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南安 »

南安節日、禮儀

作者:  來源:《南安縣誌》1993年  更新時間:2011年10月01日

南安節日、禮儀

傳統節日

舊時,本縣的歲時年節很多,儀禮繁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健康的節日和習俗大多破除,沿襲下來的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陽、冬節(冬至)等,活動內容也有新的充實。

春節:

是民間最重視的節日,慶祝活動從農曆十二月下旬開始,直到正月十五過元宵節後才結束。

舊時十二月十六日“尾牙”(一年最後一個祭神節日),雇工、店員放假回家;二十三日“送神”,家家戶戶筅塵(大掃除),備辦年貨,做新衣,理髮、浸米、舂粞、炊糕粿,貼春聯。現在“尾牙”,“送神”已廢,職工一般堅持生產至二十五日才回家,其餘準備過年的活動則多保留。春節前農村基層組織慰問軍烈屬活動。

年兜:

一年的最後一天,外出的人都趕回家吃晚餐的團圓飯,菜肴多至十餘盤。官橋、水頭一帶則備潤餅菜,晚飯後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聚在廳中或年紀最大的長輩房裏守歲;長輩給未成年的孩子“分年”(送壓歲錢)。七十年代末後,多張燈結綵,晚上看電視守年。

正月初一:

零時,“放炮開正”——燃放鞭炮,迎接新年到來。起床後穿上新衣,先向家中長輩道“恭喜”,然後出門向親友拜年。詩山碼頭一帶,主婦要捧上甜茶串門向鄰居恭賀新年,各家各戶都備有香茶、糖餅、紅桔、蜜餞,請上門拜年的親友“分甜”,見面互道“恭喜”、“新年好”。有遠道來客則備點心招待。“賀正”活動一般延續到正月初三。春節期間,公共場所組織各種文體活動,如攻炮城、下象棋、唱南曲、打藍球、舞獅、弄龍、踩高蹺、書畫展覽、演戲、放電影等。

初九:

俗稱“天公主”,廳堂掛天燈,家家戶戶做糕粿,殺雞殺鴨,有的宰豬宰羊,燒香點燭,燃放鞭炮,演嘉禮戲(木偶)祭獻,熱鬧非凡。

上元:

正月十五,通稱“元宵”節,是一年之中繼春節之後的第二個最盛大的群眾性節日。家家戶戶搓上元圓,一般只用糯米粉搓成實心圓團,豐州一帶才有花生末、瓜籽仁、糖、豬油揉和為餡,外蘸米粉為丸的習慣,沿海吃潤餅菜。是夜,各家各戶懸掛花燈,孩童提燈上街遊玩,新婚女子娘家要送花燈給嫁出的女兒,以祝早生貴子(出丁)。英都洪氏自宋末以來,有“撥燈”風俗。現在,城鎮都在這一天組織花燈展覽、猜燈迷、唱南曲、放煙花等活動。

清明:

民間炊清明粿(一般用地瓜片舂碎過細,和以地瓜粉為皮,包上蘿蔔絲、豆粉之類為餡蒸成),吃潤餅菜,祭祀祖先和掃墓,掃墓活動在清明節前後各十天內進行,唯石井一帶改在農曆三月初三“上已節”(俗稱“三月節”)進行,相傳為鄭成功舉義旗反清複明,忌“清”字置於“明”字之上而下令改家祭日於上已節,相沿成習。現在機關學校則利用清明節組織幹部師生祭掃烈士墓,緬懷先烈,結合開展植樹、郊遊等活動。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五月節”,家家戶戶縛粽,用麥粉、糯米漿煎□。溪美以北則以麥粉拌大米粉調成濃糊狀,稍經發酵,裹以芭蕉葉,蒸成“麥彀粿”。門口插艾,屋裏噴酒黃酒,薰蟬蛻和硫蟥,孩子佩帶香茹袋,名為“驅邪禳禍”,實則消毒滅菌,現在端午節成為開展夏季愛國衛生運動的節日,沿江地區民間還多組織“扒龍船”(劃龍舟)、詩吟等活動。

中元節:

俗稱七月半,祭祖。七月普渡陋俗,有的地方仍沿習。

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又稱“團圓節”。本縣民間有嘗新(番薯、芋)、吃月餅的風俗。中秋時節,番薯、芋頭先後登場,這一天,農家請親友嘗新,蔚成風俗。入夜,一家人團聚月下,品茶吃餅,取人月雙圓之意,並藉以寄託對遠行親人的懷念。現在經常利用這一天召開各種座談會,舉辦南音演唱等活動,表達對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的懷念和早日統一祖國的願望。

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舊時士人多於這一天登高賦詩。本縣豐州自晉代以來多有名士寄跡,登臨西郊山頭,欣賞水色山光,其山因而得名“九日山”。五十年代以後,經常組織登山、遠足,參觀名勝古跡。近年來不少鄉鎮關心老年人生活,重陽節組織老年人開展文體活動。

冬節:

即農曆冬至日,舊時這一天是祭禮祖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大節日。現在祭祀活動已廢,保存於本縣民間的只是前一夜一家團聚,圍坐一起用糯米搓丸子。冬節早餐吃米丸面線“添歲”,俗稱“吃過冬節丸,從此添一歲”。

 

法定節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國家法定節日有元旦、春節、“三八國際婦女節”、“三一二植樹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紀念日”、“八一建軍節”、“九十教師節”、“重陽老人節”、“十一國慶日”。每逢以上節日,全縣普遍舉行各種活動。其中,元旦、國慶日進行張燈結綵,組織文藝演出、體育比賽和各種展覽。婦女節、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建黨紀念、建軍節、教師節和老人節,舉行座談會、聯歡會、慰問會,表彰各界先進優秀人物,發揚光榮傳統。植樹節則廣泛組織城鄉居民、機關幹部、學校師生義務種樹、綠化家園。各種活動隆重、熱烈又簡樸、節約。

 

人生禮儀

誕育

舊社會,衛生和婦幼保健條件很差,孕婦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嬰兒安全降生人世,被視為一大喜事,要燃放鞭炮。親友問訊,要送雞蛋、線面祝賀。嬰兒三朝、七旦、十四旦、滿月、四月日、度晬(周歲)、新生日(二周歲),都要備五味敬神靈,意在感謝神靈保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衛生保健條件逐漸改善,一般只在滿月、度晬時表示慶賀。滿月要煮油飯分送親友,表示對親友的關心的答謝。度晬則分送龜粿和花包(麵粉製成,有豆餡,皮棕紅色),親友則答以雞蛋線面,有的則送紅包(紅紙包錢),預祝健康長壽。農村孩子周歲時,常拜“七娘媽”(嫦娥)為乾娘。家境較好的人家,常為孩子找一個貧苦人家甚至乞丐為乾娘。意在秉受貧苦人家薰陶受得饑寒,容易健壯長大。以後每逢生日(誕辰),則吃雞蛋線面(雞蛋要帶殼煮熟,一般為兩個)。年屆十六,意味著成年,則備五味菜祭告祖先,保留封建時代男子加冠、女子及笄禮遺意。

婚嫁

舊社會,男女婚嫁作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包辦,禮俗繁瑣糜費。民國時期,在一部分知識界、富商、華僑家庭中,也有文明結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提倡婚姻自主,男女青年自由戀愛,到了法定婚齡,向政府辦理婚姻登記,領取結婚證書,即成為合法婚姻。五十年代婚禮最為簡化,雙方互贈紀念品,開茶會招待祝賀的親友,六十年代初期重新出現收聘金、講彩禮現象。以後雖不斷宣傳婚事新辦,提倡集體婚禮,但由於城鄉生活水準提高和攀比心理增強,結婚禮品、用品、嫁收檔次越來越高,尤以沿海地區為甚。山區重金厚聘,結婚儀式仍較簡單,一般只貼喜聯、放鞭炮、宴請親友等。過去的拜天地、“請吃茶”(新娘請夫家親人吃茶,長輩要給見面禮——俗稱壓茶盅,帶互相認識之意)、鬧洞房等多廢。

舊時有姑表結親、抱童養媳、轉房(夫死,寡嫂與小叔成親)和招贅(男到女家落戶)等習俗。現在除招贅政府依然提倡,其餘皆廢止,寡婦改嫁不再被人歧視,成為正常現象。除個別山區農村女子仍有早婚習慣外,廣大城鄉晚婚蔚然成風。

送迎

本縣華僑多,舊時凡出門遠行,親人都要送他一瓶家鄉水,一包家鄉土,讓他到達目的地後,將家鄉水土調入當地飲水中,相傳可免水土不和之虞。親戚朋友則送金錢禮品,稱“送順風”。每有遠客歸來,親友要入門賀喜,並送公雞、豬腳或線面、雞蛋,俗稱“脫草鞋”。如是僑客,往往回贈“糖果線”,名為“穿針引線”,密切關係。

祝壽

本縣老年人屆五十方可祝壽,一般於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要做五十、六十、七十大壽。祝壽時子女兒孫共聚一堂吃線面、荷包蛋,線面不可剪斷,只繞筷子往上抽,叫“抽壽”即“長壽”。富有人家也有接受親友駕儀,主人則設酒宴招待。近年青年一輩有互送生日蛋糕的,但農村尚少。

喪葬

舊時本縣喪葬禮俗繁多,五十歲以上人死後,有收殮、停柩、出殯、服喪、做功德等禮儀。從人死到出殯,直系親屬必須披麻帶孝,穿草鞋、執孝棒。親戚依關係親疏或于頭或于臂帶白巾,並綴以紅點。前來弔唁的親友要送金銀禮(奠儀)或挽抽,喪家備點心、飯菜接待。出殯以後,直系親屬帶孝三年,有的家庭還為死去的親人“做功德(薦魂道場),時間三天或七天,可在喪後七七期內,也可嗣後另擇時日。這些喪禮迷信侈費,有“父母倒落山、傢伙(家產)任人搬”之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喪葬儀禮簡化,廢除封建陋俗,逐步用追悼會代替弔喪,以鞠躬代替跪拜,用遺像代替神位,用戴黑紗、白花代替“白頭”。七十年代以後,有些舊俗重新抬頭,有的更講排場。本縣葬俗至今沿用土葬,沿海多挖坑埋棺,幾年後開棺拾骨,裝入陶瓷重新修墓;山區鑽洞存棺,不另築墓。近年來推行殯葬改革,但採用火葬的仍為數不多。

祭掃

成年人卒葬後,親人每年清明節前後十天內前往祭掃,沿海叫掃墓,詩山一帶叫“踏青”、“獻紙”或“巡風水”。一般帶上水酒、果品、糕點、香燭、紙餞擺於墓前祭奠,用硃砂(今多用紅磁漆)將墓碑上鐫字描紅,為墓丘添土,壓上紙錢。未成年夭折的,不祭。

除以上紅白喜事外,本縣傳統的喜慶活動還有“豎壽板”(六十歲以上老人購貯紅漆棺木於家中),中舉、入學、建築物動土與竣工、喬遷、開業等舉行典禮剪綵儀式,一般都由主辦人或單位設宴招待、分送紀念品,客人則要送賀禮、賀儀。

 

民間信仰禁忌

本縣民眾傳統信仰佛教、道教,鴉片戰爭以後,一些人信奉基督教、天主教,但人數不多。民間佛、道不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忠臣義士崇拜、神鬼崇拜雜揉。即使是信仰基督教的,也難免“入鄉隨俗”,只是宗教儀式不同。

民間諸神

南安民間信仰神祗多不勝數,除佛、道經藏中有姓名者外,還有許多與當地古代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或宗族繁衍有關的歷史人物受人尊重而成神。

通遠王,四川進士李元溥,大約于唐中葉避安史之亂隱居於八都五臺山,人稱“白須公”。唐鹹通中(八六○~八七四)豐州九日山重修延福寺,他幫寺僧從東溪發運木料以襄其事。寺成,僧名主殿為“神運殿”以彰其功德。唐宋間泉州海外交通勃興,州縣官員及市舶司主事每于此地為遠航船舶祈風,因於寺側另建廟祀之,廟稱昭惠廟,神經宋累封為“通遠善利廣福星濟王”,成為航海的保護神。

廣澤尊王郭忠福,俗稱“聖王公”,詩山人,生於後唐同光元年(九二三),後晉天福二年(九三八)卒。少年時為人放牧,賺得些微糧米養活寡母,以孝行聞名鄉里。有一天到鳳山放牛,他上樹玩,就在樹上坐化,後人感其孝心,尊以為神,並在其居處與坐化處建廟祀之。臺灣、南洋諸地多有分爐。

田都元帥雷海青,唐玄宗時人。精通音律,擢為梨園班頭,為玄宗寵臣。安史亂中被作為誤國魁首貶出京師,避難南來,隱居于羅東坑口,研修《易》理,善歧黃術,又設館授徒,教授歌舞。死後其徒星散于閩南、潮州一帶,各自組班傳藝。後代閩潮戲班、梨園子弟尊其為戲神。“田都元帥”封號由來不詳。

仁福王陳益,北宋仁宗中至神宗年間(約一○四一~一○八五)人。生前曾為泉州太守從官,元豐間(一○七八~一○八五)隨太守祈風于延福壽。“睹廟之靈,誓捨身為佐,遂植杖立化”,寺僧就其肉身泥封,附祀于通遠王祠。宋時英都董林陳厝陳氏居民多以溪流航運為生。遂分爐建廟奉之。南宋淳祐間封為仁福王。

開閩王王審知,隨其兄王潮開府泉州,後入主福州,封閩王。曾率兵巡視南安各地,除暴安民。金淘千金廟及石井村民先後建廟塑像祀之。

宋抗遼名將楊五郎延德,金淘楊氏祀之。相傳遼邦平定後,楊六郎延昭之孫楊文廣奉命征閩南十八洞,五郎延德的後裔隨軍南來,後定居金淘繁衍生息,故建宗廟祀其祖先。

 

迷信

本縣民間迷信活動有抽籤、卜卦、找神、跳童、運夢、聽香、符咒、風水等,由少數迷信職業者依附於寺廟,或擺攤於街頭巷尾,或在家設壇,或游串於鄉里村間搞迷信活動。平時,有少數人患病則求神驅鬼、畫符唸咒以消災祈福,建厝要擇日動土,辦事要抽籤問吉。這些陋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受到一次大的掃除,以後重新抬頭,至今仍未根絕。

禁忌

本縣民間遺留的禁忌很多,多屬陋俗。有職業、生產方面的,有婚喪病患的,有飲食起居的,也有待人接物方面的。

職業、生產禁忌

商販不說“了”。因為閩南話中的“虧本”叫“了錢”,故忌諱“了”字。

船(漁)民忌“翻僕”。因為“翻僕”和翻船的“翻”音義皆同,因懼翻船而忌諱一切“翻轉”的動作。如鍋盆碗勺不倒扣,吃魚多清燉,不煎不炸,(煎炸須翻動),吃時自上而下吃完上層魚肉後,不能翻動魚身,只挑去脊骨再吃下一層。

石工忌問“井仔空”,手工開山採石,多用錘砸鐵釺在石上打出一排排洞眼(俗稱“井仔空”),外人如問或用手探洞眼深淺,則被認為是懷疑其功夫深淺。

婚喪病患禁忌

雙喜不對沖。同一個月裏結婚的或生育的,或一方結婚、一方生育的,不互相探訪,怕相克。

新娘入門,一家人回避,忌正面“衝撞”,以後居家不和。

孕婦不看作(砌)灶。灶未砌好,灶口缺上沿,忌感應生兔唇兒。

避產房。產婦的住房一個月內外人不得入也不願入內,忌血光穢氣。

問新生兒稱“旦”不稱“日”。問人孩子出生幾天,山區鄉村稱“幾旦”,只有問喪事才稱“幾日”。

贊人嬰兒不說“肥”(胖),忌折福損壽。

藥渣倒路頭。病人煎喝過的藥渣倒往門外路頭,冀送病出門,隨人而去。

問病不過午。探問病人不在午後進行,因過午陰氣漸盛,忌將陰氣帶給病人,有礙康復。

向人報喪,討水嗽口,以除口中穢氣。

居喪不拜客,弔喪不入他人居。認為居喪、弔喪,身有不潔,登門拜客或入他人居,將給人帶去不吉利。

弔喪不說“死”,因“死”字不吉,又刺耳,故代以“無了”、“老去了”、“過往了”等委婉說法。

停靈驅貓。忌貓過屍邊,屍體皮肉會顫動(因貓皮毛摩擦後帶有靜電,從屍體邊跑過,會引起靜電感應使屍體皮肉微微顫動)。

蓋棺防人影人。忌人影映入棺內,棺蓋一合,靈魂也隨之被攝入。

厝借人死不借人生。有空房借人居住,即使住戶有人死在那裏,房東也沒意見,以為死者的財運福氣盡留在那裏;如有孕婦臨產,則必勸她離開,忌自家財運福氣被他人的新生兒帶走。

飲食起居禁忌

請客忌出四、六盤。俗稱四菜(或三菜一湯)為轎夫所食;六盤菜則為舊時死囚臨刑前的辭世飯,故有所忌。

宴請賓客不用麵條和灌腸(因豬大小腸裏填有其他食物)。麵條又粗又長,色微黃,忌擬以“牛繩穿鼻”;灌腸忌被客人曲解為“灌我腸肚”。沿海有此忌,山區無。

兒童不吃魚籽(魚卵)、雞爪。忌長大後不會數數(因魚籽成團,難以計數),寫字手發抖(雞喜一足立、一足縮,縮者常顫抖不止)。

忌夢落齒。齒的正常長落與歲壽相關,故以無端落齒為折壽之兆。夢落齒忌有折壽之虞,故必以“金紙”(用以敬祀、祭祀的迷信品)書“昨夜夢落齒、今朝必有喜,東家來送柴、西家來送米。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字句貼於廁所牆上去邪。

除夕、正月初一不掃垃圾出門,忌將一年財氣掃出門去。

正月初一不吃稀飯,忌一年雨淋淋。

過年做粿不點數,炊糕不問“發還無”。做粿點數,忌臉上留麻斑(“粿跡”);炊糕以頂部高起、開裂數瓣為吉,俗稱“發”,冀興旺發達。問“發還無”(即“發還是沒發”),有疑問,不吉。

待人接物禁忌

家中有客不掃地,請客吃飯不趕雞犬。忌被客人誤解為逐客(掃出門)。

晾曬衣物不當道,行路從不袴下過。當道晾曬衣物(尤其是女褲),使行人袴下過,視為對人的侮辱。走路如不注意,從人晾曬的褲子(尤其是女褲)下過,則衰。

女子貼身衣物不晾於外。

忌唾(俗稱“臭涎”),唾是古代巫人誼咒一法,今對人唾,有蔑視意。

男穿短褲女穿裙,忌坐如箕踞。這是古代“囚下衣不全,屈身之事皆跪行之,以防露體。箕踞或露下體,不論男女,以為大不敬”的沿留。

登門作客,忌入內室,忌東張西望,忌隨意翻動主人物品。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