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縣古建築
國興寺遺址
位於太姥山下寺,始建于唐乾符四年(八七七年),廢于宋。據志書記載尚存石柱三百六十根,占地面積二千五百平方米,三面環水道,一面背山,有七根大石柱立於地面,基座為覆盤蓮花礎,中軸通道旁有唐、宋石雕,內容有花草、神獸等。有宋石斛四個、殘缺碑刻多方。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欏枷寶塔位於太姥山國興寺前小山上,為亭閣式實心八角石塔,七層,高八.五米,塔座刻有力士、花草、神獸等圖案,每層均有佛龕,底層正面(西面)刻有“欏伽寶塔”四字。該塔建于唐乾符六年(八七九年),宋時倒塌。一九八六年於原地復原,復原時缺石四塊,仿原樣修補。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水關
位於福鼎縣城東北十五公里的閩浙交界處。建于閩王時,以禦吳越入侵(距此不遠有地名曰:“軍營”,為古代屯兵之所)。宋末永嘉陳自中隨秀王輿擇入閩,殉節於此。明嘉靖知州黃良材造隘房,清乾隆郡守李拔題稱“分水雄關”,清學者俞越(字曲園)過此時留題曰:“嶺上岩岩分水關,令人回首故鄉山,歸途倘踐山靈約,雁蕩天臺咫尺間。”清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十月十八日,浙江平陽金錢會起義軍在謝公達率領下奇襲分水關,大獲全勝,殺死烽火營外委張振彪等清兵近百名(分水關外有清同治七年所立之清陣亡兵士墓),從而長驅入閩,攻佔桐山城。今一○四國道從關口貫穿,是溝通閩浙兩省的交通要道。公路兩旁尚存殘牆數百米。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代古井
坐落福鼎城內天燈下(今縣工商銀行前面)。建於元至元三年(一二六六年)仲春,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年)九月重建。井盤為花崗石構造,方形,井圓,口徑為○.五五米,是研究城關地下水文資料之一。
南陽煙墩
位於福鼎縣桐城鎮南陽村,建於明代,為抗倭而築。煙墩如圓柱形,直徑六米,平面二十八.二二平方米,高二.五米。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點頭煙墩
位於點頭鎮岐尾村山上,建於明嘉靖年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為抗倭而築。煙墩為方柱形,石構,平面六十三.九六平方米,高三.五米。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塘城堡
又名塘底堡,在福鼎縣城南四公里許的玉塘村。系明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年)鄉民為抵禦倭寇來犯所築。城牆北依山,南面海,長約八百七十四米,高三.六米,厚三米。原設東、西、南、北四門,因北門險峻,在築城時封閉,現有東、南、西三門,城樓已毀,部分城牆上尚有女牆環繞。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冷城土堡
位於太姥山東麓秦嶼鎮冷城村,城堡沿冷城溪而築,故名。該土堡始建於明嘉靖年間(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由裏人葉、王、楊、劉等家族分段而築,以防倭寇。城周長一千一百二十七米,高五.六米,厚四.六七米,設東、西、南三個城門,城堡保存完好。城裏古街、民居、小巷、山牆古香古色,城內有三官堂、猴仙宮和楊楫家廟、宋代泗洲文佛、石寶等名勝。冷城也是南宋文人薈萃的地方,提刑楊輯出生于此地,宋狀元王十朋、著名史學家和哲學家鄭樵、理學家朱熹先後在此講學,尚有講學之所“石湖書院”遺址。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首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人橋
位於福鼎縣管陽鎮西洋村橋頭崗前,相傳為邱老人(邱阜)所建,故名。老人橋始建於明正德年間(一五○六~一五二一年),清同治年間(一八六二~一八七四年)重修,一九八七年再次維修。橋為木構疊架式拱橋,橋長三十.四米,寬四.九五米,高十七米,橋孔跨度為二十四.四米,東西引橋各有臺階四個,橋架為五段三層交岔銜接而成。橋面架長廊式橋亭,共十三間,兩邊有一~四層擋風板,以禦風雨侵襲,中央設神龕兩間。該橋設計合理,建造牢固,為古橋樑建築之重要史料。
昭明寺
位於福鼎縣城西北五公里的鼇峰山頂,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五二七年),相傳為昭明太子蕭統所建,故名。明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年)重修。寺內有山門、天王殿、白衣閣、塵談堂和六角磚塔等。塔基面積四十七平方米,塔身七層,高二十五.六米,為樓閣式仿木結構空心磚塔。塔內有扶梯,登塔頂可鳥瞰桐城全景。該寺一九八二年再次重修,一九八九年一月列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芭蕉寺遺址
位於店下鎮三佛塔。芭蕉寺始建于唐貞元元年(七八五年),宋代毀。清初在遺址上建安福寺。該遺址規模宏大,現尚存許多宋石柱,有北宋元豐三年(一○八○年)大小石斛各一個,石雕覆盤蓮花三個,石香爐二個。
資國寺
位於桐城鎮資國村,建于唐咸通元年(八六○年),清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重修。現存大雄寶殿,占地二百二十.四平方米,仿明木構,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歇山頂,覆蓮花式柱礎。寺內有宋香爐座二只,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年)石斛一個,尚有“靈源洞”、“臥陀岩”、“談經台”等字刻,有宋井一口,北宋元豐六年(一○八三年)碑刻一塊,寺內有千年鐵樹一棵。
清溪寺
位於店下鎮後坪村,唐鹹通二年(八六一年)建,宋、元、明、清各代重修。占地面積一○八○平方米,大雄寶殿為木構,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寺內有北宋佛供案石基,前有二座七層實心石塔,為明景泰四年(一四五三年)建。塔高四.三二米,有沙彌座,刻有七寶如來和明景泰年銘文。此外,還有宋石香爐、石斛等。
靈峰寺
位於太姥山東麓紗帽峰下的冷城村,距冷城古堡一公里,屬太姥山六大景區之一的冷城遊覽區範圍。該寺始建于唐咸通元年(八六○年),宋代火焚後重建,明天啟七年(一六二七年)重修。寺內現存唐宋年間石刻六十多塊,原為佛的沙彌座,圖案有人物、獸獅、花草三類,石刻造型質樸。人物為力士,頭頂仰蓮佛座,個個面相渾圓,目光炯炯,神態各異,有力大無雙之氣概。獅子形態各異,造型質樸深厚,氣魄宏大,是古代無名藝術家的傑作。還有熙甯石斛、宣和塔鑒、紹興石香爐和宋提刑楊楫撰寫的《重修靈峰寺記》等藏物。相傳宋代史學家鄭樵曾在此授徒講學,並就寺前蒙井題詩曰:“靜涵寒碧色,瀉目翠微巔。品題當第一,不讓惠山泉。”有朱熹講學的石湖書院(今廢),朱子曾為石湖書院題詞:“溪流石作柱,湖影月為潭。”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雲寺
位於硤門佘族鄉瑞雲村,為太姥山六大遊覽區之一,始建于五代晉天福元年(九三六年),歷代迭有修葺。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僧智水法師重建。寺院佈局結構為園林式,有大雄寶殿、法堂、鐘鼓樓、梅亭、葫蘆閣、賞花樓、觀魚台、半月湖、荷花池等,佈局精巧。院中長廊相接,長達五十余米,遊人在院內有空靈、深幽之感。建築物的斗拱、梁棟精雕細刻,有人物、飛禽、走獸、花卉等,造型生動,花窗圖案結構精美,體現出南方建築精巧的藝術風格。寺中尚存宋宣和石斛一個,重修鵓山瑞雲寺碑刻等。寺後有感觸樹、銀杏、千年蘇鐵等名貴樹木。此外,有平崗松濤、壽塔眠雲、葫蘆沽酒、鐘樓嘯月、梅亭放鶴、花開掬泉、月湖垂釣、層巒煙雲等十六個景。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縣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棲林寺
又稱棲林禪院、棲林院,在福鼎城西二.五公里的鼇峰山下。始建于五代晉天福三年(九三八年),北宋政和年間(一一一一~一一一七年)重修。該寺佈局典雅,規模壯觀,大雄寶殿、觀音樓、放生池等均清代所建。殿內羅漢金剛法相莊嚴。寺內有北宋宣和《縣儀案》碑記1方和北宋宣和水井1口,保存完好。南宋狀元王十朋曾寓此,留題:“我如倦鳥欲棲林,喜見禪僧棲處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歸心。”“文化大革命”後文管部門撥款維修,後又重建天王殿、法堂等。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單位。
圓覺寺
位於今福鼎一中校園內。明永樂二年(一四○四年)西園(今稱西門)族長高伯泰倡建,明嘉靖年間毀於倭患,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年)重建。該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依山頂,保護較好。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福寺雙塔
位於太姥山北麓白琳鎮柘裏村。建於明永樂九年(一四一一年)。一九八六年維修塔身,維修時塔刹出土有古錢、銀佛等文物。該塔為樓閣式仿木結構七層磚塔,實心、六角,塔高八米許,由三十六種不同形狀的磚砌成,結構精巧,造型雅觀。一九八九年一月雙塔列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翠郊大宅
亦稱吳氏老房子。位於白琳鎮翠郊村洋裏自然村,建於清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為木構建築。原占地面積二十多畝(含花園、曬場),有三十六個天井,五個大廳,十八個小廳,為三個三進大合院。因年代久遠,部分建築物已毀。現尚存主樓,有二十四個天井,五個大廳,十二個小廳,占地面積四千九百平方米。該屋有三百六十根大柱。斗拱、梁棟、花窗、匾額、楹聯精雕細刻。屋內大廳、小廳、花廳、走廊、大小天井,佈局有致,頗值觀賞。一九八九年一月公佈為縣級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