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鄭成功:
鄭成功(一六二四~一六六二),原名森,字大木,號明儼,石井人,生於日本平戶市千里濱,父鄭芝龍,母日本長崎平戶市川氏女,明崇禎三年,成功七歲,自日本加國,在安平求學,取名森。其十五歲入南安縣學,為廩生,二十一歲入南京國子監,取字大木。明弘元年五月,弘光政權夭折,六月,芝龍等擁唐王朱奸鍵為帝,改元隆武,八月,鄭森隨父朝見,深得器重,賜姓朱,名成功,取號明儼,清順治三年六月,封成功為忠孝伯,拜禦營中軍都督,掛招大將軍印。永曆元年,成功與其叔鄭鴻逵合兵攻泉州,于桃花山一帶重創清軍。翌年三月,攻克同安。兵力發展到四萬,控制漳泉至廣東一線。十一月,永曆帝封為延平公。永曆四年,清軍大舉南進,成功親率大煙,大敗清軍于揭陽、澄海。翌年初,廈門失陷,成功師廈門,安定金廈後,出師圍漳州城達八個月,翌年二月,清軍勸隆未果。成功改廈門為思明州,十年四月,清軍濟度水師出泉州遇風暴,成功乘勢進擊,大敗清軍於海上,十二月,攻取羅源、寧德。翌年二月,攻取台州,永曆十二年正月,封成功為延平郡王。永曆十五年,成功見金、廈彈丸之地,終難以持久,決計東征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三月二十三日,自已統率大軍25000人,戰艦300餘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翌日至灰澎湖。於四月初一發動進攻,並聲明:臺灣一向屬於中國,自應歸還原主,並通諜荷軍24小時內投降。荷軍見大勢已去,四月十日宣佈投降,赤嵌被光復。成功于十一月中旬集中兵力,二十日發動總功,荷蘭總督揆一勢窮力竭,于十二月初三投降。成功收復臺灣後,改臺灣為安平鎮,並以此為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李贄:
李贄(一五二七~一六○二),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溪美人,明代傑出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
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李贄參加鄉試中舉。但他看不起用八股文考試的科舉制度,嘲笑考官無能,說自己參加考試,只是當一名謄錄生,以後便不應進士考試。三十歲時迫于生計,到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任教諭。嘉靖三十九年,調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到任數月,父去世,回家守制。適倭寇侵閩廣,李贄不顧辦喪事,率領弟侄,日夜守城抗倭。三年守喪期滿,到北京任國子監博士。沒多久,祖父又去世,李贄在共城買幾畝地,讓妻子黃氏帶三個女兒務農為生,隻身回泉州料理喪事。三年後回去時,兩個女兒已先後在災荒中餓死。嘉靖四十五年(一五六六),李贄攜家眷回北京,補了禮部司務。五年後又調任南京刑部員外郎。萬曆五年(一五七七)出任雲南姚安知府。在任期間,勵精圖治,革舊鼎新,反對封建倫理教條的“君子之治”和歧視、欺壓少數民族,提倡“至人之治”,對官場烏煙瘴氣深惡痛絕。
李贄在北京任禮部司務時,接觸以“反傳統”姿態出現的王陽明學說,並對王學進行改造,藉以發揮民主性的內容,反對封建說教,認為“堯舜與途人一,聖人與凡人一”。在南京任刑部員外郎期間,結識了反尋理學的泰州學派著名學者王畿、羅汝芳,並拜王艮(泰州學的創始人)的兒子王襞為師,頗受影響。又因王畿和羅汝芳而接觸禪學並受其影響,提出儒、道、佛三家無異同,倡“童心說”,反對孔孟之道。由於李贄的思想體系和官方推崇的程朱理學格格不入,兼他性格鯁直,不堪受上司欺壓。姚安知府三年任期未滿,即向上司辭職,未獲准即住到大理府雞足山佛寺,專心研究佛學,從此告別仕宦生涯。
萬曆九年(一五八一),李贄從雲南加到湖北黃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寫一些讀史的文章,並教授耿家子弟。萬曆十二年耿定雲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龍芝佛院,致力於讀書、講學和著述,曆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書》等著作。收入《童心說》、《贊劉諧》、《何心隱論》及與道學家耿定向反復論辯而撰寫《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書答、雜述、讀史短文和詩共六卷。揭露道學家們的偽善面目,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準,批判的鋒芒直指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
公安派主張作詩應獨必靈的“性靈說”明顯受李贄宣導的絕假純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影響。李贄在麻城還多次講學,抨擊時政,針砭時弊,聽任各界男女前往聽講,並受到熱烈的歡迎。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夏天又剃頭以示和鄙俗斷絕。這一切都引起封建衛道者的嫉視和仇恨,視為“異端”、“邪說”,群起圍攻,要把他驅逐出境。李贄旗幟鮮明,堅強不屈,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
萬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李贄應巡撫梅國楨之請往山西大同,著《孫子參同》,修訂《藏書》。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極樂寺,撰成《淨土訣》,次年春天到南京,將自己的零星著作匯成《老人行》,並再度研究《易》,撰寫《易因》,最後編訂其巨著《藏書》。《藏書》共68卷,系紀傳體史論,論述戰國至元亡時歷史人物約
800人,對歷史人物作出了不與傳統見解苟合的評價,旨在反對儒學。如他讚揚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則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斷”的“聖後”。萬曆二十八年(一六○○),在山東濟甯編成《陽明先生道學抄》、《陽明先生年譜》。
萬曆三十年(一六○二),禮部給事中張問達秉承首輔沈一貫的旨意上奏神宗,說:“李贄壯歲為官,晚年削髮,近又刻《藏書》、《焚書》、《卓吾大德》等書流行海內,惑亂人心。”神宗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莫須有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贄,並焚毀他的著作。李贄入獄後,聽說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說:“我年七十有六,死以歸為?”於是憤而以剃刀自刎。死後,馬經綸把他收藏于河北通州北門外馬寺莊迎福寺側,今墓地尚在。
李光前:
李光前(一八九三~一九六七),原名李玉昆,梅山人。幼年在故鄉私塾讀書,十歲隨父南渡新加坡,于英印學堂學英文、算術,後入養正學堂學中文。光緒三十四年回國,獲得清政府公費,入南京暨南學堂。宣統三年升入北京清華高等學堂,嗣後轉入唐山路礦專門學堂(交通大學前身),一九一二年回新加坡謀生。初任教于道南、養正學堂,兼任華文日報電訊翻譯。不久,進政府測量局附設的測量專門學校當實習員,同時攻讀美國土木建築工程式學院土木築工程科,一九一五年畢業,為僑領陳嘉庚、莊希泉賞識,初受聘于莊希泉與友人合辦的中華國貨公司任英文秘書,翌年應陳嘉庚之聘出任陳氏橡膠公司經理,深為陳嘉庚所信賴。一九二○年,與陳嘉庚之長女陳愛禮結為伉儷。
一九二七年,光前在麻坡創辦南益煙房,翌年改為南益橡膠公司,專營橡膠加工貿易。事業迅速發展,業務拓展到橡膠園、黃梨(鳳梨)園和罐頭製品及金融業。從一九三二年起,開始擴展業務,在印尼成立合東公司。在泰國創辦暹百泰公司。歷任華南銀行、新華銀行董事會副主席、主席,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一九二七年,光前在麻坡創辦南益煙房,翌年改為南益橡膠公司,專營橡膠加工貿易。
到六十年代中期,南益橡膠公司在星馬已有二十個辦事處,十五個工廠。橡膠園總面積約一萬八千五百英畝,實際掌握世界天然橡膠貿易總額的八分之一。南益集團還擁有黃梨公司、鋸木廠、油廠、餅乾廠、印刷公司、土產公司等。光前被譽為星馬橡膠大王和黃梨大王。一九五八年起,他擔任新加坡福利協會主席達六年之久,每逢災害即親赴災區視察慰問。
光前熱心文化教育事業,並為之作出突出貢獻。早在一九三一年,他就出任新加坡華中學董事會主席直至一九五六年,除負責該校每年經費和特別費一部分以外,另捐叻幣三十萬元增建教室、校舍和操場,並贈建“國專圖書館”。一九四一年協助陳嘉庚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師範學校。一九四二年認捐叻幣一百余萬元協助陳六使等創辦南洋大學。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即捐獻鉅資在芽籠創辦光華學校,收容該區兒音上學。一九四九年新加坡馬來亞大學成立,光前捐獻叻幣二十五萬元,一九五一年再捐獻叻幣二十五萬元以作該校圖書館購置圖書文獻之用。他在獻款函中提出:“希望大學當局優先注重對東方文化的研究工作。”一九五二年光前以其大部分資產設立李氏基金,規定其所有收益用於教育、慈善、公益事業。一九五七年捐獻鉅資介建新加坡國家圖書館,並要求購置東方文字的圖書,包括馬來文、華文、印度文,同時要求取消收費制度,讓人們免費借閱,均得政府接受。一九五八年十二月新加坡馬來亞大學授予光前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一九六二年新加坡馬來亞大學分開為馬來亞大學和新加坡大學,光前出任新加坡大學首任校長。一九六四年馬來亞最高元首授予光前“丹斯裏”榮銜。
在國內,他於一九三六年即認股五萬元協助陳嘉庚購買橡膠園四百英畝作為廈門大學基金。一九三九年在家鄉梅山獨資創辦國專小學。一九四一年捐款補充廈門大學和集美大學經費。一九四三年在梅山獨資歷創辦國光中學,負責該校及國專小學每年的經費。一九五○年委託陳嘉庚制定梅山“國專學村”的建設規劃,並由李五香、伍遠資負責實施,全部費用由李氏基金負責。一九五四年建成國光中學校舍,有教學樓、科學館、圖書館、體育場、大禮堂、師生宿舍、發電廠等,總建成築面積達五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偉,設備完善,是全國著名的僑校。同時擴建成國專小學一、二、三、四校,創辦幼稚園、醫院、影劇院,修街道,建成芙蓉橋,“國專學村”逐步配套完整。此外,光前還先後捐資支持陳嘉庚、陳六使修繕和擴建成集美學堂,捐資幫助廈門大學擴建校舍。
一九六四年光前回國治病,受到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總理高度讚揚他的愛國愛鄉之心。因醫治無效,於一九六七年六月二日在新加坡逝世。
黃仲鹹:
黃仲咸先生一九二○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市碼頭鎮仙都村。幼承堂訓,少懷鴻志,高小修業未滿,便離鄉背井南渡印尼謀生。初涉異域,顛沛流離,備嘗艱辛。初當苦力,繼事商務,後辦銀行。數十個春秋,含辛茹苦,慘澹經營,終成為聞名遐邇的實業家。
黃仲咸先生身在異邦,情系故土。他平生儉樸、務實。五十年代始,黃仲咸先生便捐資家鄉公益事業,改革開放後,他深諳科教興國的重要,慨然捐資二千余萬元,先後為南安市中小學和醫院建造各類樓宇四十幢,同時助建多個工程建設,又創設福建省“黃仲咸文學獎”,資助地方史志的編纂和出版,並熱心支持災區群眾重建家園,為家鄉老人發放生活補貼。
為發展家鄉教育事業,一九九○年首建“南安市黃仲鹹教育基金會”,在全市開展獎教獎學和助學活動,至今有一萬六千五百多名師生獲獎或受助,獎助金額五百六十多萬元。一九九三年捐資二千萬元在南安市區興建一座十二層,建築面積一萬二千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作為基金會永久業產,“養雞生蛋”,以確保基金會的基金源源不斷,生生不息。一九九四年又投資近一億五千萬元在廈門市建造三十五層,建築面積四萬七千平方米的“必利達大廈”,其運行收益擬作全國科教獎勵的基金。黃仲咸先生為振興家鄉教育,不惜變賣家產,傾其資財,至今已捐資二億多元之巨。福建省人民政府多次授予金質獎章,並於一九九五年為其樹碑嘉獎,同年國家教委授予“尊師重教、振興中華”獎牌,一九九九年光榮地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慶典”。
呂振萬:
呂辛先生,又名呂振萬,南安市水頭鎮樸裏村人,一九二四年出生於商賈之家,一九四六年畢業於朝陽學院。一九五一年春旅居海外,從事工商業。現在呂氏集團業務多元化,涉及工業,商業、地產、貨倉、金融等多種行業,企業遍及香港、日本、新加坡、印尼、中國內地,是一個跨行業、跨地區、跨國家的綜合性的企業大財團之一。
八十年代初,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閩南大地時,呂先生委派林樹哲先生過羅湖橋,以南安官橋鍋廠一幢八百平方米的簡陋車間作廠房,創辦了南豐針織廠,成為南安第一家外資加工企業。
自來八十年代以來,呂先生在國內投資逾二十億港元的“南字型大小”現化化企業,有基礎設施、地產、機械紡織、漂染、運輸、花卉等四十多家,擁有廠地近百萬平方米,三萬多員工,年產逾二十五億的優質產品銷往世界30個國家和地區,南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為福建乃至國內大型外資企業集團之一。他現任香港安全貨倉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主席兼常務董事、香港建南財務有限公司主席兼常務董事、香港南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席兼常務董事等。
十多年來,他先後捐資一・五億多港幣用於發展教育和其他公益事業,先後建起各類學校達一百四十七所,僅在南安,呂先生捐資興建教學樓一百一十多痤,一千四百多間教室,捐助的覆蓋面達十六個鄉鎮,一百多個村落。除此之外,還在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廈門一中、漳州一中、泉州培元中學等設立獎教獎學金,同時,還捐贈香港大學教研發展基金,捐資創辦香港東方教育聯誼會。
歷年來,呂先生家族捐資三千萬元支持南星中學興建教學樓、科學樓、師生宿舍等共有二十五座,總建築面積二・五萬平方米,並設立教師獎勵基金。
一九九六年他被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