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橋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始建鋼筋混凝土龍津橋,其他公路橋均為木質結構,有的是木架木板橋,或石墩木板橋,常遭水毀。從一九五二年開始,逐步改建木架木板橋為石墩木板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全面改建為石拱或混凝土拱橋,七十年代後修建的大多是混凝土橋樑。到一九八七年,全縣有公路橋二百二十一座,結構式樣為石拱橋一百七十二座,各式混凝土橋四十九座。總長四千零一十三.五米,跨二十米或多孔總長三十米以上的三十二座。
雲龍橋
位於縣城龍潯山下,始建於五代,是溝通滻溪南北的主要橋樑。曾名通濟橋、化龍橋、起龍橋。清順治六年(一六四九年)定為今名。宋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年)由木橋改建為石墩木板橋,長三十二丈,寬二.六丈,橋中建“密符亭”,亭的兩端蓋屋十九間,清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建為六墩五孔石拱橋,長三十二丈,寬一.五丈,高三.三丈。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年)複建時,減去南端一孔,長二十八.四丈,寬一.五丈,高三.七。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年)五月,橋北東側橋面崩塌過半,當年修復。一九五四年橋面鋪設混凝土,兩側置石欄石椅,橋頭兩端各置一對石獅。一九七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橋北兩側崩塌,橋墩變形,同年十月動工翻建,次年五月竣工,橋長五十七米,寬十二.六米,高九.七米。為淨跨四十米單孔和拱上兩端六個小孔以及橋臺空心孔組成的石拱橋。
龍津橋
俗稱西門橋,是晉永公路通過城區的橋樑,曾名旌賢橋、李公橋,宋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年)改為今名,初建時為木橋,宋嘉定間(一二○八~一二二四年)壘石基建橋;明弘治八年(一四九五年),建石墩木橋,橋上蓋屋,清乾隆五十年(一八八五年)重建,長十五.四丈,高二.四丈;六十年,橋上建橋亭,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被山洪沖壞,重建時僅將橋修復,民國二十四年,王光張、鄭玉岡等向海外募捐,得華僑陳節侯、林書情、塗文柊等資助,建成石墩四孔的鋼筋混凝土橋,長五十四.四米、寬五.三米,高六.三米,一九七八年五月擴寬為十二.六米,其中車行道九米,兩側人行道各一.五米;加寬部分為四大孔和拱上九小孔的石拱橋。
鳴鳳橋
俗稱南門橋,明代南北築石壩,架簡便木橋,屢遭水患,清乾隆六年(一七四三年)建木橋,寬六.六尺,兩側有扶欄。民國三十年被洪水沖壞,複架便橋。一九六六年,橋址攔壩建電廠,壩上設置“石跳”供行人往來,一九七八年六月,拆壩建成三大孔(中孔淨跨二十米,邊孔淨跨十三米)和拱上十小孔的石拱橋,長六十三米,寬十二.六米,橋兩端建崗亭,一九八四年建沿溪北路時橋北的崗亭拆除。
丁溪橋
位於丁溪入滻溪約百米處,聯接龍鵬、興南二街,原為石墩木板橋。清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橋被焚,一墩毀,重建時以木架代墩,常修復。民國二十一年六月毀于洪水,當年修復。一九五五年重建。一九六九年,建單孔石拱橋,長三十米,寬七米。一九八八年擴寬為十七.五米,其中行車道十四.五米,兩側人行道各一.五米。
村場橋
位於水口鄉村場村,一九六三年,由福建省閩江水電工程局承建。為混凝土橋,六墩五孔,淨跨二孔十二米,三孔二十,全長一百零三米,寬八米,高十一.七米,負荷汽車十五噸,為縣境內最長的公路橋。
水口橋
位於水口鄉湖阪村,一九六二年建成,為石墩兩孔混凝土橋,長五十三.七米,寬六米,負荷汽車十三噸,橋兩端連結水口街,逢圩日,橋上作市場。
一九八七年二十米以上公路橋一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