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沙溪田當陳氏宗祠

作者:  來源: 翔雲中學  更新時間:2011年05月25日

南安沙溪田當陳氏宗祠

沙溪組活動成員:陳碧綢 陳碧娥 陳海南 陳小霞等19人 指導老師:卓東榕

活動目的:

通過探究,瞭解宗祠的發展與作用,從而更好的弘揚先祖傳統美德,激發了青少年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開拓創新,為構建和諧鄉村做貢獻。

成果展示:

我們沙溪組在老師的指導帶領下,重點採訪了陳謹楓、陳禮泵先生,翻閱大量史料,對宗祠進行多次考究,初步瞭解到一些情況,現整理如下:

經過實踐,讓我們懂得了在實踐中探究,在探究中實踐;讓我們在學習中成長,在成長中學習。更激發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我們的收穫也是由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的,俗話說:有發現才有結果,有付出才有收穫。我們初步取得以下幾方面成果。

 

一、歷史文化

在下沙溪的田當,矗立著一座建築精美、風格古雅的祖厝,此處有著一股濃濃的鄉情,是鄉親們供神、祭祖的場所。

沙溪的原名叫官溪,意思就是希望這裏有很多的人當官,可以為黎民百姓造福,但現實與意思卻恰恰相反,這裏沒有很多人當官,倒是有很多的溪流,而溪流裏卻沒有很多的沙,在後來人不知怎樣把它叫做沙溪村。

(1) 美麗傳說。沙溪能有今天的新面貌,就得從祖先說起,我們的祖先最早是從漳州南院拆來的,燈號為南陳。當時有 4個兄弟,一個到安溪龍門,一個住安溪芹菜坪,一個去安溪彭格,另一個去安溪官林頭,在安溪彭格安居的為“彭格祖公”,在彭格祖公婚後,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叫進居,次子叫進治,彭格祖公的妻子為了鍛煉兩個兒子在社會上的立足能力,就挑著 100只鴨,發誓如果她挑著 100只鴨去每一個村莊,走到哪個村莊,籮筐中的鴨能生滿 100個蛋,就在那個村莊定居,奇怪的是,祖母走了許多個村莊,籮筐中的鴨蛋還是不滿 100個,正當祖母萬念俱灰的時候,正巧路過沙溪村,祖母看一下籮筐中的鴨蛋,卻有 101個鴨蛋,祖母當時心中一陣欣喜,就在沙溪定居下來。祖母在沙溪,而祖公仍在彭格,後來的“沙溪祖母”、“彭格祖公”,就成了一段美好的傳說。

(2) 與眾不同。“所謂蘿蔔白菜,各有所愛”,沙溪田當祖厝是建於清朝(1644),屬崇德派,至今已有361年,祖厝的面積有120多平方米,建築的構造及裝飾還是比較好的,這祖厝是由長兄“進居祖公”建造,在建造的過程中,曾得到楊公仙師的指點,楊公仙師把羅盤一扔,方向是坐東向西,所以現在的祖厝仍為坐東向西的位置。而令弟進治在上沙溪,遺憾的是,這祖厝卻在幾年前被一把無情的大火燒毀了。所以,沙溪現在有兩大宗親,這就是我們沙溪陳氏與眾不同的地方。

(3) 人丁興旺。在古時,沙溪有出過一個秀才叫陳舊,還有一個進士叫陳成均,字籽藏。他為沙溪人增添了光彩。今沙溪有1228人, 224戶,移居去國外有4000多人,漳州 300多人,廈門有 200多人,官花 500多人,阪頭有 400多人,我們沙溪向外發展的,人數還是比較多的,在工商學士等方面也是較為突出的。如居隹移廈門的,一個叫陳連發,現在是經營商業,同海外僑親做著生意,影響較好;有從事經商的陳天成、陳特青,堪稱為“沙溪的第一富翁”,他倆德才兼備,年年財源廣進,他們為人友好,對老人更是尊重和愛護,受到沙溪人民的推崇;有從事教書育人的陳榮聰,現在僑光中學任教;有從事軍旅生涯的陳和團;有從事政界工作的陳文燕。

(4) 造福人民。沙溪陳氏宗親緬懷祖先,揚其美德,勤奮拼搏,繼往開來,海內外宗親一道,為故里建橋修路做出了貢獻,其中屹立在沙溪河流的末端的“水美橋”,就是由華僑捐建的,它亭亭玉立在那兒,改善了家鄉人民的生活和促進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加深了華僑後裔與家鄉的思想感情。

(5) 美中不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句話正好考驗在我們陳氏族人,雖然優點不少,但是還有缺陷,沙溪村現在的祖厝是1991年動工翻建,有33個華僑回鄉觀光,人人捐資,同年同時在廈門交清現金,由於規劃缺乏完整,華僑有意見,結果又把剩下的錢收回去,至今天未完整,頂椎上的八卦還未安好,從而造成了現在祖厝還沒全部完成。這正好反應了當時人們觀念的滯後,對於公益事業意識不高。

改革開放以來,沙溪人精神振奮,齊心協力,加快建設步伐,取得了很大業績,如今道路四通八達,水泥路全線貫通,現代通信不斷普及,新樓房鱗次櫛比,農業穩定增產,尤其沙溪特產岩蔥、竹筍暢銷各地,在未來沙溪陳氏必將迎來新的飛躍,取得更大成就。

 

二、建築文化

陳氏宗祠建於清朝,即西元1644年,又名田當祖厝。屹立在後壁溝山下,襯托出它的宏偉壯觀與突出色彩,祖厝坐東向西,風格獨特,堅固而富麗的陳氏宗祠,它歷經兩興一廢,最後一次修建於1991年。

祠堂是祭祖先、神靈的廟堂,建築規模較大,雕刻工藝精湛,宏偉壯觀。宗祠占地面積為 200多平方米,屬木石磚結構,遠遠望去,宗祠上下落燕尾雙翹脊,燕尾淩空氣度非凡,二進式皇宮大厝。

宗祠的埕為標準三步埕,面積60平方米,與整座祖祠共同構成長方形,比例得當,可見“風水”與科學巧合之妙。從正面看,大門前大砼寬厚平直鑿眼平整,抬頭看,正方雕刻四個金字“田當祖厝”,大門邊還雕有以山水、花鳥、飛禽走獸為主的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金光燦爛,可謂工藝精湛,門聯的字精僻巧妙,古樸典雅,兼以繪彩鎏金,更顯得富麗堂皇。步入大門,28根石柱分別位於上、下落,回廊處,顯示出氣勢磅礴的氣勢,中有天井,天井長5.44米,寬2.86米,看起來不光澤,它見證了祖祠的悠久歷史與滄桑,沿天井沿臺階而上,步入大廳,仰頭望上面是中梁、壽梁、燈梁,有二附、三附、兩旁(除大通用石外,皆以木制且油漆),有大通、二通、三通,通與通之間用豎筒,鬥支撐間隔,稱為“三架坐梁”,筒鬥以木雕而成,雕刻花,刻意神似,追求堅固而實用,繪畫油漆,頗具功夫,時間的流逝,顏色還是如此光澤、嶄新,給宗祠增添了幾分神韻與光彩。

面向廳內,沿三附垂直而下,便是全廳最神聖的地方——櫝,櫝座由磚石結構,樸素、堅固,神龕由左、中、右三部分組成,左為文昌帝君,表示人們對主宰人間文化、文運的奎星的崇敬;中龕最大,供奉陳氏自開基以來的最早祖先直至七世的先人牌位,表示人們對祖宗的緬懷和追悼;右邊為福德正神,表示人們對天地神靈的尊敬。櫝旁兩根後清柱,柱的上下珠鬥有花紋,柱將大廳、邊房隔開,大廳面積28多平方米,高大寬暢,嚴整肅穆,大廳有許多木雕,上方懸掛著陳氏歷代金字牌匾,特別醒目,匠心獨運,廳的正中央,有一塊牌匾,上面寫“敦宗睦族”,字的結構可說是別具一格,揮灑自如,教育人們要鄰里為伴,和睦相處。

整個宗祠用現28根柱支撐著整個厝頂,現古樸、壯實、堅固而不求奢華的建築風格。

通過觀察陳氏宗祠祖厝,色彩樸素,規模獨特,門高屋大追求的是山區人的樸實,堅固的建築風格和莊嚴肅穆的崇敬氣氛,給人穩重感覺。

 

三、多彩的楹聯

自古以來,在每一個地區,都有宗祠的存在。但你是否有仔細觀察過。不管是什麼樣的宗祠,都有楹聯。但這些楹聯又是多種多樣的各有千秋,讓你眼花繚亂,但又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奧秘。

雖然沙溪村交通不便利,與外界的接觸比較少,我們仍保持著許多傳統的禮節,並用楹聯的形式刻在柱上,這幾對楹聯真的可以說是各有所色。

遠遠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門上刻的那對金字楹聯:“田播珠武酬祖德,當循禮穆序人倫”。這對聯的意思是,希望沙溪的人能夠發揚先祖的功德。要把先祖的好品行在鄉里廣為宣傳。進入大門在前清柱的柱上,是風景風水的聯,“紫氣迎祥雙闕曉,形去獻瑞五門春”。意思是希望沙溪村能夠萬紫千紅,氣候宜人,五穀豐登。步口柱是治家孝道的“宗功文章華德良善,後輩豎力行振家聲”,祖宗的賢良,禮儀和禮貌對人要和善,後代子孫要振興家聲把它宣傳。後清柱的是歌公頌德的“光氏陪穎拔類傳後代,子孫善繼善述見奮功”。祖宗優惠恩惠愛祖孫,希望後代子孫要繼承以前的業績,以後可以屢建有功造福人民。對聯裏有一個傳說,在以前,那時正是鬧饑荒,村民們都餓得沒有東西吃,甚至有的餓死了,有一個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已經餓得不行了,而自己本身也全身無力了,那孩子一直對自己的母親說:“我好餓”,那位母親的眼睛濕潤了,於是那母親狠下心來,把自己腳上的肉割下來煮給孩子吃。就這樣暫時解救了孩子的生命危險,事後,這一件事又被廣為傳頌。應該學習這種為孩子著想的精神,同時教育我們更應孝敬父母。

通過以上的對聯可以看出,後輩子孫應該緬懷先祖,應該把先祖的優良品德廣為傳頌。作為後代子孫,應該要有積極向上,努力學習,為祖國為家鄉獻出自己的力量。

 

四、祭祀文化

祭祀活動是民族之根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千世界的祭祀相當繁雜,每個地區,每個角落都是形態各異,各有千秋的。

祭祀文化在沙溪村極為簡略,每年中只有正月十五,當天人們按照一定程式參加祭祖,祭祖每年都在下沙溪田當祖厝舉行。

沙溪古時祭祖物品繁多而豐盛,有菜、酒、果、三牲、五牲,當時與沙溪有來往的彭格,祭祖時規定:“一進,一出”(進是彭格來沙溪祭祖,出則是沙溪到彭格祭祖),當時雙方都有豐盛祭祖桌宴請客人。幾年後,又有改進,享有較高名望的長者才有資格享受,這種稀少獨特的節日,真可謂熱鬧極了,形式也比較講究。

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風俗也隨著變化。現在沙溪祭祀活動也逐步走向文明,從複雜到簡單,每年的祭祖活動,家家戶戶準備簡單物品,參加祭祖,程式也簡單多了,做樁的人需準備兩席較為豐富的供品,兩對蠟燭用於祭拜福德正神和祖先,敬福德正神時,還是有講究的,必須要有名望的人去敬拜,在敬拜時必須說一些吉利的話,比如人傑地靈、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風調雨順、闔家幸福等,在祭祖先時,最講究排場的,有名望的人站在前面,其他人站在後面跟著一齊祈禱,這樣更體現出後輩子孫對祖先的緬懷,激發了後人要學習祖先優良品德和良好的家風。

從祭文的內容可以看出,其目的是要後輩記住祖先做過的善事,把他們優良傳統和優秀品德發揚光大,並宣導後輩子孫來學習,也願祖先庇佑子孫興旺發達,同時,寄託哀思,悼念祖先。祭文現在由撰寫人宣讀,有三個穿藍色長衣的禮生,禮生仍然要講究,必須具備三全(既夫妻全、兒女全、子孫全),三個禮生每人要跪二十四跪。要有虔誠的心情,抱著積德揚善的思想,對祖宗建功立業的歌頌和對他們養育之恩的緬懷。

有些程式是不可缺少的,如炮、香、金銀錢等,體現了對祖先的懷念,帶有崇敬的心情,從而激發後輩記住祖先的豐功偉績,繼承先祖傳統美德,並將其發揚光大。

事情總要一分為二,對祭祀活動也必須全面分析,以前人們總認為祭祀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不應宣導。通過這個課題的探究,我們認為有利也有弊,利的方面是用這種形式開展社區活動,可以說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一種好形式,但如不注意可能走向反面,造成負面的影響,如大操大辦造成浪費,增加村民的經濟負擔,時間不加以調控,浪費時間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勞動等。祭祖文化有很多是難懂的,採訪過程中,我們經歷重重困難,吃了不少苦,走破了腳皮還找不到採訪物件,我們曾經有 4次找不到人,結果一無所獲,也是常有的事。經過我們的努力,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柳暗花明又一村”,讓我們有了新的眉頭,也讓我們獲得了新知------我們在實踐成長。

 

五、問題思索

所謂“以眾人之力起事者,無不成也”。這句話告訴我我們路雖然坎坷難,總會出現一些荊棘的阻礙,但只要大家團結一致就能把這些荊棘一把掃光,踏向成功之路。

也有一些問題讓我們束手無策,例如在採訪過程中找不到採訪的物件。出於無奈我們只好跑到田間地頭去問,有時由於占了人家的時間惹的他家人的不高興。為此,我們只能向他說一聲對不起。比如向村裏人借那本族譜,那人是滿臉的不高興,認為我們這些毛毛孩子憑什麼借用那族譜,等一下弄壞了那就大事不妙了。但經過我們的再三請求,那真是劃破了嘴皮,才得到那本族譜。又如,在採訪過程中老人們用閩南話講,我們根本不懂得寫,出於無奈我們只好用土音注上,回去時再查找字典,但有些字在字典根本找不到。那就只好硬著頭皮去請教別人。再如在這幾次的活動中我們組不團結,像一盤散沙,風吹過就會四處飄揚。我們組有些組員推卸貴任(包括組長),寫作就成為我們的一大難題。大家都說自己的文采不好。不會寫,但大家通過討論,推出在班集中文采最好的,然後再由她撰寫。

有人說:“順境造就幸兒,而逆境造就偉人”。這句話不就正說明了做什麼事都不能一帆風順,惟獨有堅韌不拔之志,才能有所成就,有所收穫。正是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遇到困難,我們沒有退縮,因為我們明白,只有堅持到底,才能取得成績。

 

六、活動後記

集體感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同學們經過這個課題的實踐,深深地體會到“患難困苦是磨練人的最好學校”。只有堅強的從這些困苦中站起來,並勇敢的向前邁進才能得到成功的喜悅。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話深深地印在我們心上。剛開始同學們個個都非常積極地配合每一項工作,而到了後來,可能是因為同學們沒有體會到實踐的真正意義吧!每次集會都覺得他(她)們個個都不耐煩的勉強堅持到散會。有氣無力的,問他們原因,他們說是在浪費時間。過了不久,有的同學乾脆說不參加了。這可能是因為同學們沒有合作精神吧。也有可能是組長領導無方吧!因此,整個小組一揮而散了。

真可謂“真金不怕火來煉,好漢不怕考驗”啊!過了不久,有幾位組長和組員又開始組織去活動了。由此可見組員們還是有責任心的。就如常人所說的“黑的不能說成白的,白的不能說成黑的”這就是我們組員的風格。同時,也讓我們懂得了只有團結和堅強的毅力,才能創造一個好的小組,才能夠幹出一番事業。團結的力量是超人的,是你無法想像得到的。團結是當前社會立足的一個條件,只有團結,才能開拓一片更好的天地。

正是綜合實踐給我們造就了機會。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綜合實踐就是給了我們鍛煉的機會,正是通過實踐才讓我們悟出了這麼多的道理。正所謂:“天才出於勤奮,知識來自實踐。幸福從勞動中來,真理從實踐中來,也只有親自去實踐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結果”。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