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福安 »

福安市唐至清大事記

作者:佚名  來源:《福安市誌》1999.12.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福安市唐至清大事記

神龍二年(706年)

石磯津(今溪潭廉村)人薛令之考中進士,是福建省第一位進士。

開成三年(838年)

性空和皈寂兩位禪師到境內與寧德交界處的閩坑嶺傳播佛教,興建龜山寺,為境內最早的佛寺。

咸通元年(860年)

薛令之讀書的靈穀草堂改建為靈岩寺(現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乾寧四年至天祐元年(897~904年)

威武軍節度使王審知疏鑿黃崎港(今下白石)港道,賜號“甘棠港”。

 

熙寧年間(1068~1077年)

原設在官井洋的稅場移設黃崎鎮(今下白石鎮),設官收取鹽稅。

元豐三年(1080年)

甘棠塘堤工程動工,於紹興十年(1140年)竣工,堤長10.16公里。

淳祐五年(1245年)

劃出長溪縣西、北鄉九裏置福安縣,福安建縣後直隸福建路福州,縣治設在韓陽阪。

縣令鄭黼在龜湖山創辦縣學講學堂。

淳祐八年(1248年)

知縣林子勳在縣城南郊建真慶觀,為境內最早修建的道教宮觀。

淳祐九年(1249年)

愛國詩人謝翱在穆陽樟南阪村誕生。

德祐元年(1275年)

九月,會稽縣尉鄭虎臣(柏柱洋〔榕〕頭村人)在監押權奸賈似道去高州的路上,將其誅殺於漳州木棉庵。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福安縣改屬福建行中書省福寧州。

皇慶元年(1312年)

元朝廷把福安劃作營王忽哥赤(也先帖木兒)的封地。時全縣13640戶,每戶向其年貢錢八十文。

至正八年(1348年)

福安農民起義軍攻打政和縣城,至正十年(1350年)攻下該縣城。

至正十年(1350年)

五月,浙東紅巾軍方國珍部途經福安。

至正十二年(1352年)

七月,外塘人陳長鼻,率眾沿鄉強糴,穆陽組織義兵社(地主武裝)與之對抗。九月,紅巾軍徐壽輝部將黃善(《元史》本傳作王善),攻陷福安縣城。十一月,後溪村林永泰、許洋村郭宗凱率義兵攻打縣城,殺死百戶花端翊;初九日,黃善再次率部入福安縣城,代理縣尹趙執中、主簿譚屠倫歹逃走。十二月,泰安社(柘榮地主武裝)追殺紅巾軍陳六七部于穆陽龍首橋,紅巾軍憤怒之下,再次攻陷福安縣城。

至正十四年(1354年)

正月初十日,“三魁”(毛德祥、鄭長腳、張四三等三位義軍首領)率部攻陷福安縣城,縣尹潛逃。

至正十五年(355年)

正月,瘟疫流行,同年縣內饑荒,以至人相食。

至正十六年(1356年)

官塘(今甘棠鎮)人傅貴卿領導農民起義,至正十八年(1358年)七月,柘洋袁天祿率兵分水陸兩路進犯義軍駐地,為傅貴卿所敗。至正十九年二月,傅貴卿打敗福建行省參政觀音奴所率進犯官塘義軍營地的官軍和諸路地主武裝,擊殺泉州路治中袁安文,縣尹張師道棄官而逃。至正二十三年十月,傅貴卿為廉村社所俘;十一月,被袁天祿烹殺於柘洋溪坪街。

 

洪武二年(1369年)

福安縣劃歸福建福州府管轄。

洪武四年(1371年)

坦洋村胡成德培植菜茶,茶樹矮壯,葉芽多,肥厚而耐旱,白毫質柔軟,到他的後裔胡成才時開始大面積種植,所植茶樹為“坦洋菜茶”。

洪武十三年(1380年)

福安農民起義,為廷安侯唐勝宗部所鎮壓。

洪武十九年(1386年)

水災,淹死人員過半,田園荒蕪,福安此後十多年間寥落不振。

正統二年(1437年)

劉陽銀坑礦工起義,守備道率兵鎮壓,被起義礦工殺死。

正統九年(1444年)

七月,在縣北開採大寶坑銀礦(今屬壽寧縣)的處州人葉宗留和陳監胡聚眾數千起義,福建參議竺淵率部鎮壓,葉宗留兵敗被殺。

正統十四年(1449年)

沙縣鄧茂七起義軍一部抵穆陽活動,被曉陽謝統四所率鄉兵擊敗。

景泰六年(1455年)

劃出福安縣屬平溪裏十一至十四都,歸新置的壽寧縣。

成化五年(1469年)

七月十四日,水災,水勢比洪武十九年高五尺。災後,縣內連續二十年饑荒。

弘治年間(1488~1505年)

知縣杜淮在縣城北部告杯山和東郊施老亭建東、西兩所養濟院,收容麻風病人;並在縣城東郊鹿嶺嶠置“漏澤園”,供無力買地營葬的貧民修建墳墓。

弘治十八年(1505年)

因海寇騷擾沿海,始將駐七都的白石巡檢司移駐縣南三十四都的黃崎鎮。

正德元年(1506年)

福安用磚砌築縣城城垣,至嘉靖六年(1527年),改用石砌。

正德十二年(1517年)

福安發生地震三次。

正德十六年(1521年)

元旦,縣內大雪,持續3天,平地雪深3尺,高山積雪經月不化。

嘉靖元年(1522年)

二月,天花大流行,死者眾多。

嘉靖十四年(1535年)

舊學宮為颶風損壞,知縣李漠在城內重金山(今地區醫院門診部)重建學宮。

嘉靖十六年(1537年)

六月六日,縣北部銀礦礦工起義,趁天黑攻打福安縣城,教諭李泰指揮官兵抵抗被殺。

同年,朝廷在黃崎鎮設鹽運分司,後於嘉靖十九年移設長崎。

嘉靖十七年(1538年)

知縣陳泗輯《福安縣誌》,為福安縣首部縣誌(已佚)。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七月十六日,富春溪上游山洪暴發客水過境,瞬間縣城水漲三丈多,沖壞城牆,淹沒房屋,溪口橋崩塌。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

倭寇進攻福寧州,福安縣城亦被攻陷。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四月初三日,倭寇從化蛟方向進犯福安縣城,初五日城陷,守城的教諭、訓導戰死,知縣李尚德帶印逃出東城;初九日,倭寇離去,城中男女被殺三千多人,被俘七百多人,自殺者不計其數。

是年,知縣盧仲佃檄諭官塘築堡自衛,堡築成後命名為“甘棠堡”。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四月初五日,倭寇再度攻打福安縣城,知縣盧仲佃率眾堅守,倭寇無計可施,連夜遁去。

十月,福安縣城牆竣工,新築城牆周長八百丈,高一丈五尺,牆基寬二丈五尺。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

倭寇再次入侵縣城西門,知縣黎永清命開炮轟擊,連連中敵,倭寇遂退。

萬曆四年(1576年)

知縣全包治建塔于南郊天馬山巔。明崇禎二年(1629年))知縣梁兆陽複建淩霄塔於旗頂山,成雙塔並峙之勢。

萬曆九年(1581年)

七月初九日,福安暴雨,大水淹城,城牆大部分倒塌,死二千餘人。

萬曆二十年(1592年)

知縣陸以載任內,縣人陳世理編纂萬曆《福安縣誌》十卷。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知縣毛萬匯主修,劉元佑纂萬曆《福安縣續志》。

崇禎四年(1631年)

六月初一,多明我會菲律賓“玫瑰省”派遣義大利傳教士高支等人進入縣境傳播天主教,落腳溪東村,將一座民房改建成教堂,為閩東第一座教堂。

崇禎八年(1635年)

縣內群眾沖進教堂搗毀聖像,搜捕外國傳教士,這是福安歷史上首次反洋教鬥爭。

崇禎十一年(1638年)

福建當局下令禁止洋教士在閩傳教,福安教堂入官,一批傳教士被驅逐出境。

隆武二年(1646年)

八月,南明唐王汀州戰敗,右僉都禦史劉中藻(蘇陽人)改事魯王,跋涉浙南山區,聚部卒萬餘人抗清,相繼攻克慶元、泰順、壽甯、福安、寧德、古田、羅源七縣,中藻被魯王晉封為東閣學士兼兵部尚書。永曆二年(1648年)十月十二日,劉中藻率部佔據霞浦龍首山攻打福寧州城,歷時七個月,破城,殺死降清知州宋若蘇。不久又攻下福安縣城,殺知縣郭芝秀。永曆三年正月,劉中藻駐師韓陽城,十萬清兵圍攻不下。日久糧盡,中藻恐戰後清軍屠城,舉冊籍、列府庫錢糧清單,致信清將進城後勿殺無辜,四月十二日,作絕命詩自縊死,城為清兵佔領。

 

順治十一年(1654年)

羅江村羅文藻,在馬尼拉被祝聖為神父;康熙十二、十八年經羅馬教皇十世、十一世兩次提名任命;康熙二十四年在廣州由義大利籍主教康和之祝聖為主教,是全國第一位華籍主教。

順治十三年(1656年)

鄭成功入臺灣繼續抗清,清廷下令沿海地區居民往後遷移三十裏。至康熙二十二年,清廷接管臺灣,始下詔開界讓沿海居民返回鄉里,架屋墾複田地。

順治十四年(1657年)

二月十一日,鄭成功駐師寧德三都,派部將周全斌到福安內港三十裏(甘棠一帶)徵集糧食。上年十月初,亦曾派兵到縣境取糧,並獎賞征糧最多的部將韓英。

康熙八年(1669年)

福安沿海守兵五百名,分駐十一處。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設立福建教區,主教府設在福安穆陽,由西班牙傳教士徐方濟各·哇勞擔任第一任主教,此後近二百年間,福安一直是福建省天主教會中心。

康熙年間(1662~1722年)

縣城鹿鬥人陸求藻仿《戚林八音》編成福安第一部方言字典《安腔戚林八音》,民間廣為傳抄。

雍正十二年(1734年)

天主教福建教區主教白伯多祿由澳門到福安傳教。

同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福安縣歸其管轄。

冬,知縣錢沫倡議,由官民捐銀一千四百余兩興建韓陽西郊水壩,次年二月工程告竣。

乾隆元年(1736年)

清廷下令禁教,外國傳教士被逮捕送往澳門,限期回國,情節嚴重的從教男女,受到刑辦,當時福安教徒已達二千多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

七月十二日起,福安連日大風雨,十四日,東西二溪暴漲,水高數丈,漂走房舍,淹死男女無數。福建巡撫潘恩渠前來巡視災情,著有《捍福安縣水患議》一文。

嘉慶二十年(1815年)

正月雨雪,平地積雪深三尺。

道光四年(1824年)

春,天花大流行,死者甚眾,至冬始平息。

道光六年(1826年)

知縣劉之藹建保嬰堂,堂址在城內鳳尾山,後移往冠後。

道光九年(1829年)

清查牌甲人丁,男婦大小217577丁。

咸豐元年(1851年)

建寧茶客來坦洋購茶,將紅茶制法(自然萎凋、手工揉撚、室內發酵、炭火烘焙)從崇安傳入坦洋,以精巧工藝製成“坦洋工夫”茶。坦洋胡氏萬隆茶行最早茶標“坦洋工夫”運銷國外,購買者認標買茶,聲譽卓著。

同治元年(1862年)

原設寧德的鹽政局移駐下白石;同治四年(1865年),下白石設厘金局,商船載貨出入,須按章抽取厘金,解省稅厘金局;同治五年(1866年)社口設茶稅局,由省委員督辦。

光緒三年(1877年)

清廷教禁緩和,天主教會在福安城關建立教堂。

光緒六年(1880年)

坦洋設有茶莊三十六家,霞浦、壽甯、周寧、政和、浙江、泰順之茶雲集坦洋,經加工精製後,生產“坦洋工夫”達七萬箱(每箱三十公斤,共二千一百噸)出口,價值一百萬兩銀。

光緒十年(1884年)

知縣、浙江錢塘人張景祁總纂的《福安縣誌》修成,全書共四十卷。

光緒十二年(1886年)

二月,外塘村陳百忍過教民鄭近光酒店買酒,遭鄭拒絕譏誚,致村民怒搗其店,日本國駐廈門領事照會福安縣查辦。知縣以鄭拒沽出言譏誚致起釁端,示以笞責;陳百忍裝神惑眾,毀人器物按律斷賠結案。

光緒十三年(1887年)

福安三十多個鄉的鄉民組成義軍,提出“為國復興”的口號,掀起反洋教鬥爭。

光緒十五年(1889年)

八月,由建柄林居敬、夏陽李元何捐資白銀1412兩修建的上白石燕坑石拱橋竣工通行。1975年財鬥公路修建成功,成為公路橋。

光緒十九年(1893年)

西班牙傳教士尹格那西歐、伊巴聶茲歷時10年編成羅馬拼音的西班牙——福安方言辭典《班華辭典》(福安方言);民國30~32年,經BlasCornejo補充修改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福安城關設郵政信櫃,隸屬福州郵務總局,同時,開闢從三都澳往賽岐至福安郵路,全程長九十五公里。

光緒三十年(1904年)

縣人王泰和創辦太古輪船公司,為當時閩東最大的輪船公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

五月一日,成立福安郵政局,開辦收寄包裹和匯兌業務。同年,開闢福安至周墩、壽寧、福鼎步班郵路。

宣統元年(1909年)

清政府推行所謂“新政”,福安縣分設參事會和議事會。九月,福建省諮議局成立,第一會議省議員七十六名,福安一名,為吳鴻樞。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