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福安 »

福安市節日

作者:佚名  來源:《福安市誌》1999.12.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福安市節日

歲時節日

春節

春節,俗稱大年,民謠“年三天節三頓,中秋重陽半暝頓”。大年是福安民間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農曆十二月下旬,家家戶戶都要掃煙塵,疏通溝槽、清除垃圾,擦洗廳堂牆壁、傢俱用具,洗滌被褥、衣物。此間,呈現一派繁忙。女婿給岳父母送年禮,親友送壽禮、賀年禮等。此類送禮活動相繼進行,那些在外地做工、求學者,也大都在年底回家過年。以至“年底”行人絡繹不絕于路。

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每戶有固定日期,俗語有官三民四之謂),每家灶臺上擺列米酒、糖飴、水果等供品,點燃香燭、焚燒元寶,由家中年長婦女致祭,大意是要求灶君隱惡揚善,“好事奏上天,孬事丟路邊”,以免上天降禍。祭畢,親鄰間開始輪流請吃祭灶酒,盡歡而散。

除夕之日,舉家大小理了發,洗過澡,傍晚就早早擺上酒菜,燃放鞭炮,闔家團坐吃“做年暝”。飯桌上忌講不吉利的話,飯畢,碗裏要留剩飯,取“食足有餘”之意。夜間,人們在住宅裏貼上新年畫、春聯,住宅佈置一新。所有居室,均通宵達旦點燈,俗稱“照年”。灶上焚香燃燭,擺糖、桔等供品,取糖甜桔圓之意,希望來年日子甜蜜、闔家團圓、大吉大利。灶堂裏埋放火種取“煙火不絕”之意;並在牆壁上釘竹釘,希望來年“添丁”,人丁興旺。一應器皿上均貼紅紙剪成的“喜”字、“壽”字或紅紙條,以示吉利。是夜,兒孫不睡,俗稱“守歲”,取意希望長輩長壽。大人開始給小孩包壓歲錢。初一,舊時家家爭先挑“年頭水”,陳設果肴以祭祀祖宗,焚香、放鞭炮,以示辭舊,今祭祀祖宗已極罕見。早晨,大人小孩穿新衣服喝過冰糖茶用過早餐,或去親友家拜年,謂之賀年。此期間家家必備冰糖茶、米餅、糖飴、水果,熱情待客。

正月初二,俗稱“白年日”,忌串門,是祭奠死者的日子。這天淩晨,喪家在大廳設靈牌、掛挽聯,供豬頭等祭品,點燭焚香哭祭亡靈。祭畢邀親友吃“白年酒”,餐畢,有不致謝、不擦嘴即自回家的規矩。

元宵節

清代,民間慶祝活動正月十五日元宵之夜達到高潮,到二十六日才結束。街市張燈結綵(號稱“結燈暝”)迎鐵機,掏故事(由若干兒童扮演神話戲劇人物,分別坐在人肩上)、踩高蹺、舞魚龍燈,管弦樂奏,鑼鼓、鞭炮、銃聲震天動地,狂歡直至深夜。鄉村人家則在家門口點篝火,盡情娛樂,並於篝火中留取火種,俗稱“燃炬”。正月十八日夜,城內各境龍燈沿街蕩舞,號稱“龍洗街”。民國間“結燈暝”之俗漸廢,僅存民間小規模神事娛樂活動。元宵之,後壟壇肥園舉辦折枝詩唱、燃放焰火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元宵之夜,城鎮單位紛紛舉辦燈謎詩唱、遊園等文娛活動直至人們吃過“元宵暝”,心理上的“做年”才告結束。

端午節

節前,女婿照例要給岳父母送黃魚,俗稱“送魚”。娘家要給外甥、外甥女送節餅、夏天衣物,俗稱“送節”。端午節這天,左鄰右舍的小孩簇擁到新娶親人家,由新媳婦將五色彩線系到手腕上,俗稱“記節”。

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漢族人家一般用竹葉裹成錐狀,佘族人家一般用菅葉裹成四角枕頭形,叫“菅粽”,互相贈送。端午節午餐特別豐盛。午時,大人喝過雄黃酒,並拿它噴灑住宅的各個角落,點孩童之額;以菖蒲及艾葉飾作寶劍狀懸於門兩邊,均取避瘟疫去邪魔之意。臨溪諸村則有“賽龍舟”之舉。

中秋節

節前,親友間晚輩要給長輩送月餅。中秋節的晚餐特別豐盛,是夜,闔家團聚賞月吃餅,取意“月圓餅圓,舉家團圓”。清代,縣城民間有“行中秋”習俗,十五夜為男,十六夜為女。城關婦女紛紛到縣衙看知縣夫人,俗稱看奶奶。童謠:“行中秋,旅中秋,跤綁帶、(裹腳布),烏溜溜,出門三下挪,茶泡(糕點等)那裏收,收來收來做中秋”。描述的正是“行中秋、看奶奶”的熱鬧情景。境內山村則盛行“偷瓜盜果”過中秋的有趣習俗。民國以後,此俗不存,人們常在中秋節舉辦燈謎、詩唱、遊園等文娛活動。

清明節

節前後人們紛紛上山祭掃先人墳墓,俗稱“祭墓”。殷實之家備下祭品於墳前致祭,祭畢,向圍觀人們分贈祭餅(用戚公餅),並於當天中午請親友喝“祭墓酒”。一般人家則只上墳墓剪除雜草、燒紙錢元寶即罷。此俗今鄉村尚存。

冬至節

農曆冬至日為“冬節”,民間有在這天早晨吃湯圓的習俗。俗有“吃了冬節丸,冬天不怕冷”之說。舊俗冬節期間祭掃先人墳墓,與清明合稱春秋祭掃,今冬節僅存拾骨重葬之俗。

 

其他節日

“三月三”

三月初三日,舊傳為踏青日,有青年男女春遊之說。今三月三,俗以薺菜燉鵝肉,或薺菜燉豬小腸、薺菜燉豬肉,飲食可解熱毒、防治皮膚病。境內范坑鄉鄭姓村民還有做“紅糍粑”過節之俗。用山上剝回的“紅樹皮”摻入粳米中染紅、炊熟後,搗成粉狀,然後用模具印出圓形糍粑,供過祖先後,當晚全家團聚吃紅糍粑,以取意消災解難。

“七夕日”

七月初七俗稱七夕日,古之乞巧日。有吃“七夕茶”之俗,是日,農村家家炒花生、黃豆之類,分饋小孩。端午節小孩手腕系上的彩線,此時剪下,綁在花生、黃豆上,扔到房瓦上,讓鵲鴿、麻雀等啄食,俗稱能增強小孩記性。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是日下午,設宴祭祀祖先並焚燒紙錢,或念經拜佛超度亡者,俗稱“做半”。亦有人家十二、十三或十四日做半。

重陽節

九月初九,民間有結伴登高之俗。尤以登溪潭與甘棠交界的鸚哥山頂、曉陽白雲山頂、賽岐鼇峰山頂,以及城郊仙岫山、天馬山者為甚。1988年重陽日定為老人節,老幹局、老人會組織老年人運動會,老人多參加登山活動。

 

節氣農時

立春 立春至驚蟄栽樹。如果立春逢農曆十二月,節氣提前,春節後春耕、

   種植開始,俗語雲“年裏春,年後田中鬧紛紛”。

驚蟄 驚蟄至春分,孵番薯種。

春分 二月二,刺瓜(黃瓜)、白瓠(葫蘆瓜)都落地。

   春分前五天早稻浸種,催牙二天播種。

清明 早稻浸種插秧,至穀雨,種芝麻、栽薑。開始採茶,稱“清明茶”;

   清明前採制者,稱“明前茶”。

穀雨 中稻(單季稻)播種,番薯假植、栽芋。

小滿 中稻插秧至芒種。

芒種 山區扡插番薯至夏至。

夏至 雙季稻的晚稻播種。

小暑 小暑兜番薯中耕除草培土。

大暑 割早稻,番薯施肥。

立秋 雙季晚稻秧苗應插完。

白露 高山莫摘白露茶。種大小麥。

霜降 雙季稻的晚稻收割至立冬。山區收番薯。

立冬 油茶下種。

小雪 油茶間苗。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