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縣文物勝景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05月,根據政務院《保護古跡、文物辦法》,縣人民政府首次公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十二處。1981~1988年,縣人民政府公佈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共二十處。1990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重新審查確定全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十八處。
建善寺
古建築。南齊永明元年( 483年)創建,唐景雲二年(
711年)遷東關華峰山麓。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抗倭中焚毀。隆慶元年(1567年)重建。建築面積一六六八平方米,中為大雄寶殿,左右兩側鐘鼓樓為雙層樓閣式建築,木構重簷屋頂,主殿東側有齋房、禪房等建築。素有“八閩古刹”之稱。殿外有十四只宋代複蓮式石雕柱礎和一個元至正元年(1341年)石鼓,工藝精細,完好無缺。寺內有明萬曆重建該寺碑記及清乾隆郡守李拔“春滿南天”題匾等。
法華寺
古建築。在長春鄉法華村。宋乾德二年(
964年)建,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兩度重修。占地面積一〇五〇平方米,建築面積六二〇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為石階、放生池、山門、回廊、大雄寶殿、左右廂房。主殿高十四米,進深一一.四米,寬三八.五米。大雄寶殿為磚木結構歇山式屋面,飛簷雕刻,柱礎雙層八角形。寺內豎有明萬曆碑刻,記載該寺沿革。寺西北約四〇〇米處有宋代舍利石塔三座。
赤岸石橋
古建築。在州洋鄉橋頭村。宋皇祐五年(1053年)建,東西走向,長六十二米,面寬二.六五米,高二.四米,共十七孔(今為十孔)十六個橋墩,每墩用七條石板平鋪,屢毀屢建,今猶存舊橋二〇多米。橋頭堤壩豎有石人、石獸、舍利塔及明成化年間重修碑記。
石翁仲
在州洋鄉寶福裏。南宋文物,立于宋贈太師孫翼鳳墓前,後移置今所,有文、武官員各一尊高三.六米,圍長二米和石獸、石桌等。
竹江天後宮
在沙江鎮竹江村。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年)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面積八一四平方米,懸山頂磚木結構,五層斗拱,飛簷翹角,正座高七.五米,下建戲臺,戲臺環樓雙層腰壁長二三.二米,彩繪雕飾。記憶體“敕封護國天上聖母神位”神牌和清康熙三十六年造香爐一座。
松山天后宮
又稱媽祖宮,在州洋鄉松山洄瀾岸口。創建于宋代。清乾隆五十年重修。占地面積一八四八平方米,整體為懸山頂抬梁穿鬥式木結構,宮內供天后聖母等五尊神像,豎有“靖海宮祀界碑”。近年臺胞、漁民多次捐資重修。
袁天祿墓
在崇儒鄉溪尾崗。明初建,占地一四二平方米,為“鳳”字形構造,墓頂為石構歇山頂,亭內豎“聖旨皇明袁公天祿之墓”碑刻。
佘族觀音亭
在水門鄉半嶺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面積六四〇平方米,四進三開硬山頂木石結構,內石柱六根,均鐫刻禪家楹聯。殿內佛座為浮雕蓮花式,亭內豎一塊雙面青石碑刻“奉憲勒碑”。北面依山壘築寨堡,長一四八米,高五.四米,門楣有石刻“觀音亭寨”四字,每字二尺見方,亭外豎有明、清碑刻十五塊。周圍聚居佘族村民,每年元宵節、重陽節,福鼎、福安和浙江平陽等縣佘民聚此舉行盤歌盛會。
大京城堡
古城堡。在長春鄉大京村,東距海二公里。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築福甯衛大金守禦千戶所城堡,高六.五~九米不等,頂寬三.六米,基寬五.六米,周長二八一五米,用方整毛石幹砌。環堡外挖護城河,長八五〇米。城北依山,分東、西、南三門,東門有走馬道長五〇米,南門額書“千戶福寧”、“海涯屏藩”,有城墩八個。城門、垛堞、敵樓、碑刻均完好。城內街道以條石鋪就,長一二〇〇多米,寬四米。沿街築有天地亭、迎恩亭、巷裏亭、倉口亭和叫咕井。
通津橋
又稱楊家溪大橋,在牙城鎮楊家溪村,古為閩浙要津。明嘉靖三年建,長一二三.三米,寬二.八八米,高二.四米,共三二孔三一墩,每墩用六塊石條平鋪,橋墩上下游均有二根石柱斜撐。橋兩端有單層泗洲佛塔各一座,橋西豎“通津橋”碑刻。該橋屢修屢毀,現存殘橋,中段被沖毀四〇多米。
傳臚城堡
在長春鄉傳臚村。明嘉靖年間建。周長六四〇米,殘牆高四米,基寬五米,面寬三米。分東、西、南三個城門,南門保存完好,西門為懸臂式石構。周圍植岩柴榕樹二六〇餘株,城內豎有明嘉靖、清光緒碑刻各1塊。
雲峰石塔
在下滸鎮雲峰寺。明代建築物,為樓閣式七層實心石塔,平面八角形,毛石砌成,高七米,塔基須彌座,中圍長四米,塔尖呈葫蘆形,各層八面均鐫刻花卉圖案,樸素無華。
虎鎮塔
在縣城西北塔崗山頂。始建年代無考,清康熙十五年總兵黃大來重建,雍正、乾隆年間兩度重修。樓閣式七層實心石塔,高一二米,座圍一二米,塔基為須彌座,逐層向上收縮,每層八面均鑿有長形佛龕一個,內刻浮雕佛像,形神各異,姿態逼真,塔刹葫蘆形。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
壽山摩崖石刻群
原稱塔崗山孫李閣,在州洋鄉大沙村西側塔崗山,占地約六六〇〇平方米,共有摩崖石刻十五處,分三群:第一群有天然石門、人造魚池、石板橋及仙苑背山等題刻;第二群有石頭山、石水缸、棋盤、八卦等,頂端鐫刻“雲屏”二字,峭壁正面刻有一米見方“壽山”二字;第三群有“瀛台”二字和獅頭、虎頭等石刻。三群石刻均無年代落款,據稱為清乾隆年間孫瑞亭避暑之地。
留雲洞摩崖石刻群
在三沙東壁留雲洞風景區,有清光緒年間和民國時期遊客的摩崖石刻十七處,其中“海東勝地、留雲紀勝”為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題刻。
大清郵政局 在縣城西街曲井頭張宅。清光緒二十八年建,大門匾額長二米,高八十釐米,楷書“大清郵政局”五字,每字四〇x三〇釐米,至今猶在。
中共閩東特委霞鼎辦事處紀念地
在柏洋鄉柏洋村許家大院。清代建築,木質結構,距今三〇〇多年,占地三〇〇〇平方米。民國二四年(1935年)08月,中共閩東特委霞鼎辦事處及其直屬機關團體在此辦公,為閩東紅色政權指揮中心之一。
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團成立紀念地
在鹽田鄉西勝寺。該寺建于唐大順二年( 891年),面積三〇四平方米。民國二三年一月,閩東遊擊隊攻打賽岐後,詹如柏、葉飛、任鐵峰等率領閩東遊擊支隊在此休整,並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團。
古墓葬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文物的保護、發掘工作。1964年,在龍首山麓發掘明萬曆吳大傅夫妻合葬墓,出土墓誌銘、香檀木棺及隨葬品。1966年,在牙城鳳陽大隊發掘宋古墓一處,出土宋龍泉瓷花瓶等文物。1981年03月,在州洋墓鬥大隊,發現唐代古墓一座,出土多嘴瓶(已破損)一個。同年09月,在眉頭山發現古墓群一處,經省博物館和縣文化館聯合組織人員清理,共發掘西晉元康六年(
296年)、東晉咸康八年( 342年)和南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
452年)等古墓八座。其中二座西晉元康六年十月六日造,墓磚鐫有“晉安溫麻”字模,出土晉代青瓷器及漢代五銖錢等隨葬品二十多件。1984年後,在省考古隊協助下,先後四次在沙江鎮古縣村發現古墓葬19處,發掘隨葬品八七件。其中三國東吳墓葬殘址一處,墓磚鐫“漢永安六年卅吉乍”和“漢永安溫麻囗年囗囗吉乍”,字體反文隸帶楷書。1990年06月,在古縣村發現南朝古墓葬一處,出土古代茶具等文物十二件。又在村西北坡發現露土古墓十幾座,經省文博處發掘隊發掘清理,共清理露土古墓八座,發掘六座,定為西晉、南朝、唐代的墓葬。其中三座為“刀”字形,其餘為“凸”字形,出土盤口壺等隨葬品幾十件。另在柏洋鄉塔後村發現明代古墓四座,其中北面一座系正統十一年(1446年)五月造,全部用浙江民窯燒制的花磚拼砌而成。
古城堡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沿海大金(京)率先建築城堡。據1984年普查資料,全縣現存的城堡和古堡遺址有二十七處,分佈在沙江鎮八處、溪南鎮二處、長春鄉十二處、下滸鎮三處、牙城鎮和州洋鄉各一處,為全省現存古堡之最。其中二十五個城堡建於明嘉靖四年至嘉靖三十七年(1225~1558年),保存完好者有大京、閭峽、外滸、厚首四個堡,各堡均有敵樓、走馬道、拱門、城垛及女牆等。其餘城堡,因自然或人為損毀,僅存部分城垣或城門。
古建築
七佛城(玉山寺)
在水門鄉玉山村西十公里玉山峰頂,海拔九七三米。唐太和年間(西元
830年前後)建。毛石壘砌,呈橢圓形,長一八八米,高四~五米,占地二三五一平方米。西北城門弧形,門上鑲嵌青石匾,上刻“七佛城”,字方三八釐米,筆劃蒼勁有力。內建玉山寺古刹,為卷棚頂建築,雕樑畫棟,供七尊泥塑佛像。
烽火井
在三沙鎮烽火島。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月,周姓修武郎造。井石欄呈方形,井深四.八米,井水常年清澈甘冽,島上漁民至今仍在飲用。
林良亭
在溪南鎮青山村。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建。
臨清橋
在柏洋鄉塔後村。明天順年間建,清同治、光緒年間兩度重修。懸臂式木結構,東西走向,長十八.八米,高五.三米,橋面寬四.一米,橋亭正中置木龕,有泥塑泗洲文佛一尊。
三佛塔
在柏洋鄉塔後村。明正德六年(1511年)建。四面空心樓閣式青石塔,高三米,須彌座,三層四面均有懸塑浮雕羅漢、觀音、天王、金剛,工藝精細,形態逼真。
游樸宅
在縣城曲井頭。明萬曆年間建,占地一〇〇〇平方米,現僅存第二進。
樟坑佘族大厝
在崇儒佘族鄉樟坑村鷹嘴岩邊。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同治年間,兩側附建子屋二座,形成三座整體銜接的建築群。大厝坐北,呈棋盤形,縱六〇米,橫五二米,外牆磚砌,高七.五米,占地三一二八平方米,建築面積三二六六平方米。每座各十二楹,三座共有大木柱九九根,廳九個,房九四間,系抬梁穿鬥式、懸山頂雙層木結構,上下出簷,屋面呈鳳凰展翅式。前座天井,內豎一石刻蝙蝠,長八一釐米,高三四釐米,寬二五釐米,其中套刻小蝙蝠,造型逼真。廳堂頂端,懸掛黑底描金祝壽匾額,正壁鑲嵌直徑八十釐米左龍右鳳圓形浮雕“福”字圖案,兩邊蝙蝠襯托。左右進宮門上方裝有神龕,浮雕鳳凰一類圖案。現居住藍姓佘民二三戶,一一〇多人。
墨蹟 碑刻
霞浦歷來文化興盛,名人墨蹟碑刻頗多。宋慶元間,朱熹避居長溪,留有“白雲深處”石匾,長一.五六米,寬三十八釐米,字三〇x二二釐米,今存龍首寺。明萬曆年間,吳大傅夫婦合葬墓有墓誌銘紅磚二塊,三五釐米見方,鐫刻小楷書七〇〇多字,筆跡清秀。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福甯知府李拔到任後,留下“春滿南天”、“長溪河源”、“羅公亭”、“修理西山三壩碑記”、“尋樂處”和“比禮比樂,序賓序賢”等碑刻手跡。宣統間,太傅陳寶琛為霞浦龍亭陳珠琇題墓屏風青石碑刻五塊,保存至今。民國時期,國民黨元老陳立夫、閩浙監察使陳肇英在三沙留雲洞,各題寫楹聯一副。海軍上將薩鎮冰手書“有秋路”和“浚河碑”各一塊,今存建善寺和月波亭“薩公亭”畔。新中國成立前後,邑人邱峻、胡中立、游壽、黃壽祺等,亦留有墨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