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
南洋 |
菲律賓 |
印尼 |
新馬 |
印度
支那 |
暹羅 |
其他 |
合計 |
順治 |
|
|
|
|
|
1 |
|
1 |
康熙 |
5 |
1 |
3 |
|
|
2 |
1 |
12 |
雍正 |
1 |
1 |
3 |
|
|
|
2 |
7 |
乾隆 |
35 |
34 |
16 |
2 |
|
|
2 |
89 |
嘉慶 |
11 |
33 |
3 |
3 |
2 |
|
|
52 |
道光 |
37 |
40 |
4 |
13 |
1 |
|
1 |
96 |
咸豐 |
5 |
21 |
3 |
9 |
|
1 |
2 |
41 |
同治 |
11 |
7 |
7 |
24 |
|
|
1 |
50 |
光緒 |
24 |
14 |
6 |
20 |
1 |
3 |
2 |
70 |
宣統 |
|
|
|
1 |
|
|
|
1 |
總計 |
129 |
151 |
45 |
72 |
4 |
7 |
11 |
419 |
民國時期,南安人出洋謀生者更多,據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編的《南安政書》稱,“僑民出國之事務,在抗戰前,鮮有經縣政府辦理者。抗戰後,因壯丁不准自由出國,故本縣於去年春,遂有僑民出國證之創辦,蓋所以證明真實僑民之便於出國也。計自去年五月至十二月為止,僑民壯丁出國者九百五十八人,婦孺及已逾齡(逾四十五歲者)男子計三十人,本年約計二千四百餘名”。據廈門僑務局統計,民國三十年南安縣籍旅居海外人口共二十四萬人。而民國三十四年秋抗戰勝利後,南洋交通恢復,更有大批人往南洋。至民國三十八年秋,南安人往南洋者達十萬餘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縣人民政府一開始就重視華僑工作,制定華僑出入境規定。一九五○年春,南安按照規定簡化出入境手續,對華僑眷屬出國從寬,但因受僑居國限制,出國人數時受影響。據僑務部門統計,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三年出國一千六百零三人,一九五四年九百九十二人,一九五五年一千二百九十三人,一九五六年二千一百六十一人,一九五七年一千五百五十六人,一九五八年一千零四十人。一九五八年以後,在僑聯組織協助下,紛紛往香港會親,幾年間到香港定居達幾萬人。七十年代以後,隨著建交國家的不斷增加,出國定居、出國留學、出國探親的人數,日益增多。一九八八年出國人數達一千五百七十九人。
分布
清末至民國期間,南安出國僑居的人數越來越多,分佈地區以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為多。據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統計(不包括整戶遷出和在外生育的),全縣旅外華僑十萬九千人,其中馬來半島四萬餘人,菲律賓二萬餘人,其他地方三萬餘人。到了一九四九年,華僑人數又有增加。一九五○年縣僑務部門統計,全縣與家鄉親人有直接或間接聯繫的華僑二十三萬余人。至一九五八年有聯繫的華僑又增加到三十三萬餘人。
五十年代,由於有些國家發生“排華”事件,許多華僑回國避難;加上取消雙重國籍,有些華僑加入外籍成為華人。據晉江專區僑務局一九五九年統計,南安海外華僑四十萬人,分佈在菲律賓八.一六萬,印尼九萬人,馬來西亞十一萬人,新加坡六.五二萬人,緬甸二.二八萬人,越南二.二萬人,泰國○.二八萬人,其他地方○五.六萬人。
一九八七年縣統戰部、僑務辦公室、縣僑聯等單位,聯合組織對全縣二十二個鄉鎮進行僑情普查。經二年的工作,一九八八年底作出公佈:南安縣海外華僑一二八.六萬人(不包括多代在海外出生的華裔),相當於全縣總人口的106.37%,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各國。歸僑三.四九萬人、僑眷六十七.四萬人,兩項合計占全縣總人口的58.64%。
一九七三~一九八八年南安縣出國人數分佈情況表
華僑社會的形成
南安人出國的歷史悠久,人數眾多,分布面廣。早期出國的以勞動者為主,他們從事農墾業、手工業或小商販;被拐騙出國的華工大多是去開採礦山、種植橡膠或當搬運工人。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上相互關懷照顧,逐漸形成以行業為基礎的華僑群團。
南安許多華僑是在“親幫親、鄰幫鄰”的情況下出國的,由於宗親、同鄉的關係,在僑居地更是相互關懷,苦樂與共,逐漸形成宗、鄉社團組織。
南安人旅居海外與當地人結婚生男育女,但沒有忘記“搖籃血跡”。在僑居地創辦華文學校和華文報刊,或送子女回祖國就學,接受傳統文化教育。
南安華僑雖身居海外,仍保持著祖籍地的語言、生活習俗以及宗教信仰。逢年過節,敬祖拜神等,都是按故鄉的禮儀奉行的,還把家鄉崇拜的地方神祇,分香到僑居地去奉祀,甚至建造寺廟,作為禮拜、聚會的場所。新加坡南安華僑在丹絨巴葛青山亭附近建造一座鳳山寺,祀奉郭聖王。
華僑在僑居地,深受殖民政府不同程度的壓迫和剝削,儘管殖民政府採取“以華治華”的政策,設置“甲必丹”制,身任甲必丹的華僑(南安人楊尊親是西班牙佔領菲律賓時第二任甲必丹),都能為維護華僑的權益而努力。
華僑社團
南安海外社團各埠數以百計。清末民國初,東南亞各大埠均相繼成立南安宗鄉會館組織。初期按照地緣、血緣、神緣關係成立的,隨著社會發展變化,演變為大的聯合性會館,並實行註冊,開辦實業,開展對外聯絡活動。以星馬南安宗鄉團體最活躍。
據所掌握的資料,海外南安會館、同鄉會、宗親會、商會等達五十二個,分別列表如下:
海外會館情況表
名稱 |
地址 |
成立時間 |
主席或會長 |
星州南安會館 |
星州摩哈蘇丹律 |
1926 |
林文鴛 |
檳城南安會館 |
馬來西亞檳城 |
1902 |
葉建南 |
森美蘭州南安會館 |
馬來西亞芙蓉拉坑律 |
1968 |
葉希孟 |
雪蘭莪南安會館 |
馬來西亞雪蘭莪端姑鴨都拉曼 |
1939 |
劉景成 |
麻六甲南安會館 |
馬來西亞麻六甲 |
1927 |
李引蔔 |
柔佛州南安會館 |
馬來西亞蘭吧智媽大馬路 |
1915 |
蘇木有 |
吧生濱海南安會館 |
馬來西亞吧生濱海太平街2號 |
1949 |
李源和 |
太平霹靂南安會館 |
馬來西亞太平霹靂下敏律 |
1951 |
黃則南 |
吡叻州南安會館 |
馬來西亞吡叻州 |
|
尤芳撰 |
南安社團聯合會 |
馬來西亞 |
|
黃炳成 |
登加樓南安會館 |
馬來西亞 |
|
劉輝映 |
麻坡南安會館 |
馬來西亞麻坡 |
|
施德守 |
棉蘭南安會館 |
印尼棉蘭 |
1920 |
張尚興 |
海外同鄉會、宗親會情況表
名稱 |
地址 |
現任主席或理事長 |
菲律賓隴西李氏宗親總會 |
菲島岷里拉市中山街 |
李賜嚼 |
那牙市李氏宗親分會 |
菲島那牙市 |
李金鮑 |
宿務市李氏宗親分會 |
菲島宿務市 |
李賢佑 |
梨牙實備市李氏宗親分會 |
菲島梨牙實備市 |
李天相 |
星州李氏宗親分會 |
星州惹蘭勿刹363號 |
李豐林 |
緬甸南安同鄉會 |
緬甸 |
雷碧書 |
星州南洋梁氏分會 |
星州後港哥文律 |
|
星州小羅溪公所 |
星州乞力街68號 |
黃伯森 |
馬來西亞南安社團聯合會 |
馬來西亞吉隆玻 |
劉景成 |
星州南安互助會 |
星州摩哈蘇丹律 |
郭贊雷 |
旅菲華美家族會 |
菲島 |
洪開年 |
旅菲質桂堂 |
菲島 |
洪開年 |
先達華僑總會 |
印尼先達埠 |
王寧泄 |
宿務市朝城宗親會 |
菲島宿務市 |
劉海量 |
蘇氏同鄉會 |
菲島岷里拉 |
蘇嘉將 |
世界江夏黃氏宗親會 |
菲島岷里拉 |
黃書漢 |
菲島江夏黃氏宗親會 |
菲島岷里拉 |
黃書漢 |
馬來西亞南安東房張氏公會 |
馬來西亞柔佛州 |
張世忠 |
檳城陳氏湖塘社 |
馬來西亞檳城 |
陳宗振 |
菲華南安劉林同鄉會 |
菲島 |
劉文星 |
黃氏坊前詩峰社 |
馬來西亞檳城 |
黃家隆 |
麻六甲李氏宗祠 |
馬來西亞麻六甲 |
|
檳城葉氏公會 |
馬來西亞檳城 |
|
檳城黃氏宗祠 |
馬來西亞檳城 |
黃和標 |
檳城六桂堂 |
馬來西亞檳城 |
|
菲島六桂堂 |
菲島 |
洪思閩 |
檳城尤氏鄉田堂 |
馬來西亞檳城 |
尤芳撰 |
檳城梁氏宗祠 |
馬來西亞檳城 |
梁子意 |
印尼山腰同鄉會 |
印尼萬隆 |
李成象 |
海外商會情況表
名
稱 |
地址 |
會長或理事長 |
祖籍 |
菲華總商會 |
菲島岷里拉 |
柯波楚 |
官橋 |
鞋業商會 |
菲島宿務市 |
李健能 |
梅山 |
百貨商會 |
菲島宿務市 |
李健能 |
梅山 |
牙當牙省商會 |
菲島雅律濱牙當牙省 |
黃世暖 |
洪梅 |
中華總商會 |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
梁子意 |
詩山 |
樹膠公會 |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
梁子意 |
詩山 |
米商公會 |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
梁子意 |
詩山 |
進出口商公會 |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
梁子意 |
詩山 |
福商公會 |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
梁子意 |
詩山 |
亞齊商公會 |
馬來西亞檳城美苓街 |
梁子意 |
詩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