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民間信仰和習俗
民間信仰
歷史上大量安溪鄉民遷台,遷台的安溪人將祖地的宗教信仰帶出去,民間信仰幾乎與安溪相同。
崇拜祖先
臺灣安溪籍人與安溪本土一樣,崇拜祖先。各家都要在房屋正廳供“神主”(祖宗牌位),朝夕燒香禮拜。而且要把神主當作生靈侍奉,所以子孫的一切供品和膜拜都要虔誠。
安台兩地民眾對先輩辭世後,墓地的選定極為考究慎重,認為這是直接關係到子孫的幸福盛衰。因此選地和設計都要聘請“風水先生”(地理師)來主辦。只要地理師選定,不論此地如何遙遠,也不論地價如何昂貴,都要按照地理師的指示,在那裏築墓。
信奉神明
臺灣省寺廟林立,其中,不少寺廟是從安溪分爐出去的。
先民移居臺灣後,在墾植過程中,除恐生番侵擾外,還擔心遭病魔侵襲,因此就祈求神佛的保祐。每當他們遭災逢難,或因偶然的機運而得倖免,或因某種原因大病痊癒,都認為這是神佛的顯靈與保祐,益發增強了他們的信仰,並且鼓吹別人信仰,於是一傳十、十傳百形成濃郁的迷信風俗,更有信徒聯合捐款,興建寺廟,以供奉他們信仰的神佛。
明清遷台的安溪人,大多是以開墾農耕為生,他們首先建立土地公廟,當作自己土地的守神奉侍,並從家鄉的神佛分靈到臺灣作為保護神。
清水祖師 安溪先民遷台,在各地建廟奉侍最普遍的是祖師公。據統計,臺灣現有清水祖師廟九十八座,即臺北市的艋胛祖師廟、萬慶岩,臺北縣的長福岩、保安廟、平安宮、龍岩宮、永福宮、清水岩、岐門岩、寶甯岩,基隆市的福岩寺、清水岩、草濫清水岩、祖師廟,南投縣的雲天宮、慶福寺、永安宮、天隆宮,雲林縣的保清宮、安泰寺、泰安寺,台南市的清水岩、龍山寺、祖師公廟、清水寺(公親寮),台南縣的清水寺、清水壇、祖師公壇、慶濟宮、清水寺(玉井)、清水寺(新化)、清水宮(新化)、清水宮(新市社內)、靈昭宮、清水宮(新市港墘)、龍泉宮、清水殿、金山岩、山師吉宮、廣濟宮、獅管壇、清安堂、福安堂、福安寺、永安宮、清水宮(南化)、聖德壇、六雙公厝、清水寺(南化)、清水宮(歸仁南保)、清水宮(歸仁辜厝)、祖師廟、福澤寺、震興宮,花蓮市的清水岩,高雄縣的三清殿、清福寺、福清宮、清水宮(仁武)、清龍祠、清水宮(岡山)、碧雲宮、清水寺、清水宮(美濃)、三龍宮,高雄市的清水宮、萬興宮、福師寺、文化院,桃園縣的福山寺、福隆寺,台中縣的龍泉宮,彰化市的長安宮,彰化縣的龍鳳山寺、清祖寺、呂山寺、新興宮、清龍宮、清修岩,嘉義市的清水寺,嘉義縣的奉天宮、福安宮,屏東縣的建安宮、清水寺、清水佛寺、玉水寺、北院廟、佛山寺、清雲寺,宜蘭市的光明寺,宜蘭縣的寶山寺、永安寺,澎湖縣的祖師宮、祖師廟等。在臺灣各種廟宇中,清水祖師廟,不論是數量,還是建築氣勢都居全台首位。這些清水祖師廟,彰化縣二林鎮的新興宮建造于永歷年間(一六二三~一六六二)為最早,其後高雄縣武仁鄉的福清宮建於清康熙年間(一六六二~一七二二),澎湖縣馬公鎮的祖師宮、台南縣傳裏鎮的震興宮均建于雍正年間(一七二三~一七三五),臺北縣三峽鎮的長福岩建於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臺北市艋胛祖師廟建于乾隆五十二年。在臺灣,只要是安溪人的聚落,就有清水祖師廟。
保儀尊王
臺北景美是安溪高、張和林氏鄉民入墾的地方。安溪高、張、林三姓共同信仰“保儀尊王”。三姓先民入墾景美時,除請去保儀尊王外,還帶去其愛妾林夫人像和一隻香爐,後由於時日漸久,丁口增加,墾殖漸廣,三姓決定各自分業,採取拈鬮,結果高姓拈得保儀尊王、林姓拈得林夫人像,張姓拈得當年分香時那只香爐,因而有景美高氏集應廟、木柵張氏集應廟和武功國小附近的林氏集應廟。現在景美高氏集應廟中供奉的保儀尊王,就是清代康熙年間從安溪大坪集應廟的保儀尊王分靈的。現時,全台有大小“集應廟”六座。
聖王公
安溪縣金穀芸美有座威鎮廟(又名河內廟,通稱“聖公廟”),廟裏供奉的就是郭聖王,即聖王公。臺灣神廟大全記載,聖王公廟在台有
五十二座。
城隍公
明末鄭成功入台,安溪張、施鄉民遷居臺灣的中寮村和施寮村,帶去安溪城隍的“二舍”和“三舍”兩尊,稱為“二城隍”和“三城隍”。在台建廟作為保護神。現在臺北嘉義、屏東、花蓮等地均有“清溪城隍”廟。一九八九年,臺灣順天宮派專人來安溪祖廟迎請城隍“五舍”一尊,並捐獻港幣四萬八千元和人民幣四萬元,為安溪城隍廟新建“山門”。
法主公
現在臺灣有二十座法主公廟。這些都是先民入墾臺灣時從家鄉分靈出去的,祖廟就是安溪仙苑“碧靈宮”。
董公真人
安溪科榜“進寶殿”裏供奉董公真人。清代科榜翁氏鄉民遷台時隨帶鄉土神到臺灣鎮邪,現在臺灣有董公廟宇十多座。
近年隨著兩岸關係的改善,臺灣鄉民常有組團回鄉晉香。
傳統習俗
臺灣安溪籍人和安溪人一樣,相互之間的稱呼、寒喧、謙讓等都以對方輩份、年齡而異。兩地的民間都以紅色為吉祥的象徵,在做客時,通常把禮物用紅紙包起來,送給主人的孩子。對別人的幫助表示酬謝時,也送“紅包”。
臺灣安溪人聚居的地方,其傳統節日、婚喪喜慶以及生活習慣都與安溪故土一樣,由於安溪祖籍在臺灣人口中比例相當大(占一成),所以臺灣的民情習俗,也頗具安溪色彩。
過節
安溪和臺灣兩地鄉民過節習俗幾乎相似,即:春節貼春聯,除夕大團圓,辭舊迎新“新正”拜年;上元節吃元宵丸,張燈結綵,舞龍舞獅;清明節祭祖掃墓;端午節包粽祭拜神明,插蒲艾,飲雄黃酒;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盼團圓;冬節用糯米粉制丸,俗稱“科節丸”。
禮俗
安台兩地的古式婚禮、生育、抱養、喪葬禮俗以及飲食習慣基本相同,即:
結婚前要經過提婚、議婚、訂婚、完聘等若干禮俗;結婚後有“探新娘”、“對月”等風俗;
婦人為求得子,有向授子女神——注生娘娘許願的風氣,若如願懷孕,孕婦須守各種禁忌,如禁止移動室內器物和在室內釘釘子等,以免觸怒胎神。
產婦做月子期間,除靜養外,常用麻油和酒、雞或豬肝炒給產婦滋補。嬰兒生下第三天,除由祖母抱著祭拜祖先牌位外,同時要分送雞酒油飯給親友。滿月和過周歲也如此。外祖父母需回贈嬰兒穿的衣帽鞋襪等。
安台兩地都有抱養現象,一般養子為了傳宗接代,繼承香火;養女準備將來給自己的兒子作室。
在喪葬風俗方面,依古禮,父母病危時,移出廳堂,亦有待其氣絕,而後移榻者。整個喪葬過程分為:始葬、入殮、釘柩、出殯、居喪、百日、焚魂帛、立靈位等。民間的墓葬有的第一次葬下去,幾年後擇日開墓,拾骨改葬。
至於飲食,臺灣人和安溪人一樣,米飯是居民主食。此外,還有米粉條、米粉果等。日常也多用作點心佐食。一般農家,在農作物播種及收穫季節,雇用工人
,照例要給午餐,殺雞備酒,款待豐盛。
安台兩地均有嗜酒的愛好,祀神宴客多用酒。有的用秫米釀造老酒,味甘而醇。愈陳愈佳。鄉村間也有利用地瓜造酒的,其味較淡。但現代嗜酒或餐點應酬的酒,大多購買些裝璜、牌號較有名氣的瓶裝酒。
安台兩地均有“食補”習俗,如“立冬”這天,煮糯米飯,雜以黑棗、龍眼幹肉、海鮮等燉雞、鴨等家禽家畜而食。
地名厝名
臺灣一些地方,被安溪鄉民開墾後,援用或諧音安溪原鄉地名的則不下百個。如:臺北縣新店鎮的“員潭裏”,石錠鄉的“格頭村”、“烏塗村”,八裏鄉的“長坑村”,貢寮鄉的“龍門村”,萬里鄉的“大坪村”,宜蘭縣礁溪鄉的“玉田村”,員山鄉的“湖東村”、“湖西村”,三星鄉的“月眉村”,桃園縣龜頭鄉的“嶺頂村”,復興鄉的“溪內社”,新竹縣橫山鄉的“豐田村”,湖口鄉的“鳳山村”,苗栗縣南莊鄉的“蓬萊村”,彰化縣彰化市的“福山裏”、“安溪裏”、“三村裏”,雲林縣虎尾鎮的“竹園裏”,麥寮鄉的“後安村”,台中縣大甲鎮的“福德里”等等。
在臺灣北部三峽、深坑等地區,現在還可以看到一些尚未被更新的舊民宅,這些古民居的建築風格與安溪本地完全一樣,都是以杉為椽桷,屋脊採用馬背式或燕尾式的建築物,只是這種具有濃郁家鄉色彩的居民住宅,逐漸被框架結構的現代式高樓大廈所代替,但在祠廟方面則全然保持與家鄉一模一樣的建築風格,如臺灣苗栗鎮楊氏祖祠與安溪蘆田三洋祖祠一樣,同叫“鳳萊厝”,同是
三十二翹脊,七十二個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