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市人物傳《二》

作者:  來源:《南安縣誌》1993年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南安市人物傳《二》

蔡淺

蔡淺,名資深,字永明,號安亭,“淺”是乳名,清道光二十年(一八三九)生於南安官橋漳裏村。十六歲時隨父蔡啟昌到菲律賓岷裏臘經商,翌年因父親年老回鄉,他繼承父業。經十多年慘澹經營,資產從原有幾千元,迅速增至百萬元,到晚年,資產積累至數百萬元,成為岷裏臘屈指可數的鉅賈。

蔡淺在南洋獲得巨大成就後,認為“久遠之業、商不如農”。他每有回鄉探親,與家人一道在田間勞動,早出晚歸,並用心物色可耕地,用鉅資購買住處附近一片荒地,縱橫各一裏餘,組織族親共同開墾,得良田百畝,又植荔枝,龍眼數百株,今果樹依然鬱鬱蔥蔥。

咸豐五年(一八五五)他又在家鄉開墾的田園、果林中,興建祠宇兩座、漢式大厝十三座。建築群佈局作五行排列,每行多則四座,少則兩座,每座三進,有護厝或東西廂房。每座間距進深六米,鋪砌石埕相連,各座都雕樑畫棟,磚石浮雕飾牆,鐫花鳥於窗槅,書字畫於門牆廳壁。字體有篆隸行楷,畫有山水花鳥,浮雕有人物故事,門窗形狀多樣;匾額有書、卷、扇、菱各式;窗櫺作梅、蘭、瓶、竹諸狀;書畫施色有墨、彩、金、素等,建築用地二十餘畝,大小房間近四百間,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竣工,歷時五十一年。此建築群除一座於本世紀六十年代坍塌外,余尚基本保留完整。

蔡淺熱心公益、慈善事業,捐資興學。泉州籌辦中學堂,本縣籌辦小學堂,經費缺乏,他都首捐鉅款為他人榜樣。至於收育棄嬰、辦團防衛鄉里、平息地方械鬥等,多有參與,對五裏橋等名勝古跡的維修,也慷慨解囊資助。光緒三十年(一九○四),晉江、南安、安溪三縣遭受水災,他率先獨捐萬余金,又集捐數萬金賑濟難民,翌年因功誥封“資政大夫”銜。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農曆九月初三日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黃離

黃離,又名慨,字禮慷,號孟生,南安羅東埔頭人,清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出生。光緒癸卯科拔貢,雖是科舉出身,但思想進步。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廢科舉,黃離即在羅東荷阪村創建羅溪學堂。初創學堂時,校舍、師資、經費均缺,而且還受到鄉里封建勢力的反對和阻撓。黃離迎難而進,苦心經營,自任校長,聘請鄉中飽學之士擔任教員,重金禮聘外地教師擔任體操、唱歌、圖畫等課程。借用荷阪“赤鼓”祖祠為校舍,因陋就簡。黃離還大力提倡開展體育活動。初上體操課時,鄉人好奇,圍觀者眾,影響教學。於是,黃離于祖祠周圍設立圍牆,開闢操場,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學堂經費部分來自學生的學費,其餘由黃離負擔,黃離自家經濟本不寬裕,有時學校經費接濟不上,就不惜賣田典厝以充經費。外地教師的膳食由黃離夫人李氏主理。學堂開學時,學生少,黃離親自到芙蓉、官園、碼頭、爐內等地挨家挨戶說服家長送子弟入學。在首屆三十多位學生中,外鄉來的有十多人。幾經周折,羅溪學堂終於辦成。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黃離辭世,羅溪學堂停辦。兩年後黃離侄孫黃亮(字逸機)複辦,校址由荷阪遷至埔頭心,校名改為羅溪學校(今羅英小學)。二十年代黃離仲孫逸畊又在荷阪村創辦荷心小學。

 

王彬

王 彬(菲名羅曼.王彬),一八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出生於菲律賓馬尼拉市後街仔,其祖父王奕彬(又名王彬),原籍南安縣官橋鎮深坑村(又名金坑村),其祖父先遷晉江青濛後移居菲律賓謀生,到王彬已是第三代,因菲名以祖父之名為名,菲律賓華僑都以王彬稱呼他。娶菲律賓婦女巴絲瓜拉.倫岷戈為妻。

王彬幼時在菲律賓接受文化教育,此後在其祖父、父親經營的臘燭鋪店中學商,後來在馬尼拉市洲仔岸開設店鋪,一八八二年三月一日取店名為“ELSZ”,經營百貨、油漆、木匠工具、器械、手工用品。由於他平時注重商業道德,提倡買賣“不二價”,童叟不欺,因此,生意日益興隆,名聞遐邇。一八九八年二月六日店鋪被盜賊搶劫一空,但他並不氣餒,克服種種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于同年在古隆複業,重振商務。一九一一年八月遷至馬尼拉市的範倫那街亞禮連洛,新建五層商業大廈,事業蒸蒸日上,王彬刻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深獲當地華僑和菲人的贊許。

王彬一方面努力開拓商業,一方面積極資助並參與革命活動,把自己開設的店鋪供給愛國青年作為活動場所。因此,他在商界威望日高。早在一八八三年七月就被當局委任為岷倫洛區長官(TENLENTEDEMSTLZAS)。由於他有商人和長官的身份,資助和參加革命運動則更加方便。當時宣傳獨立革命得力的知識份子加倫那兄弟、倪禮洛、巴特諾示、林合、沙拉吳沙、費藝亞正、付勿禮地等人,經常在其店鋪聚會,王彬也就更有機會與革命黨人結識,受到革命黨人的影響,積極投入菲律賓的獨立運動。同時,他還長期資助在歐洲等國外的宣傳工作,在一八九六年菲律賓的獨立運動和一八九九年的美菲戰爭中,他以大量物資贊助革命黨人,因而曾被殖民當局逮捕入獄。

王彬還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曾擔任菲律賓軍人及戰爭難貧救濟協會會長,大力贊助保護幼童協會,並協助建立菲律賓商會組織。當伊沙未洛黎洛示禮耶示出面主持組織建立菲律賓工會時,王彬因對革命運動有傑出貢獻,被選為首屆司庫。他還是菲律賓的基督教會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

王彬一九一三年十二月十日卒,享年六十六歲。一九六五年,馬尼拉市議會將馬尼拉華人區的一條街道改名為王彬街,以紀念其功績。

中菲建交後,一九七三年菲律賓政府國家觀光部、馬尼拉市政府和菲華商聯總會聯合共建華人區時,特為王彬建立紀念碑,上有王彬紀念銅像一尊。紀念碑正面寫著“菲律賓革命先賢羅曼.王彬先生紀念像”。紀念碑的兩側,分別用中、英兩種文字書寫羅曼.王彬的歷史功績,碑文中寫道:“羅曼.王彬氏對菲國之貢獻,將與此碑共垂於不朽。”

  

吳瑞玉

吳瑞玉,南安縣詩山古宅村人,生於清光緒十二年(一八八六)十二月。父早卒,瑞玉自少秉性剛直,好面折人。時社會不靖,其母擔心瑞玉年幼無知,生事惹禍,因而函請其伯父召往星洲。瑞玉入當地私塾讀書,並學習商務。不久,伯父歸裏病卒,瑞玉無所依靠,益自砥礪。當時,清王朝腐敗賣國,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中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關頭,目睹現狀,瑞玉憂國憂民,萌發了反清救國念頭。

光緒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瑞玉接受孫中山“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宗旨,加入同盟會海外組織,化名恨海,投身反清鬥爭。宣統元年(一九○九),奉同盟會組織之命回泉州,與革命党人王雨亭、王吉甫等創建“共和實進會”,在奎霞巷設立秘密機關,進行革命活動,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十月底,“中國同盟會泉州分會”成立。十一月十九日,泉州光復。瑞玉因組織需要重返星洲,從事革命工作。

民國三年,袁世凱竊國,實行總統專制,獨攬大權,扼殺民主。孫中山率義師武裝反袁,在革命軍與北洋軍處於決戰嚴峻階段,瑞玉響應孫中山號召,毅然回國,在南安八都山組織武裝反袁,並改編當地民軍陳崇義部,組建福建護國軍第一路,瑞玉被擁戴任司令。此時,南安九都人陳國輝入八都山投奔護國軍,為瑞玉收為隨身勤務兵。

民國四年,瑞玉與泉州城內革命党人湯文河等聯繫,決定發動武裝反袁,因洩密湯文河、錢竹軒等五人被北洋軍統帶閻廣威部圍襲、殺害。瑞玉率部反擊,為死難同志復仇,在南安境內連挫敵軍,乘勝進兵泉州,軍過晉江河市,進駐霞井。三月二十九日,閻廣威探悉瑞玉將大舉攻城,急速糾集各部,星夜劫營。瑞玉率部奮起應戰,他在白刃戰中身先士卒,奮力殺敵,血染戰袍,壯烈牲犧。時三十歲。

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冬,陳國輝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旅長兼興泉永警備司令,飭令為瑞玉建墓。墓建於瑞玉故鄉詩宅小學校前,立雕塑銅像於碑上。

 

黃中流

黃中流,南安豐州旭山人,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生。七歲入村塾,後就學於泉州養正學校。清光緒三年(一八七七)考進泉州惠世醫院醫生班,勤學業優,被該院主持人、英國籍醫師顏大辟器重,盡心傳授,在學五年均名列前茅。

光緒八年,中流畢業後,在泉州開設醫館,館名“辟生堂”。他醫術精,醫德好,行醫幾年,名揚泉屬各縣直至南洋各埠,地方官員對他相當尊重,眷屬有病請他診治,地方政事也向他諮詢。清末,晉江縣設諮議局,中流受聘為諮議員。中流關心地方公益事業,曾任泉州佩實小學、新隅小學和永年保人壽、允康保人壽董事,參與發起創辦泉州電力公司。

中流擁護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在孫中山組織中國同盟會時,特地到香港與孫中山會晤,並加入同盟會,接受革命任務,回泉州開展工作。當時駐泉清軍多為哥老會成員,協台唐萬勝是哥老會首領。為在哥老會中發展革命勢力,壯大革命隊伍,中流設武館授徒,借機與唐萬勝交往,並加入哥老會,掌握該會重要權力,後孫中山派人到泉協助中流開展工作,以“辟生堂”為聯絡中心,以行醫為掩護,在社會各階層中聯絡開明人士,組建武裝起義力量,與泉州革命黨人一起共謀光復大事。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十月間,成立泉州同盟會,中流任副會長,協助會長蔣以麟領導泉州光復工作。

泉州光復後,中流不居功求官,仍開館行醫。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頒給中流二等勳章和紀功獎狀。孫中山還題贈“醫兼中外”、“泰西華扁”兩匾額給中流,褒揚黃中流精通中、西醫,醫術堪比我國古代名醫華陀、扁鵲。

 

戴希朱

戴希朱,原名鳳儀,號敬齋,南安詩山大庭人(今屬碼頭鎮),清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出生。

希朱出身書香門第,讀書勤奮,博學強記,學識淵博。光緒八年(一八八二)舉於鄉試,越年入都,與主司寶竹坡侍郎、朱元叔編修過從甚密,光緒十五至十八年三次應試,均薦而不用,遂漠視科舉,留心著作。光緒二十年選入內閣、光緒二十四年又入直中書,兼派頤和園領事,誥受奉政大夫。

希朱在鄉時,致力於啟蒙教育。先在樂道軒設館教習,光緒十七年主講于安溪崇文書院,光緒二十一年主講于崇德里書院。光緒三十年為豐州書院掌教,並設館於家鄉松村精舍。特別重視詩山書院建設,派其兒子戴紹箕到南洋募建教室二十餘間,購置書田計費七千餘元,自撰《詩山書院志》十卷以記其事。泉州知府陳雪楞評他育才為“課士圭臬”,督學戴文成行部到泉特贈一匾曰“功在菁莪”。希朱為教育辛勞,積久成疾,尚扶病杖藜躬臨泮宮,由是名望日隆。民國初,縣知事馬振理聘其為修志局總纂,民國六年(一九一七)秋,《南安縣誌》五十卷纂成,送省鑒定,省通志局陳石遺批以“確當”。這部志書不僅吸收有舊縣誌的內容,並增收自清康熙後至民國初期的資料,為現存南安舊地方誌最完整最詳備的一部。

辛亥革命後,希朱猶自角巾朱履,獨守古風,自比陶謝,不與俗伍,他後來取名“希朱”寄意于朱子。

希朱一生潛心研究、勤於筆耕,著作頗多,除《南安縣誌》外,已刊行的有:《四書闡義》、《松村詩草》、《松村文集》、《松村語類》、《郭山廟志》、《詩山書院志》、《理學源流考》、《朱子配義》、《弘子全書》、《朱陸異同論》、《地球辯》。稽其年譜,尚有《古文劄記》、《歷史例義》未曾付梓。希朱於民國七年逝世,終年六十九歲。

 

釋海明

釋海明,俗姓王,字轉初,別號慈蓮,南安四都人,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出生。光緒二十二年(一八九六),在南安楊梅山雪峰寺削髮為僧,翌年到漳州南山寺學習佛教經典,後回雪峰寺協助佛化和尚掌理寺務兼講授佛教三字經。講經時條理清楚,意義深刻,受到寺僧的好評,並培養不少佛教徒。

光緒三十年(一九○四),海明前往南洋一帶化緣,經歷八年艱辛,化緣所得資金全部捐助繕修雪峰寺大殿及東西樓。以及在水頭、石井、官橋一帶重建慧泉寺、太湖岩、石室岩等寺宇。

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寄禪和尚創立中華佛教總會,海明積極與總會聯絡,同年在泉州承天寺設漳(漳州)泉(泉州)龍(龍溪)永(永春)佛教總會分會,在廈門南普陀和漳州南山寺設辦事處。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廈門南普陀寺辦旃檀學林,海明被推選為學林林長兼教務主任,講佛教《三字經》、《彌陀經》、《金剛經》、《童蒙集》等。民國四年(一九一五),海明被邀往黃山誠敬堂講經。民國九年(一九二○),海明朝禮全國四大名山。是年又于南安三公山麓重建湧蓮寺。海明不僅從事佛經研究,而且酷愛吟詩作詞,著有詩集二卷。民國十年(一九一二)七月十四日圓寂。終年五十一歲。

 

陳國仕

陳國仕,字穀似,號璧堂,清咸豐三年(一八五八)生於南安千金廟臨沶村(今金淘鎮藝林村)。父步蟾,咸豐五年優貢,掌教豐州書院。有兄弟七人,國仕排行第六,長兄國試,咸豐五年優貢,署理漳州府學教授兼龍溪、漳浦教諭,因兩代掌教,家中藏書豐富,據其家譜記載,收有書籍文物共十四櫥,藏書二萬餘冊。

國仕幼受父兄薰陶,少年勤奮好學,不羨科舉功名,惟求真知學識。生性愛好金石篆刻和書法,篆刻古樸遒勁;隸書方正謹秀;楷書端莊盈朗,畢生致力於輯錄《豐州集稿》,全書十五卷,用小楷書寫而成。該書在例言中曰:“八閩文字皆祖于四門先生,四門先生,邑賢也,自唐而降,代有名人,其文字湮沒豈可勝計?于茲而輯,誠萬燭光中更分一點,奚堪再緩!”足見其搶救邑中文獻之殷切。書內集詩六百首,文三百餘篇。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國仕去世,享年七十二歲。此書由華僑葉健秋收購,攜往南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此書又輾轉至廈門,由廈門大學圖書館收藏。定為珍貴古籍。此外,還編成《錢譜》一書,連同諸多書畫文物,一併散失無存。

 

黃培松

黃培松,字菊三,清咸豐四年(一八五四)出生于南安仁宅鄉玳瑁山麓後坑壟村(今屬洪梅鄉)。少時習文,應泉州府試,屢試不中。因身體魁梧、膂力過人,便棄文習武,拜晉江大羅溪武舉人黃紀堂為師,光緒二年(一八七六)丙子科武闈,培松獲鄉試第二名;光緒六年庚辰科武闈會試,獲第一名;殿試欽點狀元及第,授一等侍衛。不久,出任廣東參政,升瓊州總兵,協理提督。以軍功賞卓卓魯巴圖魯,頭品頂戴。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四月二十七日,中國同盟會根據孫中山主持制定的計畫,由黃興率領革命党人在廣州舉行起義,進攻兩廣總督衙門,兩廣總督張鳴歧調集大批清軍前來鎮壓,革命黨人與清兵展開鏖戰,因力量懸殊,革命黨人犧牲和被俘一百餘人,犧牲烈士中僅福建籍的有二十餘人。被俘的革命黨人受審時,培松以協督職務參與審判,並受命為監斬官。培松會審革命烈士,引起泉州革命黨人的憤慨。民國元年(一九一二),武昌起義成功後,泉州革命黨人發動群眾將泉州開元寺前為培松中狀元樹立的狀元牌坊拆毀。

民國二年,培松為福建護軍使,駐福州。民國4年,廈門革命黨人組織反袁起義失敗,培松駐廈,加強鎮壓革命黨人,並與廈門豪紳商會總理黃世金勾結,破壞革命,時稱“二黃”。

民國五年六月,北洋軍閥執政,薩鎮冰為福建清鄉督辦,舉培松為會辦,培松目睹革命黨人為國捐軀的壯舉、清政府的腐敗、袁世凱的賣國、南北軍閥混戰,各據一方,時有感歎,由此凡事持重,不濫施刑殺。國民政府為此贈以“培威將軍”稱號。

民國十一年,培松解甲,隱居廈門。十四年(一九二五)病卒于福州,終年七十二歲。

 

陳世哲

陳世哲,字警餘,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二月初三日生於南安西溪小霞美鄉(今溪美鎮霞東村)。世代務農,自幼孤貧。及長,入泉州清源書院。

辛亥革命時,世哲即追隨孫中山,投身革命,加入同盟會,參與光復閩省義舉。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得師友鼓勵和鄉賢襄助,往上海神州大學深造。民國五年,袁世凱竊國稱帝,世哲與同盟會諸同志奮起投入討袁鬥爭,複於廈門參加改組後的中華革命党,與葉青眼、許卓然、秦望山、周駿烈、陳允洛諸同志召開軍事會議,率革命黨人攻克同安城。爾後,又與同盟會會員張貞、許卓然等共商閩南革命大計。

世哲目睹革命維艱,其癥結乃在於民眾尚未覺悟,以為非發展教育,提高文化,無以喚醒民眾,共赴國難,因此與劉尊光等人在南安劉林鄉創辦尚真學校,複南渡緬甸在苗宇振華小學任教。公餘與當地同盟會會員陳允洛、李碩果等呼籲華僑支援祖國革命大業。未幾回國,繼續奔走革命。

國民七年,國會被非法解散,世哲參與許卓然、張貞、楊持平組織福建靖國軍,與北洋軍閥抗爭,先後在同安、安海、南安、永春、仙遊等地開展軍事活動。戰事略定,總司令兼福建軍務會辦方聲濤委任世哲為晉、南、同政務處長。樂後,又被委任為永春、安溪縣長,世哲于政務之餘,努力整頓教育,開築公路,並在泉安汽車公司中力倡設立教育基金股。民國九年,被愛國僑領陳嘉庚聘為集美學校國文教員。

民國十五年,軍閥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部屬孔昭同盤踞泉州,命其爪牙趙得功、汪連明,捐蠹丁子堯等,在南安西溪一帶勒征鴉片煙苗捐數十萬金,陷十余萬農民水深火熱中,時世哲剛從廣東參觀農民協會回集美學校,得訊後,激于義憤,毅然歸裏,奔走組織西溪十三鄉農民協會,呼集民眾武裝抗捐,聲勢浩大。世哲為民請命,親往鎮署見孔昭同,籲請減稅,孔昭同將世哲拘禁鎮署石室內,施以酷刑,世哲瞋目慨然說:“吾為十余萬民眾解除痛苦,早具犧牲一己之心。死則死耳,吾自問坦然,方寸無愧怍焉!”同年四月六日,在泉州南校場從容就義,時年方三十六歲。

民國二十四年,西溪民眾集資為世哲建殉難紀念碑於溪尾渡後小山坡上。此碑後湮沒。一九八七年重陽節,紀念碑移建于南安縣城東的暗坑嶺上。

 

劉亨賻

劉亨賻,又稱侯鮑,號純青,菲名何塞.伊格納西奧.寶華(JOSE IGNACIO PAWA)。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出生于南安碼頭劉林村。十八歲時,隨伯父劉元系往菲徘賓首都馬尼拉謀生,初在他伯父鐵鋪裏當學徒。學藝完成後,在馬尼拉哈波內洛斯街開鐵鋪。亨賻經營有方,同當地居民也和睦相處,鐵鋪生意發達。

西元一八九六年菲律賓爆發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獨立戰爭,亨賻立即響應,帶動三千名華僑子弟參加菲律賓革命軍,同菲律賓人民並肩戰鬥,初任步兵中尉。

在抗擊西班牙殖民主義者戰爭中,亨賻積極提議要自建兵工廠,製造土槍、土炮和彈藥。菲律賓革命軍總司令阿奎那多接受他的建議,委任他為軍火廠廠長,在伊穆斯創建了菲律賓革命軍的第一家兵工廠,製造和修理大批槍、炮、彈藥,後因局勢緊張,亨賻被調往前線作戰。

西元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九日至十一日,西班牙菲律賓總督拉蒙.布朗戈親自率領殖民軍圍剿甲米地的諾維勒塔和比納卡延地區革命軍,情況危急。在菲律賓革命軍司令阿奎那多指揮下,亨賻帶領戰士沉著應戰,頻頻出擊,殲滅許多西班牙殖民軍,被提升為上尉。接著,又參加襲擊聖佛蘭西斯德馬拉本、奈克、因當等地西班牙殖民軍的戰鬥。一八九七年三月,在保衛伊穆斯的戰鬥中,被提升為少校。下半年,革命軍處境險惡,亨賻退守比阿克納巴多山區,進行遊擊戰,被提升為中校,當時西班牙殖民軍在南北甘馬令省大肆屠殺華僑,亨賻聞訊,立即派遣大隊騎兵往援,救出二千名華僑,一八九八年九月二十六日,菲律賓共和國總統阿奎那多提升亨賻為準將。

一八九八年四月,美國同西班牙戰爭爆發後,美國逐步代替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賓,因此,從一八九九年二月至一九○二年七月,菲律賓人民不得不把抗擊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轉為抗美救國的戰爭。戰爭開始,亨賻在馬尼拉以北地區作戰,一八九九年秋調到內湖省戰線,並被任命為革命軍南線司令官。一九○○年,美國侵略軍進攻馬尼拉的重要港口——黎牙實比時,他指揮革命軍頑強抗擊,美軍損失慘重。後來美國調來大軍,黎牙實比失守,亨賻實行焦土政策,開展遊擊戰,在阿爾拜、達拉加、聖克魯斯等地區不斷襲擊侵略軍。

亨賻還積極向菲律賓華僑籌集捐款,在經濟上支持非律賓的獨立戰爭。一九○一年九月,他帶籌集到的十六萬比索,乘船橫渡拉蓋灣運河時,遭到美軍炮艦追擊,差點犧牲。

一九○二年七月菲律賓戰爭結束,亨賻回到馬尼拉市洲子街經營源發佈莊,後又到科爾經營農場,不久被選為馬尼托鎮鎮長,後又被任命為菲律賓議會議員和退伍軍人協會負責人。退休後,菲律賓政府每月都發給優厚的津貼。

亨賻是以華僑的身份獻身於菲律賓民族獨立事業的,視菲律賓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對菲律賓懷有深厚感情。他熱愛菲律賓,菲律賓人民也十分敬重他,給予很高的評價,如菲律賓史學家雷戈裏奧.賽德說:“何塞.伊格納西奧.寶華(即劉亨賻)是非律賓爭取自由鬥爭的真正英雄。”另一位史學家克裏梭羅戈.維拉卡洛斯也說:“何塞.伊格納西奧.寶華是非律賓為自由而鬥爭的事業中的著名人物。他雖然是中國人,我國人民理應紀念他,因為在反抗西班牙和美國的戰爭中,他把他的命運同菲律賓起義者結合在一起了。”

一九二六年五月二十四日,亨賻病逝於馬尼拉醫院,終年五十五歲。出殯時儀式隆重,靈柩上覆蓋著菲律賓國旗,有五百名憲兵護送。菲律賓上下議院全體議員,菲律賓退伍軍人協會會員和許多華僑參加葬禮。

一九八七年,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會發動菲華社會人民,在馬尼拉市為劉亨賻鑄造一尊全身銅像和一尊半身銅像。

 

林路

林路,義名林雲龍,字志義,南安美林後埔村人,生年不詳。清光緒年間南渡新加坡,最初從事建築業兼制磚瓦,後成為著名建築家,還開設“永盛興”、“華林行”等商店,經營樹膠土產,亦有成就。

一九○一年,英殖民者在新加坡籌建維多利亞紀念堂,林路以最低的標價承建,因而遭受到同行的嫉忌和抵制,拒絕借給建築工具。林路不為所屈,採用祖國搭棚古法,奠基後,逐層而建,按期建成高達二百多英呎的紀念堂,轟動新加坡,該堂迄今仍矗立于新加坡政府大廈右側。

一九○八年,在擔任新加坡南安籍早期同鄉團體、鳳山寺董事部大總理時,倡修鳳山寺,並回家鄉請了能工巧匠,運去建築材料。建築規模宏大,金碧輝煌,為古建築藝術傑作的寺院。歷時五年,於1913年建成,次年又假鳳山寺創辦南明學校,培育華僑子女。

光緒末年,林路在故里後埔為親屬建造一座傳統民宅大厝,中間為正屋、疊樓,兩旁為祖厝、書房,共有房屋99間。主體建築於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竣工,全部工程至民國初才完成,建築材料採用鋼筋、水泥、紅磚、釉瓦,不用杉木,既堅固又美觀,開南邑建築風格之先,故民謠雲:“有林路富,無林路厝。”

林路為人急公好義,對失業的僑胞熱情資助,為勞動界所讚頌。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病逝。

 

吳記藿

吳記藿,字嘉福,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生於南安碼頭詩南村一農戶。記藿自幼精敏,入過村塾,課餘耕牧不輟,從小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二十一歲時南渡菲律賓謀生。

記藿到馬尼拉後,初營小商販,生意頗旺。故被當地一林姓華商所賞識,聘為經理。這家商戶經記藿十二年的精心經營,由三千元資本發展成為三百萬元的大企業,記藿分得紅利一百余萬元,乃經辭去經理職務,獨自經營。數年後,創辦“吳記藿進出口公司”,有布莊、油廠等工商企業,繼在國內上海、廈門、福州、天津、漢口等處設代理機構。一九二○年,記藿與李清泉、薛敏老等華僑集資七百多萬元,在馬尼拉創辦華僑中興銀行,並在海內外多處設有分行,在國內獨資創辦上海嘉福行、上海鐵釘廠。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記藿又和李清泉、薛敏老、黃奕住等人投資開辦“福建造紙廠”,民國二十年回國,獨資二十五萬元創辦“泉秀民辦汽車公司”。當時,記藿是菲律賓著名的僑界鉅賈。

自一九○四年起,記藿多次被選為非律賓中華總商會董事、中華布商會會長及其他僑團領袖。一九一一年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南方支部派員到馬尼拉發展組織,記藿擁護孫中山的革命義舉,率先加入同盟會,並受任為同盟會駐菲律賓專員,積極參加革命活動,鼎力資助同盟會菲律賓分會創辦的《公理報》,並擔任該報常務理事。記藿還積極支持武昌起義,一九一二年國民政府成立,記藿被推舉為臨時政府海外顧問,榮獲甲等嘉禾章。

一九二一年,菲律賓政府頒佈“西文簿記案”,規定在菲律賓經營工商業或其他業務,均須用英文、西班牙文或任何菲文登記帳簿,否則被視為非法,違者處以各種懲罰。這是一個欲置廣大華僑于絕境的法案,菲律賓中華總商會召集旅菲97個華僑團體,成立華僑聯合會進行抗爭,記藿被推選為聯合會副主席,帶領華僑聯合會全體會員經6年抗爭、上訴,終獲勝訴。

記藿在當時“教育救國”思想影響下,深知啟迪民智之重要,清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在家鄉獨資創辦私立詩阪、詩鼇兩所新學堂,繼與鄉僑陳宏基等人合辦詩山進化小學,是近代南安早期獨資辦學的僑胞之一。同年,馬尼拉華僑為改善華僑子弟的學習條件,設立“華僑中西學校”董事會,記藿出任首屆董事。民國八年(一九一九),記藿在泉州城內宏博境獨資創辦“嘉福學校”,延聘名流擔任校長、教師,學生一概免交學費,學校的教職員工及其子女還發給助學金,生數一時大增,為泉州各校之冠。此外,記藿還捐款資助培元中學、詩山職業學校、泉州華僑女子公學、上海南洋高級商業學校、洪瀨懷南學校、碼頭懷德學校、水頭南星中學、泉州平民學校、泉州花橋善舉公所、溫陵婦女養老院、溫陵男子養老院、泉州公立中醫院、惠世醫院、福建平民醫院、詩山同仁醫院等單位。“濟南慘案”發生後,海外華僑紛紛通電聲討日寇罪行,記藿義憤填膺,在當時“航空救國”輿論影響下,派其子吳啟標在廈門創辦民用航空學校,不惜重金聘請中外飛機名師、招生培訓。開辦數年,經費二十多萬元,均是記藿負擔。這所學校後為國民黨廈門司令部接收,記藿得“關懷祖國”、“為國捐輸”二方匾額。

記藿身居海外,慷慨支援祖國災民。民國九年(一九二○),華北地區發生嚴重旱災,菲律賓中華總商會成立“華北賑災籌備會”,記藿任募捐員,不辭勞苦,發動華僑捐款,他首捐五千元為倡。在眾募捐員共同努力下,募捐賑款三十余萬元。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廣東汕頭等地遭受颱風襲擊,損失慘重,記藿積極參與賑災工作。

民國二十一年六月十九日,記藿病逝于馬尼拉,時年六十七歲。

 

陳國輝

陳國輝,小名陳五,號耀臣,因臉有天花斑,綽號“貓子五”,清光緒二十三年(一八九七)生於南安縣九都墩兜村。父早逝,母朱唇娟改嫁於九都美星村陳鸞,國輝隨母而往。童年失學,上山放牧,少年時販賣過豬苗。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迫于生計,投奔退居八都山的福建護國軍第一路司令吳瑞玉,當其隨身勤務兵。民國四年,瑞玉在討袁戰爭中陣亡。國輝搜集殘兵二十餘人槍,退歸八都山,自樹一幟,打家劫舍。

民國六年七月,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率兵反抗袁世凱,討伐北洋軍。當時,廈門國民黨派人到南安招編民軍,國輝率部受編為護法軍第四支隊副營長。民國七年,張貞組織閩南靖國軍,靠近北洋軍,與護法軍發生衝突,護法軍戰敗,國輝受編擔任靖國軍獨立團副團長兼第一營營長。隨後廣東護法軍陳炯明部入閩,進攻靖國軍,國輝兵敗,只帶十余名親信重上八都山。

民國十一年,陳炯明叛變,孫中山令許祟智率領的北伐軍討伐陳炯明,改稱東路討賊軍,入閩擴編,國輝乘機而起,任福建自治軍第六路司令。民國十二年,陳炯明反攻入閩,國輝又伺機投靠陳炯明,被收編為張毅師任第四旅旅長兼第十團團長,旋又舉兵反張毅。民國十五年十月,國民黨北伐軍第二次東征,何應飲率第一軍入閩,消滅叛軍殘部,把全省民軍整編為一個新編軍。國輝受整編,任新編軍第二獨立團少將團長。

民國十六年十月,國輝率部開赴龍岩,圍剿工農紅軍。此時福州軍事派系之爭劇烈,國輝因調往龍岩而倖免捲入漩渦,但也深覺自危,即派參謀長洪文德赴榕與省府委員兼軍事廳長的方聲濤聯繫,表示願意為其效命。方聲濤為擴充實力,即委任國輝為“福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旅長。

這時,中共閩南黨組織為反抗蔣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龍岩城發動數千群眾武裝暴動,召開大規模群眾集會,燒毀國輝爪牙林尚軒、林樹宏的房子。國輝派兵圍剿,三十多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捕。民國十七年七月,永定縣溪南、金豐發生農民暴動,國輝率張汝劻、陳育才、吳鎮國等部隊到永定清剿,後來得知紅軍準備攻打龍岩城的消息,趕快回師鎮守該城,並把屠刀指向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先後在城西、城北殺害革命志士三十三人,其中有中共龍岩縣委宣傳部長謝寶萱,農運負責人陳國華,黨員柯玉湘等。

民國十八年三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軍攻入龍岩城。國輝逃往廣東,部隊潰敗,參謀長莊鳳騫和營長彭棠,分別逃到漳平、永福。幾天後,紅軍主力撤出龍岩城。莊鳳騫令彭棠湊集三百敗兵自永福奔回龍岩,當即受到城外武裝群眾的猛烈襲擊,彭棠等人再次逃到永福。紅軍二度駐龍岩城,國輝獲悉情報,即率主力自粵入閩。紅軍採用“關門打狗”的策略,以小股兵力沿途襲擊,邊戰邊退,誘敵深入,同時將龍岩城內的紅軍分散轉移。國輝果然上當,認為紅軍力量薄弱,率部趾高氣揚開入城中,草草部署兵力,於六月十六日,舉行慶功祝捷大會,狂歡三天。十九日淩晨紅軍奇襲,國輝部隊在甜睡中被槍聲驚醒,倉促應戰,即刻慘敗。旅部駐地水門被圍,國輝只帶隨從十余人沖出水門,涉水過溪後,僅剩馬弁二人,逃至龍岩一個地洞,見有伏兵,即甩掉馬弁,單身逃往漳州。這一戰役國輝損失慘重,被殲官兵二千多人,被繳迫擊炮四門,重機槍六挺,步槍二千支。

國輝到漳州後,立即招納舊部,得人槍一千左右,集中同安整訓。當時省主席楊樹莊命令國輝立刻“反攻龍岩、將功贖罪”,國輝畏懼,藉口抗命。楊樹莊認為國輝“剿共不力,擅離防地”,宣佈取消“福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番號,通令緝捕,國輝逃往南安縣東田藏匿。民國十九年四月,國輝重新派人赴榕打通代省主席方聲濤的關節,官復原職,並加封“興、泉、永警備司令”,設官邸於泉州府衙,勢力擴展到莆田、仙游、晉江、惠安、南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不久被提升為陸軍中將。

民國十九年七月,永春湖洋、鼇峰一帶民軍劉子寬、黃河書,不受國輝收編。國輝派彭棠率第三團前往搜剿,殃及群眾,房屋被燒一百多座,老百姓傷亡一百多人,禽畜損失一千頭以上。

國輝的部隊屬地方民軍,為維持軍餉,鞏固地盤,濫科捐稅,名目繁多。其中以苛征鴉片煙苗稅最為大宗,商品稅和營業稅次之,其他還有屠宰稅、迷信捐、賭博稅、妓院花捐、公路稅等。同時還對大華僑和鉅賈富戶派“烏單”,稍有違抗,即逮捕入獄,加重罰款。

國輝也在轄區內進行一些地方建設。在龍岩剿共期間(一九二七~一九二九),曾建設三條主要公路,即龍岩至永定、龍岩至漳州、龍岩至漳平;還拆毀龍岩城垣,開闢公路,建設街道;建造圖書館和公共體育場。兼任“興、泉、永警備司令”期間(一九三○~一九三二),在泉州設立“教育促進處”,開辦教育講習班,聘任江蘇教育家熊翥高前來講學和指導發展教育事宜,印發教育書刊,在南安設立“詩淘碼鵬教育委員會”,從而促使泉南一帶教育事業的發展。還在南安創辦農林中學、職業學校婦產科、女子師範學校;開闢一個大型公共體育場于現在的南安師範校內,建設詩山公園、詩山圖書館,支持開設同仁醫院;聘人整理出版民國四年《南安縣誌》;發展交通事業,在泉永各地共修建公路二千多裏,建設大小橋樑和涵洞數以百計,如泉州順濟橋、永春雲龍橋、洪瀨大橋、渡潭橋、鵬溪橋、羅溪橋、長潭橋、淡美橋、淘口橋等;建設石井港碼頭,使三百噸以下貨輪和五百人以下客輪皆可停泊;在泉州、永春建有小型飛機場;強令新建、翻建新型街道,建築物為二層以上,附有騎樓(俗稱五腳架),鋼筋水泥結構。當時南安縣建設的新型街道有詩山街、碼頭街、金淘街、洪瀨街、九都下店街、羅溪街、芸尾街、官橋街、水頭街等。

民國二十一年夏,蔣光鼐、蔡廷鍇率領十九路軍入閩,總指揮蔣光鼐任福建省綏靖公署主任,把國輝的勢力視為眼中釘,加以永春、晉江各地華僑紛紛控告國輝貪污華僑錢財,決意除滅。蔣光鼐首先疏通國軍後臺、代省主席方聲濤合作,方聲濤為自保,同意犧牲國輝以換取十九路軍的信任。雙方密商,決計誘殺國輝。

國輝對十九路軍入閩,初有疑慮,後經蔣光鼐和方聲濤的“勸說”,決心投靠十九路軍。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九月,國輝應蔣光鼐“面商綏靖事宜”的邀請,乘飛機往福州。一下機就被捕,押送秘密牢獄監禁,當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被槍決于福州東湖,時年三十六歲。

 

郭子仲

郭子仲,清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出生于安溪縣鎮府(今城廂鎮東村)。因家貧,周歲後賣給南安山后鄉(今蓬華鄉山后村)中醫師郭治茂為子。八歲入私塾讀書,十二歲就學廈門桃園小學。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以優秀成績考進集美商科學校,在校期間,接受進步思想。民國十四年商科學校抗議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五卅”慘案的示威遊行,子仲扛著“堅決支持上海工人正義鬥爭”的標語牌,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民國十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學校當局的迫害,轉到廈門中山小學。

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子仲中學畢業後到廈門壽山小學當教員,他一面教書,一面積極參加地下革命活動,負責發展青年學生加入革命隊伍。他善於團結教育青年,培養不少青年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建立“廈門十三中學共青團支部”。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子仲得到其堂弟郭祁疆的支持,在思明東路開辦“鷺潮書社”,出售進步書籍。“四.一二”反革命事變後,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慘遭屠殺,革命組織受到嚴重破壞,子仲轉移到南安開展革命活動。

民國十七年三月,子仲回到詩山山后鄉,擔任山城小學校長。以教員身份為掩護,從事地下革命工作,他先在家鄉成立“啟智社”和“互濟會”,吸收貧苦農民參加,並在青年農民中結交書友,從中吸收一批先進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九年成立山后黨小組,後來發展成為安(溪)、南(安)、永(春)最早的革命根據地之一。

民國二十一年四月,中共廈門中心市委決定在安溪縣佛仔格成立中共安溪縣委,後改為安溪中心縣委,子仲任縣委委員。在安溪中心縣委的領導下,子仲經常深入基層發動群眾,組織農會,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抗租、抗稅、抗丁、抗糧鬥爭,成立工農遊擊隊,先後在山后、蓬

為了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中共安溪中心縣委決定鎮壓一些罪大惡極的反動頭子,並派子仲執行這項任務,民國二十二年一月三日,蓬島街張燈結綵,慶賀春節,華美十三鄉民團團長洪嘉論帶著鄉丁,在街上威脅群眾。子仲利用這個機會伏擊,槍殺洪嘉論,並向群眾宣傳,然後安全撤離。此事給群眾以巨大的鼓舞,引起敵人極大的震動,他們瘋狂報復,加緊搜捕子仲。

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二月四日,子仲不幸在山后鄉被捕。當夜,數百群眾緊急聚集,準備攻打蓬島民團碉堡,救出子仲,未能成功。安溪中心縣委準備劫獄營救,當局即在第二天派軍車三輛、軍隊數十人,把子仲押入南安監獄。

在獄中,敵人一方面對子仲嚴刑拷打,妄圖威迫他屈服;另方面誘以高官厚祿,企圖招降。子仲堅貞不屈,對前往獄中探望的親人表示:“如能山獄,繼續革命到底;不能者,當效革命先烈,留取丹心照汗青!”四月十日在南安溪美英勇就義,時年僅二十六歲。

  

李嘉賓

李嘉賓,又名李加兵,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出生于南安詩山內益村。家庭貧困,父親李世柱是老實農民,受盡地主劣紳的壓迫和欺淩。

民國二十一年,中共黨員呂榮遠在內益村開展革命工作,嘉賓受到教育,主動參加站崗放哨、傳遞信件、鬥爭地主惡霸等革命活動,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完成黨交給的各項任務。有一次中共詩山區委派嘉賓到碼頭赤嶺一帶張貼標語、散發傳單,被碼頭鎮鎮隊副抓住,傳單被查獲,押到碼頭區公所嚴刑審問,嘉賓只承認傳單是路上撿到的,自己不識字,把傳單拿回家可包東西,敵人不相信。第二天把他關進南安縣監獄。在獄中,敵人對他腳鐐手銬,多方折磨,逼他招供。嘉賓矢口咬定傳單是撿來的,關押了三個月,敵人一無所得,只好把他釋放。

嘉賓出獄後,說服親人,顧不上休養,就繼續參加詩山區委發動的抗租、抗稅、打擊反動派等一系列鬥爭。民國二十三年參加“苦湖突圍戰”,在戰鬥中英勇作戰,受到中國工農紅軍閩南遊擊隊第二支隊領導的表揚。同年十月擔任共青團詩山區委委員。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六月十日,詩山區委在湖南坪(今紅星村)開會,被駐詩山國民黨軍二六旅謝輔三部探悉,派兵包圍,因敵我力量懸殊,區委決定突圍,由區赤衛隊隊長呂榮火和李嘉賓負責掩護,他倆奮不顧身,沉著應戰,掩護了區委安全突圍。當他倆突圍到鐘山時,呂榮火不幸中彈犧牲,嘉賓也彈盡被捕,關押在詩山謝輔三旅部。這次,敵人對他除嚴刑拷打外,還企圖勸降、厚利收買,逼他投降,嘉賓堅貞不屈,同年七月二十一日在詩山烏石埔刑場英勇就義。臨刑路上,二十歲的嘉賓臉不變色,還高呼革命口號,群眾見了無不感動流淚。

  

郭光燦

郭光燦,又名郭燦、獨晃,筆名丁英,南安蓬華人,清宣統元年(一九○九)出生。幼年隨父母僑居緬甸,讀書時熱心參加當地華僑的進步活動。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光燦被英殖民當局逮捕,驅逐回國。先在廈門十三中學念書,後返回家鄉山后村,參加郭子仲創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活動。因工作需要,返廈門,以福建省廈門職業學校學生的身份為掩護,積極開展革命工作,發動同學組織“反帝大同盟”,出版壁報,宣傳革命。參加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工作,擔任共青團廈門市委書記。民國二十三年廈門黨組織遭到破壞,他受廈門市委委派,到安南永邊區巡視,曾任安溪中心縣委書記。在工作中,因疲勞過度,不幸得重病,組織上動員他休息。翌年,光燦到廈門治病,他閒不住,又接受《星光日報》社社長胡資周的聘請,擔任《星光日報》副刊《星星》的主編,為出版革命書刊而日夜不停地工作。年底,因身體支援不住而去世,年僅二十七歲。

 

李盡

李盡(女),清光緒六年(一八八○)出生,三歲時從安溪縣蓬萊鄉彭內村賣到南安華美山城村做童養媳。

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共產黨在山后鄉一帶開展革命活動,李盡年近五十歲,還積極學習文化,參加婦女運動,擔任婦女會主席,帶領廣大婦女參加婦女運動,參加抗租抗稅鬥爭,民國二十一年任中共安溪中心縣委交通員,以販賣豆腐、香煙為掩護,為黨組織傳達檔,探聽敵情,來往于安溪、永春的崎嶇山道上。李盡因自幼纏足,行走不便,經常雙腳紅腫,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她不畏勞苦,出色地完成各項任務。民國二十三年,山后鄉進行土地改革,李盡積極參與發動婦女參加鬥地主、分田地運動,黨組織發動青年參軍,李盡帶頭為兒子郭金星報名,郭金星在戰鬥中犧牲,她化悲痛為力量,更堅定地工作。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國民黨派兵圍剿安南永邊區,形勢很緊張,李盡繼續負責交通員工作。由於叛徒出賣,供出李盡,國民黨軍隊於七月二十八日淩晨包圍山后鄉,把全鄉群眾集中在楓樹祖厝門口,四周架起機槍,脅逼群眾指出共產黨和農會幹部,群眾無人肯說。最後由於叛徒的出賣,李盡當場被抓,她堅強不屈,被國民黨軍隊殺頭示眾,英勇就義。

 

葉老洗

葉老洗,女,民國四年(一九一五)生於南安金淘占石鄉(今金淘鎮占石村)的一個地主家庭。民國二十一年由父母包辦結婚,因與丈夫感情不和,常住娘家。

民國二十二年,老馮等共產黨員在占石一帶開展革命活動,辦夜校,組織農會、婦女會、兒童團,發動農民抗租、抗稅,打土豪劣紳。老洗雖然生於地主家庭,但從小與鄰居的窮苦姑娘交往密切,常常結伴到夜校學習文化,聽講革命道理,逐漸接受革命思想,積極參加婦女會活動,與姐妹們一道為遊擊隊服務。當她知道遊擊隊經費困難時,就把自己的嫁妝金耳環、金戒指等捐獻出來。

老洗參加革命工作,遭受父親、婆婆和丈夫的訓斥和責駡,但她並不屈服,毅然離家出走,投奔遊擊隊,常在金淘、詩山的苦湖、高田、山門一帶活動。她以特有的手藝為革命工作,她用針織、繡花的巧手聯繫團結許多青年婦女,用清脆動聽的嗓子為大家歌唱《十勸妹》、《婦女解放》、《親姐妹》等革命歌曲,發動廣大婦女投入革命鬥爭,組織婦女為遊擊隊做軍鞋,洗衣服,掩護傷病員,站崗放哨,民國二十三年五月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後任中共金淘區區委婦女部部長。

民國二十四年五月三日,老洗在眉山白塗工作時,因叛徒出賣被捕,即受酷刑毒打。敵人逼她供出革命組織,她英勇不屈,沒透露半點秘密。第二天即押解到安溪縣監獄,受盡折磨,依然矢志不移。後又從安溪監獄押解到詩山,囚禁于謝輔三旅部監獄。老洗在獄中始終拒絕敵人的威迫利誘,對党忠心不二。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七月二十一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于詩山烏石埔,時年僅二十二歲。

 

張棟樑

張棟樑,又名張庭幼,清宣統二年(一九一○)出生于南安官橋嶺兜村。其父張前登是清朝秀才。棟樑童年在家鄉小學讀書,後到集美學校、泉州黎明高中、廈門大學等校就學。在廈大期間參加革命工作,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夏秋之間,中共廈門市委派棟樑回嶺兜開展工作,初與當地知識青年張嘉民、張尚霖等人發動各村聯合創辦梅嶺小學。翌年小學正式開學,他以教員身份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進步青年參加共產黨,建立中共梅嶺支部。任支部書記。他還建立兒童團,聯絡社會青年組織“嶺兜青年促進會”。“九.一八”事件發生後,組織梅嶺小學和“嶺兜青年促進會”在“雙十節”慶祝會上演文明戲,作“九.一八”真相專題報告,聲討日寇的侵略罪行,批判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一.二八”淞滬抗日戰爭爆發,嶺兜支部在中共晉南縣委領導下,發動群眾參加“晉南學生抗日聯合會”、“晉南抗日反帝大同盟”、“工農赤衛隊”、“查緝日貨行動隊”等組織活動。並組織一支宣傳隊深入晉江、南安一帶進行抗日,抵制日貨的宣傳教育活動。民國22年棟樑參加晉南縣委在南安大盈仙跡岩召開的晉南邊區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

民國二十三年,棟樑答應在菲律賓哥哥張楚生的要求,到菲律賓怡朗中華中學當教員,仍繼續參加抗日救國活動。一九三六年與高作揖、蔡振聲、陳曲水等人發起成立“菲律賓怡朗華僑救亡會”,發動華僑參加支援祖國抗日。抗日戰爭爆發,棟樑以菲律賓《華僑商報》記者身份回國參加抗戰。隨軍採訪報導戰地新聞,在《華僑商報》發表,鼓舞菲律賓華僑抗日鬥志。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棟樑因公從武漢乘船經蘄春時,遭敵機轟炸,不幸犧牲,年僅二十八歲。《華僑商報》特辟專欄,刊登各界人士悼念文章,“怡朗華僑救亡會”舉行追悼會,展出棟樑的生平事蹟和遺作,並編印紀念冊。

 

陳佩玉

陳佩玉,字澤卿,南安蓮塘人,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出生於一戶篤信基督教的農家。少年性格剛烈,民國元年(一九一二)入泉州佩實小學,成績優良,受到一位保定軍校出身的教師的賞識,課餘傳授佩玉一些軍事知識,為其後的軍旅生涯打下基礎,後入泉中中學、培元中學讀書。

民國七年,張貞組織閩南靖國軍,聘請佩玉任教練官,不久提升為特務連連長。因家庭反對,即解甲歸裏,往晉江前埔尚志小學任教,後返鄉參加籌辦蓮塘小學,在學校負責總務,兼教體育。其間學校派佩玉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籌集經費。

民國十一年,國輝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東路討賊軍,任自治軍第六路司令,趁機招兵買馬,發展實力。佩玉自帶人槍奔投陳國輝部,任第二營副營長,民國十二年在瓜山追擊張毅(陳炯明部下),出奇制勝,嶄露頭角。

民國十五年九月到十月之間,陳國輝任新編軍獨立團團長,提升佩玉為第二營營長,成為該團之中堅。

民國十九年,陳國輝勢力發展到泉、永、莆等八個縣。這時,佩玉任混成旅第二團團長,控制安溪、南安溪美一帶。當年佩玉聞知家鄉蓮塘小學有共產黨地下活動,立即召集師生,當場盤查,對有涉嫌者,棍打腳踢,並撤換校長,改組學校。

民國二十一年,十九路軍入閩,陳國輝被處決,混成旅解散,佩玉倉惶逃往香港。

佩玉投奔陳國輝一直受到賞識和重用,陳國輝為籌集軍餉和建設經費,濫科捐稅,佩玉均參與謀劃。對於“一捐強百稅,易征少民怨”,強迫農民種鴉片煙,以利苛徵稅收一事,亦在其轄區內加以推行。不過佩玉在家鄉蓮塘卻力戒父老吸鴉片,曾集中煙民限期戒斷,遵者發給生活補助,違者嚴懲,對其親兄亦不寬恕。

陳國輝建設公路,佩玉協助修建原有通泉州、詩山、安海、安溪四條幹線,新建安溪經西溪北岸通美林和溪尾通洪瀨、英都、東田、官橋、石井等支線,形成以溪尾為中心之公路交通網絡。

民軍時期,佩玉曾與泉州商會人士合力創辦晦鳴中學,還就泉州梅石書院舊址創辦昭昧中學講習所,對其母校泉中中學和培元中學,也各有捐助,還在安溪創辦礦務中學,特別致力辦好其家鄉蓮塘小學,親自任董事長。

民國二十二年,十九路軍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公開反對蔣介石。當蔣派軍隊襲擊十九路軍時,佩玉回泉州,出任“閩南討逆軍”第一支隊司令,糾集陳國輝舊部截擊退入泉州的十九路軍部隊,並扣留該軍翁照垣等將領,當時有人主張殺翁照垣為國輝報仇,佩玉以翁為淞滬抗日英雄,網開一面放走。

民國二十三年初,陳儀入閩主政,收編民軍,佩玉部隊被收編為省保安第一團,任團長,後部隊往廬山受訓,升旅,佩玉任第一旅旅長,十月,回閩後,奉調率部赴龍岩“剿共”。

南安縣治在豐州,偏處縣之東隅,管理不便,移治之議,早有提出,各人主張,不得一致。佩玉主張遷移溪美,並上通省府,下連鄉紳,使縣治遷移溪美,得到實現。於民國二十六年元月五日遷移完竣。同年陳佩玉、陳台拔、黃建安等一起把碼頭大壩埔的南安中學,改稱成功中學。

“七.七”抗戰爆發,海防吃緊,佩玉奉命兼辦漳(州)、泉(州)防務。民國二十八年奉命進剿德化民軍頭目張雄南。是年十月,奉陳儀密電,前往龍溪辦理漳、龍汽車公司董事長蔡竹禪等被匪綁架一案,後進駐龍岩。

民國二十九年一月二日,佩玉應邀赴龍岩省公膏分行經理陳振家的新年晚宴,在歸途中遇刺身亡,終年四十一歲,死後,國民黨政府追授以陸軍中將銜。

  

葉忠

葉忠,原名葉茉莉,民國九年(一九二○)出生在南安金淘深垵鄉(今金淘鎮占石村)。家境貧寒,從小放牛,拾柴草。民國二十一年,中共安溪中心縣委在深垵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葉忠加入兒童團,任團長。他機智勇敢,多次完成中共金淘區委交給的任務,是當時聞名的“紅色小鬼”。民國二十三年五月,南安警備大隊長葉文善,帶兵洗劫深垵,葉忠隨金淘區委轉移到高田、眉山一帶活動。

八至九月間國民黨“閩南剿匪司令部”分兵進駐蓬島、金淘一帶,對革命根據地進行“清剿”,葉忠參加反“清剿”鬥爭,在安、南、永邊區的著名戰役“苦湖突圍戰”中表現勇敢。

民國二十四年初,國民黨軍第九師二十六旅謝輔三部進駐南安詩山,對安南永德根據地分區“清剿”,各級黨組織和群眾團體遭嚴重破壞,形勢日趨嚴峻,民國二十五年四月,留在金淘堅持鬥爭的中國工農紅軍閩南遊擊隊第二支隊政委彭德清與中共金淘區委研究決定,向晉南方向轉移,葉忠隨同區委委員、共青團金淘區委書記李剛,轉移到南安官橋,葉忠安排在官橋街陳凱香楮店當店員,在南安官橋和晉江白垵一帶堅持鬥爭。

民國二十七年五月,葉忠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共官橋支部書記,民國二十八年先後任官橋區委書記、中共泉州中心縣委組織委員。民國二十九年春,泉州地區糧荒嚴重,糧價一日數漲,人民生活極端困難,泉州中心縣委決定開展一場反饑餓、鬥奸商的群眾鬥爭。於四月四日以泉州塗山街頭“米耕糧店”為對象,發動群眾“搶米”,葉忠奉命負責週邊監視工作,及時通報情況,使“搶米”鬥爭順利進行。同年夏天,泉州中心縣委為建立敵後抗日遊擊隊,派葉忠到南安九都向國民黨退役軍官陳榮統商談借槍,向陳榮統宣傳、闡述聯合抗日道理,借出長短槍七十支。

“搶米”鬥爭勝利後,國民黨當局瘋狂反撲,一些中共黨員幹部相繼被捕,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決定把縣委機關遷移到城郊,委派葉忠、鄭堂楚負責籌集經費。民國二十九年九月十一日葉、鄭在官橋鄉下村籌款時,兩人同時被捕,監禁在晉江縣監獄,在獄中,葉忠為保守黨的機密,承認自己是“劫款傷人”的主犯,是生活困難所迫才鋌而走險的。他對鄭堂楚說,要保存實力,增強黨的力量。十二月十二日葉忠在泉州南校場英勇就義,時年僅二十一歲。

 

戴金華

戴金華,南安碼頭大庭人,生卒年俱不詳。十四歲偕兄到菲律賓學商,耐勞苦,善居積,白手起家,經營布業,成為菲律賓一位鉅賈。

清末,朝政腐敗,國勢衰弱,外侮頻仍,金華響應孫中山的革命號召,參加書報社,加入同盟會。隨後組織公理報社,向華僑宣傳“三民主義”。金華擔任公理報社董事、總理達二十多年。孫中山在菲律賓募捐軍餉時,金華熱情支持,盡力助餉。

辛亥革命期間,金華兼任菲律賓善舉公會董事,命其侄戴愧生回家鄉創辦崇詩學校,並在菲律賓與薛漢英、鄭漢淇等人倡辦普智學校,發動僑胞捐資興建校舍,聘請革命党人王泉笙擔任校長。一九一四年中華革命党菲律賓支部成立,金華主其事,接任善舉公所總理後,倡建崇仁醫院,發動華僑捐資,改善醫療設施,嘉惠病僑。一九二一年菲律賓發生排華風潮,金華首先報告領署,並邀集諸僑領會於大同俱樂部,請菲律賓總督保護。同時會同菲政府檢察官四出巡察,使華僑少受侵害。民國十六年擔任福建省僑委會首任主任,民國二十四年任國民政府僑委會委員。後來,還參加過菲律賓探查贓違禁品外交委員會工作,辦理交涉事務時,認真負責,深得僑胞的讚揚。

 

李剛

李剛,原名敬文,宇瑞悌,民國三年(一九一四)生於南安詩山內益鄉(今詩山鎮紅旗村)。其父李孔富是馬來西亞華僑,母陳貌娘理家教養子女。父勤勞,母賢慧,李剛幼年時就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李剛就讀于詩山進化一校(今燕山小學),學習勤奮,成績優秀。畢業後,因貧窮無繼續升學,在家務農。民國十九年春,隨其二兄李加局往馬來西亞檳城謀生,在冰棒廠當學徒。因他迫切求學,同年十二月由二兄資助回鄉,翌年考入泉州昭昧國學。“九.一八”事變後,李剛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曾寫下“鐵蹄蹂躪我神州,一代江山萬種愁;不殺倭奴不除暴,蒼天辜負少年頭”詩句,表達自己的信念。同年十一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改名為李剛。

根據組織安排,李剛於民國二十一年夏回到自己家鄉開展革命活動。他與當地黨組織取得聯繫,發動群眾,組織農會,開展抗租抗稅鬥爭。民國23年,任中共金淘區委委員兼共青團區委書記,領導群眾抗租鬥霸取得很大勝利。如鎮壓當地惡霸葉某,民心大快。帶領遊擊隊在詩山高田村機智地消滅國民黨收糧隊一個排的士兵,繳獲一批槍支和銀元,給予群眾很大鼓舞。

民國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國民黨軍第二十六旅謝輔三部對詩山、金淘一帶發動分片“圍剿”,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李剛迎難而上,勇敢地突破敵人的多次“圍剿”之後,按照上級“保存革命力量,分散轉移隱蔽活動”的指示,轉移到晉江、南安交界處,堅持革命鬥爭。當時,他任中共晉南縣委委員,他以小學教員身份在官橋、白垵塔頭一帶活動,先後建立黨組織,發展鄭堂楚、尤芳粭等人入黨。

民國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李剛繼續在晉、南、惠、泉州一帶工作,先後任過中共閩中工委委員、閩南特委書記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書記等職。在他的領導下,泉州市郊的梅石、樹兜、浮橋、南安的九都等地,以及新華、高峰、紫岫等小學都建立黨的組織。抗日戰爭爆發後,把廈門青年戰時服務團到內地工作的同志和被新加坡當局遣送回國的同志組織起來,開展抗日救國運動,使泉州抗日救亡運動迅速發展。並利用國共合作的有利時機,派中共黨員辜仲釗參加國民黨組織的“福建省抗敵後援會泉州分會”工作,任慰勞股股長,還有幾位地下黨員分別到《泉州日報》、《抗日導報》、《江聲報》(由廈門遷泉州)等報刊任編輯,宣傳抗日。

民國二十七年六月,李剛在南安深坑主持召開晉江、南安兩縣的二十二個聯保代表大會,各界愛國人士也參加,會議決定成立“晉南聯鄉抗日自衛隊”,要求各聯保主任深入群眾,籌集錢糧和槍彈,支援抗日。很多愛國人士積極回應,其中富戶陳正宗、著名中醫陳孔雅以及國民黨退役軍人陳榮統等都資助不少軍需。

民國二十八年,國民黨當局懼怕民眾抗日的聲威,改組抗敵後援會,罷免辜仲釗的職務,《抗日導報》、《青年戰友》等被迫停刊,“聯鄉抗日自衛隊”被迫解散。此時,被任命為閩南特委書記的李剛一面做好疏散隱蔽工作,一面在黨內進行團結和紀律教育。同年十二月底,李剛同曾白羽、許運夥等在南嶺兜養正中學舉辦黨員訓練班,李剛主持班務並講課,為泉州地區培養一批革命骨幹力量。

黨員訓練班結束後,金門淪陷,泉州直接受困,米源斷絕,官僚、米商狼狽為奸,大發國難財,糧價一日數漲,民不聊生。為了打擊官僚奸商,拯救饑民,李剛同許運夥等於民國二十九年四月四日在泉州塗山街頭組織民眾一百多人,開展一場反饑餓、反壓迫、鬥奸商的“搶米鬥爭”,取得勝利。

同年十月,李剛奉命調到崇安省委幹校學習。翌年初,國民黨反動派對閩北山區發動殘酷“圍剿”,一月二十九日清晨,二百多名國民黨軍包圍省委幹校,經過激戰後,李剛與部分同志突圍出來,連續數日,穿行在偏僻的荒山中。由於缺糧,缺醫,加上李剛體質較差,當突圍隊伍到達閩贛交界處的犁頭尖山時,他口吐白沫,昏倒在地,溘然去世,時年僅二十七歲。

 

黃孟奎

黃孟奎,出身于南安六都(今屬洪梅鄉),是清末武狀元黃培松的侄兒。曾留學美國,獲教育碩士學位。回國後從事教育事業,陳嘉庚籌辦廈門大學時,孟奎為籌備委員會委員,為學校的創建多方擘劃。當時北方學者,經陳氏敦聘,群聚一起研究建校計畫。蔡元培、胡適、黃炎培等,創議尤多。但因陳嘉庚操廈語,語言不通,由孟奎居間翻譯。

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孟奎受聘擔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民國十九年到上海開設律師事務所,與郁達夫相識。民國二十五年春,郁達夫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兼公報室主任,此時盂奎也應聘為省政府顧問,彼此交往密切。

郁達夫於民國二十七年末赴新加坡任《星洲日報》副刊《星星》及《繁星》編輯,孟奎則在民國28年到達新加坡,那時,徐悲鴻也在。三人曾是舊交,異國重逢,來往甚密。孟奎學識淵博,善詩能文,常有詩作發表于郁達夫主編的副刊上。

孟奎抵新加坡不久,即在寓所收徒課讀。一九四○年六月,孟奎作《課徒感作》以抒懷:“立身器識最宜先,教學常持此說堅。明理可無書枉讀,克家都望子能賢。世誇創業憑徒手,人苦勞生未息肩。親舊盡多後起秀,英年風概自翩翩。”不久,孟奎在當地僑領熱心贊助下,創辦敬廬學校。這是一所為華僑子女進行祖國文化教育的寄宿學校,郁達夫曾寫詩文予以慶祝,詩題為《孟奎先生營敬廬學塾於紐頓郊外詩以奉賀》,詩雲:“槐市門庭號敬廬,三千儀禮滿床書。旁人錯比揚雄宅,異代應教庾信居。巨鹿從遊遺恨少,華陽奔命捷音虛。何年重返閩江棹,一路春風到石渠。”可惜時局變化,這所學校存在的時間並不長。

一九四二年日寇南侵,郁達夫避難于蘇門答臘,孟奎與郁達夫曾經共患過難。後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而孟奎劫後餘生。抗日戰爭勝利後,重返新加坡,不久因病赴澳就醫。逝世後其季弟則璐錄其所存詩作結集為《榔影樓詩存》,鄭子瑜為之作序,未梓行。

 

李天賜

李天賜,原名志成,南安梅山芙蓉村人。到新加坡陳嘉庚開設的“謙益膠行”任職,因工作努力,業務精通,為大膠商林文殊所器重,聘為“裕美膠行”經理。二十四歲與精通英文的陳金蕊結婚,夫婦協力自營橡膠生意,規模日巨集。一九三六年,與族兄李映雪捐資在家鄉創辦競敏小學。天賜為人光明磊落,曾任麻坡馬英政府的首席法官(當地名玻璃主),任職期間,秉公執法,得當地群眾的好評。一九三七年獲柔佛州馬英政府的勳章。

抗日戰爭爆發,天賜出任陳嘉庚倡議組織的“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常委,兼任麻坡籌賑會主席,功績卓著。日寇佔領馬來西亞後,天賜組織麻坡抗敵後援會,在麻坡一帶開展活動,為華僑抗日遊擊隊籌集糧餉、槍支彈藥。日寇對天賜的抗日活動非常痛恨,通令緝捕。一九四三年初天賜回麻坡開會,為漢奸、麻坡憲兵隊長王樂容探悉,帶兵包圍,殺害華僑六十多人,天賜不幸被捕,王樂容深知天賜在麻坡的地位與影響,將其全家帶到憲兵隊部,使用各種手段威肋利誘,要天賜歸順日寇。天賜素懷忠義,堅貞不屈。王樂容於三月十日先殺其子成鐵、希石,繼殺其女清紅、清蓮、清容、清潤、消心、清美、清民、清香,脅迫天賜投降。天賜視死如歸,矢志不移。同年三月十七日天賜夫婦慘遭殺害。一家十二口為祖國和僑居地的抗日鬥爭,先後壯烈捐軀。

 

高華嶽

高華嶽,字驊之,南安水頭埕邊村人,一九二○年生於菲律賓。由於家庭貧困,未能進中學讀書,但因勤奮好學,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與菲語。

華岳於一九三八年開始參加菲律賓華僑工人和青年的革命活動,在傢俱工會及餐館工會任職。一九四二年初擔任菲律賓民抗軍抗日遊擊隊華僑隊領導,勇敢善戰,獲得全體遊擊隊戰士的稱讚。同年五月,菲律賓華僑抗日遊擊隊(簡稱華支)成立,華岳任支隊副隊長,配合菲民抗軍進行反掃蕩戰鬥。一九四三年五月,華岳與其他領導人一起帶領“華支”從中呂宋武六幹省仙未訖山中出發,通過西拉、馬德勒山脈的深山密林,懸崖峭壁,過著半饑半飽、睡草地、沙灘的艱苦生活。經二十六天的長途行軍,最後到達南呂宋四省參加抗日鬥爭,在戰鬥中華岳因軍功獲中校軍銜。華岳除參與指揮戰鬥外,還擔負著“華支”與菲民抗軍、馬京遊擊隊、菲後備軍官學生遊擊隊、計順遊擊隊等抗日隊伍的聯繫協調工作。

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六日,華嶽從地耶撥省馬皆皆村“華支”營地外出執行任務,於歸途中被菲律賓叛徒暗害,年僅二十四歲。

 

林謀盛

林謀盛,南安美林後埔村人,林路第十一子,朋輩或以“林十一”稱呼,清宣統元年(一九○九)出生。幼年就讀於廈門鼓浪嶼英華書院,十六歲南渡新加坡,入萊佛士學院學習,畢業後到香港大學攻讀商科。兩年後父親病逝,謀盛返星繼承父業,接手經營磚瓦廠、餅乾廠等企業,勤勉自重,精心管理,不到十年,事業宏發,聲譽大振。先後任過新加坡建築公會會長、中華總商會董事、福建會館執委兼教育科主任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謀盛以抗日救國為己任,聯絡當地愛國人士,抵制日貨,籌集賑款,支援祖國抗日。當時他與莊惠泉等人發動丁加奴州龍運鐵礦罷工,得到數千華僑工人的支持,迫使鐵礦關閉停產,給日軍造成重大損失。一九四一年,日軍南侵,星馬震動,謀盛出任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執委兼勞工服務團主任,組織數萬名勞工支援當地政府抗日作戰,當地居民譽為最堅強的抗日戰士。

日軍佔領新加坡後,謀盛奉命疏散,回到重慶,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諮議及福建省臨時參議員。當時,適有兩千多名中國海員滯留加爾各答,謀盛被派往印度參加組織“中國留印度海員臨時工作隊”,任組訓委員兼總務組長。隨後,中英兩國政府商定,由中國選派優秀青年百人,參加“一三六部隊”,到星馬開展敵後抗日活動。謀盛擔任馬來西亞區華人區長,最初的職責是駐印聯絡。一九四三年五月首批“一三六”部隊在吡叻天定州昔加里山登陸成功,謀盛深入馬來西亞地區,與“一三六”部隊並肩戰鬥。

一九四四年,遊擊隊不斷擴大,經費發生困難,謀盛奉命到新加坡籌集資金,化名陳春林首先抵達怡保,住在當地一個聯絡站,不幸於五月二十七日被日軍逮捕,拘禁在華都牙惹監獄。日本昭南特別憲兵部把逮捕林謀盛等人自詡為摧毀重慶最大的國際間諜網,對謀盛嚴刑拷打,逼他招供,謀盛堅貞不屈,於六月二十九日被日寇殺害。終年三十六歲。

民國三十四年,國民政府追贈謀盛為陸軍少將,並將其英雄史跡存入國史館。一九四六年,英國政府以軍禮將謀盛遺骸安葬于麥利基蓄水池,並題碑“陸軍少將林謀盛烈士之墓”。一九五四年又在新加坡政府大廈前伊莉莎白公園內建立林謀盛烈士紀念碑。

 

侯西反

侯西反,清光緒九年(一八八三)生於南安碼頭劉林村。童年在家鄉讀過幾年私塾,二十六歲南渡新加坡,開始當公司職員。後與友人合資創辦振美橡膠公司,由於經營有方,業務蒸蒸日上。但受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一九三○年因橡膠業不景氣而歇業。此後,西反應僑領陳嘉庚的邀請,負責處理陳嘉庚橡膠品製造公司業務收束工作,並兼任《南洋商報》總經理。一九三六年,經陳嘉庚引薦,出任亞洲保險公司副經理,同年,參加中國國民黨。

西反有強烈的愛國心,熱愛公益事業,歷任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新加坡福建會館執委主任,新加坡南安公會會長和同濟醫院總理等職。抗日戰爭中,是陳嘉庚在南僑籌賑總會的得力助手。他還在新加坡組織抗敵鋤奸團,並被東南亞各地華僑代表推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常務委員。當時在新加坡有十個籌賑分會,開會時,西反每會必到,演講抗日救國的道理,號召僑胞慷慨解囊,支援祖國。

新加坡是英國的殖民地,當時西反積極參加抗日愛國活動,抵制日貨。英國殖民政府竟以有反英嫌疑及暗助非法社團的罪名,於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下令他十日內出境,並不得重返新加坡。西反離開新加坡的行期雖然保密,仍有華僑及當地各界人士二三千人到檳榔嶼火車站歡送。

西反回國後,仍傾心於抗日救國,風塵僕僕地奔走于重慶和昆明之間。在昆明組織華僑互助會,創辦僑光學校,培養歸國華僑子弟,在重慶期間,歷任國民黨海外部青年團聯繫委員會委員、青年團海外團務計畫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民外交協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名譽顧問、賑濟委員會委員、軍事委員會諮議、福建省政府參議員等職。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春,陳嘉庚率領“南僑總會回國慰勞團”回國慰勞前線抗日將士,西反即以“南僑總會”常務委員的身份參加慰勞團。他與“南僑總會”秘書李鐵民陪同陳嘉庚視察十多個省、市,歷時十個月。五月底至六月初,他們還排除國民黨政府的種種阻撓,前往延安訪問,受到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熱烈歡迎和親切會見。在延安參觀訪問九天,使西反對中國共產黨在陝北堅持抗日的情況有所認識,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心。回重慶後,“國民外交協會”主席陳銘樞曾托西反邀請陳嘉庚前往演講“西北之觀感”,陳嘉庚如實介紹中國共產黨在陝甘寧邊區公務人員廉潔奉公,軍民團結一致抗日的真象,引起國民黨右派的極大不滿。夷月下旬,西反陪同陳嘉庚返閩,十月初,在古田縣和漳州的歡迎會上,西反批評福建省主席陳儀禍閩苛政,人民慘苦的腐敗政局。

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十一月十日,西反從成都飛往昆明,因飛機失事,在昆明郊區遇難,終年六十二歲。逝世後,重慶、昆明各界隆重公祭。

 

黃奕住

黃奕住,小名阿住,南安金淘人,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出生于一個世代務農之家。光緒十年(一八八四)遠渡南洋。先在新加坡,又轉到印尼爪哇三寶瓏。初為小販,稍有積蓄即從事批零兼營的食糖生意。一九一○年創設三寶瓏“黃日興行”,專門經營糖業。一九一八年後,獲利數千萬盾,為東南亞四大糖商之一,同時兼營咖啡、大豆等土特產。在三寶瓏、棉蘭、巴領旁、北加浪、泗水、巴城等建有七大商行,在望加錫、檳榔嶼等地設立代理處。資產總額達二千余萬美元。

二十年代以後,奕住轉為經營金融及電訊、自來水行業。一九二○年在新加坡投資四十萬元叻幣同黃仲涵合股辦華僑銀行。同年又與菲律賓僑領李清泉、薛敏志等創建菲律賓中興銀行,黃奕住投資菲幣一百萬元,占該行總額五分之一,一九二一年六月又在上海創辦中南銀行,第一期收足資金五百萬元,奕住認股三百五十萬元,並任該行董事長,隨後又在天津、廈門、南京、杭州、香港增設分行。奕住創辦的中南銀行,是近代華僑在國內投資金融業最大的一家銀行。在爭取僑匯、存款放款,對民族工商業的發展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民國二十年,中南銀行又與國華、交通等國家銀行在上海經營太平保險公司,在國內先後投資創建上海的新裕紡織公司、德豐毛紡織公司、天津的北洋紡織公司、上海的鋼鐵公司、廣州的礦務公司、天津的永利化學工業公司等。

在經營金融業的同時,奕住又於民國十年獨資二十萬元購買廈門德律風電話公司,增資三十萬元擴大電訊業務。民國十二年又購買日本人在廈門鼓浪嶼設立的川北電話公司,經過重新改裝,解決廈門至鼓浪嶼的電訊通話,廈門電話容量達到二千五百門。民國十四年又在漳州創辦通敏電話公司,設分線通海澄縣石碼、浮宮和南靖縣等地。民國十九年又獨自投資一百萬元設立廈門電話股份有限公司。

廈門四面環海,雖有水井,多帶鹹質。為了廈門居民飲水方便,奕住於民國九年發起籌畫商辦廈門自來水公司,他個人投資金額五成,並任該公司董事會的辦事董事,于民國十六年完成廈門自來水公司的全部工程,蓄水量可供全市居民連續九個月飲用。民國十八年,奕住又在鼓浪嶼的雞冠山和日光岩兩地,分別建立高低蓄水池,同時置三艘運水船,解決鼓浪嶼居民的飲水問題。

奕住不僅是個華僑實業家,同時熱心國內外的教育事業。民國九年在故鄉金淘獨資創建鬥南小學,兼辦師範班,聘黃紫霞為校長。學生就學概不收費,學生學習用品也由學校發給,還供應遠道學生的午膳。民國十六年在廈門鼓浪嶼創辦慈勤女子中學,兼辦女子師範及附設小學,聘林榮為校長。還捐助國內的嶺南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捐助國外的新加坡愛國學校、華僑中學等,此外,民國十九年在金淘創辦慈善醫院,民國二十九年又與呂雙合、黃文蘭在詩山開設同仁醫院。

奕住將所積累的大量資金攜回祖國投資,對祖國民族經濟的發展作山重大貢獻。

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奕住病逝于上海,終年七十八歲。

  

吳增

吳增,字桂生,自號養和居士,又號古豐州人,清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出生于南安豐州埔頭,後隨父移居泉州。十六歲,其父去世,曾到一家雜貨店當學徒,因夜晚點燈讀書被主人責駡,憤而回家,刻苦自學。清進士傅國英見其所作文章,十分賞識,自薦為師,授以經書,吳增學問由是大進。十八歲在私塾教授學生,二十五歲為官學諸生,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考中舉人,三十年會試考中進士,被聘為清源書院山長。宣統元年(一九○九)點內閣中書,在京任職。目睹朝政腐敗,慨然辭官。宣統二年與好友陳碩生南渡菲律賓遊覽考察,因寫楹聯和演說文辭激烈,為清駐菲領事勒令回國。在廈門又看到帝國主義的鐵艦橫行,洋人趾高氣揚,更為憤慨。宣統三年在泉州創辦泉中中學,民國四年(一九一五)任豐州南安中學校長,民國十年受華僑吳記藿之聘,在泉州創辦嘉福職業學校,民國十八年任泉州昭昧國學校長,同時先後擔任泉州中學董事長和泉州公立學堂、培元學校、福建省立中學等校教員,為社會培養大批人才。

辛亥革命初期,泉州一時軍政無主,社會不安,地方人士自動組織保安會,推選吳增為會長,負責維護治安,使地方安然無事。民國二年,南安溪美鹽局鬧事,當局派兵剿辦,吳增與蔡省齋積極從中調解,使事態平息。民國三十一年,吳增任福建省僑民緊急救濟委員會委員,向省田賦糧食管理處申請降低晉江地區農地等稅,減輕僑區群眾的田賦負擔。在鄉里調解糾紛時,執理公正,各方悅服,被花橋善舉公所、開元慈兒院、溫陵養老院選為董事。

吳增善寫詩,以詩歌表達其熱愛祖國、關切民眾的思想感情。光緒三十四年作《泉俗激刺篇》四十六首,揭露清末社會的黑暗和風俗的敗壞。民國二十二年,泉州詩人組織弢社,吳增在社中獨樹一家詩風,至民國二十五年,連續創作蕃薯詩一百九十七首,以詩歌形式記述蕃薯傳入及發展的歷史。詩中“滋味雖微可救貧,活人可作稻粱看”,“誰為細心咨野老,齊民要術補遺篇”等語,抒發作者愛國憂民、安貧樂道的情操;抗日戰爭爆發,他寫了《抗敵歌》,宣傳抗日救國人人有責;對婦女,他寫道:“抗敵不必盡男兒,婦女抗敵古有之”,“事蹟垂青史,聲名遠過奇男子”;對老年人,他寫道:“老年無不愛子孫,國亡不若犬與豚”,“抗敵不必盡少年,老人抗戰也宜然”。民國二十九年七月,日軍血洗晉江永甯,吳增以歌當哭:“瀕海漁家數萬稠,生涯多似水中鷗。沉舟誰與秦軍戰,誤國偏來曹鬼謀。布穀無田憂不殖,曬鹽有地苦難留。死生冤報為誰語,祲氣重重結蜃樓。”一九四五年,英美向日本宣戰,出兵太平洋,收復南洋群島,吳增揮筆作詩:“比聞大復仇,西鄰奮撻伐。群島次第收,師至馬尼刺,指日複台澎,破竹勢莫歇。飛廉馳海外,金甌完無缺。得道者多助,奇恥一朝雪。遠客各歸來,浩劫從頭說。複我舊山河,胸懷一開豁。”日本無條件投降時,他已病危,臨終留言:“我能活著看到抗日戰爭勝利,也就心滿意足了。”民國三十四年病逝,終年七十八歲。

 

王振幫

王振幫,南安豐州長福村人,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出生。其父王鼎卿是當時著名中醫,在廈門開設王慎齋藥鋪,賣藥行醫。振幫幼年就學于豐州官橋學堂,輟學後隨父習醫。

光緒三十三年,振邦南渡新加坡,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革命活動。宣統元年(一九○九)到印尼泗水協助解決當地光復會與同盟會的合併問題,同時與蔣開遠等人組織閱書報社,舉行演講會,宣傳革命。不久,奉命回廈門開展工作,在廈門中街(現新路街)萬成客棧建立聯絡站,秘密刊行鄒容的《革命軍》(後改名《圖存篇》)開展宣傳活動,發展同盟會會員,在駐廈清軍中進行策反,工作取得成效。振幫是當時同盟會廈門主盟人之一。宣統三年三月,振幫與楊傑、陳又讓到廣東準備參加武裝起義,抵廣州時起義已失敗,便再回廈門,與陳天賜、黃志明、林振壽等人策劃光復廈門工作,在廈門萬美信局王添良寓所設立秘密機關,聯絡駐廈部分清軍,準備發動武裝起義。十月,武昌起義成功,振邦主動聯繫會友維持廈門社會秩序。十一月,發動武裝起義,光復廈門。

廈門光復後,振幫因病回家鄉休養。康復後重返廈門,承繼父業,制藥行醫。此時振幫對廈門光復後一些人爭權奪利,違背革命初衷,甚感灰心,把精力傾注於醫藥事業,開設天福堂制藥社,精心制藥,一些中成藥如枇杷膏、羚羊退熱散等遠銷南洋群島。抗日戰爭爆發,舉家遷居菲律賓。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回國,在家鄉隱居,繼續行醫救人,深受鄉親敬重。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農曆三月十七日病逝,終年六十七歲。

 

黃子英

黃子英,南安金淘南豐村人,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出生,家境貧困,童年由其姑丈資助完成小學、初中學業。民國二十三年隨其姑丈到菲律賓怡朗謀生,初當店員。子英工作勤勞,並努力學習文化和菲律賓、西班牙語言,關心政治時事,深得其姑丈的信任和同事們的讚揚。

一九三七年,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海外華僑在愛國僑領陳嘉庚等人的宣導下,抗日救國運動深入展開,子英毅然加入當地華僑抗日救國組織“海萍社”和“怡朗華僑救亡會”,積極宣傳抗日、抵制日貨,籌募抗戰資金等。“七.七”事變後,怡朗華僑救亡會領導人張棟樑、蔡振聲等先後回國,子英繼續堅持“救亡會”工作。

民國二十七年八月,子英離菲回國,十月抵達延安,進入陝北公學學習。翌年轉到晉察冀邊區,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學習,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結業後到晉察冀一分區參加戰鬥,歷任連副指導員、分區政治部文印股長、技術書記、營指導員。日本投降後,隨軍進入東北,調任八縱隊二十四師一營教導員,子英善於做政治思想工作,部隊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民國三十六年中保衛四平戰役中,親臨前線指揮,九月十六日在戰鬥中不幸犧牲,終年二十九歲。

一九四八年中共東北局在哈爾濱建立東北烈士紀念館,其中陳列有子英烈士的遺像和生平事蹟。

 

陳火把

陳火把,又名陳榮星,南安石井蘇內村人,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出生。其父是私塾先生,自幼受父親的薰陶,喜歡讀書。十歲進入小學,學習用功,畢業後在家務農。

民國二十八年春,火把到養正中學讀書,後養正中學內遷官橋嶺兜。嶺兜一帶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革命根據地,中共梅嶺區委會設在這所學校,火把在教師兼區委書記的林松齡、鄧家梁的教育幫助下,積極參加抗日救國宣傳活動。民國二十九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回家鄉種田,與中共黨員許東漢保持聯繫,進行隱蔽鬥爭。因逃避國民黨抓丁,曾到同安一些鄉公所當雜役三年。民國三十五年回家鄉當教員,與黨組織恢復聯繫,經常在南安的延平、水頭、大盈和同安的民安一帶開展活動。

民國三十六年八月,火把任中共南同邊區工委書記。由於他善於團結同志開展工作,在反對“徵兵、征糧、徵稅”鬥爭中取得較大勝利,邊區範圍不斷擴大;翌年五月,火把下鄉到石井院前村時,不幸被捕,監禁于南安縣監獄,火把經受嚴刑拷打,忠貞不屈,後被轉押晉江安海監獄,同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在水頭附近雞籠山被殺害,年僅三十歲。

為紀念烈士英名,中共晉南同縣工委於一九四九年五月決定,將南同邊區命名為“火把區”。

 

鄭成竹

鄭成竹,南安官橋岩前村人,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出生。父鄭守傑於民國十二年打土匪時遇害,家境困難,靠祖母、母親、嬸娘含辛茹苦撫養成長。成竹9歲進入家鄉普知小學讀書,學業成績優異,畢業後務農。

民國二十八年春,成竹到安海養正中學念書。同年秋學校內遷官橋嶺兜,在學校受共產黨員鄧家梁、許東漢的影響,積極參加“抗敵後援會”、“青年戰地服務團”抗日宣傳活動。民國二十九年六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到五峰中心小學任教。經常組織教師、同學議論時局。成竹堅持正義,抨擊時弊,被學校當局藉故辭退,回家種田。在家鄉繼續進行黨的宣傳工作,團結群眾,建立岩前村黨小組。

民國三十四年,成竹到德化師範讀書(後學校遷到南安詩山,改名為南安師範)。此時,成竹雖與黨組織失去聯繫,但他堅持以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已,自覺為黨工作,傳播革命思想,團結多數同學,深受同學的愛戴,當選為學生會主席。但被學校當局視為“危險分子”。民國三十六年五月,南師學生發動罷課,抗議學校施行專制統治、無理開除學生、貧汙腐敗、克扣學生伙食等。成竹以學生會主席身份,領導各班代表進行鬥爭,要求學校收回被開除的學生,改善學生伙食,均遭蠻橫拒絕。接著,學校當局對學生進行殘酷鎮壓,其中八位同學被開除,警察局通令緝捕成竹,成竹因此轉移到晉江燒灰村、南安羅東、官橋等地活動。

民國三十七年八月,中共官橋區委會成立,成竹任區委宣委,官橋革命工作進展順利,給敵人很大打擊。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夜,成竹與傅維葵、張尚摘在仙枝村李文章家聚會,被特務探知,派兵包圍。經一夜奮戰後,翌日拂曉開始突圍,傅維葵負傷出圍,張尚摘負傷被捕。成竹英勇犧牲,年僅二十七歲。

中共晉南同縣工委於一九四九年五月決定,將成竹的故鄉命名為“成竹鄉”。

 

葉啟元

葉啟元,又名神勳,南安縣金淘鎮高田村人,生於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其父葉雲梯,信奉基督教,青年時期在泉州謀生。葉啟元少時,在英國教會創辦的泉州惠世醫院做工,清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惠世醫院舉辦第二期醫生班,英籍院長白瑜純,見啟元為人誠實,聰穎好學,推薦他入班學醫。在五年學程中,啟元勤奮鑽研,成績優異,通曉內外各科,尤擅長外科手術及小兒科。畢業後,留院任醫師,他研製的“痢疾特效藥”、“黑色咳嗽劑”,療效卓著,遠銷海內外,因而名揚遐邇,成為泉州地區名西醫。

葉啟元醫德可風,寓居泉州驛內巷時,房屋長而深,常有急診,病家因尊敬醫生,深夜不敢輕易敲門,清晨門前常有長隊候診。他發覺後,隨即置一拉線門鈴,並吩咐家人,不論深更半夜,一聽門鈴響,須即開門,把他喚醒。因此常夜不成眠,卻從不怨言。年近古稀,仍堅持不懈。葉啟元還是較早運用中西結合治療方法的醫生,如用豆腐與松香混合治癒頭癬;常用中醫辨證法、中西結合治療心臟疾病;用米糠炒熟拌糖治療多發性神經炎及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心肌無力;用中藥金銀湯治療小兒多病受驚;運用鋅匙浸餘柑汁治療小兒食欲不振等。

啟元從事醫療之餘,對地方政事亦甚關心。當時清廷腐敗,外患日亟,革命思潮席捲全國,啟元激于愛國義憤,毅然加入同盟會,利用行醫方便,進行革命活動。辛亥革命時任泉州同盟會軍醫股副股長。光復後,無意仕途,仍專心行醫濟世。

不久,繼白瑜純後任院長的滿約翰也期滿回英國,英國長老會以啟元醫德醫術載譽泉屬,擢升他為惠世醫院院長,啟元接任後,著意經營,並親往菲賓律向華僑募捐,增建一座二層紅磚樓病房,添置醫療器械,使醫院設備日趨完善。

當時西醫診費及西藥價格較高,為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啟元於民國13年,發起創辦公立西醫院於泉州城內南嶽後街,他擔任院長兼外科主任。醫院設內外兩科,有病房七、八間,藥房一所,方便群眾就醫。經費來源,主要以鹽稅附加捐撥充,對就醫者僅收掛號費五分,出診費貳角,不收診費與藥費。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醫院因經費無著而停辦。不久,啟元又與蘇天賜等人,往鼓浪嶼創辦同仁醫院,他被推舉為院長。時集美學校校主陳嘉庚慕啟元之名,聘其出任集美醫院醫生,葉欣然應允。在集美工作十餘年,悉心為師生健康服務。

抗戰前夕,啟元遷居鼓浪嶼,但仍經常往返泉廈之間,為群眾治病。每次回泉,群眾聞訊求診者絡繹不絕;而在鼓浪嶼,則有請必應,風雨無阻,其名聲傳播於南洋群島。啟元於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因病在鼓浪嶼逝世,享年七十七歲。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