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武夷山 »

武夷山市概況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武夷山市概況       中國.武夷山.旅遊頻道

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閩贛兩省交界處,介於東經117°37′22″--118°19′44″、北緯27°27′31″--28°04′49″之間,屬中亞熱帶地區。前身為崇安縣,建置於北宋淳化五年(西元九九四年),一九八九年八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建市,是一個以名山命名的新興旅遊城市。

武夷山風景秀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素有“碧水丹山”之譽。全市土地總面積二千七百九十八平方公里,總人口二十二萬人,轄三鎮、四鄉、三個街道、五個國有農茶場、一百一十五個行政村,境內擁有首批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旅遊度假區、國家一類航空口岸、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村古閩越王城遺址。

一九九八年七月,被評為中國首批優秀旅遊城市;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四處,世界二十三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之一。二○○○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四A級旅遊區,二○○二年被列入中華十大名山。

主要特點有以下六個方面:

武夷山具有獨特、稀有、絕妙的自然景觀,屬罕見的自然美地帶,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代表。武夷山自然風光獨樹一幟。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武夷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七十平方公里。武夷山景區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區內一條幽深清澈的九曲溪盤環山中,兩岸丹崖林立,千姿百態,九曲溪兩岸分佈著三十六奇峰、九十九岩,昂首向東,如萬馬奔騰,氣勢雄偉,千姿百態。山不高有高山之氣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浮光山色中又散落著眾多的古文化遺存,將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智慧、人的勞動融于自然山水之間,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給人以渾然天成的和諧美感。一九九○年原世界旅遊組織執委會主席巴爾科夫人在遊覽武夷山後欣然題詞:“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風景區是世界環境保護的典範。”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是尚存的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是代表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武夷山保存了世界同緯度帶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一九七九年七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八十五萬畝。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九成五。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武夷山成為地理演變過程中許多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物種資源極其豐富。已知植物種類三千七百二十八種,幾乎囊括了中國中亞熱帶所有的植被類型;已知動物種類五千一百一十種,是珍稀、特有野生動物的基因庫,被中外生物學家稱為“研究兩棲、爬行動物的鑰匙”、“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世界生物之窗”。一九八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國際人與生物圈自然保留地,一九九二年被世界全球環境基金組織確認為具有全球保護意義的A級自然保護區。一九九九四年四月,國際保護聯盟專家萊斯利.莫洛伊博士對武夷山遺產價值考察評估時題詞:“武夷山是中國人民永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永久象徵”。

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其境內的“古閩族”“閩越族”文化遺存是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朱子理學在此發祥、傳播,使武夷山成為研究東方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二千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至今武夷山懸崖絕壁上還遺留著體現古越人特有葬俗的架壑船館和“虹橋板”等,距今三千多年。武夷架壑船棺是現今國內外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占地48萬平方米,是江南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漢代古城址,證明著武夷山曾是閩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宋代,武夷山集儒、道、佛於一身,被儒家稱為“閩邦鄒魯”,道家稱為“升真元化洞天”。歷史上僅有記載的書院、寺廟、宮觀就達一百八十七處,亭臺樓閣一百一十七座。北宋著名詞家柳永,南宋著名學者胡安國、胡宏、胡寅、胡憲父子,抗金名將吳階、吳磷、劉子羽等都誕生在這裏。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這裏生活、著書、講學長達五十年,朱子理學在這裏萌芽、成熟、傳播,其影響深入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遠及東亞、東南亞及歐美諸國,成為東亞文明的體現,至今仍吸引著日本、朝鮮、韓國、馬來西亞、德國、美國、荷蘭、臺灣、香港等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致力於朱子理學思想的研究。此外,李商隱、楊時、范仲淹、陸游、辛棄疾、徐霞客、戚繼光等歷代名人都在此留下百家千篇讚美武夷山的詞文詩賦。至今山中可辨認的歷代摩崖石刻仍有 四百多處。 當代著名學者蔡尚思寓論於詩:“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武夷山是老革命根據地。一九二五年馬列主義就在這裏傳播,一九二七年七月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崇安特別支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武夷山是閩贛革命根據地之一。當時閩贛省委、福建省委機關曾設在武夷山的坑口一帶。一九三○年曾建立過蘇維埃政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還先後發生過著名的上梅暴動和赤石暴動。方志敏、周建屏、粟裕、張雲逸、秦基偉等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革命足跡。這裏共有一萬一千五百名優秀兒女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獻身。至今這裏還留存有土地革命時期的閩北蘇區首府--大安,上梅暴動地點--上梅;抗戰時期的福建省委機關所在地--坑口等一大批革命歷史遺址以及“赤石暴動”烈士陵園、朱德和陳毅題詞的閩北革命烈士紀念碑等。

武夷山物產資源豐富,是我國江南著名的糧區、林區、茶葉產區。武夷山市是國家“七五”二期商品糧基地縣(市)之一。全市現有耕地三十萬畝,是福建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全市森林覆蓋率近八成,擁有林業用地三百一十八萬畝,一九九七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武夷岩茶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已有一千多年歷史,以獨具岩韻而享譽中外,早在十七世紀即遠銷歐美。名叢“肉桂”茶自八十年代以來連續六次蟬聯國家名茶、金獎等殊榮,茶王“大紅袍”更是世間極品。全市現有茶園九萬六千畝,年產茶八萬多擔,半數以上出口外銷。全市擁有各類花卉資源近一百三十種。已探明的礦產有鎢、鐵、鉬、水晶、花崗岩、煤等三十多種。以竹、木、加工為主的旅遊系列工藝品,倍受中外遊人的青睞。

武夷山旅遊服務體系日臻完善,發展旅遊經濟具有廣闊前景。武夷山豐富的自然景觀、積澱深厚的歷史文化遺存,使武夷山日益成為中外旅遊者的主要選擇地之一。至二○○五年底,全市擁有各類賓館(酒店)二百三十七家,其中星級飯店三十七家,其中四星級四家;全市旅行社六十一家,年接待一萬人以上的旅行社達二十三家。交通條件便捷,已形成鐵路、公路、航空交通網絡。武夷山機場為四C級民用機場,已開通北京、上海、廣洲、深圳、天津、武漢、廈門、福州以及香港、澳門旅遊包機等二十五條航線。橫貫武夷山的橫南鐵路是福建省第二條出省通道,為Ⅱ級鐵路幹線,武夷山區段站是目前閩北最大的車站。公路幹線四通八達,一○一省道橫貫南北,浦城--南平高速公路全線開工,寧德--武夷山高速公路列入國家規劃,武夷山--邵武高速公路列入省高速公路規劃,預計二○○八年有三條高速公路通武夷山。全市現有餐飲、娛樂服務行業經營單位近千家,供水供電、通訊廣電、旅遊購物以及園林綠化、環保環衛、文化娛樂、“數位武夷”資訊門戶網站等旅遊城市的功能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遊、購、娛配套完善的旅遊服務網路,發展旅遊經濟具有廣闊前景。

 

武夷山地理環境

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北部,全境東西寬七十公里,南北長七十二.五公里。位於東經117°37'22~118°19'44、北緯27°27'31~28°04'49。東連浦城縣,南接建陽市,西臨光澤縣,北與江西省鉛山縣毗鄰。總面積二千七百九十八平方公里。

武夷山市屬中亞熱帶地區。境內東、西、北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中南部較平坦,為山地丘陵區。市區海拔二百一十米。地貌層次分明,呈梯狀分佈。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處黃崗山海拔二千一百五十八米,在我國大陸稱為“華東屋脊”,最低處興田鎮,海拔一百六十五米(河床標高海拔一百六十米)。最高與最低點高差一千九百九十三米,地勢高低相差之大,為全省之最。聞名中外的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及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主要部分位元於境內,使武夷山市自然條件具備諸多特異性。

 

武夷山市行政建置古今變遷      來源 :王國材

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一日武夷山撤縣設市,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一日武夷山“雙遺產地”確立。十五年來武夷山市走向了輝煌。追本溯源,進一步發掘武夷山的豐富內涵,筆者就武夷山市行政建置歷史與變遷在此作一簡要重溫,以饗讀者。

一、新豐鄉:武夷山市最早的行政建置。南唐乾貞元年(西元九二七年)因彭遷老家新豐湖而命名。新豐鄉轄區“領五裏一場”。

二、溫嶺鎮:南唐五代,晉天福六年(西元九四一年)由彭漢任台州判官,詣闕上書,請以溫嶺將所居鄉名改為溫嶺鎮,置官守之,由閩王王曦批復。治所仍故吳屯,轄區依舊。

三、崇安場:北宋端拱四年,“南場”改為崇安場,行政建置治所始遷崇安營領,轄區依舊。

四、崇安縣:宋淳化五年,崇安場升為崇安縣,縣署建造於西元九五五~九九七年。轄區和治所依舊,隸屬建寧軍。宋咸平元年(西元九九八年)建陽所轄的上梅、下梅、會仙、周村、將村、黃村六裏劃歸崇安。同時南場改稱城坊。宋元豐五年(西元一○八二年)朝廷將建陽縣所轄的五夫、從政、籍溪、建平、豐陽、節和、長平七裏劃歸崇安。全縣共計十九個裏,按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設四鄉一坊。

元,崇安縣改屬建甯路。明,崇安縣改屬建寧府。清,崇安縣屬建甯府建安道。全縣重新整組為四鄉一坊劃分九鄉(坊)、十九裏、八十九圖。

民國初期,基本沿襲清舊制,崇安縣曾先後隸屬北路道和建安道。民國十二~二十一年直隸福建省,後分別隸屬福建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和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十七年九月分四級管理即縣、區、村(裏)、閭、鄰。全縣劃分五個區。民國二十九年二月,建陽的崇文、上裏,包括城村、大渚、井前、楊厝等地複劃歸崇安縣第四區的文仙鄉。民國三十一年一月第四區的黎源鄉與長坪接壤的施家坪、源頭村又劃歸建陽。同年七月撤銷署建制,全縣為一個區署、三個鎮、八個鄉。

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九五一年一月,崇安縣分六區三十九鄉(鎮),五月將舊制的保甲改為村鄰。次年九月第五區(吳屯)劃出嵐穀為第六區,原第六區大安改為第七區。一九五四年八月澄溪劃入建陽,同時為縮小鄉劃範圍,全縣調整為七區七十七鄉二鎮。一九五七年二月白水鄉西坑村劃入浦城。同年九月浦城的樟村、何坑、茶秀、東坑、碗廠劃歸崇安。同時建陽的澄溪又劃回崇安。同年在列寧公園建“烈士紀念碑”,朱德題詞。

一九五八年九月,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撤銷區、鄉、鎮。全縣劃分為五個公社。即曙光公社:為原來的第一區和第七區(原大安區)合併成立。一九六○年改城關公社,同時析置武夷公社,一九六一年底城關公社又析置洋莊公社。而城關公社於一九八○年改城關鎮又析置溪東公社,一九八一年改名崇城鎮,一九九六年改為崇安鎮。武夷公社於一九八四年改鄉,一九九四年五月十八日改鎮。洋莊公社於一九八四年改鄉。溪東公社於一九八三年改城東公社,一九八四年改鄉。

紅旗公社:成立後即改星村公社,一九八四年九月改鄉,一九八五年六月改星村鎮。

衛星公社:一九六○年改興田公社,一九八四年九月改鄉。一九八九年改鎮。

樂園公社:一九六○年改五夫公社,一九八四年九月改鄉。一九八九年改鎮。

幸福公社:即原來的第五區和第六區於一九五八年合併成立幸福公社,辦公地點在吳屯。一九六一年又劃分為吳屯公社和嵐穀公社。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吳屯公社的金井坑為避諱“金井”與資本主義的瓜葛之嫌改為“遠紅”村,分上、下遠紅兩個生產隊, 一九七二年又改為金井坑。一九八四年吳屯和嵐穀分別改為鄉。

一九七一年東溪電站開始設計,自此新豐溪改名為東溪,東溪電站以上改為北路溪,二○○○年出版的武夷山市地圖時改為北溪。與東溪相對應的大安源溪改名為西溪。

一九七二年劃五夫公社的下陽、上梅、金竹、茶景、裏江、嶺山、武夷公社的荷墩,城關公社的廳下等八個大隊組見下陽公社。而首陽和地尾(東源嶺采育場)及翁屯(勇耕良種場)三個村為下陽公社內部調整劃出成立。一九八四年改鄉,一九九○年更名為上梅鄉,治所在下屯。

截自一九八四年九月全縣共九個公社一個鎮,一百零五個生產大隊。一九八九年八月全縣共四個鎮,六個鄉,十三個居委會,一百一十五個村委會。八十六個居民小組,一千四百六十九個村民小組。

崇安縣先後分別隸屬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福建省建甌專區,福建省建陽專區,福建省南平專區,福建省建陽地區行政公署,福建省南平地區行政公署。治所仍在營嶺。

五、 武夷山市,一九八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即崇安縣改為武夷山市(縣級)轄區治所依舊。

二○○三年元旦崇安鎮,武夷鎮、城東鄉同時改為街道辦事處,為市政府派出機構。同時成立社區:崇安街道辦有溫嶺、和平、花橋、百花、清獻、石雄、營盤等 七個社區。新豐街道辦有餘慶橋、溪東、臨安、下府洲等四個社區。武夷街道辦有社區服務中心。

 

武夷山行政區劃

武夷山民族與宗教

武夷山市西周時為“七閩之地”是閩人聚居之地。春秋末期越人入閩,形成閩越族,為閩越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秦末漢初,部分閩越人北上。漢武帝平定閩越王叛漢之後,漢族居民逐步南移,留存的少數土著閩越族逐步同化為漢族。此後,武夷山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少數民族中佘族人口最多。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武夷山市有二十六個民族,其中,漢族211303人,占總人口的99.60%;少數民族有853人,占0.40%,分別是:蒙古族96人、回族41人、藏族16人、維吾爾族4人、苗族43人、彝族8人、壯族14人、布依族10人、朝鮮族14人、滿族13人、侗族19人、土家族20人、佘族527人、黎族、土族各4人、瑤族、白族、哈尼族、仡佬族各3人、拉衣古族2人、佤族、高山族、水族、羌族各1人、其他未識別民族2人。全市僅有一個少數民族村??星村鎮黎前村,全村現有367戶,人口1394人。我市少數民族以佘族居多,占少數民族的61.78%,是宋時從河南遷入星村和新豐一代,後逐步繁衍。回族是清初山西幫茶商留下的後裔;壯族等其他少數民族則是 一九七八年歸國安置的越南難僑和工作調動等原因遷入我市。

武夷山市現有四大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現有教職人員一百多人,信眾一萬多人。全市現有宗教場所一百四十多處,經民族宗教局正式登記和臨時登記的宗教場所有六十多處,有影響的宗教場所有:佛教:天心永樂禪寺、瑞岩寺、永豐寺;道教:桃源洞、天上宮;基督教:主要是城關地區的基督教堂。

 

武夷山物產資源

武夷山素以其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獨樹一幟的風光美景和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天人合一的和諧環境著稱,享有“碧水丹山”之美譽,人傑地靈,物產資源豐富。

生態旅遊資源

武夷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一九七九年七月,國務院批准設立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有總面積五百六十五平方公里,保存了地球同緯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已知植物種類三千七百二十八種,幾乎囊括了中國中亞熱帶所有的植被類型;已知動物種類五千一百一十種,是珍稀、特有野生動物的基因庫,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國”、“鳥的天堂”、“昆蟲的世界”、“猴子的樂園”、“天然植物園”的美稱,是“研究亞洲兩棲和爬行動物的鑰匙”。一九八七年武夷山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與生物圈”世界自然保護網成員,一九九二年又被聯合國列為全球生物多樣性 A級自然保護區。

武夷山具有獨特、稀有、絕妙的自然景觀。武夷山屬丹霞地貌,在中國已發現的二百六十三處丹霞地貌中,福建武夷山與廣東仁化的丹霞地貌最負盛名,觀賞價值最高。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國務院批准設立的武夷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七十九平方公里。景區內有九曲溪、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一百零八個景點,每一景點均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神韻而贏得久遠的生命。原世界旅遊組織執委會主席巴爾科夫人在游武夷山後欣然題詞:“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風景區是世界環境保護的典範”。

人文旅遊資源

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遠在夏商時期,中國東部地區的古閩族、古越族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西漢時期,閩越王在此建造王城;唐宋以來,武夷山更是集一時之盛,儒、釋、道三教同山,歷史上眾多文化名人在武夷山都留下文化足跡。此外,茶文化源遠流長,柴頭會、十番鑼鼓等民俗傳統文化獨具特色魅力。

閩越文化

閩越王城遺址,面積約四十八萬平方米,位於武夷山風景區南面二十七公里處。是江南一帶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漢代古城。與閩越王城古漢城遺址相鄰的城村,至今保留富有特色的古建築,有一址、二樓、三祠、四門、五碓、六渡、七牌樓、八景、九廟、三十六巷、九十九井和幾十棟明清建築。

朱子理學文化

朱熹(西元一一三~一二○○)在武夷山生活近五十年,講學、著述、傳教,朱子理學在武夷山萌芽,發展、傳播,留下眾多理學文化遺跡,使武夷山成為朱子理學的發祥地和搖籃。

茶文化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素以其獨具特色的岩骨花香之“岩韻”著稱於世。早在唐代即成為朝庭貢品,元時在武夷山創建了禦茶園;明未清初,創建了武夷烏龍茶製作工藝,傳統工藝代代相傳並發揚光大;八十年代武夷岩茶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之首。武夷山岩茶的品種豐富,已知名品種就有二百六十四種,其中名叢“肉桂”茶自一九八二年以來連續七次蟬聯國家名茶、金獎等殊榮;茶王“大紅袍”更是世間極品,在二○○二年十一月廣州茶博會上,二十克母樹大紅袍茶葉以十八萬元競賣成交。此外,武夷山正山小種紅茶早在十七世紀即遠銷歐美,具有“桂圓湯香”之韻。目前,我市已舉辦了八屆“國際無我茶會”、六屆“岩茶節”、“武夷岩茶茶王賽”活動,開闢了大紅袍旅遊線路,致力於以茶為媒,以茶會友,宣導和弘揚武夷茶文化。

宗教文化

古代宗教史上,武夷山被稱為“閩邦鄒魯”、“道南理窟”、“升真元化十六洞天”,史書上有記載的書院、寺廟、宮觀就達一百八十七處、亭臺樓閣一百一十七座。天主教、基督教、齋教等在此並存,呈現宗教多元化特色。現留存下來的典型宗教遺址有:彭祖墓、漢祀壇、古宮觀遺址、止止庵遺址、三清殿、投龍洞、凝雲道院、瑞岩寺、白雲禪寺、妙蓮寺、天主教堂等。

民俗文化

下梅村保存了以鄒氏祠堂為代表的集磚雕、石雕、木雕藝術於一體的典型清代民居特色建築群,九百多米的古代人工河穿村而過,沿河兩岸留存涼亭等,具有開發民俗文化旅遊價值;

曹墩村莊坐落在山水與田園之間,具有典型江南民居特色,民俗風情文化濃鬱。

 

豐富的物產資源

森林資源

武夷山是我國江南著名的林區。森林覆蓋率近八成,擁有林業用地三百一十八萬畝,珍稀樹種五十餘種,總蓄積木材量一千一百五十七萬立方米,年出材量十萬立方米;竹林面積五十五萬畝,年產毛竹三百五十萬根以上,一九九七年獲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市)稱號。全市擁有各類花卉資源近一百三十種。

茶葉資源

武夷山是我國江南著名的茶葉產區。全市現有茶園九萬六千六百畝,大多集中在武夷、星村、興田等鄉鎮、街道,年產茶八萬多擔;有茶農二萬二千戶,從事茶葉生產人員近五萬人;有大、小茶葉加工廠一百三十多家,二○○三年年產幹毛茶五千噸,產值九千六百萬元,大多出口外銷。二○○○年,武夷岩茶榮獲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目前已有四十家岩茶生產企業申請使用武夷岩茶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誌。

水利資源

武夷山有建溪、崇陽溪、南浦溪、麻溪等四條主要河流,河流面積三萬八千九百畝,全市水利資源蘊藏量二十一.五萬千瓦,可開發八.五萬千瓦,已開發四.三萬千瓦,水資源十分豐富。現已開發大、小水電站八十五座,裝機容量二.二八萬千瓦;正在建設及進行前期工作的水電站還有東溪電站技改、楓溪、連墩、龍門、前、後溪等水電站。

礦產資源

經初步勘察,探明有金屬、非金屬礦十四種。金屬有黃金、銅、鎢、鉬、硫、鐵、錫等,非金屬有石油、煤、石英、石墨、瓷土、花崗石等,全市森林覆蓋率為七成八,蓄積量為一千一百八十七萬立方米。水資源的蘊藏潛力大,多年平均每平方公里產水量達一百二十八.八九萬立方米,平均每人佔有水量一.六萬立方米,為全省人均佔有水量的三.六倍以上。

此外,武夷山地方名產嵐穀熏鵝、吳屯鯉魚幹、五夫蓮子、田螺以及竹、木加工為主的旅遊系列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親睞。

 

武夷山城市標識

武夷山城市標誌

武夷魂大型群雕位於武夷山市區與景區結合處,碑高十四米,採用武夷紅花崗岩製作。群雕注意著重表現彭祖和彭武、彭夷父子三人在武夷山拓荒治水、披荊斬棘、驅邪伏獸、艱苦奮鬥的崇高精神。群雕中三人的肌肉和輪廓都表現出一種粗獷的力量、靈魂和精神;雕塑的內容與藝術、環境與主題都達到了和諧的融洽。該雕塑由中國著名雕塑家、中央美院黨委書記盛揚教授設計。

武夷山旅遊標誌

玉女峰位於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九曲溪畔,突兀挺拔數十丈,峰頂花卉參簇,恰似山花插鬢。岩壁秀潤光潔,宛如玉石雕就。乘坐竹筏從水上望去,玉女峰儼然是一位秀美絕倫的少女。“插花臨水一奇峰,玉骨冰肌處女容”。這是對玉女峰風采神韻的真實寫照。玉女峰不僅是武夷山的旅遊標誌,而且是福建省的旅遊標誌。

武夷山市花

武夷山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極適合蘭花生長。武夷蘭花,古代稱為“嵐花”。已知有百餘個品種,其中有不少是我國特有的蘭中珍品,如:綠雲,銀邊大貢,大鳳尾素和金絲馬尾蘭等。武夷山中蘭花頗多,武夷山人歷來愛蘭花,居家內外總愛擺上幾盆。一九九五年市人大會議通過,一致同意蘭花為武夷山市市花。

武夷山市樹

在武夷山市,到處可見蒼天的古樹,而其中最多的就是樟樹,樹齡最長的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樟樹生命力極強,枝繁葉茂,價值很高,自古就為武夷山人民所愛,一九九五年市人大會議把樟樹定為市樹。

 

武夷山民俗節慶

楓坡獨特「拔燭橋」

活動從正月十四晚上開始,由村中最有威望的長者率領“舞燈隊”舉行。舞燈隊由兩名年幼的男童提著吉祥燈在前開道,長竹竿吊串的高照燈緊隨其後。孩童和姑娘們舉著各式各樣的自紮花燈居中,上了年紀的壯年漢子,抬著花燈鼓亭,青年小夥子則扛著“燭橋”壓陣。這支不尋常的隊伍走街串巷,每經一戶家門,主人便闔家相迎,每到拐彎處,扛燭橋的小夥子就在“呼”、“哈”的呐喊聲中,相互牽扯著飛奔而過。此時,炮聲齊鳴,煙花焰火齊放,隊伍中的嗩呐聲,鑼鼓聲匯成一片,大地為之震動。隊伍到達村中心鬧區後,“撥燭橋”最精彩的節目開始。

“燭橋”是由上下兩層的木架組成,上可插兩支大號蠟燭,下有把手可抓,兩頭與前後的木架用木插銷聯接,大的可接八個,小的也可接54個,接起來的架子彎彎曲曲似條木龍,拉直來又像山澗溪流的木架浮橋。點燃的蠟燭之光在夜色中如銀河星系中的北斗星座、聯接的木插銷是活動的,操作十分靈便。隨著執事者的號令一響,長長的燭橋時而翻滾,時而左右搖晃,燃著的燭光在快節奏的動作中,展示給人們的是一條活靈靈的翻騰著的火龍。執事者又一聲號令,翻滾著的火龍刹時停住,燭橋按事先的約定迅速分成兩節──上村、下村兩隊,各隊都有二十多名精悍的小夥子將燭橋從路上往各自的田裏拔去,誰能把對方拔到自家的田裏,誰就是贏者,來年的豐收必定勝過對方。因此,雙方往往要拉到一身的泥水才能見分曉。人們跳躍、歡呼,精彩、激昂、熱烈的情景,非身臨其境,難以領略其間的樂趣。

這種“拔燭橋”活動一真持續到正月十六日才結束。它在過去的確是令人陶醉的,特別是婦女,入夜可以外出觀花燈、燭橋。這是一個難得的自由活動的機會。因而婦女都盛飾而往,真是“滿街珠翠遊村女”。“拔燭橋”實際上是楓坡村盛大的鬧元宵活動。

蠟燭會和柴頭會

蠟燭會和柴頭會是武夷山的二大民間集會。

蠟燭會起源於唐朝,是為悼念辟支古佛而起。辟支古佛姓翁,號藻光,吳屯翁屯人,河西節度使翁承欽之子,出生于唐武宗會昌甲子年(八四四年),性格孤僻。十歲出家,《古佛全傳》載其“夏則褚夜衣而生,冬則扣冰而潔”。故又稱“扣冰老佛”。城關有一條巷子,叫扣冰巷,就是古佛住過的地方。古佛的師父雪峰禪師說:“子冀日必為王者師,曆游四方,求淨僻處,以成定慧。”藻光出家後歷盡艱辛,致力佛法研究,是我國古代參悟到禪學真諦的大師之一。相傳古佛十分靈驗。有一次黃河決口,餓殍遍野,河堤無法修好,翁辟支古佛在崇安修寄水齋,黃河河堤才治理完成。又有一年,福州荔枝紅時,遇大蟲災,人們來祈求老佛。老佛給鐵牌一面,鐵牌一到福州,大雨傾盆,給荔枝洗了一個澡,蟲滅了,荔枝得到空前豐收。又有一年江西大旱,聞辟支老佛靈驗,江西百姓特來祈雨,老佛又給鐵牌一面,果然江西人回去後,雨真的落到那裏,旱災頓解。因此古佛被宋朝皇帝封為“靈感法威慈濟普照大師”。武夷山的善男信女對他悼念尤殷,特在吳屯建有父母庵一座,將他的肉身遺像供奉在那裏。每到會期萬眾秉燭迎奉,這就是蠟燭會的由來。千百年來,蠟燭會規模盛大,各地都有奉辟支古佛,以攘瘟疫,以消天災。吳屯會期是農曆二月初一,黎口為二月初六,嵐穀為二月十三(後改二月十一)、大渾為二月十五,城關為二月二十一,幾乎整個二月份都被蠟燭會所籠罩。在各地的蠟燭會中,以城關最為隆重。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就有“議會”,十六日迎奉城關光化寺的老佛塑像,稱為“佛過街”。二十日派十多個彪形大漢,在淩晨前到吳屯小寺接老佛肉身像。接佛時,這些大漢抬著古佛,急跑抬入城關,路上絕對不能休息停留,稱為“賽佛”。老佛接到城關後,家家戶戶選一對最好的蠟燭送庵,庵中燈燭輝煌,一對對蠟燭從佛像前的香案桌一直點燃到大門口。二月二十一日,虔誠的善男信女會集城內,整個城關人群熙攘,熱鬧非凡。午後,蠟燭會正式開始,先是迎佛,人們抬著老佛,前頭由兩把大號開道,緊跟各類迎牌,以戲文為內容扮裝的三十六台“仙仔”,穿插在行列中間,使人仿佛是在劇院裏看戲:《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和許仙在娓娓細語;《三國志》中的關雲長在秉燭夜讀;《嶽飛傳》中嶽飛跪著在受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在迎佛行列中相隔一段就配有鬧鼓、仙幡、嗩呐等各組樂器,時而一陣鬧鼓像萬馬奔騰,咚咚作響;時而一陣陣管弦細樂,幽閒清新;時而一陣陣嗩呐婉轉響亮。整個城關,沉浸在歡鬧的樂曲聲中和神話的境界裏。到了晚上,幾十成百架的“燭橋”(燭高數尺,插在架上的叫“燭橋”)、“燭輪”(以方筐逐層點燃的叫“燭輪”)、“燭亭”(亭子式的叫“燭亭”)沿街遊行,燭光沖天,有如火龍,頗為壯觀。沿街居民,燃放鞭炮,獻燭禮拜、祝願,迎佛盛況可謂空前。燭會從唐至今,年年相傳。隨著武夷山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武夷山人民賦予它新的時代特色,成為這裏的物質商品交流盛會。城鄉居民交流各種生活必需品和春耕農具、家用電器等等,實際上是農事生產的一次動員盛會。

城關柴頭會《武夷山志》載:“二月初六,集中竹竿柴棍農具及一切日用品於城坊售之,故得名。”柴頭會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一八五一年農民領袖洪秀全領導了太平天國運動,在太平軍的影響下,武夷山(當時的崇安縣)和全國各地一樣,四鄉農民紛紛起來抗捐抗稅,反對奴役壓迫。縣衙門官吏見勢頭不妙,便加緊對農民進城買賣的檢查,下令不准農民攜帶兇器、鐵器之類的東西進城。凡進城者,只允許挑柴木,攜帶竹、木傢俱等農副產品。這樣一來,更激起了農民的反抗。一八六六年,四鄉農民在起義首領陳順光的帶領下,於農曆二月初六淩晨,扛上木棍、竹叉和扁擔等沖進縣衙門,迫使縣官下令免除農民的“竹絲稅”、“明筍稅”、“茶葉稅”等,並立即張榜公佈,起義獲得了勝利。人們為了紀念這木棍、竹叉和扁擔取得的勝利,決定每年農曆二月初六這一天在城關舉行盛會,名為“柴頭會”。柴頭會沿襲至今,已成為福建省民間的較大盛會之一。隨著改革開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柴頭會一年比一年熱鬧。建陽、建甌、浦城、邵武及閩贛邊界地區的集體、個體工商戶都紛紛到此參加交易活動,進一步促進了武夷山旅遊經濟的發展。

喝茶俗

武夷山的喝茶風俗很多,這裏僅介紹一下吳屯婦女喝茶俗。

這裏的婦女喝茶俗與其他地區的飲茶風格大不一樣,它不是品茶,也不是飲茶,而是喝茶,它即不用茶杯,又不用熱水瓶,也不用當今最流行的紫砂茶具,而是用飯碗。用的茶葉也不很講究,當地山茶即可。茶水用三角茶壺放在灶門爐前文火煨開。這裏的喝茶習俗,男人概不介入,只有女性才有資格入席。設宴喝茶由村裏農家婦女輪流作東,當天“茶宴”少不了邀請進村來的女賓客入席。作東者都想借此機會表現自己的手藝和盛情,拿出自己所有的好菜擺上茶宴,讓姐妹們品嘗。銀根緊縮的日子,她們也會想方設法“就地取材”,親手製作小菜,如雪裏蕻、豆腐鹵、豆渣餅、醃辣椒、南瓜幹、鹹筍乾、沙炒黃豆、花生等。如今,“茶宴”則豐富了起來。“茶宴”上農家以茶代酒,相互敬茶,且邊喝邊聊,談趣風生。“喝茶”不僅交流女性情感,而且還起到了增進鄰裏和睦的作用,發揮著“婦委會”的調解功能。吳屯紅園、上村、大際、小際一帶,這種農家婦女的喝茶習俗沿襲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喊山與開山

喊山與開山原是武夷山禦茶園內舉行的一種儀式,每年於驚蟄日由知縣主持祭祀活動,在規定的程式中,茶農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以祈求神靈保佑武夷岩茶豐收、甘醇,是為“喊山”。“開山”一般定于立夏前三日之內,茶農們趕早在制茶祖師楊太白塑像前靜默行祭。早餐後由專人帶至休茶地,分散採茶,待太陽升起、露水初收之後,帶山人向採茶工們分民煙捲,表示可相互對話,開山儀式才正式結束。喊山與開山是武夷山茶農特有的習俗。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