄉。
據民國廿七年六月《平陽縣縣政概況一覽》,平陽縣有萬全、小南、江南、北港、南港、昆南六區,八鎮,九十五鄉,一千四百一十二保,一萬四千七百三十九甲。在今蒼南境內有江南區、南港區、昆南區和北港區的天井鄉。江南區轄宜山、金鄉二鎮,白沙、蘆浦、龍江、鶴浦、雙桂、綠萍、宜東、馬鞍、鯨山、鳳江、方城、老城、錢庫、靈峰、括山、蓀湖、石砰、大嶴十八鄉;南港區轄靈溪、橋墩二鎮,風池、山南、瀆浦、渡龍、繁枝、藻溪、挺南、對務、雙亭、浦源、大觀、觀美、五鳳、玉倉、平水、大龍、矴步、莒溪、蕭江、山北二十鄉(蕭江、山北二鄉今屬平陽);昆南區轄霞關鎮,華陽、南宋、礬山、鳳陽、昌禪、龍沙、赤溪、信智、馬站、城門、魁裏、澄海、蒲城十三鄉。
民國廿八年,平陽縣仍設六區、一○三鄉鎮,但保、甲有變化,計一千二百七十保,一萬三千三百三十六甲。
民國廿九年,遵照縣各級組織綱要規定,對鄉鎮區域進行調整:撤銷萬全、小南二區,設城區和鼇江區;將江南、南港、昆南、北港四區,以區署所在地更名為宜山區、靈溪區、礬山區和水頭區。全縣有六區,八十七鄉鎮,弓千零四十五保,一萬二千零三十七甲。在今蒼南境內有宜山區、靈溪區、礬山區和水頭區的天井鄉。宜山區轄宜山、金鄉二鎮,錢庫(後改為鎮)、宜東、蘆浦、老城、靈峰、方城、石砰、括山、望鯉(由原馬鞍、蓀湖兩鄉合併)、江山(由原鳳江、鯨頭二鄉合併)、新桂(由原雙桂、鶴浦二鄉合併)、白沙、龍江、大澳、綠萍十五鄉;靈溪區轄靈溪、橋墩二鎮,瀆浦、浦亭(由原浦源、雙亭二鄉合併)、大龍、山南、大觀、挺南、藻溪(曾劃入礬山區,不久即劃回)、莒溪、騰步(由原玉蒼、矸步二鄉合併)、渡龍、風池、對務、繁枝、觀美、平水、五鳳、蕭江、山北十八鄉(蕭江、山北二鄉今屬平陽);礬山區轄霞關鎮,馬站(後改為鎮)、礬山、昌禪、城門、魁裏、澄海、南宋、華陽、赤溪、信智、龍沙、鳳陽、蒲城十三鄉。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在今蒼南境內各鄉鎮主要街市村莊保甲情況
區 |
鄉鎮 |
主要街市村莊 |
編制情況 |
保數 |
甲數 |
戶數 |
口數 |
宜
山
區 |
宜山鎮 |
宜山街、金家垟、雲兜、南市口、夾岸洲、八岱 |
13 |
143 |
2037 |
9429 |
錢庫鎮 |
錢庫街、金家垟、蘇家店、西街、東街、堂兜、
橫街、雙排方 |
15 |
185 |
2925 |
14496 |
金鄉鎮 |
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大街、獅子山、球山、
第三巷、第四巷、第五巷、第六巷、第七巷、
第八巷、百步街、天燈巷 |
8 |
115 |
1714 |
8423 |
宜東鄉 |
孫店、陳華垟、林官倉、餘家墓、下河陳、神宮橋 |
15 |
172 |
2232 |
10922 |
蘆浦鄉 |
蘆浦街、半河、林家院、黃樓下、東門垟、監後垟、
仙居、雅店橋 |
14 |
173 |
2689 |
13350 |
老城鄉 |
河頭、鄭家樓、前張、半垟、林家莊、新橋、彭家堡 |
16 |
177 |
2190 |
10876 |
靈峰鄉 |
黃家大、北老垟、晏公殿、布袋底、大坪、
張良山、後井、丁家莊 |
14 |
182 |
2646 |
12487 |
方城鄉 |
舥艚、炎亭、流灣、倒橋坑、崇家嶴、方城底、
甲底、垟底 |
14 |
177 |
2754 |
12633 |
宜
山
區 |
石砰鄉 |
外嶴、內嶴、青灣底、涼亭、珠梅嶺、橫山路、
海口、湖裏 |
12 |
150 |
2325 |
12633 |
括山鄉 |
將軍嶺腳、阮家山下、張家樓、李家堡、韓軍橋 |
14 |
156 |
2063 |
9774 |
望鯉鄉 |
南茶寮、東夾頭、管店、大樹下、玉龍口、
東山頭、廖家垟、護法寺 |
16 |
207 |
3455 |
17236 |
江山鄉 |
都口、上下林、陡門頭、王家門、金家垟、
石頭嶴、鯨頭、石崗下 |
17 |
237 |
3078 |
17595 |
新桂鄉 |
雙排殿、方岩下、河底高、李家垟、河前、
直夾河、浦西、新陡門 |
11 |
151 |
2588 |
12222 |
白沙鄉 |
劉店、繆家橋、二河、東莊、章良、方良、戴家垟 |
12 |
142 |
2036 |
10303 |
龍江鄉 |
張家堡、江口、下埠、新美洲、黃家洞、河北廟、下澇 |
13 |
166 |
2900 |
13609 |
大澳鄉 |
大漁、北街、城仔內、大厝內、大路、北山、
龍舌崗、大、小 |
8 |
86 |
1249 |
5818 |
綠萍鄉 |
周家棲、吳橋頭、薛家橋、章家樓、仕家垟、象河頭 |
111 |
152 |
2091 |
9888 |
靈
溪
區 |
靈溪鎮 |
靈溪街、大門、山前、楊家夾、許家保、新埠頭 |
8 |
74 |
1061 |
4423 |
橋墩鎮 |
橋墩門、烏岩、後隆、蕉坑 |
8 |
69 |
971 |
5071 |
瀆浦鄉 |
平水橋、橋底、浦邊、河邊、楊店、龍慶、
張家山、橫大浦 |
16 |
175 |
2464 |
11451 |
浦亭鄉 |
大亭、樟浦、北嶴、仙頭莊、張家腰、章嶴、金山 |
16 |
155 |
2125 |
9295 |
大龍鄉 |
五訓朱、陳羅垟、三十畝、方竹坑、大穀基、赤垟山 |
9 |
95 |
1388 |
6067 |
藻溪鄉 |
藻溪街、蘆家寺、九堡、燕坑、潘莊、吳家園、險口 |
13 |
126 |
1631 |
7022 |
山南鄉 |
蔡家莊、滬山街、徐家垟、塘下、山南 |
13 |
124 |
1542 |
6720 |
大觀鄉 |
大觀、大門、河口、江灣、魚塘口、北山、南山 |
11 |
111 |
1464 |
6602 |
挺南鄉 |
盛陶、埭頭、江邊、高嶴、蕉蒲嶺、東湖、小嶺、大嶺 |
11 |
98 |
1384 |
5667 |
莒溪鄉 |
岩皮街、街頭、大灣、南山、柯嶺、寺後、
黃土嶺、鄭家山 |
9 |
115 |
1671 |
7007 |
騰步鄉 |
騰垟、排頭、石井、矴步頭、下垟、鯉魚山、碗窯 |
11 |
132 |
1736 |
7486 |
渡龍鄉 |
渡龍街、白墓腳、葉家垟、本宕、宕頂吳、前垟 |
8 |
79 |
956 |
4247 |
鳳池鄉 |
鳳池、靈隱、溪頭、凰嶴、東嶴 |
9 |
98 |
1288 |
5958 |
對務鄉 |
靈峰、河西浦、河口、東倉 |
11 |
117 |
1557 |
6811 |
繁枝鄉 |
繁枝、北山、白墳、三叉路、嶺北、丁嶴、
龍門、嶴子章 |
10 |
96 |
1351 |
5738 |
觀美鄉 |
觀美街、竹筏頭、茂竹、馬家垟、亭仔、嶺腳、嶺頂 |
11 |
113 |
1578 |
6770 |
平水鄉 |
平水、水頭街、馬路內、岩尾、柳垟、古樹灣、金山頭 |
12 |
113 |
1578 |
6531 |
五鳳鄉 |
五岱、嘉隆、水溝、南山頭、前垟、鳳村、
白玉尖、百畝區 |
12 |
99 |
1462 |
171 |
水頭區 |
開井鄉 |
天井 |
|
|
|
|
礬
山
區 |
馬站鎮 |
馬站街、坑門嶺、岱嶺、甘溪、霞峰、鳳尾山、岑山 |
8 |
97 |
1514 |
7360 |
霞關鎮 |
鎮下關、大垵、瑤洞、三卯、南平、松柏林 |
6 |
69 |
1012 |
4977 |
礬山鄉 |
礬山街、西坑、南小垟、王回坑、楊家井、水尾 |
7 |
83 |
1237 |
5669 |
昌禪鄉 |
昌禪街、赤垟、古樓下、打石灣、高垟山 |
6 |
72 |
1169 |
5487 |
南宋鄉 |
北山街、溪崗頭、浦平街、王家垟、古井頭 |
8 |
109 |
1544 |
6871 |
華陽鄉 |
碗窯尾、焦坑、隔頭、大莊、厝子基、百畝坊、苦竹林 |
6 |
63 |
950 |
3946 |
赤溪鄉 |
赤溪街、南行、南嶴、白灣、倉頭、李家山 |
8 |
99 |
1681 |
9135 |
信智鄉 |
霧城、流岐頭、流岐嶴、信智、桃山、烏岩 |
6 |
62 |
976 |
3825 |
龍沙鄉 |
沙坡、嶺頭、垟頭、南垟、吊北燈、李家基、溪心 |
7 |
82 |
1297 |
5634 |
鳳陽鄉 |
鳳陽、八字岩、上宅、下宅、東垟、大厝基、金雞籠 |
7 |
49 |
748 |
3955 |
蒲城鄉 |
蒲城、沿浦、大怙、小怙、下載、丹坵 |
10 |
140 |
2162 |
11295 |
城門鄉 |
城門、謝家垟、牛皮嶺、西嶴、章家山 |
6 |
86 |
1331 |
5539 |
魁裏鄉 |
下魁、南山、打石坑、浪通灣、大姑營 |
6 |
85 |
1242 |
5284 |
澄海鄉 |
路尾街、嶺尾、外垟、嶴內、大街內、陳家坪 |
10 |
98 |
1475 |
6217 |
民國三十年至三十五年,區鄉鎮不變。三十二年礬山區更名馬站區。三十五年靈溪區複名南港區,宜山區複名江南區。保甲數歷年增縮較大:三十年全縣有1047保,11818甲;三十一年1047保,12057甲;三十二年1007保,11892甲;三十三年987保,11658甲;三十四年953保,10848甲;三十五年949保,10880甲。
民國三十五年九月縮編鄉縝。三十六年有城區、萬全、鼇江、北港、江南、南港、蒲門(馬站區更名)七區,五十六鄉鎮,946保,10748甲。在今蒼南境內,江南區從原三鎮十四鄉,並為宜山、金鄉、錢庫三鎮,龍江、湖前、望鯉、江山、白沙、括山、蘆浦、方城、老城、石澳十鄉;南港區從原來二鎮十八鄉,並為靈溪、橋墩二鎮,瀆浦、滬山、浦亭、雲龍、藻溪、觀美、五鳳、莒騰、大觀、蕭江、山北十一鄉(蕭江、山北二鄉今屬平陽);蒲門區從原二鎮十二鄉並為馬站、霞關二鎮,南宋、礬山、赤溪、蒲城四鄉;還有北港區的天井鄉。
第三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
沿用舊區劃:解放初期,基本沿用舊政權的行政區劃。一九四九年八月前,平陽縣轄萬全、鼇江、北港、南雁、江南、南港六區。八月,撤銷中共鼎平縣委,將原屬鼎平的南鶴、蒲門兩區合併為蒲門區,劃歸平陽縣。這時平陽縣有七區,一直屬鎮(城關),七十三鄉鎮。在今蒼南境內有江南、南港、蒲門三區和南雁區的莒騰鄉。江南區轄宜山、錢庫、金鄉三鎮,湖前、江山、望鯉、龍江、括山、方城、白沙、蘆浦、老城、石嶴十鄉;南港區轄靈溪、橋墩二鎮,瀆浦、滬山、對務、浦亭、繁枝、渡龍、觀美、大觀、五風、挺南、大龍、藻溪、蕭江、山北、朝陽十五鄉(蕭江、山北、朝陽三鄉今屬平陽縣);蒲門區轄馬站、礬山、霞關、南宋、蒲城、赤溪六鄉。
九月一日,平陽縣人民政府成立,全縣仍設七區、一直屬鎮、七十三鄉鎮。在今蒼南境內,南港區撤挺南、大龍二鄉,增設矴步鄉;蒲門區馬站、霞關二鄉改為鎮,增設龍沙鄉。其餘不變。
劃區建鄉:一九五○年五月,進行劃區建鄉。平陽縣設萬全、鼇江、北港、麻步、山門、睦源、宜山、金鄉、靈溪、橋墩、礬山、馬站十二區,一直屬鎮,一百五十一鄉(鎮)。九月,原屬靈溪區的蕭江、山北二個鄉劃歸麻步區。一九五○年六月至一九五二年六月,在今蒼南境內有宜山、金鄉、靈溪、橋墩、礬山、馬站六區和睦源區一部分。宜山區轄宜山鎮,鳳江、平等、宜東、江山、綠萍、鯨山、蘆浦、望裏、合作、玉龍、湖前、龍江、白沙、和平、浦城十五鄉;金鄉區轄金鄉、錢庫二鎮,方城、新城、郊外、老城、萬和、湖裏、石砰、大漁、小漁、靈峰、括山、將軍、項橋十三鄉;靈溪區轄靈溪鎮,滬山、對務、大觀、瀆浦、藻溪、渡龍、繁枝、鳳池、山南、靈江、倉橋、雁騰、挺南、朝陽十四鄉(朝陽鄉今屬平陽縣);橋墩區轄橋墩鎮,沿沙、矴步、大龍、五鳳、思鳳、觀美、集美、水頭、南峰、浦亭十鄉;礬山區轄礬山鎮,南宋、華陽、埔坪、昌禪、礬南、龍沙、中墩、赤溪、風陽九鄉;馬站區轄馬站、霞關二鎮,魁裏、城門、信智、蒲城、雲亭、沿浦、澄海七鄉,還有睦源區的莒溪、西廳、天井三鄉。
劃鄉建政:一九五二年六月,平陽縣根據政務院指示,結合土地改革劃鄉建政,將北港區劃分為水頭、騰蛟二區,增設赤溪、藻溪二區,以城關直屬鎮為基礎,建立城區。全縣共有十六區,一直屬鎮(鼇江),二百三十九鄉(鎮)。一九五三年十二月,成立明礬礦區,屬溫州專署、平陽縣政府雙重領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改稱礬山礦區,直屬溫州專署。一九五四年八月撤銷城區,成立城關鎮,增設錢庫區。
一九五二年六月至一九五六年三月,在今蒼南境內有宜山、金鄉、錢庫、靈溪、橋墩、藻溪、礬山、馬站、赤溪九區和睦源區一部分。
宜山區,增設梧橋、雲岩、鐵龍、仙居、新安、南萍六鄉,共管轄二十二鄉鎮。一九五四年八月,將玉龍、南萍、蘆浦、新安、望裏、仙居六鄉劃歸錢庫區,將浦城鄉劃歸金鄉區.一九五六年一月,撤銷錢庫區,將錢庫、蘆浦、望裏、新安、括山五鄉鎮劃歸宜山區。
金鄉區,增設城東、炎亭、東山、石嶴(內湖)、大蔆、夏口六鄉,共轄二十一鄉鎮。一九五四年八月,將錢庫,將軍、項橋、夏口、括山、老城、郊外七鄉鎮劃歸錢庫區。同年八月至十二月又將老城、郊外二鄉和宜山區的浦城鄉劃歸金鄉區。
錢庫區,一九五四年八月設立,轄原屬宜山區的蘆浦、玉龍、南萍、望裏、新安、仙居和原屬金鄉區的錢庫、夏口、將軍、括山、項橋、老城、郊外,共十三鄉鎮。同年十二月,又將老城、郊外二鄉劃歸金鄉區。一九五六年一月,撤銷錢庫區,同時撤銷玉龍、南萍、將軍、夏口、項橋、仙居六鄉,又將錢庫、蘆浦、望裏、新安、括山五鄉鎮劃歸宜山區。
靈溪區,增設鎮江、靈東、底垟(今屬平陽縣)、幹水、龍堡、盛山、雙峰七鄉,共轄二十一鄉鎮。一九五二年八月,將藻溪、挺南、渡龍、繁枝、雁騰、平水、龍堡、盛山、雙峰九鄉劃歸藻溪區。一九五三年一月,成立浦山鄉(一九五六年二月併入蕭江鄉)。
橋墩區,增設仙堂、碗窯、羅垟、黎陽、黃檀、黃蕉、平美、象元八鄉,共轄十九鄉鎮。
藻溪區,一九五二年八月設立,轄原屬靈溪區的藻溪、雁騰、龍堡、平水、挺南、盛山、繁枝、渡龍、雙峰和原屬礬山區的南宋、垟頭、昌禪、新垟十三鄉。一九五三年十月,將南宋、垟頭、昌禪、新垟四鄉劃歸礬山區。一九五四年七月增設魁橋鄉。一九五六年三月,撤銷藻溪區,同時撤銷魁橋、雙峰、龍堡、平水、盛山五鄉,並將藻溪、渡龍、繁枝、挺南、雁騰五鄉鎮劃歸靈溪區。
礬山區,撤銷礬南鄉,增設南下、垟頭、新港、溪崗、南堡、甘茶、新垟、南嶴、安峰、外王、下宅、雙排、新安、鳳陽十四鄉,共轄二十四鄉鎮。一九五二年八月,將赤溪、鳳陽、新安、雙排、南嶴、安峰、龍沙、外王、下宅、中墩十鄉鎮劃歸赤溪區。十月,將南宋、垟頭、昌禪、新垟四鄉劃歸藻溪區。一九五三年十月,又將藻溪區的南宋、垟頭、昌禪、新垟四鄉劃歸礬山區,同年十二月,將礬山鎮和南下、溪崗二鄉劃歸明礬礦區管轄。
明礬礦區,一九五三年十二月成立,管轄礬山鎮和南下、溪崗二鄉。一九五四年二月直屬溫州專署。
馬站區,增設岱嶺、坑門、藍山、王孫、霧城、福森、嶺尾、南坪、長沙、漁寮十鄉,共轄十九鄉鎮。一九五二年八月,將信智鄉劃歸赤溪區。一九五五年先後撤銷嶺尾、藍山、福森三鄉。
赤溪區,一九五二年八月設立。轄原屬礬山區的赤溪、南嶴、龍沙、安峰、外王、下宅、新安、雙排、鳳陽、中墩和原屬馬站區的信智共十一鄉鎮。一九五六年三月,撤銷赤溪區,除將信智鄉劃歸馬站區、中墩鄉劃歸金鄉區外,其餘鄉鎮均劃歸礬山區。
還有睦源區的西廳鄉、田立鄉、大石鄉、莒溪鄉、傳後鄉、騰垟鄉、天井鄉(一九五六年春併入今屬平陽縣的吳垟鄉)。
並區並鄉:一九五六年三月至十月,並區並鄉、平陽縣設水頭、山門、宜山、金鄉、靈溪、橋墩、礬山、馬站八區,城關、鼇江、礬山三直屬鎮,一百一十六個鄉鎮。在今蒼南境內有宜山、金鄉、靈溪、橋墩、礬山、馬站6區和礬山直屬鎮。
宜山區,一九五六年二月至六月,撤銷綠萍、鳳江、宜東、鯨山、合作、龍江、和平、梧橋、鐵龍九鄉,十月恢復龍江鄉。一九五七年三月至一九五八年六月,先後恢復項橋、鳳江、合作三鄉。全區共轄宜山、錢庫、鳳江、平等、江山、蘆浦、望裏、合作、項橋、湖前、龍江、白沙、雲岩、新安、括山十五鄉鎮。
金鄉區,一九五六年二月至六月,先後撤銷靈峰、城東、萬和、郊外、小漁、大蓬、石嶴(內湖)、東山八鄉,又將礬山區的中墩鄉劃歸金鄉區。全區共轄金鄉、方城、新城、老城、湖裏、石砰、大漁、炎亭、舥艚、中墩十鄉鎮。
靈溪區,一九五六年先後將朝陽、底垟二鄉劃歸水頭區;撤銷藻溪區,將藻溪、渡龍、繁枝、挺南、雁騰五鄉鎮劃歸靈溪區,同時撤銷雁騰鄉,將繁枝、渡龍並為雲龍鄉,撤銷大觀、滬山、靈江、鳳池、倉橋五鄉;將橋墩區的浦亭、水頭二鄉和麻步區的蕭江、夏橋二鄉劃歸靈溪區。並鄉後,靈溪區共轄靈溪、對務、瀆浦、浦亭、水頭、藻溪、挺南、雲龍、夏橋、蕭江十鄉鎮。同年八月恢復雁騰鄉。十二月雲龍鄉分為繁枝、渡龍二鄉。一九五七年三月恢復滬山、大觀二鄉。一九五八年六月恢復鳳池、倉橋二鄉,至此,靈溪區共轄靈溪、對務、瀆浦、浦亭、水頭、藻溪、挺南、雁騰、繁枝、渡龍、滬山、大觀、鳳池、倉橋、夏橋(今屬平陽縣)、蕭江(今屬平陽縣)十六鄉鎮。
橋墩區,一九五六年春,將水頭、浦亭二鄉劃歸靈溪區,同時將睦源區的莒溪,西廳、上村、大石、田立、騰垟、傳後七鄉劃歸橋墩區。又先後撤銷矴步、大龍、思鳳、集美、南峰、羅垟、黎陽、黃蕉、平美、象元、西廳、上村、大石、田立、傳後十五鄉。一九五七年,相繼恢復西廳、黎陽、集美、大龍四鄉。至此,橋墩區共轄橋墩、沿沙、大龍、五鳳、觀美、集美、仙堂、碗窯、黎陽、黃檀、莒溪、西廳、騰垟十三鄉鎮。
礬山區,一九五六年三月撤銷赤溪區,將赤溪、南嶴、外王、下宅、安峰、龍沙、新安、雙排、鳳陽九鄉鎮劃歸礬山區。又先後撤銷甘茶、垟頭、新港、新垟、南嶴、安峰、外王、下宅、雙排、新安十鄉,增設半垟鄉,礬山鎮改為縣直屬鎮。至此,礬山區共轄華陽、南宋、埔坪、昌禪、南堡、赤溪、龍沙、半垟、鳳陽九鄉鎮。
馬站區,一九五六年春撤銷霧城、坑門、岱嶺三鄉,將原屬赤溪區的信智鄉劃歸馬站區,增設合作鄉。六月撤銷南坪鄉。次年六月撤銷合作鄉。同時成立岱嶺佘族鄉。一九五八年十月,撤銷長沙鄉,恢復南坪鄉。至此,馬站區共轄馬站、霞關、岱嶺、城門、魁裏、漁寮、蒲城、沿浦、澄海、南坪、雲亭、信智十二鄉鎮。
礬山鎮,一九五六年五月,將礬山鎮改為縣直屬鎮。
撒區建社:一九五八年九月至十一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撤銷區建制和直屬鎮,先後成立鋼城、萬全、鼇江、麻步、水頭、騰蛟、山門、宜山、金鄉、錢庫、靈溪、橋墩、藻溪、礬山、馬站、赤溪十六人民公社。在今蒼南境內有宜山、金鄉、錢庫、靈溪、橋墩、藻溪、礬山、馬站、赤溪九公社。一九五九年二月撤銷藻溪、赤溪公社。三月全縣鄉鎮統一改稱管理區。五月又將管理區統一改稱生產大隊。
宜山公社,一九五八年九月撤銷宜山區,成立宜山、錢庫二公社。宜山公社轄宜山、鳳江、平等、江山、湖前、龍江、白沙、雲岩八大隊。
金鄉公社,一九五八年九月撤銷金鄉區,成立金鄉公社,轄金鄉、湖裏、老城、大漁、石砰、炎亭、新城、舥艚、方城、中墩十大隊。同年十一月,將中墩大隊劃歸赤溪公社。一九五九年三月撤銷方城大隊,井入舥艚大隊。
錢庫公社,一九五八年九月成立,轄錢庫、望裏、合作、新安、蘆浦、項橋、括山七大隊。同年十一月,撤銷合作大隊,併入望裏大隊。
靈溪公社,一九五八年九月撤銷靈溪區,成立靈溪、藻溪二公社。靈溪公社轄靈溪、對務、瀆浦、倉橋、滬山、鳳池、大觀、浦亭、水頭、夏橋、蕭江十一大隊。一九五九年一月,將蕭江、夏橋二大隊劃歸麻步公社。二月撤銷藻溪公社,將藻溪、挺南、雁騰、繁枝、渡龍五大隊劃歸靈溪公社。十一月將水頭大隊劃歸橋墩公社。一九六○年一月,撤銷雁騰大隊,至此,靈溪公社轄靈溪、浦亭、鳳池、滬山、對務、大觀、瀆浦、倉橋、藻溪、渡龍、繁枝、挺南十二大隊。
橋墩公社,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撤銷橋墩區,成立橋墩公社。橋墩公社轄橋墩、大龍、五鳳、觀美、仙堂、碗窯、黎陽、黃檀、莒溪、騰垟十大隊。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將靈溪公社水頭大隊劃歸橋墩公社。一九六○年十月,仙堂、黃檀二大隊併入橋墩大隊。至此,橋墩公社轄橋墩、莒溪、大龍、五風、黎陽、觀美、碗窯、騰垟、水頭九大隊。
藻溪公社,一九五八年九月成立,轄藻溪、雁騰、挺南、繁枝、渡龍5鄉鎮。一九五九年二月撤銷藻溪公社,將所屬五鄉鎮劃歸靈溪公社。
礬山公社,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撤銷礬山區,成立礬山公社,轄華陽、南宋、埔坪、昌禪、礬南(由原礬山直屬鎮和南堡鄉合併)五大隊。十二月,撤銷赤溪公社,將赤溪、鳳陽、半垟、中墩、龍沙五鄉鎮劃歸礬山公社。一九五九年七月,撤銷礬南大隊,建立南堡大隊,十月恢復礬山直屬鎮。至此,礬山公社轄華陽、南宋、埔坪、昌禪、南堡、赤溪、龍沙、半垟、鳳陽、中墩十大隊。
馬站公社,一九五八年十月,撤銷馬站區,成立馬站公社,轄馬站、霞關、岱嶺、城門、魁裏、漁寮、蒲城、沿浦、澄海、南坪、雲亭、信智十二大隊。
赤溪公社,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成立,轄原屬礬山區的赤溪、龍沙、半垟、鳳陽和屬金鄉區的中墩,共五鄉鎮。同年十二月,撤銷赤溪公社,所屬5鄉鎮劃歸礬山公社。
礬山鎮,一九五九年十月恢復為直屬鎮。
恢復區公所,大隊建公社一九六一年九月,恢復區公所(城關、鼇江、礬山三個直屬鎮不變)。至一九六二年一月,生產大隊全部改為公社。平陽縣共有一百三十七公社。一九七二年三月,撤銷錢庫區,同年十月,又恢復錢庫區。至此,在今蒼南境內有宜山、金鄉、錢庫、靈溪、橋墩、礬山、馬站七區和礬山直屬鎮。
宜山區,一九六二年一月轄宜山、江山、鳳江、雲岩、平等、白沙、湖前、龍江八公社。八月成立鐵龍公社,一九六四年六月成立沿江公社。宜山區共轄十公社。一九七二年三月撤銷錢庫區,將錢庫、蘆浦、望裏、新安、陳東、仙居六公社劃歸宜山區。同年十月恢復錢庫區,又將錢庫等六公社劃歸錢庫區,宜山區仍轄十公社。
金鄉區,一九六二年一月轄金鄉、湖裏、老城、大漁、石砰、炎亭、新城、舥艚八公社。六月成立郊外公社,金鄉區共轄九公社。一九七二年三月撤銷錢庫區,將夏口、括山、項橋三公社劃歸金鄉區。同年十月恢復錢庫區,又將夏口等三公社劃歸錢庫區。金鄉區仍轄九公社。
錢庫區,一九六二年七月轄錢庫、望裏、新安、蘆浦、項橋、括山六公社。同年成立夏口公社,一九六四年成立陳東、仙居二公社,錢庫區共轄九公社。一九七二年三月,撤銷錢庫區,將錢庫等六公社劃歸宜山區,將夏口等三公社劃歸金鄉區。同年十月恢復錢庫區,管轄原來九公社。
靈溪區,一九六二年一月轄靈溪、浦亭、鳳池、滬山、對務、大觀、瀆浦、倉橋、藻溪、渡龍、繁枝、挺南十二公社。
橋墩區,一九六二年一月轄橋墩、莒溪、天井、大龍、五鳳(黎陽大隊併入五鳳)、觀美、碗窯、騰垟、水頭九公社。九月成立黃檀公社,橋墩區共轄十公社。
礬山區,一九六二年一月轄華陽、南宋、埔坪、昌禪、南堡、赤溪、龍沙、半垟、鳳陽、中墩十公社。
馬站區,一九六二年一月轄馬站、霞關、岱嶺、城門、魁裏、漁寮、蒲城、沿浦、澄海、南坪、雲亭、信智十二公社。
礬山鎮,建制不變。
蒼南建縣:一九八一年六月,蒼南建縣。蒼南縣轄原平陽縣的礬山鎮及宜山、金鄉、錢庫、靈溪、橋墩、礬山、馬站七區,七十一公社。一九八二年三月,縣城靈溪鎮改為直屬鎮。一九八三年十月,建立龍港直屬鎮。至此,蒼南縣共轄七區,二直屬鎮,七十一公社。宜山區轄宜山、江山、鳳江、雲岩、平等、鐵龍、白沙、湖前、龍江、沿江十公社;金鄉區轄金鄉、湖裏、老城、郊外、大漁、石砰、炎亭、新城、舥艚九公社;錢庫區轄錢庫、夏口、蘆浦、望裏、新安、陳東、仙居、括山、項橋九公社;靈溪區轄浦亭、鳳池、滬山、對務、大觀、瀆浦、倉橋、藻溪、渡龍、繁枝、挺南十一公社;橋墩區轄橋墩、莒溪、大龍、五鳳、黃檀、觀美、水頭、碗窯、騰垟、天井十公社;礬山區轄華陽、南宋、埔坪、昌禪、南堡、赤溪、龍沙、半垟、鳳陽、中墩十公社;馬站區轄馬站、霞關、岱嶺、城門、魁裏、漁寮、蒲城、沿浦、澄海、南坪、雲亭、信智十二公社。還有靈溪、龍港和礬山三直屬鎮。
搬社建鄉及搬區建鎮:一九八四年二月,蒼南實行政社分設,撤銷七十一公社,成立七十一鄉政府。五月增設海城鄉,共七十二鄉。六月,縣委、縣政府決定試行撤區建鎮,以鎮轄鄉,撤銷七區,建立宜山、金鄉、錢庫、舥艚、橋墩、藻溪、莒溪、馬站、赤溪九鎮,加之原有靈溪、龍港、礬山三直屬鎮,共十二鎮。宜山鎮轄江山、鳳江、雲岩、平等、鐵龍、海城六鄉;金鄉鎮轄大漁、石砰、炎亭、湖裏、老城、郊外六鄉;舥艚鎮轄舥艚、新城二鄉;錢庫鎮轄夏口、蘆浦、望裏、新安、陳東、仙居、括山、項橋八鄉;藻溪鎮轄藻溪、渡龍、繁枝、挺南四鄉;橋墩鎮轄橋墩、大龍、五鳳、黃檀、觀美、南水頭六鄉;莒溪鎮轄莒溪、天井、騰垟、碗窯四鄉;馬站鎮轄馬站、霞關、岱嶺、城門、魁裏、漁寮、蒲城、沿浦、澄海、南坪、雲亭十一鄉,赤溪鎮轄赤溪、龍沙、半垟、鳳陽、中墩、信智六鄉;靈溪鎮轄大觀、浦亭、鳳池、對務、滬山、瀆浦、倉橋七鄉;龍港鎮轄白沙、龍江、沿江、湖前四鄉;礬山鎮轄華陽、南宋、昌禪、埔坪、南堡五鄉。
恢復區建制:一九八五年二月,因鎮管鄉不符合憲法規定,又恢復區建制。撤銷九鎮(直屬鎮不變),恢復宜山,金鄉、錢庫、靈溪、橋墩、礬山、馬站七區。同月增設藻溪區和赤溪區。四月設龍港區。同年十二月起至一九九○年,先後將湖前、蘆浦、炎亭、望裏、倉橋(更名靈江)、大漁等鄉改為建制鎮。一九八七年二月,建立金鄉直屬鎮,一九八八年十月,湖前鎮改為直屬鎮。至一九九○年十二月,全縣共十區,五直屬鎮,六十七鄉鎮。
宜山區轄宜山、江山、鳳江、雲岩、平等、鐵龍六鄉鎮,海城鄉劃歸龍港區;金鄉區轄金鄉、湖裏、老城、郊外、大漁、石砰、炎亭、新城、舥艚九鄉鎮。一九八七年二月金鄉鎮改建為縣直屬鎮,將湖裏、老城、郊外三鄉改為辦事處,劃歸金鄉鎮管轄。金鄉區轄大漁、石砰、炎亭、新城、舥艚五鄉鎮;錢庫區轄錢庫、夏口、蘆浦、望裏、新安、陳東、仙居、括山、項橋九鄉鎮,龍港區,一九八五年四月設立,轄原屬龍港鎮的湖前、沿江、龍江、白沙和原屬宜山區的海城,共五鄉。一九八八年十月,湖前改建為直屬鎮,龍港區管轄沿江、龍江、白沙、海城四鄉;靈溪區轄大觀、浦亭、鳳池、對務、滬山、瀆浦、靈江七鄉鎮;橋墩區轄橋墩、大龍、五鳳、黃檀、觀美、南水頭、莒溪、天井、騰垟、碗窯十鄉鎮;藻溪區轄藻溪、渡龍、繁枝、挺南四鄉鎮;礬山區轄華陽、南宋、埔坪、昌禪、南堡五鄉;馬站區轄馬站、霞關、岱嶺、城門、魁裏、漁寮、蒲城、沿浦、澄海、南坪、雲亭十一鄉鎮;赤溪區轄赤溪、龍沙、半垟、鳳陽、中墩、信智六鄉鎮。還有靈溪、龍港、礬山、金鄉(轄郊外、湖裏、老城三個辦事處)、湖前五直屬鎮。
附:蒼南縣一九九二年撒區擴鎮並鄉後行政區劃情況
鄉鎮
名稱 |
鄉鎮
駐地 |
居
民
區
和
村 |
靈溪鎮 |
江濱西路 |
古磉、上街、鳳山、雙台、柴街巷、黃宅內、會龍門、塘北、站東、城中、山前、蓮池、望鶴、韓頭橋;
樟浦、家堡、雙台、雙靈、古磉、雙垟、大門、廳基、西山、靈峰、山東、下東垟、宮後陳、五垟、洽尾繆、東倉、上江、水門內、上垟莊、河尾莊、上林、官堂、新建、靈堡、岩頭、龍渡、垟貢、後垟、坑底、嶺北、大觀、魚塘口、南山邊、溪心、龍頭、水頭、坑源、五畝、金嶴、曉豐、下埠街、南嶴、田墘、北山下、壩頭、嶺前、翁家垟、過港、秦嶴、宕豐、葉家垟、渡龍、雙匯、嶼湖、宕頂、西程、埭頭、白鶴、望鶴。 |
龍港鎮 |
鎮前路 |
江浦、通港、海港、建新、鎮前、龍躍、沿河、文衛、江灣;
新渡、方岩下、河底高、金釵河、江口、下埠、池浦、流浦、柳江、鹹園、朝西屋、磚瓦、新陡門、新蘭、東排、西排、新美州、洪宮、塗廠、下澇、黃家蓬、瓦窯頭、李家垟、浦後、三大屋、河北廟、黃中、象北、下東莊、象申、象南、七河、劉北、劉西、劉南、方北、方中、方南、章良、岑浦、二河、海頭、河尾、前東、朝北處、後岸、民主、海下、新垟。 |
湖前鎮 |
西橋村 |
鶴浦、東浦;
西橋、東河、下垟鄭、雙桂、陳良、楊家宅、鳳江、雙龍、匯龍、李莊站、長連屋、朱家站、三垟、凰浦、水深垟、童處、林陳、新光、麟頭。 |
靈江鎮 |
新港村 |
港巷陳、新渡;
余橋、水垟、蔡宅、聯進、橫支、四大、橫河、金福、橋底、營垟、內李、凰山前、王宅、梧梅、浦邊、江蘇、河口葉、新港。 |
宜山鎮 |
球新路 |
球山、龍頭、仁壽、前垟、站前、東興;
嚴處、吳家庫、朱處、甲底、上黃、下黃、林梁、宜一、宜二、塘西、東店、八岱、前垟底、東跳、張北、張南、上水門、陳家寺、前河蔣、浹中堡、珠後、珠西、珠東。 |
蘆浦鎮 |
蘆浦村 |
蘆光;
蘆浦、增產、儒橋頭、鑒後西、鑒後東、鑒後垟、前垟、東門垟、林家院、南宕、縣後、石路、黃樓下、前垟底。 |
莒溪鎮 |
莒溪村 |
岩皮;
莒溪、黃土、大坪、大山、大坑、上村、大峨、石亭、西廳、王洞、石峴、碟頭、內垟、王立垟、橋南山、宮外、下塘、柯嶺、垟尾、田貢、半山腰、大呈、橫路、田寮、山坑、天井、鹿境、直坑、黃佘、坳下。 |
舥艚鎮 |
爐頭村 |
中魁、雙港、桂泉;
爐頭、泮河西、泮河東、北嶺、林家莊、平安、老台、七二、七一、舥艚、中段、老陡門、下乾頭、方城底、橫池、東山周、垟底張、瀆底、東浦口、山塘、陳處、馬路下、西浦口、金家沿、北大垟、九刀連、新橋、仙坭船、水心、倪前、倪後、黃庫、浦東、浦前、夏口徐、黃東、馬鞍橋。 |
礬山鎮 |
新華街 |
南下、內街、南垟、新厝內、新街、大埔頭、龍舌頭、王家洞、深蟬、水尾、西坑、福德彎、杉山、南山坪;
尖家坑、赤家山、古路下、深白、龍幹、白岩、街路、南下、埔南、中村、金鬥垟、王西坑、南堡、頂村、坑子內、園盤、石門頭、楊於山、嶺腳山、坑門嶺、楊家井、甘茶、青山後、下厝基、倪家山、大坪山、埔坪、甘岐、獅頭腳、拱橋山、王門坑、柯嶺腳、溫周窟、楓樹坪。 |
赤溪鎮 |
南行村 |
赤溪;
南行、過溪、塘頭、北嶴內、赤溪、園林、白灣路、白灣、流岐頭、半垟、流岐嶴、三步擂、雙牌、隔頭、新窯、安基、泗安、小嶺頭、官嶴、信智、棕利頭、後垵、烏岩、新厝、朱家垟、韭菜園、青山、湖井、桃山、園嶼、大腳蝦。 |
馬站鎮 |
南新街 |
南街、草埕、街頭;
馬站、鳳尾山、金山、橋頭、山邊、閘橋頭、霞峰、石頭崗、後峴、城門、謝家垟、風門、上半嶺、大貢、西邊、棋盤、西覽、車嶺、下嶼、三墩洲、中魁、頂魁、下魁、小姑、利垟、中姑、南壟、魴魚山。 |
霞關鎮 |
霞關村 |
第一、第二;
霞關、三星、蕉坑、大垵、瑤洞、南關、南坪、流楓仔、橋仔頭、蚊龍頭、牛運、柳壟、小曹、下林、松柏林、水門宮、長沙、深灣、卓蟬、下南坪、義吾、頂海、下海、路尾、十五畝、鬥垟、仙岩、大壟、沛壘、陳家坪、嶴內、庫下。 |
滬山鄉 |
滬山村 |
滬山、新溪、台溪、柳莊、五愛、三河、鳳陽、畔垟、門前、山南、周林、山北底、浦口、後蔡、前蔡、新橋頭、新浦、百丈、塘下。 |
鳳池鄉 |
板嶴村 |
板嶴、徐溪、漁池、白水、灣旦、大坡、岩水、蟬嶴、水月、埔內洪、雙益 |
浦亭鄉 |
燕頭村 |
燕頭、嶺頭、觀湖、羅溪、內樟嶴、新開田、大亭、大明、直瀆、張家腰、浦嶴、嶺東、峰底、新同、下嶴、小玉蒼、浦南山、麗灣。 |
江山鄉 |
周家村車 |
周家車、新河、下水門、郭宕、西河、上河頭、薛北、薛中、薛南、月星、大店、文樓、東莊、梁宅、三大廟、後垟增、都口、盧處、平橋、王家門、壽山、下灣、振棋。 |
平等鄉 |
張西村 |
張西、張東、環河、徐家莊、陳家宅、韓家垟、仕家垟、吳家弄、林官倉、陳宅、梧橋、希賢、陳華垟、吳蘭樓、余北、余南、施良、孫店。 |
騰垟鄉 |
後車村 |
後車、上北山、排頭、垟半嶺、東湖浦、鄭坑、灣底、蟬心、山墩、王灣、北田寮、漁山頭、大田後、石井、大石坪。 |
雲岩鄉 |
鯨頭村 |
鯨頭、士金兜、上對口、中對口、山前、鳳山、金中、雲岩、梁峰、三峰、聯友、瑞岩。 |
仙居鄉 |
安居村 |
安居、仙平、朱家鬥、李家垟頭、湖廣店、翁處、雅後、雅店橋、神宮橋、雅前、木橋頭、柘園、龍船淨、十二岱、河西岸。 |
新安鄉 |
東社村 |
新社、東社、芙蓉、小雲兜、大雲兜、路邊、金龍、西謝、大樹下、玉龍、東浹頭、寥家垟、鑒橋、管店、大河川底、塔頭、塔前、山北、陳鑒垟。 |
瀆浦鄉 |
橫浦村 |
橫浦、華山、大洽頭、上劉、紅星、塔里、橫江、平水橋、雙家垟、棋南、湯家垟、山腳李、平南、鬥南、下匯周、郭家車、鎮江。 |
括山鄉 |
將軍村 |
將軍、小陳家堡、南垟、蔡家堡、東張莊、西張莊、尤家園、坑口、大莊、下湯,周家城、河西、新嶴、斜路、和垟、牛條垟、朱家、西括、山崗內、
嶺腳、仰頭山、東括、東括外、東括內、尤家坑、順嶺、南蟬山。 |
五鳳鄉 |
嘉隆村 |
嘉隆、下寮、大隔、半山、南山頭、同平、八畝後、黎垟、竹腳內、磔底、小垟、鳳鳴、水溝、思居、風村。 |
石砰鄉 |
坑南村 |
外湖、坑東、埠頭、坑南、宮後、橫山、北山、橋南、風水灣、拱橋。 |
龍沙鄉 |
沙坡村 |
沙坡、嶺頭坪、吊壁燈、李家埠、蔡家山、石塘、下宅、龍山腰、嶺門山、坑內、拋網山、百步嶺、安峰、沙灣、煙敦塤、下半山、玉沙。 |
南宋鄉 |
南宋村 |
南宋、古樓山、垟頭、半垟宮、垟曹坑、垟尾園、蕉坑底、茶寮、大埔山、溪光、長溪源、石門嶺。 |
昌禪鄉 |
昌禪村 |
昌禪、大心垟、三條溪、陳家擂、楓腳、王家垟、昌南山、高垟山、中嶴。 |
中墩鄉 |
中墩村 |
中墩、海濱、南頭、下厝、王家山、小嶺、尖礁。 |
漁寮鄉 |
漁寮村 |
大尖、四畝腳、後曹、崇安、荷包田、打石坑、流源、王孫、覽瑞、虎井、交椅寬、蛤蟆頭、割草旦、霧城、王梅嶺、關頭、疊石、羅家山、漁寮。 |
蒲城鄉 |
城西村 |
城東、城南、城西、城北、甘溪、牛乾嶺、西門外、水路山。 |
沿浦鄉 |
沿浦村 |
沿浦、鼻頭、大姑、新塘、李家井、下在、嶺尾、外垟、鬥門頭、老虎垵、三茆、雲亭、界牌、牛乾、南堡嶺、孟福林、白蓬嶺、木林、沙嶺。 |
鳳陽鄉 |
頂堡村 |
頂堡、嶺邊、龜墩、鳳樓、鶴山、鶴峰。 |
岱嶺鄉 |
東宮村 |
東宮、雲遮、雲山、坑門、福掌、鬥彎、朗腰、楊家邊、龍鳳、南山、大厝基。 |
第三章 區鎮鄉簡介
本章敘述的是各區、鎮、鄉一九九○年的簡要情況。人口據一九九○年普查數。
第一節 直屬鎮
縣城——靈溪鎮
耕地面積二千九百八十二畝,其中水田二千六百六十五畝。人口三萬八千六百九十二。駐地鎮府路。轄古磉、上街、鳳山、雙台、站東、柴街巷、黃宅內、山前、會龍門、塘北、城中、蓮池、韓橋頭十三居民區,樟浦、家堡、雙台、雙靈、古磉、雙垟、大門、廳基、下東垟九村。地處全縣交通樞紐。有紡織、機械等企業八十七家,商店一千二百六十家,專業市場十八個,其中參茸市場名聞全國,鎮內有幼稚園十一所(其中個體幼稚園八所),小學五所,中學四所,職業技術學校、教師進修學校、民族中學各一所。縣人民醫院有床位二百五十張。
龍港鎮
耕地面積一千九百五十二畝,其中水田一千六百八十七畝。人口四萬七千九百五十二人。駐地鎮前路。轄江港、通港、海港、建新、鎮前、龍躍、沿河、文衛、江灣九居民區,新渡、方岩下、河底高、江口、金釵河、下埠、朝西屋、流浦、池浦九村。一九八四年六月建鎮以來,共投資九億多元,建築面積達二百一十萬立方米。有企業一百九十五家,商業二千五百六十三家,專業市場十二個。有小學四所,中學三所,聾啞學校一所。龍港醫院有床位一百六十三張。
礬山鎮
耕地面積一千六百五十四畝,其中水田一千零九畝。人口二萬二千四百十五人。駐地新華街,轄南下、內街、南垟、深垟、新街、新厝內、大埔頭、西坑、龍舌頭、水尾、王家洞、杉山、福德灣、南山坪十四居民區,尖家坑、赤家山、古路下、深白、龍幹、白岩、街路、南下、王西坑九村。以產明礬馳名中外,稱為“礬都”。全鎮有明礬企業九家,其中國有一家,集體三家,股份五家,年產礬三萬七千噸。一九六二年開始勞務輸出,有十二個工程隊,年平均三千五百多人。有小學二所,中學一所,中等技校l所。礬礦工人醫院有床位二百張。
金鄉鎮
耕地面積二萬七千二百五十八畝,其中水田二萬四千零六十三畝。下轄湖裏、老城、郊外三個辦事處,人口七萬零七百七十人。駐地衛前街。轄鳳凰、半樂、球山、茶亭、七星、衛前、海晏七居民區,靈峰、夏八美、後半垟、前半垟、夏澤、靈峰黃、下澤湯、大處基、底店、河頭、上堡、馮店、湯鑒垟、上乾頭、坊下、林家硐、四代徐、黃家宅、餘莊、大橋頭、陽美、半浹連、池心、洪嶺下、東山蔡、蘇家、鄭家樓、鄭家垟、前張、東田、河尾垟、南垟、東店包、蔡家、黃金河、東埭頭、珠照垟、戴家堡、吳家堡、湖裏、坎頭、張良山、前堡、瓦窯、倒橋、橋頭連、黃泥嶴、梅嶺腳、梅嶺頭、涼亭、珠梅嶺、十八步、幹溪、牛臥龍、龍蟠基、獅山、星光、五一、城中、金星、溪頭六十一村。七十年代形成小商品生產基地,至一九九○年有家庭工業二千九百三十一戶,掛靠七十五家企業。所產鋁質徽章、塑膠券票、塑膜證冊、滌綸商標等共三千多項系列商品,暢銷全國各地。有小學五所,中學四所。金鄉醫院有床位三十五張。
湖前鎮
耕地面積四千二百零二畝,其中水田四千一百九十一畝。人口一萬零五百七十二人。駐地西橋。轄鶴浦、東浦二居民區,西橋、東河、雙桂、陳良、楊家宅、下垟鄭六村。原有土紡土織傳統,一九七六年後土布滯銷,當地居民以織布機改織塑膠編織袋,遂成專業鎮。隨著塑膠編織袋需求量的大增,大力發展外地加工,在本地及鄰近三縣十一區鎮共有二萬五千個加工點,年產二億條以上。一九八八年,全鎮有掛戶企業二十五家,家庭工廠一千五百四十戶,占總戶數七成。有小、中學各一所。
第二節 宜山區
全區耕地面積五萬一千四百二十八畝,其中水田四萬八千六百五十畝。人口十一萬二千四百六十一人。駐地宜山鎮。轄宜山鎮和鐵龍、雲岩、鳳江、江山、平等五鄉。水網地區,素稱魚米之鄉,又為土紡土織之鄉。一九七九年後新興再生腈綸及塑膠編織袋暢銷全國。
宜山鎮
耕地面積三千八百九十六畝,均系水田。人口二萬一千二百六十二人。駐地球新路。轄球山、龍東、仁壽、前垟、站前、東頭六居民區,嚴處、東店、吳家庫、朱處、甲底、上黃、下黃、林梁、宜一、宜二、塘西十一村。以再生紡織品聞名,為溫州十大商品市場之一。
鐵龍鄉
耕地面積五千零三十二畝,其中水田四千九百零七畝。人口一萬零六百七十九人。駐地八岱。轄八岱、謝垟底、東跳、張北、張南、上水門、陳家寺、前河蔣、浹中堡、珠後、珠西、珠東十二村,有再生棉花市場。
雲岩鄉
耕地面積八千一百九十五畝,其中水田六千六百八十二畝。人口一萬六千五百零二人。駐地鯨頭。轄鯨頭、士金兜、山前、上對口、中對口、鳳山、金中、雲岩、聯友、梁峰、三峰、瑞岩十二村。屬半山區。有彩印、煙花、紡織等企業。
鳳江鄉
耕地面積九千五百九十一畝,其中水田八千八百八十八畝。人口一萬五千九百三十四人。駐地凰浦。轄鳳江、雙龍、匯龍、李莊站、長連屋、朱家站、三垟、凰浦、水深垟、童處、林陳、新光、麟頭十三村。年產蜜柑三萬斤,以果大、皮薄、味甘著稱。
江山鄉
耕地面積一萬四千一百八十三畝,均系水田。人口二萬六千四百四十五人。駐地周家車。轄周家車、下水門、郭宕、西河、新河、上河頭、薛北、薛南、後垟增、平橋、都口、梁宅、大店、文樓、月星、東莊、三大廟、盧處、壽星、王家門、下灣、薛中二十二村。新河、西河兩村為最早生產再生腈綸的地方。
平等鄉
耕地面積一萬零五百二十九畝,其中水田一萬零九十四畝。人口二萬一千六百三十九人。駐地張西。轄張西、張東、環河、徐家莊、陳家宅、韓家垟、希賢、仕家垟、梧橋、吳家弄、陳宅、林官倉、陳華垟、吳蘭樓、余北、余南、施良、孫店十八村。張東村解放後出過五位元教授、九位元工程師。
第三節 錢庫區
全區耕地面積六萬五千零三十七畝,其中水田五萬六千一百三十八畝。人口十六萬七千九百二十三人,居全縣各區之首。駐地錢庫鎮。轄錢庫、蘆浦、望裏三鎮,新安、仙居、陳東、項橋、夏口、括山六鄉,有山區、沿海和平原。鄉鎮工業發達,主要有輕紡、鞭炮、印刷、塑膠、電器等,大部分家庭從事棉紡或編織業。
錢庫鎮
耕地面積四千八百一十四畝,其中水田四千七百五十四畝。人口二萬八千一百零七人。駐地文衛路。轄東街、西街、興中、興華四居民區,東西街、橫街、三東、三西、黃判橋、倪處、金家垟、垟西、東頭、金處、三秀橋十一村。地處水網平原。有村鎮企業七十二家,商店五百四十二家,攤點一百八十五個,經商人員二千八百多人。
蘆浦鎮
耕地面積七千零七十六畝,其中水田五千五百二十一畝。人口二萬一千四百六十六人。駐地蘆浦。轄瀘光居民區和蘆浦、增產、儒橋頭、鑒後垟、鑒後西、鑒後東、前垟、縣後、東門垟、石路、南宕、林家院、黃樓下、前垟底十四村。屬濱海地區,居民從事農鹽業外,兼營漁業與海塗養殖。產煙花爆竹。
望裏鎮
耕地面積一萬零八百八十二畝,其中水田七千九百四十六畝。人口三萬零八百二十九人。駐地南茶寮。轄南茶寮、港濱二居民區,南茶寮、北嶴、南北嶴、北茶寮、河口、新民、浹底園、下堡、烏石嶺、港頭、六板橋、鳳嶴、馬鞍、金家莊、羅厝、宮西、溪頭埠、豬肝山、東山頭、雅儒、山嶴口、護法寺、仙居山、神山二十四村。南茶寮為商品集散地。
新安鄉
耕地面積八千二百七十二畝,其中水田七千九百一十三畝。人口二萬零八十五人。駐地東社,轄新社、東社、芙蓉、小雲兜、大雲兜、路邊、金龍、西謝、大樹下、東浹頭、廖家垟、玉龍、管店、鑒橋、大河川底、塔頭、陳鑒垟、北山十九村。地處平原,北片九村主種水稻兼營紡織,南片十村兼制磚瓦、粉幹。
仙居鄉
耕地面積八千七百五十九畝,其中水田八千五百五十三畝。人口一萬七千八百六十五人。駐地安居。轄安居、仙平、朱家鬥、李家垟頭、湖廣店、雅店橋、雅前、雅後、翁處、柘園、龍船土爭、神宮橋、十二岱、河西岸、木橋頭十五村。地處平原。有三個專業村,即湖廣店印染,龍船淨制面,翁處做粉幹。
陳東鄉
耕地面積二千三百七十九畝,其中水田二千二百六十三畝。人口四千八百六十八人。駐地西堡,轄西堡、陳東、陳西、陳南、蘇家堡五村。系水網地區,有大小河渠七條,有淡水養殖場及塑膠、紡織、文具等廠。
項橋鄉
耕地面積六千九百九十七畝,其中水田六千一百五十八畝。人口一萬四千七百五十五人。駐地項家橋。轄項西、項東、垟南、垟北、垟中、垟東、後謝、李家車、李前、李後、小河川底、山下、孫家河、桐橋、林家塔十五村。水網地區。有鄉鎮企業三十二家。
夏口鄉
耕地面積五千四百六十畝,均系水田。人口一萬零五百零六人。駐地前吳。轄前吳、夏口、章均垟、陡門底、蔡裏、彭家礁、後官、河家埭八村。地處平原,有鄉鎮企業二十三家。
括山鄉
耕地面積10398畝,其中水田7570畝。人口19442人。駐地將軍。轄將軍、小陳家堡、南垟、蔡家堡、西張莊、東張莊、尤家園、坑口、大莊、下湯、周家城、河西、新嶴、斜路、和垟、朱家、牛條垟、西括、嶺腳、山崗內、仰頭山、東括內、東括外、順嶺、尤家坑、南垟山26村。系半山區。產蜜柑、血橙、茶、竹等。有鄉鎮企業27家。
第四節 金鄉區
全區耕地面積一萬九千五百九十三畝,其中水田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九畝。人口九萬八千九百九十二人。駐地金鄉鎮。轄大漁、炎亭、舥艚三鎮,石砰、新城二鄉。屬濱海半山區,以漁為主。有機動漁船一千二百二十二隻,海塗養殖二千畝。有鄉鎮企業七十七家。
大漁鎮
耕地面積二千六百三十五畝,其中水田二百六十五畝。人口二萬零五十七人。駐地南行街。轄南行街、北行街、漁嶴、大嶴、嶺門、小漁、大嶴心、青灣底八村。海岸線二十五・五公里,為縣重點漁業鄉,水產品暢銷各地。
炎亭鎮
耕地面積二千四百三十一畝,其中水田七百九十七畝。人口一萬五千八百二十人。駐地西沙。轄西沙、東沙、外嶴、內嶴、倒橋坑、洪嶺頭、燕窠、楊家尖、洪家、流灣、橫溪、海口十二村。西北靠山,東南面海,居民以漁業為主,梭子蟹大量出口。海岸有一千多米沙灘,面對圓嶼,為天然海濱浴場。
舥糟鎮
耕地面積七千八百七十七畝,其中水田六千四百九十八畝。人口三萬一千三百四十六人。駐地中段。轄中魁、雙港、桂泉三居民區,泮河東、泮河西、爐頭、北嶺、林家莊、平安、老台、七一、七二、舥艚、中段、老陡門、下乾頭、方城底、橫池、浹底、東山周、垟底張、東浦口、山塘二十村。居民以漁為主,以農為輔。海塗圍墾二千畝。有對蝦、煙花等九種產品出口。
石砰鄉
耕地面積一千三百一十七畝,其中水田二百九十八畝。人口一萬三千二百零八人。駐地坑南。轄外湖、坑東、坑南、埠頭、宮後、橫山、北山、橋南、風水灣、拱橋十村。居民大都從事捕撈與水產品加工。
新城鄉
耕地面積五千三百三十三畝,其中水田五千三百三十一畝。人口一萬八千五百六十一人。駐地陳處。轄陳處、馬路下、新橋、西浦口、金家沿、北大垟、九刀連、水心、倪前、黃庫、浦東、浦前、仙泥船、夏口徐、黃東、馬鞍橋、倪後十七村。糧漁並營,漁業以拖蝦作業為主。
第五節 龍港區
全區耕地面積二萬九千九百八十二畝,其中水田一萬九千五百一十二畝。人口六萬二千三百零三人。駐地龍港鎮。轄沿江、龍江、白沙、海城四鄉,為全縣唯一的純平原地區。境內河流縱橫,塗園產瓜果,海塗養殖對蝦、青蟹。有企業四十六家。
沿江鄉
耕地面積四千九百一十二畝,其中水田四千七百零八畝。人口一萬零九百六十八人。駐地殿后。轄柳江、鹹園、新陡門、新蘭、磚瓦、西排、東排七村。農漁業並舉。從事紡織、編織、飼養、制磚瓦及水泥製品等家庭工業有一千一百五十戶。
龍江鄉
耕地面積八千零一十六畝,其中水田四千七百七十四畝。人口一萬七千零三十四人。駐地黃家蓬。轄黃家蓬、新美州、洪宮、李家垟、塗廠、瓦窯頭、下澇、浦後、三大屋、河北廟十村。塗園種植蔬果。
白沙鄉
耕地面積一萬零一百九十畝,其中水田五千九百四十四畝。人口一萬九千二百五十人。駐地黃頭塗。轄黃中、象中、象北、象南、七河、劉北、劉西:劉南、方北、方中、方南十一村。塗園種植水果,海塗養殖水產品。家庭多從事紡織、編織。
海城鄉
耕地面積六千八百六十四畝,其中水田四千三百八十三畝。人口一萬五千零五十一人。駐地朝北處。轄朝北處、章良、岑浦、二河、下東莊、海頭、河尾、前東、後岸、民主、海下、新增大十二村。居民從事農業兼海洋捕撈,建有對蝦、青蟹養殖場。
第六節 靈溪區
全區耕地面積六萬六千六百九十七畝,其中水田五萬八千八百一十六畝。人口有萬六千零四十一人。駐地靈溪鎮。轄靈江鎮和滬山、鳳池、浦亭、對務、瀆浦、大觀六鄉。屬半山區,為全縣重點產糧區。有鄉鎮企業六十八家。一○四國道線穿過區境。
靈江鎮
耕地面積九千八百八十三畝,其中水田九千八百一十七畝。人口一萬五千七百四十一人。駐地新港。轄港巷陳、新渡二居民區,余橋、水垟、凰山前、蔡宅、王宅、聯進、橫支、四大、橫河、金福、橋底、內李、梧梅、浦邊、江蘇、新港、河口葉、營垟十八村。地處平原。副業有竹編及塑編。
滬山鄉
耕地面積一萬三千七百五十畝,其中水田一萬二千九二十畝。人口二萬零九十七人。駐地滬山。轄滬山、新溪、台溪、柳莊、五愛、三河、山北底、鳳陽、畔垟、門前、山南、周林、浦口、後蔡、前蔡、新橋頭、新浦、百丈、塘下十九村。有平原、有山區,是主要產糧區之一,工業企業有塑編、飼料等。
鳳池鄉
耕地面積六千九百九十八畝,其中水田五千一百六十三畝。人口九千四百四十三人。駐地徐橋頭。轄板嶴、徐溪、漁池、白水、灣旦、大坡、岩水、垟嶴、水月、雙益、浦內洪十一村。平原主種水稻,半山區種植甘薯、水果,山區植樹造林。
浦亭鄉
耕地面積一萬零一百零四畝,其中水田七千三百四十四畝。人口一萬一千七百一十四人。駐地燕頭。轄燕頭、嶺頭、觀湖、羅溪、大亭、內樟嶴、新開田、直瀆、浦嶴、嶺東、張家腰、峰底、新同、下嶴、麗灣、大明、小玉蒼、浦南山十八村。屬半山區,主種水稻,兼種席草。副業以塑編為主,礦產有瓷土。
對務鄉
耕地面積八千一百五十六畝,其中水田七千五百四十五畝。人口一萬一千八百二十九人。駐地宮後陳。轄宮後陳、西山、靈豐、山東、五垟、洽尾繆、東倉、水門內、上江、上垟莊、河尾莊、上林、官堂、新建、靈堡十五村。農餘從事塑編、織席和燒磚。
瀆浦鄉
耕地面積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七畝,均系水田。人口一萬七千七百七十一人。駐地橫浦。轄橫浦、華山、大洽頭、上劉、紅星、塔里、橫江、不水橋、雙家垟、棋南、湯家垟、山腳李、平南、下匯周、鬥南、郭家車、鎮江十七村。平原地區,是主要產糧區。向以草編、竹編聞名,近年發展塑編,合稱為“三編之鄉”。全鄉家庭副業年產值在百萬元以上。
大觀鄉
耕地面積六千五百八十四畝,其中水田四千八百零八畝。人口九千四百四十七人。駐地垟貢。轄垟貢、岩頭、龍渡、魚塘口、後垟、坑底、嶺北、大觀、溪心、南山邊、龍頭十一村。產水稻、甘薯,副業有編織草席、草帽等。
第七節 藻溪區
全區耕地面積三萬三千零六十九畝,其中水田二萬零七十八畝。人口四萬五千零八十九人。駐地藻溪鎮。轄藻溪鎮和繁枝、渡龍、挺南三鄉。屬半山區,產西瓜、煙葉、枇杷、蘑菇,副業以塑編為主。
藻溪鎮
耕地面積一萬零四百一十八畝,其中水田四千九百一十九畝。人口一萬六千三百一十六人。轄橫街、康樂二居民區,建光、周蒲嶺、高嶴、下山虎、盛陶、新榮、下九堡、九堡、矴步頭、蔗嶴、百子墳、燕坑、將軍腳、東溪、潘莊、楊府官、平水、險口、吳家園、青山內、加針坑、小心垟二十二村。多數家庭從事塑編。系山間谷地,周圍有飛瀑、水庫,景物幽美。
繁枝鄉
耕地面積九千一百四十九畝,其中水田五千六百畝。人口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四人。駐地下村。轄下村、流石、下應、東垟、元店、繁枝、三嶴、北山坡、坡南、白墳、丁嶴、魁橋十二村。系丘陵地帶。三嶴村為宋代詩人林景熙故里。
渡龍鄉
耕地面積九千二百九十二畝,其中水田八千三百二十七畝。人口一萬一千八百六十五人。駐地宕豐。轄宕豐、渡龍、雙匯、葉家垟、嶼湖、宕頂、西程、埭頭、白鶴、望鶴十村。副業有藤編、草編及塑編。
挺南鄉
耕地面積四千二百三十七畝,其中水田一千二百三十二畝。人口四千九百三十四人。駐地石門。轄毛徐、萬裏、歐山、新嶺、匯江、聯嶴、內西嶴、東湖、龍船坑、三十六灣、橫圳、草白、獅仔十三村。系丘陵地,森林覆蓋率超過八成。
第八節 橋墩區
全區耕地面積五萬四千二百五十畝,其中水田三萬五千零四十九畝。人口九萬八千三百八十二人。駐地橋墩鎮。轄橋墩、莒溪二鎮,騰垟、天井、碗窯、南水頭、觀美、黃檀、大龍、五鳳八鄉。屬半山區,產茶、席草,有兔毛市場與山羊飼養基地。工業有陶瓷、窗紗等。
橋墩鎮
耕地面積五千九百二十六畝,其中水田三千零七十六畝。人口二萬零七百一十八人。駐地鎮府路。轄平水、鎮區、堂陽、松山、西園、桂蘭六居民區,雲仙、石龍、牛遼坪、鳳嶺、庫區、龍井、墓庵、新官、柳垟、仙堂、古樹、金山頭、卅七、新村十四村。陶瓷廠有職工千餘人,產品運銷全國。特產有仙堂白酒、珍眉茶葉。
莒溪鎮
耕地面積四千八百七十八畝,其中水田二千九百零一畝。人口一萬三千五百四十九人。駐地岩皮。轄岩皮居民區和莒溪、黃土、大坪、大山、大坑、上村、大峨、石亭、田寮、西廳、王洞、石峴、磜頭、內垟、王立垟、宮外、橋南山、下塘、柯嶺、垟尾、田貢、大呈、橫路二十三村。系山區。養長毛免多至六萬餘隻,稱“兔毛之鄉”。石峴村以林泉幽美著稱。
騰垟鄉
耕地面積三千八百九十三畝,其中水田二千二百六十四畝。人口六千七百六十四人。駐地後車。轄後車、上北山、排頭、鄭坑、垟半嶺、東湖埔、漁山頭、壪底、垟心、山墩、王灣、北田寮、大田後、大石坪、石井十五村。系山區,海拔八百米以上。
天井鄉
耕地面積一千零六十畝,其中水田三百四十六畝。人口一千九百六十四人。駐地坳下。轄坳下、山坑、天井、鹿境、直坑、半山腰、黃佘七村。高山圍繞,盆地如井,為蒼南、平陽、泰順、文成四縣交界處。山高林茂,尤多毛竹、油桐。
碗窯鄉
耕地面積一千八百三十一畝,其中水田一千一百二十二畝。人口三千七百三十八入。駐地矴步頭。轄矴步頭、下垟、曾甌、碗窯、高山五村。系山區,森林覆蓋率達九成。有陶瓷、造紙、建材等廠。碗窯村為全縣僅存的古村落。
南水頭鄉
耕地面積七千八百八十五畝,其中水田五千四百五十畝。人口一萬一千零七十二人。駐地水頭。轄水頭、坑源、五畝、金嶴、曉豐、南嶴、田墘、北山下、壩頭、下埠街、嶺前、過港、翁家垟、秦嶴十四村,系半山區,為席草主產區。
觀美鄉
耕地面積一萬一千零二十畝,其中水田七千五百六十畝.人口一萬七千二百五十五人,駐地觀美。轄觀美、馬路、大埔、岩尾、馬聯、新莊、北岸、西鳳山、鳳鶴、桃湖、雙仕、茂竹、寨嶺腳、中坑、雙溪、亭子、西古、九甲、福清、馬家、分坪二十一村。產席草,觀美街有商店近百家。
黃檀鄉
耕地面積四千三百九十五畝,其中水田二千八百三十三畝。人口六千一百九十九人。駐地烏岩。轄南湖、馬渡、後隆、黃檀、雲星、官溪、大湖、南嶴底、橫牆、五岱寮、石南、天星、隔內十三村。
大龍鄉
耕地面積五千三百二十七畝,其中水田三千五百一十畝。人口七千七百八十一人。駐地園角。轄小沿、長潭、小源、四畝、羅垟、方竹、蔡垟、關廟、過坑、沿底、發鳳、樹楓十二村。
五鳳鄉
耕地面積八千零三十五畝,其中水田六千零一畝。人口九千三百四十二人。駐地嘉隆。轄嘉隆、下寮、大隔、半山、同平、南山頭、八畝後、黎垟、竹腳內、磜底、小垟、鳳村、鳳鳴、水溝、思居十五村。產茶。境內建有三座水庫。
第九節 礬山區
全區耕地面積一萬六千九百零五畝,其中水田一萬二千四十八十七畝。人口三夢八千九百一十人。駐地礬山鎮。轄華陽、南宋、昌禪、埔坪、南堡五鄉。系山區。境內有十二個煉礬廠。居民擅長開山建築,有三千餘人活躍在外省建設工地。
華陽鄉
耕地面積三千一百零六畝,其中水田二千五百六十三畝。人口六二百一十七人。駐地樓下。轄樓下、燕子窩、頂垟、牛角灣、十字路、碗窯尾、赤山、仕生八村。山區,有三條溪流貫全境。產席草、食用菌。
南宋鄉
耕地面積四千一百四十五畝,其中水田二千八百七十五畝。人口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三人。駐地南宋。轄南宋、大埔山、溪光、長溪源、石門嶺、古樓山、半垟宮、垟頭、垟曹坑、垟尾園、蕉坑底、茶察十二村。有明礬、農用塑膠等十七家工廠,新建街市一條。
昌禪鄉
耕地面積二千九百零三畝,其中水田一千五百七十三畝。人口五千四百六十八人。駐地昌禪。轄昌禪、大心垟、三條溪、中嶴、陳家擂、楓腳、王家垟、南昌山、高垟山九村。礦藏有葉蠟石、高嶺土。系革命老區,有烈士四十六名。
埔坪鄉
耕地面積三千三百三十四畝,其中水田二千三百四十九畝。人口七千一百九十八人。駐地埔坪。轄埔坪、獅頭腳、拱橋內、王門坑、柯嶺腳、甘岐、溫周窟、楓樹坪八村。系丘陵谷地。有煉礬廠六座。綠化面積達八成。
南堡鄉
耕地面積三千四百一十七畝,其中水田三千七百二十一畝。入口八千七百七十四人。駐地中村。轄中村、金鬥垟、南堡、頂村、石壁頭、坑子內、石門頭、園盤、楊子山、坑門嶺、嶺腳山、楊家井、青山後、甘茶、下厝基、倪家山、大坪山十七村。系丘陵谷地。有煉礬、制茶、磚瓦等廠。產食用菌。
第十節 赤溪區
全區耕地面積二萬一千二百零三畝,其中水田九千七百四十八畝。人口四萬五千五百六十九人。駐地赤溪鎮。轄赤溪鎮和半垟、鳳陽、龍沙、中墩、信智五鄉。屬沿海山區。居民從事海洋捕撈、海水養殖(紫菜、對蝦、青蟹等)。有造船、冷凍等廠。
赤溪鎮
耕地面積二千八百五十五畝,其中水田一千四百八十一畝。人口九千七百零七人。駐地南行。轄赤溪居民區和南行、過溪、塘頭、北嶴內、赤溪、園林、白灣路、白灣、流岐頭、流岐嶴、三步擂十一村。海塗養殖品種較多。
半垟鄉
耕地面積三千三百三十四畝,其中水田二千零八十四畝。人口四千八百四十人。駐地半垟。轄半垟、雙牌、隔頭、新窯、安基、泗安、小嶺頭、官嶴八村。
鳳陽佘族鄉
耕地面積二千八百九十五畝,其中水田二千二百四十一畝。人口四千七百一十四人。駐地頂堡。轄頂堡、嶺邊、龜墩、鳳樓、鶴山、鶴峰六村。礦藏有硫磺、高嶺土、葉蠟石,待開發。
龍沙鄉
耕地面積七千五百四十二畝,其中水田二千八百畝。人口一萬一千七百三十四人。駐地沙坡。轄沙坡、嶺頭坪、吊壁燈、李家埠、蔡家山、龍山腰、石塘、下宅、嶺門山、坑內、拋網山、百步嶺、煙墩貢、安峰、沙灣、玉沙、下半山十七村。背山面海,部分居民從事曬鹽和水產養殖。
中墩鄉
耕地面積二千一百四十二畝,其中水田六百一十九畝。人口八千八百一十一人。駐地中墩。轄中墩、海濱、南頭、下厝、王家山、小嶺、尖礁七村。居民從事捕撈和水產養殖。有冷凍、造船等廠。
信智鄉
耕地面積二千四百三十五畝,其中水田五百二十三畝。人口五千七百四十三人。駐地信智。轄信智、棕利頭、後垵、烏岩、新厝、朱家垟、韭菜園、青山、湖井、桃山、園嶼、大腳蝦十二村。
第十一節 馬站區
全區耕地面積四萬六千九百三十四畝,其中水田二萬九千五百九十畝。人口八萬八千三百五十二人。駐地馬站鎮。轄馬站、霞關二鎮,城門、岱嶺、魁裏、蒲城、漁寮、沿浦、雲亭、澄海、南坪九鄉。系海濱丘陵區。
馬站鎮
耕地面積六千六百四十八畝,其中水田五千二百零八畝。人口一萬四千九百二十六人。駐地南新街。轄南街、草埕、街頭三居民區,馬站、鳳尾山、金山、橋頭、山邊、閘橋頭、霞峰、後峴、石頭崗九村。金山村有省引種站,引種荔枝、蘿芙木等,特產四季柚。有儀器、五金等三十三家工廠。
霞關鎮
耕地面積一千三百六十九畝,其中水田二百九十畝。人口五千八百五十九人。駐地霞關街。轄第一、第二二居民區,霞關、三星、蕉坑、大垵、瑤洞、南關六村。為全縣最南的海港。設有對台貿易接待站。
城門鄉
耕地面積五千二百四十七畝,其中水田三千七百三十六畝。人口六千零七十五人。駐地城門村。轄城門、謝家垟、風門、大貢、上半嶺、西邊、棋盤、西覽、車嶺、下嶼十村。山地產瓜果藥材,平原產荸薺。有食用菌繁殖站。
岱嶺佘族鄉
耕地面積三千二百九十畝,其中水田二千三百二十畝。人口五千七百零五人。駐地東宮。轄東宮、雲遮、雲山、坑門、福掌、鬥壪、朗腰、龍鳳、楊家邊、大厝基、南山十一村。產食用菌及除蟲菊。
魁裏鄉
耕地面積五千二百八十四畝,其中水田四千零七十七畝。人口六千八百二十二人。駐地下魁。轄下魁、中魁、頂魁、小姑、利垟、中姑、南壟、三墩洲、魴魚山九村。平原山區各半,是四季柚主產區。
蒲城鄉
耕地面積三千三百六十四畝,其中水田二千四百一十畝。人口六千五百二十六人。駐地城西村。轄城東、城南、城西、城北、甘溪、牛乾嶺、西門外、水路山八村。唐宋為戍守要地,宋設寨,明築所城防倭。蒲壯所城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漁寮鄉
耕地面積四千二百一十六畝,其中水田一千六百一十六畝。人口八千一百六十七人。駐地田寮。轄漁寮、羅家山、疊石、關頭、霧城、王梅嶺、割草旦、蛤蟆頭、交椅寬、虎井、覽瑞、王孫、流源、崇安、打石坑、荷包田、四畝腳、後曹十八村。漁寮澳、霧城澳兩大沙灘面積共九百多畝,周圍多奇礁、怪峰,為旅遊勝地。
沿浦鄉
耕地面積六千五百六十九畝,其中水田四千二百八十四畝。人口一萬三千四百八十四人。駐地沿浦村。轄沿浦、鼻頭、大姑、新塘、李家井、下在、嶺尾、陡門頭、外垟、老虎垵、三茆十一村。明初開闢鹽田。解放後為鹽特鄉。海塗養殖多樣水產品。
雲亭鄉
耕地面積四千九百二十五畝,其中水田二千八百九十四畝。人口六千三百九十九人。駐地雲亭村。轄雲亭、界牌、牛乾、南堡嶺、孟福林、白蓬嶺、木林、沙嶺八村。海水養殖有紫菜、海帶、對蝦等。
澄海鄉
耕地面積二千九百一十五畝,其中水田一千六百六十畝。人口五千七百二十二人。駐地路尾。轄路尾、十五畝、鬥垟、仙岩、大壟、沛壘、陳家坪、嶴內、庫下九村。有水庫十一座。有制網、編織等廠。
南坪鄉
耕地面積三千四百七十七畝,其中水田六百二十三畝。人口八千七百一十三人。駐地張厝。轄南坪、柳壟、小曹、牛運、流楓子、下林、蛟龍頭、松柏林、長沙、水門宮、深灣、卓垟、下南坪、義吾、頂海、下海、橋仔頭十七村。多島嶼、澳口、碼頭,產石斑魚、梭子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