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八尺嶺頂福泉大山民間傳說
2017-06-07
福建省內廣大地區皆流傳著楊府名將楊文廣“平閩十八洞”的歷史傳說。其傳說有現實版,也有鬼神版。據民間傳說,其中有兩洞位於霞美鎮張坑行政村大山自然村,一洞名為金墩“仙人拋網”,另一洞音為金墩“良港洞”。現金墩兩洞由於當地開採石料,已難覓其蹤。
南安福泉山右邊三處石頭名為“石壁”,下方有“紅羊石”。
大戰眾妖魔
楊文廣將軍率領陰陽兩界將士平了十八洞妖魔頭領後,餘下另有眾小妖沿晉江兩岸搔擾百姓,其中有雞怪、鴨怪、牛怪、蛇怪、豬怪等等,它們八方五路傷害百姓及家禽與農作物,為非作歹。東面沿東溪而溯,西面沿西溪流竄,一時間晉江兩岸受害者眾,導致人間一片淩亂,當地百姓生活難以安寧。
泉州市區崇福寺廟為此派出僧人前去伏妖,沒想那僧人卻是私念極重。他在路上遇見一位算命師,對方建議“可將那些小妖魔收為己用”。而後,他又遇見一位道士,道士具有法力,稍通前世未來,他同樣想要謀取錢財。於是,他們三人一夥同流合污,共同發揮能力,一方面表現為替百姓服務,另一方面實際為極力收斂百姓錢財,從而導致受災後的當地百姓一片赤貧,人間悲傷者眾。
和尚、道人、算命師三人不僅由此大發橫財,同時他們也將那些小妖小怪大部分降伏。而後,他們用一艘大船,載上所有金銀財寶,想要沿晉江入海,到海外雲遊逍遙作樂。這時,守護當年入海口所在九日山下延福寺與金雞山下金雞寺的橋頭觀音菩薩看不下去,認為他們三人太過於貪婪,並不是真正為善,而是與那些小妖魔心思相差不多。
在數個月的時間裏,觀音菩薩率領眾輔神與和尚、道人、算命師及眾小妖怪在晉江上鬥法鬥得難解難分、黑天暗地。為了阻止眾小妖怪逃竄,為了打亂其方向感,觀音菩薩將大山村附近的許多村名對調,杏埔村換名為西埔,當埔村換名為東埔,西山村換名為東邊,東山村換名為西邊。然而,觀音菩薩心善,難以下狠手,小妖小怪胡攪蠻纏,又有三惡人做怪,從而過程並不順利。雖然,觀音菩薩一時沒有將它們收拾,但小妖怪們也只能于晉江金溪上止步,無法入海。正那時,西天如來得知東吳金溪上有此戰事,就令手下大鵬鳥前來支援觀音菩薩。大鵬鳥在金溪上徘徊,一時間找不到戰場所在。那年附近的杏埔、玉田、長福等村落還只是江中小島,並非如今成片陸地,那年的霞美鎮形如夢裏水鄉,形為水澤窪地,水面上有著巨大成片森林。大鵬鳥尋尋覓覓,好不容易才在水霧大樹沼澤間現杏埔村海東(音,意為海塘,古時海水潮汐可至,大船可進)發現隱沒的那一艘大船,那正是三惡人裝滿百姓血汗錢財的大船。
大鵬鳥用力擺動翅膀,一陣神風立即出現,那大船就被扇到了開闊處。大鵬鳥一個俯衝,用利爪將大船夾起,用力飛高,朝西天佛國方向展翅,想要回佛國複命。然而,怎奈大船十分沉重,一個起落險些又掉了回去。於是,大鵬鳥用另一隻利爪將船中財寶一次次撥出,使其掉落地面。那時,滿天的金銀財寶掉落在張坑地界,現今那一處地方位於大山村,名為“金山墘”。
船身由此越來越輕,佛儒道的叛徒和尚道人算命師發現他們已然前功盡棄,於是皆探出頭來想要逃跑。大鵬鳥見之,就不管不顧拉下一坨排泄物將他們三人覆蓋,並且用力把木船翻過,將那三人蓋入其中,且大顯神通,將大船變成了大山。那船板密封處化為石壁,那疏鬆處成了土地,那山體形狀也就成了覆船狀,那山腳下就是而今的大山村。
至此,霞美鎮所在地的民間傳說便有了複船山中埋藏著一艘反扣大地的翻船,且那船已成木化石。另外傳說,由於遠古時期有木船被埋其中,而今複船山體內被探測出有煤炭存在。
福泉大山下的雞“角”石
風水穴誕生
觀音菩薩見大鵬鳥功成離去,就飛來大山村鎮壓餘下四處逃竄的小妖小怪。她坐在大山村的山頂巨石上,形成“觀音疊座”,而今仍存,而今那山名為“觀音山”,位於敬長、大山、張坑三個自然村交界,位於而今的泉三高速邊沿,高度在當地僅次於複船山。
觀音菩薩心善,不願大開殺戒,於是她命那些小妖小怪化為各種風水穴,好為當地百姓留下一些風景並相關福祉,也為它們之前的作惡作一番補償。絕大部分小妖小怪皆只好聽命,由此大山自然村地形上便出現了形如老虎的猛虎穴,形如獅子的困獅穴及困狗穴、困牛穴、螃蟹穴等等。
但,並非所有的小妖怪都能如此。有一雞角(公)精看觀音菩薩面容秀美,一時衝動,就朝她撲了過去。觀音菩薩心上一急,就將手中拂塵朝雞公精甩過,那雞公精的脖子一道血痕隨即出現,並即時化為石頭,從而一年又一年承受天地間的風吹雨打日曬,不得脫身。而今,那雞公石仍然存在於大山村,並且脖子上有著一道血痕,經雨水沖刷時常有紅色液體流下。其一旁較低處有著一塊雞雛石與一塊雞母石,2016年夏天附近工地施工時不慎導致雞母石掉落山下,現當地人士有意將之複回原位並稍加修整為鄉村公園。據地質專家觀察,此雞公石高約五米,其學名為“海蝕石”,形成於一萬年以前七萬年以來,為遠古時期海水長年沖刷後的產物。
在觀音菩薩降伏小妖小怪時,護法神將關羽正好路過,他殺氣極重,看見數隻雞精想要逃走,於是揮刀一斬,那些雞精便魂飛魄散。而後,其刀意不減,殃及至一旁一頭羊精。觀音見之,便急忙喊他住手。而後,那羊精化為“紅羊石”。其石,石身顯紅色,看似風動石,如要墜下,卻千百年停留。
現今,複船山上有著一道“關刀刃”,傳說為當年關羽揮刀時,陽光照射下的痕跡。遠望之,它是山體上的縫隙,兩邊樹林明顯分開,傾斜向下,有如刀勢。
福泉大山下的司公宮
司公爺由來
儘管三惡人與眾小妖怪皆被鎮壓,然而卻也有一些法力低微的更小的微型妖怪顯得隱蔽,除之不盡,類如:蚊子精、蚯蚓精。
觀音菩薩在觀音山上坐了許久,對此為難。離開吧!送佛還未到西天。不離開吧!自己有些大材小用,難以發揮真正神通。為了有所安排與交代,她想起了,楊文廣征戰大山村兩洞時戰死的將士英魂,覺得他們較為可靠,於是加以扶持。其中,部將楊五郎(楊延德、司公)法力較為突出,他天生慈悲心腸,一心修佛,且為出家人,最合適為境主。
曾經的大山自然村,有陳厝、沈厝、吳厝、李厝、徐厝等等,陳沈吳李徐姓氏繁多,他們前兩間後兩間顯之分散。其中,沈厝附近有一處瓦窯。有一日,大雨後,沈家一人到瓦窯裏捉魚。古時,大山村經濟水準低下,平常生活有魚可食,即為改善生活。忽然,一隻大青蛙從那位沈家人眼前跳過,鑽入了一處石板掩蓋的洞穴裏。沈家人立即緊隨青蛙也鑽了進去。即時,他眼睛一下子看到了那洞裏有著兩大甕白銀。沈家人眼疾手快,立馬將手伸向那白眼。然而,伸得快也縮得快,因為那白銀在沈家人眼裏忽然化為一條巨大的眼鏡蛇,並不斷朝他吐露舌尖。沈家人大驚失色,正這時,他聽到一位老人對他說道:“不能拿,不能拿,這不是你的,這是要給文天的。”沈家人離開那洞穴,隨即就在附近人家詢問可有人名叫“文天”,一次次詢問後,皆查無此人。
此事過了一段時間後,那位沈家人四處遊逛,走到了一戶陳氏屋前,那戶主名為陳順德,當時他叫喚著他的兒子:“阿天、阿天,你在哪兒?”沈家人聽後,忽然就想起了他曾經要找的“文天”,於是進屋詢問,沒想到那位孩子的名字音為“門騫”,在本地閩南語中,“文天”與“門騫”諧音。
孩子的家人隨即講起了“門騫”一名的由來。原來,在名字未取之前,出生之後的孩子經常一直哭個不停,只有每回他聽到“門騫”(閩南語叫法,為“門環”)聲響,才會停止哭泣,且表情平靜。
有一回,一位“刻時(看命、取名)人”經過陳家看到那孩子的長相,就詢問了孩子的生辰八字。而後,他驚訝的對陳家人說道:那孩子是他有生以來見過的命運最好之人。由於陳家經濟貧寒,那孩子出生于陳家廚房,刻時人得知後,接著說道:其出生的地方有水缸不缺水,有柴火不缺木,有土灶不缺土,有鐵器不缺金,廚房更是經常燃火,於是也不缺火。如此與生辰八字的結合,正是雙層五行齊全,必是大福之人。
鑒於此,那刻時人主動免費幫那孩子取名為:門騫。並解釋道,上有寶,下有馬,即進得了大殿,坐得了大堂。陳家人聽得這無窮好話,內心感激。然而,貧窮人家哪怕做月子也只有數枚雞蛋可用,於是他們主動拿了幾枚雞蛋想要送給刻時人。然而,對方卻說道:不收、不收,只待這孩子出人頭地,到時你們再請我喝茶就好。說完這話,他便離去。
沈家人聽得“門騫”名字誕生經過,覺得十分神奇,於是他便將之前奇遇告訴了陳家人,並帶領陳家人前往白銀藏身之洞。在進洞之後,他們聽到了一句話:不能給你們,只能讓“文天”自己來取。陳家人無奈,於是只好將門騫抱去那洞穴,從而將那兩大甕白銀順利取出。當地百姓猜疑,那洞中說話的老人應為當地“土地公”。
後來,陳門騫考取功名,受觀音菩薩托夢,出資在瓦窯旁邊修建了司公宮。宮中主要供奉以觀音菩薩任命的楊延德(司公)為主的當地神靈,從而楊延德也為當地福泉(由複船山諧音而來,“福泉”與“複船”閩南語諧音)境境主,有著代替觀音菩薩鎮壓蚊子精等妖怪的職責。
據大山村當地老人黃衍山講述,司公宮始建于宋末明初,宮中的“博杯”十分靈驗,其聲響清脆,傳音能至附近一、兩裏外的地方。司公爺為出家人,他領導著其他佛公,附近有其多處分爐,皆認瓦窯前的司公宮為正宮。每回佛誕日,按傳統風俗,百姓們要在神案前擺上兩桌筵席,一筵桌素食供給境主公,另一筵桌葷菜供給他的輔神將士。
黃衍山老人回憶到:舊時,數十數百年的時間裏,福泉古地司公宮牆壁上有著打油詩一首:小小功夫出來遊,永定遊來到泉州,三人一夥來打鐵,相似乾隆游蘇州。其詩四周有用火炭畫出的四面框架,詩句位於其內。老人猜想,當年打鐵人錯把“福泉”古地當成了福建泉州,把霞美地界當成了泉州城,才如此述寫。
瓦窯
現今的司公宮前一旁有著一方小型池塘,為明代時期留存至今的瓦窯遺址,其地面部分被信徒們用水泥紅磚圈起,以防人員掉落。其內部有小樹,有碧水,有石階。然而,它的規模已遠遠縮小于當年面積。司公宮香火曾一度興旺,數百年延續至今。
福泉山的引娘娘與馬靈
引娘娘傳說
大山村當地,除了司公宮,還有主奉潘大人公的四王府,以及南環路蘇夫人姑的姐妹引(音)娘娘等宮廟神帳。引娘娘與蘇夫人姑一樣,同樣為護佑嬰孩的神靈。其原形為狐狸,形為一隻大白狗,有著超乎尋常極長的尾巴。傳說,古今當地皆有不少人曾親眼所見。包括近年來,也有人曾看見其化身在厝邊、山林、石頭上奔竄、跳躍。
原本其聲音悅耳,後來被獵人誤傷了後腿,導致再行走時有些拉腳,聲音也變得有些嘶啞,失去了優美。數百年的時間裏,只要其化身出現在大山村民的眼界,村民們即會到其位於大山三房祠堂內的神帳處博杯問事,所問之事在當地對於遠近村民而言大都顯得靈驗。如果引娘娘啼哭難聽,即是在預報災難降臨、歹事即將發生。
現今,引娘娘神像旁有兩尊馬靈輔神,傳說每有爭鬥,引娘娘皆騎于馬上。
大山村名人
說到大山村名人其中有黃蓮生,現年97歲,為泉州老地下党人,曾任泉州城工委第三總支第四支部書記。其五舅傳說為福建省內第一位共產黨員,其父親黃子經曾就讀於黃埔軍校就讀法律專業,其文筆深得當年閩南軍閥陳國輝重視,陳國輝聘請其為秘書,他任三天后不喜陳之作風而離開。
黃蓮生曾經在泉州中菜市祠堂成立一個應急供應站,負責把軍糧派發給入城的軍隊。他在建國之前曾負責糧食供應,從莆田涵江運送糧食到泉州,儲備糧食以迎接人民解放軍入城。運糧途中,他白天擔心國民黨飛機轟炸,晚上提防山賊土匪搶糧,一趟下來,每次都會遇上四次左右土匪搶糧,夜晚睡覺大都不敢合眼。當時仙游一帶,土匪多且猖獗。每次半夜,車子到那邊時,就有幾十個土匪包圍過來,很多土匪拿著槍,胡亂掃射,還有一些土匪敲鑼打鼓,聲音震天,那個場面和氣勢嚇人。每次遇到土匪,黃蓮生率領下的解放軍大都十分勇敢,他們拿著機關槍下車與土匪對陣,每次皆把土匪趕跑。雖然每場必勝,但過程卻顯艱難與危險。
泉郡城南晉江潘湖田洋黃聯登黃金菊宅仔望柱(上圖文筆一對)
大山村出土,祥龍望日,青花盤(金墩潘湖臨漳黃氏墓中文物)
現今大山村
大山村繁榮於明代,那年村中姓氏繁多。據大山村民親眼目睹,原本的大山村停留著數十座大規格明代古墓。潘湖臨漳四世祖儒林學士黃永字長治的良港洞的大墓直徑在五十米左右,其望柱直徑約五十釐米。由此可見,大山村的眾多風水穴引來了大量的名人墓葬,從元朝起開泉金墩黃氏初祖處士天麟黃權元配洪氏貞卿祖媽等元明清均有修葺,從而誕生了大量的金墩壽山石牌坊、石人、石馬。曾有晉江潘湖等地的百姓前往大山村尋找開泉金墩黃氏一世祖元配洪氏祖媽五代合葬墓、潘湖臨漳尚書公孫南海知縣戶部主事黃琰官墓,當地也曾出土“有明石井始祖鄭公阡”墓碑,其碑現存于石井延平郡王祠內。其系鄭成功祖上之墓,碑上有鄭成功之孫鄭克塽等於康熙辛未年所立字跡,其墓坑現仍存。
大山村出土
近年來,大山村還出土有泉州金墩潘湖臨漳舉人湯溪知縣黃維垓墓中的青花盤,盤中繪有祥龍望日,形似“鼎”字,有吉祥意,為清中期瓷器。古時,當地有著眾多包括在大山觀音宮後“金墩衍派”“欽賜祭葬”的石牌坊與“金墩壽山黃氏祖陵”石碑,其中刻有:“葵峰黃光升刑部尚書撰”、“潘湖叟黃錫袞大學士修”與“聖.國.侯.金.墩.卿.相”等字跡,更有眾多潘湖臨漳黃氏歷代遺留下的古墓葬遺物仍存於大山村地表之下,不少為文革時期被覆埋。現地表存有潘湖臨漳黃氏三根以上望柱(望珠、文筆),其中潘湖田洋文林郎黃聯登黃金菊墓前兩根位於福泉大山宅仔。
民族英雄鄭成功之墓位於水頭覆(也稱“複”)船山下,當地同樣有著翻船之傳說,現其更名為:橄欖山,其家族祖墓位於霞美鎮複船山下。這兩者之間山體的同名,是否有著特殊一層含義!黃衍山講述:鄭成功青少年時期曾生活、讀書於距離大山村不遠的豐州鎮(霞美鎮從中析出)。舊時,為防盜墓,常有真假墓穴之說。據泉州電視臺講古故事:鄭成功於塔仔山讀書,旁有木塔與困牛穴。現時,霞美鎮大山村同樣有地名“塔仔山”與“困牛穴”位於良港(即潘湖臨漳運司經歷府照磨黃光霽墓西),曾經也有過木塔。不同兩鎮,有著如此巧合,是否僅僅只是巧合!
數百年前,大山村徐姓村民擇地大山湖內想要修建房子,在打地基時,他們用三牲祭奉土地公以求保佑,沒想一隻老鷹飛來叼起三牲中的整雞迅速飛走,主人與工人們奮起直追,追至一處相思林而止。那主人心有所感,於是在相思樹林中博懷求神,神靈認為移地而居為好,於是他們就移地在那兒起厝。而今那地方名為店上自然村。另有,下李自然村由大山李厝遷出,張坑自然村許姓由大山許厝頭遷出,大山吳姓同樣遷出,而今大山村只余黃姓,人口共1200多人。大山黃氏為南安豐州燕山八房,始于豐州頂堡村,後遷往金山村,又遷往浮橋岐山,最終定居大山村。
傳說,數百年前,大山村有黃、徐、李三祖厝。有一乞丐前往徐、李祖厝乞討未果,卻在黃氏祖厝有所收穫。於是,他向黃氏建議,將自家祖厝墊高,即可家族興旺。黃氏依言而行,而後徐氏、李氏在大山村的家族越來越難以發展,最終只能遷離大山村。
曾經的大山村只有數條羊腸小徑,而今的大山村有高速路與動車穿境而過,有縣道在一旁蔓延;曾經的大山村讀書難,之前其歸屬的張坑村學校僅有數十人,而今已然發展為數百人;曾經的大山村幾乎家家赤貧,而今的大山村幾乎家家洋樓。原本大山村民經濟收入主要以務農、開採石礦為主,目前大多大山村民以經營汽配、電子、機械、建築、出外勞工為經濟來源,他們在全國各地開枝散葉,多方追求,多方收穫。
現今大山自然村所屬的張坑行政村,共有六個姓氏,其中五個姓氏人口較多,其共有4500多人,現
980戶,共14個村民小組,他們分佈于複船山東麓丘陵河谷間,村委會設在其下李自然村,整體面積共
3平方公里。它們整體位於泉州市西部晉江溪畔,東與長福村、杏埔村接壤,距離泉州市區12公里,西依複船山,南連山美村、濱江汽配產業基地,北與晉江溪、仙河村為鄰,泉三高速公路貫穿該村
2公里長度。
張坑行政村分為:店上、下李、張坑、敬長、大山共五個自然村落,原屬南安二十二都,其大山自然村原屬南安三十二都,敬長自然村原屬南安二十一都,民國年間為華安堡,解放初期屬仙河鄉(1958年改為新星大隊),1960年從新星大隊拆出張坑、店上兩個自然村合為張坑大隊,社教時期與敬長大隊兩個自然村合併為張坑大隊,而後改為張坑行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