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永春州是一個怎樣的州
歷史上永春縣、德化縣與大田縣的關係可不一般
永春古稱桃林場,五代後唐長興四年( 933年)升為桃源縣,後晉天福三年(
938年)改為永春縣,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永春直隸州,轄德化和大田二縣。
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里的永春州治圖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六月,福建總督郝玉麟和福建廵撫趙國麟上疏朝廷,稱泉州府、漳州府“應各設直隸州,互相分理”。清廷根據其建議,將原泉州府屬的永春縣升格為永春直隸州,下轄德化、大田二縣;將原漳州府屬的龍岩縣升格為龍岩直隸州,下轄漳平、寧洋二縣。民國二年(1913年)
3月,永春和龍岩又同時廢州複縣。永春和龍岩分據閩中和閩西要衝,在福建省內只有永春和龍岩是同時由縣升置直隸州,又同時廢州複縣的,可見兩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軍事戰略地位。
至今在永春與南安交界處的魚目隘,與德化交界處的虎豹關、石牌格,與大田交界處的任田格,與仙遊交界處的白鴿嶺等地,仍完好地保存著數方永春立州期間所鐫立的“永春州界”碑,有力地見證了永春立州的歷史。
虎豹關的永春州界碑
清代福建行政區劃圖
“永德大”合稱
永春、德化、大田同屬山區縣,地界犬齒交錯,猶如筋骨相聯,加之德化、大田曾隸於永春州,人們往往將三縣視同一體,合稱“永德大”或“永德田”。
通德橋,位於永春縣吾峰鎮棗嶺村,是永春通往德化的官路大橋,故而得名。
清同治九年(1870年),基督教美以美會(簡稱“美會”)福州年議會設立“永德田佈道使”,主理永春、德化、大田三縣教務。1879年,永、德、大三縣教會曾合併為“永德田連環”。美會在永春創辦的《崇道報》(從1923年開始發行至1945年),新聞稿件由分佈在永、德、大的牧師和傳教士提供,所以並不單是永春,而是同時報導三縣新聞。1934年12月,美會閩南年議會與長老會閩南大會聯合,成立中華基督教閩南大會“永德大區會”。
1923年,時任閩粵邊防督辦的北洋軍閥孫傳芳任命林子鼇(永春縣吾峰鎮棗嶺村人)為“永德大遊擊司令”。
1925年
5月,時任福建軍務督辦的北洋軍閥張蔭人任命仙遊民軍首領吳威為“永德大防務總司令”。
1926年
5月,盤踞仙遊、永春的吳威委任晉江匪軍頭目高為國為“永德大警備迫擊司令”。
1942年12月,中共閩南特委決定把泉州黨組織領導的地區分為泉州地區和永德大地區,兩片各分設特派員:泉州地區特派員為侯如海,負責晉江、南安、同安、安溪的工作;永德大地區特派員為吳天亮,負責永春、德化、大田的工作。
1949年
5月,正值解放前夕,閩西南地下黨在永春玉坑成立“中共永德大工委”,領導三縣遊擊鬥爭。同年
6月,又成立“中共永春中心縣分工委”,下轄永春、德化、大田三個工委;並設立“永德大地區專員”,下轄永春、德化、大田三縣人民民主政府;同時三縣人民遊擊隊統一整編為“永德大人民遊擊總隊”。
永春和德化同屬閩南方言區,歷史上又長期同隸於泉州,兩地交界線很長,故關係較之大田更為密切。僅以戰爭為例,清咸豐三年(1853年)林俊起義,民國七年(1918年)王榮光回應護法,皆是先襲德化,後攻永春;而在1949年11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
260團、第五軍分區警備團和永春常備大隊近千人,從永春出發,兵分三路,于翌日解放德化,時任永春縣長張連兼任中共德化縣委書記。所以永春、德化常常合稱“永德”或“德永”。如:
1921年,在廈門集美學校就學的永春和德化籍學生聯合組織“永德學會”,存在六、七年。
1927年,共產黨分別在永春、德化成立支部,一些德化籍黨員參加永春組織活動。1928年,德化特支、縣委由永春縣委直接指導,兩縣組織有密切聯繫。1929年9月,中共永春縣委和中共德化縣委合併為“中共永德縣委”,至1930年
5月領導鼇峰抗捐鬥爭失利後解散。
1928年10月,在永德交界的三班(屬德化)、四班(今永春介福)組織“永德促進自治村民委員會”。
1929年春,成立“永德聯鄉教育促進會”。
1929年,國民黨省建設廳委派徐鵬任“永德工程處”處長,負責開築德化縣城至赤水、南埕、永春三線公路。
1941年
7月,中共泉州中心縣委委員林士帶(永春蓬壺人)以德永党的特派員身份,到德化戴雲山區開展革命活動,成立“中共德永特支”。
此外,清雍正年間,在福州經商的永春、德化人在福州南台成立永德會館,1946年11月在永德會館開會成立永德同鄉會。1937年,旅居馬來西亞柔佛巴魯的永春和德化籍華僑聯合成立柔佛巴魯永德會館。
永春文廟 福建省唯一的州制文廟
永春五里古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