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今古 第二章、革命歲月

作者:  來源:新華網南安線上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南安今古

第二章、革命歲月

中國共產黨在南安活動

一九二六年冬,國民革命軍入閩,中共廈門特支書記羅揚才指派李松林等共產黨人到泉州,開展革命活動,領導所屬各縣籌建黨組織。一九二七年一月,中共泉州特別支部成立。在此期間,在廈門、集美求學的南安籍共產黨員李毅然等人,也回南安開展革命工作,先後在水頭、豐州開展農運、工運、婦運、學運,組織反帝大同盟,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南安第一個黨組織建立

一九二七年一月,中共南安支部成立,計有黨員三人,隸屬中共泉州特支。

大革命失敗時党在南安的活動情況

中共南安支部成立不久,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破壞國共合作,實行“清黨”,通緝共產黨人和革命志士,中共南安支部成員被迫轉入地下活動。

土地革命時期,出現在蓬華一帶的“啟智社”和“互助會”的社團組織

一九二八年秋,廈門黨組織派南安蓬華人、共產黨員郭子仲回家鄉成立“啟智社”和“互濟會”,吸收貧苦農民參加,團結群眾,宣傳革命。

土地革命時期,南安的黨組織系統

土地革命時期,南安的黨組織機構按照地理位置和隸屬關係組建四個組織系統,即:東部與東北部的黨組織;西北部的黨組織;中南部的黨組織;西部的黨組織。

南安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建立

一九三○年七月,郭子仲在山后村(今蓬華山城)建立了南安第一個革命根據地。

革命老區基點村

我市共有革命老區基點村一百二十八個,其中,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五十四個,抗日戰爭時期十一個,解放戰爭時期六十三個。

南安最早的新青年組織

一九二九年秋,中共福建省委派張益堅到南安工作。張在縣城豐州中南二校、一校組織讀書會,指導學生閱讀進步書刊。寒假期間,在讀書會中成立少先隊。一九三○年春,在隊員中發展團員成立團支部。隨後,又在三都等地發展團員,分別成立了三個支部。一九三一年十二月,成立共青團安(溪)南(安)永(春)臨時縣委。一九三二年又先後在詩山、金淘成立二個支部。一九三二年四月成立梅嶺、山邊二個團區委。

南安最早的婦女運動組織

一九三三年四月,安溪中心縣委為了加強對婦女運動的領導,決定在區、縣黨組織中設婦女部,當時南安境內設有婦女部的區委是芸溪區、鎮田區、詩山區、金淘區。

“苦湖突圍戰”

一九三四年九月十八日,紅二支隊四百余人集中在眉山高田、苦湖(今屬三淩村)及翁尾(今屬深垵村)休整,計畫襲擊後坑埔,一舉殲滅民團馬鴻興連。休整地點被偵悉。二十一日晚,民團和地主武裝一千五百多人分五路包圍,妄圖全殲遊擊隊於苦湖。在支隊長伊利東的指揮下,紅二支隊浴血奮戰一天,勝利突圍。這就是聞名安南永德邊區四大戰役的“苦湖突圍戰”。

“嶺兜青年促進會”

一九三○年春,共產黨員張棟樑以教員身份在家鄉官橋嶺兜從事地下革命活動。他在學校團結進步教師,在學生中組織兒童團。同時廣泛團結聯絡社會青少年和愛國華僑青年,成立“嶺兜青年促進會”。該會通過演文明戲和舉辦籃球賽等活動,進行公開與秘密相結合的宣傳組織活動。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後,晉南縣委建立抗日組織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後,在晉南縣委領導下,“晉南學生抗日聯合會”、“晉南抗日反帝大同盟”、“工農赤衛隊”、“查緝日貨行動隊”等組織相繼成立,抗日救國運動席捲晉南大地。

南安首次土改分田

在蓬華山後鄉(今蓬華鎮山城及蓬島一帶)。一九三四年一月,安溪中心縣委在佛仔格(安溪魁口)召開會議,決定利用"福建事變"後的有利時機,組織民眾擴大武裝,壯大力量;實行土地改革,鞏固根據地。南安山后鄉的農民在分田領導組的帶領下,全鄉一百六十四戶、七百八十多多人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改分田活動。同年三月底,土改分田結束,人均耕地二畝,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參加革命的積極性。

中共金淘區委稱為安南永紅色區域最後的戰鬥堡壘

中央紅軍長征後,中共安溪中心縣委領導紅二支隊及所屬區委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面對占絕對優勢的強敵,中心縣委採取靈活機動的遊擊戰,多次粉碎敵人的圍剿。後敵改變清剿計畫,採取“三分軍事,七分政治”分化策略。在敵軍事、政治雙重打擊下,各級黨組織因相繼出現叛徒而被破壞消失,白色恐怖籠罩著安南永邊區。中共金淘區委在紅二支隊政委彭德清、區委委員李剛領導下,在金淘、眉山及安溪羅內、經兜一帶組織群眾與敵鬥爭,適時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金淘區委成為安南永邊區碩果僅存的革命火種,因而被稱為安南永紅色區域最後的戰鬥堡壘。

南安三年遊擊戰

一九三五年三月中旬,國民黨二十六旅及地方武裝萬餘人開始了對安南永德邊區第一次“清剿”。不久,紅色邊區淪于敵手。南安地下黨提出“鞏固組織、開展新區”的鬥爭方針,一方面整頓、鞏固組織,另一方面加強武裝建設,堅持鬥爭,與敵周旋,伺機打擊,經受了三年遊擊戰鬥的血與火的洗禮。

“金門複土救鄉團”夜襲金門日軍

一九三八年五月廈門淪陷。南安水頭、石井、蓮河、大嶝及金門等地志士四十多人,組成“金門複土救鄉團”,於一九四○年四月十九日襲擊了駐金日軍。當晚,複土救鄉團借霧海為掩護,乘船向金門疾駛,登陸奇襲,殲敵近半百,繳獲機槍二挺、步槍十余支、其他戰利品一百多件。

抗戰期間,南安黨組織系統隸屬關係

抗日戰爭爆發後,南安黨組織從一九三八年八月中共福建省委成立起,按隸屬關係基本劃分為兩個系統,一個隸屬中共福建省委,一個隸屬中共閩粵贛邊委。

抗戰爆發時,南安重建黨組織

南安的黨組織在抗戰爆發前遭受嚴重破壞,區委、支部多數解體。黨組織的重建工作,於一九三七年七月至一九三八年八月進行,主要依靠中共晉南工委。

抗戰期間,南安隸屬中共福建省委系統的黨組織

一九三七年成立的石林(碼頭石鼓林小學)支部;一九三八年五月成立的官橋支部;一九三八年八月成立的詩阪(碼頭詩口小學)支部;一九三九年下半年先後建立的養正中學(嶺兜)、南星中學(官橋)、培元中學(九都)等支部;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成立的官橋區委;一九四○年十月成立的高山(碼頭轄區)支部;一九四二年三月成立的集美高中(南安)十七組支部;一九四三年四月成立的(九都)渡潭支部;一九四四年春成立的嶺兜三房、義裏兩支部及文鬥、榕橋兩小組。

晉南聯鄉抗日自衛隊

一九三八年五月廈門淪陷,晉江、南安面臨日軍侵略。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書記李剛巧妙運用統一戰線策略,團結各界抗日先進分子,于一九三八年十月在南安深坑後林圩主持召開有二十二個聯保主任及愛國人士數十人參加的會議。會議決定成立晉南聯鄉抗日自衛隊。會後,各聯保分頭籌集糧錢槍支彈藥,組織了一支一千多人的抗日武裝隊伍。

梅嶺幹部培訓班

一九四○年一月,由閩南特委書記李剛等主持,在養正中學(當時內遷官橋嶺兜)舉辦黨員幹部訓練班,時間十餘天。主要學習党的組織、建設和當前工作等有關理論。學員有侯如海、許集美、黃竹祿等十五名。

中共南安縣工委

一九四五年四月,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書記侯如海在安海“十九間”主持召開泉州黨組織幹部會議,宣佈成立南安縣工委,並將泉州特派員和安海區委所屬南安境內的黨組織移交給南安縣工委。

“詩山婦女會”

一九三七年八月初成立“詩山婦女會”。婦女會號召廣大姐妹積極投入抗日戰爭,發動婦女參加“讀書班”,學文化,唱革命歌曲,宣傳抗日。

“三房事件”

一九四四年,我地下黨到嶺兜發展黨組織,其中在三房建立了一個黨支部,由一名女同志任書記。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二日,由於叛徒出賣,官橋員警所派兵圍攻女書記家,逮捕了她及幹部、群眾共九人。這就是嶺兜“三房事件”。

“西友話劇團”

這是抗戰期間西溪小學組織的宣傳抗日的文藝團體。劇團聘請話劇界名導演指導,于一九四○年春到官橋、水頭、洪瀨、碼頭、詩山、英都等地公演《牛頭嶺》、《鳳凰城》、《緋色網》、《壯丁》等劇碼。

抗戰期間沿海中學遷至南安內地

泉州培元中學遷九都;泉州晦鳴中學遷英都;泉中遷南金、金淘;泉州民生農中遷羅東;安海養正中學遷嶺兜;水頭南星中學遷官橋漳州寮;集美高中遷詩山;泉州培英中學遷豐州。這些中學的內遷,對南安的教育事業和抗日救國鬥爭是一個促進。

海疆學校內遷對南安的影響

三十年代末,沿海大批學校內遷,國立海疆學校也於一九四五年從仙遊遷址九都。海疆師生是富有愛國心、民族感的熱血青年和知識份子。內遷期間除維持正常教學秩序之外,還不時有師生深入民眾宣傳抗日。海疆學校內遷,既為民族解放事業傳播了珍貴的火種,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安教育事業的發展。海疆學校後遷入泉州。

“南安抗敵後援會石井化裝宣傳隊”

這是抗戰期間,以石井婦女為主的一支宣傳抗戰的地下黨週邊團體。她們到官橋、溪美等地公演《在鐵蹄下人民的苦難生活》、《捉漢奸》等劇碼,激發了群眾抗日愛國熱情。

“飛行讀報組”

一九三九年冬,在石井、蓮河出現“飛行讀報組”,以閃電方式集中宣傳骨幹閱讀有關黨的主張和抗日勝利消息,然後迅速擴散到群眾中去。

南安師範“五.二七”學潮

一九四七年五月二十七日,為反對南師校長的專制統治和貪污、克扣學生伙食,抗議學校無理勒命學生退學等,地下黨員鄭成竹以學生會主席的名義,帶領各班學生代表要求校方改善伙食、撤銷退學勒命等。這一合理要求被校方拒絕,學生隨即罷課一周。校方調集軍警鎮壓,鄭成竹等八位同學被學校開除學籍。

山門戰鬥

一九四七年六月底,為挺進戴雲山,建立根據地,整編後的閩中遊擊隊戴雲縱隊直屬支隊二百餘人從八都山經詩山杉仔尾、金淘深垵一帶,於七月五日上午到達詩山山門自然村,遭到從福清尾追而來的國民黨省保安一團和南安、安溪縣自衛隊共一千多人的包圍。支隊奮起突圍,雙方發生激戰。支隊擊退敵人數十次進攻,斃傷敵數十人。當晚,支隊突破重圍,向永春挺進。

解放戰爭時期,南安黨組織隸屬

解放戰爭時期,南安黨組織分別隸屬中共閩浙贛省委閩中地(特)委和中共閩粵贛邊區黨委閩南地委領導。

“晉南惠同安五縣壯丁大同盟”

這是一九四七年由地下党人鄭家玄等建立的一個組織。該組織發動群眾開展以反“三征”(征丁、征糧、徵稅)為主要內容的生存鬥爭,有力配合了戴雲山的遊擊戰爭。這個組織第一號宣言的原件,現珍藏在北京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裏。

南安黨組織對攻打安海的戰鬥

為響應中共閩浙贛區黨委開展遊擊戰爭的號召,深垵(今占石、深輝及周邊村一帶)、碼頭、嶺兜、石井的黨支部都派人員參加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一日由泉州中心縣委領導的攻打晉江安海的戰鬥。

“深垵突圍”

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一日遊擊隊攻打安海後,按計劃向安南山區轉移。五月二十一日,遊擊隊到達南安金淘深垵。五月二十四日,安溪、南安兩縣的保安隊、縣自衛隊、警察局等五百多人從詩、淘、碼地區向深垵包抄過來。在當地群眾的支持配合下,遊擊隊利用靈活的戰略戰術,經過三天三夜的周旋,終於分頭突圍成功。

抗日戰爭後泉州地區首次公開慶祝黨的生日活動

南安九都洛洋。一九四七年七月一日,戴雲山遊擊縱隊直屬支隊與當地群眾在此公開舉行中國共產黨成立二十六周年慶祝活動。這是抗戰勝利後泉州地區首次公開慶祝中國共產黨生日的活動。

成立晉南同遊擊大隊

一九四九年五月,中共晉南同縣委成立後,立即組建晉南同遊擊大隊。該大隊下轄火把、安南邊、西溪、松齡、紫帽等區遊擊中隊及安南邊區遊擊連隊。

組建晉南永遊擊大隊

中共晉南永工委一九四九年五月成立後,立即組建晉南永遊擊大隊。該大隊下轄洪瀨、羅東、晉北等區遊擊隊及第四中隊(永春)。

“南安人民遊擊隊”

一九四九年二月,中共廈門市工委派應家驥(張青)到南安縣立中學開展革命活動。五月中旬,張青與原城工部黨員陳育英接受了上級給予的建立武裝、開展遊擊戰爭的任務,於五月十四日在五都成立黨支部,隨後組織一支遊擊隊,稱南安人民遊擊隊。

“福庭暴動”的經過

一九四八年底,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揮師南下。國民黨當局一面部署長江防線,一面加緊征丁、征糧、徵稅。安溪中心縣委指示各區積極開展反“三征”鬥爭,迎接大軍南下。福庭是翔雲一僻遠自然村,群眾對“三征”反抗激烈,國民黨南安縣當局派兵圍剿。安溪中心縣委決定利用清剿之機舉行暴動。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晨,遊擊隊以三聲古銃為號,打響“福庭暴動”第一槍。這一仗,共繳獲敵偽長短槍一百多支、彈藥四千餘發,斃俘敵多人。翔雲一舉得到解放,成為南安境內第一個得到解放的鄉鎮。

國民黨三二五師起義

當解放戰爭大局已定之時,在中共泉州中心縣委策動下,三二五師副師長陳言廉(東田甘露坑人)深明大義,於一九四九年八月十九日在安海率兩團一師部約九百多人起義。起義部隊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九軍八十七師二六一團,由團長陳言廉率領開赴南安,為解放南安縣城作出了貢獻。

南安解放前夕,南安地下黨策動國民黨部隊起義

經過南安地下黨的艱苦工作,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日,南安縣自衛總團、警察局、三二五師駐南安警衛連、陸軍五○師一四九團搜索連計三百五十多人宣佈起義。

南安和平解放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一日下午,在縣城起義部隊與在安海起義的部隊共一千二百餘人槍,在中共南安縣工委負責同志和閩浙贛遊擊縱隊閩中支隊泉州團隊代表率領下進駐縣城,宣佈南安和平解放。

南安和平解放不久,境內還有何戰事

八月二十一日南安縣城和平解放。八月二十三日,匪首陳丁酋、彭乃啟率匪徒二百多人,在南永交界處魚目隘地,打劫解放軍糧船。八月二十四日清晨,國民黨交通警察第四旅第三總隊分兵三路進犯我泉州團隊駐地嶺兜。敵我雙方從上午激戰到黃昏,我軍奪回官橋鎮,以勝利告終。

南下幹部

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一日,由隨軍入閩的長江支隊第一大隊第二中隊負責人邵永仕率領南下幹部一百多人抵達南安。

泉州團隊南安辦事處

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宣佈成立以傅維葵為主任的泉州團隊南安辦事處,領導全縣工作。

解放初南安發生過武裝暴動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六日,匪特圍攻駐碼頭的第六區公所(涉及到金淘、詩山),發生了全縣第一次匪特攻打區公所事件;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九日,匪特武裝包圍駐羅溪的第七區公所;一九五○年二月十八日,匪特攻陷駐豐州的第九區公所;同月二十三日,匪特攻佔駐東田的第二區公所。在這些暴動中,有六十三名區鄉幹部、民兵、積極分子被殺害。

保福嶺事件

一九五○年三月五日,第六區(碼頭)稅務人員黃鴻鉤及區委秘書黃慷慨與第四區(金淘)稅收員王福發、區幹部陳克景等四位同志攜帶稅款前往縣城繳庫。在保福嶺至南廳曾官街菜館吃午飯時,遭到十名匪徒的襲擊,三位同志當場犧牲,一位同志被押至古井山下活埋,被搶去稅款千余萬元(舊幣)。

解放初期軍事清剿,消滅匪患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根據上級指示成立剿匪指揮部,並採取“軍事清剿、政治瓦解和發動群眾相結合”的方針,在全縣範圍內進行武裝清剿土匪。至一九五○年底,共殲滅匪徒二七七六人,俘獲一二五六人,匪徒自新八二五人,並繳獲一批槍支彈藥。

大、小嶝島

一九四九年九月九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八軍二五一團在第二十九軍一部的配合下,發起解放大嶝島的戰鬥。翌日晚,全殲守敵。十一日晚,二五一團攻下小嶝島。十五日,攻下角嶼島。

解放初期南安境內反臺灣、金門國民黨當局武裝偷襲

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九年,在縣境內共粉碎臺灣、金門國民黨當局的武裝股匪偷襲二十九次,抓獲從金門潛入登陸的特務三十二人,破獲從金門潛入特務案件八起十五人,抓獲企圖下海外逃者五起十一人,協助有關部門和駐軍擊落敵機三架。

南安人民為抗美援朝做出貢獻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鮮戰爭爆發。十月二十五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南安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有四十五萬人次簽名投票反對美帝與日本單獨媾和、並重新武裝日本,要求五大國締結和平公約;有二十五萬人次參加示威遊行;成立南安抗美援朝公會;捐獻飛機大炮款三十四.八億元(舊幣,折合今人民幣二十四.八萬元);有四十七名南安籍志願軍幹部、戰士犧牲在朝鮮戰場。此外,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全縣人民大搞增產節約、捐資捐物、踴躍參軍參戰、加強海防建設、做好優撫代耕等工作,以各種形式和行動,回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

“八.二三”炮擊金門中南安境內參戰的情況

一九五八年七月,中東形勢緊張,成為世界矛盾的焦點。國民黨臺灣當局借機於七月十七日宣佈所屬部隊處於“特別戒備狀態”,並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美國第七艦隊也遊弋於公海上。為緩和中東局勢和打擊美蔣囂張氣焰,八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決定,從二十三日起,大規模炮擊金門。在持續月餘的炮戰中,南安組織了大量的車輛、船隻運送糧食彈藥,組織民兵設卡放哨、巡邏執勤,殲滅和捕獲敵特七十多人。炮戰結束後,南安有二十一人榮記二等功,一百七十九人榮記三等功,湧現模範單位三十個。

“八.二三”炮戰中被譽為“鐵甲突擊隊”

“八.二三”炮戰中,在石井大嶝島(現歸屬同安)活躍著一支由十八名女民兵組成的隊伍。她們在紛飛的炮火中運彈藥、修工事、救傷患、洗衣服,以實際行動支援解放軍的“懲蔣”行動。福建前線軍民稱她們為“鐵甲突擊隊”。為更好地配合部隊打擊敵人,經駐島部隊批准,該隊又抽調六人組成“戰地公社女炮班”,先後參戰六十七次。

官橋嶺兜的寨頂上花崗岩砌成的石碑碑名及來歷

那是嶺兜革命烈士紀念碑。嶺兜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起,一直是閩中遊擊鬥爭根據地之一。一九三○年夏,嶺兜成立了中共嶺兜支部。此後,在長期的革命歲月裏,嶺兜“紅旗不倒”,先後作為中共晉南縣委、泉州中心縣委和晉南遊擊大隊等組織的駐地。在這裏,為新中國的建立有十一位同志犧牲、一百一十六位被捕入獄、三個自然村莊被毀、被搶劫財物不計其數。解放後,嶺兜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名為革命基點村。一九五六年原晉江專署決定在梅花山上建立紀念碑,以緬懷先烈、教育後人。

翔雲龜山上烈士紀念碑的來歷

翔雲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安(溪)南(安)同(安)邊區遊擊根據地。一九三六年成立黨小組,一九四六年成立中心地下黨支部。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翔雲人民前仆後繼,有十一位同志為革命犧牲。一九五八年南安縣人民政府建立此碑,以志紀念。

詩山公園內有一座小山包及一座碑的來歷

這座小山包,實際上是一座烈士墓,裏面掩埋著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解放戰爭及解放初剿匪鬥爭中在詩山一帶犧牲的七位烈士的遺骸,墓頂矗碑,上書“死難烈士萬歲”六字。

蓬華山城大坪尾山高達九米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的來歷

蓬華山城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安(溪)南(安)永(春)邊區革命根據地。一九三二年在山城成立安南永中心縣委,建立工農紅軍閩南遊擊縱隊第二支隊,開展武裝鬥爭。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紅軍長征後,國民黨調集省保安部隊“圍剿”安南永德蘇區。山后村被捕五十六人,犧牲十四人,外逃一百二十一人,房屋被毀八十六間。一九五七年縣人民政府在大坪尾山上建造安南永工農紅軍烈士墓,一九七五年擴建為烈士陵園,並樹碑紀念。碑上刻“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字。

金淘深垵烈士墓的來歷

金淘深垵(包括占石、深輝、水閣等村)一帶,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遊擊根據地之一。一九三二年中共黨組織在深垵發動群眾,組織工農武裝,建立蘇維埃政權。解放後,為緬懷被捕犧牲的葉啟存等烈士,縣人民政府在這裏修建深垵烈士墓。

石井蘇內村革命烈士墓

陳火把烈士。陳火把,石井蘇內人。一九四○年六月入黨。一九四七年七月擔任中共南同邊區工委書記。同年九月,陳火把領導南同邊區地下黨堅持地下鬥爭,發動群眾開展反“三征”鬥爭,被敵人視為“眼中釘”。一九四八年五月陳火把不幸被捕,同年八月被敵人殺害,年僅二十九歲。

英都洞後寨山上紀念碑

是英都革命烈士紀念碑。英都曾是解放戰爭時期安(溪)南(安)同(安)邊區遊擊根據地。為緬懷解放戰爭以來犧牲的洪珊瑚、洪金鬥、洪松林、洪原貞、洪恭扁、洪聯合等二十五位英都籍革命烈士,英都鎮籌資十八萬元興建紀念碑。紀念碑於一九九九年三月奠基,同年九月建成。

柳城街道奄坑嶺頂紀念碑

它是“陳世哲先生殉難紀念碑”。陳世哲先生是柳城霞東人,早期同盟會會員,曾奉孫中山之命回泉州一帶發動群眾支援辛亥革命光復閩省及護法戰爭。一九二五年回鄉組織發動十三鄉農民協會、十余萬民眾武裝抗捐,震動閩南。後被北洋軍閥誘捕殺害。一九三一年西溪民眾集資建碑紀念。碑原立于柳城渡後小山上,一九八七年由其後裔族親遷址重修。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