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安溪 »

安溪縣唐至民國歷史大事記

作者:佚名  來源:安溪縣誌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安溪縣唐至民國歷史大事記

鹹通五年(西元八六四)析南安縣西界兩鄉設置小溪場。

大順年間(八九○~八九一)小溪場長官廖儼招集流民,開發藍溪沿岸。

 

五代

後周顯德二年(九五五)詹敦仁任小溪場長宮。

同年,詹敦仁向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申請建縣獲准,增割南安近地合小溪場設置清溪縣,縣治即今縣政府所在地。全縣分四鄉十六裏,有民眾三千余戶,詹敦仁為第一任縣令。

十月下旬,動工興建縣衙、儀門、吏舍,翌年十月落成。

是年冬,詹敦仁作律詩《督役築縣廨憫勞而作》一首,為安溪現存的最早的文學作品。

後周顯德三年(九五六)在縣治東始建城隍廟。

 

咸平四年(一○○一)在縣治西南隅建縣學。

治平四年(一○六七)秋,地震,聲如雷。

熙寧二年(一○六九)在崇信裏(今祥華鄉)開龍崇銀場,至元豐元年(一○七八)封閉。

熙寧年間(一○六八~一○七七)在龍興裏(今尚卿鄉)開青陽鐵場,後廢。

元豐六年(一○八三)清溪大旱。崇善裏(今蓬萊鎮)鄉民延請永春僧人釋普足臨鄉祈雨,是年十月由民眾集資構庵延居,創建清水岩寺。岩寺歷代均有重修,現存,並為國內外聞名遊覽區。

紹聖四年(一○九七)永安裏(今城廂鄉)張讀以上舍生及第,為清溪第一個進士。

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十月十二日,清水岩普足禪師圓寂。後人尊為清水祖師。

崇甯元年(一一○二)大旱,縣城井水乾涸,居民汲水于二十裏外,許多人因涸渴而死。

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縣)人方臘宣和二年(一一二○)起義於清溪洞,官府因厭其名,遂改縣名為安溪,兼寓溪水安流之意。

宣和六年(一一二四)縣學遷址縣治東。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知縣楊幹再遷建今址。後又歷經多次焚毀,重建和維修。

建炎年間(一一二七~一一○三)楊勍率農民武裝進攻安溪,還集裏(今藍田鄉)鄭振率鄉兵禦之。

紹興四年(一一三四)七月初十日,閬山遭雷電襲擊起火,燃燒一晝夜。

紹興八年(一一三八)知縣倪察在縣治南黃龍渡(今龍津大橋橋址附近)始建浮橋,俗稱龍津橋。

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長汀縣農民武裝進攻縣境,統制劉寶在小尖山紮寨防守。

是年,農民武裝起義到處爆發,主要首領有曾少龍、周老虎、何白旗、陳大刀、詹鐵叉等,農民武裝發展到數萬人,福建路安撫司令鄭振鎮壓,義軍分別遁避。

紹興十六年(一一四六)詹鐵叉率農民武裝繼續進行鬥爭,聲勢甚猛,鄭振又率兵鎮壓,交戰中被義軍所殺。

紹興二十二年(一一五二)知縣韋能惠建藍溪驛,後繼任的幾任知縣又相繼建龍門、大洋、雙濟、羅渡等驛,為泉州府建驛最多的縣份。

乾道二年(一一六六)五月初一日起,四十餘天連降大雨,沖壞民房六十餘間。

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四月起至八月沒降雨,農作物歉收,其年大饑荒。

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重建龍津橋。砌石為基,鋪木為梁。至嘉泰二年(一二○二)完工,橋長六十六丈,寬二丈四尺,橋上建有廊式蓋屋四十三間。

開禧三年(一二○七)知縣楊繩祖主持,在縣治西常沿渡(今安溪大橋橋址附近)建橋通北石。嘉定六年(一二一三)知縣陳宓改為石址木梁,橋上建有長廊式蓋屋四十六間,稱鳳池橋。

嘉定三年(一二一○)知縣陳宓在縣治中門內和大門外分設和劑局、惠民藥局,診治病人,為安溪最早的醫療機構。

是年至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建縣城東、南二街。

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在縣治西南建房屋十四間為“安養院”,收養往來山谷間貧困無依的窮人。

嘉定年間(一二一六~一二二○)縣令周珒在印書局刊刻《安溪縣誌》,是為安溪第一部縣誌。

寶慶初(一二二五~一二二六)開闢縣城西街。

紹定五年(一二三二)建演武亭,以為農閒練兵的場所,明代改稱演武場。

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十二月,縣令鐘國秀捐資倡修文廟大成殿及兩廡廊。

景炎二年(一二七七)清水岩遭火焚燒。

 

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民眾數幹人連成十五寨抗元,遭福建行省郎中孫顯鎮壓。

大德九年(一三○五)僧人化緣募建清水岩,至延祐四年(一三一七)完工。

至正十一年(一三五一)冬,有農民軍進攻縣治,泉州府達魯花赤偰玉立派兵鎮壓。

至正十四年(一三五四)夏,安溪李大、南安呂光甫聯合率眾起義,攻擊長泰等縣,於七月圍攻泉州城。八月間遣劉廣仁進攻仙遊,殺達魯花赤倒刺沙。十六年(一三五六),李大率眾攻打同安,不久轉占長汀,遭長汀羅良(後升任福建行省右丞)鎮壓,遂告失敗。

至正二十五年(一三六五)十二月,感化裏(今湖頭鎮)張治囝組織農民武裝起義,義軍遊擊泉州及附近諸縣。

 

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源口巡檢司遷往同安浯州嶼為口浦巡檢司。明正統五年(一四四○)複設,後移白葉阪。嘉靖三十年(一五五六)又複設源口。萬曆二十年(一五九四)因巡檢員久缺被漳州府推官龍文明裁革。

正統年間(一四三六~一四四九)感化裏李森捐資鑿除清溪馬上灘、淵灘巨石,泉州船運始通至湖頭。

正統三年(一四三八)安溪縣官制縮編,被裁去縣丞、主簿各一員,後又裁去訓導一員。

正統十四年(一四四九)沙縣鄧茂七義軍進攻泉州府屬各縣,安溪民眾回應,陷毀縣治,縣公署僅存儀門。

天順二年(一四五八)大饑荒,赤嶺林複春賑粟八百斛接濟災民。

天順四年(一四六○)李森捐資在黃龍渡修建龍津橋。

成化二十二年(一四八六)五月大旱,農作物枯死歉收,民眾饑荒流移他郡。

九月初六日,地震三次。

弘治初期(一四八八~一四九八)在感德里(今感德鎮)潘田設八座鐵爐扇煉,並納稅。

弘治四年(一四九一)漳平縣農民武裝首領溫文進在大深設寨駐軍,後攻陷安溪縣治,副使司馬垔督兵鎮壓。

弘治十三年(一五○○)三公峰崩,聲響如雷。

弘治十六年(一五○三)七月,暴雨水漲,漂沒民房。

正德元年(一五○六)廣東農民武裝九十人,自南靖、長泰攻入安溪。

正德三年(一五○八)廣東農民武裝再次進攻安溪、南安等地,沿途官兵不敵,後自撤離。

正德五年(一五一○)廣東農民武裝從永春攻入安溪,屯住村落數日,後進攻南安、安海、晉江等地。

正德九年(一五一四)汀、漳農民武裝進攻縣城及附近鄉村,後進兵南安、永春、德化等地。

正德十五年(一五二○)三月二十五日,發生大地震。

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春,猛虎群出,傷害人、畜,知縣龔穎募壯士於四月份連打三虎。

是年,改鳳池庵建朱文公書院,又名鳳山書院,崇祀理學名家朱熹。

是年,知縣龔穎修輯《安溪縣誌》(巳佚)。

嘉靖元年(一五二二)秋,廣東、汀、漳農民武裝遊擊安溪、南安、德化、永春諸縣。

是年,還集裏析分為還一、還二兩裏。

嘉靖二年(一五二三)正月初一日,廣東、汀、漳農民武裝新大總部自德化、永春分數路進攻安溪,其中一部在花石嶺遭官兵伏擊,至覆鼎被官兵包圍,後突圍而去。其他農民武裝乘虛襲擊安溪。

嘉靖三年(一五二四)新大總駐紮在來蘇裏(今湖頭鎮)打鼓嶺打鼓隘。

十月初四日,廣東、汀漳農民武裝進攻永春,禦史簡霄令按察僉事聶珙督安溪、永春、南安、龍溪、德化等縣知縣率部合圍,二十四日義軍被圍困於德化小尤中,遭到殘酷鎮壓。

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大旱,木麻菽粟枯死,農作物歉收,米價昂貴,災民饑困。李廷封、劉梓、吳陽、吳中、李文仁、陳恩、許琥、粱鸞、黃祥夫、黃真賜、黃瑀、黃寅、林森、林立明、林濟、林岱、林玭、林妙慶、阮存、白慶甫、白迪盛、白興積、李古、蔡俊、楊機、林尚安、李榮、李鎮、陳祖繼、吳思善、薑十五、鄭公哲、李文通、王金厚、詹蒼崔、林廷元、王佐、顏宏英、林榮二、徐時享、王體旋、張積環等四十二人出粟助賑饑民。知縣黃懌在龍津觀前建義芳亭列名表彰。

嘉靖六年(一五二七)知縣黃懌在城東開設“濟生堂”,診治病人。

嘉靖八年(一五二九)是年,知縣黃懌聘莆田林有年編纂《安溪縣誌》,未刊行。至三十一年(一五五二)知縣汪瑀續修成書,即現存嘉靖《安溪縣誌》。

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八月初五日,永安農民武裝攻佔長泰裏(今參內鄉),後又三次進攻崇信、新康等裏,泉州府同知李東、通判柯遷等督兵鎮壓。

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十月,永安農民武裝進攻感化、龍興等裏,殷楘督兵鎮壓,在石硃嶺捕獲義軍二總、三總。

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秋,知縣殷楘捐資建名宦祠(名宦祠原附在鄉賢祠)。

是年,崇善裏(今金穀鎮)謝守愚倡修金穀大圳獲准開工,該圳從尚雲經下芸至金穀灌溉農田 三千餘畝。

嘉靖廿六年(一五四七)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首領陳日暉率眾在覆鼎,大、小尖山,白葉阪等地安營紮寨,並時常派兵襲擊安溪、南安、永春、龍溪、長泰、同安諸縣,義軍劫富濟貧,官兵不能敵。

是年冬,義軍進攻安溪後,直搗同安郭外,參政吳鵬、分巡僉事餘爌率兵鎮壓,義軍撤回安溪,餘爌率部緊追,進迫白葉阪口,義軍與之相持近一個月,後被鎮壓失敗。

嘉靖二十八年(一五四九)八月,餘爌請准築白葉阪城堡,周圍一百四十丈,壘石為基,壘土為牆,中為分司,西為武所,東為巡司,共百餘間。泉州衛派千戶一員領兵三百名戌守。

是年,在龍津觀旁建陰陽學。

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倭寇從仙遊海岸登陸後入犯永春,並首次突掠安溪縣境。

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知縣王漸造在朱文公祠前建養正書院。

是年,倭寇自福清海口進攻泉州,陷崇武,入掠永春、安溪。

嘉靖三十七年(一五五八)倭寇入侵,縣署被毀。

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四月二十八日,有農民武裝百餘人,自同安進攻龍門,被典史薑袞督兵俘斬。

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七月廿一日,倭寇數千人,自仙遊經永春、南安,突襲安溪,陷毀縣治,並擾害依新各鄉,駐紮四十餘日,縣學、縣府館、興泉道、吏舍以及其他公署民房被毀殆盡。

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八月二十五日深夜,馬三岱(籍貫不詳)、謝愛夫(晉江人)、江一峰(晉江人)等引倭首馮哥四老等三四百人,自南安下呷村偷襲縣治,劫俘男女四百餘人。

九月初,廣東饒平農民武裝攻佔縣治。

同月初五日,馬三岱欲劫掠饒平農民武裝資財,引倭寇與農民武裝大戰於縣治前十字街,馬三岱被打敗後逃走,饒平農民武裝殺死倭寇十餘人。

是月,永定農民武裝首領清江總率千餘人襲擊安溪。

是年,縣治及城內社稷、山川、邑厲三壇毀於兵燹。

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二月,倭寇及漳平農民武裝三四百人,攻佔長泰裏,不久,被指揮歐陽深招撫。

春,倭党曾老等攻掠安溪參洋,民眾不能春播。

五月,首次開工修築縣治城垣,至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十月完工,城周圍六百六十余丈,高二丈一尺,闊一丈八尺,有東西南北四個門。

十二月,廣東陳紹綠率農民武裝三千餘人進攻安溪、永春、德化,後被官兵招撫。

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重建安溪興泉道。

萬曆五年(一五七七)知縣俞仲章主持沿溪砌築泊岸十三丈,保護城基。

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龍興裏析分為興一、興二兩裏,連同在坊裏,全縣共有十八裏。此建制沿用至民國初期。

萬曆廿二年(一五九四)十月,重建縣社稷、山川、邑厲三壇。

是年,在金龜山下縣東南水口葛磐石上建文昌塔。

萬曆廿三年(一五九五)四月,縣城東隅堤岸被水沖陷,危及城牆,知縣章廷訓組織民眾修築堤岸,至次年五月完工,長三十三丈,高一丈五尺。

萬曆廿四年(一五九六)章廷訓續修《安溪縣誌》(已佚)。

萬曆廿五年(一五九七)在城南藍溪灘建雁塔,實心六角形,高十七米,至今尚存。

萬曆廿九年(一六○一)知縣廖同春在縣南城門辟建子城。

是年,在東皋架浮橋,用船二十多艘,上鋪橋板。萬曆三十五年(一六○七)因行人不便,移在龍津渡頭。

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知縣高金體辟複縣城古吉字街。

萬曆三十二年(一六○四)十一月,大地震,牆屋搖動,山川崩裂。泉州開元寺東塔頂蓋石角震折,多卿人詹仰庇捐資修復。

萬曆三十五年(一六○七)颶風異常,損壞縣門樓。

萬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泉州衛經歷孫文質署縣,修文廟大成殿並東西兩廡。

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八月,暴雨成災,平地積水數尺,城垣崩壞,沖毀民房百餘間,溺死民眾數百人。登高山崩塌。

萬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是年,知縣賀祥捐資在黃龍渡建橋,匾曰“通濟”,邑人稱“賀公橋”。

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五、六兩月,大風雷雨,洪水為災,縣城城垣被水沖壞。長泰山裂數十丈,水從地裏湧出。

是年,在金龜山建金龜塔。至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被蔡寅部屬毀壞。

天啟元年(一六二一)知縣賀祥、王用予先後協力續修《安溪縣誌》,晉江學者何喬遠主輯成書(後佚)。

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十二月二十一日醜時,地震,聲如微雷。

崇禎五年(一六三二)六月初八至十七日,淋雨大浸連山。

崇禎六年(一六三三)始修《清水岩志》,清代以來數度重修、增詳、重印,志書現存。

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九月初六日,李光地出生於還一裏(今祥華鄉)華地村,後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入閣十三年,為安溪歷史上最著名人物。

南安張六角、林隆,安溪長泰裏吳少子、戴厚等發動民眾起義,以青巾為號,各有武裝數百人。張六角部最強,曾攻破三洋寨,再攻感化大寨。十六年(一六四三)秋,知縣施酬素同泉州衛遊擊洪日升率兵追剿至感德、康槌,義軍失利,首領王開被俘,義軍餘部各赴防海都督鄭芝龍處投誠,後吳少子部在藍溪被殲。

 

順治三年(一六四六)九月,盧恕敗兵三千人,由永春進攻感德、龍興、還集、龍涓、崇信等裏,後往漳平縣。

順治四年(一六四七)六月,邑人林艮回應鄭成功抗清聚眾起義,旬日發展到數千人,後被總鎮韓尚亮鎮壓失利,轉攻永春,九月份義軍又發展到一萬多人。

是年,安溪農民起義遍及全縣。主要有陳爾峰起義於龍涓,李連山、蘇喬林起義於感化,張鼎柱、倪懷池起義於來蘇裏等。清將邵惟真、孫光翰率兵陸續擊敗各路義軍,義軍餘部繼續堅持鬥爭近十年。

是年,南安杜宗文,同安林祚、陳藩等率農民武裝相繼進攻安溪。

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四月二十三日,農民武裝進佔安溪縣。

順治十二年(一六五五)春,縣內下赤水雨。

四月二十—日,鄭成功部屬攻陷安溪縣城。城署毀於戰亂。

是年秋,清軍攻複泉屬各縣,鄭軍南撤沿海。

是年,李光地一家十二人被永春蓬壺人林日勝、林興珠領導的農民武裝俘為人質,監禁於永春帽頂寨。次年四月九日夜,其伯李日燝率家童、壯士百人趁霧進攻農民武裝,救出二人,後經數十戰,至是年秋,農民武裝失利降官,全家老幼方獲釋。

順治十三年(一六五六)一月初五日,動工重建城垣,歷時五十天完工,新城周圍六百六十余丈,高二丈一尺,闊一丈八尺。

同月,安溪及周圍鄰縣下大雨雪,平地雪深一至五尺。

順治十五年(一六五八)在黃龍渡重造橋樑。

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是年,駟嶺林木棍從臺灣帶芒果種苗在其家鄉洋美種植。安溪芒果由此繁殖發展。

康熙二年(一六六三)是年至康熙十年(一六七一),猛虎為患,數年內,全縣死於虎害達千餘人。

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六月二十六日,暴風雨,大水漂漲,傾壞民房無數,田禾被淹絕收。

康熙九年(一六七○)九月初一日,電閃雷鳴,風雨暴發,下雹如指大。

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十月二十五日夜,地震有聲,六、七次乃止。

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重建東嶽寺。

康熙十三年(一六七四)一月,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州叛清,鄭經進佔泉州,是時李光地告假在家,耿、鄭派人拉攏他,李光地避匿深山,與其叔李日□謀偵敵情,於五月派人赴京師向聖祖密進蠟丸疏,獻破敵策略。後聖祖依計用兵,收復諸州。

春,知縣謝宸荃聘南安洪龍見續修成《安溪縣誌》,後縣內失存,一九八六年九月縣誌辦派人從北京複製一套回來,一九八七年二月組織重印一百九十六套行世。

是年,謝宸荃捐資在黃龍渡建造浮橋,用十八艘木船連成橋架,上覆木板。

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七月二十五日,漳平縣農民武裝首領蔡寅率數千人進攻縣城、新康、湖頭等地。

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四月,蔡寅率數千人包圍縣城二十八天,後提督率兵從翁格進援,蔡寅失利撤走轉投鄭經。

夏,鄭經部將劉國軒攻佔泉州,諸縣失守。清軍分路進剿。李光地指揮族人光垤、光埌、光益和光鬥等率鄉壯分別迎導清軍由仙遊至永春和漳平至安溪兩路俱進,收復泉州及失守諸縣,鄭部南撤廈門。

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邑人吏部尚書李光地升任文淵閣大學士。

康熙四十九年(一七一○)漳州陳五顯在還一裏太湖岩聚眾起義,出擊永春、漳平等縣。興泉道佟沛年、守備餘健、知縣辜文麟率兵鎮壓,太湖岩被毀。後陳五顯受撫被殺。

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知縣曾之傳在城東文昌祠後買地新建考亭書院,崇祀朱熹,並供諸生課業講藝。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重修。

康熙五十六年(一七一七)李光地引進聖祖贈賜的“紅稻”品種在湖頭栽培獲得成功,奏報聖祖,廣推民間。“紅稻”由此在全縣以至閩南一帶播種。

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五月,李光地在京病卒,終年七十七歲。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是年,常樂裏(今劍鬥鎮)鄭堅、陳洛聚眾起義,未幾遭鎮壓被殺。

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大雨,水漲至南關外觀音亭。小東門溪岸被毀,是年重修。

雍正三年(一七二五)七月二十日,暴雨水漲,漂壞民房田地甚多。

雍正四年(一七二六)在縣城北門新建先農壇。

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冬,湖頭鄧啟元榜眼及第。

雍正七年(一七二九)是年,在考亭書院另設正音書院。

雍正八年(一七三○)一月十五日,縣治前街道失火。燒壞民房店鋪九十多間。

是年,重修文廟大成殿兩廡、戟門、欞星門及二坊。

雍正十二年至乾隆四年(一七三四~一七三九)安溪旱稻品種“佘粟”被閩浙總督郝玉麟推廣種植。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安徽巡撫陳大受下令安徽各州縣採購引種。

乾隆二年(一七三七)邑人謝元吉在城隍廟西建義學十八間,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又捐資擴建。

乾隆五年(一七四○)是年起,堯陽茶商開始出洋到東南亞、日本和臺灣、港澳等地經銷茶葉。

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代理知縣張元芝捐資倡議擴建武廟。繼任知縣周輯敬移址縣治東,至十九年八月,知縣莊成續修完工。

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七月初七、初八日,連降暴雨,洪水驟漲,幾入西關,沖倒城外民房無數。

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水災,雙溪上流盡成澤國,田廬淹沒甚多。

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秋,知縣莊成在考亭書院設局,主持續修《安溪縣誌》,江蘇武進人沈鐘和浙江嘉興人李疇主纂(志書今存)。

乾隆五十二年(一七八七)五月初七日,安溪移居臺灣鄉民在臺北市萬華(古稱艋舺)康定路與長沙街、貴陽街交會處興建臺灣最大寺廟之一——清水祖師廟,供奉由安溪清水岩分靈的清水祖師。

嘉慶六年(一八○一)新康(今虎邱鎮)卓源周氏部分精壯族眾移居臺灣,定居在淡水大加蚋堡東門外三板橋(今臺北市信義路永康街及臺北監獄後一帶)開墾原野,從事農耕,逐漸蕃衍,成為臺北望族。

道光九年一八二九)是年安溪總人口為二十五萬四千七百六十五人。

鹹豐三年(一八五三)五月十三日,同安灌口爆發小刀會起義,隨後義軍攻佔同安、安溪、廈門等地。

是年,彭格陳聖、吾都陳羨蘭等響應太平天國運動率眾起義,攻入縣城,後失敗逃亡新加坡。

鹹豐四年(一八五四)三月十二日,清兵向退守永春帽頂的林俊農民軍發動進攻,湖頭練總李維霖乘農民軍過年之機,收買內奸焚毀大部分軍糧,林俊被迫放棄帽頂寨率部二百余人退守南安爐內一帶。

鹹豐七年(一八五七)一月,安溪林、施、王、陳四姓聚眾三千多人起義,隨後義軍攻佔漳平縣蓋洋的溫坑山谷,把總林朝雄率兵勇圍剿被殺,義軍乘勝進攻漳平縣城。

鹹豐十一年(一八六一)以謝拈為首的永安裏(後垵)鄉民屢次抗糧抗捕,遭駐同安記名總兵楊和貴率兵鎮壓,屠殺七十餘人。

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安溪茶苗由鄉民攜帶輸入臺灣,臺灣烏龍茶由此發展。

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四月,在潘田鐵山再設爐煉鐵。

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基督教泉州長老公會派在南安溪美傳教的陳名標來縣,陳名標在仙苑墟租用民房設教堂傳教,基督教就此傳入安溪。

光緒六年(一八八○)興二裏(今尚卿鄉)科名黃培松殿試一甲一名,狀元及第,為科舉時代安溪唯一的一名狀元。

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基督教傳入縣城,並在南街購買民房設立教堂。

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四月,龍門人白拆益往廈門經商,途經泉州染鼠疫回家不日死亡。隨後鼠疫蔓延鄉裏,流行全縣。

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是年,經基督教長老公會泉屬大會批准,將安溪、南安等地教堂立為安溪堂會,與泉南堂會分立。南安縣的溪美、英內、東田、大宇等堂歸安溪堂會管轄。

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邑人陳綱、周光啟,餘弼臣等聯合外國商人,集資四十萬元,準備開採安溪煤礦。

光緒三十年(一九○四)蘆田林輅存集資十二萬元,開設寶華制瓷廠。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祖籍大坪福美的臺灣抗日志士高扁,從臺灣回歸大陸在長泰岩溪湖珠東磜土樓聚眾起義,聲言“反官不反民”,聲勢頗壯,常出沒于安溪、華安、長泰、同安邊境,劫官濟貧,清吏難敵,後由知縣謝金元招安受編並推薦為提督孫道仁私人衛隊衛隊長,高扁由此改名高義。

是年,謝金元發佈命令,在明倫堂設立安溪縣立高等學校,安溪成為泉州府最早設立學校的縣份。

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三月十三日,安溪籍僑胞李竹癡、蕭百川、留鴻石、蔣玉田、陳善慶、楊錦堂、莊悉璋等在新加坡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組織同盟會。

光緒三十三年(一九○七)十一月,美國技師到潘田調查鐵礦。

宣統元年(一九○九)湖頭創辦閬湖學校。校址設在清溪宮。

宣統二年(一九一○)泉州醫生柳忠烈在縣城南街創辦“安溪縣赤十字救世醫院”,並附設醫校招收學生。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是年,武昌起義爆發。泉州光復後,革命黨人葉青眼帶領學生和敢死隊進入南安、安溪、永春,宣傳革命,安撫軍民。福建軍政府派參事宋淵源南下,相與配合,安溪、南安、永春隨之易幟光復,縣設正堂,原知縣李祖衡改任第一任知事。

 

民國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春,龍門僑胞周明材、周祖烈、周聽從、周仕遠等捐資在溪洲尾創辦安溪第一所僑校——貞元丙等小學。

是年,安溪市場開始流通使用福建銀行發行的通用銀元票。

是年,縣立高等學校改為縣立第一小學校,湖頭閬湖學校改為第二小學校,長坑崇德書院改為縣立第三小學校。

是年,湖頭李愛黃等在安溪秘密組織國民黨分部,從事宣傳、組織活動。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安溪成立天理信局和大方信局。

是年,縣正堂改設為縣公署,至民國十八年改設為縣政府。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六月二日,國民政府制定公佈各省所屬道區表,安溪歸屬福建省廈門道,道尹駐思明縣。

六月,臺灣林本源到潘田調查鐵礦。

民國四年(一九一五)一月,華僑吳資深到潘田調查鐵礦。

九月二十二日,德化地方武裝首領陳宗儀率三百多人由仙瀛到禦屏鄉派餉,鄉民鄭奕寶等率鄉眾上樓房抵抗,陳宗儀下令放火燒樓,燒死鄭奕寶等鄉民十三人。

是年,福建督軍李厚基委任高義為協統,率部駐守永安、仙游、詔安、莆田等地。

民國五年(一九一六)臺灣督署舉行茶賽,堯陽王西配製的“萬壽桃”鐵觀音茶被評為一等獎,獲一塊金牌及獎狀。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九月十一日夜八至十時,羅岩村暴雨水漲釀成巨災。全村民房倒塌近三分之一,壓死、漂溺死亡近百人。

是年,在縣署後舉行遊藝式運動會,全縣四十多所學校派員參加。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五月十六日晚,民軍各股由德化陳宗儀率領進攻縣城,縣長解利民棄城逃走。

冬,援閩粵軍總司令陳炯明進駐漳州,閩南軍司令林祖密奉廣州大元帥行營命令,組織閩南靖國軍,委任金榜林源為第二路司令,並派仙游楊持平為參謀長,協助整編民軍,安溪各股統歸林源節制,同安葉定國、南安黃選奕亦受林源指揮。未幾,陳炯明派支隊司令趙光率粵軍入安溪,粵軍與民軍在縣城火拼,林源兵敗被趙光捕至官橋槍殺。

是年,民軍蜂起,地方混亂,縣立小學全部停辦。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粵軍與民軍在縣城等地數次衝突火拼,縣署檔檔案在混亂中盡失。

是年,安溪、南安、永春民軍聯合驅逐粵軍鄧本殷,擁楊持平為閩南靖國軍第三旅旅長,下設七個團。時三洋楊漢烈為該部第六團團長,安溪民軍多數歸屬漢烈。

是年,浙軍陳肇英部入縣,未幾粵軍退出,陳肇英部駐安溪二月餘後撤往泉州,安溪仍為民軍控制。

民國九年(一九二○)九月三日,崇信裏(今祥華後洋)陳勤、陳嶽率部眾攻打漳平縣城,新任知事王升平下令閉城自守,相持二十多天。九月二十四日,王棄城出逃。

是年,縣下令取締私塾,倡辦學校,私塾逐步被淘汰。

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四月,李厚基派旅長馬步雲部進駐安溪,楊漢烈部受編,奉命退駐內地。

六月,省軍推進至蓬萊、官橋,楊漢烈集合各股反攻縣城,為省軍所敗,遂放棄湖頭、西坪,據守長坑一帶。

是年,縣內瘧疾流行。

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夏,馬步雲部撤泉州。楊漢烈受廣州編制,建東路討逆軍暫編第一師番號,稱師長轄同安葉定國、羅岩林桂清、三洋楊學良、東溪陳錚等四支隊及全縣各部,兼領同安、南安兩屬,後移駐泉州。未幾改為東路討賊軍新編第一師,轄林桂清、楊學良、陳錚三個旅。

是年,旅緬甸仰光僑胞施明德往新加坡接洽商務,倡議組織安溪同鄉會館,團結邑僑,共謀福利。

是年,蓬萊旅加影(馬來西亞)僑胞劉治國捐資創辦私立魁美小學,開安溪僑胞獨資建校辦學先聲。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一月,緬甸安溪會館臨時委員會成立,施明德任首任會長。

是年,楊學良部入漳平,收編李玉茹、何其隴,擴充勢力,楊學良自稱“龍漳聯防總司令”。

是年,僑胞集資三十萬元建成澳江石拱橋。

是年,集美安溪同學會回鄉作巡迴宣傳,最先表演話劇,時稱文明戲。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四)春,創辦安溪公立中學,校址設於明倫堂,並附設縣立小學,中學教室假址文昌宮,第一屆招錄新生五十名。

四月一日,閩浙巡閱使孫傳芳委高義為福建陸軍第二師師長,該部駐防泉州、南安一帶。

九月二十二日,福建軍務督理周蔭人委孔昭同為興泉警備司令,高義、吳威為副司令,改編楊漢烈部為第九旅。

十月二十三日,高義聯合永春吳威、尤賜福進攻陳炯明叛軍團長陳國輝,陳國輝欲走漳平依附楊學良,假道安溪縣城,楊漢烈和陳錚堅決拒絕,率部設防,陳國輝率眾猛攻,縣城遂為陳國輝部佔據,後高義部繼續進兵,陳國輝敗走漳平,被楊學良授為龍漳聯防副總指揮。

民國十四年(一九二五)三月三日,陳國輝得楊學良幫助由漳平進攻永春,高義、吳威、尤賜福聯合還擊,陳國輝轉攻安溪,於五月攻取縣城。

四月,孔昭同率部自泉州分兩路向高義在城郊據點和在詩山洪瀨的師部進攻,陳國輝、吳威等南安、永春民軍亦合擊高義,高部第三旅吳大洪在南安倒戈,高義大敗,隻身逃廈門,殘部退守內安溪,陳國輝乘機複占南安詩山、金淘、碼頭一帶。

八月三日,陳國輝捕殺安溪公立中學校長謝濟川,隨後分兵進攻東溪、劫奪官橋,陳錚敗走永春達埔,楊漢烈退守內地。

秋,員潭謝德南與宋淵源、呂渭生、張潤溪等在廈門鼓浪嶼創辦中山中學。

九月,楊漢烈、楊學良、陳錚聯合率民軍數千,由大小溪進擊陳國輝,陳國輝不敵,於二十日退出縣城。

十月,陳國輝率部再攻縣城,安溪民軍與戰,縣城一日數次易手。

十一月,安溪民軍內訌,楊學良在縣城被殺。陳國輝乘機攻佔縣城,楊漢烈等不敵,各敗返家鄉。

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二月十三日,孔昭同分兵攻佔南安詩山和安溪縣城,陳國輝敗竄山區。

夏,省軍撤歸泉州,楊漢烈率部入占縣城。

秋,陳錚脫離楊漢烈,歸附孔昭同,孔昭同派陸殿臣駐安溪,並委任陳錚為安溪剿匪司令。楊漢烈聞訊逃歸內地。

是年,廈門安溪公會會長林啟成,于安溪公會第三屆常務委員會議中倡議籌建安溪至同安公路,與會委員一致贊成,遂成立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招募股款,開展工作。

是年,日本人對臺灣的漢族人口進行系統的統計,臺灣漢人為三百七十五萬一千六百人,其中安溪縣籍四十四萬一千六百人。

是年,國民黨駐廈門的福建臨時黨部先後派劉儒宗、陳其升等來安溪籌辦黨務,次年春,改派林慶輝、林複初、許定遠,後又加派劉克仁、周益元等來安溪協助工作。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春,全省民軍集中福州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一軍。高義率部參加整編被任命為第一師付師長兼獨立一旅旅長(旋繼吳威接任第一師師長)率部駐防福州,楊漢烈率安溪民軍各股被整編為獨立三團,楊漢烈任團長。同年十月十三日,新編軍在福州被蔣光鼐、蔡廷楷部包圍繳械,高義和楊漢烈逃歸。

是春,集美安溪同鄉會創刊《藍天月刊》。

秋,常樂裏(劍鬥鎮)王祝三、僑胞官光厚籌資二十萬元於長坑創辦崇德中學,為安溪第一所僑辦中學。

十月二十九日,高義、楊漢烈等組織“閩南軍事委員會”,共拒海軍收編。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與海軍陸戰隊決定共同討伐,兵分三路南下,高義等不敵而退,第十一軍於十一月下旬佔領泉州。

冬,陳國輝部團長李敬慎攻佔縣城,楊漢烈部敗走。

是年,中共福建省委派溫崇淵到安溪開展工作,後又派省委委員柯丙來安溪進行創建黨的工作,發展黨員數十人。

同年,劍鬥吳吟世(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第二師第一團團長)葬父,晉江磁灶吳玉樹等十八人前來送葬,吳玉樹等因隨帶武器被疑,吳吟世令人把玉樹等十八人捆押至烏當格殺害。

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三月一日,安溪至同安公路開工,至六月間完成龍門至科阪段,並購入二噸車一輛於科阪舉行通車典禮,這是安溪築成的第一條公路和擁有的第一輛汽車。

秋,國民黨省黨部指導委員會派李愛黃、林震彥、董文英等到安溪指導黨務,李愛黃任組織兼訓練部長,林震彥任常委,董文英任宣傳部長,經辦理登記,全縣有國民黨員一百二十多人,隨後陸續建立基層黨部。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夏初,安溪的第一個共產黨黨團組織——東溪党團支部建立,陳體任書記,有黨員三人,團員一人。

夏末,陳國輝攻佔安溪。

八、九月間,海軍陸戰隊和省防軍教導團(肖叔宣部)先後入安溪駐防,陳國輝敗撤後又數次來攻不克,戰亂數月,縣府檔檔案再次散失。

秋冬間,教導團撤離,陳國輝部入駐安溪。國民黨縣黨部被搗毀。

是年,陸續興工開建北石至南安溪尾、縣城至湖頭、魁鬥至詩山、蓬萊至仙苑、官橋至西坪等公路。

民國十九年(一九三○)春,安溪民辦汽車路由同安至北石全線通車。

春,陳國輝召開全縣教育會議,勒令各鄉村取締私塾,創辦學校,費用由各鄉自行攤派,至一九三二年秋,安溪初等教育頗有發展,縣內師資不夠,由外縣及溫州等地聘來教員二百余人。

九月,中共永春縣委派李南金到東溪、佛仔格等地開展安(溪)南(安)永(春)邊區的工作。

秋,中共東溪支部以東溪和佛仔格農民武裝為主,建立安溪遊擊隊,有隊員十一人,配有四支長短槍及刀器等武器。

十月,永春中共黨員李劍光率領遊擊隊三十多人到東溪,在陳體等的密切配合下,包圍東溪祠堂,擊傷專替國民黨徵收捐稅的反動劣紳陳忠修等二人,打響安溪武裝鬥爭的第一槍。

冬,中共安南永特區(亦稱邊區)委員會在東溪成立,李南金任書記,李劍光任組織委員,郭節任宣傳委員,邊區黨委隸屬永春縣委,下轄五個支部,其中安溪有東溪、佛仔格、芸美三個支部,黨支部組織群眾,提出抗租、抗捐、抗稅、抗糧、抗債的口號,領導貧苦農民進行鬥爭。

是冬,陳國輝部屬陳佩玉拓辟縣府後菜園作運動場,召開全縣中小學運動會。

是年,中共福建省委直接在安溪建立中共安溪縣委,配領導成員三人,發展黨員數十人,至 一九三一年三月,因搞兵運暴露遭受破壞。

是年,縣城得生藥行開業,經營全縣藥品批零業務。

是年,陳佩玉拆除縣城城垣,原基辟為環城公路。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二月,國民黨省黨務指導委員會派林振彥等來安溪整理黨務,隨後成立安溪縣指導委員會,至是年冬,全縣先後成立三個國民黨區分部和二個直屬區分部。

秋,在城隍廟左側(今實驗小學)新辦礦務高中,為華南唯一的一所礦業學校,後該校遷往泉州續辦。

是冬,陳佩玉購置一台發電機在縣城安裝發電,架設電燈百餘盞供團部、縣政府等機關照明,為安溪第一次用電照明。翌年夏,陳佩玉撤離安溪,器材拆運南安。

十二月,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委派李南金整頓安南永邊區組織,並建立中共安南永臨時縣委和共青團安南永臨時縣委。

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三月,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先後調派莊毓英、陳鳳伍等軍政幹部到安溪,加強安南永武裝鬥爭的領導,開展遊擊戰爭。

四月初,閩南工農遊擊隊第二支隊(以下簡稱遊擊隊)在佛仔格建立,支隊長雷振動(即陳鳳伍),黨代表陳一聲(即莊毓英)。

四月二十日,陳鳳伍率領遊擊隊攻打蓬萊煙苗捐局(雜稅局),生擒局長,就地槍決,繳獲長短槍各一支,電話機一部,款一千餘元及鴉片數十斤。

四月二十五日,召開國民黨縣代表大會,選舉執委三名,候補執委二名,監委候補監委各一名。執、監委員于六月一日宣誓就職,正式成立國民黨安溪縣黨部。

四月底,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派員到安溪整頓黨團組織和遊擊隊,在金谷小溪成立中共安溪縣委員會和共青團安溪縣委員會,由李劍光任縣委書記,李曉山任團縣委書記,縣委下轄芸溪、黃口、鎮田、彭溪等區委和永春特別支部。

七月,十九路軍梁世驥團入駐安溪,陳國輝部移防莆田、仙遊。

八月二十七日,十九路軍六十一師一八一旅張勵部調駐安溪“剿共”。該部在湖頭、官橋、蓬萊各駐軍一個營兵力。

九月十二日,西坪產地山仔頭郭宗和大坪高雲龍兩匪部為爭奪林東地盤,雙方出動五百多匪兵火拼,相持十一天,燒毀林東村民房十四座,打死村民一人,匪兵共死亡一百多人。

十月,初行保甲制。

十一月,經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批准,中共安溪縣委升格為中共安溪中心縣委,領導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四縣的革命鬥爭,李劍光任中心縣委書記。中心縣委下轄芸區、東溪、黃口、彭區、官橋、湖頭、鎮田及南安詩山、金淘和永春、德化等地十一個區委。

是月,遊擊隊隊伍發展到近百人,由三個小隊擴展為三個中隊。

是年,中興公司領照準備開採青洋村石墨礦,後延至民國廿四年(一九三五)開工,廿五年和廿六年分別開採六十噸和七、八十噸,旋又停止。

是年,調整全縣行政區劃,全縣分為六個區,即縣城區、興善區、來感區、依新區、長坑區、新崇龍區。各區設區公所。

民國廿二年(一九三三)四月,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婦女部在永春洑溪半山成立。隨後,中心縣委所屬各區也相繼成立婦女部。

五月一日,閩南工農遊擊隊第二支隊改稱中國工農紅軍閩南遊擊隊第二支隊(以下簡稱紅二支隊)。編制由三個中隊擴展為三個大隊,並增設列寧隊。陳鳳伍、李世全分任正副隊長,李實任政委,翁成金任政治部主任,各大隊配備正副大隊長和政治指導員。

五月上旬,成立中共安溪中心縣委軍事委員會。

五月三十日,安南永第一個區級蘇維埃政府——官橋區革命委員會在蓬萊登虎榜傅氏祠堂成立,傅有智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傅金器任副主席,革委會下設抗租分田委員會、文教委員會、婦女救國委員會和農民協會等機構。

夏,中共安溪中心縣委開展“紅五月”和夏收鬥爭,在根據地鄉村普遍成立農會、婦女會、赤衛隊、兒童團等群眾組織,鎮壓土豪劣紳,實行“赤色清鄉”。

是月,紅二支隊收編原土匪武裝王觀瀾部一百七十多人為第四大隊。

八月二十五日,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在東溪陳氏祠堂召開安南永德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安溪縣革命委員會(俗稱安南永蘇維埃政府),李劍光任主席,陳仲琪任副主席,革委會下設農民協會、抗租分田委員會、婦女救國會等機構。

九月八日,王觀瀾暗中勾結縣長林樞、民軍頭子林謙、國民黨駐軍一八一旅長張勵等,以攻打李振芳民團為名邀請二支隊主要領導人商討,在蓬萊溫泉青雲樓、龍居誘捕李實(縣委秘書)、李世全(支隊長)、陳鳳伍(政委)、黃福廷(副支隊長兼第三大隊長)、傅有智(官橋區革委會主席)及其他軍政幹部共十三人,後除一通訊員外,其他 十二人均遭折磨殺害,史稱“青雲樓事件”。

十一月上旬,國民黨當局糾集安南永三縣地方軍,分七八路向東溪進行大會剿,捕走群眾一百多人。

十一月上旬,中共安溪中心縣委進行組織整頓,調整充實縣委和紅二支隊的領導成員,李劍光任中心縣委代理書記。

十一月二十日,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十九路軍將領聯合國民黨內部部分抗日反蔣勢力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將福建劃分閩海、延建、興泉、龍汀四省和福州、廈門二市,分轄六十四縣,時安溪分屬興泉省。隨後國民黨安溪縣黨部停止活動,迨次年一月革命政府解散,縣党部方告恢復。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一月,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在洑溪古洞召開工農兵代表會。

一月,中共廈門中心市委調原紅三團團長尹利東到安溪中心縣委擔任紅二支隊隊長。

是月,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在佛仔格成立分田委員會,隨後在芸溪區的佛仔格、吳厝壟、鳳山、芸美、華芸,南安的山后、紅村、益嶺以及官彭區的院宅林、竹塔等十幾個鄉村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鬥爭。

二月五日,中共廈門市委派方毅(化名小陳)到安溪召開縣委緊急會議,傳達中共中央指示,要求安南永德邊區軍民主動出擊,牽制敵人,配合中央紅軍的反“圍剿”鬥爭。

三月七日,紅二支隊在佛仔格、黃山等地赤衛隊和群眾一千多人的配合下,圍攻駐魁鬥的縣保安團陳鳳遠部,擒敵七人,繳獲長短槍十二支,子彈數百發,並沒收一批富豪貨物分給群眾。

三月下旬,中央軍第三十六師宋希濂部營長蔡贊琪接防縣城。

七月,匪首郭宗率部焚掠湖坵、金榜、卓源,後退守南坪。所部王孝斯又在西坪殘殺廈門大學中文教員、廈門安溪旅外聯合會主席林成章及其父林伯遠。受害難民組織義勇軍抗擊。十月底,郭宗將難民義勇軍及保安團第三營第九連包圍在湖坵、卓源,兩鄉被焚民房十余座,鄉民被擄百餘人,雙方激戰,難民義勇軍死傷百餘人,保安團死傷二十多人。

八月,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書記許依華到安溪巡視,指導安溪中心縣委加強開展永春、德化的工作。

是月,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增設縣委軍事部,尹利東任部長。

十月十日,成立安溪縣民眾教育館。

十一月,成立安溪縣戒煙院,後改戒煙所。

十二月,中央軍第九師第二十六旅旅長謝輔三設旅部于南安詩山,分兵到安(溪)南(安)永(春)德(化)地區進行大規模“剿共”。

是年,安南永德革命鬥爭達到鼎盛時期,紅色區域東起永春湖洋,跨南安詩山、金淘,西達安溪長坑、官橋,南起同安的吾峰,北至德化的三班,縱橫一二百里,連成一片,至年底遊擊隊發展到五百多人,加上各區、鄉的後備隊、赤衛隊等地方武裝計約達萬人。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一月十四日,郭宗匪部又在西坪殘殺林伯遠宗親婦幼四十多人。

是月,中國工農紅軍閩南遊擊隊第二支隊改稱中國抗日義勇軍西南軍區閩南第二支隊(以下簡稱二支隊)。

同月,設立安溪雨量站。

二月,中央軍第九師派兩團兵力大規模進剿郭宗,搗占其老巢山仔頭,救出被綁架的民眾多人,並俘其參謀長及匪徒數人,繳槍二百余支。郭宗敗逃長泰。

三月,二支隊隊長尹利東、政委李劍光帶領遊擊隊員三十多人到南安梅嶺協助晉南縣委開展武裝鬥爭,四月十八日,在返回途中,李劍光遭叛徒殺害犧牲,隊伍由尹利東帶往南安、永春等地。

是月,中共安溪中心縣委代理組織部長兼二支隊政治部主任粘文華調離安溪,廈門中心縣委派彭德清到安溪任二支隊政治部主任,彭于李劍光犧牲後接任政委。

四月下旬,省政府派顧問徐瑞霖、技師沙俊、陳果同日本土木工程師田中、地質學專家原口、礦師磯端和南滿株式會社小川一行到潘田調查鐵礦,認為潘田鐵礦礦質優良,儲量豐富,極有開採價值。

六月半後至七月下旬,狂風暴雨釀成巨災,全縣坍房七百三十四座一萬一千九百四十四間,死亡一百八十七人,海內外僑胞和各界人士紛紛捐款捐物賑濟災民。

七月二日,魁鬥至詩山公路建成通車。

七月二十三日,中央軍第九師二十六旅佈置對芸溪區的全面“清剿”,旅長謝輔三調集中央軍、保安團及安南永三個縣壯丁聯防總隊共二萬餘人,由叛徒帶路,分五路對芸溪區各鄉村進行洗剿“清鄉”,共抓走無辜群眾一千多人,並火燒佛仔格、黃山等村莊民屋五十五座計約三百餘間。

九月八日,謝輔三在龍門設立臨時旅部及“自新事務所”,佈置對安溪、南安、同安邊區(以下簡稱安南同邊區)進行全面“圍剿”。

九月,時疫流行,縣城創辦“平民醫院”診治病人。

十月四日,中共安南同特支書記林師柴、團特支書記王安居和林文補、白福氣等四人在龍門墟溪州埔被國民黨當局殺害。

十二月五日,二支隊第三大隊長劉由在白瀨山林草寮中被叛徒楊七勾結的土匪殺害,隨後楊七攜槍到湖頭慈山小學校投敵。

是年,詹方珍受編為福建省保安第七團,詹方珍任團長,未幾被蔣鼎文部扣留解省,在同安縣角尾圖謀脫逃未遂被殺。

是年,安溪開始流通使用省銀行發行的紙幣一元券和輔幣五角、一角、五分、一分。

同年,青洋鉛礦開始開採,旋因匪患停止。

民國廿五年(一九三六)二月,成立安溪鐵礦探測工程處,以省建設廳第四科長、技術室主任趙修晉為主任,並組織探礦團(有技師二十余人,其中日籍十五人),由大連先後到達廈門轉入潘田詳細測量鑽探調查,至五探明潘田鐵礦藏量為八千萬噸。

四月起,中央軍第九師調往廣東,省保安第四團入安溪駐防。

五月,縣府設立經征處。

六月五日,晉、南、安、惠、永五縣劃為水上保甲區,內外港泊船和南安、永春、安溪的尖頭船一律編查保甲。

是年,虎患,全縣被虎咬死近六十人。

是年,羅岩旅新加坡僑胞林慶年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同時受任中國國民外交協會新加坡分會籌備主任及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委員會總會委員。

是年,調整行政區劃,全縣為四個區,即合縣城、依新為第一區,合興善、來感為第二區,長坑改稱第三區,新崇龍改稱第四區。

民國廿六年(一九三七)三月一日,縣府成立縣合作指導員辦事處。

是月,王桂賢帶匪眾二十多人攻劫尚卿聯保,打死聯保主任王真等十人,搶去槍支七支。

六月,成立安溪縣禁煙衛生科,查禁種植煙苗和吸毒。

七月,李愛黃當選為福建第四區出席國民大會代表。

秋,省保安二團樓勝利部入長坑清剿王桂賢,呂振山股匪退守桃舟。

九月十日夜,匪首余福氣帶匪兵洗劫尚卿鄉科山村,打死男女老幼十八人(其中孕婦二人),打傷一人。

十月十三日,日軍開始進攻金門、廈門,集美中學、師範遷至安溪文廟。

十月二十七日,集美商業學校遷址後垵。

十一月,東溪進步青年陳文章、陳昆耀、陳裕柳等籌建中國抗戰青年團,以消滅漢奸、進行抗日救國活動為宗旨,至年底在東溪、金穀、城廂、集美中學以及南安、永春等地發展會員二百人。

十二月五日,安溪至南安美林公路北墩段動工興建。

十二月七日,集美農業職業學校遷址同美。

十二月十六日,集美水產航海職業學校遷址官橋。

民國廿七年(一九三八)一月三日,集美地區內遷中等學校合併成立福建私立集美聯合中學,校址設縣城文廟。

是月,共產黨的“同情組織”在龍門組建抗日救亡劇團,到龍門、榜頭、官橋、赤嶺等鄉村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和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日戰績,啟發群眾團結抗日。

二月十日,縣戒煙所撤銷,改為安溪縣衛生院,配備醫務人員十一人。

是月,中共廈門市工委派李毅然等到龍門考察黨員、幹部,恢復党的組織。

三月一日,動工興建赤嶺圳、虞宗圳。

四月一日,福建私立集美聯合中學在縣體育場舉行建校二十五周年紀念典禮,並舉行第十六屆運動會。

十月十三日起,縣府奉命對安南、安同、詩魁路、安湖路、官西路、龍赤路等公路實施破壞,防備日寇進犯內地。

六月二十三日,王連山帶匪徒搶劫豐田鄉雙垵村,打死鄉民六人,重傷八人。

秋,舉辦全縣秋季中、小學聯合運動會。

十月,中共漳州中心縣委批准成立龍門支部,龍門武工隊和造槍廠同時成立。

民國廿八年(一九三九)三月五日,縣政府破獲漢奸組織“白衣軍黨”。

春,呂振山部被省當局收編為保安獨立團。

七月一日,成立縣賑濟會,主辦全縣賑濟行政事務工作。

七月十七日至八月四日,永春土匪塗有情率眾劫掠禦屏,抓人勒贖,燒毀該村民房二十多座。

九月十八日上午九點和下午四點三十分,日寇飛機三次八架(一次四架,二、三次各二架)侵襲安溪上空,進行轟炸掃射,投彈四枚,縣城上西街、縣立衛生院和中山路個別民宅遭受破壞。

十月五日,集美學校教員莊為璣在後垵發現唐墓,經請准發掘,獲墓磚、明器一百二十四件。

十月二十二日,許電匪徒洗劫仙地鄉,殺害男女老幼七十多人,鄉民許火爐等五人被活埋。

是月,縣中醫界組織成立安溪中醫師公會,有會員三十五人。

十二月二十六日,在縣城中山路成立縣員警所,次年一月升格為縣警察局。

十二月三十日,成立縣立初級中學。

是年,國民政府公佈“縣各級組織綱要”,推行新縣制,辦理地方自治,縣以下為鄉鎮,設鄉鎮公所。全縣行政區劃重分為二十二個鄉鎮,後因經費問題合併為十九個鄉鎮。

民國廿九年(一九四○)一月,省主席陳儀任命鄭旌溪為安溪清剿指揮官,率二個保安團入安溪清剿股匪,首攻藍田,擊潰王桂賢,誘捕呂振山,剿殺各股匪卒數百人。

二月二十二日,劉束率匪徒百余人圍攻赤嶺溪濱厝(屋主林蘇)遭抵禦,搶劫不遂,竟縱火焚屋,宅中十四人被害。

是月,縣府成立會計室,首次在縣府實行西式會計,應用省統一規定的報表,同時終止老式的記帳法。

同月,縣府收編仙地匪霸許宮牆為安溪、南安、同安聯防隊長駐龍門,中共龍門黨組織利用許宮牆與鎮長林長青的矛盾,派人與林長青策劃將許宮牆擊斃,群眾拍手稱快。

四月,成立縣糧食管理委員會,由縣長陳拱北兼主任。

夏,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先後派洪遂明、侯如海、陳忠恒、李友梅等到安溪開展工作,建立中共集美學校支部和龍門小學支部(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在安溪建立的組織,習慣稱為“閩中地下黨”)。

七月,成立中國銀行安溪辦事處。

秋,拓建縣城公共體育場,繞以圍牆,建成足球場、網球場、排球場、健身場、跑道、跳坑等設施,並在場內舉辦全縣第一屆各校聯合運動會。

十月十五日,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陳嘉庚由南安、永春來縣,蒞安期間,視察集美學校辦學情況,並進行演說。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三月一日,因天花廣泛流行,縣立衛生院在東嶽寺設立隔離病房,治療患者。

夏,中共閩南特委決定建立安南同白區工作基地,並派洪慶禮到龍門領導龍門、目場黨的工作。

七月四日,官榜鎮白翁氏獻金六千元救濟傷兵難民,省府賜匾獎勵。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國民政府頒發白翁氏“慷慨輸將”匾額一方及獎勵證書一張。

七月十二日上午九時,日本飛機四架侵襲縣城上空,投彈二枚,後垵蘇山中心小學校舍及課堂被炸,師生三人受傷。

是月,撤銷縣糧食管理委員會和公沽局,同時成立田賦管理處。

是年,日寇進攻南洋,安溪籍新加坡僑胞莊惠泉協助當地政府發動工人從事抗敵,歷任中國海員留印工作隊副組長、東南亞盟軍司令部一三六部隊馬來亞區華人副區長等職,抗戰勝利後以功銓敘上校。

同年,福建農林公司經理葉道淵倡辦福建華僑農具廠,廠址設劍鬥,集資開礦煉鐵,製造犁頭、犁壁、鐮刀、草刀等農具。

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一月三日,呂振山部屬王長生搶劫豐田鄉雙垵村土樓,燒毀民屋十八座半,打死九人,傷數人。

十月十日,舉行國民黨安溪縣第一屆代表大會。

十一月二十八日,匪首王謀育部屬林江率四多匪徒在新康三鄉、蘆田祈嶺截劫行旅,打死六人,傷七人,搶劫現款三萬餘元。

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六月二十二日,縣中醫師公會組織抗日醫療救護隊。

夏,陳拱北複任縣長。安溪、漳平、華安、長泰清剿指揮官陳餘珊率保安第三團由長泰進入縣境,會同縣屬武裝,剿滅山仔頭郭宗匪部,並消滅王謀育、王德山、董翠蘭等股匪數百人。

七月三十日,王連山率匪眾四餘人襲擊玉湖保,屠殺鄉民三十多人。

九月一日,陳拱北兼任三民主義青年團福建支團安溪分團籌備主任,開展團務活動。

是月,縣田賦管理處與糧政股合併,成立安溪縣田賦糧食管理處。

十二月二十日,美國大使館新聞處華南分處主任何德威來安溪參觀。

是年,湖頭、縣城一帶霍亂流行,泉州惠世醫院派醫生到縣施賑診治病人。

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三月,成立縣級公學糧經征處。

夏,為防備日軍侵入安溪,中共黨組織在龍門建立龍門抗日警備大隊,大隊長李志揚,副大隊長林文芳、陳祖揚、白鳳毛,政治部主任張連,全大隊共有五百人。

六月二十六日,成立縣臨時參議會,議長李敬仲,副議長林泗水,翌年十一月正式成立縣參議會,林泅水任議長,許竹心任副議長。

八月二十六日,中央軍官財木部在白桃鄉烏土村燒毀民房十七座,打死民眾廿四人。

同月,在湖頭創辦私立愛黃初級中學,解放後發展為安溪第三中學。

十一月十一日,美國空軍工程隊薑斯脫洛維琪中尉、高林上士自永泰經大田、德化、永春、泉州、南安抵達安溪考察地形。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五月,中共泉州中心縣委組織挺進工作隊到安溪集美學校、官橋、新康、莊灶等地開展恢復黨組織的工作,隨後建立中共集美學校、新康、莊灶三個支部。

七月,潘桃虎禍猖獗,被噬五十多人。

八月十七日,在縣城大同路開辦公立醫院,同時成立董事會。

同月間,安溪、晉江、惠安、南安、同安5縣青年聯合組織大同盟,反對政府徵兵、征糧、徵稅及挑動內戰。

九月,內遷安溪的集美各校陸續遷回集美。

十月一、二日,颶風暴雨為災,沿溪農田淹沒,成熟冬稻損失三分之二,晚稻枯萎,計受災七萬八千多畝,災民五萬五千多人,損失總值二點七億多元。

是年,新加坡舉行茶葉評獎,堯陽王連丹配製的“泰山峰”鐵觀音獲金質獎牌。

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一月一日,正式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福建支團安溪分團,林泗水任幹事長。

二月,成立安溪縣救濟院。

春,旅星鄉僑林樹彥捐資倡辦藍溪中學。

四月,准許安溪田賦征實減半徵收。

五月,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在龍門設立辦事處,歷時半年修復安同公路。

六月,設立安溪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九月一日,成立中共龍門區工作委員會,下轄五個支部,黨員四十一人。

九月二十五日,裝運省衛生署撥給安溪救濟藥品的貨船,由廈門運經泉州遇颱風在西圳港沉沒。

十月,中共閩中黨組織在安溪建立安(溪)南(安)永(春)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安溪等地黨組織開展工作。

是月,颶風暴雨成災,米價飛漲,每百斤米價達七萬五千元,樂德鄉一婦女因無米下鍋帶幼女投潭自殺。

是年,福建華僑農具廠改名為安溪華僑農具廠,繼續開辦。

三六年(一九四七)五月一日,成立縣國術館。

是月二十日,官橋旅印尼僑領陳丙丁發動僑胞一百零一人捐資二千多萬元,創辦依新公立醫院。

七月十五日至九月間,暴風雨成災,藍溪水位暴漲,吾都、仙苑、興口、縣城、參內房屋倒塌四十多座,國民黨縣黨部、中山紀念堂、縣參議會、公立醫院、禮拜堂等被沖毀。農作物被淹四千五百畝,受災一萬三千多戶、近七萬人,財物損失在二百七十五億元以上。

同年,中共安溪黨組織為控制龍門鎮、保政權,派白宗蘭、林文芳分別參加鎮民代表主席和鎮長競選,白宗蘭當選為鎮民代表主席,林文芳當選為鎮長。

民國三七年(一九四八)四月四日,縣城至南安詩山及永春公路修復通車。

六月二十八日,閩中的中共泉州中心縣委組織泉州劫獄行動,獲救的安溪黨員幹部王新整、林泗太回安溪龍門繼續工作。

十一月三日,中共安(溪)南(安)同(安)臨時縣工作委員會在龍門成立,該委隸屬中共泉廈臨時工作委員會,轄龍門、龍山、仙地、龍門小學、美卿、湖坵美峰(同安)等支部。

是年,縣籍學生陳添進參加在廈門舉行的華東區萬米賽跑,榮獲第一名。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三月,中共泉廈臨時工作委員會從各地武裝抗征隊中抽調骨幹三四十人組建安溪人民遊擊隊。集中到福珊鄉白桃牛心土樓訓練。

四月十四日,縣國民自衛團副團長、縣自衛大隊長李昭言(李敬慎)帶二個中隊二百多人進逼長坑,“圍剿”共產黨及遊擊隊,進行“清鄉”。

四月十八日,中共閩南地委在長坑玉湖建立中共安溪中心縣委(泉廈臨時工委同時撤銷),領導安溪、永春、德化、漳平和廈門、泉州等地閩西南黨組織。中心縣委書記陳華、副書記張連,中心縣委下設組織部、宣傳部、軍事委員會、行政委員會和經濟委員會等機構。

四月二十九日,中共安(溪)南(安)同(安)縣工作委員會在龍門成立,書記林金獅,下轄四個區委(五月又增至七個),二十一個支部,有黨員四百二十六人,其中安溪一百一十七人。五月二日又成立邊區軍事委員會、邊區遊擊大隊和鎮人民民主政府。

是月,中共安溪中心縣委領導遊擊隊和各地武裝抗征隊,先後解放福珊、多卿、樂德、潘桃、藍進、西洋、新康、寶溪、龍涓等內安溪鄉鎮。中心縣委和遊擊隊領導成員張連、王江嵐和陳華、楊玉霜分帶兩路遊擊隊、民兵五百多人,於二十七日在長坑鎮包圍縣自衛大隊,相持三晝夜,自衛大隊長李昭言於三十日率隊起義,長坑是日解放。隨後遊擊隊(北路)向縣城進軍。

五月一日,中共安溪中心縣委把安溪人民遊擊隊擴編為安溪人民遊擊大隊,大隊長李昭言、副大隊長王江嵐,政委陳華、副政委張連,下設五個中隊,計有五百多人槍。隨後兵分南北兩路向外安溪進軍。

五月三日,安南同邊區遊擊隊及民兵五百多人包圍攻打官橋鎮公所——官郁土樓,次日遊擊中隊及新康遊擊隊三百多人參戰。六日,縣自衛中隊官兵一百二十人投誠,官橋解放。遊擊隊(南路)向縣城進軍。

五月八日,南北兩路遊擊隊會集仙苑,於九日夜兵分六路包圍縣城,次日淩晨發起進攻,經五個小時激戰,縣長丘思串及保安副司令汪清龍等逃遁,縣自衛團副團長陳為金等三百多官兵被俘,縣城第一次解放。

五月十二日,安溪人民遊擊大隊擴編為閩南遊擊支隊,司令員李昭言、副司令員王江嵐,政委陳華、副政委張連,政治部主任王新整,並派出一批軍政幹部到永春等地。開展解放永德大三縣的工作。

五月十四日,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在縣城廣場召開慶祝安溪縣城解放大會,宣佈成立閩粵贛邊區安溪縣人民民主政府,任命謝高明為縣長,下轄長康、崇新、清溪、龍城四個區政府,縣政府機關設秘書、財糧、民政、軍事、文教、司法等科。

是日,成立中共安溪縣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縣工委”),書記張其華,下設長康、崇新、清溪、龍城四個區委十七個支部,有黨員一百一十九人。

同日,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在安溪中學校址(後移長坑福春崇阿小學)開辦軍政幹部訓練班,後改為軍政幹部學校,先後培訓出六期二三百名軍事、政治幹部,分配到各遊擊區和軍隊,成為建軍建政的骨幹。

五月十六日,省保安第二團(以下簡稱保二團)進佔縣城,中共遊擊隊和黨政機關撤往長坑。

六月八日,中共安溪中心縣委根據上級的命令,把閩南遊擊支隊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第八支隊第四團(以下簡稱八支四團),團長張振順,政委陳華。八支四團下轄四個營十八個連,共二千多人槍。安溪遊擊隊編為第一營,安南同邊區抽部分遊擊隊編為獨立十四連。

六月上旬,縣工委成立安溪縣政工作團,工委書記張其華任團長,下分第一、二、三和崇新區等四個分團,深入基層,組織農會,收繳武器,成立村政權,開展綜合鬥爭,廢除封建舊債務,推行黨的減租、減息等農村政策,後成立安溪建政工作團,縣長謝高明擔任團長,帶領縣府骨幹到各區村協助處理縣以下各級政府政務,清理公產公款,同時組建村政權,開展生產運動。

六月下旬,敵駐廈門新五軍“推進支隊”一千多人(副軍長汪志競任司令),由同安縣自衛隊帶路進犯安溪。

是月,根據中共閩南地委關於遊擊區和白區黨組織分開領導的決定,安溪中心縣委下轄的有安(溪)南(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漳平等縣工委,同安縣工委和泉州等地閩西南黨組織劃歸閩南地委直接領導。

七月,中共安溪中心縣委成立青年工作委員會和婦女工作委員會。

是月,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倡辦各種合作社,並在長坑街道開辦第一個消費合作社。

八月中旬,新五軍,安溪、同安自衛隊,保二團及林長青“剿共”大隊共一千二百多人,分福廷、吾峰、目場、腳車格、英都等五路圍剿安南同邊區,被獨立十四連逐個擊破。

八月二十日,縣人民民主政府出示佈告在長坑招考小學教師。

八月三十一日,安溪縣城第二次解放。

九月三日,八支四團與解放軍三十一軍九十一師副師長張宜愛率領的偵察營在縣城會師。

是年,全縣共有十九個鄉鎮,一百五十五保,二千二百九十八甲,五萬八千九百零六戶,二十九萬七千二百七十九人。

九月四日,成立中國人民銀行安溪辦事處,十一月接管舊銀行,至次年五月升格為縣支行。

九月九日,正式成立中共安溪縣委員會和安溪縣人民政府,全縣行政區劃設龍城、清溪、長康、崇新四個區。縣委設秘書室和組織、宣傳、社會三個部,下轄四個區工委,縣委書記張其華,副書記徐仲傑。縣府設秘書、民政、財糧、文教、工商、司法、民力交通等科室和公安局,下轄四個區政府,謝高明任縣長,徐仲傑任副縣長。

是月,全縣設立北石、官橋、湖頭、西坪四個支前糧站,籌借大批糧草支援解放漳州、廈門戰役。

是月,中共安溪縣委、縣人民政府抽調二百多名幹部組織安溪縣支前民工總隊(一千六百多人)前往同安,支援解放廈門等地戰役。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