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杏仁古街 繁華落儘是滄桑
2015-09-25
民國二年(1912年),古鎮古街毀於戰火。後由於該街市地處西溪下游的岸邊,對岸地勢險要,軍事上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地,民軍陳公忠、陳光亮在此依山傍水築炮樓駐軍,稱霸一方。為鞏固其統治地盤,二人下令上湧地區十三甲沿著陳氏兄弟的炮樓建新街,作為炮樓的兵事圍障。老百姓沒錢蓋店鋪做生意,只能由有錢的人獨建或集資修建。因此,一條約
200多米長,六七十間店面的新街很快形成並投入商業運營。
當地老人告訴記者,古街有店面數十家,有鹽鋪、布行、棺材店、當鋪、票行,一應俱全。“直到解放後,高峰期時整個街道住著
500多人。”
古街往事
據舊《德化縣誌》載:上湧,作為“德化西北部中心集鎮”,是德化縣葛坑、湯頭、楊梅、桂陽等地通往縣城的必經之路,是昔日德化縣城通往尤溪縣的惟一“官道”,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在此設置“上壅驛”。
舊年“上壅驛”,今日“杏仁坪”。杏仁街,也叫杏仁坪。民間有個傳說:元末明初,元朝統治腐敗,民不聊生,各地民眾紛紛起義,鄰鄉桂陽有一豪傑名寬永,他帶領民眾起義,後來到上湧的一個山寨占山為王,稱霸一方,後隨著勢力發展,建朝立制,並設翰林院,盡選天下俊傑,翰林院前街道為翰林街。後來朱元璋奪取了天下,聽報寬永在德化上湧設政權,設翰林院,欲派御林軍清剿,當地民眾得知消息後,為避免受滅頂之災,忙毀翰林院,于街道兩旁栽種杏仁樹,巧取方言諧音,改翰林街為杏仁街,也叫杏仁坪。
明、清時,上湧出現了民間交易活動,這裏逐漸發展成集市。民國初,這裏有個虎跳市,古街上有木屋店鋪二十多間,附近鄉民商販來來往往,在此互相交換著來自沿海的海鮮和山區的乾貨。
民國二年(1912年),古鎮古街毀於戰火。後由於該街市地處西溪下游的岸邊,對岸地勢險要,軍事上是個易守難攻的要地,民軍陳公忠、陳光亮在此依山傍水築炮樓駐軍,稱霸一方。為鞏固其統治地盤,二人下令上湧地區十三甲沿著陳氏兄弟的炮樓建新街,作為炮樓的兵事圍障。老百姓沒錢蓋店鋪做生意,只能由有錢的人獨建或集資修建。因此,一條約200多米長,六七十間店面的新街很快形成並投入商業運營。
當地老人告訴記者,古街有店面數十家,有鹽鋪、布行、棺材店、當鋪、票行,一應俱全。“直到解放後,高峰期時整個街道住著500多人。”
古街吊腳樓
在古街的入口處,一個高高的隘門上寫著“杏仁古街”,起名源於一棵古老的銀杏樹。古街不長,兩百余米,寬約4米,依山勢而建,曲曲折折,層層疊疊。
沿著傍山而逶迤的古街前行,路面是用溪鵝卵石鋪成,有小石築造的“八卦”圖,給古街平添了幾分神秘感。兩邊是清一色的吊腳樓,紅褐古樸,數十間雙層店樓為純木或土木結構,樓上房屋、樓下店面,經營土特產、日雜、食雜、小百貨、布匹、中藥、理髮、客棧等。店前留一米餘寬的走廊,方便顧客、行人在晴雨天行走。
兩邊一棟棟吊腳木樓漸次排開,錯落有致。這裏房子和院落比街還要老。黑瓦,木屋,雕花的窗,灰黑的梁,古舊陳香的大木床。門進去了還有門,屋進去了還有屋,樓梯旋轉後還有樓梯,回廊拐彎處還有回廊。從街頭走到街尾,沒有重複,每戶人家的建築細節、風格都不一樣。
古街未來
“嘎吱”一聲響,吊腳樓上的一扇門開了,是個年輕的小媳婦,聽老鄭說,這小媳婦是從外地嫁過來的,是這為數很少的主人。如今,住在古街上的人還沒50人,不足當時的十分之一。
好奇心驅使,我們也探訪了這戶人家。進門,只見是客廳也是餐廳,顯得乾淨整潔,一扇窗子朝街開著,倚窗憑欄,整條街道盡收眼底。走進客廳的過道,裏面是廚房,和普通農家一樣,一個土灶,兩個鍋,還有電磁爐。
“大家都走了,年輕人更少了。”老鄭說,這些年來,很多人都搬了出去,住到新街或到城關買房,古街也就少人管了。想當初,至少有十幾個姓氏幾百人居住。雖是多族共居,卻勝似一家人。
老鄭介紹,建街至今曾發生了幾場火災,但都有驚無險,靠的都是一家有火、眾人共滅的良好街風。還有,幾十家店樓,店挨店,樓靠樓,中間僅隔近
4米寬的街面,可在這裏,鄰里間相互信賴,東西可以隨意擺放,根本不用防盜。
古街展示的一段歷史、體現的建築文化、演繹的生活故事,就像塊磁鐵一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走近它,觀賞它,探析它,挖掘它。“參觀的人越來越多了,可是古街越來越‘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