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四九至九零年行政區劃
民國38年(1949年)07月19日福安解放,在原有14個鄉鎮基礎上設立14個鄉(鎮)人民民主政府,10月調整行政區劃,全縣分設7區,統轄146保2089甲。
1950年04月,廢除保、甲制度,實行縣、區、鄉三級政制,全縣設10區、128鄉。1952年,128鄉調整為123鄉。1953年從1區析出第11區,區公所駐阪中,從第五區分出第12區,區公所駐溪柄。全縣共轄12區142鄉。同年02月08日,在原第11區佘族聚居的仙岩鄉試驗建立佘族仙岩鄉自治區人民政府。
1954年07月中旬,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有關調整行政區劃方案和福安專署執行意見,福安縣調整基層行政區劃,原七區頂頭鄉林門頭村劃歸寧德縣漈山鄉,撤銷柘榮區,改設下洋中區。全縣調整為12區172鄉(鎮、街)。1955年,撤銷下洋中區、湖阪區(原11區),全縣恢復原十區設置,共領160鄉。10區為城關區(25鄉、街)、上白石區(30鄉)、社口區(14鄉)、穆陽區(31鄉)、溪柄區
(14鄉)、甘棠區(13鄉)、灣塢區(15鄉)、賽岐區(10鄉)、下白石區(14鄉)、溪潭區(14鄉)。
1956年08月11日,福建省人民委員會決定撤銷柘榮縣,併入福安縣。同年,佘族仙岩自治鄉撤銷,併入湖阪鄉,改稱仙阪鄉。11月,撤銷賽岐、溪潭、灣塢3區,成立上白石、穆陽、賽岐、甘棠、下白石、溪柄、雙城、城關等8鎮,其中城關鎮為縣直轄鎮,11月05日成立8個居民委員會。全縣為1鎮、9區,領有113鄉,7個區屬鎮。
1957年,貫徹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福安縣先後建立仙岩、竹嶺、燕洋、王溪、東南、鳳洋、藍山、碧後、茶洋、山嶺、半嶺、長山、林洋等13個民族鄉,領有216自然村。同時撤銷大林鄉,增劃銅彭鄉,全縣共設一個直轄鎮、9區,127鄉、7個區屬鎮。
1958年7月,撤區並鄉,全縣分設11鄉2鎮和1區,即上白石、範坑、棠溪、社口、穆陽、溪潭、溪柄、孟洋、甘棠、下白石、灣塢11鄉,城關、賽岐2鎮、柘榮1區(區、鄉、鎮同級)。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鄉鎮改為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佘族鄉被撤銷,併入相應的人民公社。全縣設城關、上白石、社口、穆陽、溪潭、賽岐、溪柄、孟洋、甘棠、下白石、灣塢、柘榮、富溪、楮坪、岐洋15個人民公社,下轄445生產大隊。10月人民公社複稱鄉鎮,下分聯社。11月,經調整,溪潭鄉鳳洋聯社八五戶併入穆陽鄉,溪潭西嶺聯社的九都、牛地坑、下嶺頭、秋竹岡、裏灣和施洋村250戶併入穆陽鄉,甘棠鄉西隱村256戶1011人併入溪潭鄉,溪潭鄉溪北聯社的鳳凰池村17戶73人,併入穆陽鄉。1959年06月撤銷聯社,增設穆陽鎮。11月鄉鎮改稱人民公社,賽岐和穆陽2個鎮和人民公社合併。
1960年08月,城關公社改稱城郊公社,劃出上白石公社所屬的28個大隊,增設潭頭公社。全縣共設有城郊、上白石、潭頭、社口、穆陽、溪潭、甘棠、下白石、灣塢、溪柄、孟洋、賽岐、柘榮、楮坪、富溪等15個公社和一個城關鎮,下轄383生產大隊。
1961年07月,恢復區建制,原15個公社改設為15個區。08月16日恢復柘榮縣,柘榮、富溪、楮坪3區劃歸柘榮縣。全縣12區1鎮調整為10區、2個縣直屬鎮(城關、穆陽)和1個縣直屬人民公社(賽岐),下轄98鄉(即小公社
),縣屬鎮領有1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全縣領有844個生產大隊。
1962年撤銷松澳區後,其西嶺、金溪、茶洋3個公社劃歸溪柄區,赤溪、象洋、寶洋3個公社歸賽岐公社管轄。1963年賽岐直屬公社改為區建制,賽岐區轄賽岐、赤溪、象洋、寶洋4個小公社和一個區屬賽岐鎮。同年全縣設11區、2個縣直屬鎮,下轄98個公社(鄉)、1個區屬鎮。並恢復仙岩、鳳洋、山嶺、茶洋、竹嶺5個少數民族公社。
1965年全縣調整為城郊、上白石、潭頭、社口、穆陽、溪潭、甘棠、下白石、灣塢、溪柄、賽岐等11區,城關、賽岐、穆陽3鎮。轄94個小公社、623個生產大隊、4623個生產隊。
1966年,實行區、大公社並存制度。8月,撤城郊、穆陽、溪潭、下白石、灣塢5個區,成立城郊、阪中、穆陽、康厝、溪潭、下白石、灣塢、溪尾8個人民公社,同年11月撤甘棠、賽岐、溪柄3個區,成立甘棠、賽岐、溪柄、松羅四個人民公社,並撤銷穆陽、賽岐2個鎮。同年保留上白石、社口、潭頭3個區。
1967年恢復賽岐、穆陽2個鎮,全縣有3個區12個公社3個鎮。
1968年,撤銷穆陽鎮,改區為公社,全縣設城關、賽岐2個鎮,15個公社;轄354個大隊、3157個生產隊。
1970年07月,撤銷柘榮縣,楮坪等七個公社劃歸福安縣管轄。全縣劃為22個公社、2個鎮,下轄373個大隊。1971年03月城關鎮與城郊公社合併,稱城關公社,賽岐鎮與賽岐公社合併,全縣轄22個公社、376個大隊、3412個生產隊。
1975年03月,楮坪、英山、宅中、柘榮、東源、富溪、黃柏等7個公社劃歸柘榮縣管轄,福安縣保持15個公社,下轄310個大隊。同年10月,恢復城關鎮。
1980年08月23日,恢復賽岐鎮,09月08日恢復穆陽鎮,全縣轄15個公社3個鎮。1981年09月,城關鎮改稱韓陽鎮,城郊公社改稱城陽公社。
1984年,廢棄“政社合一”制度,建立縣、鄉(鎮)、村3級政權。9月撤銷阪中、康厝鄉,建立阪中、康厝佘族鄉;撤銷下白石鄉,建立下白石鎮。10月,撤銷穆陽公社,建立穆雲佘族鄉;撤銷賽岐公社,建立賽江鄉;並撤銷城陽、社口、上白石、潭頭、溪柄、松羅、溪潭、甘棠、灣塢和溪尾人民公社,改為鄉建制。12月,撤甘棠鄉,建立甘棠鎮。全縣共有5鎮、10鄉、3個佘族鄉。
1985年03月,撤溪柄鄉,建立溪柄鎮。04月,增置範坑、曉陽2個鄉。全縣劃分為6鎮、11鄉、3個佘族鄉。
1985年10月,撤銷賽江鄉,併入賽岐鎮,全縣劃分為6個鎮、10個鄉、3個佘族鄉。
1989年04月,撤銷上白石鄉,建立上白石鎮,全縣有7個鎮、9個鄉、3個佘族鄉。同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准福安撤縣建市(縣級市)。1990年03月11日福安市正式掛牌辦公。09月,社口鄉改為鎮建制。1990年底,福安市設8個鎮、8個鄉、3個佘族鄉,下轄449個村民委員會、20個居民委員會,3743個村民小組、230居民小組。
1950年福安縣行政區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