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鄉情鄉訊 » 永春 »

永春大田交界風情

來源:新浪愽客 炭窯居 2009-03-06   更新時間:2012年12月26日

永春大田交界風情

岱山岩

岱山岩位於泉州、三明、龍岩三市交界處的永春一都鎮,海拔 963米,山上覆蓋著5000多畝的原始森林,青山綠水,雲靄飄渺,樹奇石怪,風景獨特。岱山是永春縣的自然保護社區,是個難得的天然森林公園。區內樹種多達70餘科近 300種,其中有紅豆杉、四方竹、香樟等珍稀樹種。山中又有飛禽走獸等野生動物上千種。岱山古樹參天,毛竹爭豔,鳥語鼠跳,野花招蝶,一切是那麼親切自然、令人嚮往。森林裏有一座古老的寺廟──岱山岩,是永春縣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古道進入原始森林,四處可見清流瀉下,聲如鳴琴,與林海松濤、鳥語蟬鳴合成一曲優美動聽的天然樂曲。在音樂中觀賞路邊的“姐妹樹”、“連根樹”、“岩上松”、“夫妻樹”……不禁稱奇叫絕。行走林間,竹木蒼翠、空氣清新、山泉汩汩、松濤陣陣、令人心曠神怡!一切都是那麼新奇動人、形象逼真;一切又都是那麼美麗和諧、記憶猶深。岱山岩風景區不愧為永春縣西部一處絢麗多姿的風景名勝區。岱山岩在半山腰上,四周密林掩映。岩寺始建于宋,興於明,寺宇建而毀,毀而建,幾經興衰。至明代萬曆年間,德化九仙山派德行和尚(號智空)的第九弟子真慈和尚(號福全)結室岱山岩,為開山祖,史稱“岱山房”,相傳21世。福全之徒慈受和尚也在岱山顯化,即施公祖師,後人在岩寺西面依山而建“西居堂”,供奉施公。岱山岩的香火從此日盛。在山門前的 5處石刻碑文記載著明清時期為興建岩宇、捐助香燈而慷慨解囊的人物事蹟。

南宋,與陳光同年進士的大理學家朱熹多次到岱山拜訪陳光,一起講學和批註“四書”,留下“寒竹風松”等寶貴的墨蹟。岱山岩正殿左右兩邊天成石鐘石鼓,蔚為壯觀,堪稱一絕。傳說原來鐘大於鼓而不合情理,被朱熹的"金筆"劈為兩半,裂縫整齊即長箭竹,石鼓從此嘶啞;石鼓至今敲擊仍可發出“咚咚”聲。 到岱山岩風景區旅遊,還可以當一回“冒險家”。登攀最高峰──“月蓬第一峰”的陡峭石壁時,須小心翼翼,將身體緊貼於石壁,緩緩地拾級而上。半壁上有個巨大的“朱子洞”,尋訪先人的遺跡後,繼續攀登陡峭的山峰,必須手腳並用。到最後一峰時,懸崖上一條小石徑蜿蜒而上,不少人望而卻步,朱熹親筆題寫的“月蓬第一峰”五個大字從上而下在石壁上閃閃發亮。登最高峰有驚無險,需要的是毅力和勇氣。登上峰頂,海拔已近千米,心寒膽顫之餘,極目四望,四周峰巒疊嶂,林海茫茫。此時會心曠神怡,頗有“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之感。1993年,一都鎮政府決定開發建設岱山風景區,由當地農民自發成立管委會,宣導社會熱心人士捐款。10多年來,有近4000人次共捐款50萬多元興建風景區,美嶺村捐建“文昌閣”。縣委書記潘燕燕、中共中央候補委員蘇新添到過岱山考察。梁披雲、陳金榜等名人為岱山題字。

現在自下而上已經開闢的有24景:

  曲徑通幽   斷頭蛇    姊妹松    連根樹   南瓜樹    石上松

  猴子上樹   板根樹    寒竹風松   岱山岩   鐘鼓石    方竹林

  楊公化台   文昌閣    狐狸洞    施公化台  三足鼎立樹  望卿亭

  朱子洞    登天洞    來鳳台    長命樹   月蓬第一峰  岱山天風

前言

岱山是永春縣一都鎮的遊覽勝地。我們的先民早在松關前勒石:“吾境鐵帽岱山與清源稱。”雖然她的名氣遠不如清源山,但可見岱山在一都人心中的分量何等厚重。朱子的到來,讓岱山出了名。於是,人們慕名而來,關注她,讚美她。我們感到有必要把這些美好的東西記下來,讓人們更瞭解岱山。

岱山岩,始建于宋,具體時間無考。祀清水祖師、楊公祖師、黃公祖師。

南宋紹興23年至28年(1150—1155),朱熹任同安主簿時,常到岱山。

明萬曆 6年(1578),溪尾陳樂泉,埔尾陳仰山,王柏洋鄭秀溪、鄭一僑,上林周應期諸公作倡重建岱山岩,延請九仙山名僧福全公(真慈和尚)住持其山,為九仙派岱山房始祖。萬曆27年(1599),立石鬆關,以記其事。明崇禎 7年(1634),施公顯化。

民國19年(1930)年,燕山和尚失火,正殿遭焚。是年 5月,一都聯保主任黃長懷推為首,集眾重建。

民國24年(1935),重塑金身。

民國25年(1936),燕山和尚圓寂龍卿香嶺岩,九仙派岱山房結束。安溪桃舟化龍岩雲門派朝平和尚住持岱山岩。

民國27年(1938),祖師開眼。

1958年,西居堂被拆。

1963年,陳開忠倡修岱山岩。完工時,木匠不慎失火,殿宇焚燒殆盡。

1981年,岱山岩依舊制重建,馮滔、馮詩雅、陳連成董其事。

1982年,鄉中木匠黃宗星等捐建清淨門。

    珠樹閣、西居堂、護界亭相繼重建。

1986年,岱山岩被定為永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秋,一都文化站在岱山舉辦文學講座,授課教師:陳詩忠、林慶元。

1992年 3月 5日,岱山岩首登《泉州晚報》,題為《永春岱山岩名人詩句》,作者林新明。

1993年,岱山岩辟為一都鎮遊覽區;成立一都鎮文物保護管理所,主任鄭業主。是年秋,一都群眾集資開岱山公路,一都林業站柯聰明等人為公路的勘測、岱山林區的考查作出巨大的努力。10月21日,在中共一都鎮第七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決定“採取政府牽頭、群眾集資等管道的辦法,抓好岱山岩風景區的建設。”(時任黨委書記:姚禧愛)11月25日,岱山岩首登《福建日報》“八閩傳真”,題為《農民合建風景區》。12月,岱山公路通車。

1994年春節,一都鎮文化站舉辦“岱山書畫展”。是年,一都學區定岱山岩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7月,桃城梁鴻基、顏觀海、望樵昆仲三老蟬聯十登岱山岩完願。

1995年春,陳金榜題《鐵峰山》。 5月,鎮政府建“岱山岩風景區”大山門(時任鎮長:謝金暖),陳金榜為之題名,陳詩忠撰聯,吳捷秋書丹。是年起,三名岩寺管理人員工資由美嶺村支付。

1996年,梁披雲題《岱山岩》。

1996的 7月27日,南京大學教授康育義一行到岱山作旅遊資源考察。在永春旅遊資源評價得分表中,西部的岱山岩風景區得94分,與中部仙洞並列第一。 8月,康教授書題“石上松”。

1997年,美嶺村捐建文昌閣。 8月,永春縣人民政府立碑:“岱山岩自然保護社區”。

1998年 3月 3日,《泉州晚報》頭版頭條發表《永春農民開發旅遊景點,岱山岩風景區初具規模》一文,參加全國晚報頭條消息大賽,作者王成鋼、黃昌盛。 4月 2日,省電視臺採訪岱山岩。 4月23日,縣武裝部劉聖樹親臨岱山,指導一都鎮民兵活動,定岱山為“一都鎮民兵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8年 8月,華南師大教授鄒有華書題“文昌閣”。是年十月,永五中片區語文科在岱山舉行教研活動。

1999年 7月11日,華僑大學教授鄭向敏一行四人,到岱山岩作旅遊規劃。12月22日,永春籍畫家羅立人、張厚進、林起妙、邱祥銳、黃經緯等首臨岱山。

2000年元月29日,省電視臺再次採訪岱山岩。 3月28日,中共中央候補委員蘇新添和中共永春縣委書記潘燕燕到岱山岩風景區考察。 7月,陳金榜題《月蓬第一峰》。 9月的一個雨夜,岩後山的“空心樹”倒下。10月22日,縣團委、市影協一行蒞臨岱山攬勝。

2001年 7月26日,廈門大學生物科考組一行六人對岱山生態保護區進行考察,李振基教授題寫:“物種寶庫,人間仙境”。

2001年 7月 3日,泉州市太極拳協會副主席王建帶領一都鎮太極拳首屆培訓班學員上山活動。

2001年中秋節又逢國慶日,各界人士數百人相聚岱山舉辦“岱山音樂會”。一都鎮政府贈送一套音響給岱山岩風景區(時任鎮長:黃紅鵲)。同日,一都鎮人武部在岱山岩舉粉“國防知識競賽會”。

2001年11月,岱山“北水南調”,解決用水問題。

2002年10月11日,永春縣政協一行十餘人遊覽岱山。

2003年 3月25日和 9月26日,永春縣原縣長林玉壁兩次遊覽岱山。

2003年 4月 6日,永五中片區美術科研活動在岱山舉行。

2003年 6月 5日,永春縣老幹局20餘人遊覽岱山。 7月 9日,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洪輝煌在美嶺集團蘇清泉的陪同下遊覽岱山岩。是月,編印《岱山岩》一書工作進入最後階段。11月,該書作為岱山岩風景區的首本書冊正式出版。

2003年 9月15日,南京大學旅遊規劃組一行 8人到岱人對景點進行科學規劃。

2003年11月,《岱山岩》一書作為岱山岩風景區的首本書冊正式出版。12月27日,永春縣一都鎮的農民們在岱山岩召開《岱山岩》贈書儀式暨岱山岩風景區開發建設10周年座談會。座談會上農民們群情激動,決心加大步伐,在“兩節”期間發動全鎮人民再次捐款,進行公路硬化建設。

2004年 2月18日,永春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梁玉華在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王體文、縣文聯主席李端陽、一都鎮黨委書記黃紅鵲等人的陪同下,到岱山岩風景區視察。

 4月24日,一都鎮黨委副書記陳文聯帶領管委會人員及建築師傅一行 5人,冒雨到牛姆林風景區裏學習景點建設和小道鋪設的設計方法。26日,永春縣林業局再次到岱山考察樹種,新發現香樟、櫸樹等 4種珍稀樹種。是月,位於山腳的新停車場興建完工。

 5月16日,泉州攝影協會 9名攝影家到岱山岩風景區攝影,作品將參加“2004年永春縣綠色生態攝影大賽”。

 5月23日,岱山岩風景區迎來首批組團遊客,這批遊客是牛姆林綠島度假村駐廈門辦事處帶來的廈門遊客,他們稱讚:岱山岩比牛姆林好!岱山岩風景區的組團遊客將陸續到來,一都的假日經濟將全面啟動。27日,景區內路標已經設立、部分樹木的介紹也掛牌了。同月,一都鎮政府邀請縣電教辦到岱山岩攝影,製作電視風光藝術片《岱山風光》,片長10分鐘。

2004年 7月21日,召開個村代表會議,進行一都鎮文物管理委員會、岱山岩風景區管理委員會、換屆選舉,馮連清任岱山岩風景區管委會主任。

 

岱山古今情緣

贈陳光       宋 朱熹

  一錢一劍出新州,五柳憑誰添酒籌。

  岱壑不嫌松共老,碧波偏向桂招遊。

  不為身後百年計,自是人間第一流。

  我欲門前張雀網,先將車轍到山頭。

和朱子       宋 陳光

  去年渭北望卿頻,今日深山屐齒新。

  珠樹香沾千澗雨,蓮峰翠滴四時春。

  漁人有意休相問,樵子無心不與親。

  石榻盤旋忘歲月,瓶 羞罄故人貧。

鐵峰岩       明 顏廷榘

  峰如青鐵路委蛇,客到何曾預作期。

  石鼓不鳴泉自響,珠花未結雀來遲。

  閣中經藏誰僧演,簷外虹橫有雨垂。

  此際清機應共悟,香風夜汛白蓮池。

步朱子《贈陳光》韻 郭紹哲

  山川入畫永春志,朱子餘光添一籌。

  半紀旅居幾嚮往,古稀逾越未曾遊。

  蕭君告我新岩宇,公路通幽湧俊流。

  遙仰鐵峰無欲界,何時賞識彼津頭。

步岱山新公路    蕭奕碩

  莽莽蒼蒼出亥峰,雄鷹振翮九霄蹤。

  如流車馬新公路,旅伴摩肩擁岱宗。

箭竹        黃和鳴

  挺然箭竹向天擎,巨石縫中求一生;

  節節修身無苟且,幾經風雨亦爭萌。

岱山岩       黃添成

  岱山仰止雅文章,幽谷笙歌溯盛唐。

  方竹崢嶸鐘秀氣, 岩斑駁鬱書香。

  吟詩作賦盟仙友,題匾揚文憶紫陽。

  路轉峰回藏古寺,無邊風景紀堂皇。

岱山霧雨      王南斌

  葉把霧聚成雨滴 打在地上的葉上

  發出的聲音 是霧上山的腳步

  雨穿於霧間 壯實了霧的筋骨

  雨漂著葉子 牽著霧上山

  這種聲音 遠遠近近 有古人揮毫唱和的遠

  有巨石被雷擊開時的遠 有頑童藏於樹後的近

寒竹風松      王南斌

  風正緊 松針唱出一山豐情

  而這竹 卻隆起方角

  讓風繞道 風如期而來

  竹在培育一種情感 以變型的骨胳

  讓山有個選擇 松洋洋灑灑仲直腰肢

  看山的氣魄 松針與竹葉同樣試著

  風的深度 讓石笑出聲來

  風一來 根就隆起

  敲打所有路過這裏的 生靈的骨胳

岱山四角竹     黃昌盛

  遠望你茂密而不出眾

  近觀你修身養性而驚奇

  似乎強者與弱者之間有了辯證

  因為你不是圓的

  你因此找到生命的起點

  而每一個終點又是新的起點

  那傾斜的皺紋是坎坷的旅程

  因為你是方的

 

一都鎮

在永春縣一都鎮區的營盤山腳下,有一條古老的街道叫“黃阪街”,至今已有 260多年的歷史。黃阪街裏有一條長長的、狹窄的古道,全由精美的溪石鋪成,井井有條,時而筆直、時而彎曲,足有一公里長。古道兩邊的店鋪相連,兩邊的屋簷也緊緊相挨,距離不到一米,走在裏面感覺幽暗而深邃。站在巷子裏,仰望那道狹長的天空,仿佛能聽見往日的叫賣聲。古道兩旁都是土木結構的兩層房屋,為閩南騎樓式建築風格,屋外佈局和裝修統一,屋內裝修講究,有的房子從清朝以來從未翻建過,可以說,每一座都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樓下都是店面,一店連著一店,整齊壯觀,南面的那排,後面是溪流潺潺的碧溪(晉江西溪上游的支流),風光無限。以前,許多人開酒店,客人臨溪暢飲,賓至如歸。

一都鎮位於福建省泉州、三明、龍岩三市交界地。現在附近山上存有許多盤曲的“跑馬路”,傳說是古時一都與大田、安溪等縣民眾、商人來往的交通要道。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為加強駐防,永春州在一都黃阪村設立“黃阪汛”(政府機構),黃阪汛的全稱為:福建陸路提標右廳駐防左營黃阪汛守府。汛守府官由上級委派,名“千把總”,人稱“總爺”。乾隆元年,永春知州杜昌丁建黃阪巡檢司,駐弓兵18名,嘉慶、道光年間略有增減。隨著黃阪汛的設立,一些外來的官員、名士、商賈接踵而至,攜眷定居經商,在黃阪續建店鋪,連綴而成街道,時人稱之為“黃阪街”。至此,原在東嶽廟巡司衙的墟市場所,也慢慢上遷至黃阪街。永春商會也在此下設一都事務所。黃阪街定農曆逢三、八為墟日,漳平、大田、德化和安溪等地部分農民和商販會各自帶著本地區的竹、木、菇等山貨彙集到這裏進行交易,黃阪街成為繁華地。解放前,黃阪街四個出口都建有竹制大門,一到晚上大門緊閉防禦土匪騷擾。

當時的秀才吳尊清在黃阪街興建溪尾樓,作鑄鼎坊,吳家廣置基業,故有“黃阪、黃阪、吳家占半”之稱,吳家還辦起私塾。安微籍王順來此當鹽管司爺,經營生意,還當上街道的“示大”,負責調解民事糾紛,很有勢頭。可以說吳、王兩家開了黃阪街的歷史先河。民國初年,傳教士葉棟材來一都傳教,在吳家設教堂,吸取商人入會,做禮拜、聽傳道,並將私塾轉化為育才學校,後更名為“育德學校”、“棟材學校”,接收商人子弟入學。

民國元年冬,安溪縣達德的“烏款”及大田縣謝洋阿補兩股地方勢力以一都抗稅為由,在黃阪街燃起了“戰火”,焚燒街道,戰事相持一個多月。後由葉棟材出面努力調停,戰火方息,黃阪街的繁榮因此受到了創傷。解放後,人們依舊以黃阪古街為街道,文明經商,市場日漸繁榮。改革開放以後,當地政府在永春至漳平的公路邊建立農貿市場,古街的店鋪開始遷至公路兩邊的店面經營。古街也逐漸冷落下來,店面基本轉化為民居。

又20年過去了,清澈的碧溪水還在靜靜地流淌,人們依舊在古街裏安居樂業,鄰里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為了建設更美好的鎮區,當地政府即將對古街進行改造和建設。筆者也因此趕快搶拍鏡頭、翻讀古街滄桑的往事。

 

大田濟陽

挑夫踩出閩中商鄉

行走鄉村,濟陽,是一個能夠發現歷史與驚喜的地方。

之前,從大田到濟陽,須繞境泉州永春。今年初,連接大田吳山與濟陽的通鄉公路開通,大大縮短入鄉的距離。早年,父輩當挑夫,自泉州挑滿鹽油等生資,一路跋涉,就穿過濟陽。在我的童年記憶裏,濟陽,是與遠方連接,同遠行盼歸的親人緊緊相牽的。

2012年春天,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傳來:濟陽鄉被省政府評為第四批歷史文化名村。這個處於閩中與閩南文化交接帶的鄉村,一下吸來關注的目光。

閩中老街,尋訪百年老字型大小

有條街叫“愛門街”,村人把它叫作當年名聲很響的“中英街”。

從大田縣城出發,沿老路繞至永春境內,來到“愛門街”。這條近百年的老街,如今剩下一段“七”字形木構建築,雙層木樓板,主體是杉木柱和夯土牆,典型的閩南民居建築格局,一層臨街店面依然保存著木板拼拆式的店門,二樓過道前的風雨廊,長形的開窗看上去別致整齊。街邊一株老樹,樹冠高過瓦簷,一側有間老店面,依然開著一間雜貨鋪,方便村民和外來客購買。

當地人說,這條街市地處閩中往閩南驛路上,跨越大田、永春、德化三地,早年相當繁華。雜貨店店主走出店,站到已經硬化成水泥路的街面上,指著百米外的一根電線杆說:原來街道一直延伸過那裏。

上世紀初,這條老街商賈雲集,熱鬧非凡。閩南往閩中、閩北的諸多物資,由成百上千的人力挑夫,挑著經這裏運送。老街是大田、德化、永春三地知名的集市。

老街對面有一座民國時期建築風格的民居,它的主人就是國民黨少將塗友情。史料說,濟陽人塗友情,年輕時,投德化蘇億部下當兵,任過排長、連長。蘇億死後,部屬散夥,塗友情率其部下回到濟陽,自立山頭,購買槍支,擴大隊伍,經營他的小天地。民國13年,塗友情部被永春尤賜福收編為國民革命軍,委以連長。民國18年(1929年),朱德率領工農紅軍路經大田屏山,他派塗雲漢與朱德聯繫,表示不阻撓紅軍路過,還派人當嚮導帶到永春縣福鼎鄉,朱德送給少許步槍。爾後接濟過閩西南中共地下黨多人。塗友情還捐資創辦濟陽、屏山、塗山等幾所重點小學,培育人才。民國27年(1938年),福建省保安處委任塗友情為保安第四旅少將旅長,駐防三元、梅列。民國31年(1942年)10月13日,塗友情以閩南鹽運視察專員之職,從永安欲往閩南各縣視察,在大田城關被林青龍部下偵悉刺殺身亡,時年46歲。

塗友情故居前有一口荷塘,七月荷花盛開,十分清麗。荷塘外邊,有塗友情當年依自然山勢建造的一座花園,被命名為碧照園。走進園門,上到園頂一座紀念亭的遺址,朝下望,看見一塊碑石上面有銘文,原來這是塗友情紀念亭的碑記,記載著當年建碑時的捐款名單。轉到碑的正面,一行“塗良愈烈士之墓”的字跡映入眼簾。一塊碑石,記載了國共兩党兩位同鄉人的事蹟,委實讓人慨歎。昔已往,如今,這座公園早與老街融為一體,成為外來客觀光休閒時的一道風景。

在濟陽濟中村,還有一條商貿交通老街,叫濟山街。這條老街,與愛門街可謂相輔相成,遙相呼應。濟山街是明清以來閩西北、閩中、閩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中轉地之一,至今仍然使用。據當地老人們回憶,位於西區的後街,是當時最主要的商業古街,古街兩側貨棧林立,南北京果、東西海鮮、幹雜山珍、糖貨筍乾、木材土產、生禽活畜、青草藥材等各類商鋪比比皆是,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百年老鋪現今仍然多數保存了下來。這些老字型大小大多創辦於清末至民國初年,其中有:茶店、糖店、筍乾店、長春藥店、金京果行、塗家餅鋪、章家雜貨店、濟山雜貨店、山河雜貨店、濟陽錫店、濟中銀店、陳記鐵店、章記鑄鍋,以及理髮店、各色食品店、豆腐店等。

土堡深院,深山藏著大宅門

行走濟陽,不經意會發現隱藏在那些古老遺存中的細節以及背後的故事。

鳳陽堡,建於1742年,見證了濟陽 200多年的風雨。這座土堡在大田諸多土堡中算老前輩。土堡裏有環堡而建的跑馬道,與別處不同,這裏的跑馬道是“雙車道”,便於堡內的人在道上快速跑動。當地人老塗說,濟陽塗姓的先祖發端于安徽鳳陽,為了紀念祖先,取名鳳陽。這位老人又說,濟陽的名字,也跟鳳陽有關,而“濟”字呢,則是指流經鄉里的濟溪。土堡外面,一條細帶水流,就是濟溪。正是這條溪水,世世代代養育著這裏的人們。

濟陽高升村深山中,藏著一座大宅院——聚德樓。高升村山高地陡,當地人有這樣的說法:你在地裏挖地瓜時,一不小心,籃子從山上滾了下去,半小時還沒到底,這時你大可不必下山去撿籃子了,若去撿籃子時,別人從旁邊砍根竹子編籃子,編好籃子,你還沒能把籃子撿回來。

大宅院建於民國癸亥年(1932年),主人是塗敏子、塗榮子兩兄弟。塗敏子早先是一名挑腳夫,靠勤勞置下了不少地產,一生共與兄弟建了五座大宅院,並自建聚福樓一座。土改期間,因地主成份,房子田地沒收的沒收,瓜分的瓜分,聚德樓因有子孫分得方才保留下來。

聚德樓由完整的一座正房和四座廂房構成,為兩層建築,共36間房,兩個廚房。門樓加高半層,樓群更顯錯落有致。中間兩座廂房有兩個梯次,形成落差。兩側廂房又高出一頭,也是兩個梯次。中間正房再高出廂房,也是兩個梯次。屋頂簷頭多為葫蘆造型,不像其他的燕尾形。樓房整體錯落跌宕,層次明顯,白牆青瓦,飛簷畫棟,別具特色。

走進聚德樓,就如走進一個文化大院,可以接受詩書禮義古風的洗禮,可以領略聯賦雕畫的精湛。沒有身臨其境,你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這僻遠山鄉有這樣的一種景致和高雅。而在濟陽,類似于聚德樓這樣的民居遺存就有幾十座。

當地人老塗帶我走過濟山街,順手進了一戶人家。這裏前店後居,融合了閩南的商鋪文化。進到里間,頭頂有天井,天井正下方一口方井。從天井漏下的日光,好似潔白帛布,輕覆在地上的方井中,方井裏砌著卵石,清水盈然。因這渾然天井,屋子裏也多了幾分水意和涼氣。主人說:這口井建屋時,就造了,完全由石塊鋪砌而成,底下沒有開出水口和安下水道,任其自然進、出水。雨天時,水自天井流下,再由地面的方井滲走,一年四季,方井裏的水始終保持一定水位,不多也不少。訪客稱奇,主人家卻微微一笑,感覺十分平常。

 

Copyright©2006 - 2016 www.nanchens.com  版權所有:南陳宗親網

網站管理員:陳承溢 電話:0852 - 9802 6641 傳真:0852 - 2911 4810 電郵:cs@nanchens.com QQ:2668771678

如果本站中有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請您通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取得您的授權或馬上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