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碑記選
新建清溪縣記(後周縣令.詹敦仁)
夫萬戶而置郡,千戶而置邑,古制也,泉之為郡古矣。小溪場西距漳、汀,東瀕溟海,乃泉之一鎮守也。地廣二百餘裏,三峰玉峙,一水環回。黃龍內顧以驤騰,朱鳳後翔而飛翥。土之所宜者,桑麻穀粟;地之所產者,獐麂禽魚。民樂耕蠶,冶有銀鐵,稅有竹木之征,險有溪山之固。兩營之兵,額管二幹餘人,每歲之給,經費六萬餘貫。地實富饒,是豈不足以置縣歟?
敦仁奉命以來,視事之始,既嘉山川雄壯,尤喜人物夥繁,思築而縣之,乃以狀請于郡太守。未幾而報可之令下,增割南安近地,新揭清溪美名。敬奉以還,大懼弗稱。矧新邑發岡自乾、亥而來,轉勢從辛、兌而入。向丙、巳以奉離明之化,流寅、甲以伸震迭之威。左環右接,如抱如懷;前拱後植,若揖若拜。析為四鄉一十六裏,通計一邑幾三千餘戶,梓列以圖,蔔契我龜。當三農收斂餘暇,適二營番戍休閒。便近之戶,役止三日,而民不告勞;築作之工,計不逾年,而兵不殫用。崇門豎樓,所以嚴其勢;繩廊周宇,所以處其吏。屋不華而加壯,寢僅足以為安。居民鱗次,雍雍然以和;官廨翼如,濟濟而有辨。由陸而至者,必出其途;自水而運者,會流於下。坐肆列邸,貿通有無;荷畚執筐,各安職業。土沃而人稠,風淳而俗樸。真東南形勝之地,實疆場沖要之區也。初經營於顯德大火之首冬,遂落成于明年小春之下浣。苟完苟美,不至侈矣;日庶日富,又何加焉!
其奈地華人質,業儒者寡,是豈教有未及者歟?殆亦有待而化者歟?豈知夫秦奢魏褊,俗若未易以轉移;伯清惠和,聞者尚能以興起;顧在上之人所以作之者何如耳。敦仁不能遠引古者之說以為喻,請以鄉邦之事而昌言之,可乎?爾閩之初,人未知學,自常公觀察以來,有歐陽四門者出。豈曰彼能而我否?孰謂昔有而今無?蓋未然者,猶有所待而然,未至者,當有所勉而至。齊變至魯,魯變至道。盛事鼎來,以答山川之靈;雄名日起,以續龍虎之號。曰教之,令固不敢不勉;而從令之教,爾邑之人當交相勸勉,以副令之願望。猗歟休哉!
重建清水山門碑記(明令.周宗璧)
清水祖師誕生于宋,化身于清水洞中。原其部下有護法四神,守山門以卻魔者,向侍祖師之傍,年深像壞。不佞來令是方,偶以祈雨之役,請師沛霖,意欲新飭。其住僧以為護法神宜在山門,因本刹無山門,所以無寶像。不佞乃首事集諸檀信,建山門於刹前,嗣為塑整其像。
適夜宿岩中,僧有不平,雲:“本刹四面之山,皆祖師故物。鄉人攘而據之,相訐有年。”噫!夫古人尚有舍頭腦身家以供佛,無非為本來事種功德,豈有奪僧之焚資而為己業乎?因召其人而諭以因果。柯家有老成亦能解,輒翻然還僧。爰聞古志,自佛國二大碑以內,寺前裂竹、龍淵池、羅漢樹、含笑花不過徑者雲。外有張岩、空映月放生池、尼姑院、蔡田室、出水石。半嶺前後二室、菜園等地界,皆寺之舊有。一登陟之,而祖師化身之處,寇萊公誥敕之文,及我朝諸名公所題卓峻名跡,真祖師道場也。何無識之人乃改郭清為清水,而沒其勝跡乎?今已改回本刹矣。時餘在寺,而為創山門以守神居,遍閱其界,而為之清楚以還佛產。洎餘下山,而淋雨大至。此一役也,三事皆成,因勒之瑉,以垂永久。
重修安溪縣文廟碑記(邑令.莊成)
古者立學,釋菜、釋奠之典,由來尚矣。我國家崇儒重道,至隆且備。山陬海澨,翕然向風。而安邑為文物名區,英才蔚起,周旋于車服禮器之旁者,固非一日。
在昔雍正間,先師廟歲久傾欹,其大成殿、兩廡、戟門、欞星門及騰蛟、起鳳等坊,俱經貢生李鐘准、監生林汝舟、生員吳徽猷、貢生王忠輔諸人分任興修。越今二十餘年,複經剝落。予方欲集紳士議葺,而李君鐘准、王君忠輔等仍各慨然以為己任,而林汝舟塚孫啟春、吳徽猷子報瓊鹹願襄事,適生員陳毓□承父太學生培宜命,獨力鼎新崇聖祠,其柵欄照牆,予亦勉力修葺焉。
夫政治之得失,視乎學校;而學校之興廢,關乎人文。今李君等踴躍急公,始終不倦也如此,則此邦人士,其皆仰體朝廷崇儒重道之意,以培養菁莪□樸之化,能無厚幸哉?予固知風教大行,而人文之蔚起,正未有艾也。爰上其事並濡筆而為之記。
國朝韓曉重造新城碑記(翰林 檢討 邑人 李光龍)
邑離郡計程可九十裏,直郡西北隅,編裏一十有八。其山水從四百裏外蟠簇飛峙,萃於鳳山、龍津,故邑以溪名,猶郡以泉名,首縣以江名,匪永、德所同也。《泉郡志》稱:“安溪感化裏,號小泉州。”蓋以是溪居海上流,人物貨財,水陸輻輳,鹽鐵大利,直通上四郡,不獨鄰郡連邑也。城在鬥口,去常樂、感德、崇善三裏約二百里而遙,去長泰只約十餘裏而近,與南安連界。以故郡之徵發期會,朝下夕至;縣之追呼於山,再程始達。其民又多恃遠而頑,殊少急公。治平且然,一遭荒亂,縣之疲於奔命,可勝道哉?
考城始於嘉靖丙寅,易三縣官,經營五載而始就。其初屢中倭故,非極亂不圖治,欲議戰先議守,以今揆古,天時人事,大抵然矣。閩中山海交煽,十載未靖,而海國為甚。泉屬邑六城,同時摧墮,民鳥獸散。其情形則非攻非守,無戰無和,痛心駭目,真古今未有之禍。即取二十一史中,稽其荒亂,以古覆今,能不重為歎恨?猶幸我朝盛治,威靈震疊,王師一怒,余魂釜遊。凡受封疆寄者,仰承王猷,冀寬九重南顧憂,有不恨寇如仇,愛民如子,竭生平之蓄積,以赴功能之會者乎?恨深則骨勇,愛極則心慈,既勇而慈,乃設險守國,勢又不得不用吾民也。用其力,則觸目盡骨髓幹矣;用其財,則三年酷派僅餘荒畝矣。向鳥獸散者,顛踣川穀,招呼不前,市如墟矣。當事即仁勇,使無一腔精誠,溢於格調之外,兼運以智計,伸之縮之,縱之操之,則能猝辦應驟,五十日而成城,極倥傯焦勞之會,而有從容暇豫之風,士無譏,民無怨哉?六邑是役,皆幹城之選,而吾韓侯,則邑父老子弟所睹記彰彰者矣。
考摧城之變,在乙未初夏。時王師前鋒攻關,賊懾而遁,然尚沿海岸也。逮秋日,而中軍入泉,泉、漳諸邑城,同時報復,王即首諭大選士為域民而撫之,於是海內之奇傑響赴,遴其最,畀為岩邑令。侯首得吾邑,單車抵署,謁廟齋神,尚遲偏師一掃也。非憑城無以固志,乃大集一邑紳士衿耆,使各獻議,僉詢協同,酌以特裁,恭詳於部、撫、按、道、鎮、府、館諸大人,罔不諧嘉,報命于大將軍世子,敬以丙申正月朔有五日,刑牲啟土禮。委僚屬合督之,紳士副督之,吏史耆老分六門,限丈尺,眾督之。其用財節取諸眾現當之九甲,而十甲紓其勞也。其用民夫,自坊及裏,由近暨遠,迭為番休,什伍而均節之也。其審形勢,則以二方臨河,灣環如帶,獨北擁山麓,賊從所窺伺,力新則功堅固始基之也。其用備築諸器物,使田家及匠作新舊半之,俾役丁自攜,完日償之,不濫派溢額重苦民也。其用收貯給散,不專寄耳目,令督員互相勾稽,侯時自摘發之,雖有巧,難作蠹也。其自用精神,朝夕畚鍤間,終始無怠容,則我紳士愧之;勸勉慰其懈者,而間以意外之惠獎賞其勤者,則匠丁懷之。或謂遠裏追呼不前,恐誤期會,奈何?愀然曰:“凋殘未蘇,忍恣驅之?與其重虐,寧可獲罪。”斯其精誠惻怛沁人臟腑間若此。
民初以慮始為難,疑未即赴,赴亦惜力。既而鼓舞邪許,一洗悍習,自相伍者什之,貧富不較,勞逸不分,至婢僕子女亦群趨將事,往來使君車下。侯笑而過之,禁令毋叱喝之也。最異者,日役工千有四百,計五十日,不啻數萬。轉石運磚雉堞轆轤間,保無錯趾折肱之患。夫民構一巨室,時日匪祥,或以病告,不則跌矣;況茲大役,而卒保康吉,絕無不虞,神若或陰相之矣。識者謂侯深時利之學,精人和之道,得道者多助,複城一事,聊見其端。
城竣,而侯蒿目山中,又起而用兵矣。以二月望有五日報成于王,周圍約六百六十餘丈有奇。垣連女牆,垛子高二丈一尺,闊一丈八尺。門四,水門二,較舊加高壯。匾南曰“澄清”,北曰“拱秀”。東曰“定濤”,西曰“安泰”。登高而望之,真如鳳舞龍翔矣。於是二學師率庠友及有城勞者,咸樂厥成,謂侯是役,宇我,屋我,招徠而固護我,我等可無餘力再竭,彰大功以垂永久?僉謂余光龍:“若日久從侯乘城,詳睹侯之精誠感孚,人天交佑。非但勤慎廉敏而已,當頌揚毋後。”余以不文辭者再,以草野衰廢辭者三,眾固強之;惟侯亦不以拙樸乏偉觀嫌也。敬與紳士合詞而縷述之,以勒于石,樹之道左。其費計 千 百 十有奇,征自十八裏九甲免役之數。其與督工若官、若吏、若衿、若鄉耆及樂助諸姓名列於碑陰。
和聲大橋碑記
湖頭地廣人眾,市集繁榮,素有小泉州之稱。惟市區藍溪一水之隔,行旅不便,溪洪暴漲之時尤為甚。先父和聲公曾有願建造大橋,以利行人,未遂而辭世。其後時局多變,地方不靖,我兄弟羈旅海外,雖歷經困苦未嘗一日敢忘吾父遺志,今者叨忝先人德澤,得以合力建造此橋,實現先父宿願,而時日耽延已六十餘年矣。昔賢者有言:“人有善願,天必從之。”然則天之從人願,固不在一時也;因以此橋紀念先父平生愛護鄉里,熱心公益之精神。是為記。
李尚大 敬書
陸大 撰
西元一九九一年六月吉旦立
碑文選
李光地碑文三篇
禦制豐碑
(康熙帝賜李光地以“文貞”諡號的碑文)
國家承弼之任,仰參萬幾,必資宿望舊臣,裨以典領。其有左右宣力,朝夕論思;生則紀績于旗常,歿則垂休於琬琰;凡以勵庶官,貽來祀也。爾李光地夙成英敏,早踐清華,昔當盤錯之時,特挺冰霜之節。初奏書於殿陛,克矢孤忠,繼贊畫於軍麾,備彰勝算。功成勘定,賞懋官階。入長中禁之詞臣,出貳夏官之邦政,總文柄者二載,秉節旄者七年,歲月滋深,委寄愈重,凡茲揚曆,備著賢勞。擢登喉舌之司,簡在鈞衡之地。居心翼翼,期素履之不渝,奉職孜孜,務遠猷之入告。至於專勤好學,博洽多聞,遍窺秘府之珍函,詳究遺經之奧旨,朕久玩羲文之易,獨窮理數之原,惟爾虛衷,隨時請益。每共研尋終始,辨析精微,嘗累日而未休,恒他人所莫解。君臣之契,特有深焉。顧以齒發之衰,□有林泉之請。朕眷茲元老,念屬高年,故在告勸時,必加慰勉。詎投簪之甫允,忽易簀之遽聞。深用藎傷,彌懷軫恤。乃命內府齎金以旌其廉,皇子執□以異其禮,遣大臣以經紀,賜嘉諡曰文貞,聿昭稽古之至榮,爰賁飾終之曠典。嗚呼!九京不作,思舊德以如存;八盡將封,沛殊恩於罔替。延諸永視此豐碑。
康熙帝的諭祭文
(李光地臨葬時朝廷遣臣宣讀的祭文)
維康熙五十九年歲次庚子四月丁醜朔越二十有五辛酉。
皇帝諭祭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諡文貞李光地之靈曰:國家升庸舊德,圖任老成,凡以表率百官,允厘庶務;矧夫謀猷練達,經術通明,□□三司,尤所注意。生既膺夫寵渥,歿當備於哀榮。爾李光地操履篤誠,器資端愨,早由甲第,拔置班屬。閩海之徂征,馳蠟書而入奏。山川距險,備陳攻取之形;金石盟心,永矢堅貞之節。特嘉忠悃,超授華資,持敬慎以宅衷;克艱厥臣,本直方而奉職。至於天人象數,朕嘗加意闡明,爾則探索研求,靡不虛心請益。蓋惟朕知爾最悉,亦惟爾知朕最深。乃以衰遲引疾,懇款乞休。曩賜假二年,今陳情再請。方優耆碩,欲裨安閒。用伸眷顧之恩,以全始終之義。遽聞溘世,良所不圖。追念平生,彌深軫悼。頒帑金以致賻,命皇子以臨喪。複遣大臣就家護視,易名令典,諡曰文貞。儐爾籩豆,立茲綸綍。嗚呼!考儒先之粹學,猶見源流,睠政府之成勞,如存風度。靈其不昧,尚克歆承。
雍正帝的諭祭文
(雍正帝給李光地追恤的祭文)
諭祭文。皇帝諭祭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贈太子太傅諡文貞李光地之靈曰:翊熙朝之泰運,端重良臣,稽冊府之鴻猷,宜崇元祀。蓋成勞懋著,生平之風慨有存;斯盛烈昭垂,奕世之寵褒益篤。載申綸綍,式薦牲醪。爾李光地學問優長,持身端恪。密疏遙傳於閩嶠,聿表忠忱;文衡近典於邦畿,克敷雅化。旋膺開府,宣揚仁惠之風;迨踐台司,翼贊皞熙之治。於戲,流芳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樹範岩廊,允矣千秋之茂典。列豆籩於祠宇,渥澤攸隆;布筵幾於裏閭,湛恩疊沛。靈其不昧,尚克歆承。
雍正十一年六月 日
林孺總兵墓誌銘
賜進士第榮祿人夫鎮守雲南楚姚蒙景等處地方總兵官左都督同知加三級姻侄駱儼頓首拜撰。
卿進士文林郎知湖廣房縣事姻弟王璋頓拜書並篆額。
公諱孺字世德一字孝若,世居安溪來蘇裏。公生裏之鳳山,故以為號。曾祖諱守約,祖諱興派,父諱長,皆以公貴,累贈榮祿大夫,如其官。曾祖妣楊氏,祖妣陳氏,妣吳氏,並累贈一品夫人。公少失怙恃,服屬亦盡,遭亂崎嶇山海間。康熙三年始入仕,七年移楚,十三年隨師討吳逆有功,領水軍前鋒入洞庭湖,血戰十七次,岳州平,以海氛未靖,自楚調閩,複海壇、金廈等島。二十三年,克澎湖三十六嶼。招撫臺灣,功在首先。前後敘功,累授至左都督,予敕傳襲世職拜他喇布勒哈番,仍記餘功二次,軍功記錄二次,遷臺灣鎮遊擊。當事者朝夕文章論薦。上亦稔知其將帥材也,例任臺灣者三年即擢內地。公秩滿,上以重地,再留三年。升粵督標參將,奉召見,蒙優獎。旋奉特簡,補湖廣寶慶副將,著馳驛速赴,不數日,升授貴州安籠鎮總兵官。四十年冬召見,賜鞍馬,諭薦舉賢能,皆擢用。四十四年冬,以老病乞休。既拜疏,有旨調福建海壇鎮總兵官,疏入,上以情詞懇切,予原官致仕。家居五載,以疾終來蘇裏第正寢,春秋七十二,遺疏至。上震悼,命議恤典,仍以承襲世職男天育宿衛殿廷。
公形貌魁梧、仁而好禮、寬大莊和、表裏澄澈。屢立戰功,其在洞庭澎湖尤著。澎湖已平,將軍施公籌臺灣之策未定,公適入,施公曰:臺灣之事試為我盡之。公曰:台敵大創之後,眾心惶惑,盡歸其傷殘俘馘,使知聖天子之命將軍也無必殺之仁,因而撫焉,可成事矣。施公從之。臺灣旋就撫,每疑難,施公一以付公。為善後計,留公於臺灣師一年乃歸。所至,去後人皆思之。鎮黔十載,任使以誠。常消患於未萌,苗猓懷服。公去黔歲余,安籠境內,洞苗相攻,當事失策,□□□□□黔人於是益思公也。公之欲乞休也。知舊勸止,公皆謝之。夫孰能於品望方隆之時,而有泉石之思,公真可以風當時而師後世者矣。公生崇禎已卯五月初四辰時,卒今康熙庚寅十一月十四日申時。乙未十二月二十二日申時,葬來蘇裏美山之陽鋪坪原,座子向午兼壬丙。配洪氏,封一品夫人;子男六,天賜、成琮、天育、天麟、天慶、天懿;女一,適庠混生陳邦彥;孫男五,源、潯、潤、澄、滉,繩繩未艾;孫女六。天賜等以狀請餘志,而請顒伯王君書。王君女許配天懿。余婿天慶也。余又嘗與公同事閩海、黔中,誼不可辭。銘曰:維公懋績,在楚與閩,秉鉞黔右,鴻庇我人,進退有節,伊古純臣。侯山之陽,妥公之裏,大□昭明,肄于孫子。
襄事孤子天賜、成琮、天育、天麟、天慶、天懿同泣血稽顙。
期服孫源、潯、潤、澄、滉同稽首勒石
晉水興殖堂刻
軼事
王祝二侯功德碑
在安溪龍涓鄉崎佘村所在的村落,莊溪與龍涓溪交匯而成的三角壩上,立有一石碑,該碑高一.四五米,寬○.五六米,厚○.一米,底座被沙土掩沒大半。該碑正面中間鐫刻著:“皇明王祝二侯功德碑。”右下側落款時間,因長期風化受蝕,字跡難以辨認。可辨的有“XXX戊XX春XXXXX。”距該碑二百米兩溪匯流處聳立一塊大石,約二立方米,此石刻“泉漳分界”四個均勻大字,字體方徑約○.九二米,字的兩側各有一條平行線。
經查安溪、長泰兩縣二志,得證:明萬曆三十四年,王賢卿任安溪縣令;萬曆三十三年,祝國泰任長泰縣令。而萬曆三十六年為戊申年(一六○八),王的後任縣令為萬曆三十六年,祝的後任為萬曆三十八年。由此推斷,萬曆三十六年春,王祝兩縣令均在位,該碑字跡應為“X萬曆戊申X春XXXX”即為立碑時間。
白王、祝二侯裁定分界後,兩縣邊民們平息了由來已久的爭端,消除了糾紛。從此,邊民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而安溪、長泰縣的人民,為紀念二侯之功勳,便立此“王祝二侯功德碑”。
李光地與紅稻
一九四○年前,縣內普遍栽種一種紅稻,早熟高產,營養豐富。後來,由於推廣矮化良種,種植逐漸減少,現在只在偏遠山區尚有少量種植。然則這種紅稻米的栽種始於何時,查閱有關史料,發現康熙五十四年,官居文淵閣大學士的李光地,乞假二年回鄉獲准,陛辭時康熙皇帝賜發紅稻一石,讓其試種於鄉。李光地回鄉後,次年春即在湖頭私宅前擇地栽播,發現其種比當時其他諸種吐穗成實皆早十餘日,其米顆比諸種尤較長大。光地一面又試續栽晚季之秧,一面具摺向康熙呈報晚秧已油油暢發,並請示“可否廣傳於民間”。康熙皇帝覽奏摺後除朱批“知道了”三字外,還在“廣傳民間”四字旁加朱圈認可。這或許可以說明,至少清康熙五十五年(一七一六),李光地就引進紅稻到縣內試種,距今已曆二百七十多年。當然,現在栽種的紅稻是否就是當年康熙皇帝賜給李光地栽種的品種,則尚需進一步考證。
附:大學士李光地奏陳伏讀禦序情由並報御賜紅稻種成玉粒始末奏摺
康熙五十五年五月
臣李光地謹奏:臣因萬壽嘉節不得隨班拜舞,謹具摺遣家人齎奏,蒙御批發下。家人以五月廿四至家,臣恭設香案跪接叩頭謝恩訖,內有另封文字。臣謹啟函捧讀,系禦制《性理精義》序文。臣伏誦旬日,仰見皇上理造精深,詞尚體要,躬行實踐,學已達於性天,緝熙單心,道實兼夫聖哲。總其條貫,以勒成書,約厥指趨,而序於編首。莊嚴簡重,論極皇王;潔靜精微,體絕晚近。真三代訓誥之文,非秦漢以下,花藻無實、枝蔓無根者所可比擬也。鄉村人士,稍有見識者讀之,鹹謂性理二字,向者習而不察,一經聖明闡發,始知性為真源,理為實際,體用合一之指,昭昭乎如撥雲務而見青天矣。至此書始末撫去取大旨,以至理義象數之精微,悉稟聖明逐一指授,臣奉命編摩,懼弗克稱。猥蒙序中齒及臣名,感悚尤深。所有原發稿本乞賜臣留為家寶,相應奏明。又臣去歲陛辭時,蒙皇上賜發紅稻一石,俾臣試之本鄉。臣謹于春間就居宅之前擇地栽播,其種比閩中諸種吐穗成實,皆先十餘日,其米顆比諸種尤較長大;續即栽晚季之秧,今亦已油油暢發,恭惟降比嘉種,實冥貽於帝天,故粒我蒸民,爰廣被於疆界,斯誠泰平之盛瑞,不比朱草靈芝、抑且為蔔世之休征,同符公劉、後稷矣。理應將收穫情形報聞,但不知明歲可否廣傳民間,抑且暫謹收貯,恭候旨下遵行。另魏廷珍書中,恭奉聖旨一條,臣已另差家人齎摺請旨,今將伏讀禦序情由,並早稻登場種成玉粒始末,具摺由總督滿保處代奏以聞。
知道了(硃批)
潘思光與李宗文
西坪留山潘思光與湖頭李宗文為清乾隆年間同榜進士,少時赴泉州府試。出入與共,思光魁梧奇偉,宗文荏弱文雅,路人笑指曰:“宰相家兒,大雅喑喑,不同凡響;彼蠢壯者,自是傖父耳。”思光聰雋敏捷,意頗自負,聞言不悅。戲語宗文曰:“宰相家兒,無向人低頭時。”宗文唯唯。後宗文任提督河南學政,思光任汜水知縣。清制學台入縣境,知縣須出城郊跪接。思光以為與宗文同鄉同年,不肯出迎。宗文知其故,有意開玩笑,將思光所取案首,仍置第一名,但將名字倒折,不露出來。及放榜,全縣譁然,誤為案首落選。思光不得已。急趨謁宗文。依例須行跪拜禮。宗文已作準備,命家人于思光入見時,即將案首名字揭開,自伏公座上假寐,佯作不知。思光跪於公座前,伸手擰宗文腳,宗文連聲喊狗,相視大笑。嗣延入客室坐談,思光奮力將宗文倒挾掖下。問“尚能再捉弄否?我終要教你低頭。”宗文討饒乃放下。家人進膳,舉杯暢酌,歡談平生。思光告歸安溪後,以狂放開罪府縣,上下溝通,欲陷之;賴宗文飛書緩解。
王士琦一語解紛
清道光間,王承勳為進士,其子士琦,人以琦舍稱。因承勳經歷宦海風波,誡子切勿赴春闈,僅以舉人終其身。故龍涓仙景某富室慕其名氣,延置為西席,相處數年,主賓歡悅。
咸豐間,某氏與華安縣大地(一地名)為姻親,大地有人舉秀才,設筵申慶,柬邀某氏參加,某因奉送禮儀,順夾一箋賀,題曰“芹草有香皆入選,泮池無水不生春。”秀才系以賄得選,觸發心病,指“無水”不“生春”為存意譏誚;當場怒駡卻禮翻臉,誓不幹休。某意確無心相謔,力辨不得解,乃約期,雙方各偕文人,集中評議,如聯語不當,願受罰謝過,否則,秀才當陪罪。
某歸,急趨訪士琦,告以故,並請命駕解圍,士琦沉思有頃,乃許偕行。及期,龍涓文人以士琦為首,赴大地集會。秀才大張筵席,鄰縣文人起立申言,指“無水”不“生春”為有意譏誚;議論紛紛。語畢,士琦徐徐起立,笑容可掬,謂千家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句,為諸公熟讀,如指“無水”為侮蔑,則“無處”將作何解釋?鄰縣文人經此一言詰問,為之語塞。秀才自承理短,陪禮認輸,一場風波,隨即平息。
魯迅喪儀中的安溪人——陳乃昌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魯迅先生溘然長逝。噩耗傳出,萬眾同悼;二十二日下午舉行隆重的出殯儀式。在長達二裏多的送殯隊伍中,有一位安溪人,他就是在上海從事地下工作的陳乃昌同志,當時,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上海,陳乃昌毅然參加魯迅先生的喪儀,體現了他對魯迅先生的崇仰和悼念,某種意義上可表達了安溪人民對魯迅先生的深情。
陳氏系安溪縣龍涓鄉新嶺村人,一九一○年十一月出生,早年就讀集美學校時,見過魯迅先生,那是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一干七日,魯迅先生從廈門大學應邀至集美學校講演時,他正在該校師範部就學,洗耳聆聽其教誨。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十日,在上海就讀大陸大學的陳氏又親聆魯迅先生到校的講演。一九七八年,他親自復函復旦大學《魯迅日記》注釋組,提供有關魯迅先生二次講演的情形和線索。
解放後,陳氏曾在國務院任職,現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
傳說
吾宗官圳
吾宗官圳位於安溪縣官橋境內,源頭自赤嶺村廬汀溪壩,經赤嶺、駟嶺、恒美、洪塘、燎原、草阪流入吾宗村,圳下灌溉面積近二千畝。在清雍正、乾隆間,圳流受益權獨歸吾宗所有,水過他境而不准灌溉其田,其中當有一曲緣由。
先前吾宗下坪角落有一富室人家,為教化子弟,聘請一私塾先生辦學堂,該先生即後來位居詹事府詹事陳萬策之父,他認真施教,博學多才,樂為鄉民辦事,深得民眾尊敬。不久,其妻來此,暫住書房,在村民關照下,過著安穩清苦的生活。
時過一年,該村發生大旱,田園荒蕪,莊稼失收。時先生之妻身懷六甲,因感恩夫妻雙雙下跪,對天發誓:若出生男孩,他日倘可出頭及第,定為吾宗修一水圳,以解乾旱之災。
數月後,其妻臨盆,恰逢風雨交加,嬰孩下地後即雲開天晴,可孩兒啼哭不止。陳先生依世俗卜議攜帶妻兒幼子沿水尾覓擇。途經仙苑、鳳城、南安溪美,至泉州,嬰兒止哭,便就地定居。
此嬰兒即是陳萬策,後在朝為官,位居詹事府詹事。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秋,他主持浙江鄉試,擇近告假返鄉省親,時值閩省饑荒,遍地哀鴻,觸景憶及當年母親發誓要為吾宗開圳之宿願。於是上奏朝廷,欽准。修成一水圳,專供吾宗受益。
雖說如此,此圳可二百多年未曾大修,時常缺水致莊稼歉收。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由旅菲華僑陳火炭先生親自監工,並發動本村、龔厝、五裏埔等村落捐款集資,經改圳道,填沙土、挖涵道計數萬工日,至一九三八年修復通水。
解放後,党和人民政府曾數次撥款派工擴大修復此圳。如今,此圳重要圳段依然繼續使用。
三到堂
湖頭李清植的夫人黃氏,其父乃提督浙江學政,童年隨父到任。及嫁清植,時清雍正年間,清植又為提督浙江學政,便隨夫到任。嗣後其子宗文又任提督浙江學政,時清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浙人因此稱其所居處為“三到堂”,以父、夫、子三世均為該省提督學政,夫人皆隨到任,此種奇異,真是人間少有,榮耀無雙。故成佳話.流芳於世。
祥異
珠洋奇景
珠洋是西坪鄉的一小村,海拔近一千米。村中有兩塊大石。其一曰虎嘴,臥於村外半公里處的山徑旁,長寬各約六米,高約七米,中有裂縫,如被人一刀劈為兩半。石一側臨路,一側橫空,下有山澗小溪,四周皆為林蔭。其一曰獅嘴,橫兀於虎嘴斜後方約一公里的小山坡上,石狀與虎嘴相似,但四周無林溪,石中裂縫斜張,有如一獅頭齜牙咧嘴。
奇特之處是獅虎二石裂縫大小可變。虎嘴石張則獅嘴石合,獅嘴石漸張而虎嘴石漸合。據村中壯年人講,幼時每放牧至此,在虎嘴石玩耍,得奮力一跳方能躍進石縫。兩年前尚可容一拳伸入,今只剩一小縫隙了。由此推算,二石張合約六十年為一週期。因二石奇異罕見,特入此志。
湖頭發現一毛孩
湖頭鎮美阪村一許氏農家,一九八五年十月(農曆)出生一男嬰,孩兒腹部、背部稀疏長有幾纈黑毛,尤見胳膊、腿部、腳趾均長有黑茸毛,臉部額頭與眉宇因長滿毛而成一體,有如常人的通鬢胡。該毛孩已五周歲,衣、食、住、行與其他孩童無異,發育良好,智力與正常孩童無別。
藍田發現桫欏
泉州市和安溪縣林業部門在藍田鄉烏土村進行森林資源調查時,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桫欏。桫欏又名樹蕨,當地群眾稱為假鐵樹,該村的松竹混交林的數條溝裏均有分佈,面積之大,實屬罕見。其中最大的一棵高三.二米,幹粗○.二二米,桫欏系出現並廣布於距今三億年前的石碳紀時期而在第四冰川劫難中倖存下來的古老孑遺植物種,素有“活化石”之稱。該發現為研究本地域的古植物、古氣候、古地理及古地質提供極有科學價值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