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古墓葬
唐,武呂墓群遺址:在城廂鄉土樓村頂園山南坡。縣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三九年和一九五五年間,先後由集美學校、省文管會泉州辦事處與縣文化部門發掘七座墓室。其中最可貴的是出土“上柱國刺史武呂乾封二年中”十二字紀年磚。由此,可知死者姓名、官爵、年代。唐初,泉州治在今福州。武呂應為武則天家族中任武職人物。具有歷史研究價值。
唐,林八郎墓:在湖頭鎮竹山村猴山麓。林八郎(七八五~八一九),名福龍,行八故名。唐元和十四年(八一九)平寇殉身,後封為“保義郎”。墓石構,碑飾華蓋仰蓮紋。
五代,廖儼墓:在城廂鄉員宅埔任田洋中。縣文物保護單位。唐乾符二年(八七五)進士。墓碑二行陰楷“清溪長官;廖氏祖墳”八字。
五代,太王、太妃墓:在金穀鄉河美村蜈蚣山麓。縣文物保護單位。俗稱“聖王公墓”,系郭忠福的父母墳。郭氏于五代後晉時化佛,宋紹興以降累封至“威武英烈廣澤尊王”。其父母因蔭封得名,兩壙並列,各豎半月形碑石,分別朱書“太王”、“太妃”,中間立一石“聖旨”二字,須彌座祭台。
宋,詹敦仁墓:在祥華鄉美西村將軍脫帽山麓。縣文物保護單位。詹敦仁(九一四~九七九),後周顯德二年(九五五)他任小溪場長官申請升場置縣,名為清溪縣(今安溪)並首任縣令。為政德惠於民。墓為一丘封土,封土前立一抹角墓碑,陰楷二行書“敕封始祖靖惠侯詹公墓”,下款“二十一世孫刑部侍郎仰庇立”;保存完好。(考者注:原碑世序鐫錯,應為二十二世孫)
宋,王直道墓:在蘆田鄉招坑村大職山刺菜壟。縣文物保護單位。王直道(九二○~九九一),諱繼達,字伯三,號縉庵,別號潛夫。王審知之孫,王延政第三子,清溪第二任縣令。在任“卓著賢聲,士民愛戴”。墓為一丘封土,左右立八副旗杆夾石。
宋,詹琲墓:在祥華鄉美西村侯洋虎廚內山麓。詹琲為敦仁次子,號年德居士,又號鳳山山人。勸陳洪進納土歸宋,泉、漳二州避免一場戰禍。墓為蛋形封土,墓前重疊豎兩碑,一為半月形,素面;一為長方形,抹額角,陰楷二行書“敕封二世祖靖貞侯詹公墓”,下署:“二十二世孫刑部侍郎仰庇立”等字。(考者注:原碑世序有錯。應為二十一世孫)
宋,真空塔,在蓬萊清水岩後。系清水真人,俗名陳普足(一四○七~一一○一),埋骨之地,塔石構,平面六角形,須彌座,仰覆蓮、果瓣、鼓形塔身與塔刹等組成,通高二.三米。為道教受佛教影響的具體例證。
宋,劉錡墓,在參內鄉員潭村,縣茶科所東北側,縣文物保護單位。劉錡(一○九五~一一六二),字信叔,號重珍。官至武泰軍節度使,侍衛馬軍都虞候,知順昌府,沿淮制置使,抗金名將,卒贈太保,封吳王,諡武穆,與嶽飛同譽。墓原為地下磚室,早年被盜,乾隆間重修,地表壘石呈交椅形。一九八九年,族裔又重修,仿嶽墳,築圓形墳池,上封土,前立碑,陰楷三行書“吳王劉武穆錡公;妣郡夫人方氏;妣郡夫人于氏墓”(兩妣為族裔多鐫
),碑背鐫劉錡生平事蹟。
宋,林仲麟墓,在官橋鎮仁峰村內園。縣文物保護單位。林仲麟(一一七三~一二四五),字仲景,明經太學生,慶元初韓詫胄誣陷右丞趙汝愚,仲麟等六人伏闕上書進諫。被編管五百裏外。《辭源》載:時稱“天下六君子”。卒封忠諫大夫。墓石構,交椅形。墓前立一“忠義”坊,
一九九○年族裔重修。
宋,泰山舍利塔:在湖頭鎮前溪村泰山岩。宋紹興四年(一一三四),開山道人黃惠勝坐化,建塔埋藏骨灰之處。塔為石構,平面六角形,須彌座,仰覆蓮,塔身為二節圓筒石疊砌,上覆以圓餅石。
宋、元,泰湖舍利塔,在長坑鄉田中村泰湖岩,岩宇於一九七一年間遭毀,現僅存三座舍利塔。兩座聳立於殿后山坡,為宋代形制;一座立于放生池畔,為元代形制。分別為開山惠應大師
(張道源)和真靜大師(劉應)等埋骨灰之地。
宋,鐵峰舍利塔:在官橋鎮鐵峰岩門口左側。形制與泰山舍利塔大同小異。
宋,達摩岩舍利塔:在長坑鄉達摩岩。形制與鐵峰舍利塔類同。
宋,餘克濟墓:在尚卿鄉青陽村。餘克濟,號樵軒。慶元已未(一一九九曾從龍榜進士,初侯官尉,晉知梅州。著有《春秋通解》等書,政績顯著,祀鄉賢。墓立一碑,清代形制,為後人重修。
明,契真院舍利塔:在金穀鄉洋內村大尖山南麓。其院始建于唐天祐四年(九○七),一九七一年遭毀,僅存墓塔,為糯米灰混凝土構築,在寬廣祭臺上,築六角形,三層出簷,仰蓮葫蘆刹頂,前後築交椅形護坡,規制恢宏,建築獨特。塔中納歷代僧人骨灰罐。
明,李森墓:在湖頭鎮湖四村上西埔。糯米灰三合土構築,石墓碑陰楷“旌義朴庵李公墓”,坐北朝南。另有衣冠墳,亦在上西埔,石構,製作較精緻,坐西朝東。
明,葉公蔭昆仲墓:在金穀鄉洋內村東山龜形墓。葉公蔭(一五一九~一五九六),字希爵,號陽春。兄弟四人,天資剛毅,丕振士風,敦鄰睦友,勤耕力作,崇尚儉約。昆仲妯娌,從無間言,鄉閭被化,樂善好施,歲饑人急,傾資以濟。事聞於上,贈“恩旌懿行”匾;榜其地曰“陽春境”。生前,兄弟同德,歿後,昆仲同塋。墓為三合土糯米灰構築,呈交椅形,墓前四副旗杆夾石。
清,李日燝墓:在湖頭鎮溪尾村雲鬥橋畔。李日燝,字葆甫,號漁仲。光地的胞伯。順治甲午年(一六五四)貢於鄉。歲乙未(一六五五),光地時年十四,舉家十二口,俱為永春帽頂寨林日勝、林興珠擄去,雖重金不釋。燝募勇士,一以當百,終於奪歸;墓石構,呈交椅形,原碑石、望柱遭砸毀。今按貌恢復。
清,太子墓塔:在湖頭鎮湖二村妙峰山南麓。相傳墓主為崇禎帝的太子,故名。隆武帝朱聿鍵,于福州事發後,偽裝潛入安溪,遁入空門,圓寂於妙峰寺。一九八五年調查發現。墓塔是以三合土拌糯米灰構築,平面八角形。已被砸斷四、五段。塔身鼓狀,中藏骨灰。可惜骨灰罐不知去向。正面嵌一長方形小石碑,遺棄在荒草中。碑高
三十七釐米、寬二十六釐米、厚十二釐米。上陰楷“曹溪三十七世”,中刻“參大師之塔”,下款“康熙戊申門人明淨等同立”。塔的周圍殘存幾條發掘探溝,是民國時期安溪縣長謝開敏破壞的鐵證。塔前是宋代妙峰寺遺址。李光地青少年時期,曾在此讀過書。具有歷史研究價值。
清,李光地墓:在蓬萊鎮新阪村柏葉林。縣文物保護單位。李光地(一六四二~一七一八,字晉卿,號厚庵,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著有《榕村全集》等書。墓石構,地表的墓碑、翁仲、石獸、華表、碑刻,全部遭砸毀,移作三興渠石料。
清,李光坡墓:在湖頭鎮高山村苦竹墘岱羾侖。縣文物保護單位。李光坡(一六五一~一七二三),字耜卿,號茂夫,光地胞弟。是清代科學家之一。康熙四十五年(一七○六)被召見,受康熙的賞識,賜聯褒揚。墓石構,呈“風”字形,墓碑及翼石被毀;望柱一對,上鐫康熙禦書“道通月窟天根裏;人在清泉白石間”聯對。
清,官獻瑤墓:在長坑鄉福春村翰林嶺山腰。官獻瑤(一七○三~一七八二),字瑜卿,號石溪。乾隆四年(一七三九)進士,累官翰林院編修,詹事府司經局洗馬。為官清廉,饋遺悉絕。著有《尚書偶記》等百餘卷。墓石構,夫妻合葬,墓前一對望柱。一九八八年間,墓被盜。
清,鄧啟元墓:在湖頭鎮高山村五閬山羾坪,又稱“榜眼墓”、“雲梯墓”。鄧啟元(一六九九~一七三三),字幼季,號藍陽。二十八歲會魁,殿試榜眼及第,授編修,與閣部方苞纂修三禮。墓為石與混凝土結構,呈“風”字形。墓碑陰楷“泉郡鄧氏祖墳”六字。墓前六對旗杆夾石。
清,潘思光墓:在西坪鄉留山村路下,縣文物保護單位。潘思光(一七○四~一七六六),字亞卿,號涵亭。乾隆間進士,曾任河南郟縣等知縣,勤心政紀,興利除弊,廉潔奉公,詼諧機智。乾隆曾褒其功。墓石構,南向。碑陰楷“涵亭潘先生墓”六字。墓前立一對望柱。
清,梁國寶墓:在城廂鄉光德村錫亭崎。梁國寶(一六六一~一七三二),字鼎文,號屺亭。康熙三十九年(一七○○)進士,曾任廣東鎮平縣縣令。剔弊昭奸,扶弱鋤強,興學育人,文思敏捷。因緝私鹽,為當道構陷。墓石構,“風”字形。早年被毀,一九九○年族裔重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