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山”的風物

作者:  來源:南安文史資料  更新時間:2012年09月20日

“南安山”的風物

“南安山”這個口頭語,在全縣內外是常聽到的。有的場合在某種情況下是作為貶低某一種事情成人的代用詞,這是很不恰當的。其實,南安“山”應該大褒特褒,因為她有獨特的美,美又是多方面的。今初舉幾例,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概請讀者指正。同時也是作為抛磚引玉讓大家共同把南安“山”的風光,盡情介紹出來,讓它的美供大家共同享受。

一、獨特的山勢“南安山”來龍去脈構成的自然形狀,西北高且寬,東南低目尖,流行三個比喻。一比喻為珠筆臨硯,是文化發祥地。歷史上南安出過不少文武將相,雖然俱往矣,卻使南安贏得“人文薈萃”的美稱二比喻為龍舌探海,“龍”象徵至高無上的吉祥,此喻確實出現過扭轉乾坤的英雄。驅逐荷夷,收復臺灣,天下共尊的民族英雄的鄭成功,足以為證。三比喻為網袋。旅居海外僑胞眾多,他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積極投資和捐資建設自己的家園。

南安縣現有轄地面積為1985平方公里,根據《縣誌》載,標出著名的山為 113個。又據近年地名普查,列出大小山、嶺、丘、寨為一萬零三個。這樣多的大小山頭,其來龍主體有三支,這三支主脈,系由福建中部戴雲山脈延伸,分三路分別從安溪和永春進入南安西北部,形成山巒起伏,迂回連綿,漸次低下,走向東南沿海,直至水頭、石井、蓮河。自然地勢地形構成西北高且寬,東南低且尖。

從南安西部入境的為翔雲鄉的雲頂山。雲頂山海拔1175.2米,(又稱小戴雲)為南安第一高山。雲頂山余脈走向南安西南部,突起芹山,海拔1095米,列南安第二高山,餘脈起伏呈起許多名山,諸如五峰山、覺海山、羅山、撲船山、熊山、楊子山,山根伸入海域。

從南安東北部入境的陽平山(海拔 827米)分成兩支脈絡,左支入泉州市鯉城區北諸山,蜿蜒複入南安東部,綿成東部諸山的高舊嶺、大帽山、葵山、萬衣嶺,終及九日山等,右支在我縣北部突起五臺山,(樂山)五臺山海拔1080.4米,為南安第三高山。余脈散于本縣東北一隅。
從南安西北部入境的天柱山,海拔1033.5米,為南安第四高山。天柱山則為本縣中部諸山峰的主峰,下延有高蓋山、朝天山、保福嶺等。

以西部的雲頂山,西北部的天柱山,北部的五臺山為主三支山脈。其天然分界線是“東西溪”,東溪由永春流入,西溪由安溪流入,兩條溪流至本縣豐州的雙溪口匯合,經金雞注入晉江下流入海。

三支主峰山脈。“各霸一方”,出現山中“平原”,素稱“金英”(英都)“銀羅”(羅東)“詩山”等三大堀,還有向陽、蓬華、翔雲、眉山、鳳巢等五小堀。三支主峰“各霸一方”又形成南安對外的天然屏障,登上屏障頂上,則可俯瞰仙遊、泉州、永春、安溪、同安等縣市的大自然風光。為三支主峰劃成“各霸一方”的分界線的東西兩溪沿岸又形成沖積平原。以及豐州、官橋、水頭、石井等下南安沿海灘地平原。使南安成為“山水相濟”,“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之地。

二、山中出棟樑。南安被譽為“人文薈萃”之地,正是從山中代出賢家。

根據《縣誌》所載,從唐代貞元八年(西元 792年)歐陽詹第一個登上閩省甲第進士起至清未吳增止,登上進士第者 245人(唐六人,宋一百零八人明八十人清五十一人)。縱觀南安的歷史,文武將相,狀元、榜眼、探花、會元,無一不俱。其突出的有被載入中華民族傑出人物史冊中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唐代被譽為“宜司當代文柄”的歐陽詹;宋代被稱為一代名相的蘇紳、蘇緘、蘇頌既是一代名相又是傑出的科學家;蔚成閩海學派的傅自得、傅伯壽、傅伯成父子;十一世紀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的呂惠卿;明代萬曆26年(1598)捷登進士,欽點七省巡按的陳瑞山;被列入中華民族傑出人物的明代思想家李贄,是在覺海山下的榕橋讀書;為清代開國經略奠定典章制度的洪承疇;被列為天下有三博(學),英都占一博的洪世澤等等。還有對歷史有過貢獻而不在進士之列者,諸如舉人、秀才、高人、隱士,可謂車載斗量疊出無窮。

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不論是高是低,都有永遠不改變的雅稱美名,引人入勝。全縣有一萬餘座山、嶺、丘、寨,諸如麒麟、龍塔、龍湖、獅子山、象山、熊山、龜山、蛇仔、虎頭、驢駝嶺、鳳巢、鵬峰、天山、雲台、詩山、錢山、黃旗、青峰、金剛、牡丹、梅花等等。有的成為口頭歌訣。如豐州的蓮花峰,念為“花開八瓣蓮”;東田的前堀後,念為“前一堀後一堀,九節龍蝦跟水出”;雲台雙象龜蛇山念為“雙象相追跑,龜蛇鎖水口”;蓬華的自然山勢,稱為“八仙圍棋”。

南安山俱有一重山水一重山,層巒縱翠自嬌顏,風光偏使仙人醉,到處盡皆名勝篇。海拔僅112 公尺的九日山,卻名聞天下。歷代的達官顯貴,詩人遊客,逸士高僧,都喜遊此山。唐代秦系隱居其地,唐宰相姜公輔寄跡山中韓偓、周朴、張為,宋代朱熹、蔡襄、呂夏卿、王十朋、陳知柔、傅伯壽,元代的馬祖祥等等,均在九日山遊覽題詩,使九日山成為“無石不題詩”之稱,美上加美。古往今來九日山的“客人”,是“高朋滿座,盛友如雲”。九日山能贏得遊客的喜愛,主要是有“三十六奇”。如菩薩坑、仙人橋、晉朝松、白雲井、無名木、醉石、鉤台、放生池、琴泉軒、聚秀閣、墨妙堂等。還有金雞曉日延福寺等古跡。延福寺一門聯,令人嘗之便知其幽。其聯文“小築依名山風高九日,長橋橫古渡水鎖雙溪”。

洪梅鄉的玳瑁山,雖然僅 660米,可有一峰獨奇。雲霧戴頂抱腰,翩然成為“天生玳瑁眾山低”。山腰處有靈應寺古刹,清初如幻法師隱居寺中,並題下一律詩“不隨世態逐經纖,老至論交合更嚴。相對人如霜後菊,玄談味拆水中盤。隔溪嵐碧常侵檻,密樹雲飛不離簷。清景羨君能領略,拈來都上彩雲尖。”當代弘一法師在此寺多年,為該寺題下對聯“即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明代萬曆欽差七省巡按陳瑞山,就是出生在玳瑁山下的梅溪村(原名麻坑村),此處猶存陳瑞山的古祠。祠的大門巨額有“科第世家”大匾禦書,門聯即“可有諫章存柏省,猶留聲望在梅溪”石刻。

位於洪瀨鎮西南側的楊梅山,山腰處有譽稱閩南名刹,曾為福建省佛教會址的“雪峰寺”。山色寺景可謂“仰首青山盡吐芽,飄飄黃葉換新花。林中鳥語迎遊客,霧裏鐘聲脫俗家。鬥雪楊梅峰更馥,洗心泉水石流霞。松風水月無窮樂,曲徑通幽籠碧紗。”宋代朱熹對雪峰寺親題一聯即“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明憲宗成化年間進士胡詢,明萬曆相國葉向高,榜眼史繼偕都先後遊覽並題下詩篇以志。史繼偕遊雪峰寺詩是“名寺雪峰冠武榮,僧傳四景自天成。一阿上下樹林翳,遍地高低雲霧蒸。玩月樓中光已露,焚香爐內意先傾。重游問佛知何日,微笑予心在帝城。”寺的周圍及寺裏碧石,皆有近代太虛、弘一、蘭峰等法師題匾賦詩石刻,使名山古刹增添光彩。

名列南安第三高山的向陽鄉五臺山(樂山),有著“淩空收彩霓,晴雨放嬌姿。”的景色。山中有海潮庵、廣福廟,以及“仙人騎鶴”、“雙獅爭球”、“海龍戲水”、“花徑仙跡”等名勝,吸引著數不清名人涉足觀景。存有“台勢巍巍俯萬山,登臨身在五雲間。淩空試看扶桑際,一瞬清光徹九寰”名絕。山頂遺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手跡“五臺山”三字。

堪稱“緣倚天柱在雲間,異景仙鄉亦此般”的蓬華鄉天柱山。蓬華鄉有天然八個山峰向天柱山朝拱,稱為“八仙圍棋”,而天柱山督陣,天柱山頂端競捧出一小坳,坳中有一名馳海外的“天柱岩”古刹。岩名系由“千峰競秀,一峰獨佔,如柱擎天”而來。岩中有明代書法家張瑞圖的“華藏世界”四字手跡,岩門碧石圓柱刻有“千峰俯地朝萬壽,一柱擎天載九重”。對聯,所以天柱山亦稱“萬壽山”。清代康熙年間,進士郭瑄第對天柱山的“萬壽石巔”、“雙湖茗香”、“山門引翠”、“花徑流觴”、“奕對八仙”、“望入雙陽”、“春煙錦柱”、“石井楹梁”等八景逐一賦詩稱頌。如題萬壽石巔詩是“島上巍巍萬壽巔,莊嚴無際接青天,雲移石骨含虛影,日繞蓮台拂樹煙,俯瞰千峰呈淑氣,憑淩四海祝嵩年,止今聚墨事猶在,獨步空中聽講禪。”

眉山鄉的朝天山名詞通俗動聽,真是鐘秀之山。有“淩雲、高田”,朝天一笑展“雙眉”(大眉山小眉山)配景,先後疊出駙馬郡馬,皇廷要臣,是何等威風。山上一祠堂,譽冠南安,被稱南安第一祠,為“千里池塘,萬里花園”之山,朝天山脈綿結呈成“千枝萬葉”之秀,有名詩概贊“獨放異香四處聞,朝天一笑出超群,榮華偏識崇山秀,早醉仙人也醉君”。歷史上不少駟馬高車擁著手執玉笏,錦帶金冠的頭面人物就是出於“朝天山”。

宋代朱熹頂禮膜拜的歐陽詹悼母詩的高蓋山羨稱“真詩山也”,世人對歐子悼母詩作為傳世名詩。詩曰“高蓋山頭日影微,黃昏宿鳥傍林飛,墳前滴酒空垂淚,不見叮嚀道早歸。”高蓋山不僅是“歐陽故宅”,漫山“歐子詩”而且有天然景色成為遊覽之奇,諸如雲歸洞、木根橋、百層階、迎天臺、伏虎宮、千壽龜、透龍泉等十二景。

南安諸山第一高的雲頂山,若登攀其頂,則頓生“別有天地”之感,把自身置於淩空之中,產生著“足踏翔雲居半天,地回山高在眼前”這樣感概。雲頂山是天然“動物園”、百草“藥圃”,夕陽、雲煙、流泉互相映襯,恍若天上異域。朱熹對雲頂山的巍峨雄渾,木蔭花香,勝贊備至。沿雲頂山脈漫步察形觀“穴”,行至福庭,對這座住有“九十九頂紗帽和百個尼姑”的“南峰寺”讚不絕口,真是個“多少名山獨此奇,山中縹緲暗含絲,世人欲識其中奧,步上天階數百尼。”

素譽為“金英”的英都翁山,又稱英山或英尖。此山挺拔三個尖峰,每當斜陽時,在英溪就從溪中映出翁山“筆架”之形影。翁山之秀氣如何,只看洪氏祠堂兩楹聯便令人讚不絕口。東軒之聯文“解元傳臚鴻博第,將相公侯郡馬家。”西軒之聯文“師道杏壇出太傅,譜牒春秋銘史公。”明清兩朝登上進士、舉人、秀才者達數百人之眾。清人進士陳桂洲在英都翁山親遊留詩《題翁山形勝贊》“豈必桃源境是仙,翁山形勝更超然,峰門密抱疑無路,水徑長環別有天,王謝衣冠輝洞壑,杜韋第宅護雲煙,曾荷酩酊經旬日,勝賦蕭征曆九埏。”

東田鄉的芹山(囷山)文物古跡尤多。至今不改變標誌歷史紀念性名稱的風巢,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此屯兵,遺有黃巢試劍石。宋元的古瓷窯址,解放戰爭時期,南安遊擊隊活動的足跡。還有天然的“龍泉掘”、“流涎獅”、“鯉魚石”,明代萬曆年間建的九裏湖何仙祠、白雲洞。此山史上稱為“奇”地,即雲霧終日戴頂而其中有一圩燃灼不滅之奇,籠雲三天予示雨兆,成為古代官員旱天祈雨之地。晴日登臨其頂,漳泉廈三城盡收眼底,這樣的風光名勝,有一詩為贊:“芹菜一株久露香,穿雲戴霧益衣裳。枝繁葉茂堪棲風,近閱同安遠海疆。蔔地屯兵遺試劍,尤為古址是瓷鄉。松間明月伴流水,極目三城氣概慷。”

由芹山綿脈東南向突起的覺海山。此山之奇是為山頂露一巨石,石下辟為寺,稱為“一片寺”。相傳此寺原是“蝴蝶洞”,楊文廣平閩南十八洞其中列入“難”除的洞之一。把“蝴蝶精”平後,辟為“寺”。登上“一片寺”這塊巨石,即可遙望金門海域,巨石成為航海標誌,石上刻有“六相同遊”巨書。六相系是明代嘉靖年間,朝官退隱的莊國棟、林雲程、黃鳳翔、林喬相、歐陽模、詹仰庇。他們同遊一片寺,為了標明官居為相位,並對一片寺風光抒杯,特在石上標出“六相同遊”字樣、是有特別意義。羅一峰對覺海山的風光及一片寺特別賞心,多次登上遊覽,題下“仙家白晝應無夜,玉樹長春不覺秋。”的名句。

三十都與三十二都交界的雙象峰,是歷史名人傅自得、王延彬、史繼偕所羡慕之峰。至今遺有“傅自得墓”,王厝埔開閩王延彬墓,史埏古壙。當年王延彬在雙象峰下的雲台村建設的別墅,以雲台為中心點,把榕橋、埔當、澳柄辟為“萬梅村”,在梅花嶺盛植梅花,成為四時品佳果,八節賞香花之景。在雲台周圍,至今仍保留當年王延彬所設置的名稱:諸如君園、觀棚、店仔口,內典當、外典當、後庵、下庵、宮埔、將軍嶺等,從這些地名可以透視到當年貿易、崗哨、文娛、燒香等多樣化的活動方式。雙象峰堪稱為“數代風騷皆愛此,且看遺跡是名流。”

芹山余脈南向至大盈聚起的瓊山。瓊山的天然風光是諸嶂辟環,群峰聳崎,疊翠披丹,飛泉噴瀑,四時光景,別有洞天。所以山中千年古刹取名“天心洞”,天心洞山門刻有“別一洞天”和背面刻有“鎖雲”字樣。這千年古刹天心洞名馳海外,遠近回國省親者,都懷有欣賞天心洞風光的心情,凡未登者反而如有所失。真個“天心未賞心難靜,一賞天心長壽期。”

勢據海濱的石井楊子山。此山原名騎髻山,因為名醫楊肅曾在山中讀書,楊肅為王審知夫人治病有功,為紀念他“山中苦讀”,隨將騎髻山稱為楊子山。登上此山,觀山視海,極目無際,令人心盱神怡。何止把晉江、同安、金門、廈門、南安等沿海一線盡收眼底。而且天然的風光,任君品賞。山中有一名刹“清水岩”,就是在峭峻挺拔,奇石嶙峋,碧泉生輝的環境中屹立著。宋代朱熹為標明與消水岩結下不解之緣。在岩中石上遺有“仙苑”、“眠琴”、“紫陽夫子摩崖”等石刻。山中的“石井書院”是朱子講學之所。

俗雲“天下名山僧占多”。南安山也可配稱,對南安山可以說是“山中山路轉山崖,山客山僧山裏來,山客看山山景好,山桃山杏滿山開。”而且,各大小山既有各自的特色,諸如各式各樣的民間傳說,令人喜聞樂聽的故事。所以,是需要廣大愛好者共同把南安山的美介紹出來。
四、“山珍”負有盛名,海內外共譽。

蓮花峰不老亭的“綠茶”天柱岩茶,覺海色種,眉峰、曾山的色種,曾為僑胞隨帶的“名品”。金淘的草席,石礱的花崗岩石,東田的瓷土,蓬華的芥菜,英都的綠豆羔、明糖,洪瀨的黑米粿,全縣的楊梅、荔枝等水果,以及各種藥材等,充分說明“南安山是花果山”。
新中國在前進,南安也在前進,南安的山水出現新的生機。因山就勢,建成水庫,眾所周知的山美水庫,成為“高峽巨湖遐邇名,任憑風雨自澄清,青峰綠樹連形見,皎月紅雲透底明。溢溢千流推浪皺,滔滔一瀉把塵傾,旱澇力禦又輸電,銷鎖閘門勢可驚”。這樣山中巨湖,還有阪頭、石壁、桃源、後橋、筍塔等水庫,既為旱澇保收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又為工業生產、農村照明起到“先行官”作用。總之,只要我們有計劃地充分利用她那豐富的自然資源,相信南安山將會為人類的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