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自然景觀

作者:佚名  來源:互聯網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南安自然景觀

石井

石井,位於南安市東南部,隔海與臺灣相望是國內聞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故鄉,也是著名的僑鄉。

石井,在白鶴山下。那裏有二巨石矗立海沙灘,石下有井,深不盈尺,四周都是磐石,海潮漲時,井中水溢,潮退而水淡,味甘特異,無含鹹味,取之不涸,乃天然石井,鄉人奇之,故呼為“石井”。

石井風光絢麗,景色宜人,周圍有十二峰,地勢傾斜,遠望如燕子掠江。有鼇石山、白鶻山、煙樓山、戰兢山、牛岩、楊子山等,都是遊覽勝地。在鼇石山下有“猴子洞”,曲徑通幽,建有“延平公園”,有鄭成功故壘“銃城”遺跡。還有八奇十二景:

八奇:

石井流芳;鼇頭獨佔;雙龜獻瑞;三台高忱;五馬朝江;玉印朝堂;鯉魚吐珠;渴鶴飲泉。

四者在陸,四者在海。

十二景:

牛嶺青春(春景);城關觀潮(夏景);馬江秋夜(秋景);猴洞古木(冬景);

群秀列襟(晨景);碧沙環帶(午景);揚山夕照(夕景);煙樓晚翠(夜景);

紫帽呈案;萬頃朝宗;吾山居口;雙陽華表。

此外。古跡有“海上視師“四字石刻。(宋朱熹手跡);宋“防海水寨”,明代改建“靖海門”乃是海上國防設備;“石井碑”是明朝江夏候周德興所立,現成為石井地頭名;“煙樓公墓”(日本人);“鐘城”亦稱“先公樓”,是明朝大將俞大猷所建在海上國防設備,後為鄭成功修建,借此以抗清,故後人則謂國姓城;“煙樓山敗倭奏凱處”是南安歷史以來,一次打敗國外侵略者——日本帝國主義的記載;“米籃墓”鄭成功祖母,是著名的民間故事傳說之一。

石井水陸交通方便,是南安、晉江、安海的重要港口,早期名為石井津。石井人民早有航海技術,開展對外通商貿易,對祖國早期的海運事業,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通商,作出了貢獻。

民族英雄鄭成功起義海上,收復祖國領土臺灣,以木帆船打敗了當時世界著名的荷蘭“鐵船艦隊”,威震世界,為祖國增光。他的故鄉石井之名。亦因此聞名於中外,載於史冊,千古流芳。

 

獨佔西湖風月

南安九日山東台,山巔有一巨石,大書“薑相峰”三字,這是宋代南安人蘇紳寫的。蘇紳是天禧( 一○一七~一○二二)進士,累官三司鹽城判官,遷翰林學士。他的弟弟蘇緘,仁宗時知英州,破儂智高有功。熙寧中以皇城使知邕州,交趾入寇,城陷,全家自焚死。諡忠勇。他的兒子蘇頌,哲宗元祐時,拜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熙寧九年(一○七六)正月,以秘書監集賢院學士知杭州。召歸修仁宗、英宗正史。

蘇紳之妻陳氏,是晉江人,龍圖閣學士陳從易的女兒,因兒子蘇頌封魏國公而封為魏國夫人。蘇頌出任杭州太守時,魏國夫人隨兒子到杭州。一天,夫人設筵宴請在杭州的僚屬內眷。這些僚屬夫人,接到太守母夫人的請柬,個個豔妝盛服、披珠綴玉赴筵;連隨身丫頭都打扮得花枝招展隨行。

魏國夫人身著一件半舊吉服,迎請眾夫人于內廳。誰也不知道今天是魏國夫人的壽辰。魏國夫人與眾夫人一一寒暄,謙恭慈愛,平易柔和。但眾夫人卻如坐針氈,神色張惶。原因是和魏國夫人比起來,她們太華麗了。待到入席時,眾夫人寬衣入座,個個內服鮮豔奪目,獨魏國夫人所著內服,不但褪色,而且肩膀有一處補丁。魏國夫人談吐自如,舉止嫻雅,而眾夫人卻侷促不安,恨沒有一襲舊服可以替換。

席中談到杭州風景名勝,氣氛稍微舒緩,各談自己見聞。有時說到眾夫人都不知道的,魏國夫人就細細說明,不矜不伐,如敘家常。一位新到杭州的夫人問魏國夫人,來杭州有多久了,對杭州這樣瞭若指掌,說起來如數家珍,令人羡慕。魏國夫人和顏悅色地解釋說:“我小時候,跟隨父親到這裏。那是仁宗天聖八年五月癸醜,父親以左諫議大夫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知杭州。不幸父親于九年正月卒於官,我才扶柩回籍。中年我又和丈夫到這裏。我夫當時以三司鹽鐵判官來到此,後召為內朝我才離開。現在我兒子又來守杭州,我又來到這裏。前後三次,所以對杭州的湖光山色、名勝古跡全都看遍。”眾夫人這時才知道魏國夫人的身世,她父親、丈夫、兒子都是學士、丞相,而她卻這樣謙恭。一席話說得眾夫人驕矜之氣頓減,齊聲稱頌“夫人真是獨佔西湖風月”!

到杭州來的夫人們,往往以來到這個有天堂之稱的地方而矜誇驕人,如今在這位獨佔西湖風月的魏國夫人面前,自己有什麼可以倫比、有什麼可以驕矜的呢?眾夫人乍到時驕,寒暄後羞,入座時恥,聽講後驕矜之氣奪,油然而生傾慕之情,心悅而誠服,情投而相親。宴會變得樂洋洋,氣融融。

魏國夫人三到杭州的佳話,載于史籍,後人對此都將引起深思。

 

五塔岩塔、石奇觀

五塔岩在泉郡四大名山之一的紫帽山的西北麓,屬南安市官橋鎮竹口村,五塔岩始建於北宋。原名靈水岩或稱龍水寺,到了南宋時,因寺前建起五座石塔,後來遂稱五塔岩。

五塔岩為南安市人民政府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寺前五個石塔,為宋代建築,屬窣堵婆式石結構寶塔。五塔一字排開,各塔之間相距二米,層高五米,但建於寺前,居高臨下,頗為壯觀。

五塔岩依山就勢構築,岩寺分為二個部分,在龍水寺的上頭,利用天然大石洞,建造定光道場。多摩崖石刻,記載岩寺修建歷史,有一對石刻楹聯:“龍水剏藍肇宋世,虎硿豎刹溯元時”。這是記載岩寺兩個部分,建於不同歷史時期,岩為宋代建築,道場為元代建築。《龍水岩碑》系宋鹹淳庚午(西元 一二七○年),為寺僧釋紹盧所立,記載漳州龍溪縣高鉞捐產贈寺。《定光道場碑》元大德癸卯(西元一三○三年),郡侯高朝散立,記載道場建於元代,戊寅遭兵火,大德年間重修。《泰定石碑》建于泰定申子(西元 一三二四年),記載化城梁少師七世孫梁矅卿喜捨山地入寺的事蹟。還有因時代久遠,風化而字跡不清的碑刻。此外,還有書法藝術價值的:“第一山”,“靈水古禪”,“佛”,“盤古洞”等。

五塔岩山多岩洞,奇異多姿,景色迷人,也是遊覽勝地。山與石構成的自然景物,有“三獅相戲跑”,“石虎咧嘴口”,“和尚九十九”,“石人鎮水口”。絕頂有三石列峙,名曰“三公石”,西曰定光岩,東曰四洲岩,又東曰龍水岩。岩下有一小井,名潮汐井,四時不涸。傳說宋時楊文廣入閩曾駐軍關刀寨,數百軍眾飲用此泉。現井邊刻有“鄭公泉”三字,傳說系當年鄭成功起兵駐過此地,飲用此泉而刻的。《南安縣誌》載:“龍水岩峰巒聳秀,中多石洞。”現在尚有五個大石洞,虎硿洞為大,洞內可容納二百多人。龍水一、二兩個洞,各可容納百數十人。圍繞這些岩洞周圍,因石而異的景物,有石人、石馬、石仙鶴、石龜、石水牛、石香爐、石鐘、石鼓、雷劈石、石巷、石桌、石椅等。五塔岩景物貴在景定天成,每塊大石都有景,每塊大石都是寶,是旅遊的好地方,有待開闢。但是,現在有個耽心,近年來盲目開山、打石,正威脅著五塔岩自然風景區,保護名勝古跡,人人有責,希望大家引為重視,妥加保護。

 

翔雲古樟

樹能生長幾百年,首先是它的生命力很強。但是生命力強能保存下來又有許多原因,有的因為不成材,人們不要它;有的因為是奇材,人們捨不得砍伐它……堺。翔雲鎮翔雲村一株古老的樟樹,不懂屬於那種情況。它已經是一棵保護的古樹了,既是景物奇觀,又可供科學研究,值得介紹。這棵樹離地面 一.三米處,樹徑達四.八米,離地面六.九米處,分成四叉,分叉枝幹最大徑達一.九米,最小徑也一.一米。樹高達四十一.七米,將近泉州東西塔那麼高。樹冠南北長 三十六.四米,東西寬二十九.三米,覆蓋一千平方米。

該樹因年深月久,樹心蛀腐,從地面至四米高處,樹幹內心空洞,外壁四周厚薄不一。在西面有一缺口似樹門,可供人們進入樹心觀賞。樹心空洞最大徑達二.八米,當地群眾在夏天中午,經常進入其內乘涼。得以看其外表,又觀其內質。

根據科學的考證當地群眾的證實,該樹已有二百多年左右的樹齡了,但至今還生長良好,枝葉旺盛,結果滿枝,每年可採收種子一百左右斤。故當地群眾稱它“根深葉青,古老似後生。”

如果保護的好,研究出新學問來,對以後培育有用之材,將會發揮新的作用。

 

五臺山景物散記

閩南名勝五臺山,系戴雲山南伸餘脈,位於南安、永春的交界處。東西南北中五台並立,山勢雄渾峻峭,峰台競秀,景色絢麗。

五臺山又名“樂山”。相傳唐朝贛中名士李元普曾隱居此山,一面攻讀醫書,採制草藥為民治病,一面將中原的燦爛文化與文明傳授給鄉民。因此,李元普在當地民眾中享有很高聲譽。有一鄉民問其隱居緣由,李答曰:“仁者樂山!”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將“樂山”作為五臺山的別名。

據有關志書記載,五臺山的古刹海潮庵建于唐代,有個蜀僧嘗掛錫而為該庵主持。廣福廟建于宋代,頗具規模,高僧名尼雲集,香火旺盛。詩人墨客紛至遝來,登奇覽勝,即景吟詠,讚美五臺山風光,至今還留下了不少碑文石刻。

元代至治元年(一三二一年)宗顯手書的“五台”字跡瀟灑大方,剛勁有力,至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了,仍完好無損。

世態變幻,滄海桑田,因兵匪戰亂,經年失修,遊客幾乎杳跡。

一唱雄雞天下白。解放後,廣大人民群眾響應黨的號召,開發荒山,向山要寶。六十年代建立營五臺山林場,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業,先後營林五萬多畝,蓄積量達十三萬立方米以上,一個以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生產基地已經形成。今日的五臺山,林木蔥蘢,茶果滿崗,豬牛成群,稻菽飄香。

五臺山素有“植物小王國”之稱。這裏所產“樂山茶”芬芳馥鬱,色香兼優,喉韻極佳,早已遠銷東南亞諸國,深受僑胞和當地群眾讚賞。七葉一枝花,青龍纏柱,胡毛將軍、金線蓮、金銀花、觀音竹、寸香茹等中草藥,久負盛譽,名傳遐邇。

仲春時節,山上常有雲霧繚繞,空氣潮濕,奇花瑞卉,爭芳鬥豔。滿山紅(杜鵑花)、百合花、山茶花、月季花、含羞花、野菊花競相開放,把五臺山裝點的分外妖嬈。

觀日台,那是最引人入勝的去處,若在清早,還可以觀賞海上日出。朝陽初升,雲海紅波,赤日銀浪,蔚為奇觀。怪石嶙峋,千姿百態,如“仙人騎鶴”,“雙獅爭球”,“海龍戲水”,“花經仙跡”,等山水名勝,盡收眼底。紅通通,黃橙橙的野果掛滿枝頭,山柿子、車籽子、野山楂、水梨等比比皆是,別具風味。倘若遊人錯過用膳機會,可以自供美餐。

這裏還是一個天然動物園哩!鷓鴣、山雉、釣魚翁、野鴨子、刺蝟、野豬、山獐、山羊、珍禽異獸,十分名貴。

五臺山的開發前景,正像觀日臺上觀日出一樣,光明絢麗!

 

蓮花峰訪古覽勝

蓮花峰系葵山南脈,過金釵山,九皋橋,矗峰山、五虎山、烏石山,經蓮花湖蜿蜒而來,至此聳起裂石八瓣,狀似蓮花,故名蓮花峰。“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當你登上蓮花峰蓮石之上,浩然四顧,但見金雞橋閘鎖盡東西溪水,以西南奔向東流。清源、雙陽、葵山,列峙東北,雄壯萬千。

山上有觀音井,泉水清洌、沁人心脾。再上百步,抵達山門,入門登階,步上中庭,便是“不老亭”。中奉觀音大士,兩旁塑十八羅漢。旁有歐陽行周書室。庭前有三生石,天然生成。周圍有十八株古樹為千年遺物。“垂地修藤千丈碧;參天古柏萬年青“。濃陰蔽日,景物幽雅,箕踞三生石上,品一番石亭茶,領略一番山光水色,欣賞大自然的美好,真夠你心曠神怡!亭後矗立石蓮八瓣。蓮花峰上,歷代名人,有詩聯石刻六十餘首。

如宋陳休齋題詩:

  一蓮峰上幾人攀, 千古清風起懦頑。

  指顧乾坤千里目, 世途隘甚此中寬。

宋朱文公和詩:

  八石天開世絕攀, 籌來未侶此心頑。

  已吞繚白縈青外, 依舊個中雲夢寬。

宋戴忱詩《蓮花石》:

  此石非頑石, 成因浩劫塵。

  一蓮花不老, 過盡世間春。

清陳一策題蓮花峰遠眺;

  蓮花峰上訪招堤, 石磴崔嵬獨杖藜,

  綠野望中千堞小, 青天盡處萬山低。

  參差釣艇沖潮亂, 縹渺江村隔樹迷。

  點綴寒空秋色遠, 飛鴉閃閃夕陽西。

蓮花峰歷代以來,不少文人雅客,尋芳覽勝,著名的有:司馬攸、趙仲山、韓用章、韓偓、朱熹、饒平、戴忱、傅自得、林致夫、倪 思、趙大年、傅景夏、馬致遠、周子京、劉公輔、傅宗教、趙師耕、司徒郎、丹陽少、黃養蒙、傅夏器、黃濂清、黃天節、傅陽明、黃天衢、丁一中、萬福來、王冕、胡文亨、馮澄、楊起典、傅 浚、黃天蔚、黃河清、江陰章、林騷、莊俊元、吳承熙、陳家英、余應詔、傅奉璋等。

著名的對聯石刻有:

  “紫霧弄蓮景, 白雲漏茶香”。

  “一亭天地老, 八石古今春”。

真是山水大觀有在是者,故古之賢豪覽其勝而樂之,履臨此地,遊覽題詠。千餘年來,幾經坍塌,幾經修葺,歷代南安知縣修葺碑記猶存。海外僑胞關懷桑梓,重視文物古跡,當石蓮幽香嫋嫋之時,定是她恢復重光之日。

 

石礱“獨立千古”石刻

位於豐州鎮埔頂村境內,晉江下游金溪北畔的麒麟山下的公路邊。

石礱石馳名中外,開採於唐朝,遠銷東南亞,中央定為甲級建材,曾為建毛主席紀念堂和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提供石料。

石礱石的“石母”,據說就是公路邊那塊挺秀江天,蒼松盤葛的巨大岩石。清嘉慶年間南安知縣單可垂親題隸刻“獨立千古”四個大字于江邊巨岩之上,景色綺麗,不遜荊關畫圖。

 

“素月孤舟”石刻

位於英都鎮中部良山村阪埔的英溪上。古代英溪水至此分兩股流出,岸上樹林茂密,藤籮蔽天,形成一個別致幽靜的小湖。

明末三邊總制洪承疇降清,其弟洪承畯嗤之以鼻,發誓“頭不頂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便造一小舟,泛於溪上,與清風明月為伴。後人為紀念洪承畯將其生前在泉州留下的墨寶龍蛇字體,仿刻“素月孤舟”四大字裝於石壁上,每字各六寸見方,古樸蒼勁。

 

熊山飛瓦岩

位於水頭鎮西部新營村境內。寺始建於元代。明憲宗成化年間,狀元羅一峰,謫“提舉泉州市舶司”時,常至此遊覽。清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僧圓瑞會裏人集資重修。飛瓦岩寺的大殿雕樑畫棟,雄偉壯觀,飛天樂伎,體態妖嬈,兩旁的青石刻“龍柱”,盤然如生,呼之欲出。熊山地勢險要,古人有詩雲:“泉南有熊山,焉焉臨鼇海,東眺井江波,依稀五馬來”。熊山嶺險,雲霧繚繞,盛產綠茶,近年又培植“鐵觀音、“烏龍茶”、“奇蘭”等新茶種。僑胞出洋,總愛攜帶,以寄鄉情。

 

羅溪雙石塔

羅溪雙石塔又稱永濟塔,立于羅溪橋南東西兩側,建于明天啟五年(西元一六二五年),全石結構,八角形實心,塔身有浮雕。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石井“海上視師”石刻

位於鄭成功故鄉石井鎮的鼇石山上,傳宋大學士朱熹,曾遊覽至此,看江山雄偉,海天一色,欣然題下“海上視師”,後刻石於此。可惜文革中鑿毀。文革後,由泉一中師生仿朱文公原體書法鐫刻於原址,古跡煥然一新。

傳說清順治十八年初(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東征逐荷複台前夕,曾來家鄉石井鼇石山,與文武將佐商討複台大計,視察水陸大軍,接受荷蘭通事何廷斌(南安人)的獻圖獻策,果然在於視師,為此景物增添佳話。

 

萬衣嶺

位於南安市豐州鎮西華村北部葵山上。隆武二年,鄭成功約其叔叔鄭鴻達攻打泉州。鄭成功從豐州城出發,越埔頭、穿董埔,路上遇到陣雨,軍士衣服盡濕。登上葵山時,雨過天晴,鄭成功體察軍情,急下令軍士暫停前進,避入樹下小息。讓軍士把黑布縫製的軍衣脫下,擰幹披曬在山坡上,頓時,萬件征衣披峻嶺,蔚為奇觀。後人為紀念這件事,將此嶺取名“萬衣嶺”,又名“黑衣嶺”。清道光年間,有人鐫刻“萬衣嶺”三字於岩崖,今日遊客不絕。

 

九日山

九日山座落于南安豐州鎮旭山村金雞自然村北面,山南盡處是滔滔晉江和壯偉的金雞橋閘。山中三台鼎立,峰巒疊翠,樹木蒼鬱,流泉琤淙。西晉中原板蕩,衣冠望族紛紛南遷,帶來中原風俗。據《泉州府志》記載:“邑人以重九日登高於此”,故稱“九日山”。宋代朱熹初遊九日山,九日而歸。第二次游九日山時,創辦“九日山書院”講學。並承延福寺僧之請,揮毫獻筆,題“九日山”三字刻於摩崖。世遠字跡煙沒,清代福建提督馬負書,重書“九日山”三字鐫刻於西台摩崖。

九日山是我國古代海外交通史的見證。現存摩崖石刻七十四方,記載宋代以來,官紳文人登游賦詠和“祈風送舶”的活動情況。是研究南安悠久文化、中外貿易的珍貴資料。宋代以來,每逢番舶出港,政府官員便在九日山下“通遠王”昭惠廟舉行祈風盛典。事後歡欣宴游,勒石記事。主持“祈風”的著名官員有倪思正、顏頤仲、餘茂實、劉克遜、蔡襄、王十明、真德秀等人。九日山被譽為“山中無石不刻字”。

晉太康九年(二八八年),山下建造福建最早最大的古刹—延福寺。各處高僧、四海釋子紛紛來臨。九日山名揚八閩。延福寺不斷擴大,宋代全盛時期,有 五十四個院落,僧眾近千。

後樑時,印僧枸那羅佗由海道而來,住延福寺譯經二年。後人為紀念這位好友使者,立下翻經石為念。

由於佛教興盛,雕塑藝術發展。西峰絕頂有石佛岩,內有石佛。這裏原是一塊挺立山巔的岩石,俗名“通天蠟灼”。五代時,平海軍節度使陳洪進倡刻成巨大石佛,端坐蓮座,袒胸盤足,衣褶深出,清初特建石室保護。民間傳說這是為了保護泉州東西塔及豐州城不受火災之苦,故名“蔭炭亭”。

九日山曾是中唐宰相姜公輔、詩人秦系、晚唐大學士韓偓和閩省開科首榜進士歐陽詹等登臨隱居之地。

薑公輔隱居東台,故東台亦稱“薑相峰”。秦系隱居西台,故西台亦稱“高士峰”。歐陽詹有《贈九日山老僧》等詩。韓偓有《釣龍台在九日山》等詩行世。後人緬懷他們的氣節業績,建“四聖祠”於九日山紀念之。

九日山有山有水,有寺有岩,景色旖旎多彩,曾以“三十六勝跡”馳名。著名的有:南朝的“翻經石”、唐朝蘇才翁寫的“高士峰”、五代的“石佛岩”、“薑相墓”以及“泉南佛國”、“一眺石”、“無名木”、“菩薩坑”等。

九日山祈風石刻、石佛、石佛亭,解放後政府幾經撥款維修。一九六一年列為福建省第一批重點保護單位。現已辟為“九日山旅遊風景區”,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