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武夷山 »

武夷山市鄉鎮

作者:佚名  來源:《武夷山市誌》1994.01.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武夷山市鄉鎮

崇城鎮

崇城鎮歷史上曾經稱為溫嶺鎮、清獻鎮、城關鎮,位於崇安縣中部黃石山麓,東、南、北三面與城東鄉接壤,西與洋莊鄉毗連,三面環山,南面地勢較為平坦。最高山峰雙山八角亭海拔四五四.五米。崇溪與福分(福州—閩贛交接的分水關)公路縱貫南北。北宋建縣初期開闢的清獻河從北而南流經城關。

崇城鎮自宋淳化五年(九九四)起為崇安縣的縣治所在地,古稱四隅裏。民國時改名清獻鎮。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為崇安縣蘇維埃政府和城市區蘇維埃政府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城關區。一九五四年改稱崇安縣第一區。一九五八年建置為曙光人民公社。一九六二年改稱城關人民公社。一九八○年置城關鎮,一九八三年為崇城鎮。

 

星村鎮

星村鎮位於市境的西南面,地處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內,距市區十八公里。東接興田鎮、武夷鄉,南和西南與建陽交界,北靠洋莊鄉,西北與光澤縣、江西鉛山縣毗鄰。

該鎮古為上仁義鄉、下仁義鄉的建置,轄有周村裏、將村裏、節和裏、建平裏,即相當於該鎮所轄的星村、黃村、黎源、澄滸一帶。

元至大四年(一三一一)此處置巡檢鎮。明洪武初改設巡檢司。嘉靖時稱星村市。清代曾一度設分縣於此。民國期間置鎮,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成立區、鄉蘇維埃政府。鎮所轄的田頭自然村曾為中共建陽縣委所在地。程墩、桐木有多處革命基點村,是革命老區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星村設鄉,一九五八年九月成立紅旗公社,一九六○.年稱為星村公社。一九八四年改星村鄉。一九八五年八月撤鄉改為建制鎮。全鎮十五個行政村、一個居委會、二百二十二個自然村。

 

興田鎮

興田鎮位於武夷山市南部,東南與建陽縣將口鄉接壤,西與星村鎮毗鄰,北與武夷鄉、上梅鄉交界。鎮所在地興田村距城關三十九公里,地勢平緩,崇陽溪流經興田鎮與澄滸溪、五夫溪匯合流向建陽。

興田鎮古稱豐陽裏,因為是閩贛交通驛站,建有黃亭驛,所以村又以驛名,稱黃亭市、黃亭街。元代立巡檢鎮,明置巡檢司,設鎮。嘉靖年間將興田水驛遷此,命名為興田,沿襲至清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稱崇安縣第三區。一九五八年九月命名為衛星公社,一九六○年改稱興田公社,一九八四年為興田鄉,一九九○年為興田鎮。全鎮轄十四個行政村、一百二十個自然村、二百二十五個村民小組。

 

五夫鎮

五夫鎮位於武夷山市東北部,鎮域面積一七五.七五平方公里。東與浦城石陂交界,南接建陽○潭,西靠建陽將口,北與武夷山市上梅鄉接壤。地處崇山峻嶺之中,東面荒盤崗,海拔一一六二.五米;南面筆架山,海拔一○二八.八米;北面梅嶺崗,海拔七九七.八米。

宋、元兩代五夫鎮分內五夫裏、外五夫裏,一直沿襲到清末。清代設巡檢司,民國二十四年為第三區,轄五夫、白水、大將、雙梅四個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第四區。一九五八年命名為樂園公社,一九六二年改稱五夫公社,一九八四年置五夫鄉,全鄉十一個行政村、九十五個自然村、一○一個村民小組。

 

城東鄉

城東鄉位於武夷山市城關東南崇溪東岸,南連武夷山茶場,西靠洋莊鄉,東接上梅鄉,北與吳屯鄉交界。城東鄉地處半山區,地勢最高的自然村牛壙海拔為七百四十一米,地勢最低的行政村崩埂海拔也達二百五十二米。

城東鄉古時為四隅裏和武泰鄉(部分區域)的轄區。民國期間,它隸屬清獻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洋墩鄉、胡桃鄉的全部和城關鎮的部分轄區。一九八○年八月,城關人民公社分出部分區域成立溪東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改稱城東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撤銷公社設鄉,區域不變,管轄五裏、崩埂、松凹、村尾、黃墩、洋墩、裏洋七個行政村,七十二個村民小組。

 

嵐穀鄉

嵐穀鄉位於武夷山市北部,東接浦城縣,北和西北與江西五府山交界,南和西南與吳屯鄉相連,總面積為二百八十五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為三六○.~九九○米。呈南低北高的趨勢,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鄉。主要山峰為銅鈸山,海拔一五三四.六米。主要河流有前溪、後溪。前溪發源于嶺陽關,長三十五公里;後溪發源於銅鈸山,長四十公里,兩溪於客口匯合,注入東溪,是東溪水庫的主要水源。

嵐谷鄉在宋元明清諸代稱為石臼裏,屬新豐鄉(俗稱北鄉)。民國時期,稱為嵐穀鄉,先後歸屬于第九區、第四區、第二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第六區。一九五四年併入第五區吳屯。一九五八年撤區並鄉,劃分為嵐谷、黎口兩個鄉。同年公社化,劃歸幸福人民公社的範圍(公社駐吳屯)。一九六一年,幸福公社劃出五個大隊,連同原屬嵐穀鄉管轄的八個村(大隊)共十三個大隊成立嵐穀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改為嵐穀鄉,鄉轄十五個行政村、一百七十七個村民小組。

 

吳屯鄉

吳屯鄉距城關二十五公里,東北部與嵐穀鄉、浦城縣交界,南連上梅鄉,西與城東鄉、洋莊鄉接壤。境內多山地,北部主嶺崗海拔一四七一米,東部與上梅鄉交界的大王山,海拔一五五四米,主要河流吳屯溪,為崇陽溪支流。

北宋初年以來直至清朝,吳屯鄉稱為新豐鄉(俗稱北路)。以後彭、翁、吳、陳、嶽五大姓各據一村,各村以姓氏命名,即:彭屯、翁屯(閩王王審知的丞相翁承贊晚年曾定居于此)、吳屯、陳屯和嶽屯。吳姓居官顯赫,遂稱吳屯。宋時,鄉人彭路、翁德輿中特科狀元。歷代該鄉中進士者二十四人。民國二十四年,吳屯屬第六區,區公所駐大渾。民國二十五年為第二區公所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吳屯設第五區公所。一九五五年十月,第六區嵐谷併入吳屯。一九五八年改制為幸福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六月,分設成吳屯、嵐穀兩個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改為吳屯鄉。全鄉總面積二四五.一四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二一二.七平方公里,全鄉轄十七個行政村、一百七十九個村民小組、一百九十八個自然村。

 

上梅鄉

上梅鄉位於武夷山市東部,北靠吳屯鄉,東與浦城縣石陂鎮接壤,南與五夫、興田兩鎮毗鄰,西與武夷、溪東兩鄉交界。

宋元兩代,上梅鄉的區域分屬於東鄉的上梅裏和外五夫裏。清雍正年間屬五夫開耀鄉的鄉域。民國二十五年屬雙梅鄉。民國三十二年調整鄉保區域,白水與雙梅合併為白梅鄉。一九五一年白梅鄉改為上梅鄉,屬四區(五夫區)管轄。一九五四年縮小鄉劃,從上梅鄉分出首陽鄉。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上梅鄉屬樂園人民公社(後稱五夫公社))管轄。一九七二年,上梅鄉從五夫公社轄區中劃出,成立下陽人民公社,轄下陽、下梅、首陽、金竹、嶺山、裏江、茶景、荷墩(武夷公社析入)、廳下(城關公社析入)九個生產大隊。一九七六年,設置公社良種場和采育場。一九八四年九月,下陽人民公社改稱下陽鄉,鄉良種場和采育場改為行政村。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福建省民政廳批復更名上梅鄉,行政區劃不動。

上梅鄉地勢北高南低,山巒起伏。最高山峰為大王峰,海拔一五五四米。鵝子山海拔一○○二米,抗金名將吳玠、吳璘的祖墓葬於此峰。北宋工部侍郎柳宜和他的兒子著名詞人柳永以及傑出學者劉勉之(朱熹的岳父,世稱白水先生)等均為上梅鄉鵝子峰麓的白水村人。

全鄉總面積二二六.九平方公里,轄十一個行政村,一四三個自然村。鄉人民政府駐地下屯,距城區城東線二十四公里,距城南線三十三公里。

 

洋莊鄉

洋莊鄉位於武夷山市西北部,東與崇城鎮、城東鄉、吳屯鄉接壤,南靠武夷鄉,西南與星村鎮毗連,北與江西省鉛山、上饒交界。境域總面積四七三.三平方公里。

境內最高峰黃崗山,海拔二一五八米,為武夷山脈最高處,在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範圍之內。主要關隘有閩贛交界的分水關、溫嶺關、寮竹關、觀音關。主要溪流為大安溪,發源黃崗山,與坑口溪會合於該鄉四渡村,注入西溪。洋莊鄉古稱西鄉石雄裏。民國時期為安莊鄉,後改稱洋莊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用舊行政區劃,洋莊鄉為第一區,一九五四年改第七區,一九五七年與武夷鄉的赤石合併為赤石區,一九五八年屬曙光公社,一九六二年成立洋莊公社,一九八四年為洋莊鄉。全鄉轄十個行政村、一○三個自然村、一五四個村民小組。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