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時光之石鼓鎮
╴▂▄▆█ 吳坑古道:嶺兜橋,百二碣
█▆▄▂╴
2012-09-22
吳坑(吾坑)現在雅名吾江。吾江至今尚存一段古道“百二碣”:
吾坑古道百二碣
古道據說是昔日永春石鼓一帶往德化大田的要道,途經吾坑、吾峰張格、蓬壺湯城、蘇坑、德化英山到德化。吾坑殘存的是其中由嶺兜橋開始的長嶺,有數百級石階(碣),所以稱為“百二碣”。嶺兜橋原是廊橋,但屋蓋已無存,保存尚好的是形態古樸的梁式橋橋身。
古樸的嶺兜橋,鄉老傳為慈善名家尤百萬出資興建於清代。又據《八閩通志》,
“嶺兜橋在二十三都,洪武二年,裏人郭得人建。”那估計嶺兜橋是明洪武二年(1369年)郭得人始建,
清尤百萬重修,1960年華僑重修廊橋屋蓋。
和閩南其他廊橋不同,嶺兜橋不是用木柱支撐屋蓋,而是用石條砌成牆承屋架屋蓋,迎水面橋中段石牆放空做成矮牆外加木護欄可供行人休憩,去水面建橋亭供菩薩保佑行人平安。
嶺兜橋上的石牆——頂上的屋蓋已無存
嶺兜橋底是四條巨大的石樑,石樑不甚規整,棱角向下安放,估計是為了增大抗壓力——古人是很聰明的。
嶺兜橋底的四根石粱
嶺兜橋周遭竹木森森,環境略顯昏暗,再加上人跡罕至,似乎成了時光停擺的地方。
嶺兜橋畔的古樹和麻竹
一位路過的老農介紹,昔日這裏很熱鬧,六十年代初,已損毀的廊橋屋蓋由華僑出資重建。那時吾江、半嶺合在一起是一個大隊,大隊部就在橋頭,旁邊是蔗鋪(軋甘蔗生產烏糖);橋的另一頭有診所、麺其(麵條)店……
嶺兜橋頭遺留的軋蔗石具之一,另外還有幾個形狀不同的
現在可是“人去樓空”,空留石柱陪伴古橋聆聽橋下的流水潺潺……
再看古道,便有了些生意,仿佛上面還行走著行旅客商和肩挑手提的農人;細看古道,有些地方鋪砌滿講究的,可惜留存的不多。
古道保存較完好的路段
古道向上,通向遠方……
幾十年來,古道陸續被破壞,能留存至今的,實在不多了,該好好寶惜才是。
╴▂▄▆█ 攀登金鐘寨
█▆▄▂╴
2012-06-16
金鐘寨也叫金聲寨,不高,就在石鼓卿園,桃溪邊上。多年前的 2004/5/12,曾上過一次金鐘寨,想不到 8年後也是5/12再次上寨——其實此寨廢棄多年,寨上也沒有什麼好風光,純粹陪友人走走看看而已。
在卿園橋上看金鐘寨
在五裏街、萬春寨,大老遠就可以看到奎峰山側依偎著一座頂部略平形如銅鐘的山,那就是金鐘寨了。一直逼近到石鼓檢查站、水吼宮,則金鐘寨隔溪而立,如在眼前——登此山應該如探囊取物,不費吹灰之力?
早先登山,可以沿東北側山脊直上,或循東南側舊小路蜿蜒入寨門;這回計畫沿山脊直上——據說現在上下茂盛,寨路湮沒——走著瞧吧。
一開始就不怎麼順利。從檢查站旁不遠處過橋,直行上坡到管道,沿管道東行百數米過渠到一養殖場,準備開始登山。向工人打聽上山路徑,才發現弄錯地方了,趕緊電詢熟悉路徑的陳君,又倒回到剛上渠處,過渠從一家規模較小的養殖場旁覓路上山。這回對了,小路還算清晰,是當年曾走過的。往上走到一片廢棄的柑園,路盡了,再次致電請教,說是沒錯,柑橘園旁找小路——費一番功夫總算找到了,但這路很模糊,勉強。先在疏林中穿行,還行;漸漸樹林濃密,依稀也有小路,是“割松油”也就是采松脂的人踩出的,難走;到半山就連這樣的路也沒啦,只能尋覓芼草叢中似有若無的縫隙勉力向上,看看已接近山頂,就不再東尋西找徑直向上,終於到達寨牆處——居然還是當年進寨的缺口處!
寨中更茂盛了,“草木葳蕤”,勉強挪到高處,稍測量,方位是118·13·36~37//25·18·56,高度
535~550,按地圖標示是 534米。
在寨上看奎峰山----北獅山,就在身旁,別的地方就看不見了,因為草木遮擋。
在金鐘寨看北獅山
在金鐘寨半山看隔著溪的銀瓶寨
下山從東側走小路,想不到向下一段後小路沒了,只好向左側橫插,挪回到上山時所走的“路”,畢竟那路聊勝於無——後來直到11點多才回到山下,夠狼狽的。本來這天還計畫去吾坑走一段古道,只好取消,以後再說。
╴▂▄▆█ 鳳美--嶺頭--炙德--東園
█▆▄▂╴
2011-09-19
前幾天由石鼓鳳美過溪上山走岵山嶺頭,再轉往達埔,走洑溪炙德,然後循管道走深垵經渠首石壩過溪到東園,走得雖不遠,卻見到了景致各異的鄉村風光,也算不虛此行。
沐浴初陽的鳳美田園
早上6:40由鳳美一花圃路口起步,經洋頭橋越過桃溪,橋頭有石碑記此橋系桃溪南側各處鄉親集資建設。過橋左手(東側)是“南邊”,右手(西側)是“洋頭”,都屬鳳美村,都有大片洋田,種著水稻和甘蔗,房屋卻不多。
穿過田野開始上山,不多遠越過管道——這管道起達埔光烈抵石鼓石玉,水量頗大,至今尚正常運行。沿著山路往上走,這山路可通摩托,卻罕有人車經過,聽聞的只有山風、水聲和鳥鳴,幽靜可人,以後還可以來走走的。左側不遠處有“水鑽”瀑布,早年曾由小路登臨觀賞——遠在公路上就能看到一線瀑水懸垂——想那觀瀑小路早已湮沒了吧?走在山路上光聽聽瀑聲也是不錯的,不一定要親近瀑水。
走了
1公里多,路旁有石鼓--岵山界碑,過碑進入岵山地方,嶺頭近了。
山嶺最高處,嶺頭到了——由鳳美到嶺頭約
3公里。嶺頭是岵山的一個村,整潔漂亮,亭亭玉立山頭上。要進村或由南面岵山龍閣爬坡上“嶺”,或由北面鳳美爬坡上“嶺”,反正人們出門就是下山,“嶺頭”名符其實。
美麗的山村嶺頭(北面)
進村就有水泥路了,沿村道穿過村莊繼續往北走,下山往龍閣。村莊很乾淨,路旁也沒有一般農村常見的塑膠袋垃圾及禽畜穢物,難得!也許鄉人的衛生習慣忒好吧?
北面村口有一個水庫,水波微漾,藍天青山白房子倒映水中,恍若世外。
嶺頭村北面,世外桃源一般
過水庫後不遠,村道接上岵山--達埔便道,是龍閣地方。右拐上坡,這路特差,經年重車運輸石仔之類,路面坎坷,空氣中彌漫粉塵……快快爬上坡,過格到達埔地方,才覺得好些。
往下走右側有一個村莊,叫“炙德”,據說屬於達埔洑溪村。就進村看看,邊走邊問路,準備找到管道,再沿管道往東園,這些地方都是以前沒到過的。
山村炙德
炙德大概也有數十棟房子,是個自然村,雖在桃溪旁,交通卻不甚方便,經濟看來也比較一般。村莊向下到穀底就是桃溪了,管道就在溪旁。管道旁有兩米多寬的便道,平坦好走,這裏據說是光烈村地方,叫“深垵”。不多遠就到了管道的盡頭,有水壩水閘等配套設施——水都走管道了,壩下溪中只一窪黃水,慘不忍睹——這是另一種方式的破壞自然,冠以發展的名義——不說也罷。
越過水壩就到三郊線旁了,是東園地方,至此結束行程,其時10點整。早上三個小時穿行石鼓、岵山與達埔,走了
16923步,約12公里——嶺頭進村水泥路約 2公里,龍閣到格上
2公里,格上到炙德 2公里,炙德到東園3 公里。
最後貼一張舟山照片:
在東園回望來路。這一天天氣很好,可以清晰看見遠方藍天白雲襯托下的舟山。
╴▂▄▆█ 石鼓橫灶尖,馬垵百丈石
█▆▄▂╴
2011-03-06
昨天去走了兩個地方:先爬石鼓的橫灶尖,再攀馬垵的百丈石壁——都是不高的山,因而一氣呵成。
(一)橫灶尖在石鼓村的橫灶地方——在石鼓一抬頭就可以看見橫灶尖的,但很少有人會注意它——也就一座
200余米高的小山罷了,和周圍的大山比起來實在不起眼。但山頂上卻另有玄機——山頭是人工堆壘而成,十來米高呢,大概是因為風水吧?咱也是聽當地的 C君說了才知道,就去看看。
在石鼓看橫灶尖
由三郊線馬垵路口進去,就到了橫灶尖下。沿大路往上不多遠,右手岔出一條便道,往上繞到橫灶尖山后,循山勢向上走,就到了一塊頗寬廣的臺地,臺地一側,樹林茂密,橫灶尖隱于林中。
橫灶尖上樹林茂密
往樹林中走,就看見林中隆起一座錐形小山,高十來米,底座總有百十平方吧?小山很像北方古代大墓的封土,南方少見的,平民一般也不如此大操大辦——這都是揣測,真相待考。錐形小山用生土層層夯築,底層有些地方還殘留有山石砌成的基礎——可以想見當年修築時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現在上面長滿雜樹,大的胸徑有三四十釐米,而最高最大的幾棵樹卻剛被伐倒——肯定也是因為風水,可能是這些樹礙到某地某人的風水吧?真是成也風水,敗也風水……
人工堆壘的小山
在小山的東南側發現一座清墳,小小的,應該和小山是同時的吧?
(二)百丈石壁則在馬垵山門,上次已遠遠瞻望過了,因時間關係沒上去;這回有備而來,一到山門地方,直奔山上而去。這座山和蓬壺的仙洞山有很多相似之處:山都不很高,但陡峭;都有錯落的巨石;山中都長滿次生林,林間疏朗,但空氣濕潤……不同的是仙洞山多有人文印記,而百丈石壁則人跡罕至。
在疏林間穿行向上攀爬,登高約百米,近山頂處,石壁赫然在焉。這石壁之大,確實無與倫比,震啦!長百數米,高五六十米,一色黝黑的石壁,略顯傾斜向上,直抵天際,人在其下如螻蟻一般渺小……
百丈石壁——小照片體現不出大氣勢
石壁遠眺——表現的努力依然是徒勞——也許有些景致本就是無法描摹的
本來還要觀賞另一處景致“關刀石”,卻一時半會找不到,只好作罷——世間的景物多著呢,哪能一下看完?慢慢欣賞吧。
╴▂▄▆█ 馬垵--山門
█▆▄▂╴
2011-02-28
馬垵以前去過,卻不知道還有山門這麼一個幽靜的美麗山村。這回是中人兄看到永春論壇上貼了些照片,就招呼一起去走走——還真不錯,好地方。
山門附近瑰麗的梯田
從馬垵水庫循鄉村便道向西南方向走,不多遠拐過一個山岬,山坳處就是山門地方了。山門是石鼓鎮馬垵村的一個自然村,古已有之,卻還仍然只有兩三座房子,數戶人家,難得的清幽。
竹籬隔而未隔,使人想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竹籬之外也有花,不過不是菊花,而是當令的桃花。粉紅嬌豔的花朵在豔陽照耀下越發嫵媚,百看不厭。
藍天白雲,盛開的花朵,春天最讓人喜歡的景致都有了。
山門人最自豪的還不是這些,一位主人介紹說,“石大山門,山大戴雲”(也許並非這幾個字,老陶記不很真切了--3/12修改)才是山門最值得稱道的,古書上有記載呢!而具體的景致有山門、石洞、關刀石、百丈石壁等等。
先看山門石洞。原有山門宮,可惜毀於數十年前,現在僅存殘構。左近就是石洞,亦即山門——山的門戶?
山門石洞——洞有一人多高,內頗寬敞
石洞由一整塊巨石覆蓋,堪稱奇觀——巨石拱起形成石室,其寬廣大概有六七十平方米?而地面平坦,當然也陰濕,洞口處還有水源——有心修煉的朋友倒可以選擇在這養道,肯定修持日進的。
接著準備去看關刀石與百丈石壁,卻發現在稍高遠的山上,想想時間有點緊,最後決定另日再來——好景宜慢慢欣賞,不急。
╴▂▄▆█ 大卿印象
█▆▄▂╴
2010-12-16
前幾周兩次從大卿經過,很為山村的優美風光吸引,也就一路留連,走走看看各色景致,拍了不少照片——這裏且說說自己的一點印象。
綠樹掩映的山居人家
獅峰山東側,有一條向南蜿蜒而下,長近10公里的大山谷,大卿就位於這山谷的中段。山谷開端於獅峰--百丈岩--芹菜庵之間的山口,經東安村一路向下,中間是大卿村,最後於鳳美村化為平緩的谷地,從上到下高差近600 米。這山谷間流淌著一條發源于東安的小坑(溪),據說叫“田中坑”,流經大卿鳳美後匯入桃溪,是桃溪北側支流之一。而大卿人就居住於山谷中段小坑溪東西兩側,海拔約 350~450的山坡上。
嘩嘩流淌的小山溪
大卿人多姓林,聚居於美道(下大卿)、青林、內大卿與外大卿幾個村落。
美道通常稱下大卿,它與青林都位於小溪西側,居住較分散。
下大卿一角
下大卿往上,小溪東側是主村內大卿,一般人說大卿指的就是內大卿。這裏居民眾多,房屋密集,歷史久遠。村中有多座古老的祖厝與新建的宗祠,如“西河宗祠”、“九牧傳芳”等。
地形地勢講究的內大卿
內大卿往東,隔著“太高寨”有另一個村落外大卿。外大卿位處一個交椅狀的山坳裏,村裏人說,這地勢叫“觀音坐殿”,東西兩側還有太高寨、銀瓶寨作為一對“燭鼓”,風水形勢極難得的。據傳,是仙媽啟示林家先人擇此奮興發展,並點出最佳位置建祖厝“芹山堂”云云。“芹山堂”至今尚存,而林家後人也不負重望,居官、經商、研學……事業多有成就,且有移居海外成大業者,村人引以為豪云云。
外大卿地形聚攏,與內大卿的開闊有所不同
大卿的宮廟有大卿宮——據林先生介紹主祀仙媽、清水祖師、陳公尊王等神靈;另有“美寮宮”(俗稱“相公宮)祀奉茅翁聖侯。
╴▂▄▆█ 大卿--東安--獅峰--下頁(11·27)
█▆▄▂╴
2010-12-01
上週六由大卿--東安經百丈岩下走獅峰,然後由頂頁--下頁返回,繞了一圈21公里。
6:48由東大路口起步,一路上坡,約數百米過大善寺,往前不遠就進入大卿地界。7:30意外發現一對山雞,激動地拍下照片——回家後比對,是灰胸竹雞,平時在地面活動,很少上樹的,能拍到照片純屬僥倖。
在大卿山間拍到的灰胸竹雞
走了 4公里許,大卿村到了。
大卿一角
大卿是個漂亮的山村,因急著趕路往獅峰,就沒有進村細賞——網友“林”很愛家鄉大卿的,推薦了值得觀賞的地方;又聽說在外大卿可以眺望永春縣城……以後專門去走一趟吧。
過大卿再往上 3公里,就到了東安。東安也是山村,分成幾個角落,主要的宮廟叫“矽頭宮”,宮外一叢老樹橫向伸展,很具特色。
東安“矽頭宮”外橫生的老樹
柿樹掩映東安山村。柿子已采,樹葉黃褐,陸續飄零
再往上走
2公里許,就到了百丈岩下的“格”,這裏已是蓬壺地界,屬觀山村。過格路通觀山、蓬壺,以前走過的;格上有百丈岩的停車場,而停車場下新開通往達埔獅峰的公路。在路口稍測量,是東經
118·11·13,北緯 25.·20·55,海拔高度
800米左右。由東大路口到此近11公里,高度上升
600余米,坡度約6%。
沿新公路去獅峰,全程約
2·5公里,是平緩的下坡。近獅峰岩最後
500米路面正在施工,大概過幾天就完工了——據說原計劃11月初完工,但因水泥緊張——各地都在“大幹”——拖到現在。
獅峰岩周邊現在整修一新,竹林裏曲徑通幽,而佛手茶園簇新靚麗……閒暇時來品品佛手茶,修心養性,蠻不錯的。
透過竹林隱約可以看見獅峰岩
由獅峰岩下走2公里許,到頂頁,再轉小路去下頁。小路蠻好走的,2公里就到下頁了。上回想從下頁走到頂頁,卻因找不到路而放棄,其實只是一步之差——三條岔路要走當中一條——現在知道了,卻也不太可能再來重遊,好玩的地方太多了,走不完的。
下頁---頂頁之間,小路蜿蜒,景色有蒼茫感
12:30走到
306線路口,結束行程,由百丈岩停車場到此約 9公里。這半天共走
3萬步,約21公里。
╴▂▄▆█ 魁星岩:崆峒(硿硐)石刻
█▆▄▂╴
2010-11-10
“硿硐圓石”(“硿硐通玄”)是原魁星岩十二勝景之一,明鄉賢顏廷榘曾有詩“松光影亂雲根動,泉竇聲深水氣高”詠此。至今,硿硐環境幽靜,樹林陰鬱,巨石錯落,石上尚存古人題刻,雅可賞玩。
“硿硐通玄”群石
崆峒的石刻有四處,最顯著的是“雲根”。
“雲根”石。雖不致“指觸可動”,卻也勢如累卵
石刻“雲根”字大徑尺,行楷,書法圓潤秀麗瀟灑,下款草書,較難辨識,諸志未載。據老陶考證,當為“翁學本”三字。翁為清代永春知州,政聲頗好,字也可觀。
“顏姓禁約”也很有意思。10年前(2000、11、24)咱與老常帶諸弟子來為“雲根”塗紅時,偶然發現這方石刻,因內容關乎環保而輾轉流布,但流傳中難免產生錯訛,所以老陶這回不厭其煩抄錄石刻在下,供好事者參考(如引用請注明出處)。
石壁上稍白處為石刻
“顏姓公禁”碑,已長滿青苔
碑文內容(老陶酌加句讀,另用“」”表示原刻換行):
公立禁約字、顏姓有公山名」烏石崙、內有崆峒山、國」山、雲根石及上下左右等」處所有大石、關係龍脈、公」禁以後概不準石匠打鑿」、如敢違禁、聼該族捉挐送」官究治、決不姑寬、勿謂」言之不早、此禁
光緒三十四年二月日顏閤族公禁
硿硐第三處石刻已大部磨滅,僅余“林得壽 立”四字殘存。
石壁上已難覓文字蹤影
“林得壽
立”四字10年前非常清晰,現在勉強可以辨認,不用再10年它大概就消失無蹤了
第四處石刻在諸石之上,10年前尚勉強辨認大部文字,記得內容是關於本方“土地公”的,當時沒有好相機拍下照片,也沒抄下內容,現在什麼也沒有了。
疑似原“土地”石刻處
有人說,出名要趁早;閩南人又說,死不要早,其他都要早。看來連欣賞風景都要趁早,遲一步就“灰飛煙滅”——也因此今天貼這些照片,“立此存照”,以後可能就見不著啦。
╴▂▄▆█ 洑江下頁(下易)行
█▆▄▂╴
2010-11-06
這回走洑江下頁純屬偶然,計畫外的。
洑江江景
本來這一天是要去達埔獅峰,看看Q友“永春拳”推薦的獅峰老叢佛手,以及獅峰通百丈岩的新大路。又因為聽說“嶺頭亭”有小路通獅峰,極近捷而不曾走過……所以制定了一個看來完美的行走計畫:由“嶺頭亭”走小路到獅峰看茶山,再由獅峰走新路到百丈岩,然後經東安、大卿下山,共20KM,最後在東大吃飯……
但“計畫趕不上形勢變化快”——在“嶺頭亭”沒走幾步計畫就告吹了。往日嶺頭亭裏、路邊多有賣地產水果的老鄉,可以打聽路徑,這回卻一個不見——也許是時間太早,才
7時,人們還未“出街”?無奈只好在左右兩條路中選較寬的右路往裏走。路通到一座房子,房門敞開一個人也沒有——是柑寮,還不到上工時——可見早有早的難處。勉強沿屋旁小路往上走,路越走越窄草越來越茂盛露水又重,想想只能放棄,下撤。(後來回想,應該走左手一條才對——事後諸葛亮)
回到嶺頭亭,還是不見人影。慢慢下嶺尋人問路。到嶺中問清了,是有小路,但怕很久沒人走動了……到嶺下洑江地方,碰到一位明白的老人,改打聽獅峰舊地名“頂頁”,一問即得!老人見多識廣,說嶺頭亭上是有路通“芹菜壟”到獅峰,而“下頁”也有路通“頂頁”亦即獅峰,較好走。“下頁”說是在化工廠旁,不遠。於是我們決定去下頁看看。
沿公路走約
3公里,過化工廠有人家,也是下頁的,大概是從山上遷下來的吧。問清上山有小路,也有大路,路口在前面不遠處,就選擇走大路上山。
路口在接近鳳美那拐彎地方了,一進去是水泥路上坡,不到 1公里改土路,路分兩岔,右手是小村落,也屬下頁;左手上山去上面的下頁。慢慢往上走,爬坡約 3公里,上“下頁”到了。
這是一個不大的山村,據說原來分為兩個小隊,含山下公路旁的部分都叫下頁,都屬石鼓洑江村。山村滿漂亮的,梯田金黃,晚稻已經開始收割,田裏有勞作的人們,不多。
下頁山村
在下頁打聽頂頁,說是翻過“格”就是。興沖沖上山,沒幾步到格上,卻傻了眼:路分多處且大小差不多——“多歧路”——不知走哪一條好,又找不到一個人可問。望最右一條試試,一走竟走到一座大寺廟附近,仔細一看,是鳳美的雲居岩,趕快返回再走另兩條,卻都是在橘園裏繞,繞來繞去迷了路,只好原路返回,下山——以後再來吧。
回到下頁,發現有下山小路,就走石階下山,極快捷。路旁風光旖旎,給人意外的驚喜。梯田、樹林、古道,清風習習、流水潺潺……
下頁古道山色
古木蒼勁,樹林陰鬱
下山小路約
1公里,路口是小村莊——原來就是剛才上山時經過的下“下頁”。循水泥路回到大公路上,結束行程,其時11:20。這半天走了近
2萬步,14公里吧,雖非原計劃,卻也有別樣的收穫,不錯。
下頁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