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溫麻縣建置考略
唐武德六年,今霞浦縣的前身究竟是改置長溪縣,或是複置溫麻縣,歷來有兩種說法:
一說,唐武德六年( 623年),改置長溪縣。唐元和八年(
813年)成書的地理總志《元和郡縣誌》稱“長安二年(
702年),割晉溫麻舊縣北四鄉置長溪縣。”後唐天福五年至開運二年(
940~
945年)成書的國史《舊唐書.地理志》稱“長溪,武德六年置,其年併入連江,長安二年又分連江複置。”宋淳熙九年(1182年)的《三山志》,明弘治二年(1489年)的《八閩通志》和嘉靖、萬曆《福寧州志》、清乾隆《福寧府志》、民國十八年《霞浦縣誌》等,都沿用《元和郡縣誌》和《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就是唐武德六年,以晉溫麻舊縣北四鄉改置長溪縣,同年併入連江縣,長安二年與連江縣分治,恢復長溪縣建置。
一說,唐武德六年複置溫麻縣,同年遷治連江,改名連江縣,長安二年恢復溫麻縣建置,天寶元年改稱長溪縣。唐代德宗時(
780~ 804年)蘇冕編的《會要》稱:“溫麻縣,長安四年置,天寶元年(
742年)八月二十四日改為長溪縣。”北宋太平興國( 976~
983年)時的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卷一〇〇《江南東道十二.福州》中稱:“長溪縣。漢閩縣地,唐武德六年置,其年併入連江縣,長安二年又置溫麻縣,天寶元年改為長溪縣。”此後,元代胡三省《(資治通鑒)注》(引宋初宋白文)和南宋的《輿地紀勝》等均持此說。尤其清代官修的全國性地理總志、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在福寧府《建置沿革》中,明確稱:“漢為會稽郡冶縣地,晉太康四年分置溫麻縣,屬晉安郡。宋、齊因之,隋開皇九年廢為閩縣地。唐武德六年複置,尋併入連江縣。長安二年又置,屬福州。天寶元年改曰‘長溪’……。”以上觀點,得到現代歷史學家的認可。1985年出版的朱維幹著《福建史稿》,1986年出版的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著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都認定:晉溫麻縣,在今福建霞浦縣南,隋廢,唐武德六年複置,遷連江之北,改名連江縣。《福建史稿》還稱,長安二年又置溫麻縣,天寶元年改稱長溪縣,移治今所。
綜上二說,顯然後者更為可信。其一,蘇冕所編的《會要》,是在唐代德宗時,比第一部地理總志《元和郡縣誌》早;所記載的又是唐高宗至德宗九朝之事,是當代人記當代事,“時近則跡真”;而且作者蘇冕是武后宰相蘇良嗣之後,素以“儒學稱”,治學嚴謹,所撰《會要》行於時,為當朝所肯定,故宣宗又詔楊紹複等撰《續會要》。其二,唐天寶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更改縣名,是朝廷批准成批更改的,全國九個道、四十二個州(府),共有四十七個縣同時更改名稱,僅江南道就有丹陽、黃岩、蕭山、浮梁、福唐、長溪、仙遊、龍岩、漳浦(置縣)、蘭山、義昌、信豐、延唐等十三縣同日更改縣名。其三,《大清一統志》,是清代官修的地理總志,向被譽為“考訂精詳”,是“研究我國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書”,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嘉慶《一統志》還對乾隆《一統志》加以認真考據,將晉溫麻建縣時間,由太康三年改為“四年”。其四,《福建史稿》和《中國歷史地名辭典》都是當代史學界有影響的著作,尤其《福建史稿》作者朱維幹,是公認的福建“史學界耆宿”、“熟於鄉邦文獻”,被尊為福建史權威,他們的認可,無疑增加了天寶改長溪的可信性。但因現存福建、福寧的省、府、州志書,都沿前說,故新編《霞浦縣誌》建置沿革姑從前說,特作《唐溫麻縣建置考略》編入《附錄》,供為考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