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福安 »

福安市古遺址古建築

作者:佚名  來源:《福安市誌》1999.12.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福安市古遺址古建築

古遺址

商、周時代文化遺址

福安市經過文物普查,共發現商、周時代文化遺址七十三處。這些遺址均位於長溪水系溪河兩岸、平原河流邊沿、村落附近、連接大山而獨立的山包上。這些山包高度在二十~五十米之間,距離溪河遠的三百~五百米,近的緊挨河旁。

東溪沿岸,從上白石鎮留尾村至潭頭鄉東昆村有十三處;西溪從社口至沙溪十處;阪中鄉長汀村富春溪沿岸至賽江下游的灣塢鄉,及甘棠鎮利洋溪沿岸十九處;溪柄鎮柏柱洋、茜洋十二處;穆陽溪沿岸,從康厝鄉上村、溪潭鄉磻溪、溪北洋至賽岐鎮錦珍十九處。

這些文化遺址中僅磻溪四阪遺址保存一些文化堆積層外,其他七十二處均未發現文化堆積層。遺物大部分暴露在地面,而且多集中在較平的山坡或平坦的山崗上,七十三處遺址共採集各種紋飾的陶片2309片,石器 六〇三件。陶片多是灰黑色印紋硬陶和夾砂陶,其次彩陶(陶質很松),並有少量釉陶。這些陶片系罐、豆、壺、釜、紡輪等器物殘片,其製作方法少數手捏,大量系慢輪製作。

石器分打制、磨制兩類,打制石器用礫石加工,石質多系花崗岩、沙岩。磨制石器用石灰岩或堝石製作,有的還有鑽孔。石器品種有□、斧、鏃、戈、鏟、礪石、網墜、環 (裝飾品)、璜(裝飾品)等,尤以石□和鏃的數量占多數。

上述遺址和長江以南發現的印紋陶文化遺址的文化內涵基本相同,是屬於三千年前商周時代文化遺址。活動在這些遺址上的先民可能是閩越人,其經濟生活是採集、漁獵、農耕並存,且有較高的審美意識和文化涵養。

 

古窯址

首洋窯址

位於曉陽鄉首洋村附近的瓦窯崗、紅木壟頭、山頭崗三座山頭及其周圍。瓦窯崗和紅木壟頭在首洋村往東約七百米,山頭崗在首洋村西北 一.五公里,三座山頭上遺物散佈範圍約七百平方米,文化層約十五~二十釐米。採集標本有碟、壺、碗、杯、盤等器物殘片和一件完整的燈盞及墊餅等窯具,這些標本釉色青灰、青綠,胎質堅實,色偏灰,花紋有篦紋、劃紋、印花及素面等,該窯創燒于宋代,廢於元代,文化類型屬浙江龍泉青瓷窯系。

碗樓窯址

位於下白石鎮碗樓村東坡地上,東距象江一.五公里,西靠碗樓村,北連頂頭水庫管道、南面田洋,遺址上已開墾為園地,有的園地斷面上有文化堆積層,散落在地面上的遺物不多,分佈範圍約二千平方米。南面路邊斷面上發現一處窯爐橫斷面遺跡,只剩窯床、爐壁,窯頂已毀。窯床寬二米,底部築土兩層,築土上橫砌兩層磚塊,磚塊上有許多燒結窯汗,磚塊下燒結土層厚三釐米。窯爐的整條爐膛埋在地下約二米深,其文化堆積可能未遭破壞。當年由於燒窯火眼不當造成整窯廢品而被廢棄罷爐。遺址上採集標本有窯具匣砵、墊餅和青花瓷片以及窯磚、燒結土等。

碗樓遺址經專家實地勘查認為,該窯系專燒青花瓷,燒制年代在明末清初,其窯爐為較先進的階級龍窯,文化類型屬德化窯系。

銀坑洞礦冶遺址

在範坑鄉上坪村東面一.八公里的洋坑山,相對高度約四百米,東面與浙江泰順縣龜伏鄉、東南與柘榮縣英山鄉隔河相望。上坪銀坑洞史名“寶峰場”、礦冶遺址分佈在該山的山坡和山腰,共有礦洞十餘處,有橫有豎。豎洞分佈山坡上,深不可測,洞口為不規則長方型,最大的長二.三米,寬一米。橫洞分佈在山腰懸崖上,多數積水,有兩處未積水的,長約三十多米,其中一處接小洞,人不可入,另一處連接豎洞。橫洞高約二米、寬約〇.七米,系人工開鑿。在礦洞周圍和洞內未發現遺留的生產工具。在上坪村和村周圍山上到處可見直徑〇.八米、厚〇.二五米左右的石磨。

 

古墓葬

東晉墓

位於溪潭鄉瀨頭村東邊山腳處,1984年發現,地面無墓基可辨,墓內葬物及甬道已毀,僅存單個墓室。墓磚構券頂,南向,寬二米、長四米、高二米。雙重磚砌造。內層為花紋磚縱向平砌至一.五米高起券,外層內素磚砌造,地面和後壁抹白灰,墓磚花紋有夔龍紋、網紋、三角圓圈紋、篦梳紋、水波紋。據說此墓於六十多年前被當地人造墓挖土發現,當時墓內出土有陶樓、陶俑、陶灶、陶虎子、銅劍等許多隨葬品,後來被丟進河裏。此墓經專家勘查,鑒定為東晉時墓葬。

唐墓

位於溪潭鄉溪北村後門山。1972年12月村民挖墓穴時發現,經專家確定為唐代墓葬。

此墓系券頂磚室,南向偏東25度,平面刀把形。墓室長四.九五米、寬一.六五米、高二.六八米。墓壁平磚直砌,至一.六二米處起券。甬道偏右,長一.一五米、寬〇.八一米、高一.一二米,其壁從 一.〇二米處起券。墓磚粉紅色,磚側面有古錢、團花等三種花紋,墓底分兩層,隨葬品排列於墓室前端,未發現人骨架。出土隨葬品有青瓷盤口壺、四系罐、雙耳小罐、盂、瓶、盅、三足硯、托杯、燈、三層燈座、虎子、陶三足盤等二十一件文物。其中三層燈座造型別致,別具一格,系省內首次發現。

唐張演墓

位於溪尾鄉下邳村東一.五公里的西山後門山山腰。張演字懷諒,唐中和四年(880年 )任東南道節度使,後為避亂由建康數遷而居下邳,歿葬於此。該墓地面上無墓形可辨,也未發現碑記。當地堆放一些雕刻的殘石塊,其中摻雜一些斷磚,下邳張姓人稱其為始祖張懷諒墓,估計墓室已遭破壞,殘磚系出自地下。

唐劉皈墓

位於賽岐鎮蘇陽村附近的灰岐村東三百米,相對高度四十米的山坡上。劉皈,字居仁(878~961年),晚唐節度使,後唐天成間居蘇陽。墓表鎖匙型,石構,範圍約 五百平方米。墓頂為半圓形斜坡,其前依次為向裏半圓形墓坪,四十級臺階墓道,墓道每隔十級兩旁各豎一塊石板。墓坪和墓頂間橫隔一道用六角石塊砌造的須彌座式橫牆。墓碑已失,尚存蓮葉型碎碑蓋和碑座置於橫牆上。此墓雖較殘破,但墓形尚可辯認,地下墓室可能未遭破壞,墓前二百米處立一墓道碑,碑文“有唐節度使劉公墓道”,楷書,保存完好。此墓形制為宋代墓葬。

宋陳最墓

位於溪潭鄉城山村西南虎頭山南麓,陳最字季常,廉村人,宋宣和三年(1121年)進士,有傳。墓為石構,範圍約一千平方米,原有供台、欄杆、甬道、文武石人、石獸、表樁、神道碑等,“文化大革命”中被毀。該墓現已無墓形可辨,僅存神道碑一塊、表樁一根。

宋鄭之明墓

位於穆雲鄉大蓮村後山。鄭之明乃端明殿學士侍御史鄭寀之父,因鄭寀而封贈承務郎。該墓磚石構成,面積七十平方米。僅存半圓型墓頂和墓坪。墓頂平面、邊牆,墓坪邊牆磚構,供台已毀,只剩破損的石構基座。尚存一石獸,五十年代被搬去砌水渠,今離墓一百米。墓室共三壙,中壙早年被盜,墓碑拋在地面上。墓碑雲:“有宋承務郎鄭公之墓”。墓誌銘雲:“宋鄭公諱之明,字晦之,福州長溪縣人,考諱俊卿,母阮氏,公壬申(1152年)辰時生,以壽明太后慶恩封承務郎,端平丙申(1236年)十月以男宋兩浙運子迎侍,嘉熙丁酉(1237年)正月八日終,是年四月九日庚寅葬於永樂鄉欽德里大澄山之原,兩娶繆氏合葬焉,男宋承直郎,次宿;女適上官有信,次適姚宗孫,孫男夢應。”

宋趙萬年墓

位於溪柄鎮白沙村西南五百米的山上,趙萬年,字方叔,溪潭溪填村人,宋慶元二年(1196年)武舉,襄陽制置司幹辦,有傳。該墓墓表已無形制可辨,只有一些宋代雕刻風格的石材和磚塊散置於地面上,石材系墓表構件,磚塊出自地下墓壙。未見墓碑、墓誌。此墓不僅墓表被毀,地下墓壙亦遭挖掘。

碗樓宋墓

位於下白石鎮碗樓村後,頂頭水庫管道上方樹林中。石構南向,地下墓室未遭破壞,墓表大部分設施已毀,僅存供台座等一些石構件。未見碑記,無法判斷墓主姓氏。墓上現存石構件的雕刻風格與市內其他宋墓石雕一致。

宋倪文一墓

位於灣塢鄉安卞村東南二百五十米的山上。倪文一,字元芳,甘棠倪下人,鹹淳四年進士,清流知縣,入元不仕,隱居家鄉。該墓元大德元年造,向南,磚石構,面積一百四十平方米。墓頂為磚砌半圓型斜坡,其前依次為墓碑,兩進墓坪及石欄杆,墓口石階,毛石鋪空地。墓坪兩側有磚砌一.八米高的護牆。從墓頂至墓口兩邊有石砌環山。緊靠墓口石階左側立一塊高一.八米、寬〇.七米的墓誌碑,碑首刻篆書“知縣倪文一墓碑”。以下刻墓誌銘和撰寫人官職姓名。墓碑倒覆,欄杆只剩柱子,邊牆塌陷,損壞嚴重 。

明陳添墓

位於溪柄鎮茜洋裏村。陳添,字汝長,別號就同,城關上杭人,明嘉靖處士。該墓造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石構、東向,面積約三百平方米。墓頂龜背以上以角型石塊並砌,其前為仿木結構的供台亭及左右五脊頂八字牆,兩進墓坪和五脊頂邊牆,歇山頂照壁,由龜背頂部至墓口兩側有石砌環山道。供台亭歇山頂、三樓三間,高三米,寬三.五米,亭內後壁中立墓碑,兩側立兩塊由郭文周、繆一鳳撰寫的墓誌銘,其下為須彌座式供桌,供桌束腰正雕刻魚龍,螃蟹戲水。兩進邊牆和八字牆及供台亭的脊尾雕刻精細的祥雲、飛鳥、哺魚等。照壁正面隸書“雨霜感慕”四字,壁頂脊尾雕飾魚吻,此墓的構造和雕刻,藝術精湛,獨具匠心,保存尚好(1991年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明郭鳴琳墓

位於潭頭鄉富羅阪村左面山上,郭鳴琳,字時鏘,城關鹿鬥人,靖江王府長史。墓建造於明崇禎十四年。石構、東向。墓表大部分設施已毀,無法確定具體範圍面積。地下四壙墓室於1987年被盜,文化內涵遭受嚴重破壞,隨葬品被盜,數量無從查考。墓上現存墓頭碑及其兩邊圍牆,供台亭,兩根表柱,大小牌坊各一座。墓頭碑陰刻草書七絕一首。供台亭仿木結構,亭蓋已毀,額匾篆書“永慕”二字,系劉中藻手筆。亭內有墓碑、志、行略等石刻,墓誌系曹學佺撰寫。大牌坊歇山頂,三樓三間,正間匾正面刻“粵藩主輔”,背面刻“灕江一柱”等字,兩次間額通雕瑞獸花草,三樓脊尾雕飾魚吻,簷下昂鬥八攢,上承屋面、下接定盤枋,精確穩重。小牌坊位於大牌坊左前三十多米處,建築風格和大牌坊同,三樓單間,匾額正面刻“外傅玄宅”,背面刻“山高水長”。

此墓1984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劃定保護區,以大牌坊至墓頭碑為中心,四至延伸五十米,計面積一萬平方米,為絕對保護範圍。

劉中藻墓

位於賽岐鎮灰岐村東五十米的牙尾山麓。劉中藻,字薦叔,蘇陽人。崇禎間進士,南明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有傳。該墓清乾隆十五年造,三合土構,“風”字型,朝西北,面積約一于八十平方米。墓頂龜背型,其前依次為供台亭、兩進墓坪、屏牆、照壁、墓表柱,周圍兩道環山牆。供台亭石構,仿木結構,三樓三間,亭前四立柱,正面鐫刻楹聯,亭內三面鑲嵌墓碑、墓誌和清朝皇帝赦文等石刻,墓誌、赦文為吳瑞焉撰寫。墓口前表柱因五十年代修水利被挖,至今兩根表柱倒在地上。1984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石塔

倪下石塔

位於甘棠鎮倪下村東一.五公里的山岔上。石構,實心樓閣式,平面八角、九層,通高七.二米,塔基座邊長〇.五米。須彌座每面雕一獅子,轉角處雕一力士像。塔身每層每面雕壺門,一至八層每個壺門中雕一坐佛,第九層每個壺門中雕一立身佛象。每層塔簷翹角下和頂層塔桅翹角上有一小孔,系為掛風鈴和掛鏈條用。塔刹為七層相輪,頂部攢尖式。此塔縣誌不載,塔上也無記述文字。經專家鑒定,為宋代建造的古塔。1984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淩霄塔

位於阪中鄉江家渡村後山頂,明崇禎二年(1629年)知縣梁兆陽建。塔頂及第七層已毀,其餘六層也嚴重損壞。殘高二十二米,第一層每面邊長二.七五米,北面設尖頂拱門,二層以上每層設進出兩道門,塔內石階接連,繞塔簷至塔頂。此塔為樓閣式石塔,平面八角,塔上無雕刻裝飾,也無文字,系風水塔,1984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廟祠宇教堂

獅峰寺

位於溪柄鎮柏柱洋獅峰山東麓。始建于唐景福元年(0892年),寺院占地四千二百平方米。中軸線上自東而西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觀音閣,旁邊有禪房、僧舍建築。其大雄寶殿重建于明萬曆壬子年(1612年),面闊三間,進深五間,重簷歇山頂,抬梁式,草伏造。二十四根方型石柱支撐屋頂,上下簷柱頭均置雙挑三下昂斗拱承托簷檁,屋內梁枋、天花、藻井均施彩繪,中間大藻井,長八角型,圓光彩畫蟠龍,邊圍設十八攢五層丁字拱承托建築,頗具藝術價值。整個寺院依山而建,宏偉壯觀。

獅峰寺又是閩東革命舊址,1984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寶寺

本名龜湖寺。元代,改建為三寶寺,寺位於湖山上,現僅存大雄寶殿,重簷歇山頂,抬梁式、草伏造,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占地面積約三百一十平方米。蘆鬥以上屋架木構,蘆鬥以下柱子石構,其中八根石柱系宋代遺物,上簷置單挑三下昂斗拱,下簷置雙層丁字拱支撐出簷,殿內天花分別設軒頂和方型藻井,軒頂由月牙梁短柱承托,藻井四邊有三層斗拱連接梁枋。該建築系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修,有一定藝術價值。1984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榕頭(洋頭)鄭氏祠堂

位於溪柄鎮榕頭村,木構,硬山頂、穿柱減柱造,兩進,面積約四百平方米。建於清代中葉,一進戲樓、二進大廳系原建築,大廳兩旁和中間有供奉神牌的神龕。該祠為榕頭村鄭姓宗祠,又是該村鄭氏先祖鄭虎臣的紀念祠。祠內尚存清代頌揚鄭虎臣的匾額、聯板等遺物(1991年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鐘氏神牌供奉祠堂

位於阪中佘族鄉大林村。木構,懸山頂穿斤減速柱結構,共兩進。一進戲樓、二進大廳,占地約五百平方米,建於光緒八年(1882年)。大廳中間和兩側神龕保存供奉著起自大林開基始祖至大林鐘姓三十四世的各房祖宗神牌四八七塊。神牌陳列有序,造型相似,但具體裝飾各有不同,或雕龍刻鳳,或鏤刻花卉、雕刻人物。牌上文字清晰可識,一律鑲貼金箔。大林鐘氏自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七十七年間共進行過五次祭祖活動,其神牌製作年代與祠堂的建造年代大體相同,距今少的也近百年。

鐘氏祠堂供奉的神牌系珍貴的佘族民俗文物,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研究福安市佘族分佈、遷徙、繁衍以及民族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1990年,福安市政府曾撥款維修祠堂和神牌(1991年被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頂頭天主教堂

位於下白石鎮頂頭村,又稱多明我堂。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系木構建築,民國二十年(1931年)毀於颱風。現存教堂為西式風格建築物,重建於民國21年。系當時福安規模最大的天主教堂,占地面積九百四十平方米,朝東,面闊三間,進深九間,磚木混凝土結構。主樓縱向硬山頂,高十四米,穹隆頂天篷。大門兩側鐘樓高二十四米,方型鑽天頂,頂部設有十字架,尖頂及十字架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教堂各側一幢附屬西式建築,系該堂的神父樓,占地面積八百平方米,教堂和神父樓保存較好(1991年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韓陽天主堂

位於韓陽鎮中興東路,教堂為木構、中西風格泥式建築,朝南,占地四百平方米。縱向硬山頂,穿鬥減柱草伏造,教堂左側附有一幢磚木構造的西式建築。城關天主教堂於1890年被群眾焚毀,八國聯軍侵華後,清廷下旨派百總帶湖南兵勇在城關重建天主教堂。

 

牌樓碑坊

陳祠木牌樓

位於城區上杭陳氏宗祠前,系該祠堂的附屬建築,俗稱“太祠亭”。始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現存建築系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建。牌樓木構,三樓三間,單簷歇山頂,穿鬥梁架,正間上枋和兩次間額枋上設五層如意斗拱承托簷枋,八簷柱側腳造,四脊柱均有夾石,正間上枋與額枋的空檔裝飾田字海棠紋透空窗格,兩側楣板裝飾凸起的萬字花紋,兩次間楣板裝飾凸起的套錢花紋。三樓屋簷均有飛簷結構,三樓屋脊和八個屋角均施鴟尾翹角。屋脊徒板,灰塑亭閣、假山、熏爐、寶瓶、瑞獸、飛鳥、流雲和四季花卉,屋簷有扇形瓦當和壽字花紋雨滴。整個建築宏偉壯觀,結構精巧(1991年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代石雕碑刻廊

建在富春公園,內收南宋石塔一座、明清碑刻三塊和清代鐵炮等(1991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宋石塔為紹熙壬子年(1192年)立于古龍潭渡口(今阪中鄉松潭村)的泗洲塔,石構,七級,方型樓閣式,通高三.五米,須彌座邊長〇.四五米,頂層邊長〇.二九米。各級每面均有佛龕、佛像,須彌座上雕刻仰覆蓮,束腰四轉角雕力士像,四面,其中一面雕獅子,其餘三面刻匠工題記。塔身有捐舍造塔人的姓名和題記,系鎮水塔。

石碑為明萬曆間陳世現、繆一鳳為知縣楊維誠立的德政碑、乾隆時重修學宮碑、清覺峰自撰自立的家訓碑。

百歲坊

位於溪潭鄉西安村東南一公里的大路中央。石構、五樓三間,通面闊四.一五米、高六.六八米。坊頂正中置火焰球,正間定盤坊匾額橫刻“升平人瑞”四字。匾額上置雕刻的雙鳳聖旨牌,兩側樓下置立體天官像。五樓屋脊翹角均雕刻雲紋裝飾,正間額枋刻“西坑陳愛遊百歲坊”八字,四立柱前後均有對聯和柱夾石。該石坊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三月(1991年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節孝坊

位於穆雲鄉隆坪,俗稱隆坪牌坊。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石構、三樓三間,闊六.二米,高六.一米,歇山頂、抬梁結構。正樓哺龍脊、脊正中置火焰球,四屋角雕卷草;側樓哺鳳脊,四屋角雕魚吻;正間定盤枋上正中置透雕雙鳳聖旨牌,兩側各置天官像,四柱頭連接定盤枋處前後懸掛圓型字牌。三樓定盤枋的兩頭各置一攢雙層十字斗拱承托坊頂,正樓十字斗拱前後懸掛冊頁型字牌。正間額枋正周雕雙鳳朝陽,背面雕雙獅搶球,額枋上方嵌當時福安知縣劉玉璋題字:“金石齊貞”匾額,兩次間額枋正背面雕海波紋,額枋上的字牌雕刻禮部准立的文告內容,每根坊柱四面均有對聯,其一為郭兆祿撰寫。兩中柱腳前後置獅座抱鼓石、兩外柱前後外三面置雙層抱鼓石。牌坊基座長方型,用石板鋪設,長八.六七米,寬四.三四米,邊設石欄圍護,欄杆柱頭分別雕獅子和圓球,前後通道兩側置抱鼓石。該石坊1984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登燭橋

此橋位於潭頭鄉棠溪村北一公里處。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木構,單孔,木拱廊屋橋,或稱風雨橋。從水面至橋面高十米,橋亭高五米,橋長四十.六米,橋面寬五米,簷出寬八.四米,拱架跨度三十三米。東西走向。兩頭橋堍石砌,拱架用十七根圓木分上下兩層起卷過梁。橋亭十七間,其結構為穿鬥減柱造、懸山式。此橋結構巧妙,是境內古代橋樑建築藝術的精品(1991年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石刻碑記

石刻

靈岩寺石雕獅子

在溪潭鄉城山村後山今靈岩寺大殿前、大殿廢基座石臺階兩側。房基為須彌座型,兩旁束腰中嵌一排浮雕獅子,右邊十二只,左邊十只,高〇.五米,每只獅子週邊均雕如意圖案,須彌座的上枋雕雲紋,下部雕水浪紋。獅子形態各異,刻工精湛。經專家鑒定,系宋代石雕作品,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84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井裏潭摩崖石刻

位於潭頭鄉井裏村東約三百裏井裏潭西邊岩石上。刻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共兩幅。一幅字跡不清,另一幅字跡尚能辨認,高〇.九米、寬〇.五米。五行,每行十字,每字〇.五六平方釐米,楷書體,兩幅刻字均為遊客題字,風化嚴重。

碑記

宋王十朋《雙岩寺》詩碑

在下白石鎮雙岩村雙岩寺,長方型圓頂,剩下半截,碑面風化嚴重,字跡難以辨認。殘高〇.七五米、〇.六米。

薛令之墓碑

位於溪潭鄉溪北村南邊田中,其周圍未見墓葬遺跡。此碑系薛令之後裔于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所立。碑長方型有座,碑身高一.八米,寬〇.八米、厚〇.一五米。正面中心豎刻有“唐補闕薛公之墓”,左上邊刻“嘉定十三年庚辰十一日長至”,右下邊刻“廉溪黃蘭薛阪諸玄孫重立石”。碑座橫刻“墓田在此”楷書,保存尚好。

東山雪洞摩崖石刻

位於康厝鄉東山村南五百米處,東山雪洞系東山峰下懸崖峭壁拱岩疊石構成的自然景觀。明末劉中藻在此讀書。洞內外的刻字系劉中藻書寫。這些字大的50×50釐米,小的20×20釐米,分佈於雪洞內外各處岩石上,其範圍約四千平方米,計有“劉子讀易處、虎跑、蛾眉峽、天橋、試劍、猿愁峽、萬壑岩”等,楷、篆體皆有。1984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林九弟碑

林九弟,甘棠南塘人,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海寇入港,九弟率鄉親出戰,激戰中硝桶被賊火罐擲中起火,九弟抱桶投水死,全船倖免,鄉人感其德,立碑記之,碑在甘棠鎮南塘村小宮廟內。碑高一.八二米,寬〇.五二米,上刻“義勇林九弟之碑,明萬曆四十年鄉人同立”字樣,保存完好。

此外,賽岐蘇陽村宋代造路摩崖刻字、康厝鄉彭洋村明末九龍潭石刻、潭頭鄉大莊村洗心台刻石、穆雲鄉隆坪村鄭寀妻墓誌碑石、溪尾鄉下邳村宋代路規碑、曉陽鄉曉陽村明代廣惠觀碑、灣塢鄉梅洋嶺頭清代渡夫工食碑、穆陽鎮清代劉中藻故宅碑、灣塢鄉清代移營文稿告碑、溪潭鄉雙峰村“福壽”等字石刻、溪潭嶽秀村清代督按示禁碑、清代覺峰自記碑、上白石鄉坪莊清代嚴禁盜砍林木告示碑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歷史價值。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