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祖父像贊紀念冊
2006年04月20日
紀念冊中張學良、白崇禧的題詞
在永春縣檔案館內,收藏著一本珍貴的《余東有先生像贊紀念冊》石印本。余東有先生就是享譽海峽兩岸和世界文壇的余光中先生的祖父。
餘東有是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人,出生于清咸豐五年(1855年)。《余東有先生像贊紀念冊》說他“賦性仁厚,待人誠摯,雖至疏賤亦必交以道,接以禮”,曾告誡子孫“富貴貧賤,同是人也,特其遇之不同耳。倘吾厚富貴而薄貧賤,是貴勢而賤人也”。
他時常周恤窮困,有一年永春發生饑荒,他將自己積蓄的萬餘斤糧食全部捐出來救濟災民。
1911年他與族親創辦高陽學校(今洋上小學),規模巨集麗,是永春縣廢科舉、私塾之後最早創辦的少數學校之一。有子四,余超英為其幼子,余東有鼓勵他出外求學。余超英後來南渡馬來西亞,創辦華校,歸國後歷任永春縣教育局局長、安溪縣縣長、省農民協會執委、南京華僑教育總會執委,後任國民黨中央党部僑委會設計科科長。余光中因其父親在外任職之故而於1928年出生于南京。後來余超英的三個哥哥都不幸先後逝世,餘東有由此傷心成疾。1933年夏,余超英應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邀約,南下香港欲往南洋宣揚國術,後張之江有事北返,余超英思親心切,專程從香港返鄉,為父親延醫治療而愈。未及一月,余超英又應南京友人之約而外出。1934年初,餘東有舊疾復發,余超英時在廈門,聞訊奔歸,至泉州時餘東有已在洋上家中病逝。
紀念冊扉頁的餘東有遺像
《余東有先生像贊紀念冊》主要部分為名人題詞,後附訃聞和余東有先生事蹟,共計80多頁。余超英因其任職經歷,交遊廣闊,與國民黨黨政軍和僑界人士關係匪淺,故餘東有去世後,各界要員共計76人聞訊後紛紛為其題寫挽辭,追贊余東有先生的懿德風範。余超英將這些挽辭彙集成冊,即《余東有先生像贊紀念冊》,由“福州玉石林石印製”。翻開這本至今保存相當完整的紀念冊,一個個熟悉的民國名人的名字映入眼簾。其中第一位是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詞“貽燕後昆”。第二位是蔣介石,題詞“義聞昭宣”。第四位是于右任,題詞“發粟濟饑,出資息爭,允矣君子,世多令名”。第十三位是馮玉祥,題詞“齒德兼隆”。第三十六位是張學良,題詞“南疆高士,抱璞懷真,孝友教家,任恤周貧,明德之後,必有達人,馳驅党國,揚名顯親”。其餘題詞的要人有戴季陶、居正、孫科、張繼、鈕永建、何應欽、李宗仁、閻錫山、陳立夫、張之江、陳儀、蔣鼎文、劉峙、邵力子、韓複榘、宋哲元、白崇禧、衛立煌、薩鎮冰、宋淵源、宋希濂等。當時還沒有成為賣國賊的汪精衛和他的秘書曾仲鳴、親信陳春圃的題字也在其中。
在紀念冊所附訃聞中,我們可以看到余光中和他的父親余超英和大哥余光亞的名字。當餘東有病逝後,時僅
6歲的餘光中隨父母回永春奔喪,在洋上村生活了半年多。這是餘光中一直到2003年
9月回永春祭祖前,70多年生涯中惟一一次回永春,留下依稀的印象。1949年余超英、餘光中前往臺灣。余超英後來發起創辦臺北永春同鄉會,連任四屆理事長,去世後葬在臺灣碧潭永春公墓,以寄思鄉之情。餘光中則“左手為詩、右手為文”,成為享譽世界文壇的文學大師,著名的“鄉愁詩人”。2003年
9月,自稱“八閩歸人”的余光中先生在“原鄉行”活動中,時隔69年後返鄉祭祖,在為永春父老鄉親講演時,他還能清楚地回憶起童年時在永春短暫生活的經歷。他記得永春有很多山,是個鄉村味很濃的地方;記得故鄉祖屋的格局,沿廂房的臺階拾級而上是自己幼時常遊玩的所在。他還記得永春人喜歡吃宵夜,而且很晚才吃,自己往往在睡下後才被叫醒進餐,“結果有一回吃緊弄破碗”。而最讓他難忘的是當時在洋上民間一次“裝閣”活動中,他被扮成“狀元郎”,被大家高高抬著,榮耀地遊了一次鄉。在洋上祖祠祭祖時,餘光中還特地向夫人范我存一一介紹了他的祖父余東有、父親余超英以及哥哥余光亞的木牌“神位”,並拍照留念。
《余東有先生像贊紀念冊》收錄的名人題詞,或篆或隸或楷或行,各體兼備,各具特色,就像是一本民國名人書法彙編,使人目不暇接。它也是海峽兩岸血脈割捨不斷的珍貴見證。
|