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安溪 »

安溪民間故事與傳說

作者:佚名  來源: 茶鄉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安溪民間故事與傳說

只驚七月半大水

閩南民俗有句諺語:“不驚七月半鬼,只驚七月半水”。

有泛神崇奉且十分迷信的閩南人。為什麼不怕七月鬼仔節的七月半鬼,反而怕起七月半水來呢?揣度起來,這與當時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環境有關。

閩南百姓歷來是信鬼神也怕鬼神的,一年自始至終的諸多歲時節日,均與奉神敬鬼有關,至於七月半中元節,正是奉神敬鬼的特大鬼節,百姓其所以不驚者,那是因為從七月初一起燈腳開始就對神鬼進行供奉了,而至七月十五日這種供奉更為隆重也更為全面,所以認為有了這樣的供奉,神鬼不特不會來作祟,甚至暗中還會來保庇,即所謂有燒香就會有保庇,心裏有了慰藉,或說心理得到平衡,所以對於七月半鬼,也就無須恐畏驚怕了。

至於農曆七月半,那是颱風多發期,常常颱風引起暴雨,大雨傾盆,山洪暴發,又是海水大潮之期,海水高漲,山洪湧至,山海之水相激,水位升高,沿海即將收成的地瓜、落花生,盡被山洪海水淹沒,地勢較低的沿海鄉村,多數房屋亦被水淹。水位高至一二尺,有時暴雨加上狂風,屋蓋被風掀起,牆壁倒塌,造成極大損失。這種自然災害的破壞,遠比所謂鬼魅的作祟更具體和更嚴重,鬼魅之祟尚可設法“解替”,這種自然災害,非人力可以抵禦,其災害遠比鬼魅厲害,故長期以來遂形成“不驚七月半鬼,只驚七月半水”的俗諺。

 

“土地公蛇”的傳說

有一種蛇四足微紅,尖尾、大肚,頭上有一紅點,身子約七八寸長,俗稱“土地公蛇”。
據說,土地公有一個兒子,本是一條大蛇精,長年住在深山密林中,它身粗如桶,口大如盆,身長一丈,非常兇惡,時常出山傷害人畜。

一天,玉皇大帝聞知此事,就派出天兵天將前來捕殺,但打不過它,玉帝后來查明它是土地公的兒子,立即調土地公土地婆上天,責備他們教子不嚴,叫他們去收伏。土地公與土地婆回到人間,見了兒子大罵:“你這孽子,吾生來盡做好事,想不到你竟在此胡作非為。快快隨吾上天庭伏罪!”土地婆也說:“孩子,你快變小,讓你母帶上天庭吧!”蛇精聽了母親的話,就把身子變小至七八寸,由土地婆用布包著帶上天庭交旨。玉帝看到這小蛇兒,問:“小小蛇兒,怎能如此兇惡?”土地婆啟奏:“這是我叫他小,變好了。不信,看它再變。”蛇精聽了,就成了原來的模樣,玉帝、天神大驚不已。玉帝怕它變得更大、更凶、更厲害,大聲喊“好了,變小,變小,再變小!”隨著玉帝的喊聲,蛇精由大慢慢變小。當變到七八寸長,說時遲,那時快,玉帝手拿玉璽,猛向蛇頭壓去,命神將把它拋在凡間受苦。從此,蛇精再也無法變大了,這就是民間常見的土地公蛇,蛇上的紅點,就是玉帝用玉璽蓋下的印記。

由於土地公收伏孽子,為凡間除害有功,玉帝便封他為“天下都總管”的官職,人間有什麼都由他管,從此以後,各鄉各裏,各家各戶,都有土地公的神位,尊稱為“福德正神。”

 

龜笑鱉無尾

一隻龜遇到一隻鱉,龜看到鱉的尾巴很短,就嘲笑鱉說:“你的尾巴怎麼這麼短啊?”。其實,龜跟鱉一樣,自己的尾巴也很短,於是鱉就毫不客氣地回敬了它一句:“你自己不也一樣嗎?”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優點也會有缺點,但某些人往往看不到或根本就不願意看到別人的優點,卻喜歡通過嘲笑別人的缺點來貶低別人和抬高自己,殊不知別人的缺點,他自己也同樣存在,如果遇到一個不好惹的人,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自討沒趣。對這樣的一些人,“龜笑鱉無尾”這句閩南俗語,無疑就是一種很好的提醒。

 

安溪名茶黃金桂由來的兩種傳說

原產于安溪縣羅岩。無性系品種。黃旦的由來有兩種傳說:其一,相傳,清咸豐古年(一八六○)安溪羅岩灶坑村(今虎邱鄉美莊村),有個青年叫林梓琴,娶西坪珠洋村女子王淡為妻。當地風俗,結婚一個月,新娘回娘家“對月換花”,返回婆家時,新娘帶回的禮物中要有一種東西“帶青”(即植物幼苗),以象徵世代相傳,子孫興旺。王氏“帶青”之物,即為兩株小茶苗,種在祖祠旁園地裏。經夫妻雙雙培育,長得枝繁葉茂。採製成茶,色如“黃金”,奇香似“桂”,左鄰右舍爭相品嘗,嘖嘖稱讚,特以王淡名字諧音命名為黃旦。後來,茶商林金泰將黃旦運銷東南亞各國,供不應求。為進一步提高黃旦的身價,並根據黃旦的特徵,取名黃旦。

其二,十九世紀中葉,安溪羅岩村茶農魏珍,外出路過北溪天邊嶺,見一株茶樹呈金黃色,因好奇心驅使而將它移植家中盆裏。後經壓枝繁殖,精心培育,茁壯成長。採製成茶,沖泡之時,未揭杯蓋,茶香撲鼻;揭開杯蓋,芬芳迷人,因而傳揚。後人根據其葉色、湯色特徵,取名黃旦。

黃旦植株小喬木型,中葉類,早芽種。樹姿半開展,分枝較密,節間較短;葉片較薄,葉面略卷,葉齒深而較銳,葉色黃綠具光澤,發芽率高;能開花,結實少。一年生長期八個月。適應性廣,抗病蟲能力較強,單產較高。適制烏龍茶,也適制紅、綠茶。制烏龍茶,香奇味佳,水色金黃,葉底黃亮,獨具一格。

 

王士琦一語解紛

清道光間,王承勳為進士,其子士琦,人以琦舍稱。因承勳經歷宦海風波,誡子切勿赴春闈,僅以舉人終其身。故龍涓仙景某富室慕其名氣,延置為西席,相處數年,主賓歡悅。

鹹豐間,某氏與華安縣大地(地名)為姻親,大地有人舉秀才,設筵申慶,柬邀某氏參加,某因奉送禮儀,順夾一箋賀,題曰“芹草有香皆入選,泮池無水不生春。”秀才系以賄得選,觸發心病,指“無水”不“生春”為存意譏誚;當場怒駡卻禮翻臉,誓不幹休。某意確無心相謔,力辨不得解,乃約期,雙方各偕文人,集中評議,如聯語不當,願受罰謝過,否則,秀才當陪罪。

某歸,急趨訪士琦,告以故,並請命駕解圍,士琦沉思有頃,乃許偕行。及期,龍涓文人以士琦為首,赴大地集會。秀才大張筵席,鄰縣文人起立申言,指“無水”不“生春”為有意譏誚;議論紛紛。語畢,士琦徐徐起立,笑容可掬,謂千家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句,為諸公熟讀,如指“無水”為侮蔑,則“無處”將作何解釋?鄰縣文人經此一言詰問,為之語塞。秀才自承理短,陪禮認輸,一場風波,隨即平息。

 

剃頭剃一邊,欠錢不愛還

從前有個人,最大癖好就是欠錢不還,甚至連理個發也費盡心機要求籤單。有一次,理髮師傅邊理邊問他什麼時候結賬。

“沒問題,理完發就給錢,連以前所欠的一起結清。”那人嘴上應承著,心裏卻在想主意。估摸著快理完發的時候,他突然假裝肚子疼要上茅廁,趁機開溜了。

接下來一次,那人一走進理髮店就先開口打哈哈:“這次剃完頭一定還錢!”理髮師傅輕輕一笑:“不打緊,就一點小錢,虧您還記得!”其實,理髮師傅料知他肯定還會耍滑頭的,決定給他一個教訓,於是他一改以往整頭平均由長剪短的常規,先將半邊頭髮剃到位,然後在另半邊剪掉一點點頭髮。果然,還沒等剪完頭,那人又藉口上廁所了。他走出理髮店,心裏得意極了,口中哼著小曲,在街市上閒逛起來。逛著逛著,見一群孩童一路跟著他。他正想開口轟他們,卻聽得群童笑嘻嘻地齊聲念道:“剃頭剃一邊,欠錢不愛還……”那人意識到問題嚴重了,趕緊借面鏡子一照,見到兩邊頭髮一長一短,頓時羞愧難當。

“剃頭剃一邊,欠錢不愛還”這一則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故事,也就成了廈門人諷刺“老賴”的經典名句。

 

後垵謝東台秩事

謝東台,安溪厚安大寨後溝(今城廂鎮磚文村)人,其父名肖峰,世代以農為業。東台出生於明嘉靖年間 (一五二二~一五六六年),兄弟排行居長,品性敦厚,一生克勤克儉,與人無爭,廣修善行,做了許多積德累仁的事,其妻亦持家謹嚴,故被鄉人廣為稱善。

一日,謝東台到鄉外的一個水澤旁割草,忽然瞥見叢草間有一隻烏蛇盤曲其中,他害怕為蛇所傷,趕快避開,而烏蛇也停著不動。當天晚上,謝東台把遇到烏蛇的事向妻子悄悄說了。謝妻聽後道:“昨夜,我曾夢見一位神人對我說:‘汝日後會得天公的保佑,與烏蛇同家。’今日夫君就遇著烏蛇。聽說烏蛇能孵出米來接濟人,這豈不是要應驗了嗎?”於是要東台在明天天未曉的時候再去探視一下。

第二天,謝東台趕了個清早,隻身來到水澤旁,看到草叢中的烏蛇尚在,思慮再三,最終以密竹籃把烏蛇盛取回家,密藏於家裏的一個大缸中,設立香壇,列家人“八字”,向天禱告,然後投米一撮於缸中讓烏蛇去孵。因做事十分秘密,故連家中的人也不知這件事情。第二天,東台打開缸蓋探視,發現烏蛇已孵米十多升,剛好足夠一家人一日食糧之用。由此,烏蛇孵米,日日剛好夠用,而且遇有客人到家,孵出的米也同樣增加。因所煮用的米每次都由東台的妻子取出交由家人炊用,過了十多年,家中的人依然不知此事,而東台的家道卻由此而發達昌盛了。

有一日,鄰居為小孩做滿月,宴請東台的妻子。謝妻匆忙過去,一時忘記取米給家人炊用。快到中午的時候,她的媳婦看到婆婆出去很久還未回家,不得已進入婆婆室中取米,沒想到打開米缸蓋時,卻猛的看見一隻蛇盤在缸中,她受到驚嚇,邊叫邊跑了出去。等到謝妻趕回開啟米缸查看的時候,烏蛇已離去很久了。無奈之下,東台只得再設壇向天禱告說,如果謝家運數有定,請繼續賜烏蛇到家再孵一個月。到了晚上,烏蛇果然重新回來,在謝家再孵米一個月後離去。自此之後,東台的家道依然十分昌盛,且人口日增,有生無死,五代三公三媽全部健在,享得了這難能可貴的福份。

就在謝東台五代同堂慶全的那一年,東台遣人到泉州,要定制慶祝的大紅燈籠。這時,恰逢晉江新科狀元莊際昌也派專人到泉州定做狀元燈。為此,雙方各持榮譽,都要以先買為榮,爭執很久而互不相讓。這時,夾雜在圍觀群眾中的泉州進士秦鐘縉,走出來調停說:“如真的有五代三公三媽全部健在的,這真是難能可貴的事,並非才力所能為的。應該讓謝家為先。”眾人亦認為有理。

當東台的家丁買燈返回時,秦鐘縉暗想,這事不知會被這姓謝的騙否?即尾隨其後,到安溪密訪,發現謝家真正是三公三媽果真俱全,才放下心來。沒想到秦鐘縉的行蹤被東台知道了,乃恭請鐘縉到家宴待。秦鐘縉目睹謝家一門和氣,五代三公三媽同堂慶全,依序稱拜,其樂融融,就為此撰寫了一副對聯慶賀:

堂上呼孫,且喜吾孫作祖;

階前拜祖,方知我祖亦孫。

秦鐘縉到安溪時,還遍游安溪的岩寺名勝,就安溪八景賦詩八首稱頌,並撰寫一副對聯懸掛于厚安顯應廟(今磚文村,廟祀王審知部將陳都將 )中,聯文為:

神應出風雲,青樹池台森古廟;

民依虔伏臘,空山弓劍憶將軍。

 

楊文廣智平密婆(蝙蝠)洞      民間故事雲集

官橋的鐵峰山上,有一個大石洞,洞裏有許多密婆(蝙蝠),叫密婆(蝙蝠)洞。又因洞邊有松樹很多,也叫鐵松洞。這山的大石頭堅固如鐵,山峰又高又尖,就叫他鐵峰山或鐵尖山。

傳說閩王王審知的部將林青前來閩南各縣遊覽,看到鐵峰山山勢險要,又有天然的大石洞庭湖可以住宿,環境優美,就帶領一部分士兵在這個山洞駐紮下來。宋朝大將楊文廣春命南下平閩,聽說林青駐紮在這裏,就帶領部下前來片剿。楊文廣的軍隊駐紮在離鐵峰山四五裏路外的三角坑溪南邊江仔頭,在溪上造了一座簡易的石板橋,讓士兵經過,由於這個地方了有官造的橋,地名便叫官橋。

密婆洞洞主林青聽說楊文廣前來征剿,就帶領部下下山迎戰。大戰數十回合,林青寡不敵眾,下令退兵。林青乘坐的戰馬麒麟,是一匹烈性馬,非常猛勇。在退失的時候,林青心裏慌忙,無意中抓著玉麒麟頭上的一撮紅色的鬃毛,玉麒麟突然大聲吼起來,那聲音又淒厲又刺耳,楊廣廣的兵馬聽了都顫悚駭怕站不住腳。林青見到這種情況,急中生智,將玉麒麟轉過頭來,沖入楊文廣的軍中。楊文廣的軍隊立刻亂了陣腳。林青揮兵衝殺,楊文廣將士死傷不少,連楊文廣也從馬上掉下來。楊文廣眼看難以取勝,就且占且退,收兵回營。

楊文廣回營以後,如集將士計義,大家面面相看,想不出好計謀。第二天,楊文廣又帶兵上陣交峰,仍舊被玉麒麟嚇退。過後集眾商議,軍師定若說:“鐵峰山山高勢險,松林很密,林青又有寶馬,看來只能智取,不宜硬攻。”楊文廣聽了認為有理,趕緊問到:“王軍師有何妙計?”王定若湊上前去,在楊文廣的耳邊獻上密計,楊文廣連聲稱讚此計甚妙。

第二天,楊文廣又帶兵攻打密婆(蝙蝠)洞。林青靠他有玉麒麟,毫不畏懼,領兵前來迎戰。他的部下因連續打了勝戰,士氣大振,也猛力衝殺。

交戰數回合後,楊文廣且戰且走,退入密林。林青知是計,趕著玉麒麟緊緊追殺。進入密林處,突然四處硫磺火炮一齊爆響,頓時火光沖天,密林變成火海。楊文廣的伏兵又從四面包抄過來,林青和他的部下無法突圍。玉麒麟被火燒得發狂,也不聽指揮。林青和他的人馬都被燒死。

密婆(蝙蝠)洞也就平定了。

 

拿飯勺撞貓

話說以前有兩戶很要好的鄰居。其中有一家養了一隻貓。有一天,另一戶鄰居正在煮魚,餓貓聞到魚腥味就跑進廚房偷吃。主人正好看到,就拿著重重的木飯勺假裝要扔過去想把貓趕走。可沒想到一失手,那笨重的木飯勺就飛了出去,正好打中貓的腦袋,貓當場斃命。這戶人家慌了,為了不傷兩家的和氣,他抱著死貓到鄰居家賠禮。他說:“真抱歉,你家的貓跑到我家偷吃,我本想拿木飯勺嚇走它,誰知一不小心失手打死它了。這貓多少錢,我賠給你吧!”另一戶鄰居聽了,很不高興地嘟囔道:“你這人也真小氣,那貓能吃多少,你下那麼重的手。我那貓可是從日本配種過來的,價值二萬五千日元。”見鄰居說這等氣話,打死貓的鄰居也生氣了:“我本誠心向你道歉,沒想到你說這種話。那好,你家的貓跑到我家偷吃,害我扔斷了一根木飯勺,你可知我那木飯勺是祖傳古董,價值二萬六千日元。理應你賠我才對。”說得鄰居啞口無言。

這個閩南故事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事要相互諒解對方,寬容大度一些,不要因無理取鬧而傷了彼此之間的情誼。

 

小窟水養不出大尾魚

明朝萬曆的時候,咱們安溪縣虎邱林東村,有一處叫窟他朱的地方,住著一戶人家。夫妻年過半百,才生一子,取名朱文喬。文喬族中祖福輩輩都種田,沒有一個讀書人。姓朱的在這裏又弱房小姓,動不動要受人欺負。

文喬小的時候,家庭很貧困,但父母克勤克儉讓他讀書,希望將來能撐起來朱家的門戶。文喬自小就聰明懂事,他不負父母一片苦心,也沒有白讓老師辛勤教誨,經過十多年的勤奮,十七八歲就寫得一手好文章。數年中,縣試進秀才,鄉試又中了舉人。

有一年,文喬上京應試。臨走的時候,父親吩咐說:“喬兒,咱家世代不識字,你要考出好成績啊。”母親叮嚀著:“兒啊!咱家窮,給你的路費不多,你路上要斟酌安排,免得三寒兩餓。”文喬將父母的話默默記住,眼淚汪汪地離開了家鄉。

“功夫不負有心人”,會試開榜,朱文喬考中了第一名。按科舉制度,會試考中還要經過皇帝殿試,然後選出狀元、榜眼、探花。

當晚,文喬正在歡喜的時候,突然一個穿著朝服的官人來找他,說九千歲魏大人要請他去談話。文喬不知是什麼事,就跟他走了。

原來,魏大人就是魏忠賢,是朝廷的宦官司,萬曆皇帝非常寵信。在不旮,他的勢力可真大,只要他稍有不高興,不論大官小官都有丟官或被殺頭的危險。這次他知道朱文喬中第一名,自然認為是一個搜刮錢財的好機會。

文喬來到魏府,魏忠賢的手下就笑眯眯的對文喬說:“一表人才啊,不愧是天子門生,考中頭名,可喜可賀,不過,你第一次來見九千歲,可有見面禮?”文喬聽著一愣,心想:“我連一條路費都有困難,臨行時母親叮嚀要精細安排膳宿,這次我若不中,還怕沒有路費回鄉呢!

要拿什麼做見面禮呀!”文喬靜立許久,不能吐出一句話來,這樣就得罪了九千歲。

於是,魏忠賢暗中查了朱文喬的原籍,然後去了萬曆皇帝面前說文喬的壞話。萬曆皇帝是個真糊塗的皇帝,他不分青黃皂白,一下子就輕信了魏忠賢的讒言。

殿試的那一天,萬曆皇帝開口便問朱文喬說:“你是何地人氏?”文喬答道:“我是福建省安溪虎邱林東窟他人。”萬曆皇帝立即變色道:“窟他怎能養出大尾魚來!你考試想必有弊。”便不給他“狀元”的桂冠。

由此,“小窟養不出大尾魚”這句話就在人們口中偉開了。

 

安溪城隍:水鬼做城隍

從前安溪城裏有一個釣魚郎,天天到溪邊釣魚,午後就有一個中年人來和他講古。時間長了,他們就結成朋友。有一日,這個朋友對他說:“咱兩個已成為朋友,我從實對你說,明天上午,我就要去轉世了。我是三年前溺死的水鬼。明天是我的交替日,有一婦人來接替,所以來與你辭別。今晚咱暢談一夜吧!

第二天上午,釣魚郎躲在河邊觀看。不久就有一個大肚子的婦人呆呆地走入溪中,眼看就要淹死,釣魚郎趕緊下水,把她救上岸來。

這夜,那個朋友來找釣魚郎說:“咱兩個是好朋友,我苦熬三年,今日要找交替,你怎麼不念友情,把婦人救起?害我失去替換機會,又要受苦三年了。”魚郎說:“唉呀,你只有一個人,孕婦連胎兒兩個人。一命換兩命,我不忍心,才救了她呀!”

三年後的頭一天,那個朋友特地辦好酒度,在河邊等魚郎,又說明天他要轉世,叫魚郎別再下溪救人。

第二日早起,魚郎趕到溪國,看見一群母豬帶一群豬他下溪,魚郎又把豬仔趕上岸。

夜時,那個朋友又來了,責備他為什麼又為難他。魚郎說:“我救起的雖是牲畜,性命可有好多條呵。你找一個替一個的,我就不再誤你了。”那個朋友只好又苦熬了三年。

那個朋友接連三次,總計九年,沒有損害生靈,感動了天地。剛才安溪缺城隍,河神上秦,玉皇大帝便封他做安溪城隍。

那個朋友來溪邊與魚郎告別,說魚郎誤他變助他。現在他做了安溪城隍,以後只要到城隍廟裏燒一炷香,就可相見了。

 

“湖頭小泉州”的來歷

福建省安溪湖頭有“小泉州”的稱號。這個稱號還是康熙皇帝的禦口說出的,裏頭有一段小小的故事。

李光地當了多年的宰相後,因年老準備告老回鄉,便對康熙皇帝說:“臣的故里安溪湖頭,山明水秀,正適合安度晚年。”康熙笑道:“賢卿的家鄉果真那麼美麗嗎?”

李光地便詳細地回答:“湖頭四面環山,中間一片平原,狀如大湖,因此叫湖頭。藍溪從平原上流過,清澈見底。境內還有一條三裏長街,萬家居民,十分熱鬧。”康熙聽了不斷點頭,讚歎地說:“那真是個小泉州啊!”

從此,湖頭便有了“小泉州”的稱號。這個稱號還在泉屬各縣廣泛流傳哩。

 

牛不吃回頭草

安溪縣的頭一個縣令詹敦仁,是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南下的。他當了幾個月的安溪縣令,便打算辭官不做,想找一個好地方住下做個安溪人。有一天,他帶著家丁從縣城向北走了六十裏,來到湖頭。他看到湖頭的五閬山、七佛山、東甲尖、碧翠岩和別的一些山峰,好像一個又圓又大的屏風,環抱著一片廣闊的平原,形狀像個大湖,不禁對家丁稱讚:“這個地方叫湖頭,真是名副其實呵!”又見藍溪從平原中部流過,溪水清澈,就十分中意地說:“好個山明水秀的地方,我就在這裏安家吧。”他的話才說完,忽然抬頭望見那座碧翠岩,雙峰聳立,是一座雙抱山。禁不住躊躇起來,指著它搖搖頭說:“那座‘雙抱山’,會造成男女混雜,傷風敗俗,我的子孫不能住在這裏。”便打算放棄,另找一個好風水的地頭。

詹敦仁又往前走,爬上盤嶺頭,回頭再看湖頭,卻發現東邊的猴山,好像一隻巨大的猴子蹲踞著,不禁叫了一聲“咦,有祭呀!”他認為猴山可破雙抱山,不會男女混雜,就又打算回轉頭,選擇湖頭定居了。

恰在這個時候,有一個看牛囝,牽著一頭黃牛吃草。那只牛的屁股後分明有一塊嫩綠茂密的草地,看牛囝卻像沒看見一樣,只管牽著牛去吃前頭稀疏的茅草。詹敦仁感到奇怪,叫住了他,指點著說:“後面的草比前面的草好得多,你把牛拉回頭吃吧呀。”看牛囝聽了,照舊牽著牛往前走,口裏回答:“我們這地方的牛,是不吃回頭草的!”詹敦仁一聽,立刻有所領悟地對家丁說:“牛還不吃回頭草,我怎能得回頭地呢?我們再往前面去找吧。”他就打消了在湖頭定居的念頭。這樣一來,湖頭便流傳著“牛不吃回頭草”這句俗語了。

——摘於《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福建卷.安溪縣分卷》

 

九瓠一冬瓜,若無狀元也探花

詹敦仁夫婦踏龍,從龍涓後田行至多卿,見佛耳山巍峨挺拔、高聳入雲,盡得朝日明月,深蘊佛性靈氣。遂登臨其巔,極目環視,四合山包九座(其中,八座狀如瓠,一座平臥,狀似冬瓜),團圍簇擁佛耳。心中暗滋慶倖——“九瓠一冬瓜,若無狀元也探花!”更為奇絕者,人立佛耳山巔,不見眼前汩汩泉流,卻聞腳下淙淙水聲,詹敦仁更是以手加額、喜出望外:“天下大亂我無憂,年冬再壞也半收;三年苦旱,細水長流!此乃吾族桃源福地也!”

於是,詹敦仁心中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便把家園蔔定於這佛耳山下。詹氏後裔,也就在這方樂土,繁衍生息、生生世世、綿延不斷,至今已千餘年,人口達十幾萬,分支遍及海內外、港澳臺各地。

 

魚“爬嶺”

為找理想的隱居地,詹敦仁一行過三洋,又沿龍脈,逶迤至龍涓後田,見兩大溪流交匯,“丫”字成形;且四周山如浪湧,瀑作龍吟,夫人喜形於色,覺得天下風水,盡結於此;魚肥米豐、世代無虞。執意要詹敦仁定居於此,說:在此多好!連吃魚也方便!

經再三堪輿權衡,詹敦仁認定此處固然難得,但總感地域有限,發展受拘。“我們再往前往上找吧!夫人愛吃魚,這又何礙,魚會爬嶺,會溯流而上,還愁沒魚吃嗎?”

說來奇怪,直至今天,龍涓後田所產之魚,多銷往祥華多卿。非此,則勿論挑到哪鄉,縱使運至華安縣,魚也少有人買。此乃後話。

 

“龍袍”變“袈裟”

西元九五六年,執意棄官隱居的安溪開先縣令詹敦仁,攜夫人林氏和家丁楊龍珠等,由安溪縣城溯藍溪而上,沿龍脈而行,欲為自己卜個風水寶地,躬耕課子。

一行幾人,經湖頭,過尚卿,當“踏龍”來到蘆田三洋境內時,已近黃昏。深諳堪輿之術的詹敦仁,見盆地開闊、地沃水清、碧水凡山,雲蒸霞蔚,不禁心弦震顫,欲蔔居於此。

翌晨,旭日噴薄,宿靄退淨。詹敦仁仰首極目,忽見遠山四合,峰巔散碎,狀如袈裟,心中頓生不悅:山勢似袈裟,兒孫窮如僧。意欲捨棄不擇。

楊家丁見狀,求之曰:“大人已捨棄湖頭,今又棄此寶地,實在可惜。果欲棄之,可否將此寶地賜贈在下?”

詹敦仁出於關愛,便為之一一點破此地的不足。楊氏誤以為是主人不舍,遂指天為誓:“主人果能見贈此‘龍袍’(楊氏視‘袈裟’為‘龍袍’)寶地,讓下人於此繁衍生息,我楊氏世世代代牢記大人大恩大德,與詹氏睦好為鄰,秋毫不犯詹氏領地,不欺詹氏子孫!”說著說著,竟匍伏於地,跪地長拜、叩首不起。

詹敦仁急忙扶起家丁:“不。不,不……”他想說的是“不用擔心,難得你跟隨我這麼多年,既然你喜歡,就送給你吧!”家丁誤以為主人拒絕,更是著急:“倘若違言,在下子孫必發瘟疫……”敦仁急忙扶起楊氏:“你既不嫌棄,送你也罷,何鬚髮此毒咒!”說罷,複仔細察看,為其點出此處的“睏牛形”,指明可於該穴築建楊氏祖屋,子孫自可人丁興旺,源遠流長!而後,留下心滿意足、興高采烈的楊家丁,又和夫人林氏等繼續上路了。

世上真有湊巧事,九百七十七年後的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三洋軍閥楊漢烈旅長,聯合漳平土軍閥張毅部,夾攻多卿詹方珍守部,燒掠多卿新寨村全村民屋以及詹氏祖祠靈惠廟。翌年,三洋瘟疫蔓延、楊氏死亡無數。越明年,楊氏急派村中長老,代表楊氏宗親,于西坪詹氏祭祖之際,在敦仁公神像必經之路上,備辦牲禮留敬,還誠心誠意地恭迎敦仁公神像至“睏牛形”祖宇,虔誠謝罪,伏祈寬宥罪愆,瘟疫始息。

自此,詹楊兩姓,睦好如初、親如兄弟。再無齟齬,傳為佳話。

 

敦仁公卜居佛耳山,一路傳說

“麈運池、鷓鴣啼、風吹茉籬竹掃地”乃詹氏祖居地

敦仁和家人來到佛耳山,看到佛耳山半山腰有一處比較平坦的地方,叫“佛天岩”,周邊有田可耕作,有山可居,便暫時在此隱居。時過八年,敦仁決定在佛天岩附近那塊叫“七星墮地”的寶地上,建房定居。當年的八月十五日晚上,佛天岩“九座祖師”托夢給他,說:“此地是佛家之地,不是你詹氏定居之地。詹大人有寶地三塊,叫‘麈運池’、‘鷓鴣啼’、‘風吹茉籬竹掃地’,明天你與一群‘請火’的人一同前往,到了洋中,三塊寶地立見。”

第二天早晨,濃霧籠罩著整個佛耳山,什麼都看不見,只聽到前面有鑼鼓聲,他和家人就跟隨著鑼鼓聲走下山,來到多卿洋的石牌嶺。他們走得有點累了,就在一塊叫“雞母石”上休息,醒來後濃霧已經散開了,這時聽到左邊有鷓鴣在啼叫,這叫“鷓鴣啼”寶地;再朝前方一看,有一隻獐在池中沐浴,這叫“麈運池”寶地;看前右方,有一片竹林,其中有一根竹子彎到地面上,風一吹竹尾就左右擺動似在掃地,這叫“風吹茉籬竹掃地”。敦仁和家人在“麈運池”這一寶地上簡易搭蓋房子住下,過了一段時間,由於平時經常幫助清憚庵的和尚做了不少事,和尚非常感動,就叫敦仁來竹林下建房居住。

敦仁和家人就在這“天下大亂我無憂,年冬再壞也半收,三年苦旱,細水長流”的佛耳山下多卿這好地方定居繁衍。

 

棺屋書聲          民間故事雲集

清初的江南學政孫孕驥,是安溪縣經兜人。他生在窮苦的家庭,只有一個阿哥,並無爹娘。經兜是個窮村子,全村沒有一個識字的人,不管哪一家收到書信,都要跑到南安英都去請人代讀,文書更要請人代寫,外鄉人譏笑他們全村都是青螟牛。村人要爭這口氣,便請了一個先生來教書,把男孩子送入孔子門,孫孕驥的阿哥也把他送進去。孫孕驥很聰明,書讀和很好,受到先生的稱讚,可是村人太窮,請三年先生,再也付不起束修,又把先生辭去。孫孕驥半路折斷扁擔,又沒有書讀了。

孫孕驥要是不進私塾,可以去種田,可他讀了書,成了斯文人,認定“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種田怕被人譏笑,教書又學問不足。

想來想去,打算外出遊學。他挑了一擔書籠,沿著藍溪往走走,一路遊學,不久來到了湖頭。他自知學識淺薄,怕在飽學的塾師面前出醜,只到邊境的小村裏去,不敢走進湖頭街。原來遊學的人,第到一個私塾,就要談論文章比高低,若都把塾師壓倒或相打不過田岸,塾師便會優禮招待,贈送盤纏,要是被人難倒,便連那擔書籠都會被留下,譏笑他是假斯文,這是十分可笑的事,每個遊學的人都要擔著這份心。孫孕驥擔心吊膽,只管去尋找小村塾,認為那裏的塾師學問不足,遊學可以順利。哪知他來到一個半嶺的山村,遇到一個塾師,年紀很輕,卻十分飽學,一開口論文,便把他難倒了。孫孕驥心裏大叫倒楣,滿臉羞愧,一身冷汗,在為自己那擔書籠擔著心啦。

這個青年塾師,是湖頭著名文士李日景的兒子,對孫孕驥不但沒有譏笑,還下同床,問明身世,說他如不是中途停學,學業一定會有成就,便帶回湖頭見李日景。李日晾看到孫孕驥人才不俗,聰明靈敏,打算加以扶助。他對孫孕驥說:“你學問不足,不要再遊學,家庭困難,也不要回家,便住在我這裏繼續攻讀吧。我的幾個獨生子,都可以教你讀書,你只管向他們請教。”孫孕驥喜出望外,連連道謝,便留在李日景大宅勤苦攻讀。但他雖然得到一個安身的地方,不愁衣食,可住在別人家裏,夜間讀書,往往超過三更,打攏李日景一家人的睡眠,也浪費燈油心裏甚為不安。

距離李日景大宅子不遠有一間僻靜的平屋,是待葬棺木的暫厝的地方。這間屋子,白天沒有人走近,夜裏陰森森更沒有人敢去。前些時候,一個秀才列了,等待遠道的兒子奔喪,也停棺在這裏。秀才的家屬,時常來燒香燭。有一夜三更以後,住在附近的一戶人家,忽然聽到一陣陣的讀書聲,從棺屋裏傳出來,感到十分奇怪。他告訴鄰居,鄰居第二夜也聽到了,出門細聽,卻不敢走近棺屋看個明白,只憑他們的想像猜這猜那。有人說:“這秀才活著的時候,歡喜讀書,死了做鬼也在誦讀。”便把這件奇事報知李日景。

李日景聽說棺裏秀才做鬼還在讀書,也感到奇怪。他來到眾人議論的地方,問明情況,就叫人家跟他走近棺屋,探個虛實。

李日景走到棺屋的門口,往裏一看,燭光明亮,有一個人正在幾具油溱的棺木中間端坐讀書,讀得入神,連門外來了人,也不知道。李日景細看一下,哪是什麼秀才的鬼魂,正是孫孕驥啊!前半夜還在大宅裏讀書,後關夜怎麼跑到這種嚇人的地方來了?他想不明白,便咳嗽揚聲,讓孫孕驥懂得門外有人。

孫孕驥全神貫注在書本裏頭,坐棺屋就像坐書房,面對棺材就像對書桌,絲毫不把鬼魅放在心上。他聽到突然的咳聲,一點也不害怕,鎮定地抬起增添來瞧瞧停在屋裏的棺材,想察看有什麼鬼怪,到了聽到李日景在站外叫他的名字,才懂得是人不是鬼,反而現驚惶不安的神色,急忙拿著書走出棺屋。

孫孕驥到了屋外,李日景頭號他為什麼要到棺屋裏讀書,他恭敬地解釋說:“我書讀到將近半夜,想起你們一家人都睡熟了,怕吵醒你們,便不再讀。又想,‘三更燈火五更天,正是男兒讀書時’,要是我也睡了,怕長者責備我懶惰,不勤攻苦讀。忽然想到這棺屋夜夜有燭火,地方僻靜,書聲不會擾人,便悄悄到這屋裏來讀書,不想竟打擾了鄰居,又驚動了長者,真是十分慚愧。”

李日景對孫孕驥專讀書的行動,不但沒有責備,科學家含笑勉勵他說:“世間有三種聲音最喜人,一種是小兒啼聲,一種是織布機聲,還有一種是讀書聲。你以後再不必到這裏來,儘管在我屋裏讀到五更。至於燈油更是小事。”

孫孕驥聽了李日景的話,十分感動,連聲感謝。從此以後,他的讀書聲在李日景的大宅裏琅琅不息,有時讀到五更天。李日景盡力扶助,還將族中一個小姐配他為妻,他終於中了進士,進入翰林院,出任江南學政。

 

未有清溪縣,先有廖長官     民間文學集成

“未有清溪縣,先有廖長官”,這是一唏近千年來流傳在安溪人口頭的話。廖長官名儼,原本是河南光州府固始縣人。傳說他在唐朝尾中過探花,做過禦只中丞,銀清光祿大夫等官職。後來,因為中原大亂,就不再做官,隨帶一批人員南下,到泉州避亂,住在南安縣西鄉。他帶領西鄉的百姓開山造田,辟渠引水灌田,不少外移流民也在這裏安家,人口漸漸多了起來,現出了興旺的景象,交通也漸漸發達。有一天,泉州刺吏崔戳來到這地方,主為西鄉地域廣闊,可以設置一個政區,便建立了小溪場,邀請廖儼做長官。廖儼做過朝內官,官階比縣令高得多,但因為崔刺史誠懇邀請,又認為小溪場山明水秀,民風淳樸,適宜隱居,便不嫌官小,答應崔刺史和百姓的要求,做了第一位的小溪場長官。

 廖儼上任後,理加苦心經營,辟田開渠,發展生產。幾年裏頭,小溪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有些地方,人口漸漸稠密起來,形成了小集鎮。他還向上頭請准,建造了一座小城(土堡)。

唐昭宗的時候,寥長官被調離小溪場,到長安做朝內的官。後來朱全忠篡位,他又到泉州避亂,回到小溪場隱居,帶領百姓讀書識書,發展生產和交通等等,給以後建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壽終以後,安葬在永安裏埔碌術(現城廂鎮員宅術境內),人們為他修建了陵墓。到了南唐保大十三年,小溪場長官詹敦仁請准建立清溪縣。人們為了紀念他開習的功勞,在縣衙左邊建起了一座廖公祠。祠堂裏安放著廖長官的神像,並在祠堂的大門兩邊,掛上一副對聯:“未有清溪縣,先有廖長官。”把他當作開闢安溪的第一人。安溪百姓和遊人時時到廖公祠瞻仰參拜,香火百年不斷。

 

回頭峰            民間故事雲集

據傳,過去安溪縣百姓很窮,家家都欠半年糧,加上天災人禍,債務累累,生活難度,很多男人都往外鄉趁吃。有的還遠渡重洋,到東南亞等地謀生。這樣一來,原來人煙稀少的及新裏等地,人口就更少了。上界能呼風喚雨的雷將軍知道後,便駕雲到下界巡視,發現東嶺峰像一個巨人,臉朝南背朝北,才造成都這裏的人背井離鄉、出洋不歸。雷將軍便施民法力,一刹那,烏雲密日,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山搖地動。

鄉民們都十分驚慌,不知又要鬧什麼大災難了。不久,雨過風停,雲散日出,人們才發現那東嶺峰的頭變了方向,從朝南轉為向北了。因為東嶺回過頭,人們就叫他“回頭峰”。從此,鄉裏外出的人便少了,出洋謀生的華僑也紛紛回來家鄉探親。“回頭峰”的故事也就流傳下來了。

 

好雙腳,好雙目,難過六十六   民間故事雲集

早以前的人,壽命很長,都活到長出一條尾巴。尾巴黃了就像果子成熟了,子孫就把他殺了吃掉。這樣,很久很久,都是人吃人的時代。

有一個老人,活到了長了尾巴而且黃了,怕被子孫宰殺,偷偷地溜入深山裏避禍。家中的子孫見不到人。中處尋找,才在深林的大石洞中找到屍體,但肉已發臭,吃不得,他們就嚎嚎大哭。

這哭聲震天,驚動了一位天仙。他知道人間人吃人的因為歲數太長,便啟奏玉皇。玉皇派他下凡,把馬、牛和人的歲數,都訂為三十歲,鸚哥鳥訂為十二歲。

天仙降落凡間,要讓馬活三十命,馬卻不肯,訴說它一世奔跑,辛勞跋步,只求活到十五年;天仙要給牛活三十年,牛也話說他終身拖磨受苦,不願活得太長,也只想活十五年;天仙找一嬰哥鳥,告訴它可活到十二年,鸚哥鳥說它一生被關在鳥籠裏活受罪,要求只給它六歲就夠了;天仙最後找到人,准人活到三十歲,但人認為三十歲正當壯期,不能死。天仙答應把馬剩下的十五歲加給人,那麼,人就可活到四十五歲,人又說四十五歲好比駿馬識途,正善於奔跑,還求再加,天仙允許將牛少活的十五歲,一起潑給人活到六十歲,可人還不滿足,竟說他活到六十歲還會像老牛“踱著,踱著”拉拖過活,不願意死。天仙說:“天上所訂歲額數,只剩鸚哥鳥的六歲,就一併給你,讓你活到六十六歲,無法再加了!”天仙說完,飛回天廷繳旨去了。

從此,人活到六十六歲,一般已算足夠了。再多了,不是雙腳有毛病,就是視力減退,種種毛病相繼發生。現在流傳在民間的:“好雙腳,好雙目,難過六十六”這句話,就是這樣來的。

 

智伏虎鬼娘

古早時,有一種妖怪,會變成人,但有尾巴,叫做“虎鬼娘”。虎鬼娘專門吃人,人們對他驚又恨。

有一天,某村的張大媽和林大嫂在石碓邊舂米。舂得滿頭大汗,兩個累了,就坐下來說說笑笑。忽然,背後有腳步聲,她們回頭看去,原來是一個漂亮的姑娘。姑娘笑嘻嘻地走到她們面臆,輕聲輕語地說:“大媽大嫂,你們累了歇歇吧,讓我幫你們舂。”張大媽、林大嫂聽了,非常高興,也就讓她幫忙。

她們坐在旁邊,看著這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嘖嘖地誇獎。那姑娘舂呀舂,忽然,一條毛茸茸的尾巴露了出來。張大媽,林大嫂吃了一驚,知道她是虎鬼娘。兩人眼睛暗示,林大嫂說家裏的孩子哭聲了,要回家去餵奶;張大媽說要去再背一些米來舂。她們回家後,告訴各戶要關門,不要外出。又叫了幾個年輕力壯的人準備除妖。

過了一會兒,虎鬼娘見張大媽、林大嫂還沒來,就把米撒到屋頂,使屋瓦沙沙地響,然後高聲叫道:“大嫂,大媽,下雨了,快來收米。”

張大媽聽了,知道這是虎鬼娘的詭計,她假裝相信,背些糙米,走了出來,裝做歹勢地說:“唉!找不到角匙,讓姑娘等久了!”

姑娘嘴裏說:“不要緊!”心裏在想怎麼樣下手,才能把她吃掉。

張大媽又說:“讓你舂得真累,請到我家喝杯茶再舂吧。”

姑娘遲疑地問:“你家裏還有人嗎?”

張大媽笑道:“只有我一個人在家,走吧!”說完就在前頭先走。

姑娘想:她屋裏沒別的人,正好下手,就隨著張大媽走了。

剛進大門,看到裏面站著一夥人,個個拿著棍棒,繩子,虎鬼娘知道不妙,轉身就要逃走。張大媽早有準備,上前抱住姑娘的腰。虎鬼娘現出原形,兩個前爪卡住大娘的脖子。張大媽就被卡死了。

大家一齊沖上,一陣棍棒,打倒了這只兇惡的妖怪,並用繩子捆住,又在它身上潑了油,放在乾柴上燒死。

人們非常痛恨這只害人的妖怪,把它的骨頭捶成細粉,用風鼓響向四面八方,讓它陰魂不散,不再存在人間。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聽說過虎鬼娘吃人的事了;但虎鬼娘的骨灰卻變成了很小很小的黑叮蚊,白天也飛出來咬人吸血。

 

好茶不值壞餅糕

從前,虎邱鄉有個鄉民叫吉呵,他的丈人住在出產鐵觀音的西坪鄉堯陽村。有一年春天,他走了十幾裏路到丈人家做客,丈人以禮相待,趕緊沖泡鐵觀音茶,兩人暢談家常。吉呵走遠路肚子早已餓了,幾杯好茶落肚,更加饑餓,等到點心飯菜煮好,已經餓得半死。吉呵心裏很不高興,回家以後,厝邊人問他到堯陽作客,有沒有飲到鐵觀音茶。他想起在丈人家中肚子饑餓難受的情景,不樂地說:“好茶不值壞餅糕!”沒想到這話傳到丈人耳中。春去夏來,吉呵又到丈人家作客。這次他的丈人款待女婿,與前次不同,不泡茶,只拿出油炸餅糕和其他油漬漬的點心飯菜款待,吉呵吃飽後,十分口渴,很想喝杯好茶,卻不見丈人沖泡,只好開口要茶喝。他的丈人就說:“傻仔婿,好茶不值壞餅糕,還是吃餅糕好!”吉呵明白自己上次說的話,已被丈人知道,這次是有意捉弄他。兩人不禁哈哈大笑。從此,“好茶不值壞餅糕”這句話,便在茶鄉傳為笑談。      (周碧梧整理)

 

舉人太貴            林文琴

湖頭李光植是李光地的親孫子。他做浙江學政時,有一個朋友接受一個跟隨給他。這個跟隨辦事非常盡責,上到待人接物,下至泡茶掃地,都做得很好,對李光植也很關心照顧。李光植非常信任,把他當做一個心腹。

有一次,舉行鄉試考舉人很多人送金銀珠寶,向李光植求情提拔他們的子弟,李光植完全不收。這個跟隨看到這個情況,就暗中對李光植說:“老爺,聽說別人做學政,都收禮物,你太忠厚老實了。若把禮物收下來,做一任學政就發大財了。”

李光植搖頭不回答。可這個跟隨說了一次又次,李光植就對他說:“我爺爺做順天學政,大公無私,不接受賄賂,提拔許多真才實學的舉子。我也要找我爺爺這樣做。”這個跟隨聽了,不是不再說,還是一直勸李光植收禮物發大財。李光植被這個跟隨弄得沒辦法,就說:“好,你去辦,每名舉子五千兩銀子,但是必須文字精通的。”這個跟隨頂撞說:“若是文字精通,哪著來向你送銀子?”從此以後,跟隨就不再勸李光植收禮物了。不久,舉人考完,跟隨就辭了差事走了。

過了一段時間,乾隆皇帝召李光植回朝。有一次,乾隆皇帝和他談話時說:“李賢卿,你的舉人價錢太貴了!”李光植聽了,大吃一驚地想:“這件事皇上怎麼會知道呢?”嚇得滿身大汗,趕緊跪下請罪。乾隆皇帝含笑把他扶起,說:“你辦事與爺爺相同,有其祖必有其孫,廉潔奉公,為國選才,朕心中大喜。剛才的話是君臣說笑,不必掛意。”過後,乾隆皇帝就給李光植升官,十分器重。

李光植後來才知道,哪個跟隨是乾隆皇帝派去試他的。

 

“打虎親兄弟”來源故事

打虎親兄弟這則故事說的是:從前,某山區半山腰,有一小村莊,村前村後樹林密佈,常有野獸出沒。村裏有戶人家,父母早逝,兄弟三人,白天結伴上山砍柴,挑往墟場換口糧,晚上則遵照祖訓,一起練武防身,天長日久,卻也練就一身好拳腳。

由於家境貧寒謀生艱難,老大跟鄉親們一道飄洋過海往南洋打工。幾年後,老家的老二和老三都先後成家,分家過活。有一段時間,村裏常發現有老虎出沒,村民惶惶不安。兄弟倆見此情況,商議上山打虎為民除害。就找鐵匠打造一雙鋼叉子和一對鐵短棍為打虎武器。

於是兄弟倆就拿著鋼叉和鐵棍上山埋伏。時近黃昏,一陣冷風過處,見一老虎從密林中闖出來,老三年輕氣盛,拿著鋼叉就沖著老虎迎上去。老虎見有人攔路就站著盯住來人。老三把鋼叉在老虎面前虛晃幾下,惹得老虎抖起虎威,“吼”的一聲,躍起前腿,居高臨下撲下來。老三不失時機,把鋼叉對準老虎的脖子叉上去。老虎被鋼叉叉在半空中,前腿亂踢。這時,老二急忙用鐵棍打折老虎的兩條前腿,老虎斷了前腿,不能再抖威了。兄弟倆就雙雙舉起鐵叉和鐵棍往老虎身上猛打亂刺。不一刻,老虎斷氣,兩人就扛著死虎回村。

從此以後,兄弟倆就以打虎為營生,日子卻也過得頗順心。一晚,老三向妻子講起了打虎時兄弟兩人如何配合默契。妻子聽後很不以為然,覺得丈夫每次都是出大力氣叉老虎的脖子,而二哥省力得多,竟然也平分得利,實在不合理。丈夫經不起她的慫恿,也認為自己吃虧。這樣,夫妻打起了小算盤,決定以後上山打虎兩人同去,不邀二哥了。

隔天,老二有事出門。老三夫妻倆拿了鋼叉和鐵棍獨個兒上山,埋伏了一陣兒,有一隻老虎從樹林深處慢悠悠的踱出來。一見老虎來了,丈夫拿起鋼叉熟練地與老虎周旋幾下,就把老虎叉起來。這時,妻子見到老虎,膽戰心驚,站都站不穩,差點昏厥過去。丈夫看到妻子沒法幫他,心裏也發慌了,就大聲呼喊救命。他心裏明白:如果沒能把老虎前腿打斷,就難得虎口餘生。正當危急之際,只見他的大哥拿著大斧,二哥拿著鐵棍雙雙趕來了。

原來,老大多年在南洋謀生,但思鄉心切,便和幾位鄉親相邀返回故里。老大剛跨進家門,老二也跟著進來。兄弟倆相見卻找不到老三夫婦,詢問老二的妻子,才知道他們上山打虎去了。兄弟倆聽說後,預感大事不妙,大哥急忙抄起當年砍柴的大斧,二哥拿起打虎的鐵棍,抄小路趕上山,當看到人虎相持的架勢時,老大和老三分別揮動大斧和鐵棍,一左一右把老虎的兩條前腿打折。老虎趴下死了,老三也無力地躺在地上喘大氣。

經此教訓,老三的妻子再也不敢搬弄是非了。兄弟間、妯娌間關係更加密切。“打虎親兄弟”這句話就在閩南一帶流傳開了。

 

隆武帝入湖頭

明朝尾,清兵打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員死。他的四太子唐王朱聿逃到福州建立小朝廷,稱為隆武帝。清兵打到福州,隆武帝和他的尚書李光龍等人逃出福州。君臣跑到龍岩,遇到陣雨,衣服都被打濕了,脫下曬曝,後頭清兵卻追上來了。給追兵帶路的是被隆武帝殺掉的一個大臣的兒子,他要為父報仇,緊緊追趕,把隆武帝君臣抓到福州殺害了。但民間傳說,隆武帝並沒有被清兵抓到,他逃出福州的時候,怕被人識破,叫一個和他相貌相似的太監穿他的龍袍,自己穿太監的衣服。清兵抓到的隆武帝是假的,真的隆武帝連同幾個大臣,由李光龍帶回安溪湖頭。

隆武帝來湖頭後,在妙峰山建築一座寺院,叫做“悟岩”,君臣削髮做和尚,自號“南方僧”,讀書練武,打算恢復明朝江山。後來看大勢已去,就死心做和尚,最後死在湖頭。他們君臣的身份當時除了李光龍,連他的家口和湖頭百姓都不知道。李光龍臨死的時候,吩咐他的後裔,每年都要到悟岩去祭祀,後來民間發現隆武帝在悟岩做的詩,才知道這件事,他的詩,還有兩首流傳下來:

  風塵僕僕苦相侵,天意漸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去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自入悟岩馨懶敲,笑看黃屋寄丹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裏遙。

  款段久違飛鳳攀,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歸何處?惟有群鴉早晚朝!

 

黃孟仁定居參內

宋朝的時候,安溪要募捐興建龍津橋,家財萬貫的黃孟仁要捐獻一塊銀,說這塊爭要十幾個人才能抬得動。大家當作他只是捐獻一兩銀,說他是個鹹澀鬼。募捐的主事人和地理先生商議,把橋腳的大壩造向黃孟仁建在葛盤的住宅,要讓大水把他的住宅沖倒。

可是,募捐的人向黃孟仁取銀的時候,孟仁問:“你們來了幾個?”募捐的人感到奇怪:“一兩銀一個人拿就夠,還用幾個人?”孟仁說:“快回去,多請幾個人來才能抬得動。”募捐者請來十幾人,從池塘裏撈起一塊大銀,扛了回去。這時,眾人和地理先生才知道孟仁不是鹹澀鬼,而是一位慷慨大方、熱心家鄉公益帶來的人,募捐的主事人和地乾旱先生只好將襟懷告訴孟仁,向他賠禮,並說:“你要在近期造好一隻大木船。若頂西街石獅口的石獅裏吐血,你就立即搬家上船,以避大禍。”

黃孟仁立即雇木工造船,還派一個查某天天到石獅口,看見石獅的嘴流血立即報知,以便迅速搬家上船避禍。

查某的行動被一個屠戶生疑,便問:“你每天早晨來這裏有啥事呢?”查某,把真情告訴了屠戶,屠戶聽後笑了笑不說什麼。

第二天清早,屠戶故意把豬血潑向石獅的嘴。查某見獅嘴血,急忙返回報知。

黃孟仁立刻派人貴重的金銀珠寶搬到船上,帶著祖上的錦囊向泉州方向開去。不久,刮起狂風,烏雲滿天,下了大雨,漚水滔天,當真把他的住宅沖倒,木船隨著洪水漂到新溪埔,突然有一股大風逆著溪流吹來,木船要下不能,要上不得。在新溪埔急劇打旋,一家人性命在頃刻。孟仁連忙打開錦囊來看,原來是一副對聯:“興起紫雲新雨露,徘徊參嶺舊山川。”下麵注著:“參山地,山青水秀,兩水逆流。”孟仁揣摩著對聯的意思,就令船隻靠岸停船,率帶親人登岸走到參嶺壇。

在參嶺壇上,孟仁觀看參辦四面聳立青山,蹭有塊盆地,當真是兩水(指清溪水與參林小溪水)相參為一水,地理很好,便率領眾人下了參嶺壇,在參內下居。不定期在祖厝大石門上刻上錦囊所寫的那副對聯。

 

兩船併發和落星雙疊

很久很久以前,鐵峰山一帶沒有石頭。有一天晚上,這裏的天頂忽然傳來“琳琳弄弄”的喊聲,好像刀交加,火星亂迸,落雨般散散下來,接著,兩顆大明星從天上滑落,星光照亮了整個鐵峰山。不久,亮光熄滅,殺聲也靜了下來。第二天早起,人們上山,發現了許多像神兵神將一樣的怪石,還有兩隻巨大的石船和兩塊相疊的巨石,人們稱為“兩船併發”和“落星雙疊”。

原來那兩塊巨石是兩顆星,一顆叫金鷹星,另一顆叫金雀星。它是天上的天仙,一位是王母娘娘看仙桃的金鷹仙子,別一位是給王母娘娘差使的金雀仙女。由於他倆經常見面,互相愛慕,又都討厭天上清冷苦煉的日子,羡慕人間男耕女織,情意綿綿的夫妻生活,便雙雙起了下凡的心思。

有一次,正逢天公做生日,各處的神仙都來獻禮、獻技、獻藝,給天公祝壽,十分熱鬧。金鷹仙子和金雀仙女趁這個機會,偷偷離開天宮,降落在風景優美的鐵峰岩上。從此,鐵峰岩上多了一對恩愛的仙侶。他倆日裏同耕,夜裏同眠,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日子越久,他倆的生活也越美滿。他倆餵養雞喂鴨去換油鹽衫褲,又真肴做豆幹,做出來的豆幹表面黃紀紀,裏面白莉莉,吃起來又嫩又滑,兩塊一疊,叫做“鴛鴦豆幹”。據說,現在安溪官橋、蓮美一帶有名的“蓮兜美豆幹”,就是這兩個神仙傳下來的。

再說那金鷹仙子和金雀仙女在鐵峰岩相依相愛,過了幾百年甜蜜的人間生活。“天上才一日,世上已千年”一天,王母娘娘屈指一算,發現他倆逃往人間,住在鐵峰岩上,立即派了神兵神將,知道大禍臨頭了。他倆起先大驚,可很快就鎮靜下來,理直氣壯地說:“我們來到人間,結為夫妻,從不犯法,對人對已,只有好處,為什麼不可以呢?”他倆勸天兵天將回去,不要為王母娘娘賣力。天兵天將不理,步步進逼,要抓他倆回天宮交差。兩人只好上前應占,好久無法脫身,突然想起王母娘娘傳授的“指手化石法”,就作法向那些天兵、天將、仙船,通通都動彈不得,從天頂落到鐵峰山上,變成了人形石頭和石船。這時站在天上的王母看見了,喊聲“不好”,趕緊用“指手化石法”也把金鷹仙子和金雀仙女化做兩塊石頭。兩個仙子知道無法抗拒,緊緊抱在一起,就成了又疊石,也叫做“鴛鴦石”,又稱“落星雙疊”。

 

閩南不敬土地婆          民間故事雲集

據傳土地婆很愛說話,常常誤事。有一次,皇帝叫一個武將來攻打閩南,結果打輸了。這個武將回去見皇帝,皇帝又叫他來敗閩南的風水。他接旨後,便帶著人馬來挖土。他們白天挖土給土地公看到,到了晚上,土地公便和土地婆把土填上,土地恢復了原樣。這樣白天挖晚上填,叫那個武將軍不知道怎麼辦?有一天,晚上,他就躲在暗角落裏偷看。土地公和土地婆又做陣填土。土地婆冷笑地說:“哼,除非用銅針黑狗血,要不就沒法敗我們的風水。”這話給武將軍聽見了。第二天,就把那塊土地釘下銅針潑上黑狗血,結果風水給敗了,武將也打破了閩南的城池。土地公知道這是土地婆說漏了嘴誤事,非常生氣,就把她趕到北方去。從此以後,咱閩南一喧就只敬土地公不敬土地婆。

 

安溪“草霸王”李大的民間傳說

元朝尾,安溪蓬萊溫泉村有一個大財主。一個夏天晌午,他手捧紅銅水煙吹,坐在廳上吸著“潮絲煙”。這時門外進來一個穿破短褲,上身光溜溜的少年家,口中咿咿哇哇說不成話,以手比劃,表示他又挑穀子來交租了。財主見是啞巴李大,有意捉弄。在啞巴與僕人扛著穀子上秤的時候,他躡足走近,用灼熱的煙壯舉,向啞巴的腋間燙去,啞巴痛得哇哇叫,財主和他的管家卻哈哈大笑。

啞巴交了租,覺得口渴,跑到溪邊喝水。說也奇怪,他雙手撫摩著燙傷的地方,竟開口叫出一聲“苦”。又因太怨恨財主的惡毒,不禁脫口說一句“可恨啊,可恨啊!”從此啞巴開始說話了。

啞巴見自己會說話,心中歡喜歡,正要走開,前面來了一個提著一條大魚的魚夫馬五。啞巴招呼:“呵,大魚!”漁夫嚇了一跳,睜大眼睛細看著說:“咦,你怎麼會說話了。”馬五一問,才明白財主狠心捉弄,竟把李大燙得能說話了。馬五大喜,跑在前頭去向李母報喜。李母眼睛看不見人,但聽得出馬五的聲音,說:“我哪會有這種福氣?”馬五便把事情大概說了一遍,李母聽了又驚又喜,這時李大回來了,他在門外便叫出一聲“媽呀!我……”老娘聽了,高興得忘了眼瞎,沖出來抱住兒子,馬五說:“你啞巴兒子今天會說話了,真是大喜大福。我這條魚,就送你作賀禮。你殺魚吧。”馬五又留下一把小劍出門去了。李大用小劍把魚腹剖開,掏出魚腸,一群小雞圍來啄食,李大持劍的手一揮,想把小雞趕走,哪知雞群立即倒地。他正感到奇怪,門外闖進來財主的二管家肥福,肥福見李大殺魚,哼了一聲,說:“你租交不足,竟會吃魚享福。來,欠額十六斤,立即交足……。”李大見這個狗腿子又來生事,壓不住怒火,順手一揮,肥福也立即倒地。李大這下才知道,這小劍是把神劍。但殺了財主的二管家可闖了大禍。好在這裏離財主家較遠,母子商議後,將死屍拖去丟落懸崖。李大背著老母,連夜逃回故鄉虎崎頭避禍。

原來李大出生在尚卿鄉苦林虎崎頭。父親早已去世,母子生活難度,搬到鄰近蓬萊溫泉村的一個偏僻所在,靠租種財主的田地度日,這時李大畏罪逃了回來,鄉鄰都為他守秘密。官府和財主派人緝查,一時也沒有查出。第二年,他老娘又愁又病,竟斷了氣。傳說有個贛州的風水先生,為他選一“將軍現胯”的墓穴,告訴他正穴是在睾丸的部位,如用十八擔沙蓋棺太墳,可以出天子。但李大斷母時,天黑地暗,將起大風落大雨,墓地離溪很遠,來不及挑沙,只用十八片草皮土塊蓋著棺材。大風雨來了,沖刷堆積許多泥才掩蓋了整個穴。因此,李大做不成皇帝,只做了十八年的草霸王。

李大葬母以後,更加痛恨官府和財主。日子久了,他知道恨官府、恨財主的人很多。就在一天晚上,聚眾起事。一聲“官逼民反”,回應的甚多。幾天後,風聲外傳,那財主也知道啞巴不啞,聚眾造反的事,便想乘機陷害。李大一不做二不休,在一天深夜,聚窮漢,把財主的九廳十八房放火燒掉。財主一家正在酐睡,就在夢中都成了火燒鬼。

這時元朝尾,朝廷腐敗,百姓艱苦。李大真索性帶領眾人到大寨林,公開豎旗造反,李大自立為寨王,鄰近的五鄉十裏,都有許多人來投奔,聲勢浩大了起來,李大主自稱皇帝。在造反的隊伍中,也有幾個半文不武的“謀士”。他們編造了許多神話,說李大從魚腹中得到魚腸劍,只要對人影一揮,就會人頭落地;又說李大是真命天子等等。

李大把“王地”稱為“虎居”,把大寨林改名為“五鳳山”。又把卿相的駐地分別命名為“尚卿”、“少卿”、“翰苑”;把設置學館的地方叫“尚智”;考選文、武將官的地方叫“科名”;考試武將放榜的地方為“登虎榜”。在龍溪石門安還有“軍營組”,在巷口有“官林前”,在魏厝有供飯救窮的“乞丐營”、“流民安”等等。這些地名,至今還一直沿用著。

李大稱帝后,地方官上報京城。朝臣獻策試探李大,派人送來金、銀、土三個禮盤。李大將金、銀兩盤收起,不收土盤。朝官司認為李大看重金銀,無心爭地,並不可怕,就暫時用計招撫。李認為官府無力,不敢來犯,驕傲起來,一時“龍居草霸王李大”威名大振。

這時候,李大聽說江蘇高郵有個鹽販張十誠造反,第二年就建國號“大周”。他對部下說:“我造反十八年,還不如人家一年,何不拿下泉州府,奪取福州,進軍中原,也建國號?”於是他與南安的呂光甫聯合,圍攻泉州,攻了八日沒能攻下,又帶兵攻興化。但烏合之眾,沒有紀律,內部貪功奪權,竟被官司兵和鄉兵聯合打豪強狙擊,損失慘重。一些潛伏的遊兵散勇,以前被李大“大魚吃小魚”吃掉,現在看李大打敗,便乘機報復,聯合一起,打著官軍的旗號,前來征剿。李大兵無鬥志,“官軍”一到,四散逃跑,一時減了大半。李大只好退居“殿中”,據寨死守。“官軍”一時攻打不下,便四面圍住,採用久圍的計策,要等寨內糧盡水幹,出來投降。

過了幾日,天氣悶熱,“官軍”有一隻馬低著頭找水喝。這馬在寨下一個微斜的地方,用前蹄不斷踩踏著,好像地下有什麼東西。“官軍”走近察看,聽見馬蹄下發出“碰碰”的聲音,知道不是實地;仔細一聽,還有水流的聲音。挖去幾節陶筒,流水便斷絕了。不到三天,李大軍心大亂,他也口乾舌燥,支撐不住。身後幾個“侍監”,都不知哪里支聞。李大等到深夜,從寨後逃出,向山下沒命的奔逃。敵軍發覺,在背後直追。李大腿快路熟,官軍追他不上。他口渴異常,就在路帝的水溝裏捧水喝飽。跑到嶺頭的“牛朝壟”,猛然肚子一陣絞痛,忙將寶劍往路旁邊一石頭一插,脫下褲子蹲著拉屎,拉完站起身拔劍,可是拔不動。月光下,他見石城被劍鑿開,劍尖入石數寸。這裏背後又有追兵,李大用力一拔,寶劍斷成兩截,就拿著上半截劍,繼續奔逃。逃到朝天山下,天已發白,看著手中劍只剩下半截,所得把半截劍向山背拋去。中聽“嘩啦”一聲,山背被削去一大角。至今朝天山懸崖的一角,就是李大拋劍所削的痕跡。“官軍”聽到山崩的響聲,就向這邊追來,李大手無寸鐵,只好加快逃跑,因為疲倦極了,眼一昏,腳一顫,倒栽蔥直跌下崖。掙扎起來,已迷失方向,便鑽進草叢中竄逃,又被追兵攔住,再也無睡可逃。他不願被生擒。性子一起,就往澗彎處那口深潭跳下。

這口潭叫九車潭,在科名通南斗的山溝裏,十八年草霸王李大,就在這裏結束“霸業”。民間還傳說潭中有一把金交椅。

 

安溪珍田翰林陳萬策為康熙求醫       民間文學集成.安溪卷

清朝康熙時候,安溪珍田出了一個翰林陳萬策。一天早朝,兩班文武大臣奏事完畢,康熙皇帝問眾大臣:“聯左腳盤患爛瘡,經御醫敷藥沒有見效,不知民間有無良藥可治?”有一位大臣出班啟奏:“陛下可速派人往南海普陀山,叩求觀世音菩薩保佑,並賜靈藥。”康熙皇帝就問:“哪位愛卿代聯分優,為聯一行?”那位大臣說:“翰林陳萬策可勝此任。”康熙就問:“陳卿意下如何?”陳萬策一聽如雷頂,但又不敢逆旨,便出班謝恩。陳萬策心想:“南海不知從哪里去,觀世音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此去求藥,如求不支,難免受罪,甚至性命不保呵!”他請人指示方向,即日向南海行去。

一日,陳萬策直到南海沙灘上,精疲力盡,足酸腰痛,認為左死右死,便臥倒沙灘上,要讓潮水漂去。可一躺下便呼呼入睡,迷迷茫茫夢見觀世音菩薩來到他身邊指點到:“當今皇帝是羅漢轉業。你回去奏知皇上,京城的羅漢寺年久破漏,快派人修繕;第七尊羅漢足部修裝一新,爛瘡就痊癒了。”陳萬策懇求道:“既無賜藥,又無他物作證,叫我回去如何繳旨?”觀世音菩薩道:“我佛賜你筆筒一個,內裝十八袈裟作為憑證。”陳萬策醒來,果見身邊一個筆筒,趕快拾起,朝南叩謝,就起身回朝奏明觀世音菩薩如何指點,並呈上筆筒。康熙見小小筆筒竟抽出十八條袈裟,心中歡喜。又問:“佛祖說聯壽數幾何?”陳萬策一時啞口難對,稍停答道:“佛祖說皇上壽與候同。”“候”就是林候,從此,康熙與林候對刻不離,同床睡覺,愛護林候就像愛護自己一樣。

 

乞丐身皇帝嘴           美仁

傳說,從前有一位漁民出海打魚,他那裝滿蝦的船剛靠岸,就有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迎上來笑著向他作揖:“恭喜龍王相助,讓您滿載而歸。行行好吧,給一小碗改善伙食可否?”那位漁民心裏想:捕到這麼多蝦,我得趕快趁新鮮把它賣掉才是,哪有閑功夫跟乞丐糾纏?就不耐煩地說:“臭乞丐,滾一邊去,別來添亂!”那乞丐搖搖頭,轉身離開,隨口留下一句:“離水奧(“奧”,閩南語,“臭”的意思),下船臭。”乞丐走開不出十步,漁民立刻覺得陣陣臭蝦味撲鼻而來,抬眼望去,只見一大堆金頭蒼蠅不知從何而至,圍著臭蝦直打轉。想起乞丐臨走時說的話,漁民驚惶中隱約意識到那位乞丐模樣的人絕非泛泛之輩,否則又怎會金口一開就顯靈到如此地步?當即大步追上乞丐,真誠地向他賠罪,並畢恭畢敬地送上一大筐蝦。乞丐見他有悔過之意,就改口說道:“聞雖臭,食還甜(“甜”,閩南語,“味道鮮美”的意思)。”因有後面這句話,閩南就多出產一種當地人稱作“狗蝦”的蝦,它與其他種類的蝦都有很大不同——離水就死、很快就發紅、發臭,但吃起來卻比別的蝦鮮味更濃,做料下麵條尤為好吃。

“乞丐身,皇帝嘴”這句話的意思是,有的人雖然其貌不揚,但只要他有真本事,就值得敬重。這句話也告誡人們,千萬不要以貌取人。

 

安溪縣同美格進士陳元錫審螃蟹

乾隆時期,安溪縣同美格進士陳元錫,到河南儀征縣做知縣,他勤政愛民,很愛百姓愛戴。

那一年,儀征縣田裏出現一群怪物,身穿盔甲,兩隻胳膊像鐵鉗,亂爬亂闖,禾稻都給剪壞,四埂也被鑽空。老百姓從沒見過這種怪物,不知怎麼對休,把它當作不祥的東西,十分害怕。有的人把自己田裏的怪物扔進別人的田裏,扔來扔去,引起千金糾紛,每天都有人到衙門打官司,那些土豪劣紳造謠騙人,說怪物是天上降下的神蟲,要是傷害,會起瘟疫,要用明燭紙船恭送。他們就趁機敲詐勒索。

陳元錫知道這件事,便親自下鄉察訪。他看見怪物津為害甚大,可捉起一看,並非什麼神蟲,是只螃蟹,便盤算著應該怎樣處置。

不幾天,縣裏到處張貼著告示,上面寫道:“凡是為怪物闖禍到縣衙告狀者,自即日起,不必帶狀子,一人帶一蔞怪物前來繳交,本官自有明斷。”老百姓不明白陳縣令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只好照辦。

陳元錫叫鄉民把怪物倒在公堂上,只見成千上萬的螃蟹在地上翻滾廝打,橫行無忌。陳元錫忽然驚驚堂木一拍,高聲喝道:“好大膽的怪物,敢來本縣興風作浪,危害百姓罪大惡極,應判處死刑!明白午時三刻當眾剝你的殼吃你的肉,以解民憤!”他退堂後,百姓有的說縣老爺辦事有些荒唐。有的說:“縣老爺斷案如神,我們明天再來,自然明白。”

百姓回家後,陳元錫吩咐衙役,把全城的廚師叫來,親自傳授蒸煮螃蟹的方法,還備下薑醋辣醬作佐料。第二天,他大擺事實桌椅請當地豪門貴族和老百姓。他拱手向眾人說:“本官今天請客,大家入席吧。”百姓看到席上堆滿紅殼的怪物,旁邊還擺著酸醋辣醬料,看樣子縣爺要請他們吃這些神蟲,心裏十分不安,都不敢吃。陳縣爺猜透他們的心,就親手抓起一隻螃蟹,摘下大螯和腳,剝開硬殼,挖出鮮嫩的蟹肉,蘸著醬醋,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又叫那些從南方同去的跟隨吃,他連飲三杯燒酒,含笑勸百姓吃蟹肉,有些膽子的試了一口,嘖嘖稱讚好吃,這東西沒吃便罷,一吃就一口又一口,一隻又一隻,不想停止了。

陳縣爺見有人吃了,便提高嗓門對百姓說:“怪物不是什麼天上降下的神蟲,它叫螃蟹。你們北方人不認識,可在我們福建沿海一帶,卻是一咱美味的水產。”接著怒視那些土豪劣紳,語帶雙關地說:“它們橫行霸道,害民不淺,可只要人人動手收拾它們,縣裏就會安寧了。來,大家都吃螃蟹肉!”這時有些膽子小的人也吃了起來,都說十分好吃。桌上的螃蟹一下子就吃光了。好些土豪劣紳聽見陳縣爺在罵他們,嚇得不敢喘氣,冷汗直流,擔心受到懲辦。

陳元錫還教老百姓蒸煮螃蟹的方法。百姓如夢初醒,都誇獎陳縣令能幹,回去便把田裏的螃蟹捉得一隻也不留了。

 

土地公蛇             民間故事集

有一種蛇四足微紅,尖尾、大肚,頭上有一紅點,身子約七八寸長,俗稱“土地公蛇”。

據說,土地公有一個兒子,本是一條大蛇精,長年住在深山密林中,它身粗如桶,口大如盆,身長一丈,非常兇惡,時常出山傷害人畜。

一天,玉皇大帝聞知此事,就派出天兵天將前來捕殺,但打不過它,玉帝后來查明它是土地公的兒子,立即調土地公土地婆上天,責備他們教子不嚴,叫他們去收伏。土地公與土地婆回到人間,見了兒子大罵:“你這孽子,吾生來盡做好事,想不到你竟在此胡作非為。快快隨吾上天庭伏罪!”土地婆也說:“孩子,你快變小,讓你母帶上天庭吧!”蛇精聽了母親的話,就把身子變小至七八寸,由土地婆用布包著帶上天庭交旨。玉帝看到這小蛇兒,問:“小小蛇兒,怎能如此兇惡?”土地婆啟奏:“這是我叫他小,變好了。不信,看它再變。”蛇精聽了,就成了原來的模樣,玉帝、天神大驚不已。玉帝怕它變得更大、更凶、更厲害,大聲喊“好了,變小,變小,再變小!”隨著玉帝的喊聲,蛇精由大慢慢變小。當變到七八寸長,說時遲,那時快,玉帝手拿玉璽,猛向蛇頭壓去命神將把它拋在凡間受苦。從此,蛇精再也無法變大了,這就是民間常見的土地公蛇,蛇上的紅點,就是玉帝用玉璽蓋下的印記。

由於土地公收伏孽子,為凡間除害有功,玉帝便封他為“天下都總管”的官職,人間有什麼都由他管,從此以後,各鄉各裏,各家各戶,都有土地公的神位,尊稱為“福德正神。”

 

吾都芥菜坐轎子         民間文學集成

李光地和吾都的一位舉人同榜,二人很友好。有一回,李光地從京城回湖頭,到吾都探訪這位舉人,他雖然和李光地同榜,可是今日番薯不比前日芋,李光地做了宰相,又是理學名臣,肯上門拜訪,叫他十分感動。他知道李光地生活清簡,宴席並不豐富,卻雖出心裁拿出吾都芥菜給李光地配飯。吾都有芥菜沒有絲,質地又柔嫩香甜,李光地吃了十分讚賞。這位舉人笑著說:“是粗俗的東西,既然相爺愛吃,我就令人挑一擔到湖頭送給你吧!”李光地一點不嫌棄芥菜粗俗,笑納稱謝。

李光地坐著轎子回家,吾都腳夫挑著一擔一百多斤的芥菜隨轎同行。從吾都到湖頭,經過魁鬥走到源口,便要爬牛屎嶺。這條嶺原本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禦史嶺”,過路人諧音叫它“牛屎嶺”。這嶺有兩三裏長,吾都挑芥菜的腳夫,肩頭壓著重擔,爬了一段,便氣喘呼呼,大汗直流。李光地見腳夫挑芥菜吃力,便叫停轎。他走轎門對轎夫說:“我長久在京城做官,難得回鄉,打算觀賞一下禦史嶺的風光,步行上嶺。你不必挑了,把芥菜放進轎裏,就此回去。”

腳夫聽了就放下芥菜,跟隨們因為相爺那樣說了,不敢攔阻,就讓腳夫把芥菜放進轎鬥。轎班見相自己要走路,也就扛著芥菜爬向牛屎嶺頭去了。就這樣李相國步行,吾都芥菜坐轎,直到李光地家中。路上的人看到這樣情況,有的說:“真是奇事,吾都有芥菜坐轎子。”有的還取笑說:“湖頭相國不如吾都芥菜”。這話一傳開,吾都芥菜便名聞全安溪了。

 

湖頭才子李維特與螞蟻翻考卷     民間文學集成 .安溪卷

清朝道光的時候,湖頭有一個聰明飽學的風流才子,叫做李維特。他勤攻苦讀,常常自負地對人說:“我參加鄉試,一定要中解元。再參加會試殿試,也要奪魁。”許多人賞識他的才學,都認為不是誇口。

福建舉行鄉試,李維特抱著奪取解元的信心去參加。進考場後,他對自己做的文章甚感得意,料想解必中。鄉試主考官看了他的卷子,當真取為解元卷。他把李維特的卷子放在最上面,底下是第二名張際青的卷子。張際青也是安溪人,家住在桃舟棠棣術,這回參加舉人考試,同樣想中解元。主考認為他的卷子比李維特差一點點,選作亞元。這一夜,主考官決定名次以後,人疲倦了,就上床睡覺。

第二天,主考官司起床,一看那疊考卷,發現最上面的卷子姓名不是李維特,而是張際青。他想這一定是考場裏的官員受了張際青的賄賂,趁他睡覺的時候,偷偷把兩個卷子掉換了。可李維特的卷子到底比張際青略勝,應中解元,便把李維特的卷子照舊翻到上面,張際青的卷子放在下面。哪知第三天早上,主考官司起床,卻又看到張際青的卷子翻到上頭,李維特的卷子又壓在底下。這一回,主考官十分生氣,決定查出是誰作弊,嚴辦一下。

主考官這一夜裝睡,卻注意著那疊考卷,想等作弊的官員來偷翻卷子,當場捉住。但是等到後半夜,卻不見人。他下床一看,只見張際青的卷子又往上翻,原來是許多螞蟻,合力扛著張際青的卷子放到李維特的卷子上頭。主考官司感到十分驚奇。他調查一下,懂得張際青家慷慨捐獻臣資修建安溪文廟,他想這是孔夫子認為張際青有這種關心文教的義舉,應當中解元,才讓螞蟻來翻卷子,這是神意,不能違背,就不再把李維特的卷子翻到上頭了。

放榜的時候,張際青高中解元,李維特卻中了亞元。李維特和張際青是同縣舉子,互相認識,自感比張際青高明,心裏大大不服氣,主考官司也為他感到可惜,就把螞蟻翻卷子的事告訴了他,他才沒有話說。第二年會試,他上京城應試,走到杭州,為名妓所纏,到京城的時候,入場的時間已過,貢院關了大門。李維特大感失望,探知這次會試,福建鄉試的那位主考官當了同考官,便向他要求處入場。這位考官卻嚴正地責斥著說:“你上京城應考,卻戀著妓女誤了考期,行為輕薄,朝廷不要你這種人,回家去吧!”李維特灰心喪志地回到湖頭,從此就不再參加進士考試了。

 

安溪光德“仙苑碑”的來歷傳說        民間文學集成.安溪卷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青年時候任同安縣主簿,曾經到過安溪。他喜歡遊山玩水,遊覽了縣城的美景後,題了一首《清溪八景》的七言律詩。為人千古傳誦。入景中的“薛阪曉霞”,在光德里的薛阪溪邊,兩面三刀岩桃花,一溪清流,朝霞映照,風景甚為美麗。朱熹題景以後,還手書“仙苑”兩個鬥大的字,把薛阪比作仙人苑圃。後人刻碑在溪邊,字跡雄健有力,好幾百年來,都為文士和遊人珍愛讚賞。可是有一年出了大水,把溪岸沖塌,石碑竟沉入薛阪溪內,被水沖走,再也尋不到了。

明朝隆慶的時候,有一個漁夫沿溪捕魚,發現藍溪和小藍溪的交匯渡口深潭裏頭,水流和別處不同,夜裏還有光輝身出水面。以後他每夜到這潭捕魚,都見水面發光,感到很奇怪。有一次,他動了好奇心,下水打撈,拿出水面一看,卻是一塊石碑,便放在溪岸的岩石上。不去管它,有一天,這塊碑讓縣城的讀書人看到了,他們如獲至寶,把它豎立在溪邊,在“仙苑”兩字的後頭,刻上“晦翁書”三字,使人知道這是朱熹的手跡。

朱熹手題的這塊仙苑碑,在溪邊豎立起以後,竟產生很大的影響,豎碑的渡口稱為“仙苑渡頭”,漸漸成為藍溪有名的物產集散碼頭,當地的圩場,被稱為“仙苑圩”;後來建起一條小街,又叫“仙苑街”,繼後,連行政區也以“仙苑”命名。

據傳後來有陳氏兄弟二人到南洋謀生,為了不忘被故鄉,把“仙苑碑”拓了下來,帶往海外。有一次,陳氏兄弟所在的在街發生火災,全街的商店都被焚燒,只有他們兄弟的商店沒有著火。人人感到奇怪,發現壁上掛著“仙苑碑”的拓本,都說是南寧聖人朱文公的手跡,火神不敢侵犯。消息傳開,僑胞紛紛前來觀看,陳氏兄弟就把“仙苑碑”的拓本印刷出售,僑胞爭購,“仙苑碑”可以避火的神話,越傳越遠。至今海外僑胞來到安溪,還把“仙苑碑”當成文物,拍照帶去。

 

安溪官橋赤嶺村詹典嫂告禦狀       民間文學集成 .安溪卷

詹典嫂姓林名愛,尊稱林愛姑,福建安溪官橋赤嶺村人,十八歲那年,嫁給鄰村西坪詹社裏詹典為妻。詹曲,為人忠厚老實,勤勞樸素,平時靠制茶,販茶為生。每年新茶登場,總要運載茶葉到海外做生意,婚後不久,又是新茶登場的時候,詹典雙運著新茶離開新婚不久的妻子,出遠門去了。臨別時,敘不盡夫妻愛,道不盡別離情,約定三個月後回來團聚。

卻說西坪田頭村,有一個茶商,名叫詹天香。些人財大勢焰,上交官吏,下結匪盜,是一個花天酒地的好爭之徒。聽說詹典娶了一個容貌似花的妻子,早就心懷鬼胎,旁生邪念。一聽說詹典出遠門去賣茶,而且是一去又是三個月,認為是天賜良機,便似“野蜂出窩”想采“花蕊”。他一面登門“攀親”,假獻;一面買通“紅人”,暗中挑唆,拐誘愛姑棄貧從富。誰知,花言巧語難動白玉心,千金難買堅貞志,每次登門,都被愛姑斥回。一直過去了兩個月,都沒無法成事。詹天香賊心不死,發覺愛姑心裏只有詹典,因些,要奪愛姑,只有除去詹典。馬上派人送大禮去赤嶺收買愛姑的繼父林佳木,要林佳木假造詹典因漂洋過海,路遇狂風,葬身魚腹的凶訊,逼林愛姑易門改嫁。這林佳木也是個見錢眼開的人,一嘗到詹天香給他的甜頭,就馬上依計而行,上愛姑處報了個訊,關規勸愛姑趁“紅顏未老”。改嫁詹天香,坐離一生清福。可是,事偏湊巧,凶訊送去,沒幾天,詹典卻提前從海外回來了。詹典回來,路經官橋赤嶺,按禮之常情,先登門見岳父,頓使林佳木手足無措。佳木一面假裝熱情,一面馬上派人告詹天香。這視良民如草木、心狠心辣的詹天香,馬上遣人逼上門,要林佳木一不作,二不休,立即殺了詹典。這吞了鉤餌、利慾薰心的林佳木,懾于林佳木的權勢,當天晚上便以設宴為女婿接風洗塵為名,用酒灌醉詹典,夥同詹天香派來的人,把詹典殺了;屍體裝在麻袋裏,連夜背到荒郊野外去埋了。

轉眼三月已滿,接到凶訊半信半疑的林愛姑,思夫心切,便回到赤嶺,想向繼父問個究竟。驚魂未定的林佳木,一見愛姑上門,一面狐狸裝佛——假髮善心,關切地勸慰:一面一下令媳婦殺雞宴請久未入門的小姑。大嫂十分熱情,馬上動物殺雞;愛姑無心享受,隨即上前阻攔。

誰知嫂嫂腳勤手快,卻把雞殺了,雞未斷氣還在地上打滾。這時被家裏個心直口快不大懂事的內侄看到,大叫起來:“哎呀,殺雞好像殺姑丈,倒在地上兩腳還在發抖。”說來也巧,那天林佳木同詹天香的手下人殺詹典的時候,被這個好奇的小孩子看到了。這時見景生情,出奇喊了一這麼一句。佳木聽了,火氣大發,跨上去打了小孩上掌。冷靜沉著的林愛姑看在眼裏,一時不追究,直到天深夜,愛姑才向心腸慈善的嫂嫂問個究竟。天還未亮,愛姑就偷偷開了後門,跑向縣城鳴冤告狀去了。

在“有錢就是理”的社會裏,哪里有林愛姑告狀的衙門?到了縣裏,詹天香和縣太爺乃八拜之交,遂以“事無佐證”把案子駁回:告到泉州府,被拒之門外。林愛姑一個單身女子,到了人生地疏的泉州府,舉目無親,告狀無門,便垂頭喪氣來到泉州浮橋頭,面對那滔滔東流的徇江水,準備投江自盡。誰知天無絕人之路,正要縱身投江的時候,突然從橋頭闖來一個見義勇為的漢子,攔住了她。這位漢子是誰?原來是一個歷盡滄桑、飽經世故、足智多謀的相士,姓蘆名秋金,原籍安溪虎邱園人,靠相命度日,這天正要橋頭尋覓顧客,看林愛姑一身打扮像內安溪婦女的裝束,發現她悲傷滿面,欲尋短見,便上前攔阻,問個底細。愛姑見他是同縣鄰鄉人,就將冤情一一向他訴說,並求幫助。蘆秋金出於同情之心,便滿口答應,要帶她到福州告狀。誰知到福州同樣碰壁。蘆秋金看破世情,認為當時的社會仍是官官相護,貪贓枉法的世道,若想雪冤,唯先告官。因此,便揮筆寫了“福建無官,萬里喊冤”的狀子,帶著詹曲嫂上京告官。詹典嫂絕處逢生,感激涕零,便跟著蘆秋金,萬里跋涉,上京告禦狀。

一路上蘆秋金在前引路,詹典嫂隨後緊跟,為伸冤,何懼山高路遙,想雪恨,不怕艱難險阻。走過了一山又一山,涉過了一水又一水,終於走到了浙江杭州城。這時朝廷有一個禦史奉旨出巡,祖籍福建泉州人,名喚陳西鏞。蘆秋金認為時機難得,即打發詹典嫂捧著“福建無官,萬里喊冤。”愛姑依計而行,果然攔住禦史大人。禦史見愛姑是位女子,為報夫仇,不遠萬里,飽受跋涉、風霜之苦,精神可嘉,加上又同是福建泉州人,立即受理,答應帶她進京,上殿告狀。

到京不久,皇帝果然下旨召見詹典嫂,那裏正是新年皇帝朝慶的大喜日子,詹典嫂聽從蘆秋金的安排,脫去孝衣,穿上吉服,頭插珠花,腳著紅鞋,壯著膽子去見皇帝,皇帝一見,原來是一位普通的民女,一身紅綠裝束,便生反感,發問道:“既然是為夫伸冤,為何身吉服?”

“今天乃是皇宮朝慶的大喜日子,萬歲恩德如天,萬民稱頌。喜慶瑞祥吉日,不敢壞了“彩市”,故不穿孝服而著吉衣。詹典嫂以禮答道。

皇帝欣喜地點頭,稱讚偏僻村婦,尚知禮儀,進而發問:“自古發來,父天母地,乾坤之德難量,為何不以孝道為先,反而告起為父來呢?這到底是父親?還是夫親呢?”

詹典嫂回答道:“俗語說,穿衣穿褲見父母,脫衣脫褲見夫主。民女本當以孝以先,怎奈為父不守王法,為匪作亂,竟貪財殺婿滅屍,罪惡滔天,為父既無忠君心,民女亦無孝可言了。”

皇帝主為言之有理,告之合法。但細察狀詞:“福建無官,萬里喊冤。”繼以發問道:“咦,縱使你繼父殺婿滅屍有罪,卻為何告起官來呢?”

愛姑又冷靜地回答道:“常言道,官清民自安,官昏民遭難。身為百姓的父母官,理應為國效勞,為民伸冤。可是,走遍縣衙、府衙,盡是一些坐享糧餉,不察民情、貪贓枉法、徒有虛名的昏官。因此,名雖有官實無官。”

詹典嫂對答如流,加上深知福建官府內情的禦史旁證、撐腰,皇帝聽了龍顏大悅,遂誇愛姑深明大義,節志可嘉,馬上准奏,並賜龍銀千元,禦秤一支,一路上,過府交府,過縣交縣,各地官員不得怠慢,否則,嚴懲不貸。另外,又派禦史為欽差,下到福建安溪,為詹典嫂昭雪夫冤。

案情經查屬實無假,並在荒郊野外找到詹典的屍體,因此,縣衙、府衙等貪官污吏皆革職,好色之徒、貪財害命的詹天香、林佳木二犯,均以死罪,以命償命。詹典的沉冤得到昭雪,百姓拍手稱快。

 

詹仰庇巧打皇帝嘴巴

詹仰庇是詹敦仁的後代,明朝嘉靖皇帝的禦史。他敢進忠言,不怕權勢,在大臣裏頭很有威望。

有一次,大臣們聚在一起談天,議論到皇上。有的大臣說:“當今皇上,入殿百官參拜,真夠威望。”有的說:“我每日入朝參拜,見皇上坐在寶座上,心裏便感到不安。”當時詹仰庇也在場,他聽到哈哈大笑說:“皇上有什麼可怕的?”大臣們聽了感到驚訝,就說:“詹禦史不怕皇上,為何要下跪?”仰庇回答:“見了皇上下跪,是君臣一咱禮節。但不必怕他像伯老虎。皇上說錯話,我還敢打他嘴巴!”大臣們認為他是在說大話,便故意激他說:“我們來打個賭,你若真的打了皇上的嘴巴,就算我們輸了,若是辦不到,我們就會筆你亂說。”

詹仰庇答應了。

一天,皇上與一個大臣下棋,其他大臣站在周圍觀看。詹仰庇見皇上聚精會神地下棋,便心生一計。他捉了一隻金蠅夾在指縫裏,趁眾人不注意,“啪”地一聲,在皇上面上打了一個巴掌。皇上和眾大臣都嚇了一跳,仰庇卻恭恭敬敬地說“萬歲下棋下入神,連金蠅落在臉上也全然不覺。這種髒東西在萬歲臉上很不潔淨,臣替萬歲將他打死。”說完叫太監捧水給皇上洗臉,皇帝 一聽,全不生氣,還對爺庇加以讚揚。

 

菜苗沒移不會大樅的故事傳說      民間文學集成 .安溪卷

明朝萬曆的時候,安溪赤嶺大草埔住著林石匠一家人。林石區的妻子生了一個男孩子,不知是啥原因,一生下來就哭不停,爹娘全無辦法。林家有一個嫁給泉州莊家的小姑,這時正好回到娘家,身上有孕,本來打算住幾天就走,沒想因病耽擱,竟在娘家也生下一個男孩。小姑見嫂的嬰兒哭不停,就抱來哄騙。說也奇怪,那嬰兒一到阿姑手裏,即刻停哭,貪饞地嗍著阿姑的乳頭,小臉蛋還露出笑容。阿嫂驚奇,心想兩個孩兒都是男的,又是同年同月出世,至親骨肉,便提出相換撫養。就這樣,阿姑抱去侄兒,阿嫂抱來外甥。小姑抱著侄兒回到泉州,改姓莊,取名世昌。

莊世昌長大了些,莊夫人愛如掌上明珠,請來私塾先生教他念書。他勤奮好學,聰明無比,先生時常誇讚他是奇才。後來參加鄉試加了舉人,會試中了會元,殿試又中了狀元,回鄉樹旗祭祖。世昌回泉州,莊夫人將從前相換撫養的事告訴了他,要他先回安溪赤嶺認祖。世昌打馬來到安溪官橋五裏埔,看見田裏有一個菜農,拔起菜苗移種,世昌心裏想到:“菜苗幼小就要拔起來,為啥不等它長大了再拔?”就下馬問菜農:“老阿伯,你為啥要拔菜苗?”菜農聽笑答:“菜苗沒移就不會大樅啊!”世昌聽了,回想自己的身世,有所領悟又問:“這樣說來,是撒菜籽的工情大,還是種菜的大情大?”菜農回答:“當然是種菜的工情大。撒菜的人,只要把菜籽撒到土裏,發了芽澆了水就行了,種菜的工情可大多啦,要下肥、治蟲、還要用心照料防澇防旱……”世昌感歎道:“那不是生我者容易,養我者功勞卡大天嗎?”就打馬回泉州。

莊夫人見世昌當天回來,驚問情由。世昌就將途中所遇的事說了一遍,老夫人稱讚孩子知書識理。所以世昌先在泉州樹旗祭祖,再回家安溪赤嶺認祖。於是“菜苗沒移不大樅。”這句諺語,就流傳在民間了。

 

東嶽山李公祠的由來

泉城東門外,有座山名叫鳳山,因為它的形勢宛如一隻張翼的鳳鳥。山的上面有一座古廟叫東嶽廟,人們就把這鳳山叫做東嶽山。

東嶽山有一座著名的祠宇──李公祠,為著東嶽山是泉州公共的考墳地,所以說起李公祠,誰都知道是棺柩停寄的地方,由是李公祠這個名稱,泉州人是耳熟的。然而耳熟儘管耳熟,而李公祠由來的歷史,還是鮮有人知的,如今就傳說所得介紹如下:

前清康熙時代,安溪湖頭出了一位名官李文節──光地,是做過康熙朝的宰相。東嶽李公祠的建立那據說就是李文節祖父所提倡的。李文節祖父的名,還侍考查,人們所知道的,在當時確是一位樂善好施的富翁,於是就稱他為李員外。李員外生在有明末葉,那時泉州有一位知府李某,做官極其廉潔,不幸死于任。廉潔的官,身後蕭條是不消說的。所以他死了好久,那七尺的銅棺,仍滯留泉城,不得不歸正首丘。累得他的妻子因為那部骸骨沒得運回,也不得不流落泉州,雖則李知府的兒子,也幾曾向他已故的父親的僚友捐募,終於不能湊足額數,夠為運回棺柩之用。這原因無非是一辦募集已感不易湊足,而一邊在泉的生活零用又花去了好多。李知府的兒子在這種情形下,雖然著急,但事實如此,也無可奈何的。後來聽說湖頭李員外,是個樂善好施之士,遂托人介紹,到了湖頭,李員外本是個見善勇為的人,一聽著李公子的話,尤其喜他的孝思可嘉,慨然贊助了一千元,同時見李知府的兒子,溫文爾雅,生成不俗,另外送他一千元給他回籍後,充為求學之費,這一來實使李知府的兒子喜出望外,心中的感激自不待言。

當李公子下榻李員外家中的當兒,見李員外府上,座客常滿,樽酒不空,每餐會食的清客足有兩席之多,而那些食客所談的,都是風水的言論,李公子心裏好生奇怪,暗中探詢原委,才知道李員外平生最嗜好的是風水,那些門下客就是他平時所延聘的勘輿名家。李公子正在感激員外的恩惠,苦沒有相當的報答,聞了這麼一個情由,腦子裏立即聯想到他父親的一個摯友去,而這個摯友是當世唯一的勘輿家,於是恭恭敬敬地向員外講道:“晚生受老伯恩惠,愧無以報答,探聞老伯素重勘輿,物色名師,恰好先父有一位摯友,如今在山西五臺山修道,法號叫華幼師,是當今獨一無二的地脈家,本來華幼師是不輕易替人覓地穴的,但倘晚生介紹,他必然感著老伯澤及晚生先人枯骨,無論如何總會推愛而願為老伯效勞“。李員外聽了這段話,自然是喜不自勝,巴不得立即延得這位名師前來,遂欣然答道:“既有這麼高明的名師,還須藉仗賢契代為延聘,賢契這次奉老大人靈柩回梓,務乞導迅速替老夫聘請華幼師前來,至於他的旅費,老夫自當一併備寄賢契,俾克成行。”他說完馬上入內取出五百金,交給李公子,當下李公子向員外說了幾聲謝,也就作別。卻說李公子得到李員外的贊助,進城後,料理運棺諸事定當,不上三五天,舉家人等遂扶了李知府的棺柩,回他們浙江原籍去了。李公子到家之後,立即打發一個別人帶了他的親筆函箋望著五臺山進發前去拜訪華幼師。你道華幼師是誰,據說他在明末的一位高士,後來勘破紅塵,遂入五臺山出家修行。他和李知府是個八拜兄弟。對於李知府既有這深切的關係,所以一接著李公子的信,其欽仰李員外的心,幾歎為近世所罕見。自然不待躊躇立即答應願意為接受李員外的延請了。大約是將近八月的時光吧,這天李員外正和眾客閒談,門房的當差走至跟前報說:“外邊有一位和尚,稱說來自五臺山,要來拜訪員外。”李員外忙揮著僕人道:“快請他進來,那一定是華幼師了。”一會兒僕人引著和尚進來,李員外恭恭敬敬地迎他上座,和尚道:“居士就是李員外嗎?”“是的,師父莫不是華幼師嗎?”“不,不是,小僧法名惠禪,華幼師是我的師兄,他接到李公子的信,本擬立即前來,嗣後因約了一位高僧到南海,勾留尚須兩個月之久,但恐員外盼望,是以打發小僧先來,他至遲在十月中浣,便可到達這裏了。”李員外聽了這話頭,一股強烈的殷望,不由得低降下來,然來者既是華幼師的師弟,自然也不能以尋常賓客款待,所有應盡的東道禮,倒也十分周至。惠禪自到李府,閑來無事,也曾獨自遊山玩水。有時略聽李員外門下客──那些勘輿家──的談吐,覺得這些號稱地師,卻是公等碌碌,不禁暗自竊笑。光陰荏苒,惠禪到李府來已有兩月餘,那時是十一月了,他忽然對李員外說:“敝師和小僧約的時間已過,如今還不見他來,我想在這裏久候無益,不如我先回去,再催促他前來,可是小僧要來的時候,曾聽敝師兄說過,員外特地請他,是要他替覓吉地,小僧眼力雖不及師兄,勘輿之學卻也略知一二,而且敝師兄囑小僧先來,也莫非叫小僧事先勘察,俟他來時再行定奪,所以小僧一到這裏,便留心觀察,也曾得一二處可以用的,這麼不妨先指點給員外,然後作別吧。”李員外起初卻不知惠禪也會諳勘輿,所以沒會和他提起風水之事,今忽聆著這番話,自然是歡喜異常,欣然答道:“原來師父也是形學家,失敬,失敬,貴師兄既然久候不至,而師父且早自替我物色吉地,那是感激不盡的,但不曉得師父所默勘的地在什麼地方?務請師父到地指教。”說罷李員外立刻攀著惠禪去鑒賞了。

這次竟使李員外得著一種意想不到的,就是惠禪指點那可用的地穴的時候,所發的議論,確是比那些常住在員外家的勘輿家高明多了,至使李員外對惠禪更是欽佩到無可形容了。這時惠禪所指的一處地穴,據說葬下去,可以出丁(增加人口)的。李員外聽了他的論斷,相信是對的,於是對惠禪道:“這一處總算是找到了,但這一個好地穴應該讓給我的先二伯去葬的,因為他這一房,一向人丁缺乏,出丁的墓地,自宜先給他的。”惠禪料不到李員外會說出這話,反而默然無語,等了有頃才問道:“那麼,居士還要再找一塊嗎?”“是的。”於是他倆再到另一地方。惠禪又指點一處地穴,據說這一處是可以出貴的,李員外端祥一下,確實不錯,連忙點首對惠禪道:“這一處應該給我的四叔,因為他那一房,多半是讀書的,讀書當然希望科名,能出貴的風水,于他的房份是最合的。”這時惠禪更驚奇了,他心中暗自想著:人家得著好風水,巴不得自己受用,難得他員外這種居心,先人後己,這種道德真夠教人佩服。於是他們又再到另一個地方了,這時惠禪,故意在不將地穴指點給他之先,探他的理,“居士!你自家要用的,我卻還有一處,但比之前二處,似稍差一點,我想倒不如把前所看的任選一處應用吧。”李員外遜謝道:“這似可不必,有了一地,讓給弟兄們應用,那是友愛上所當然的,剛才所找的吉地一處主丁,一處主貴,尤其是弟兄輩所需要的,倘使我再找的不及他們,這也是我心所自足安慰的。”惠禪聽到這裏,才信李員外友愛之心是出於至性。這一個最好的地穴,惟有他的道德可以受用的,就把他平時所愜心的一處頂好的指點給他道:“這一處地名叫睏牛穴,居士自己要的就用這處吧,但是我得聲明一句,這一塊福地,只有居士的道德才配營葬先人的,假使居士再讓給別人,恐德不及居士,雖有好地了也徒然了。至於如何用法,少僧當另寫一紙給居士以便按部就班。”李員外因他的伯叔兩房都有吉地,自己要擇的自然選取這處,兩人遂同歸。

第二天的早晨,李員外發現了奇異的事了,他一早起來,便到客廳裏找惠禪討論昨天所選的墓地,那知他一到客廳左畔的廂房,已不見惠禪的形影了。棹上只排著一封書和一包白銀。他奇異地把書展開一看:唔!首先所寫的是睏牛穴的做法,再次就是敘述惠禪這個名,原來是托稱的,其實他!惠禪,就是華幼師本人,至所以託名惠禪,卻有兩種緣故第一,恐怕員外知是華幼師本身,來時必備其他的優越待遇,修道的人,惜福為重,禮遇過隆,實當不起;第二,是試探員外的道德如何?不欲把真名相告。然尋覓風水的當兒,竟得證員外的友愛,先為伯叔而後及于自己,睏牛穴最後獻給,是他心服的本意,末後,則說前由李公子轉送的旅費五百元,完璧歸趙,因出家的人,無須此乎。這次來的目的已經達到,便告別了。那些是書信的大略。

李員外看了那封信後,心裏遂湧上了無可形容的迷惘,他那裏想得昨日的華幼師卻是咫尺千里呢?然而高僧已去,徒喚奈何而已。再說李公子自得了李員外的贊助,運他的父親──李知府的棺柩回籍,安葬定當。又得著李員外一千元的贈與,求學資斧,無虞不給,於是訪求名師,勤苦攻讀,果然士族之家無凡才,不上數年,便連捷登第,通籍仕途了。他飲水思源,惟一感恩的當然是李員外啦。大約是距華幼師離開李府的第三年吧,那天李員外正在家中閑著無事的當兒,忽地接到李公子寄來的一封信,並附還兩千元,信內所說無非致謝從前待他的恩惠,歸家後如何料理他父親的喪事,如何去求學,竟然僥倖連捷登第。如今既己通顯,自應先把從前説明之黨費奉還,至於高情厚誼,圖報還有待諸異日。當下李員外閱讀李公子來函,知道他已貴顯自然無任欣慰,但昔日贈金,依然還璧,於心未免又覺歉然。更追念李知府以前在泉州做官,廉潔自持,政聲卓著,泉屬人士,本有欲為他立祠紀念的意思,於是把華幼師所遺留的旅費和李公子寄還的兩千金,就郡城東門外的東嶽山購得一地建築李公祠──李知府的名宦祠。後來又擴大規模,把整個東嶽山買來,充為泉州的公共墳山。東嶽山為泉州葬墓的公山,李公祠為寄柩的場所,泉人都知道的,惟李公祠為李員外所建立,東嶽山為李員外購以充公的傳說,恐怕還有不知道的呀。

按風水雖屬迷信,然李員外的好義和友愛,自足使人欽仰,且傳說如斯,我們只就所聞而紀載,迷信與否是另一個問題呢。

 

白頭格傳奇         來源:泉州晚報

  有白頭格富

  無白頭格厝

在僑鄉安溪,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有白頭格富,無白頭格厝。”從字面上解釋,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有比白頭格人家富有的,卻沒有白頭格的豪華住宅。但如果這樣理解,安溪龍涓有名聞遐邇的聯芳土樓,湖頭有李光地故居新衙舊衙,縣城有金碧輝煌的福源居,都是規模宏大、富麗堂皇,不比白頭格遜色。問題在於白頭格古民居群的主人胡典成是白手起家的菲律賓華僑,而且依山構築的古民居群又是那麼的密切相連,站在每一座古宅的窗前,你都能一覽古民居的每一座建築。而且配套又是那麼合理、科學。在一百多年前,各座古民居居然有自來水,每一座樓屋前都掛有氣燈,還有碾米房,食堂、書齋以及電影機(當然是無聲的)、縫紉機。

白頭格,原名白泥格,因山嶺出產一種當地稱為“白鱔土”而得名。位於安溪縣蓬萊鎮上智村。翠竹綠杉中,你如果僅站在公路上,是難以一睹古民居群的風采的。讓我們拾級而下,沿著馬蹄形的彎彎山道,去瞭解一下古民居群的奧秘吧!古民居群現存在七座,從北往南有:

和安樓,二進,下落雙層,依山構築,上落平屋,左護屋,磚石構築,石砌至樓板,上鐫西歐瓷磚,護屋與正厝構成曲角,建築面積約四百九十平方米,坐北向南,與德安樓欄杆相通。

德安樓,二進,下落雙層依山構築,上落平屋,右護屋,有雙大門,建築面積約四百平方米。磚石構築,石雕、彩畫精美,坐北向南。

娛山樓,二進回樓式,五開間,大門石拱,上“娛山”二字、石雕精美,計二十四間,外磚牆上鐫西歐瓷磚,院中有古井,是防禦性土樓。坐西向東。相傳原樓中有醫生,因風水好,病人得病前往就診,未及坐下病就好了。

玉安宅,二進平屋,花崗岩石裙,上砌紅磚,輝綠岩臺階,方形石磚,石雕、木雕、彩畫精美。建築面積約二百四十平方米,坐西向東。

聯安樓,一進,後有院子,雙層樓,雙護屋,呈長方形,院中水槽、欄杆、石椅配套完整。前為匡力廊,五開間,坐西向東,建築面積約三百四十平方米。

新安宅,二進平屋雙護厝,磚石構築,硬山頂,建築面積約四百四十平方米。坐東向西。此宅建築時間最早,面對一小山包,形似玉印,風水先生說此宅後裔必出大官。坐西向東。

泰安樓二進,下落為樓,磚石構築,坐西南向東北,建築面積約三百二十平方米。

此外,還有美安宅、祖祠、食堂和梅村書室,因已傾塌,故不一一描述。

白頭格古民居群,錯落在一個大山裏,厝前厝後,是余甘、荔枝、古杉、毛竹。聯安樓前,更有夜合、含笑、山茶等,四時蜂蝶穿梭,香氣襲人,人們徘徊其間,樂而忘返。

有白頭格厝無白頭格兒媳婦

有僑鄉安溪,還有這麼一句俗語:“有白頭格厝,無白頭格兒媳婦。”從字面上看,似乎有這樣的意思:有比白頭格的厝華麗的,卻沒有比白泥格人家的子孫聰明賢慧的。

一百多年前,蓬萊鎮偏僻山村上智村有兄弟三人:胡典成、胡典章和胡典成。三人均以務農為生。胡典成於二十多歲時前往菲律賓做工,出門時雙手兩片薑,只帶著一雙草鞋上路。在菲律賓打拼二十多年,開始是做夥計給別人幫工,後來慢慢地經營起家鄉土特產,創辦了合金勝商號,在菲律賓開有多家店鋪,還在廈門設有分店,商號可以自己開銀票到錢莊兌錢。

辛亥革命前,典成之子胡諸清(舉人)曾在國外支持孫中山革命,清政府被推翻後,被任命為國民黨政府安溪第一任縣長。

擔任縣長一職後,胡諸清還要兼顧家庭生意,這讓胡諸清感到老漢拉車———心有餘而力不足。一年後,這位正直的清末舉人便辭了官職,又回到菲律賓接管生意。胡諸清在異鄉團結同鄉,共謀福利,曾任菲律賓教育會副會長。他的名字開始傳遍南洋群島。

和當時許多華僑一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胡氏家族生意開始受挫,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意就漸漸衰敗了。白頭格的建築始於一九○八年,建築時間持續了幾十年,建造房屋時,從江西請來的風水先生在家裏一住就是八年之久,請來造屋的惠安石匠、永春木匠,來時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孩,建完屋卻是長著鬍子的幾個孩子的父親。其中,建得最早的是新安宅,建得最晚的是娛山樓,前後用了三十年之久。用的工匠大都是外地請來的,而抬石、挖土的雜工大都是本村人,也就是說,在這三十年間,白頭格成了上智村農民最可靠的“飯碗”。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為白頭格幹活的本村人,大都非常賣力氣,卻也有少數懶漢,三頓到白頭格吃飯,跑回家睡覺,晚上又來領工錢。胡典成的兄弟笑著說:“鄉里鄉親,算了,這些懶漢只能害苦了自己,房屋蓋好了,他們吃什麼呢?”

因為出身貧苦,白頭格人家秉承了一種賑災救難的傳統。災荒年間,路旁的樹下總要排上幾桶飯菜,讓饑荒的村民填飽肚子。一天供應兩頓,第三餐便得靠自己去掙了糊口。這種情形持續了幾十年,拯救了過路災民們和本村村民一條條的生命。

“這是一種白頭格精神。”說到這裏,蓬萊鎮黨委書記謝輝煌激動地說:“寫白頭格,就要寫出這種精神。”是的,白頭格鍛造的這種精神,深深地影響著自己的後裔,無論是年近古稀仍貢獻著餘熱的縣老年大學副校長胡長矩,還是募資二晋多萬元資助貧困學子的退休幹部、縣關工委秘書胡雲豹,都在弘揚著這種白頭格精神。

先是白手起家的華僑,後來又是詩禮傳家的讀書人。他們同一口鍋吃飯,即使家族人最多時達到一百多人也沒有分家,還蓋了公共食堂,實行敲鐘吃大鍋飯的辦法。在食堂敲鐘,每個樓房都聽得見。

而今,白頭格胡氏家族大多數生活在外地,只剩下不到家族人口10%的後裔還住在和安樓和聯安樓,作為僑鄉安溪的一個古民居群,相信不久將告別沉寂。古民居群被發現後,已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他們對這顆引人注目的山鄉明珠有了諸多設想,擬將其建設為民俗村,文物部門將對古建築進行“修舊如舊”的保護性修繕。蓬萊鎮政府也計畫將其列為旅遊開發的項目之一,與清水岩、九峰岩等眾多景點構成旅遊網路,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