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民間傳說
千年大樟樹 徐顧瞻
德化美湖有一棵大樟樹,是世間罕見的神樹,地圍近四十米,樹高三十余米,胸徑五米多,當地農民稱它為樟樹王。
相傳唐代有兩位避黃巢亂的,路過美湖,一位姓章,一位姓林,走得筋疲力盡,躺在小湖村一棵樟樹下休息,很快就睡著了。兩人同時夢見一位身披樹葉的老翁,站在他們面前,指點四句隱語:“兩姓與我是同宗,巧遇機緣會一堂;來年同登龍虎榜,衣錦回鄉濟四方。”章與林醒來,發現身邊並無他人,仍然是那棵參天的大樟樹。
二人細想著兩氏與我同宗,不正是取林字的木,加上章就是樟嗎?肯定老翁就是樟樹的化身。他們恭恭敬敬地向樟樹拜了幾拜,不想再走,就在樟樹下架厝定居,逢年過節向樟樹擺供品敬奉。章、林白天勞動,夜間讀書,大比之年果然雙雙得中進士。朝廷令報子登門報喜,報子到了小湖村,把皇帝發的榜文貼在樟樹上,即時,樹葉吵吵地響,樹幹發出香味,一串串的白銀,從樹上掉下送給報子。章、林做官以後,為人民做了好事,當地人民為懷念他倆的恩德,就在他們住處建廟紀念,稱小尤廟。從此樟樹王更加神化了,縣誌記載小尤廟是:“宋紹定庚寅汀寇自尤嶺來,忽皆遁去。”人謂神驅之法。
後來,人們把這棵樟樹的自然生長規律說成:豐年則枝葉茂秀,荒年就枝枯葉稀,田地乾裂,土地荒,五穀無收,作為當地的蔔年樹。
觀音岐的傳說 徐顧瞻
德化城東南有一座山,名叫觀音岐。
原來並不叫觀音岐,而稱為白泥崎,因為這座山蘊藏制瓷原料——高嶺土,歷代四周鄉民都到這裏采土制瓷,明代瓷雕大師何朝宗,利用白泥崎的優質瓷土,燒制出一種舉世無雙、美如凝脂凍玉、白似奶油或象牙的瓷觀音,遠銷海外,轟動國際瓷壇,被譽為“國際瓷壇明珠”“東方藝術珍品”。
後來窯工和瓷民為紀念他的功績,在碧象岩供奉何朝宗所雕塑的瓷觀音像。
因此,後人就把白泥崎叫做觀音岐。
懸壺濟世話吳夲 蘇村
德化縣城南郊丁墘村的大卿宮,以“擺大龜”這一獨特的民俗風情而聞名。民間的傳統文化將龜與龍鳳麟並稱為四靈,是福祿壽財的吉祥象徵。在“佛生日”的民俗文化活動中,以糯米做的壽龜來奉祀神靈,是流傳千百年的古老風俗,但是將壽龜做得像大海龜那麼逼真生動,且有“八仙桌”面那麼大,卻是大卿宮獨有的特色。二零零四年三月初,在新建的大卿寶殿的放生池裏,信徒們又放生了一頭一千四百多歲的真龜,為大卿宮新添了一道誘人的風景。
年年農曆三月十五日,也就是大卿宮供奉的主神保生大帝的壽辰紀念日,上萬名信徒來往穿梭,他們一是來祈福消災,盼望年景有個好收成,能夠健康長壽,安居樂業,二是來觀賞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表演,以解平日裏操勞的乏味。這一天,宮裏香火彌漫,祈禱念咒之聲不絕於耳,神靈前擺著十二頭(逢閏月的年份擺十三頭)大壽龜;宮外鑼鼓喧天,舞龍鬥獅,南音曲藝、高甲木偶輪番上臺表演。善男信女們飽嘗了民俗文化大餐,民間古老的傳統文化也藉此得以延續保存。
在閩南地區,類似的民俗文化場景時常可見,可能缺乏新鮮感,而且有關龜文化的內涵似乎過於淺顯,沒有什麼好講的,但是,清乾隆版的《德化縣誌》有個叫俞思沖(明•萬曆三十三年任德化知縣)的寫下的《大卿宮記》,其中有段文字讓人有點驚訝:“大卿宮……古柏當庭,婆娑可玩,雷火剝蝕,腹已半枯,然參天黛色,溜雨霜皮,仿佛蜀相祠前物,較岱岳五大夫,固當是丈人行……(但)地偏境遠,謝屐少臨,溯風躊躇,為之一歎!”由此看來,在古人眼裏,大卿宮的景物可比武侯祠的風采,所奉神靈之尊可與泰山五大夫並列。
在閩南山區,每個村落至少有一座廟宇,廟裏供奉的神明大多來自世俗中人,但他們生前必定做過有益蒼生的善事,死後才會被黎明百姓尊奉為神靈。大卿宮供奉的保生大帝也不例外。保生大帝原本是九龍江下游白礁村的漁家子弟,俗名吳夲,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
九七九年)。吳夲自幼天資聰穎,性情敦厚。十來歲時,閩南沿海一帶瘟疫流行,他的父母雙親也相繼染病,皆因缺醫少藥,無錢醫治而亡。吳夲就此立志走扁鵲之道,求華陀之術,以“懸壺濟世”,拯救蒼生。吳夲離鄉背井,雲遊四海,遍訪名山古刹,尋師求道,嘗盡百草,號脈針炙,無所不精,成了北宋年間的一代名醫,“凡諸疾病,雖極沉屙奇症,無不立效,遠近鹹為神”。而且他醫德高尚,行醫不分貴賤。吳夲治癒了宋仁宗母后的乳瘡,仁宗要封他為禦使太醫,他卻“志在拯救蒼生,榮華富貴,非吾所願”,飄然回到民間。宋仁宗明道二年(西元
一○三三),閩南漳泉兩地瘟疫猖獗,吳夲帶著徒弟奔走于村野阡陌之間,為患者采藥熬湯,免費治療,“以濟世救人為念,而不取人一錢”。正是吳夲“因醫德恩深似海,為救民功高如山”的大慈大悲,身後才有數以百計的宮廟供奉他,祭祀他,而且千百年來影響波及閩臺灣甚至東南亞。
只要天下蒼生不能擺脫與生俱來的艱難困苦,並且時而要遭受不可避免的災禍,那麼吳夲似的人物的降臨人間就是黎民百姓莫大的幸運,他們的慈悲善行不僅能救濟那些無助蒼生的苦難,還能使那些脆弱的受傷的靈魂得以慰藉。從俞思沖的《大急卿宮記》的文字中,我們不難讀出五百年前的德化社會是如何的凋敝蕭疏,距縣衙僅二裏之遙的大卿宮就“地偏境遠,謝屐少臨”,那麼較之更早近四百年的動亂的北宋末年,德化人的生存境況就可想而知了,他們時而會遭遇兵災匪禍,時而要面對瘟疫流行,在這樣艱難的時世裏,他們造建了大卿宮,虔誠地供奉著吳夲(保生大帝)以祈求健康長壽、平安昌盛。由此看大卿宮“擺大龜”的民俗活動,我們就不難領悟其中所蘊涵的更深層的文化意義了。
當然,神靈本身並不能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提供什麼實在的服務,但是像吳夲那種大慈大悲的偉大意志不僅能服務於那些淪落的靈魂,還能引領人們走上行善之道。在人們對吳夲近千年的崇拜史中,我們發現吳夲的慈悲精神並非只是化為神靈無為地享受人間香火,而是以他那“懸壺濟世”的偉大德行感召後人,並且為後人所仿效。清光緒四年(
一八七八年),泉州花橋慈濟宮(供奉保生大帝的廟宇)創辦了贈藥處義診所,宮裏常年備藥二百多種,每天都有德高望重的當地名醫來輪值義診,為那些貧困無助的患者免費治療。更令人讚歎不已的是,這項弘揚吳夲濟世醫德的義舉一直堅持至今,一百多年來從未間斷,來求醫問藥的患者每年均達到二萬多人次,而且患者不僅僅是當地人,還時常有來自外省的貧困病人。
同樣供奉著吳夲的大卿宮也時常有善行義舉,近幾年來,宮裏每年為助學助教和重大疾病患者的捐款均達上萬元。大卿宮管委會主任說:“因建大卿寶殿的債務今年就會還清,今後應該多做善事,用信徒們捐給保生大帝的香火錢來幫助那些貧困病人,努力發揚光大保生大帝的慈濟醫德。”
只要世間還有窮困潦倒的有病醫不起的患者,或者還有不知何藥可治的絕望的病人,那麼供奉吳夲的香火就會綿延不絕,常燃常旺。
賴垓的氣節 許志良
明朝末年的時候,德化瓊溪出一個進士,名叫賴垓,先在浙江當縣官,因為做官廉潔,政清兩浙,學問又好,皇帝就調他入京為東宮侍讀,教太子讀書,皇帝很器重他。不久,崇禎皇帝派賴垓去安南代主封王,還拿一條新龍袍叫賴垓帶去,到安南時穿上才能夠鎮服各部首領。賴垓說:“新做的龍袍皇上你自己穿,我帶一條舊的去就行了。”皇帝就給他一件舊龍袍。賴垓到安南後,穿上了真龍袍,各部首領都來朝拜,但是各人都想當安南王。賴垓知道封王封得不好,不但不能安定異邦,連自己的性命也難保。因此,他穿上龍袍一連調查了七天,選中了其中最忠誠於天朝的一個首領,將名字寫在聖旨上,封在錦囊中交給他,同時又交給其他部落首領各一個錦囊,然後奉旨宣佈:誰為安南王,天機不可洩露,你們各自將錦囊帶回去,沐浴焚香膜拜七日,拆開錦囊便知。
七日過後,賴垓已經回到廣西睦南關了。進關後滿洲兵已打入京都,崇禎皇帝吊樹死了。賴垓不得還朝,就回到德化瓊溪,建起一座“清潔寨”,自寫了一幅對聯:“皎月高懸蘿薜夜,蒼天長放蕨薇春。”掛在寨門以表潔身,並且立誓: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嘴不食清朝米。住在寨裏不出門,前兩句都可以實現,就是“嘴不吃清朝米”讓家人急得團團轉。賴垓有一個賢慧的兒媳婦,端進一碗爆米摻麥芽做的團丸給他吃。賴垓問:那是什麼物件。兒媳婦說:這是明糖。賴垓聽到有一個“明”字,就吃了。此後就專吃明糖過日子,後人用這種糖敬神佛,因此,明糖的名稱一直流傳至今。
清朝順治皇帝知道賴垓很有才學,做官又很盡忠,就派人到瓊溪來請。賴垓不做清朝官,始終不出寨。清朝皇帝又派兵來圍,並交代,只准圍寨,不准攻寨,只要圍得寨中無水吃,不怕賴垓不出寨。清兵著實把寨圍起來。後來寨中真的無水吃了,賴垓就叫家人用尿洗衣服晾上竹竿。清兵一看,以為寨中還有水洗衣服,再圍無用,就撤兵了。賴垓住在清潔寨裏,忠臣不事二主,一直到死,所以民間流傳說:“賴垓最忠。”
玄女托夢教拱窯 蘇良碧
北宋年間,泉州的刺桐港十分繁榮,德化的外銷瓷也因此供不應求,但是當時燒瓷的小窯爐容量少,不能滿足陶瓷業發展的需要。草埔尾(寶美村)有個叫林炳的拱窯師傅,幾次嘗試大窯都不得法,窯火一沖便塌頂,幾試幾敗,讓他非常苦惱。有一天,林炳坐在敗窯前苦苦思索,想著想著卻睡著了。在睡夢中,林炳見到玄女從雲彩中飄來,站在他面前嚴肅地解開衣襟,露出一對圓鼓鼓的乳房,並對林炳示意地指一指敗窯,又指一指乳房,林炳正要起身行禮請教,玄女卻無聲地隱沒在雲彩之中。
林炳醒來,細想玄女露胸指點乳房與敗窯的夢境,感到十分的蹊蹺,他轉身看見多次嘗試的敗窯,不覺雙眼一亮,突然明白了玄女“指點”的含意。於是他按照玄女的指點,把窯房改為圓拱形的大窯,拱得像乳房一樣,燒窯時窯房不再塌頂了,而且燒成的瓷器品質比小窯好,數量也大大的增加了。後來,他又經過多次的改造,利用山坡地形,把幾個窯房串連起來,這樣既能充分利用熱能,增加產量,又能使窯體更加牢固。
南宋年間,有一個叫加藤四郎的日本人來德化學習陶藝,將這種造窯技術帶回日本,砌成“德化窯”,並尊奉林炳為“陶祖神”。
瓷鄉的後人為了感激玄女的“指點”,按林炳夢中的形態精心雕塑了玄女像,建宮奉祀,稱為“玄女宮”,後改為“祖龍宮”,並稱林炳為“窯坊公”,將他的塑像安放在玄女像之右。後人凡是建新瓷窯或瓷窯要點火燒成,都要備辦香燭供品祭祀“窯坊公”。
九仙山 郭少青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天地混沌,後來天上出現了十個日頭(太陽),日夜不分地將草木曬死,斷了禽獸的食物。禽獸饑餓就成群結隊地去向天帝告惡日頭。他們沿路搶食物,連天帝的飯菜也搶了。天帝知道後,趕緊召集大臣商量防衛大計。但是大臣們都靜靜坐著不出聲。有一個尖頭鼠目的大臣看到天帝著急,想借天帝的手剷除平時說公道話的九太子和經常揭露奸臣幹壞事的九公主。他啟奏天帝說:“九太子和九公主神通廣大、年輕有為。應該叫他們去開天劈地,將瞑與日分開,讓禽獸留在地上,自生自滅,這樣天庭就自然平靜,安樂。”
眾大臣聽後,都齊聲叫好,天帝也想讓子女去建功立業,馬上賜九太子開天斧,叫他去開天劈地,再賜他神箭,將九個日頭射掉,留下一個,分清暝和日;賜九公主金梭,叫她去織江湖河海,水潤土地、繁榮草木,讓禽獸安心住在地上。天帝限他們九九八十一日,完成天地和暝日分開的任務。
九太子力大無比,先射掉九個日頭,分清了暝日,再揮斧從西向東開劈天地的界線。九公主心靈手巧,飛梭織綿,錦帛一條條地向上遠遠飄去。
未完工之前,饑荒的禽獸照舊到天庭搶食物。那些奸臣啟奏天帝說,說九太子故意不先分開天地,後分暝日,是存心慫恿禽獸過界擾亂天庭,論罪該斬。天帝很著急,下旨叫他們拼命苦幹,按時將天地分開,不然就按天規論罪。
九九八十一天的限期到了,九妹已織好了錦帛,等天地分開後鋪排。九太子勞累過度,瘦得只剩一層皮包一把骨,但他照舊無暝無日地拼命開劈天地,不知限期已到。九妹屈指一算,再等片刻,天將就會來處罰九兄。她心裏急得像著火燒,但又無辦法救他。
這時,那些奸臣來到地邊。奸笑地說:“九太子啊九太子,你死期已到,今後你就不會再講公道話啦……”
九公主聽了大氣憤,緊緊抓住錦帛頭,用力一抖,錦帛展開罩住地面,再用力一拉,隨著一陣轟隆響,大地馬上縮成一團,地心向上拱成很高的大山峰,將天地頂開;從此天升得很高,地沉得很低。由於九妹拉錦帛的時節用力過猛,地面變得高低不平,有山峰和坑溝,也有江河湖海。從此陰陽有分,四季交替,風調雨順,草木繁茂。禽獸有了足夠的食物,日子好過,自然也就乖順了。
天地分開的時候,有一股巨大的氣浪將那些奸臣沖出天地外,叫他們上不了天,也落不了地。他們不甘願,經常在天地之間起災禍,危害地面的生靈。
九太子和九公主看到自己建立的功業很美好,不想再回天庭,就留在地上各自找配偶生育傳代,教後代開田建厝,男耕女織。他們成仙後,後代子孫為了紀念他們的功績,將離天只有“尺五”的高峰叫做九仙山,將他們棲身的石洞叫作九仙洞。
岱仙飛瀑的由來 徐藝星
石牛山半山腰有一座山叫做飛仙山,飛仙山頂有兩股大瀑布,從山頂流到山腳,只聽到像雷公空空吼,不知有多深。有人說伊好像猴齊天住的花果山水簾洞,也有人說伊贏過李白寫的廬山瀑布。不管怎樣,很多遊客都誇伊在福建的瀑布是坐頭塊交椅的,上過電視電影哩。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三個姓馬的仙女,坐著白龍雲遊各地名山,東西南北各處名山都走透了。有一天,因遊到飛仙山這個所在,給這裏的好景致迷住,不曉得回去。因仙女用泉水洗紗衫,泉水就變成溪水,嘴含水泉瀨口,噴出來就變成了飛瀑。
圖:江南公子
當地有一個老姆很艱苦,無翁無仔,日時自己一個人上山砍柴,暝時點松柏油火紡紗。有一天,伊上飛仙山砍柴,辛苦過度,頭暈目暗,無小心掉下峭壁,也知沒救了,哪知仙女不知從哪個所在閃出來,趕緊托著老姆,飛到平地放好。
當地百姓為感念仙女救命之恩,在飛仙山頂建廟奉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