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景緻
桐城八景
昭明寺
為福鼎聞名海內外千年古刹之一,位於福鼎城郊鼇峰山,距縣城五公里。該寺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五二七)。相傳昭明太子蕭統所敕建,題有匾額,因而得名。並“造七級浮屠,以鎮溫麻”。宋、明兩代,歷經火焚。明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重修。乾隆六年(一七四一),寺塔並修。一九八三年重修寺塔,恢復舊觀,呈現一新。寺內有大雄寶殿、地藏殿、天王殿、鐘鼓樓、藏經閣等建築。寺前有昭明太子讀書台、飛翠亭、慧明舍利塔等遺址。“七級浮屠”,即昭明古塔,為福建省最早寺塔之一。塔高二十五.六米,為樓閣式仿木結構,空心磚塔。塔內設有扶梯。塔後藏經閣,古色古香,為閩東之冠。登塔俯矚,山種城廊,一覽無遺;觀溪環流,盡收眼底。“塔影西斜紅日幕,炊煙起處是桐廬”。每當夕陽西下,殘照餘暉,實為壯觀。
棲林寺
《縣誌.三山志》稱西林院,又稱棲林禪院。在福鼎鼇峰山下柯嶺坪,離城二.五公里。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三年(九三八),為重簷歇山式佈局。殿宇雄偉、典雅、工藝精湛。寺記憶體有宋宣和《縣儀案》碑記一方,宋宣口年間水井一口。該寺巒嶂環抱,山種清秀。每當煙花三月,煙雨彌朦,若隱若現,極富詩意。“棲林煙雨”,為桐城八景之一。古人曾歎曰:“到此炎塵都滌盡,置身如在小瀛洲”。南宋壯元王十朋曾寓於該寺,題詩曰:“我如倦鳥欲棲林,喜見禪僧棲處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歸心”。因而該寺自古聞名閩浙。
資國寺
在福鼎城郊資國村蓮花峰山,距縣城二.五公里。該寺建于唐咸通元年(八六○)。宋代重興,相傳有九井十三墩。明、清時代重修、擴建。一九八三年後又幾經修建,重展千年古刹之風貌。寺內有宋香爐、施食台、石斛、宋井、碑刻,以及“靈源洞”、“臥陀岩”、“談經台”石刻等文物古跡。宋、明時代法堂石基、梁、棟、柱古建築猶存。千年鐵樹,明代桂樹,清代柏樹、槐樹,枝葉尚茂。
福鼎翠郊古民居
福鼎白琳翠郊,距市區二十公里,一個偏僻、寧靜、民風古樸的山村,因擁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民居而聞名遐邇。翠郊古民居建於清乾隆十年(一七四五),距今約二百五十年。整個建築占地面積一萬四千平方米,房屋占地面積五千平方米,既有皇家宮殿建築的恢宏跋扈,又融合了江南民宅的精雕細琢,整體佈局以三個三進合院為主體,由六個大廳、十二個小廳、二十四個天井、一百九十二間房、三百六十根木柱組合而成,跋扈氣勢熟江南地區一流。總門單用八字形門樓,用磚砌,複加斗拱藻井;大門髹黑漆,刊門對,下有門枕石。古厝內代表江南建築風格的木雕飾品精美絕倫,所有的梁、柱、窗、門皆飾以木雕圖案,或人物、或花卉、或祥禽、或瑞獸,栩栩如生。翠郊古民居是迄今為止在江南地區所發現的單體建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堪稱江南古民居之傑作。翠郊古民居被收入中國“老房子”大型畫冊,並於一九九八年在世界圖書博覽會上展示,引起國內外建築界專家的關注。
翠郊古民居的興建者系春秋五霸之一的吳王夫差第一一零四代孫,歷經十三年、耗資白銀二萬兩。光在同一時辰豎立三百六十根木柱子就動用了一千多人。清乾隆朝大學士劉墉與吳家關係甚密,曾贈與“學到會時忘粲可,詩留別後見羊何”的楹聯,寄望于朋友間讀書有成,友誼長存。古民居還保留著宋代大詩人蘇軾親筆題字的筆簡、清代宮燈等珍貴文物,保留著鬥雞、布袋戲表演等傳統活動項目,傳承著一個古老家族的故事。
進入總門,豁然開朗。穿過百米長石砌的園林夾道才到達顏有“海嶽鐘祥”眉額的大宅門。自中軸透視,重重門戶,增加了庭院深深的空間感。回望周遭,午蔭嘉樹,清園之中,即是村居又非村居,村居與豪宅,村居與園林結合的如此得當。宜眺,宜憩,即養尊又處優。
以面闊三間的廳堂為主線,再設三級梯進,形成嚴密的建築構防,且廳廳無雷同,有如台閣氣象,書齋密室參差變化錯落其間。崇樓傑閣,複道修廊,環圍、小院、水池、什錦漏窗,分佈有致,營造了謎境般的視感。達到了“景物鎖難小牖通”的境界。
整體建築元素上,台基用青石,柱礎施雕,是典型的南方石鼓形式,刻以蝙蝠等象徵五福圖案。屋角起翹用嫩戧發戧式,由屋角的角梁前端挑出小角梁來起翹。屋頂皆作兩坡頂,屋背較高則用通花背、鏤空背、卷棚,軒、梁用匾作,力求變化與豪華。色彩方面木料皆用本色,外牆粉白與直鋪磚面結合。廳堂高敞寬豁,外簷用翻軒,明間用隔扇,廂房用和合窗,工細挺拔,雀替圖案形式變化多端。
九鯉溪瀑景區
九鯉溪瀑景區,位於太姥山嶽景區西南側,面積二十五平方公里。
九鯉溪又名赤溪,發源於福鼎太姥山、霞浦目海尖和柘榮東山埂三座大高山,彙集十三條支流,流長二十五.八六公里,下游延伸至霞浦縣境內楊家溪,注入東海。溪流彎曲,兩岸青山夾峙,綠樹蔥蘢,怪石林立,碧水澄澈,似武夷九曲。由龍亭南兜乘竹筏,順水漂流而下,直至渡頭村,途徑七曲十六灘,全程十一.五公里,需二個小時。沿溪可領略兩岸唐僧西拜、仙女下凡、達摩面壁、雄獅下山、金龜戲鱉等七十二處鬼斧神工、惟妙惟肖的山石景致。溪流時緩時急。平緩處,如閒庭信步,悠然自得;湍急處,飛筏似箭,有驚無險。到了下坪洋,水面寬達一百多米,水流平穩,溪河開闊,可容數十竹筏,並排競渡,並駕齊驅。在漂流盡頭處的渡頭,有兩片面積為二百五十畝的天然楓樹林,林邊河灘上夾有面積百佟軒的荻花灘。每年秋末初冬,楓林盡染,紅遍山種;而荻花則一片雪白,別有情趣。在兩片楓樹林的間隔地帶,有十七株樹齡為十五~八百年不等的古榕樹林,雖歷盡滄桑,仍生機盎然,天空枝葉交錯,地面虯根盤繞,如孔雀開屏,似青龍探江,各顯姿態。據專家考證,這是全球緯度最北的一片古榕樹林。
龍亭瀑布:
位於龍亭村的古廟觀音亭南四百米處。瀑布落差一百三十六米,瀑布下方有一塊可容二百人觀瀑的巨石,巨石下是一個十米見方的龍潭。仰觀瀑布,飛流直下,猶如白練懸空,煙霧飄渺,聲勢逼人,涼風習習。瀑布周圍有拔地而起數十米的岩峰“將軍印”.“文筆架”等幾十處岩石景觀。
溪口瀑布:
位於桑園翠湖大源頭下游,落差六十米,飛流直下,水汽彌漫,彩虹繽紛,瀑布下方,峽穀兩岸佈滿千姿百態的水蝕岩,水霧飄渺,時隱時現,猶如神話中的水底世界。
太姥山嶽景區
太姥山,雄偉巍峨,高聳入雲表,橫亙於海濱蒼蒼黝黝,奇峰怪石,天造地設,絕壁摩空,滿山皆石,肖人肖物,移步換形,處處有景。
五十四峰:摩霄峰、新月峰、筆架峰、仙藥峰、蓮花峰、拔雲峰、仙女峰、神羊峰、石虎峰、天柱峰、天圭峰等。
二十四洞:通天洞、通海洞、滴水洞、神仙洞、鴻雪洞、龍潭洞、白馬洞、慈雲洞、韋陀洞、湧米洞、南在門洞、七星洞、將軍洞、葫蘆洞、璿璣洞、一線天、三伏腰等。
三百六十岩石景
肖人:十八羅漢、夫妻岩、二佛談經、仙翁對奕、姜太公釣魚、和尚講經、彌勒坦腹、八戒石、韋陀守天門、仙女獻花、傷心岩等。
肖物:九鯉朝天、仙人鋸板、金豬補鼠、金猴觀海、玉兔聽潮、大磐石、南天一柱、仙橋、金猴照鏡、飛來石、金犬望榕、龜蛇相會、三聲應、金蟾搖錢樹、石船、金鐘掛壁、龍井、棋盤石、龍珠、龍門、七聲應、牛背石、狀元帽、丹井、金龜爬壁、金雞報曉、雙鼠相鬥、一片瓦、迎仙台、尼姑坪等。
晴川海濱景區
晴川海濱景區,位於太姥山麓,由分佈在晴川灣海域、跳尾灣海域的沙灘和島嶼組成,海域面積約四十平方公里(其中景區面積二十五平方公里)。海上波光粼粼,漁帆片片、鷗鳥點點,姆嶼、日嶼、跳尾、七星等島嶼,如裴翠鑲嵌在藍緞般的海面上。在長達三十多公里的海岸線上,散佈著大小員當,大小蒙灣等眾多細軟潔淨的灘灘,其中長一百二十二米、寬六百多米,以“灘平、沙軟”著稱的大員當海濱浴場;以奇特的海蝕礁石地貌景觀見長的牛欄岡沙灘最負盛名。這裏海水湛藍,沙質細軟,環境清幽,遠離塵囂,是開展帆板、游泳、賽艇、垂釣等活動的理想場所,又是踏沙、戲浪、拾貝的海濱旅遊好去處。在此,可領略海上的日出、日落,潮漲、潮落,以及風、雨、晨、昏、晴、霧,與天光、海色變幻之美。
福瑤列島景區
福瑤列島景區,距太姥山三.五六海裏,由大崳山、小崳山、鴛鴦島、銀嶼、鳥嶼、觀音礁等十一個島嶼和九個礁石組成,總面積二十四.五平方公里。島上氣候適宜,風景秀麗,昔稱福瑤列島,喻為美玉福地。
大崳山島,直徑約五公里,面積二十一.二二平方公里,最高處紅紀洞山海拔五四一.四米,為閩東第一大島。島上風光旖旎,有天湖泛彩、蟻舟夕照、少灘奇紋、南國天山、海角晴空等勝景。在碧波萬頃的東海之上,海拔二百米處,鑲嵌著大小兩個湖泊,因而素有“海上天湖”之稱。湖周群峰環拱,其狀似盂,崳山島由此得名。大天湖面積近千畝,可泛舟暢遊;小天湖二百多畝。二湖相隔一千多米,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水質甜美,水清如鏡。因日而耀,因風而皺,時有白鷗翔集。湖四周山坡平緩,形成天山萬畝草場,富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風光。
此外,島上還有紅紀洞、古寨岩、天湖寺等景觀。特別是跳水澗一處,別具風格,景點尤為集中,有明月潭、仙人坡、大頭宮、白鹿坑、白蓮飛瀑、大象岩、小桃源沙洲等。
乘舟環島而行,沿著三十.七公里的海岸線,便是礁石欲斷欲連、參差錯落、嶙峋峻峭的島鏈景觀。有金猴觀日、千葉岩、海龜礁、石疊礁等眾多奇形怪壯的岩石景點。還可觀看百鳥翔集的鳥島。此鳥島面積僅○.五平方公里,海拔不足百米,島上植被茂密,棲息著成千上萬只海鷗和其他候鳥,乍然飛起,其景致十分壯觀。
天湖:
天湖位於大崳山島紅紀山上,海拔二百米,有大、小兩面個湖泊,湖周圍群峰環拱,其狀似盂。大天湖面積近千畝,小天湖面積為二百多畝。大小天湖相隔一千多米,各有泉眼,常年不竭,水質甜美,清澈見底,幽藍、凝碧的湖水十分誘人。湖泮常有野生烏龜出沒。
管陽老人橋
老人橋位於福鼎縣管陽鎮西洋村橋頭崗前,相傳為邱老人(邱阜)所建,故名。老人橋始建於明正德年間(一五○六~一五二一),清同治年間(一八六二~一八七四)重修,一九八七年再次維修。橋為木構疊架式拱橋,橋長三十.四米,寬四.九五米,高十七米,橋孔跨度為二十四.四米,東西引橋各有臺階四個,橋架為五段三層交岔銜接而成。橋面架長廊式橋亭,共十三間,兩邊有一~四層擋風板,以禦風雨侵襲。中央設神龕兩間。該橋設計合理,建造牢固,為古橋樑建築之重要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