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陳氏官園的由來

南安梅山官園(藍園)陳姓,燈號(堂號)為潁水流芳。

“潁水”兩字起源于西周初年,陳姓系舜帝後裔,陳國的國都宛丘(今河南準陽縣),有一河流稱潁水,由西北向東注入準河,數千年不改其名,此為“潁”字由來。“川“即“潁川”古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 230年)置,以潁水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子孫以國名為姓,是為陳姓。

東週末年,陳國齊王建被秦所滅,其子孫為避難,改陳姓為田姓。後齊王建第三子軫為楚相,封潁川侯(潁川郡即今河南長葛縣),即複姓陳姓。穎川陳姓以軫為根,至漢太丘長陳實公為望族,故族譜稱之為“潁川始祖”。

此後,凡自潁川派生支脈均以“潁川”為燈號,含有發源地和發祥地源遠流長之意。

中國古文字“川”與“水”同為三堅劃,如甲骨文中水的字形,故今“潁川”與“潁水”同義。

南安的原住居民為古閩越族人。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全國設36郡,南安屬閩中郡,郡治在今福州。

三國東吳永安三年( 260年),置東安縣(即今南安,縣治在今豐州)。

晉時由於天災和戰亂,北方晉人大量南遷入姓入閩,河南潁川陳姓先後入住閩南泉州等地,沿河而居,繁衍生息。

唐時穎川陳邕因得罪權相李林甫,被貶入閩,初居仙遊楓亭,後遷居漳州。後在漳州南山廂建房宅,被奸人誣為建皇宮謀反,抄家滅族。其女陳金花改宅為寺,削發為尼,是為今漳州南山寺。後其子孫陸續往永春小岵、安溪城廂地開柘發展。

宋時南安劃分為八個鄉三十二個裏,官園鄉屬懷德鄉民壽裏高田保。

元朝改“鄉、裏”為“都”,全縣46都,官園鄉屬南安縣十六都。至今在某些特定場合仍稱官園為“泉州府南安縣十六都懷德鄉民壽裏高田保”。

元末明初,始祖富明公在此肇基,公諱洪基,號藍叟,鄉裏有德聲,壽享九十一,逝後誥封壽官,故此地稱“官園”或“藍園”。此後,富明公後裔先後過東溪開拓小塘、歐塘(後合併為芸塘)和下亭(今屬水口村),艱苦創業,形成東溪東西畔官園陳氏家園。

自富明公肇基官園以來,已曆六百五十餘年。曆代裔孫北上南下,開台拓洋,足跡遍及環宇,人丁興旺。

官園境前有東溪環繞,因東溪源自永春(舊稱桃源場、桃域),故鄉人稱東溪為桃溪,又因東溪常年溪水豐富充沛,適宜出產生活之用,又稱之為“豐溪”,官園陳氏族譜稱"豐溪藍園",即此意。

官園富明公在此開基立族後,陸續有紫雲黃姓(來自今羅東埔心),版築傅姓(來自今豐州桃源),龍山曾姓(來自泉州龍頭山)等族系遷徙來此,分別在尾溪、傅厝、董坑等地開拓立業,繁衍生息,各姓氏鄉民聚居在一起,和睦相處,守望相助,姻親往來,和衷共濟,數百年來共同建設古老美麗的官園。

1949年 8月,南安梅山和平解放。次年,中共南安七區區委會在官園演厝頭召開群眾大會,選舉產生鄉長。大會以“人民解放,藍園新生”為題,故而得名新藍鄉,即今新藍村。

1951年至1953年農村土地合作化,實行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等生產組織。1958年公社化,新藍和芸塘都歸屬梅山火箭人民公社,包括羅東、向陽、樂峰、九都,是公社大隊制。1962年分為一新、藍東、藍中、藍昌、藍溪、藍美六個生產大隊,1965年合併為新藍大隊。原來的六個大隊改成片區。在1961--1964年火箭公社撤銷期間,芸塘與大口、林阪,梅峰組成芸美公社。1964年,新藍、芸塘又歸屬梅山公社管轄。1993年南安撤縣設市,新藍隸屬梅山鎮,稱新藍村,下設31個村民小組,沿襲至今。小塘與歐塘合併,稱芸塘村,下亭仍歸屬水口村管轄。

 

(以上材料由陳允順先生整理,在此表示感謝)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