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縣鄉鎮
縣城街境
晉至隋初,溫麻縣治所設在原三國東吳溫麻船屯所在地(即今沙江鎮古縣村),縣衙署設在鼓樓山下。唐武周長安二年(
702年),長溪縣治在今縣城西郊,縣衙署設在嶺尾庵附近。唐天寶元年(
742年)起,縣治移到今址。元代,城坊為福寧州治所。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建城垣,周長三裏,城內、城外統編在坊二圖。明成化年間,城區居民在龍首山植松綠化,州城始稱松城。明末,州城北抵龍首山,南止護城河,東起今城東路,西至今城西路,方圓六裏許,形狀如靴,故號靴城。城內以州署為中心,分五街三十四境,近城區分二街二境,統編在坊七圖。城區街境為:東街龍波西、龍波東、閩東、後善、古池、石泉、集賢、高蓮、遵善、儒林十境;西街萬安、金波東、金波西、錢塘中、錢塘西、乘駟東、乘駟西、乘駟邊、德貴、朝天下十境;南街政平、錢塘後、錢塘邊、蓮池上、蓮池中、蓮池下六境;北街朝天門頭、朝天井頭、朝天東、朝天西、朝天邊、乘駟後六境;西門新城街東隅、西隅二境;東門外街信義一境;南門外街南洋一境。
清雍正末,置福寧府及霞浦縣,城坊為府、縣之治所。乾隆年間,城區劃分城內四社三十七境、城外九境。其中:東社古善、閩東、集賢、遵善、儒林五境;南社政平、萬安、龍波東、龍波西、蓮池上、蓮池中、蓮池下、錢塘中、錢塘後、錢塘邊十境;西社龍溪、德星、接待、龍泉、登俊、涵春、登瀛、罡溪八境;北社龍首、東井城、西井城、門頭、門頭下、朝天東、朝天西、德貴、乘駟東、乘駟西、乘駟邊、乘駟後、金波東、金波西十四境;東郊信義上、信義中、信義下三境;南郊南洋一境;西郊北山、龍津、羅公、西山、宮後五境。
清宣統元年(1909年)起,縣城設城坊自治區。到民國中期,城坊區劃分城內四社三十三境、城外十一境:東社古善、閩東、集賢、遵善、儒林五境;南社政平、萬安、龍波東、龍波西、蓮池上、蓮池中、蓮池下、錢塘中、錢塘後、錢塘邊十境;西社龍溪、德星、接待、龍泉、登俊、涵春、蓉台、罡溪八境;北社源頭、朝天上、朝天下、朝天東、朝天西、德貴、金波東、金波西、乘駟東、乘駟西十境;東郊信義上、信義中、信義下三境;南郊南洋一境;西郊北山、龍津、羅公、西山、宮後五境;北郊龍首、蓮花二境。
二十五民國25年(1936年),縣境實施保甲制度,城區編古善、集賢、近聖、萬安、錢塘、乘駟、文星、中山、德星、登俊、崇斌、登瀛、龍津、龍溪、羅公、龍首、東升、信義、塔旺十九保,隸屬第一區城郊聯保。民國二十九年起,聯保改設鄉鎮,縣城為長溪鎮行政區。民國三十四年,城區改設古賢、萬安、乘塘、中山、德星、俊仁、龍津、龍溪、信義、塔旺十保。
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七日,霞浦解放,松城為縣人民政府駐地。1950年六月,開始民主建政,廢除保甲制度,縣城十保改建為三街二鄉:萬安、古賢保並為萬賢街,中山、乘塘保並為中乘街;俊仁、德星保並為俊星街;信義、塔旺保並為信義鄉;龍津、龍溪保並為龍津鄉。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體制,縣城設萬賢、中乘、俊星、東關、西關五大隊,隸屬城關公社。1964年起,縣城設萬賢、中乘、俊星、東關、西關五街道。“文化大革命”期間,五街道分別改稱解放、勝利、前進、東風、光明街。1981年起,縣城五街恢復原名,隸屬松城鎮。
1990年,霞浦縣城位於松城鎮,北緯26°53′,東經120°00′。城區規劃面積三.六六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三.二平方公里。市區以茶亭頭為中心,東半區設萬賢、東關二個街道,西半區設中乘、俊星、西關三個街道。縣人民政府駐縣東街一八四號。
松城鎮
唐宋時期,境域分屬勸儒鄉擢秀裏和靈霍鄉萬安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大部境域屬城坊行政區。清宣統元年(1909年),設城坊區,轄四十四境。民國廿五年(1936年),成立城郊聯保,隸屬第一區,下轄十九保、二一六甲。民國廿八年,改稱城廂聯保。民國廿九年,城廂聯保改為長溪鎮,仍屬第一區。翌年,改為縣直轄鎮。民國三十四年,長溪鎮鎮公所駐縣東街,轄塔旺、信義、古賢、萬安、乘塘、中山、德星、俊仁、龍津、龍溪、玉壇、青福十二保。
1949年10月,廢長溪鎮建制,境域屬第一區。1952年06月,從第一區分設城關區,城關區轄萬賢、中乘、俊星三街,信義、龍津、玉壇、青福、馬洋五鄉。同年09月,城關區改稱第一區。1955年12月,第九區併入,複稱城關區。1956年02月,分出後港區,城關區改為城關鎮,轄萬賢、中乘、俊星三街,信義、龍津二鄉。1958年,後港區撤銷後,大部鄉村劃屬城關鎮,成立城關人民公社。1959年,城關公社轄三十個大隊,其中境內(今松城鎮區劃內,下同)設萬賢、中乘、俊星、東關、西關五大隊。1961年,城關公社複為城關區,下轄十一個公社。境內設城關公社(小公社),轄五大隊。1964年,境內分設萬賢、中乘、俊星、東關、西關五街、五大隊。1966年06月,從城關區分設城關鎮,仍轄五街、五大隊。“文化大革命”期間,所屬街道(大隊)分別改稱解放、勝利、前進、東風、光明街(大隊)。1971年12月,城關鎮與城郊公社合併為城關公社,境內街道(大隊)設置不變。1980年03月,城關公社分設城關鎮、城郊公社,城關鎮轄原五街、五大隊。1981年,城關鎮改稱松城鎮,所屬街道(大隊)複名為萬賢、中乘、俊星、東關、西關街(大隊)。1984年,所屬五大隊改為五個行政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1990年,松城鎮位於縣境中心,西北部與崇儒鄉交界,其餘三面與州洋鄉接壤,行政區域十五.五平方公里。境內設東關、萬賢、中乘、俊星、西關五個街道、五個行政村,下轄八十六個居民小組、六十個村民小組、十三個自然村。鎮人民政府駐南門外五三號。
三沙鎮
三沙,別稱桃城。唐宋時期,境域屬勸儒鄉擢秀裏。元代,地屬五都。明至清光緒年間,屬五六都。清宣統元年,設下東(三沙)區。民國元年,分設中東(青皓)區。民國廿五年,成立沙澳虞青、隴青墩石浮、古丘田小蔡三聯保,隸屬第二區,下轄二十六保、二六九甲。民國廿七年,分別改稱三沙、隴頭、古桶聯保。民國廿九年,三沙、古桶聯保合併,改設三沙鎮,轄古桶、虞公、文樓、西澳、集賢、積善、中華、桃山、安勝、榕集、五福、東關、五澳、三澳、柳灣、古鎮、金山、青官十八保。隴頭聯保與水門坑聯保並為隴水鄉,轄隴頭、小皓、浮山、墩澗和水門、玉山等十四保。民國三十二年,隴水鄉、鳳城鎮併入三沙鎮。民國三十四年,原鳳城鎮大部區域劃屬鳳平鄉,三沙鎮轄東澳、西澳、五澳、中心、湖山、古鎮、古皓、復興、鳳陽、雉溪十保。
1949年10月,廢三沙鎮建制,境域屬第四區。1952年06月,成立三沙鎮,由第四區代管,轄湖山、古鎮二鄉。1954年11月,成立海島區,三沙、古鎮二鄉鎮屬海島區,其餘地區屬第四區。1955年05月,從海島區分設三沙區,下轄七鄉鎮。1958年,撤銷三沙區,成立三沙人民公社,1959年轄三沙、古鎮、古皓、湖山、金官、東角、蘆竹七個大隊。1961年05月,三沙公社複為三沙區,轄三沙、崳山、湖山、金官、古皓五個公社。翌年十月,崳山公社劃屬福鼎縣,三沙區轄四個公社、二十六個大隊。1966年06月,三沙區分設三沙鎮。同年10月,三沙區改為三沙公社。1969年11月,三沙鎮撤並于三沙公社,三沙公社轄二十五個大隊、一八九個生產隊。1983年11月,三沙公社改稱三沙鎮,下轄四個街道、二十七個大隊、一九八個生產隊、一四五個自然村。
1990年,三沙鎮位於縣境東北部,東與福鼎縣崳山島隔海相望,南瀕福寧灣,西及西南與水門、州洋鄉毗連,北接牙城鎮,行政區域六十三.六平方公里。境內設中心、西澳、東澳、五澳四個街道和中心、西澳、東澳、五澳、隴頭、東山、浮山、單鬥、三坪、石頭鼻、小皓、蔡洋、虞公亭、古桶、東壁、大路頂、八鬥、二坑、金雞、青官司、花竹、青官藍、三農、金洋、烽火、古鎮、三澳二十七個行政村,下轄二十七個居民小組、一九八個村民小組、一四九個自然村。鎮人民政府駐三沙中心街二四八號。
牙城鎮
牙城,別稱鳳城。唐宋時期,境域屬勸儒鄉擢秀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境域分屬四都、五六都、七都。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大部境域屬上東(西洋)區,牛欄崗、田頭洋、鴻圖等局部地區屬中東(青皓)區。民國廿五年,成立鳳梅貓嶺陽、雉鳳龜渡鬥、後龍田左陽三聯保,隸屬第二區,下轄十九保、一九七甲。民國廿七年,分別改稱牙城、雉溪、後山聯保。民國廿九年,牙城、雉溪聯保合併,改設鳳城鎮,轄大湖、首陽、梅花、岐頭、鳳東、烏岐、東嶺、鳳西、文洋、厚陽、敖嶺、鳳圖、斗門、雉溪、龜山、渡頭十六保。後山聯保所屬七保併入武平鄉。民國三十二年,鳳城鎮併入三沙鎮。民國三十四年,劃原鳳城鎮、武平鄉大部地區成立鳳平鄉,共轄十個保,其中境內設後山、龍亭、鳳岐、文厚、梅花、鳳城六保。
五十年代初期,境內設鳳陽、後山、文後、鳳岐、牙城、梅花、雉溪、龍亭八鄉,隸屬第四區。1956年02月,第四區改稱牙城區,轄牙城、梅花、文後、鳳陽、後山、雉溪、龍亭、水門八鄉。1958年,撤銷牙城區,成立牙城人民公社,1959年轄牙城、梅花、東嶺頭、文後、敖嶺、牙藤崗、後洋、後山、棗嶺、東街頭、龍亭、楊家溪、洋邊、渡頭、雉溪、鳳門、鳳陽、洪山十八個大隊。1961年05月,牙城公社複為牙城區,下轄八個公社、四十八個大隊、二三九個生產隊。1966年10月,牙城區再改為牙城公社。1984年,牙城公社改稱牙城鎮,轄二十五個行政村、一個街道。
1990年,牙城鎮位於縣境東北部,北及東北部與福鼎縣毗連,東南瀕牙城灣,西鄰水門鄉,南接三沙鎮,行政區域一〇八.九平方公里。境內設牙城、前街、洪山、斗門、梅花、一層、文洋、後洋、敖嶺、後山、籮伍、棗嶺、東街頭、田家心、龍亭、楊家溪、前樓、茶坑、雉溪、渡頭、鳳門、鳳陽、鳳樓、鳳江、西門二十五個行政村和一個牙城街道,下轄二八五個村民小組、七個居民小組、二九九個自然村。鎮人民政府駐牙城街。
溪南鎮
宋代,境域分屬安東鄉新南、連海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境域分屬四十六七都、四十八都、四十九五十都、五十一都。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境域分屬中南(洪江)區和小南(鹽田)區。民國廿五年,成立溪南、台江、硯江、青山聯保,隸屬第三區,下轄二十九保、二九五甲。民國廿九年,溪南、青山聯保並為溪南鎮,台江、硯江聯保並為台江鄉。溪南鎮轄溪南、南岸、張厝、鎮江、長興、霞洋、芹頭、梅阪、白坑、牛嶺、青山、謝邊、岱岐、霞塘、傅築、高樓十六保;台江鄉轄富足、仙東、巷頭、南山、台江、厚慕、東安、關門、溪梅、西江、硯灣、硯江、官厝、七星、甘棠十五保。民國三十二年,溪南鎮、台江鄉撤並南江鎮。民國三十四年,複設溪南鎮,轄溪南、芹洋、長青、硯棠、台澳、關東、仙港、圍德、厚首、南水、傅築、霞岐十二保。
1949年10月,廢溪南鎮建制,境域屬第三區。1950年,改屬第六區,境內設溪南、台江、仙東、左灣、長興、下硯、東安、霞塘八鄉。1956年02月,第六區改稱溪南區,轄溪南、下硯、仙東、牛膠嶺、霞塘、東安、沙江、水潮、涵江、台江十個鄉鎮。1958年,撤銷溪南區,成立溪南人民公社,1959年轄溪南、東安、傅竹、七星、牛膠嶺、青山、下硯、台江、猴嶼、芹頭、仙東11個大隊。1961年05月,溪南公社複為溪南區,下轄七個公社、三十七個大隊。1966年10月,溪南區再改為溪南公社。1984年,恢復溪南鎮建制,轄二十三個行政村、一個街道。
1990年,溪南鎮位於縣境西南部,東、南、西瀕臨東吾洋、官井洋、鹽田港,北連沙江鎮,行政區域一〇二.九平方公里。境內設溪南、左灣、南岸、甘棠、南門山、下硯、七星、西安、東安、溪尾、台江、後慕、仙東、白露坑、芹頭、長興、青山、岱岐頭、霞塘、傅竹、長腰、猴嶼、關門二十三個行政村和一個溪南街道,下轄二二五個村民小組、十個居民小組、一〇四個自然村。鎮人民政府駐溪南街下街三四號。
沙江鎮
宋代,境域分屬安東鄉安民、新南、新北、連海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境域分屬四十都、四十一都、四十四五都、四十六七都、四十九五十都。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大部境域屬中南(洪江)區,龍灣、八堡、陂頭等局部地區屬小南(鹽田)區。民國二十五年,成立沙竹涵,南岱雞沙方古厚、小馬、八堡四聯保,隸屬第三區,下轄三十六保、三五五甲。民國廿七年,沙竹涵、南岱雞沙方古厚聯保改稱沙洽、南屏聯保。民國二十九年,沙洽、南屏聯保並為屏江鄉,小馬、八堡聯保並為小馬鄉。屏江鄉鄉公所駐沙洽,轄沙江、沙東、王厝、沙北、竹澳、竹灣、梅港、涵東、涵嶺、涵南、涵北、洗馬、南屏、梅洋十四保;小馬鄉轄小馬、葛灣、水潮、臨江、厚首、得渡、圍江、江村、蘆坑、坡頭、龍灣、八堡、浿頭、龍潭、馬洋十五保。民國三十二年,撤銷屏江、小馬鄉,成立南江鎮,鎮公所駐沙洽。民國三十四年,撤銷南江鎮,成立中南鄉,鄉公所駐沙洽,轄沙江、竹江、梅屏、涵江、洪江、漁洋、馬潮、馬洋、古沙、沙塘十保。
五十年代初,境內設八堡、坡頭、涵江、小馬、後首、沙江、竹江、沙塘、古縣九鄉,分屬第三、第六、第九區。1958年,成立沙江人民公社,1959年轄沙江、竹江、涵江、沙塘街、沙塘裏、古縣、方厝城、下岐山、大墓裏、雞頭壟、後壟、村後、梅洋、小馬、水潮、黃土企、後首、白鷺十八個大隊(後並為十二個大隊)。同年12月,撤銷沙江公社。1961年,設沙江區,下轄沙江、涵江、竹江、沙塘、後首、八堡、水潮、圍江八個公社、三十七個大隊、一四七個生產隊。1962年10月,增設南屏公社。1966年10月,沙江區改為沙江公社。1984年,沙江公社改為沙江鎮,轄二十個行政村、一個街道。
1990年,沙江鎮位於縣境中南部,東鄰長春鄉,南瀕東吾洋,西抵鹽田港,北接州洋、鹽田鄉,西南與溪南鎮毗鄰,行政區域九十七.二平方公里。境內設沙塘街、沙塘裏、古縣、大墓裏、涵江、沙江、竹江、南屏、小馬、梅洋、水潮、厚首、白鷺、圍江、大坪、浿頭、八堡、龍灣、坡頭、爐坑二十個行政村和一個沙江街道,下轄二〇七個村民小組、三個居民小組、六十五個自然村。鎮人民政府駐沙江村。
下滸鎮
武周長安二年至宋元豐三年(
702~1080年),延亭至石湖一帶沿海村落和下滸村以西境域屬連江縣,其餘境域屬安東鄉連海裏。宋元豐四年起,境域分屬安東鄉連海、招賢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地屬五十一都、五十三都。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境域屬大南(長春)區。民國廿五年,成立下滸、善良居(後改稱三洲)二聯保,隸屬第三區,下轄十九保、二一一甲。民國廿九年,下滸、三洲聯保並為下滸鎮,轄下滸、三洲、蝦山、赤壁、善良、延亭、文通、流金、東澳、石湖、柏灣、池澳、燕宿、碧山、滸塘、柏溪十六保。民國三十二年,撤銷下滸鎮,成立大南鎮,鎮公所駐下滸塘。民國三十四年,撤銷大南鎮,設東滸鎮,轄東壁、上岐、池澳、盤港、山鬥、下滸、湖金、柘溪、延亭、赤壁、三洲十一保。
1949年10月,廢東滸鎮建制,境域屬第二區。1950年,成立第七區,下轄十一個鄉,其中境內(今下滸鎮境域內,下同)設下滸、三洲、赤壁、柏溪、延亭、石湖、居安、山鬥八鄉。1956年02月,第七區改稱下滸區,共轄十三個鄉鎮,其中境內設九鄉鎮。1958年,撤銷下滸區,成立下滸人民公社。1959年,下滸公社共轄三十一個大隊,其中境內設下滸、滸水、柏溪、柘陽、王家衕、清水洋、石湖、石湖漁業、留金、金蟹、延亭、延亭漁業、赤壁、三洲、居安、長港、燕宿、山鬥、四鬥、外澳二十個大隊。1961年05月,下滸公社複為下滸區,共轄十一個公社、六十四個大隊。其中境內設下滸、延亭、山鬥、居安、三洲、赤壁、柘陽七個公社,下轄四十二個大隊。1966年10月,下滸區再改為下滸公社。1984年,下滸公社改為下滸鄉。1986年07月,撤銷下滸鄉,分設下滸鎮、北壁鄉,下滸鎮轄二十個行政村、一個街道。
1990年,下滸鎮位於縣境南部東沖半島中段,東北與長春鄉毗鄰,西南連接北壁鄉,東及東南與海島鄉浮鷹、西洋島隔海相望,西瀕東吾洋、官井洋,行政區域八十四.五平方公里。境內設下滸、西岐、前洋、石湖、柏溪、王家衕、三洲、磺砂、上澳、赤壁、文星明、柘洋、延亭、金蟹、留金、四鬥、大安、居安、滸水、九鬥洋二十個行政村和一個下滸街道,下轄二〇二個村民小組、十個居民小組、一〇七個自然村。鎮人民政府駐下滸村松柏山。
州洋鄉
唐宋時期,境域屬勸儒鄉擢秀裏和靈霍鄉萬安、溫麻、柘陽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境域分屬一都、二三都、二十五六都,二十七都、三十四五都、三十六七都。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大部境域為附城區,局部地區屬下西(崇儒)區。民國廿五年,分設南沙田、矴步頭、縣下塘、鷗港、松山五聯保,隸屬第一區,下轄三十四個保。民國二十九年,南沙田、矴步頭、松山聯保並為松南鄉,縣下塘、鷗港聯保並為關東示範鄉。松南鄉隸屬第一區,轄南禪、藍田、金沙、大池、普橋、嵐青、寶福、梅嶺、玉岩、黃壇、利埕、獅頭、安泰、松山、仁和十五保,鄉公所駐南郊;關東鄉隸屬第二區,轄嘉湖、水坑、利洋、縣下塘、後墩、鷗港、後澳、江邊、海頭、橋頭、赤岸、古嶺、鶴鼻、後岐、北礵、可門十六保,鄉公所駐鷗港。民國三十二年,松南、關東鄉並為松鷗示範鄉,鄉公所駐松山,下轄十一個保。民國三十四年起,松鷗鄉轄松南、松北、塔利、獅山、金沙、鷗港、赤古、羅漢、江邊、水利、五車、青澳、北礵十三保。
1949年10月,廢松鷗鄉建制,境域屬第一區。1952年,第一區分出城關區後改稱第九區,區公所駐後港,轄江邊、松山、後港、沙頭、大沙、後岐、青澳、沙塘、古縣、五車、水利十一鄉。1955年12月,撤銷第九區,境域屬城關區。1956年02月,從城關區分出後港區,下轄十一個鄉。1958年,撤銷後港區,所屬鄉村大部併入城關公社,其餘分屬沙江、水門公社。1961年,境內設墓鬥、青福等十個公社,隸屬城關區。1966年,城關區分設城關鎮後,只管轄城郊十個公社及其所屬大隊。同年10月,城關區改為城關公社。1968年04月,城關公社改稱城郊公社,轄四十六個大隊、三〇八個生產隊。1971年12月,城郊公社與城關鎮合併為城關公社,城郊設二十六個大隊、二八六個生產隊。1980年03月,複分設城郊公社,轄二十九個大隊、三〇三個生產隊、二四七個自然村。1981年,城郊公社改稱州洋公社。1984年,州洋公社改為州洋鄉,轄三十個行政村。
1990年,州洋鄉位於縣境中部,東瀕福甯灣,南抵沙江鎮,西與崇儒、鹽田鄉毗鄰,北及東北與水門鄉、三沙鎮接壤,中心為松城鎮,行政區域一五〇平方公里。境內設青福、七寶洋、湧山、墓鬥、寶清、馬洋、長沙、大沙、小沙、沙頭、松漁、松農、北岐、青岐、後岐、古嶺下、後港、利埕、塔下、赤岸、橋頭、江邊、竹下、水坑、利洋、嶺頭、佳湖、下村、八鬥浿、章家衕三十個行政村,下轄三二五個村民小組、二五九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松城鎮中乘街。
長春鄉
武周長安二年至宋元豐三年,大金至赤沙一帶沿海村落屬連江縣,其餘屬安東鄉安民裏。宋元豐四年起,全境屬安東鄉安民、招賢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境域分屬四十二都、四十三都、五十二都。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設大南(長春)區,轄東沖半島全部區域,漁洋限、漁洋、洪江等局部地區屬中南(洪江)區。民國廿五年,成立洪漁秋下、高羅、大小海鬥窯、關赤羅塔、長春五聯保,隸屬第三區,下轄三十八保、四〇八甲。民國廿七年,洪漁秋下、大小海鬥窯、關赤羅塔聯保,分別改稱洪江、大金、閭峽聯保。民國廿九年,長春、高羅聯保並為長春鄉,大金、閭峽聯保並為京閭鎮,洪江聯保改為漁江鄉。長春鄉轄祖厝、傳臚、長春、華陽、東龍、埕塢、文岐、武岐、積德、黃碴、長門、羅江、高羅、積石、儒林十五保,鄉公所駐長春;京閭鎮轄京北、京南、京東、京西、斗米、芥石、北斗、小閭、閭澳、閭峽、羅浮、西宮、法華、赤沙、浮鷹、文澳十六保,鎮公所駐閭峽;漁江鄉轄岱後、沙嶺、沙塘、赤湖、古縣、方厝、洪東、洪西、洪街、漁洋、下岐、秋竹、武曲、蘆江十四保,鄉公所駐漁洋。民國三十二年,長春、京閭、漁江三鄉鎮撤並大南、南江鎮。民國三十四年,成立長京鄉,鄉公所駐長春,轄羅赤、閭江、小京、大京、京東、積石、高羅、長岐、長春、傳臚、武曲、浮鷹十二保。
1949年10月,廢長京鄉建制,成立第二區,區公所駐長春。五十年代初,第二區分出第七區後,區境設大京、閭峽、羅赤、高羅、傳臚、洪江、漁洋、武曲、積石、長春、程塢、長岐十二個鄉。1956年02月,第二區改稱長春區,區內改設十鄉。1958年,撤銷長春區,成立長春人民公社,1959年轄洪江、漁洋、武曲、傳臚、長春、長溪、文岐、埕塢、羅赤、閭峽、大京、小京、斗米、積石、高羅、法華十六個大隊。1961年05月,長春公社複為長春區,下轄十個公社、五十九個大隊。1966年10月,長春區再改為長春公社。1984年,長春公社改為長春鄉,轄二十六個行政村、一二一個自然村。
1990年,長春鄉位於縣境東南東沖半島北段,東瀕東海,西臨東吾洋,北抵福寧灣,西南連下滸鎮,西北接沙江鎮,行政區域一五三.六平方公里。境內設洪江、漁洋裏、漁洋垾、秋竹崗、長門、武曲、傳臚、祖厝、長春、武岐、文岐、埕塢、長溪、法華、赤沙、裏城、外城、加竹、閭峽、蜘蛛網、斗米、積石、亭下溪、下洋城、漁家地、大京、小京二十七個行政村,下轄三一六個村民小組、一三一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長春村。
柏洋鄉
宋代,境域屬靈霍鄉柘陽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境域分屬柘洋下裏二十八都、二十九都和柘洋上裏三十三都。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地屬下西(崇儒)區。民國廿五年,成立奎洋、坑口、三洋、上萬四聯保,隸屬第一區,下轄二十六保、二七四甲。民國廿九年,奎洋、坑口聯保並為奎洋鄉,三洋、上萬聯保並為三洋鄉。奎洋鄉轄柏洋、吳洋、陳墩、謝墩、董墩、洋中、東山、林洋、坪崗、黃嶺、浣邊、阮洋、後洋、湯家、禪洋、南樓、漈頭十七保,鄉公所駐柏洋;三洋鄉轄東杞、溪邊、車下、東坡、溪西、橫江、左嶺、過洋、西宅、雲羅、後壟、山兜、上萬十三保,鄉公所駐溪西。民國三十二年,奎洋、三洋鄉撤並崇洋鄉。民國三十四年,複設奎洋鄉,轄柏洋、雙墩、林洋、禪山、東溪、雲羅、後壟、上萬、中漈、裏路十保。
1949年10月,廢奎洋鄉建制,境域屬第五區。1952年,從第五區分出第八區,區公所駐柏洋,轄東杞、塔後、過洋、林洋、柏洋、大嶺、阮洋、陳墩、洋中、陳壟十鄉。1956年,與第五區合併為溪西區。1958年,撤銷區建制,成立柏洋人民公社,1959年轄柏洋、陳墩、洋中、林洋、塔後、禪洋、大嶺、阮洋、橫江、坑口、洋裏十一個大隊。1961年05月,柏洋公社改為柏洋區,下轄五個公社、三十五個大隊。1962年,增設陳墩、林洋、禪洋、西坑四公社。1966年10月,柏洋區複改為柏洋公社。1984年,柏洋公社改為柏洋鄉,轄二十八個行政村、二一二個自然村。
1990年,柏洋鄉位於縣境西北部,東鄰水門鄉,南連崇儒鄉,北與柘榮、福鼎縣交界,西與福安市接壤,行政區域一七四.六平方公里。境內設柏洋、長岩、林洋、車下、鄭家山、陳墩、謝墩、董墩、洋中、大嶺、阮洋、坑口、周厝坑、吳洋、橫江、阪頭、前宅、西宅、柘頭、南山后、鳳洋、禪洋、黃土丘、塔後、西坑、後壟、洋裏、戴家山二十八個行政村,下轄三〇三個村民小組、二一二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柏洋村。
北壁鄉
武周長安二年至宋元豐三年,境域屬連江縣。宋元豐四年起,全境屬安東鄉招賢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地屬五十三都。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屬大南(長春)區。民國廿五年,成立東沖聯保,隸屬第三區,下轄八個保。民國廿九年,東沖聯保改為東沖鎮,隸屬第四區,下轄東沖、長港、盤前、西臼、赤岐、北港、馬塘、北壁、和石、會洋十保。民國三十二年,撤並于大南鎮。民國三十四年,撤銷大南鎮,境內設東壁、上岐、池澳、盤港四保,隸屬東滸鎮。
五十年代初,境內設松村、北壁、上岐三鄉,隸屬第七區。1956年,改設北壁、上岐、東沖、牛角灣四鄉,隸屬下滸區。1959年,境內設東沖、上岐、下岐、北壁、會洋、潭頭、松村、過港、牛角灣、盤前、烏岩十一個大隊,隸屬下滸公社。1961年恢復區建制後,境內設北壁、牛角、東沖、上岐四四公社,隸屬下滸區,下轄二十二個大隊。1966年10月,下滸區改為下滸公社,境域屬下滸公社,境內改設盤前、北壁、四門橋、東沖、上岐等大隊。1984年,下滸公社改為下滸鄉,境域屬之。1986年07月,撤銷下滸鄉,分設下滸鎮、北壁鄉,北壁鄉轄十一個行政村、九八個自然村。
1990年,北壁鄉位於縣境西南端、東沖半島南段,東北與下滸鎮接壤,東、西、西南分別與西洋島、寧德市和羅源縣隔海相望,西北瀕臨官井洋,行政區域六七.八平方公里。境內設武岩、河山、盤前、池澳、北壁、會洋、鐵爐、四門橋、東沖、上岐、下岐十一個行政村,下轄一三九個村民小組、九七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北壁村。
海島鄉
武周長安二年至宋元豐三年,境域屬連江縣。宋元豐四年起,全境屬安東鄉招賢裏。明至清中葉,倭患匪患頻仍,島上居民紛紛內遷,久為荒島。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地屬大南(長春)區。民國廿五年,北礵、浮鷹島分屬第一區鷗港聯保和第三區關赤羅塔聯保。民國廿九年,北礵、浮鷹島分設北礵、可門和浮鷹、文澳四個保,隸屬第二區關東鄉及第四區京閭鎮。民國三十二年起,北礵、可門保並為北礵保,隸屬松鷗鄉;浮鷹、文澳保並為浮鷹保,先後隸屬大南鎮、長京鄉。
1953年07月,北礵、浮鷹、西洋等島嶼全部解放,建立基層政權。1954年11月,成立海島區,區公所駐三沙,下轄八個鄉鎮,其中海島地區設浮鷹、北礵、大澳、煙臺四個鄉。1955年05月,海島區分出三沙區後,區公所遷浮鷹島裏澳村(後遷西洋),仍轄浮鷹、北礵、大澳、煙臺四個鄉。1958年,成立海島人民公社,1959年轄北礵、浮鷹、西洋三個大隊。1961年05月,複設海島區,轄西洋、浮鷹、北礵三公社、十一大隊。1966年10月,海島區再改為海島公社。1968年,海島公社轄七個大隊、一個綜合廠(亦稱工交大隊,轄三個生產隊)、五十一個生產隊。除北礵大隊和綜合廠外,西洋島四個大隊、浮鷹島二個大隊分別改稱東風、向陽、向忠、忠心和海英、海防大隊。1975年,增設捕撈隊,下轄二個生產隊,原有八個大隊共轄八十四個生產隊。1978年,撤銷忠心大隊和綜合廠。1981年,東風、向陽、向忠、海英、海防大隊分別改稱宮東、宮西、煙臺、裏澳、文澳大隊,全公社轄七個大隊、一〇三個生產隊。1984年,海島公社改為海島鄉,下轄六個行政村、一個捕撈隊。
1990年,海島鄉位於縣境東南部,四面環海,行政區由四礵列島、浮鷹島、西洋島、馬刺島、魁山島、小西洋島等四十多個島嶼組成,總面積二十九.八平方公里。主島西洋島與下滸鎮相距六海裏,北礵島與三沙鎮相距十六海裏,浮鷹島與長春鄉閭峽村相距四海裏。境內設北礵、裏澳、文澳、宮東、宮西、煙臺六個行政村、一個捕撈隊,下轄一〇八個村民小組、二十五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西洋島大澳。
鹽田佘族鄉
宋代,境域屬靈霍鄉溫麻、柘陽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境域分屬三十六七都、三十八九都、二十五六都、四十四五都。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南半部屬小南(鹽田)區,北半部屬下西(崇儒)區。民國廿五年,成立鹽田、杯溪、南青澳(後改稱南塘)三聯保,隸屬第一區,下轄二十三保、二〇二甲。民國廿九年,鹽田、南塘聯保並為鹽田鎮,杯溪聯保與崇儒聯保大部並為杯溪鄉。鹽田鎮隸屬第三區,下轄鹽田、鹽塘、暗橋、左鬥、二洋、中浿、釣岐、南塘、海邊、西池、鄭澳、滸嶼、嵐頭十三個保,鎮公所駐鹽田;杯溪鄉隸屬第一區,下轄雙溪、興福、湖頭、嶼後、浦潭、棲勝、裏馬、北洋、寶洋、馬崗、職田、路口、孤山、鄭翁十四個保,鄉公所駐杯溪。民國三十二年,杯溪鄉撤並於鹽田鎮、崇洋鄉。民國三十四年,鹽田鎮轄雙福、棲翁、梅嶼、丘洋、鼇江、中滸、青皎、梅嵐、坡頭、北洋、鹽水十一保。
1949年10月,廢鹽田鎮建制,成立第三區,區公所駐鹽田。五十年代初,第三區分設第六區後,轄八堡、坡頭、青皎、尤澳、鹽田、利洋、王高店、北洋、裏馬、水上十個鄉。1956年02月,第三區改稱鹽田區,下轄鹽田、裏馬、湧山、王高店、滸嶼、青皎、八堡、北洋、水上八個鄉鎮。1958年,撤銷鹽田區,成立鹽田人民公社,1959年轄八堡、坡頭、南塘、上鄭、滸嶼、洋邊、楊梅嶺、村裏、鹽田、龍鳳店、王高店、北洋、上村、裏馬、西勝十五個大隊。1961年05月,鹽田公社複為鹽田區,下轄鹽田、滸嶼、南塘、洋邊、楊梅嶺、王高店、西勝七個公社、四十個大隊。1966年10月,鹽田區再改為鹽田公社。1984年,鹽田公社改為鹽田佘族鄉,轄二十一個行政村、一個街道。
1990年,鹽田佘族鄉位於縣境西部,東鄰州洋鄉,南與溪南鎮隔海相望,東南連接沙江鎮,西與福安市毗鄰,北與崇儒鄉接壤,行政區域一五〇.三平方公里。境內設鹽田、官嶺尾、中浿、村裏、滸嶼、滸嶼澳、釣岐、姚澳、瓦窯頭、南塘、南塘澳、洋邊、二鋪、楊梅嶺、北洋、王高店、裏馬、上村、龍鳳店、西勝、北斗、水升二十二個行政村和一個鹽田街道,下轄二四八個村民小組、十八個居民小組、一七九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鹽田上街。
水門佘族鄉
宋代,境域分屬勸儒鄉擢秀裏和靈霍鄉柘陽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境域分屬二三都、四都、二十八都。民國初至民國中期,大部境域屬上東(西洋)區,局部地區屬中東(青皓)區和下東(三沙)區。民國廿五年,成立水蘆漁大藻、武狸後半烏、百後承湖陽三聯保,隸屬第二區,下轄十六保、一六〇甲。民國二十七年,三個聯保分別改稱水門坑、武坪、承天丘聯保。民國廿九年,水門坑聯保與隴頭聯保並為隴水鄉(鄉公所駐水門坑),武坪、承天丘聯保與後山聯保並為武平鄉,二鄉共轄二十九個保。境內水門、蘆洋、玉山、大平、藻崗、高盤、江家、青澳八保屬隴水鄉,武平、鯉陽、鷗灣、小後、百燕、尚陽、赤溪、雲路、承天九保屬武平鄉。民國三十二年,隴水鄉和武平鄉撤並于三沙鎮、松鷗鄉。民國三十四年,成立鳳平鄉,鄉公所駐武平,下轄十個保,其中境內設玉山、水門、武平、承天四個保。
五十年代初,境內設水門、武平、玉山、承天、百筧、青澳六鄉,分屬第四、第五、第九區。1958年,成立水門人民公社,1959年轄武平、大洋、單鬥、後灣、水門、大坪、青澳、隴頭、草崗、爐洋、玉山、百筧、承天十三個大隊。1961年05月,水門公社改為水門區,下轄七個公社、四十四個大隊。1966年10月起,水門區複改為水門公社,下轄二十餘個大隊。1984年,水門公社改為水門鄉。1985年,水門鄉改為水門佘族鄉,轄二十三個行政村。
1990年,水門佘族鄉位於縣境東北部,東鄰牙城鎮,東南與三沙鎮毗連,西及西南與柏洋、崇儒、州洋鄉接壤,北與福鼎縣交界,行政區域一四九.六平方公里。境內設水門、青嶴、墩後、茶崗、高盤、蘆陽、大洋、武坪、裏洋、半嶺、湖裏、橋頭、承天、八鬥丘、水井頭、小竹灣、長湖、上洋、玉山、百筧、大浿、大平、七鬥岔二十三個行政村,下轄一九六個村民小組、二七六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水門村。
崇儒佘族鄉
宋代,境域屬靈霍鄉柘陽、萬安裏。元至清光緒年間,境域分屬二十五六都、二十七都、三十四五都。清宣統元年至民國中期,設下西(崇儒)區。民國廿五年,成立崇儒、嵐下二聯保,隸屬第一區,下轄十九保、一六七甲。民國廿九年,崇儒聯保合併於杯溪、嵐下聯保,改設杯溪鄉和崇嵐鄉。崇嵐鄉轄蜀亭、前埔、茶灣、岩前、崇儒、後地、兩坪、坪園、上水、保安、嵐下、汴洋、樟橋十三個保,鄉公所駐嵐下。民國三十二年,崇嵐鄉撤並於崇洋鄉,鄉公所駐崇儒。民國三十四年,撤銷崇洋鄉,分設崇溪、奎洋鄉。崇溪鄉公所駐崇儒,下轄職田、路口、崇儒、上亭、兩坪、嵐下、汴橋、溪西、東坡、橫江十個保。
1949年10月,廢崇溪鄉建制,境域屬第五區(區公所駐崇儒)。五十年代初,第五區分設第八區後,下轄東坡、樟橋、嵐下、上水、崇儒、坪園、溪邊、承天、百筧、橫江十個鄉。1956年02月,與第八區合併為溪西區,轄十六個鄉。1958年,撤銷區建制,成立崇儒人民公社,1959年轄崇儒、岩前、墓莊、坪園、溪邊、溪坪、半路張、洋尾欄、上水、保安、鄭公洋、石亭、筧下、東坡、溪西、東杞、樟橋、嵐下十八個大隊。1961年05月,崇儒公社改為崇儒區,下轄十個公社。1966年10月,崇儒區複改為崇儒公社,轄二十三個大隊。1973年,改名從農公社。1981年,複名崇儒公社。1984年,改為崇儒佘族鄉,轄二十七個行政村、一九三個自然村。
1990年,崇儒佘族鄉位於縣境西北部,東鄰水門、州洋鄉,東南端與松城鎮連接,西端抵福安市,西南與鹽田鄉接壤,北與柏洋鄉毗鄰,行政區域一四一.三平方公里。境內設溪邊、洋尾蘭、路口、溪坪、半路張、崇儒、新村、丘山、霞坪、坪園、上水、鄭洋、保安、石亭、筧下、汴洋、嵐下、東杞洋、溪西、嶴裏、東坡、長坑、樟橋、左嶺、洋沙溪、濂溪、亭頭二十七個行政村,下轄二六六個村民小組、一八三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崇儒村。
附:自然村地名對照表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鄉鎮 |
村街 |
鄉鎮 |
村街 |
松
城
鎮 |
東 關 |
東 關 |
塔頭、塔頭尾、塔旺街 |
牙
城
鎮 |
牙 城 |
牙 城 |
衙底、牙裏、鳳城 |
東 關 |
縣下塘 |
縣下、庵下塘 |
洪 山 |
洪 山 |
橫山 |
東 關 |
頭 橋 |
小橋 |
洪 山 |
烏 岐 |
塢岐 |
俊 星 |
四籮洋 |
後山 |
一 層 |
貓 壟 |
貓隴 |
三
沙
鎮 |
中 心 |
東元帥橋 |
元帥橋 |
一 層 |
上 樟 |
上章 |
隴 頭 |
隴 頭 |
大青畫、大清化、大浩、大化、清浩、大青浩、青皓 |
一 層 |
青 盤 |
昌盤 |
文 洋 |
文 洋 |
雲陽、雲洋 |
隴 頭 |
牛 店 |
吳店、牛帶 |
後 山 |
後 山 |
石橋頭 |
東 山 |
墩 柄 |
墩澗 |
後 山 |
顧家洋 |
吳家洋、顧家 |
浮 山 |
浮 山 |
莆山 |
籮 伍 |
北山裏 |
北山 |
小 皓 |
小 皓 |
小青畫、小化、小青浩、古皓、後尾嵐 |
東街頭 |
東街頭 |
東溪頭 |
東街頭 |
六都岔 |
上六都 |
東 壁 |
周 壪 |
州壪 |
東街頭 |
田坪崗 |
田屏崗 |
八 鬥 |
風岔頭 |
風弟山頭 |
田家心 |
六都亭 |
下六都 |
八 鬥 |
蝦苗坑 |
磨刀坑 |
龍 亭 |
龍 亭 |
楓村 |
八 鬥 |
雙頭嵐 |
杉頭嵐 |
楊家溪 |
楊家溪 |
楊家山 |
八 鬥 |
小金雞 |
金雞 |
楊家溪 |
東穀山 |
東角山 |
二 坑 |
塘 釣 |
長釣 |
棗 嶺 |
棗 嶺 |
古嶺、左嶺 |
金 雞 |
金 雞 |
金雞孵 |
茶 坑 |
茶 坑 |
池坑 |
青官司 |
青官司 |
青灣、青彎、清灣、青關司、青灣司 |
茶 坑 |
上麻園 |
竹蘭頭 |
雉 溪 |
雉 溪 |
地溪 |
花 竹 |
花 竹 |
火竹坑 |
雉 溪 |
龜 山 |
西洋 |
花 竹 |
竹甲礁 |
竹架礁 |
雉 溪 |
下 坊 |
下方 |
青官藍 |
青官藍 |
青關嵐 |
渡 頭 |
田古後 |
田庫後、田屈後、錢庫後 |
青官藍 |
仙腳跡 |
五鬥 |
鳳 門 |
鳳 圖 |
橫陶、鴻圖 |
三 坪 |
三條浿 |
三頭壩 |
鳳 門 |
倒 澳 |
倒塢 |
單 鬥 |
四 羅 |
四籮 |
鳳 門 |
竹欄腳 |
竹林腳 |
單 鬥 |
其 丘 |
棋丘 |
鳳 門 |
金家岐 |
金家坑、宮膠岐 |
金 洋 |
洋坪裏 |
洋坪 |
鳳 門 |
下石碑 |
石碑裏 |
古 鎮 |
古 鎮 |
烽火鎮 |
鳳 陽 |
丘 裏 |
丘底 |
西 澳 |
排唐井 |
排塘嶺 |
西 門 |
西 門 |
前進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鄉鎮 |
村街 |
鄉鎮 |
村街 |
牙 城 鎮 |
西 門 |
白水山 |
白鼻山、耙水山 |
溪 南 鎮 |
猴 嶼 |
猴 嶼 |
猴嶼灣 |
鬥 門 |
鷓鴣崗 |
濟和崗 |
關 門 |
關 門 |
官門、江門 |
鬥 門 |
上牛道 |
上湖道 |
後 慕 |
山建後 |
山仔兜、山見後 |
溪
南
鎮 |
溪 南 |
溪 南 |
藍溪、霞浦頭 |
沙
江
鎮 |
沙塘街 |
下岐山 |
後岐山 |
左 灣 |
左 灣 |
左壪、藻灣 |
沙塘街 |
方厝城 |
下村 |
南 岸 |
南 岸 |
南彥 |
沙塘街 |
沙塘街 |
沙塘 |
甘 棠 |
甘 棠 |
官塘 |
沙塘裏 |
沙塘裏 |
南門山 |
丹 鬥 |
半嶺、單鬥 |
古 縣 |
村 後 |
莊下 |
南門山 |
上 楻 |
上杭、上橫 |
古 縣 |
北 山 |
走馬強 |
下 硯 |
下 硯 |
硯石、硯村、硯江 |
涵 江 |
涵 江 |
蚶澳 |
下 硯 |
上 硯 |
沙 江 |
沙 江 |
沙舌、沙洽 |
七 星 |
交 椅 |
交椅壪 |
竹 江 |
竹 江 |
築嶼、竹嶼 |
西 安 |
西 安 |
西蚶、西江、西庵 |
南 屏 |
南 屏 |
南亭、南塍 |
東 安 |
東 安 |
東蚶、東江、東庵 東坑 |
南 屏 |
洗馬潭 |
清潭 |
台 江 |
台 江 |
台澳 |
小 馬 |
小 馬 |
小麻 |
仙 東 |
仙 東 |
苦竹、小苦竹、富足、新東 |
小 馬 |
石浿頭 |
西浿頭 |
仙 東 |
南山滿 |
南山苑、南山阪 |
水 潮 |
水 潮 |
水頭 |
白露坑 |
白露坑 |
白虎坑、紅坑 |
厚 首 |
厚 首 |
下首、阜首、臨江、後首 |
白露坑 |
半月裏 |
半路裏 |
厚 首 |
南 下 |
南廈、南岔 |
白露坑 |
牛膠嶺 |
吳家嶺 |
白 鷺 |
白 鷺 |
白渡、白露、得渡、福江 |
芹 頭 |
芹 頭 |
琴 頭 |
圍 江 |
圍 江 |
圍嶼 |
長 興 |
長 興 |
塘邊、長邊、場邊 |
八 堡 |
八 堡 |
八保、八寶、北堡 |
長 興 |
骹腿湖 |
霞浦、宅裏湖 |
龍 灣 |
龍 灣 |
塗灣 |
長 興 |
油竹灣 |
柔竹壪 |
坡 頭 |
坡 頭 |
陂頭 |
長 興 |
鎮 江 |
釘樁 |
爐 坑 |
爐 坑 |
蘆坑 |
青 山 |
謝 邊 |
謝興 |
大墓裏 |
北 柘 |
北蔗 |
岱岐頭 |
岱岐頭 |
吒崎、岱崎、苔崎、台岐、岱岐 |
大墓裏 |
油坊丘 |
油楻後 |
大墓裏 |
桃園嶺 |
桃源嶺 |
霞 塘 |
霞 塘 |
下塘 |
下 滸 鎮 |
下 滸 |
下滸街 |
滸塘、下滸塘 |
霞 塘 |
八 尺 |
八尺門 |
下 滸 |
外 滸 |
下滸 |
傅 竹 |
傅 竹 |
苦竹、古竹、傅築 |
下 滸 |
南面山 |
油坊店 |
傅 竹 |
門 岐 |
文崎 |
柏 溪 |
柏 溪 |
百溪下、灞溪、百溪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鄉鎮 |
村街 |
鄉鎮 |
村街 |
下
滸
鎮 |
三 洲 |
三 洲 |
山洲 |
州
洋
鄉 |
馬 洋 |
水 浦 |
水盂、水蒲 |
磺 砂 |
磺 砂 |
王家、黃碴、黃沙 |
馬 洋 |
柴秤坪 |
柴鎮藍、柴鎮 |
上 澳 |
馬 坑 |
馬莊 |
長 沙 |
長 沙 |
塘沙 |
赤 壁 |
赤 壁 |
七壁 |
大 沙 |
大 沙 |
大黃沙、黃沙 |
赤 壁 |
洋 坪 |
高山 |
小 沙 |
小 沙 |
小黃沙、黃沙 |
文星明 |
文星明 |
牛身坪、文星坪 |
小 沙 |
蘭田灣 |
藍田、瀾田灣、藍田□ |
柘 洋 |
柘 洋 |
小柘洋 |
沙 頭 |
沙 頭 |
獅頭 |
延 亭 |
延 亭 |
延亭澳 |
沙 頭 |
後福鼎樓 |
過岐、福鼎樓 |
留 金 |
留 金 |
劉金、流金灣、流金、杷頭 |
後 岐 |
青交樓 |
佘家樓 |
大 安 |
王獅埕 |
嶺口、王獅坪 |
後 岐 |
後 澳 |
羅裏尾 |
居 安 |
居 安 |
車安、車壪 |
古嶺下 |
古嶺下 |
瓜嶺下 |
居 安 |
齊濟蘭 |
車濟蘭 |
古嶺下 |
中 沙 |
海沙 |
滸 水 |
下仕塘 |
下嶼塘 |
古嶺下 |
轉彎裏 |
洋中厝 |
州
洋
鄉 |
青 福 |
寶福裏 |
報福、寶福 |
赤 岸 |
東八鬥 |
八鬥、北斗 |
青 福 |
石浿塘 |
石背、石氵輩、石浿 |
塔 下 |
台 嶼 |
台澳、池嶼 |
青 福 |
丁步頭 |
矴步頭 |
塔 下 |
山 兜 |
□兜 |
青 福 |
七裏曲 |
七裏窟 |
後 港 |
後 港 |
鷗港 |
七寶洋 |
七寶洋 |
七寶陽 |
利 埕 |
利 埕 |
鹽埕 |
七寶洋 |
新 厝 |
外洋山 |
橋 頭 |
橋 頭 |
赤岸橋、大橋頭 |
七寶洋 |
貴洞頭 |
鬼洞頭 |
江 邊 |
江 邊 |
橫山、江邊嵐 |
湧 山 |
麻 度 |
麻渡 |
江 邊 |
鼎 爐 |
下西坑 |
墓 鬥 |
墓 鬥 |
塢鬥 |
江 邊 |
駙馬洋 |
五霸洋 |
墓 鬥 |
石浿墩 |
石墩 |
竹 下 |
後 洋 |
後陽 |
墓 鬥 |
王 壇 |
黃檀、黃埕、黃潭、黃壇、玉壇 |
竹 下 |
後嶴裏 |
後澳 |
墓 鬥 |
龍車寺 |
龍居寺 |
竹 下 |
水磨坑 |
磨坑裏 |
墓 鬥 |
車樓下 |
蔗樓下 |
竹 下 |
沙墩坪 |
沙塘坪 |
墓 鬥 |
橋頭裏 |
石塔裏、西宅裏 |
竹 下 |
溪頭裏 |
青頭裏 |
墓 鬥 |
字堂裏 |
書堂裏 |
水 坑 |
上水坑 |
水坑 |
寶 清 |
寶 清 |
報親 |
水 坑 |
下水坑 |
寶 清 |
立 新 |
和尚墓 |
嶺 頭 |
坪 嶺 |
平嶺、彭嶺 |
寶 清 |
住 洋 |
豬洋 |
嶺 頭 |
古厝溪 |
古厝裏 |
馬 洋 |
鯉魚山 |
下店、利餘山 |
佳 湖 |
佳 湖 |
小家湖、嘉湖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鄉鎮 |
村街 |
鄉鎮 |
村街 |
州
洋
鄉 |
下 村 |
竹下洋 |
朱家洋 |
長
春
鄉 |
蜘蛛網 |
界 石 |
崎榭、介石、岐蠣 |
下 村 |
嶺邊裏 |
佘婆樓 |
蜘蛛網 |
蜘蛛網 |
裏網 |
下 村 |
丁步橋 |
丁步頭 |
蜘蛛網 |
外 網 |
喜邊網 |
章家衕 |
章家衕 |
五車 |
亭下溪 |
亭下溪 |
高羅、陳下溪 |
章家衕 |
月 洋 |
蕨洋、國洋、過洋 |
亭下溪 |
司 邊 |
過溪 |
長
春
鄉 |
洪 江 |
洪 江 |
洪下 |
亭下溪 |
富 洋 |
朋裏 |
漁洋裏 |
漁洋裏 |
漁洋 |
下洋城 |
下洋城 |
雁洋城 |
漁洋裏 |
下岐溪 |
前山后 |
漁家地 |
漁家地 |
倪家地 |
漁洋痌 |
北 兜 |
上限、八兜裏 |
大 京 |
大 京 |
大金、南金 |
漁洋痌 |
漁洋痌 |
下限、漁洋縣、下樓 |
大 京 |
丹 灣 |
鄭灣 |
漁洋痌 |
新厝蘭 |
新厝壟 |
大 京 |
油 後 |
窯後 |
武 曲 |
武 曲 |
虎壑 |
小 京 |
小 京 |
小金 |
武 曲 |
頭爐坑 |
蘆坑、邊樹下 |
柏
洋
鄉 |
柏 洋 |
柏 洋 |
北洋、奎洋 |
武 曲 |
中爐坑 |
蘆坑、上塘 |
柏 洋 |
西家碗 |
施家阪 |
武 曲 |
下 灣 |
下爐坑 |
長 岩 |
後壟下 |
後嵐下 |
長 春 |
長 春 |
棠源、棠村、長村 |
長 岩 |
陳羅洋 |
池頭洋 |
長 春 |
土 井 |
泥井 |
長 岩 |
文中裏 |
文峰裏 |
長 溪 |
路 洋 |
狗頭 |
林 洋 |
林 洋 |
林家洋 |
文 岐 |
文 岐 |
門岐 |
鄭家山 |
西家柘 |
施家漈、西家漈 |
埕 塢 |
埕 塢 |
程塢 |
謝 墩 |
謝 墩 |
緋洋、飛陽、杯陽、杯洋、魁洋 |
長 溪 |
杯溪塘 |
背溪塘 |
謝 墩 |
暗 井 |
玉井 |
長 溪 |
水尾宮 |
下宮 |
阮 洋 |
阮 洋 |
溪邊 |
法 華 |
安居裏 |
安基裏 |
阮 洋 |
西北立 |
新劈曆 |
法 華 |
南平崗 |
南坪崗 |
陳 墩 |
半 坑 |
半坑昺 |
法 華 |
西莊樓 |
梳妝樓 |
坑 口 |
院 邊 |
浣邊、燕邊 |
裏 城 |
北 世 |
北勢 |
橫 江 |
橫 江 |
橫坑、黃坑、石龜 |
裏 城 |
下 阪 |
後阪 |
橫 江 |
上 厝 |
外橫江 |
裏 城 |
裏 城 |
羅浮、羅湖 |
前 宅 |
下坑口 |
坑口 |
外 城 |
外 城 |
西 宅 |
柘 下 |
漈下 |
加 竹 |
加 頭 |
沙角 |
西 宅 |
西 宅 |
西山下、新家宅 |
閭 峽 |
閭 峽 |
呂塔 |
柘 頭 |
柘 頭 |
漈源、漈頭 |
閭 峽 |
東 澳 |
孟澳 |
鳳 洋 |
裏鳳洋 |
樓仔裏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鄉鎮 |
村街 |
鄉鎮 |
村街 |
柏
洋
鄉 |
禪 洋 |
禪 洋 |
蟬洋、神洋 |
鹽
田
佘
族
鄉 |
官嶺尾 |
下 場 |
下場溪 |
黃土丘 |
劉 下 |
爐下 |
中 浿 |
中 浿 |
東 浿 |
洋 裏 |
三洋坪 |
杉洋、杉楊、杉洋坪 |
村 裏 |
西 洋 |
施 洋 |
洋 裏 |
土步頭 |
泥孛頭、泥渤頭、土勃頭 |
村 裏 |
左 頭 |
山左鬥 |
洋 裏 |
雲 羅 |
雲羅山 |
村 裏 |
南山下 |
南山 |
戴家山 |
南 樓 |
南樓嶺 |
村 裏 |
餘 厝 |
洋中厝 |
北
壁
鄉 |
武 岩 |
武 岩 |
烏岩 |
村 裏 |
大崗山 |
黃崗山、長崗、大峰山 |
盤 前 |
牛角灣 |
上角 |
滸 嶼 |
滸 嶼 |
富嶼、虎嶼 |
池 澳 |
西牛角 |
下角 |
釣 岐 |
上釣岐 |
窎崎 |
池 澳 |
池 澳 |
蠣澳 |
釣 岐 |
下釣岐 |
北 壁 |
北 壁 |
八壁、百辟岩、百壁岩、百壁、百辟 |
姚 澳 |
姚 澳 |
游澳、尤澳 |
姚 澳 |
富積岐 |
滸七崎、富赤岐 |
北 壁 |
烏泥灣 |
烏土坑 |
瓦窯頭 |
上 鄭 |
上鄭頭 |
北 壁 |
磨 房 |
磨 雲 |
瓦窯頭 |
梨 壪 |
利灣 |
北 壁 |
李家塘 |
謝厝裏 |
南 塘 |
金 海 |
金硋 |
會 洋 |
會 洋 |
外洋、匯洋 |
南 塘 |
缸窯下 |
矼窯 |
四門橋 |
北 港 |
塘頭、八港 |
洋 邊 |
寨 下 |
煙墩下 |
四門橋 |
松 村 |
韓莊、松莊 |
洋 邊 |
菇 嶺 |
興嶺、過嶺 |
四門橋 |
山 塘 |
三塘 |
二 鋪 |
二 鋪 塘 |
尤家店、尤家、二布、二鋪 |
東 沖 |
和 石 |
圍石 |
鐵 爐 |
半山厝 |
半山 |
二 鋪 |
苦椎欄 |
風水欄 |
上 岐 |
上半山 |
半山 |
二 鋪 |
董灣裏 |
轉彎裏、坑頭彎 |
上 岐 |
上 岐 |
赤崎、上赤岐 |
北 洋 |
北 洋 |
八洋 |
下 岐 |
下 岐 |
赤崎 |
王高店 |
王高店 |
杯溪、王家店 |
海
島
鄉 |
宮 東 |
魁 山 |
盔山、奎山 |
龍鳳店 |
樹 後 |
嶼後 |
宮 東 |
馬刺裏 |
馬砌 |
龍鳳店 |
浦 潭 |
普潭 |
宮 西 |
反帝台 |
皇帝台 |
西 勝 |
西 勝 |
棲勝、棲聖、東勝 |
煙 台 |
過 頂 |
過婆頂 |
西 勝 |
下孟峰 |
望峰 |
裏 澳 |
裏 澳 |
帝澳 |
西 勝 |
路口洋 |
豬頭洋 |
文 澳 |
三更澳 |
三間樓 |
西 勝 |
笊籬山 |
濟池山 |
北 礵 |
北北澳 |
北澳 |
水門佘族鄉 |
水 門 |
水 門 |
石門坑、水門坑 |
鹽田
佘族鄉 |
官嶺尾 |
官嶺尾 |
官嶺、朝陽 |
水 門 |
抄 基 |
東穀洋 |
青 嶴 |
青 嶴 |
深澳、青澳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鄉鎮 |
村街 |
鄉鎮 |
村街 |
水
門
佘
族
鄉 |
青 嶴 |
赤 嶺 |
赤壁嶺 |
水門佘族鄉 |
玉 山 |
馬仙宮 |
朝陽 |
青 嶴 |
溪 裏 |
外溪裏 |
百 筧 |
百 筧 |
柏梘洋、百筧洋 |
青 嶴 |
田 坪 |
外 斜 |
大 平 |
木 蘭 |
霧欄 |
青 嶴 |
新橋頭 |
仙橋頭 |
崇
儒
佘
族
鄉 |
溪 邊 |
柘 兜 |
漈兜 |
青 嶴 |
後 洋 |
安下籠、宮後 |
溪 邊 |
前 坡 |
前鋪 |
墩 後 |
神 籠 |
單丘田 |
溪 邊 |
溪 邊 |
溪頭 |
墩 後 |
車頭山 |
獅頭山 |
洋尾蘭 |
上占潭 |
旃檀、旃壇 |
茶 崗 |
浦後裏 |
鋪後、埔後 |
洋尾蘭 |
下占潭 |
旃檀、旃壇、墓倉 |
茶 崗 |
茶 崗 |
草崗、藻崗 |
洋尾蘭 |
洋尾蘭 |
洋尾嵐 |
蘆 陽 |
蘆 陽 |
驢洋、臚洋、蘆洋 |
路 口 |
正 坑 |
箭坑橋 |
大 洋 |
馬洋頭 |
馬回頭 |
路 口 |
路 口 |
道口 |
武 坪 |
武 坪 |
湖平、湖坪、胡坪、武平 |
半路張 |
江西嶺頭 |
岡溪嶺、罡溪嶺 |
裏 洋 |
劉 山 |
留山 |
半路張 |
下壟後 |
上井 |
裏 洋 |
葫頭洋 |
胡蘆洋 |
半路張 |
廷 良 |
陳蘆洋 |
半 嶺 |
頭嶺 |
肩頭嶺 |
崇 儒 |
崇 儒 |
重魚、上村 |
湖 裏 |
仙宮後 |
仙宮、新洋後 |
新 村 |
新 村 |
墓村、墓倉、墓莊 |
湖 裏 |
樓 角 |
劉角 |
丘 山 |
丘 山 |
孤山 |
橋 頭 |
獅 岩 |
烏岩、溫岩 |
坪 園 |
坪 園 |
平園 |
橋 頭 |
西 山 |
獅山 |
坪 園 |
七隻橋 |
七姐橋、七裏橋 |
橋 頭 |
下山溪 |
柴皮厝 |
上 水 |
上 水 |
水普壟、水漕壟 |
承 天 |
長 昌 |
長章 |
上 水 |
下 水 |
下墩尒、下墩嫩 |
承 天 |
承 天 |
承天丘、神仙丘 |
上 水 |
和尚洋 |
半山 |
承 天 |
南 洋 |
南洋店 |
鄭 洋 |
鄭 洋 |
鄭公洋、鄭翁楊 |
水井頭 |
雲路洋 |
吳路洋 |
汴 洋 |
汴 洋 |
邊洋 |
水井頭 |
梨 灣 |
來灣 |
嵐 下 |
嵐 下 |
嶺頭 |
小竹灣 |
步 竹 |
埔竹、慈竹 |
嵐 下 |
清水壑 |
曲水曲、老鼠曲、清水穀 |
小竹灣 |
小 埔 |
小浦 |
嵐 下 |
神頭嶺 |
勁頭嶺 |
長 湖 |
湖 頭 |
湖頭仔 |
嵐 下 |
長角潭 |
茶甲蘭、長甲潭 |
長 湖 |
上亭基 |
上堂基、大堂基 |
霞 坪 |
霞蘭裏 |
霞潭、霞潭裏 |
上 洋 |
敖 厝 |
敖厝基 |
霞 坪 |
旗爿山 |
乾爿山、棋盤山 |
玉 山 |
下 徐 |
漁洋、虞陽、漁陽 |
石 亭 |
石 亭 |
樹亭、蜀亭 |
玉 山 |
漁溪洞 |
虞溪洞、漁高衕
虞家洞、漁溪 |
石 亭 |
裏家樓 |
裏樓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所在地 |
今 名 |
曾 用 名 |
鄉鎮 |
村街 |
鄉鎮 |
村街 |
崇
儒
佘
族
鄉 |
石 亭 |
可坑頭 |
曲彎頭、浦車頭、石門限 |
崇
儒
佘
族
鄉 |
左 嶺 |
上左嶺 |
棗嶺 |
東杞洋 |
東杞洋 |
東圯洋、東吉洋、東進 |
左 嶺 |
下左嶺 |
東杞洋 |
戰 管 |
大坪裏 |
溪 西 |
夏家店 |
下家店 |
洋沙溪 |
下新厝 |
溪頭 |
嶴 裏 |
嶴 裏 |
澳裏 |
濂 溪 |
濂 溪 |
裏厝 |
東 坡 |
東 坡 |
東埔 |
濂 溪 |
蘇大坪 |
外厝 |
樟 橋 |
敖福山 |
敖郁、鼇穀山、牙笏山 |
亭 頭 |
上 洋 |
尚洋 |
樟 橋 |
礱米曲 |
礱米屈、坡亭店 |
保 安 |
外保安 |
外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